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89短篇小说卷-洗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大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推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个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就弯下腰来解书包。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八包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澡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澡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用,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热水是需要一壶一壶烧的。”小伙子打断了他的话,说:“这样的情况,就要淋浴和盆浴结合,先放半缸水,再用莲蓬头冲。你们有莲蓬头吗?”“有是有,可是生了锈,因为从来没有人去用。”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树影落在树脚下,遮了一小圈荫地。太阳烤着他俩的背心,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到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道:“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把水放满,泡在里边。”他告诉他。“是的。”他答应道。“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候已到了市区的马路上,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有风从树叶间穿过来,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或者食品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洗的是淋浴。”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的事情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这时候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动着,边上摞了一箱一箱的橘子水和柠檬水。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离静安寺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一条弄堂,穿过去就是了。”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是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十二块钱,又请他坐一坐,从冰箱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他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橘子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他想这人可以用他的毛巾去洗,可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些关于他家里和单位的一般的问题,比如星期几休息,是不是常日班等等的,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原载《东海》1989年第9期

    点评

    小说非常地简短,故事也没有太大起伏,多数笔墨都集中在展现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上。小伙子帮他把书运回家,当然这个劳动是有偿的,这一点可能恰恰也是让他有了防备之心的源头,天气闷热,两人均汗流浃背,一路上小伙子都在跟他探讨有关洗澡的问题,从单位的洗澡间到家里浴室,从盆浴到淋浴,从冷水澡到热水澡,两人一路上的话题几乎都没有离开过洗澡。他的防备之心很重,一方面女人曾经嘱托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绝不可以合用”;另一方面,对于陌生人习惯性的提防也让他神经紧张,他一直在揣度小伙子的意图,担心小伙子开口要在他家里洗澡。可是实际上,小伙子是在替他考虑洗澡的问题,担心他无处洗澡。小说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内心的距离很遥远,彼此之间严重缺乏信任感,这种情状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现实,时光过去了二十多年,人与人的缝隙不是在弥合,而是一直在不停地加大。

    (崔庆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