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心理分析术:美国联邦警察教你无敌心理分析战术-各类心理异常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FBI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异常者,狡猾、凶残、阴暗的人……对于这些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同样感到好奇,现在就来了解一下他们混乱的内心世界吧!强奸犯、杀人犯、投毒者、实施家庭暴力的人、自杀的人……

    遭受性侵的老人们

    ——强奸犯的心理透视

    在伯明翰,从1986年到1988年两年时间之内,陆续有两栋公寓的七名老年妇女报告他们遭受到了攻击,攻击他们的人是一个体形健壮的黑人男子,攻击的地点均是在高层公寓楼的顶层。

    这些被性侵的老年妇女说,自己是被一名黑人男士威胁着带到楼的顶层的,有两名行动不便的老人甚至是被这名黑人男子背着上顶层的。上去之后,这名男子就开始性侵她们,男子的做法很温柔,有时会将自己的衣服垫在赤身裸体的老年妇女身下。但是,尽管这名凶手并没有杀害这帮老人,她们还是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刺激,她们混乱的证词很难帮助警方抓到凶手。

    警方只能根据凶手选择的性侵对象和性侵地点来揣测凶手的心理。一开始,警方并不明白为什么凶手要将性侵的地点选在高层公寓的顶层上,他们坐着直升机从这个公寓的周围绕了一圈之后才发现,公寓大楼的周围都是喧哗的人群和行驶中的公交车,而每栋公寓就像一座孤岛,犯罪嫌疑人选择这样的地点不但有利于隐蔽,也有利于逃跑。

    因此,警方推测,凶手可能就住在离犯罪现场不远的地方,因为每天出入公寓的人很多,他并不引人注意。由于凶手在性侵老年妇女的时候没有伪装自己的外表,所以凶手应该不是案发的两座公寓楼里的住户,但是他又很熟悉这两座公寓楼的门、走廊和电梯等设置。

    根据凶手每次选择上了年龄的老年妇女来作为性侵对象的案件信息,警方推测是因为凶手在性方面很不成熟,他多半是没有和自己同年龄阶段的女性进行交往的经验。由于工作或者是别的方面的原因,这名凶手可能经常需要和老年人打交道。另外,从被侵害的妇女的供词来看,这名凶手的外表和发型都很整洁,从这个特征和凶手对作案现场的选择上来看,凶手应该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并且很可能是一个有过前科的人。

    警方根据自己的推测开始翻阅之前的案子,寻找与此有关的案例。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名字进入了警方的视野——阿德里安·巴布。巴布是一名少年犯,他曾经因为在伯明翰中央图书馆将手放在一位六十多岁老妇女的腿上而被警方逮捕,鉴于巴布当时年龄幼小,警方仅将他批评教育了一番,就放他回家了。

    现在,连续出现的七起老年妇女被侵害的案件,使警方不得不怀疑是当年的这名少年犯所为。他们将巴布的指纹和出现在案发现场的最新指纹进行比对,发现两者竟然完全吻合,警方确定,凶手正是巴布。

    在被警方逮捕之后,巴布的态度显得很配合。巴布自己承认说,他之所以要选择强奸老年妇女,主要是因为他无法维持和一个女孩子或者是一个已婚妇女之间的关系,也是因为他怀恨当年因为图书馆事件被教育的事情。

    通过对巴布的调查,警方发现,巴布来自于一个独生子女的家庭,性格孤僻和怪异。但是成婚之后的巴布跟家里人能很好地保持关系,他有四个女儿,巴布曾偷偷拿走四个女儿的内裤,并标记上她们的名字。巴布的职业是看护游泳池,从巴布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我们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选择在特定的时间作案,并且他穿得很整洁。在巴布工作期间,他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九岁到十岁的女孩子。从这一点上来看,巴布在性方面是不成熟的。

    最后,法院经过调查发现,巴布并不存在精神方面的问题,他对自己的作案企图和心理冲突描述得极其细致。因为他对多位老人实施的性侵行为,他被判处入狱十六年。

    在这起性侵老人的案子告破后没有多久,伯明翰大学的女生公寓中又发生了大学生被强奸的案子,当时已经有十名女大学生遭到性侵,她们均是在半夜休息时被侵犯的。

    警方将这十起强奸案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他们发现有三起案件基本是一样的,受害者的寝室处于同一个方位,在性侵的过程中,凶手均不同程度地威胁了受害者;而另外七起案件又是一致的,她们的寝室处于另一个方位,并且在性侵的过程中,凶手向每位受害者保证她们不会受到伤害。对于这种现象,警方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这是凶手的狡猾多变,他想通过变换手法来误导警方,另一种认为现场应该有两个凶手在作案。

    警方分析说,犯罪嫌疑人之所以选择在半夜行动而不被怀疑,多半是因为经常上夜班,或者是去上班的路上,或者是刚刚上完夜班。他有着丰富的潜入他人住所的经验,正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凶手精心策划每一起强奸案。后来,由于第十起案件中凶手的DNA和之前几起凶手的DNA不一致,警方坚定了自己的推测:应该有两名凶手在作案,而且这两名凶手的性格是截然相反的,一名比较懦弱,另一名比较强势。

    懦弱的凶手可能之前并没有犯过罪,他是一个孤僻内向的人,很少和女人打交道,他的年龄应该偏大,经常会独自一个人在街上走来走去,并且会通过窗子来偷窥女性;而那位强势的凶手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惯犯,很有可能因为盗窃曾被拘捕过,他十分擅长控制女人,并且善于伪装自己。

    根据这些分析,警方很快抓捕了两名犯罪嫌疑人,一位是一名27岁的大学辍学生,因为母亲的强势性格,他的性格很懦弱,曾经因为到处偷窥和乱逛而被警方批评教育过;另一位是一个23岁的惯犯,他的特长是盗窃和拉皮条。经证实,这两名犯罪嫌疑人就是案件的凶手。

    知识荟萃

    很多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强奸犯的心理发现,大量案件的本质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性行为,而是一种心理功能失常的表现。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感情脆弱和心理不安全的个人,因为无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压力和要求,而进行的一种自暴自弃、不顾死活的暴力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看出,强奸犯一般有如下的心理或者是社会特性:

    第一,早期对家庭破碎的印象和青春期不良的性接触。一般表现为对母亲的喜欢远远大于父亲,认为和女性在一起是件很刺激的事情;

    第二,有强烈的虐待妄想。总是在大脑中幻想人遭受折磨时所呈现出的反应和表情,当想到别人因为害怕而出现扭曲的面孔时,自己会感到格外兴奋;

    第三,将近四分之一的强奸犯是已婚者,但是他们的伴侣往往很难满足他们,他们只好将发泄途径延伸到婚姻关系以外;

    第四,他们同时还伴随有其他的犯罪不良的行为记录,比如窥阴癖、盗窃犯或者是暴露狂,等等。

    而这些强奸犯的心理类型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虐待狂。这种人在实施强奸的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暴力的倾向和习惯性的敌意,他们可能会伤害受害人,甚至残忍地将她们杀害;

    第二种,酗酒者。这种人的性侵害行为往往是因为酒醉之后的妄想引起的,酒精助长了他们潜意识中的冲动,使他们做出了强奸的行为;

    第三种,无视道德者。这种人往往是一些以自我为中心者,他们不会在意法律和他人,而是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凡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前提;

    第四种,突发者。这种人平常循规蹈矩,但是由于生活中或者是事业上出现了巨大的挫折,为了排解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因而做出了强奸的事情;

    第五种,人格分裂的心理变态者。这种人一般没有任何现实原因,实施强奸行为只是他们一种无法控制的本能行为。

    根据强奸犯在行动中的敌意和对受害者的控制情况,一般将强奸犯分为三类:

    第一类:震怒型的强奸犯。他们实施强奸行为是为了表达和发泄自己的个人愤怒,一般发生的时间是在他们感到沮丧、冲突或者激愤的事件出现之后;

    第二类:权力型的强奸犯。这种强奸犯的目标主要在于征服她人,他们可能天生比较懦弱,通过实施强奸这种行为,能使他们得到一种个人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也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自己“很男人”的感觉;

    第三类:虐待型的强奸犯。这种强奸犯将自己的性满足和暴力行为融合在了一起,用造成对方痛苦的方式和行为来激起自我的兴奋感和刺激感,这属于一种心理极其不正常的行为表现。

    从近些年强奸案的发生规律来看,强奸犯一般以中青年为主,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没有稳定的职业,大多数有过前科。从我国近几年强奸案件的发展趋势看,农民工和外地打工者犯强奸罪的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被性侵的对象中,外地女性打工者占大多数。

    为什么农民工和外地打工者实施的强奸案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

    第一,个人的求偿心理。在外打工者多是身强体壮的二十几岁青年人,二十几岁正是成家立业的最佳年龄,生理发育早已成熟。加上一个人客居他乡,压抑很久,有需要得到一定补偿的心理;

    第二,个人填补空虚的心理。外来务工人员漂泊在外,工作之余很多人感觉非常空虚和寂寞,希望能找一个人(特别是异性)来填补内心的空白。但是,他们往往是收入较低的弱势群体,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强、交际圈小、对象很难找。这些因素就会导致他们性心理发展不健康,容易产生强行占有的心理;

    第三,“顺手牵羊”心理。在一起打工的男女双方平时都是熟悉的人,住得很近,以为捞点儿便宜也无所谓,甚至想占为己有。很多男性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女方也属于打工群体,玩一玩也没关系,就强行和她们发生关系。

    对于身边存在的强奸犯以及可能诱使其发展成强奸犯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

    首先,作为女性,自身要加强防范意识和手段,切忌在交往过程中的随意性,要划定自己交往的圈子,不适合自己的圈子或者是陌生的新圈子不要轻易去涉足,不要给男性提供错误的性暗示,比如穿着暴露或者是抛媚眼等等;

    其次,如果女性遇到了性侵的危险,要冷静下来机智应对,巧妙地和强奸犯进行周旋,实在无法保全自己清白的情况下,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等强奸犯离开之后,第一时间寻求警察的帮助,不要害怕丢脸而让犯罪分子为所欲为;

    再次,对于处于青春期或者是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父母要切实负起责任,要向他们传播正确的性教育知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防止他们从网络上或者是小说里获取错误的知识;

    最后,对于广大农民工和外来打工者来说,除了寻求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之外,自己也要学会调节。在业余时间,培养一个良好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

    暴力之下的女性

    ——施暴者的心理透视

    1998年,一位住在大山深处的贫困女性因为杀害自己的丈夫而被判入狱,当时这件事情惊动了不少人。人们不禁要问:“夫妻之间得有多大的仇恨,能让妻子对丈夫下如此狠手呢?”

    事情得从五年前说起,故事中的主人公叫小菊,今年只有23岁,却是一个4岁小女孩的母亲。小菊是一个命运特别悲惨的姑娘,她刚被生下没多久,她的妈妈就因为难产去世了,小菊由父亲一手带大,当时由于贫穷,他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

    等小菊长到18岁的时候,由她父亲做主,小菊嫁给了村里一个老混混,这个老混混到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整天除了喝酒就是喝酒。小菊没有见过多大的世面,只能听从父亲的安排,嫁给了这个老混混。

    结婚之后,小菊才知道这个老混混比她想象得更加可怕,老混混每次喝完酒之后就拿小菊出气,小菊的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她曾经多次跑回家告诉父亲,她不想和这个老混混在一起了,可是在那个贫穷的山村,离婚简直是每个女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父亲更是不赞同小菊的想法,小菊只能一忍再忍。

    一年之后,小菊的女儿出生了,女儿的出生给小菊带来很大的快乐,让她开始觉得孕育生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为了自己的女儿,小菊一次次容忍了丈夫对自己的殴打和虐待。她本来早就不想活了,因为若死了可以一了百了,可是她知道,她死了就没人照顾自己的女儿了,她要为自己的女儿活着。

    结果,老混混的脾气并没有因为女儿的出生有所收敛,而是变本加厉,甚至在女儿身上发泄自己的怨气和不满,小菊和女儿的身上经常是伤痕累累。每次看着年幼的女儿满是伤痕的身体,小菊的心像刀扎一样。

    那是一个很普通的下午,小菊和女儿正坐在门口玩耍,不远处,老混混东倒西歪地回来了。看到了爸爸的身影,小女孩吓得躲到了小菊的身后,小菊赶紧将女儿领到了里屋,告诉她不管外面发生什么也不要出来,听话的女儿害怕地点了点头。

    果然,老混混一进门就开始对小菊拳打脚踢,拳打脚踢完之后,甚至找来了棍子往小菊身上打,躲在门后面的女儿吓坏了,她赶紧跑出来抱着老混混的腿,不想让他打自己的妈妈。可是老混混没有听,棍子从小菊的身上落到了女儿的身上,一棍子下去,女儿就倒了下去,小菊扑向了女儿,任她怎么呼喊,女儿就是不睁眼。

    小菊的心慢慢死了,她知道,如果这个老混混不死,她的女儿永远都要挨打,她再也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受伤害了。慢慢地,小菊站起来,她拿起桌子上的菜刀就照着老混混的头上劈了下去,老混混倒下了,他的血流得到处都是。看着不再呼吸的老混混,小菊呢喃着:终于解脱了,终于解脱了……

    没过几天,一辆警车呼啸而至,小菊因为犯故意杀人罪被送上了法庭,小菊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但是她说,自己不会后悔,如果生命还可以重新选择,她还会这么做,因为她要保护自己的女儿。

    法院考虑到小菊丈夫实施的种种家暴行为,对小菊在量刑上予以从轻处罚。小菊的故事告诉正在受到家暴的女性们,当婚姻变成一把利器开始伤害到自己的时候,要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小菊是可悲的,由于法律知识的匮乏,她只能靠犯法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虽然制止了家暴,可是也将自己送进了监狱,真是得不偿失。

    当下,有关家暴的事情屡见不鲜,最知名的一个家暴案例就是李阳和妻子Kim的离婚案。作为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我们眼中的李阳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成功人士,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成功人士,在家竟然动手打自己的妻子Kim,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在原谅了自己的老公几次之后,Kim最终将自己的老公告上了法庭,并且提出离婚,她的理由是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让孩子觉得男人打女人是正确的。

    事实证明,Kim的选择是正确的,她和李阳离婚的案子虽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但是大多数舆论都是支持Kim的。她用正确的手段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并且让许多中国女性看到了维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性。

    知识荟萃

    从小菊和Kim的案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家暴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他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

    心理专家通过对受暴家庭的案例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的施暴者身上具备下面的一些心理特质。

    首先,施暴者身上的自卑心理。和施暴者展示给外人的一种力量感和控制感不同,施暴者身上普遍存在一种较低的自尊。低自尊会给人带来很大的自我压力感,若是不能正视和面对这种压力感,人就会在自我挫败感中煎熬,并且陷入自卑的泥沼而不能自拔。而以下这些特质,最易造成施暴者的自卑情结:

    第一,强烈的控制欲望。施暴者总是想方设法让受暴的一方服从自己的绝对权威,一旦某些事情有违他的意志,他就会感到痛苦,并且无法接受;

    第二, 一种过度负责任,无法信赖他人的心理。男性优势文化使得男人自己感到他们在家庭中处于主宰的地位,所以,他们对别人的教导欲望很强烈。尽管他们可能在一个在家庭中不是承担很多事务的人,甚至几乎不承担家庭事务,但是他们觉得自己有必要为这些事情负责和做决定,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不信任他人的心理;

    第三,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不清楚。这里的界限不清楚是指一个人既理不清自己,也搞不清他人,处在一种混乱状态之中,施暴者的主观世界往往就是这样混沌不清。由于害怕受到伤害,他们在心理上总是和人保持着距离,但又很容易让别人不适当地跨过自己心理界限。在家庭关系中,他们希望自己能控制配偶,但是又害怕自己被控制;

    第四,对个体自身内外的界限不清楚。施暴者往往分不清自我的内外界限,使得他们绝对不能容忍和接纳自己心底深处的东西,更谈不上去理性地处理它。许多施暴者在外人的面前通常都会表现出镇静、成功、讲理、文明而非暴力的行为。但是,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男人,当他们与亲人或者配偶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展示出真实的自己,即内心深处隐藏的恐惧、羞愧、罪恶感和愤怒等等。

    其次,施暴者憎恨女性的心理。施暴者的暴力和虐待行为,有时看上去是出于不满等情绪的宣泄,实则是出于对女人的憎恶。这种憎恨心理可能是来自于自己不幸的童年,比如有一个虐待自己的母亲或者是继母,还有就是自己在和女性打交道过程中不愉快的经历。

    曾经有一宗家庭暴力的案件,施暴者说,他之所以在婚后不停地虐待自己的妻子,就是因为他觉得女性都是十分可憎的生物。据调查,在这个施暴者小的时候,他的母亲非常强势,经常说自己的父亲没用,并且在他父亲不在的时候,会经常打骂他。后来,父亲一气之下杀死了他的母亲,这个施暴者在日后不但没有怪自己的父亲,相反还认为自己的父亲做得对。他之所以结婚,就是为了不断地折磨女性。

    再次,施暴者有一种非理性的信念和思维。根据心理学上ABC的理论,人们的反应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对这个事件的认知所引起的。对于施暴者来说,性别偏见和歧视是导致暴力和虐待行为产生的最基本的非理性信念。

    当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施暴者往往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进行合理和正确的思考,他们会借助于自己大脑中的不合理信念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这个时候,他们通常会丧失理智,做出一些很极端的行为。

    比如,在另一宗家庭暴力的案件中,施暴者虐待自己老婆的原因是因为他老婆和别的男人说话了,还有说有笑。在正常人看来,这些都是必要的交际手段,根本不是问题。但是,在施暴者看来,这是一种伤风败俗的事情,这是自己的老婆赤裸裸地给自己戴绿帽子,是一件不能得到原谅的事情。

    最后,施暴者一般都缺乏能力。对绝大多数的施暴者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他们在相关的能力上是缺乏和不足的,或许是为了弥补他们这种缺乏能力的心理,或许是想在别的方面找到自信,他们将施暴看成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强调。

    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个施暴者,这个施暴者是一个事业失败的失意者,事业方面的失意使得他将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他想通过控制自己的妻子来满足自己的自尊,显示他作为一个男人的力量。他自己交代说,每次在打自己的妻子的时候,他都会觉得自己掌握绝对的控制权,自己非常有能力。

    从之前的对施暴者特质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施暴者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些特点,即自卑、仇恨、非理性、缺乏能力,这些因素都将造成一个男性有施暴倾向。同样,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每件事都顺心,我们也会经常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所以,如何对情绪进行正确地处理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对施暴者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要。

    通过本节对施暴者的介绍和描述,我们每个人应该了解:

    首先,要学会觉察自己不良的情绪。当一些负面的情绪刚刚开始出现但并不是非常明晰时,施暴者往往不能觉察,只是感到莫名的不舒服,这样就很难理清情绪的线索,搞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原因使自己不舒服,看不到自己的行为是因自己情绪不良导致的。当事人往往还振振有词:“我是对的,她是错的。”

    所以,学会觉察自己的不良情绪是极其必要的,当自己刚要发火的时候,先深呼吸一下,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过程,看自己有没有责任,想想自己如果换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其次,要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别人保持良好的沟通。由于受到我们古代文化的影响,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男性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施暴者通常更是不愿意释放自己的情绪,也是不善表达自己情绪的人,这样受到煎熬的时间长了,施暴者就会感到非常痛苦。但他们不会主动去理会这些感觉,更不去梳理和澄清它们,甚至不愿承认它的存在,冲动、爆发往往就成为他们减轻这种痛苦的方式。

    所以,积极主动地向别人(尤其是自己的伴侣和亲人)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是极其必要的。及时地表达情绪能使彼此之间得到有效沟通,释放自己的压力,同时也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最后,要善于觉察别人的情绪。施暴者不但不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同样对他人的情绪也不善于觉察和辨别。一时的暴力和虐待行为,可能使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变得顺从,在他们的眼中妻子和子女顺从的表现可能是良好家庭的一个标志。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妻子和孩子眼中的恐惧和痛苦,更不会看到对家庭造成的伤害和家庭由此开始出现的危机。

    所以,善于觉察别人的情绪也是极其重要的,明白身边人真实的情感需求和表达,然后再给予支持和安慰。要知道当自己错误地理解和判断别人的情绪时,不但不会给他人带来爱,相反还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寝室里的风波

    ——投毒者的心理透视

    前一段时间,复旦大学的一起投毒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害者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却是黄洋同宿舍的同学林森浩。据被逮捕后的林森浩交代,他实施毒杀自己同学的行为仅仅是出于一种愚人节“整人”的想法,事实真是如林森浩所说的那样吗?

    2013年4月1日,黄洋在喝了自己宿舍的水之后发现水的味道不对,他以为是水放的时间太长过期了,害怕其他同学喝坏掉的水,于是就将这桶“味道不对”的水倒掉,并且还刷了一遍水桶。到了上午十点多的时候,黄洋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导师和同学发现之后,赶紧将黄洋送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治疗。

    刚开始,医院初步诊断认为黄洋是吃坏了肚子,按照治疗胃肠炎的方法给予输液治疗。到了第二天,黄洋的症状没有得到缓解,他又在同学的陪同下去挂了急诊,化验的结果表明,他的肝功能已经出现了损伤。

    因为医院对黄洋的病因不清楚,他们没法对症下药,到了4月8日的时候,黄洋已经陷入昏迷状态。后来,经过别人的提示,大家发现,黄洋似乎中了某种化学药物的毒。最终,医院抢救无效,在4月16日,黄洋被宣布死亡。

    在人们为这个天之骄子的死亡备感惋惜的同时,不禁也会想,作为同宿舍的人,林森浩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舍友,真如他自己所说的是出于一种“整人”的目的吗?我们先看一下林森浩的成长经历。

    林森浩的家境不是很好,但是学习很刻苦,优异的学习成绩却没有弥补他内心深处的那种自卑感,林森浩总是在同学面前掩饰自己的劣势。

    据林森浩的一个中学同学说,林森浩是一个沉默寡言、害羞、办事认真、有些偏执和追求完美主义的人。他在学校的时候,可以很好地处理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无法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用大脑思考世界的时候,他显得很活跃,但是在面对人的时候,林森浩会显得非常局促不安。

    到了大学,林森浩的劣势似乎更加明显了,以前还有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可是,在大学里面,学习优秀的人太多了,林森浩显得很普通。加上之前因为家庭贫困所形成的自卑感,林森浩觉得自己和班里其他同学比起来,一点优势也没有。此时的林森浩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和偏执,但他一直压抑着。

    在读研究生时期,林森浩的自尊几乎彻底崩溃,一方面,由于学业任务的加重,他几乎每天忙于做科研和实习,感到身心俱疲;另一方面,林森浩的恋爱之路很不顺,由于他不善于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恋爱都屡屡受挫。这个时候,连他自己都开始对自己进行自嘲。

    据熟悉黄洋和林森浩的同学说,黄洋和林森浩曾经是发生过矛盾的,黄洋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林森浩是一个凤凰男”。也许就是这句玩笑话彻底地粉碎了林森浩的自尊,他开始对黄洋进行疯狂地报复。

    从心理保护的角度上来说,当一个人在没有优势的方面受挫的时候,他往往会到有优势的方面去寻求庇护。而对于林森浩来说,他之前的优势集中在学习和科研方面,他的劣势集中在人际关系和恋爱方面。可是,等他到了研究生阶段,他的优势没了,甚至变成了他的劣势,林森浩开始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并且开始自我否定。在挽救自己的心理危机上,他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对同学作出的伤害行为是其心理崩溃的表现。

    也有人说,黄洋的遇害是因为林森浩的嫉妒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它是指个体在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高于自己(有时候仅仅出自一种感觉)时,产生的一种由羡慕转为恼怒、嫉恨的情感状态。针对黄洋中毒的事件,有人指出是由于林森浩嫉妒黄洋在保博和其他有关方面优于自己的心理。

    从复旦大学的这起投毒案,我们可以盘点一下近几年出现在名校中的投毒案。

    第一,清华女大学生“铊”中毒案。1994年冬到1995年春,92级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的女生朱令至少两次摄入致死计量的重金属“铊”,导致她大脑反应迟钝、全身瘫痪,投毒者一直未被抓住;

    第二,北京大学学生“铊”投毒案。1997年5月,北京大学的学生王晓龙因为和两个同学的关系没有之前好,就将这两名同学当做自己的实验对象,分别向他们投“铊”这种致命毒物。幸亏抢救及时,被毒害的两名同学都转危为安;

    第三,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2007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常宇庆因对几名同学有意见,决定报复他们。他看到小说中主人公投铊致人中毒的情节后,便决定模仿。常宇庆趁同学上课时,将两勺硝酸铊溶入矿泉水中,并使用注射器,分别向3名同学的茶杯中各注入2ml的硝酸铊溶液,致使他们中毒。

    从上述几起投毒案中,我们会发现,这些投毒的学生普遍比较敏感和自卑,他们对同学缺乏容忍心。由于个性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同班或者同宿舍的同学之间发生一点摩擦比较正常,但如何面对和处理产生的摩擦才是关键。

    在处理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纠纷时,学生和学生之间需要多理解、多交流和多宽容,一旦遇到问题时要有勇气面对现实,然后采取合理做法加以解决。采取极端的手段和做法,不但害人,也会害己。

    知识荟萃

    从上面几个投毒者身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真正的对手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就像林森浩一样,他作为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本应该是万千人羡慕的对象,可他却被自己的自卑感深深折磨,最终也因为自己的自卑感而殃及无辜,并且毁灭了自己的人生。

    同时,同学之间的寝室关系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根据各大学的心理咨询室提供的资料,我们发现:在心理咨询的问题中,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烦恼和头疼的一个问题,由于过度竞争、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缺乏包容心等,导致了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上升。而大学生的寝室关系成为最微妙、最难以调和的关系之一。

    具体说来,学生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

    第一,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大学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各自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价值观等方面都是不同的。由于学生的寝室不是自己挑选而是由学校安排的,一些学生相互之间缺乏包容,就容易产生矛盾。

    比如,回族的学生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不但不吃猪肉,还禁止别人在他们面前说有关“猪”的字眼,一旦别人说出带有“猪”的字眼的话,或者当着他们的面吃猪肉,回族学生就会觉得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这样很容易在回族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产生矛盾。

    第二,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到了大学的寝室,所有人原本享有的个人生活环境就发生了改变。他们住宿环境不但空间面积缩小了,而且还需要和其他人共同分享。大部分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深受父母的宠爱,从小都成长在父母的庇护下,没有生活经验和包容意识,于是对于宿舍的卫生工作要么不愿意做,要么很勉强地去做。这些看似细小的生活琐事,却很容易积累成矛盾。

    比如,不久前,南京的某所高校就出现过一个女孩子因为同宿舍的另一个女孩老是拒绝打扫卫生,并且在别人刚刚打扫完卫生之后,她就随便乱扔垃圾,这个女孩子一气之下竟操起一把刀,对这名同宿舍的女孩狠狠刺了几下。

    第三,学业方面的压力。小的原因是为了获得奖学金,大的原因是为了取得保研和保博的名额,这些名额的竞争都比较激烈,而成绩的好坏也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竞争会给自己带来一定压力,在关键时刻也很容易激化矛盾。

    比如,就像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黄洋被保送上博士的事实激怒了林森浩,才导致了林森浩实施杀害黄洋的行为。

    第四,太计较、缺乏包容心。大学生由于价值观和看待问题的方式不成熟,他们考虑问题时往往都过于消极,在很多成年人看来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情,这些大学生却会非常在意。有时会过度误解其他同学的言行,并因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比如,在北京大学学生“铊”投毒案中,学生王晓龙伤害同学的理由竟是因为同学最近总是不搭理自己,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之前那么密切。这个理由在别人眼中简直就不是问题,但是在投毒者王晓龙眼中,这却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

    对于同学和同学之间出现的这些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以下几个做法是极其必要的:

    首先,同学之间需要交流和沟通。将自己封闭在一座孤城中,只能越来越自卑和难受,利用课余时间多搞一些社交活动,如打球、下棋和集体郊游等,这些活动不但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也会增进同学之间的熟悉和了解;

    其次,要多关心自己的同学。渴望别人的关注和了解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当你主动去关心自己的同学时,你在同学心目中的影响力就会增加。反过来,他也会主动关心你,这样一来你们的关系就会密切起来;

    再次,对同学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世界上的东西没有十全十美的,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缺点,也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要学会宽容和原谅同学过去的错误和过失,相信他有变好的可能;

    最后,要对自己的行为经常进行反省。每个同学都有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不要试图打听或者与同学靠得太近。当同学开始疏远我们的时候,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伤害了同学或者是由于距离太近而导致同学不适应。

    让学生们维持好和同学以及同宿舍人之间的关系,告别校园里的伤害案。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应该从中了解到:

    第一,作为一个学生,仅有学习能力是不够的。在人际关系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面对新的环境时,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以让自己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第二,学会保护自己是一门必修课。“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和很多人在一起集体生活时,要学会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百分之百地信任别人,始终抱着一点警惕之心是很必要的;

    第三,办事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投毒者的行为不但伤害了别人的性命,也将自己推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一定要被杜绝。

    校园里的惨剧

    ——自杀者的心理透视

    大学是很多人所向往的天堂,很多人都说这里是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却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梦想,甚至生命。以下这起案子就是发生在校园里的悲剧。

    妞妞(化名)是西北某大学的大一新生,她来自南方,因为妞妞的爸爸去世得比较早,妈妈对妞妞百般宠爱,什么事情都要代替女儿做,妞妞自小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填报志愿的时候,或许是想逃离妈妈的约束,或许是想锻炼自己生存的能力,总之,妞妞没有听从妈妈的劝告,执意报考了离家很远的西北的大学。

    开学之后,妞妞被妈妈送到宿舍,在将一切事情安顿好之后,妈妈抹着眼泪回去了。妞妞想,这下终于可以不受妈妈的管束了,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没等妞妞开心多久,令她难过的事情就来了。

    妞妞是典型的南方姑娘,生性腼腆、安静,说话细声细语,而同宿舍的姑娘都是来自北方的,她们性格大大咧咧,说话无所顾忌,经常会不小心就会伤害妞妞。而且北方的有些地区缺水,宿舍有两三个女孩子来自山区,自小过惯了没水的日子,卫生习惯很不好,这让有些洁癖的妞妞很是受不了。

    在宿舍的生活还没有满一年,妞妞就几乎和每个人都闹翻了,大家都觉得妞妞是娇滴滴的小公主,吃饭和上课都不叫她。宿舍人对她的态度很冷漠,让身在异地的妞妞特别孤单,经常一个人偷偷流眼泪,可是她又不想让妈妈为她担心,每次在妈妈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都撒谎说自己和宿舍人的关系相处得很好。

    宿舍人的疏远和冷淡最终让妞妞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外界。在大二快结束的时候,妞妞和同班的一个男孩子恋爱了,这个男孩子也是来自南方的,也许是遇到了知音,也许是想打发寂寞无聊的时间,总之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从此以后,不管是上课,还是吃饭,妞妞和她的男朋友都在一起。妞妞甚至为两个人设想了美好的将来。

    可是,妞妞和这个男孩子的恋情持续不到一年就结束了。大三结束的时候,男孩子坦白地告诉妞妞打算和她分手。一开始,男孩子说自己不想整天稀里糊涂地谈恋爱,自己想考研,或者是认真地看看书准备找工作了,想暂时和她分开一段时间。可是,妞妞不同意,她说,恋爱并不影响考研和找工作,她愿意陪着这个男孩子一起考研和找工作。

    后来,这个男孩子被逼无奈才说,他受不了妞妞的大小姐脾气,什么事情都不会干,自己还要整天宠着和让着她,他已经受够了,他不想这样下去了。说完之后,男孩子就决绝地走开了。

    失恋之后的那段时间,妞妞整天以泪洗面,脸也不洗,头发也不梳,整天躺在床上,时而哭,时而笑,连课也不去上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她连着挂了好几门课。

    毕业时,别人都拿着做好的简历,开始赶场找工作,妞妞却因为挂科被学校延迟毕业。毕业的那个月,妞妞整晚整晚地失眠,想起别人拥有顺利的学业和甜美的爱情,再看看自己的学业和爱情,她在大学期间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她都不知道她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大学生活于妞妞而言,就是一场噩梦和悲剧。

    想着想着,妞妞竟然鬼使神差般地披着自己的衣服走出来了,深夜的校园,显得更加寂静,也越发让妞妞感到的孤单和寂寞。她朝着学校的主楼走了过去,她想站在最高的地方来俯视一下整个校园。

    从楼顶上往下看,校园里的一切显得很渺小,妞妞觉得自己的烦恼也少了,她想自己要是能离开这个让她充满这么多烦恼的地方该有多好啊!妞妞开始试着向前走去,她闭着双眼,张开了双臂,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小鸟一样……

    “咚”一声巨响划破长空,妞妞从十几层的楼顶一跃而下。当第二天天大亮时,人们发现了她已经冻僵的尸体。每个人在揣测妞妞跳楼原因的同时,也不免为她这么年轻的生命过早凋谢而感到惋惜。

    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据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自杀的人群中,竟有高达五分之一的人群属于大学生。很多大学生由于家长的溺爱,心理承受能力弱,稍微遇到学业、爱情或者工作上的挫折,就承受不了,这是一种很令人担忧的现象。

    曾经有一篇报道写到,一名19岁的女孩子在遭遇偶像的冷落后,竟然服下了八十片安眠药选择自杀。据说这个女孩子没有母亲,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父亲为了给予女儿更多的爱,对女儿的要求是有求必应。虽然这位父亲每个月只有将近六百块钱的退休金,可他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不惜卖房让女儿去听偶像的演唱会。就是因为偶像冷落了这个女孩子,她一气之下竟然选择吃安眠药自杀。

    这种脆弱的心态和幼稚的想法,不禁让我们怀疑,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错?到底是谁造成了年轻生命的凋谢?

    知识荟萃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者自愿采取各种手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行为。自杀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其中的心理因素起主要的作用。以下针对大学生的现状,主要说一下有关大学自杀的情况。一般来说,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过程有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一些学生在面对生活或者是学业上的挫折的时候,为了逃避现实,将自杀看做是一种个体得到解脱的方式。

    比如,某一个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优异,等上了大学之后,由于学习方法不当,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名学生自感对不起家长,在强烈的自责心理的驱使下,于是选择了通过自杀的方式来寻求解脱。

    第二个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的想法形成之后,求生的本能又会使个体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这个时候,自杀者会经常提起有关自杀的话题或者是经常打听有关自杀的事情,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自杀者的行为看做是向外界求助或者试图让别人注意自己的信号。这时如果能对自杀者给予鼓励和心理支持,是极其重要的,很有可能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第三个阶段:心理平静。这个时候的自杀者情绪似乎有所好转,不再提有关自杀的话题,显得很平静。其实此时自杀者显得平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自己面临的困境有了解决的方法,不再苦恼;另一种就是坚定了自己自杀的念头,故意伪装自己的想法,就是为了不让别人来干涉自己。这个时期是最危险的时期。

    比如,在长沙某所高校,有一名大三的学生,因为人际关系不良和学习成绩不好等诸多原因患上了抑郁症,被送往医院治疗。在住院期间,他萌生了自杀的念头,经常对来看他的老师和同学讲自杀的事情。老师和同学极力说服他和劝解他。没过多久,他开始不谈有关自杀的事情了,状态也比之前好了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以为他是想清楚了。结果不久之后,这名学生趁四周没人,偷偷溜出了医院,在医院的后山上用一根粗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处于青年期,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发展。除此之外,他们的心理世界也比较复杂,他们的需求、价值观和思想境界也不一般,因此考虑大学生的自杀问题,我们要和其他群体区别开来讨论。

    有关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心理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自杀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情绪失调引起的自杀。情绪失调往往引起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又会诱发自杀行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失调有抑郁、悲观和自卑。

    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学习成绩落后、失恋或者生活上出现变故,都会引发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显著的表现是丧失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整个人无精打采、没有动力、拒绝交际、回避朋友,有少数人还会出现怀疑心重、特别敏感。这些人很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甚至已经采取了自杀的行动;

    悲观表现为个体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一种幼稚和消极的眼光看待人生和社会。当现实中的世界和自己理想中的世界不相符的时候,就会垂头丧气、自我否定、感觉自己的前途渺茫,走上厌世轻生的道路;

    自卑是因为生理上的残疾、疾病或者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在对自我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态度。这种人在能力和自我价值方面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且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整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甚至自暴自弃。一旦这种消极的情绪持续太久,一个人的心理就会失衡,并因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第二,挫折引起的自杀行为。挫折是指人在有目的的行动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消极心理体验。面对挫折产生的不良行为表现主要源于对挫折的错误认知和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挫折的错误认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认为挫折不应该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将一切设想得很美好,没有做好迎接挫折的准备;其次,他们以某个方面的挫折来否定整个自我,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往往是以偏概全,一个方面的不如意会拓展到整体,因而全盘否定自我;最后,他们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知,将挫折的后果想象得很严重。

    挫折的承受力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时自我调节、化解受挫心理的能力。耐挫力比较强的大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会过分紧张,不会受到强烈的情绪困扰,会很快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而耐挫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会过分敏感和紧张,情绪惊慌失措,并且会长时间陷入不良情绪而无法自拔。这样,连续几次陷入挫折之后,他们往往就会出现行为失常。

    面对不断出现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很多学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并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了积极的关注。此外,大学还设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当学生刚进校园的时候,他们会做几份心理问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保存这些档案,并且挑出里面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访谈,这个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面对自杀的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

    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当生活或者工作中出现挫折的时候,要冷静下来,积极考虑应对的策略,而不是消极被动地逃避问题,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外界的帮助,尽快帮助自己走出挫折给自己带来的困扰;

    其次,要对自己和社会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不能以自己理想中的观念来看待社会,在评价所有事情的时候,可以锻炼自己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评判,不要单一地只看到一个方面;

    再次,当身边的人向你提起有关自杀的话题的时候,你就要思考这是不是他人向自己发出的求救信号,若是求救信号,则自己不但要鼓励这个人积极地生活,同时也要多关注他的行为表现,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就赶紧求助于心理医生;

    最后,多看一些内容正向的、积极的书籍或者是影视作品,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和正能量。正能量是可以相互感染和传递的,要相信自己身上的正能量也会感染周围心态消极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