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决定出路-想到更要做到,行动力度决定成功速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对理想的渴望,有梦想就有了前进的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把梦想变为现实,让自己能够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快乐。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很多奇思妙想,如果认定了,就赶快行动吧,要牢记“知道”远不等于“做到”,知道不如做到,想到了更要做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行动力是关键,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知道不如做到,想到更要做到

    杰克·韦尔奇给年轻人的忠告:如果你有一个梦想,或者决定做一件事,那么,就立刻行动起来。如果你只想不做,是不会有所收获的。要知道,100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在很多人身上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看到别人成功时,不以为然,以为那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自己去做的话,也能做到,或者自己也知道该怎么做,只是没做而已。是的,很多事情做起来并没有想的那么复杂,也有很多事情我们知道怎样做能取得好的结果,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做了没有?当别人在脚踏实地把自己所知道的转化成胜利果实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呢?

    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久,在西班牙的一次欢迎会上,有位贵族突然口出狂言:“发现新大陆没什么了不起,这不过是件谁都可以办到的小事,根本不值得如此张扬。”这位贵族继续说道:“哥伦布不过就是坐着轮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然后在海洋中遇到一块大陆而已。我相信我们之中的任何人只要坐着轮船一直向西行,同样会有这个微不足道的发现。”

    哥伦布听完贵族的这番“高论”后,并没有丝毫的尴尬,只见他漫不经心地从身边的桌子上拿起一个煮熟的鸡蛋,微笑着说:“请各位试试,看谁能够使鸡蛋小头朝下,并竖立在桌子上。”

    大家用尽了办法,也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哥伦布拿起手里的鸡蛋,用小头往桌上轻轻一敲,鸡蛋便稳稳竖立起来了。那位贵族立即说:“用这种方法,我也做得到。”

    哥伦布起身很有风度地环顾这在座的每个人说:“是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做起来都非常容易,不过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我已经动手做了,而你们至今也没有做。”

    再多的智慧,再多的奇思妙想,如果不用在行动上,都是毫无意义的。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不在于他知道多少,而在于他能够创造多少价值。

    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2004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高峰论坛”中,中国的2000多名工商界的精英都希望从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CEO那里得到一些“秘笈”,有人问道:“我们知道的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大家与你们的差别那么大呢?”韦尔奇一字一句地回答:“你们‘知道’了,我们却‘做到’了。”一句简单的回答,却道出了卓越与平凡的真正差别。

    “知道了”并不等于“做到了”,“知道了”距离“做到”还很远很远。然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区,认为知道了就万事大吉了,就开始沾沾自喜。现在这样的观念已经形成了一种“知道文化”——什么都知道,说起来一套又一套,谈起来一个比一个头头是道,但就是做不到。怎样才能跨过“知道”到“做到”这个槛,是每一个追求卓越,想要超越平凡的人都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只有真正把自己知道的应用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才能一步一步地把梦想变为现实。

    日常生活中,许多该做的事情,不是我们没有想到,而是我们没有立刻去做。人总是有惰性的,很多时候自己已经形成了对一件事情的想法,也知道这件事情是可行的,但就是推三阻四,迟迟不愿拿出行动去实现,所以时间一过,就慢慢地淡忘了,即使再想起,也错过了再做的时机或者已经没了再做的兴致。结果往往就是别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且会很快就付诸行动,所以成功的是别人,自己只能带着羡慕和不服气的眼光去看着别人的成功。

    其实,已经想到了,为什么不去行动呢?“知道”与“做到”的距离很遥远,但是,“想到”距离“做到”,已经不是那么遥远的事情了,只要你能积极地付诸行动,成功的可能就会大大提高。如果只是一味地想,而没有实际行动,那么你就会失去很多的机会。

    有一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他非常喜欢,想把它带回家,可是又怕妈妈不同意,所以,他把小花猫拴在家附近的一棵树上,然后回家,去跟妈妈商量收养小花猫的事情,妈妈最后同意他把小猫抱回家,但是当他再次回到那棵树下时,小花猫已经被一只狗咬死了。小朋友非常难过,因为他知道不管怎么样,妈妈最终都会同意的,只是自己没有当机立断把小花猫带回家,才失去了它。这位小朋友实际上已经认准了这件事情,但是,他并没有当机立断,所以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思维的一瞬间可以想出很多优秀的点子,这就需要我们去把这些难得的思维转化为实际行动!想到更要做到!光想不去实施也是徒劳无功的。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为了不让任何一个想法溜掉,在他产生新的灵感时,他会立即把它记录下来——即使是在深夜,他也会这样做。他的这个习惯十分自然、毫不费力。所以优秀的艺术家总能创造出优于他人的杰作,因为很多灵感的激发是一瞬间的事情,如果没有立刻抓住,它就会悄悄溜走。

    2001年初,小丽找就读于某城师专的好朋友小娜玩,晚上肚子饿了想吃宵夜,在等宵夜的空档,小娜提起了这条街上还有另外几所学校,住校的学生不少,却没有几家像样的夜宵店。于是,平日就喜欢吃鸭仔粥的小丽,突然就有了在这儿开间鸭仔粥店的想法。想到了就更要做到,原本打算第二天就回去的小丽,便在师专呆了下来,观察学生流向流量、调查顾客消费意向,足足折腾了一个礼拜。

    一个礼拜后,小丽带着几年积蓄的一万块钱在师专的对面租了一间20平米的小店。由于是在学校附近,所以小丽理所当然将主要的消费目标群锁定为学生。虽然启动资金有限,小丽自己动手把小店装饰得倒也惬意,从构思、设计到施工,小丽都亲力亲为,其间也融入了不少朋友的主意,小娜等几个好朋友更是帮了大忙。在装修的空档,小丽向身为大厨的表哥,学习了鸭仔汤的做法,经过一个多月的勤学苦练,她终于出师了。她的小店在几个月后正式开张了,而且生意非常红火。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把它开发出来,是不是想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想不想改变现在的这种状况和处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你想到了改变现状的方法后,有没有立即行动。如果要成为一个果断干练、做事有效率的人,最好还是“想到做到”。有些人在面对一些事情时,会为它的困难而六神无主、心情紧张、沉重不安。这些人大多是较为拘谨和责任感较重的人。去除这种惧怕和紧张心理的办法,就是立即着手去处理这件事,当真正开始做了以后,往往会意外地发现,原来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困难,而是自己吓倒自己罢了。

    做一个为了自己的梦想勇敢行动的人吧!你做了也许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做,就一定是失败的。其实,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做个有心人,多主动做些事情,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旦你坚定了信念,就要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赶紧行动起来。要相信自己在梦想的支撑下,你的行动,会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近!

    敢想敢做是成功的唯一捷径

    一个具有崇高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的人,毫无疑问会比一个根本没有目标的人更有作为和成就。中国古人早就说过:“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下,仅得乎无。”而西方也有这样一句谚语:“想扯住金制长袍的人,或许可能得到一只金袖子。”

    从前有两个人,他们都想到远方去,一个人想到日本,一个人想到美洲。他们同时从蓬莱出海,结果两人都没有达到目的地。但想到美洲去的人到达了日本,而想到日本去的人只到了朝鲜半岛。

    那些志向远大、敢于想象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必定是远远超出起点;一个理想高、目标大的人,即使没有实现最终的理想和目标,但其实际达到的目标,都要比理想低、目标小的人最终达到的目标还大。

    因此,任何人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必须敢想才行,也就是要敢于想象自己的未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提升起来,而不要退缩在一个狭小的角落。

    可以肯定地说,卓越的人生都是崇高理想的产物。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是,只敢想而不敢做或不愿做的人,也不会拥有成功。

    有个人曾经问著名思想家布莱克:“您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多思多想!”布莱克回答。

    这个人如获至宝般地回到家中,开始整天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按照布莱克的指点进入“多思多想”的状态。

    一个月后,那个人的妻子找到布莱克,愁眉苦脸地诉说道:“求你去看看我的丈夫吧,他从你这儿回去以后,就像中了魔一样,整天躺在床上痴心冥想!”

    布莱克赶去一看,只见那个人已经变得骨瘦如柴。他拼命挣扎着爬起来,对布莱克说:“我最近一直都在思考,甚至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你每天只想不做,那你都思考了些什么呢?”布莱克先生缓缓地问道。

    那人回答说:“想的东西实在太多,我感觉脑子里都已经装不下了。”

    “哦!我大概忘了提醒你一点:只想不做的人只能产生思想垃圾。成功像一把梯子,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是永远爬不上去的。”接着,布莱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位满脑子都是智慧的教授和一位文盲相邻而居。尽管两人地位悬殊,知识、性格更是有着天渊之别,可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何尽快发财致富。

    每天,教授都翘着二郎腿在那里大谈特谈他的“致富经”,文盲则在旁边虔诚地洗耳恭听。他非常钦佩教授的学识和智慧,并且按照教授的致富设想去付诸实际行动。

    几年后,文盲真的成了一位货真价实的百万富翁。而那位教授呢?他依然是囊空如洗,还在那里每天空谈他的致富理论。

    成功在于意念,更在于行动。其实,相对于付诸行动来说,制定目标倒是更容易的。许多人都为自己制定了人生目标,从这一点上说似乎人人都像一个战略家。但是,相当多的人制定了目标之后却没有落实下去,不敢采取行动,结果到头来仍是一事无成。敢想和敢做,是促使人走向成功的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凡事没有下一次

    静下心来先反省一下自己:你有没有对自己或者是你的上司说过这样的话——这次没做好,我保证下次一定做好?我想很多人会很纳闷:说过不是很正常的事吗?这次没做好当然要等下次做好啊!你并没有意识到如果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下次,那么你的这次就永远做不好。如果你已经做的都没做好,怎么获得别人的相信?一次可以,如果很多次呢?你会有那么多机会吗?所以永远不要期待下一次,争取事事一次做对。

    人们之所以喜欢说“下一次”,是因为他们想让自己免于受到别人的批评和自己内心的谴责。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就好比在一场短跑比赛中,如果跑了一半你发现自己跑错了跑道,当你准备改正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别的人早就跑到了你的前面,而且也不会有重跑一次的机会,因为没有这样的规矩。

    当人们说完“下一次我一定能完成、一定能做好”之后,他们继续走在原来的路上。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开车前设定了自己的目的地,却不知不觉行驶到别的地方。就拿我来说,原本每天上班是走同一条路线,而最近一段时间,途中因为施工经常导致交通堵塞,于是,我有意识地为自己规划了另一条行车路线。然而不幸的是,我还是很多次走上了拥堵的老路。

    思维和行为的懒惰让人们不愿意改变自身,显然大多数人曾经“痛下决心”说出这样的话:“我保证下一次一定做好!”但是刹那之间,这个决定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下一次做错之后,他们依然重复地说一样的话。如果你不改变你的态度、思想、行动,你的工作还会停留在表面上。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用心,并没有深入了解事情的本质,所以总是浮在表面上,做不好是预料之中的。重复做表面工作,只会得到一样的结果,这个道理可以应用到人生的各个层面。

    现在的问题是,人们有多少次可以做表面工作的机会呢?这不是恐吓诸位,很多情况下,根本没有“下一次”的机会。当你还来不及说“我下一次一定能做好”的时候,你已经被解雇了。

    在某家金融公司工作的罗宾,一直是一位表现出色的员工,颇受上级的青睐。直到这一天,罗宾在给上司赶一份重要合约的时候,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他的朋友里奥纳多想约他周末参加郊游活动。罗宾挂掉电话后便心不在焉,他在遐想郊游该有多么快乐,森林、美酒、烧烤、闲谈,他都有些迫不及待了。但是手上的重要合约提醒他停止胡思乱想,罗宾重新投入到工作当中。可是没过5分钟,罗宾又开始想应该准备哪些野餐的食物。就这样,在不断走神和紧张工作之中,一份合约起草好了。

    交给上司的时候,由于罗宾一直很稳定的表现,上司大概浏览了一下就签了字,然后合约被寄出。结果是,这份合约上存在一个严重的但是很隐蔽的数据错误,导致公司亏损了几十万美元,罗宾因此被直接炒掉,天天都有时间去郊游了。

    不可否认,那些一向表现突出的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的赞赏和上司的重用,就因为这样,他们更不容许自己出现错误,因为往往他们一出现错误,造成的后果会更严重,也许根本就没有机会说“下一次”了!

    但是,很多人认为自己并不是在做表面工作,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诚然,具备良好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花时间和精力往往会造成高效能工作的假象。即使一个人每天每周每月都在忙碌,也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每件事都没有做到位,其结果还是一个零。因为我们行动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如果每件事都不能做到位,到最后其结果也许与自己的目标会相去甚远。所以我们不要等到事情没有做好的时候再说“下一次”,而要把握好这次的机会,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到位,这样一步步积累下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归根结底,我们不能一次做对的原因还是在于不自信。为什么要等到事情没有做好的时候说“下一次”?而不是在开始做事的时候就说“我一定能做好”呢?在你开始着手工作之前,你必须有完成工作的坚定决心。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在接受工作任务的同时,跟自己说:“我能完成!”或“我肯定能做好!”这样我们能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机会就会大多了。

    杜邦公司的贺利得先生能够从周薪50美元的工作,迅速升至副董事长的职位,不久后又升任公司的董事长,就是因为他做每一件事都会认真负责到底,他做每件事都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从来不会说“下一次”,因为它不会给自己这样的机会。周围人对他的评价是:“贺利得先生是我们的榜样和朋友,他总是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让杜邦公司持续前进。”

    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时候,也更能帮助别人发现不足,从而会慢慢地成为别人的榜样,长期下去,自然会出人头地。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桌子上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Bookofstophere(问题到此为止)。如果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对待每一件事都是Bookofstophere,每次都能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将让所有人为之震惊,这样的人将赢得足够的尊敬。

    闻名世界的美国西点军校,曾诞生了许多成功人士,这些人士在不同的行业发展。在1980届学员20年之后的聚会上,你可以见到:一位国会议员、四位白宫工作人员、驻越南和约旦的大使馆武官、一名曾在太空行走过的宇航员、一位心脏外科医生、一位眼科手术医生、一位联邦调查局特工以及诸多首席执行官、医生、大学教授、部长、律师、企业家、工程师、科学家和飞行员。

    问起这些西点人,为什么都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他们的答案几乎一致:“在西点,人们只能有一个态度,就是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对自己说:‘Icandoit!’剩下的就是去很好地完成你的任务。每个人都是在争取一次把事情做成功,根本不会有人把希望放在下次。”这个态度让这些人得到了极大的帮助,指引他们取得成就。

    “我能完成”是非常有力的一句话。现实中很多人运用这句话。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句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还非常实用。人们相信自己能做什么,就一定可以做到。有人说,世界上除了一些精神失常的人之外,可以实现的事情与真正实现之间的距离其实很小很小。但首要的是他一定要相信自己能行。

    从自我怀疑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吧,你就能达到期望的高度。没有什么事办不到,只要相信自己能行。就这么简单?当然不是。生活中值得获取的东西没有什么是随随便便的。那到底能不能办到呢?要是你不努力,而且不是努力再努力,那你永远也不会办到。短浅的目标很容易命中,可生活中我们不能如此鼠目寸光。我相信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力量就是相信自己的意志,敢于瞄准远大目标的勇气,以及坚定追寻梦想的信心。相信自己这次能做到最好,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下次!

    当机立断,果断抓住机遇

    《致富时代》杂志上,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自称“只要能赚钱的生意都做”的年轻人,听人说市民缺乏便宜的塑料袋盛垃圾。他立即就进行了市场调查,通过认真预测,认为有利可图,马上着手行动,很快把价廉物美的塑料袋推向市场。结果,靠那条别人看来一文不值的“垃圾袋”的信息,两星期内,这位小伙子就赚了4万美元。

    同时,有一位智商一流、执有大学文凭的翩翩才子决心“下海”做生意。

    朋友建议他炒股票,他豪情冲天,但去办股东卡时,他又犹豫道:“炒股有风险啊,等等看。”

    朋友又建议他到夜校兼职讲课,他很有兴趣,但快到上课了,他又犹豫了:“讲一堂课,才20块钱,没有什么意思。”

    他很有天分,却一直在犹豫中度过。两三年了,一直没有“下”过海,碌碌无为。

    有些人不是没有成功立业的机遇,只因不善抓机遇,所以最终错失机遇。他们做人好像永远不能自主,非有人扶持不可,即使遇到任何一点小事,也得东奔西走地去和亲友邻人商量,脑子里同时胡思乱想,弄得自己一刻不得安宁。于是愈商量,愈拿不定主意;愈东猜西想,愈不知所终。

    没有判断力的人,往往使一件事情无法开场,即使开了场,也无法进行。他们的一生,大半都消耗在没有主见的怀疑之中,即使给这种人成功的机遇,他们也永远不会成功。

    一个成功者,应该具有当机立断、把握机遇的能力。他们只要自己把事情审查清楚,计划周密,就不再怀疑,立刻果断地行事。因此任何事情只要一到他们手里,往往能够随心所欲,大获成功。

    在行动前,很多人提心吊胆,犹豫不决。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你要问自己:“我害怕什么?为什么我总是这样犹豫不决,抓不住机会?”在成功之路上奔跑的人,如果能在机遇来临之前就能识别它,在它消逝之前就果断采取行动占有它,这样,幸运之神就会来到你的面前。

    当机立断,将它抓获,以免转瞬即逝,或是日久生变。看来,抓住机遇,眼力和勇气是不可缺少的。

    机遇是一位神奇的、充满灵性的,但性格怪僻的天使。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绝不会无缘无故地降临。只有经过反复尝试,多方出击,你才能寻觅到它。

    有一个人一天晚上碰到一个神仙,这个神仙告诉他说,有大事要发生在他身上了,他会有机会得到很大的财富,在社会上获得显赫的地位,并且娶到一个漂亮的妻子。

    这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这个奇异的承诺,可是什么事也没发生。这个人穷困地度过了他的一生,最后孤独地老死了。当他上了西天,他又看见了那个神仙,他对神仙说:“你说过要给我财富、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漂亮的妻子,我等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有。”

    神仙回答他:“我没说过那种话。我只承诺过要给你机会得到财富、一个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一个漂亮的妻子,可是你却让这些机会从你身边溜走了。”

    这个人迷惑了,他说:“我不明白你的意思。”神仙回答道;“你记得你曾经有一次想到一个好点子,可是你没有行动,因为你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这个人点点头。

    神仙继续说:“因为你没有去行动,这个点子几年以后给了另外一个人,那个人一点也不害怕地去做了,你可能记得那个人,他就是后来变成全国最有钱的那个人。”

    还有,你应该还记得,有一次发生了大地震,城里大半的房子都毁了,好几千人被困在倒塌的房子里,你有机会去帮忙拯救那些存活的人,可是你怕小偷会趁你不在家的时候,到你家里去打劫、偷东西,你以这作为借口,故意忽视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而只是守着自己的房子。这个人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神仙说:“那是你去拯救几百个人的好机会,而那个机会可以使你在城里得到多大的尊崇和荣耀啊!”

    “还有,”神仙继续说:“你记不记得有一个头发乌黑的漂亮女子,你曾经非常强烈地被她吸引,你从来不曾这么喜欢过一个女人,之后也没有再碰到过像她这么好的女人。可是你想她不可能会喜欢你,更不可能会答应跟你结婚,你因为害怕被拒绝,就让她从你身旁溜走了。”这个人又点点头,可是这次他流下了眼泪。

    神仙说:“我的朋友啊,就是她!她本来该是你的妻子,你们会有好几个漂亮的小孩,而且跟她在一起,你的人生将会有许许多多的快乐。”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机会可能随时轻轻地从你门前经过,不要等待机会去敲开你的门,因为门闩在你自己这一面。机会也不会跑过来说“你好”,它只是告诉你:“站起来,向前走。”

    要善于发现机会。很多的机会好像蒙尘的珍珠,让人无法一眼看清它华丽珍贵的本质。踏实的人并不是一味等待的人。要学会为机会拭去障眼的灰尘,不要总是为自己找借口。没有目标,没有勇气,一个胆小鬼即使与机会相遇,也根本不敢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只知道成功不会属于自己。

    拖延是最狠毒的事业杀手

    迟疑不决是一种疾病,拖延磨蹭则是它的前期症状。对那些深受犹豫不决之苦的人来说,唯一的改正方法就是做出果断的决定。否则,这一疾病将成为摧毁胜利和成就的致命武器。

    通常来说,犹豫不决的人就是失败的人。拖延是最狠毒的事业杀手,拖延并不能使问题消失,也不能使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起来,而只会使问题深化,给事业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没解决的问题,会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复杂,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解决起来也越来越难。而且,没有任何人会为我们承担拖延的损失,拖延的后果可想而知。

    老张是一家药厂质量监督部门的负责人,工作几年来一直兢兢业业,颇得领导的赏识。由于老张工作谨慎认真,该药厂生产的药几乎很少出现质量问题。因此,药厂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效益不断增长,老张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有一次,一批新感冒药经审核投放市场后,却有部分消费者反应吃完之后有不适反应。药厂厂长找到老张,让他尽快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给消费者一个答复。可是,老张当时以为既然该药已经通过了双重检查,有问题的概率基本上很小,部分有不良反应属正常现象,因此并没太放在心上,以为过两天再处理无所谓,还是先把手头其他重要事做完要紧。结果没想到,几天之后,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不良反应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有人开始投诉该药厂,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药厂名誉一扫而光。厂长知道老张没有及时处理这件事之后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了他,并撤销了他部门主任的职务。

    老张不知道,本来厂长是打算下个月提升他当副厂长的,结果就因为他自己一时的拖拉而毁了大好前程。

    可见,拖延并不是一种无所谓的耽搁,它足以毁掉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公司的前程。虽然老张平时工作表现非常好,但这却并不能弥补他一时的工作拖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他的拖延不仅毁了自己,也毁了整个药厂。

    拖延是最狠毒的事业杀手,比尔·盖茨说过这样的话:“过去,只有适者能够生存;今天,只有最快处理完事务的人能够生存。”

    只有不拖延,善于立刻投入行动的人才能挤出时间来完成更多的事,这也是帕金森定律所揭示的内容之一。帕金森定律认为,拖延只会耗尽所有的时间。

    一位闲来无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一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上一整天的工夫。找明信片要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信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然后,送往邻街的邮筒去投邮究竟要不要带把雨伞出门,这一考虑又花了20分钟。一个效率高的人在3分钟内可以办完的事,另一个人却要操劳整整一天,最后还免不了被折磨得疲惫不堪。

    避免帕金森定律产生作用的办法似乎很明显:为某一工作定出较短的时间,也就是说,不要把工作战线拉得太长,而是尽快完成某项任务——当然,必须保证工作完成的质量。如果不这样做,你对待那些困难的或者轻松的工作就会产生惰性,因为没有期限或者由于期限较长,你认为可以以后再说。如果你只是从工作而不是从可用的时间上去着想,你就会陷入一种过度追求完美的危境之中。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味的拖延,因为你会巨细不分,且又安慰自己已经把某项(实际上是次要的)工作做得很完美,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主要的目标落空了。

    当一个人面对困境的时候,更容易犯拖延的错误。因为人们往往会对困难产生一种逃避心理,不愿去面对,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把该做的事拖延下去,这样对于事情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只会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我们应该怎样克服拖延的毛病呢?

    首先,要给自己制定计划。将自己近期要做的工作列出来,从最困难的工作做起,顺着列出的表单一直做下去,直至着手简单的任务。

    每天都完成一些你计划中的事情,并随时把新的任务和项目纳入计划,即使是五分钟内就能完成的事情。列出两三件有助于完成任务并可以在五分钟内做完的事情,完成其中的一件,然后奖励自己。将你通常逃避的任务与你喜欢做的事安排在一起,例如,“我要写半个小时的每月报告再回家”。

    其次,永远不给自己找借口。不要任何借口!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努力地完成自己已经制订的计划,而不是浪费时间寻找借口让自己的计划无限制地拖延下去。不论是失败了,还是做错了,再妙的借口对事情本身没有丝毫的作用。

    我们应把“没有任何借口”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始终以行动为见证,而不是编一些花言巧语为自己开脱。我们无需任何借口,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我们就义无反顾地赶到哪里。

    再次,挑战不可完成的工作。恐惧导致拖延,而拖延则会导致更深的恐惧。拖延者常常被工作的分量和复杂性吓倒,他们害怕自己无法完成任务,结果就会不自觉地把工作一拖再拖。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抑制。

    另外,一分钟都不要拖延。歌德说得好:“只有投入,思想才能燃烧。一旦开始,完成在即。”“绝不拖延,立即行动!”这句话是最惊人的自动器。任何时刻,当你感到拖延的恶习正悄悄地向你靠近,或当此恶习已迅速缠上你,使你动弹不得时,你都需要用这句话来警醒自己,在一分钟之内动起来。

    朱自清在他散文《匆匆》里写道: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

    人一生最长的是时间,因为它似乎永无穷尽;最短的也是时间,因为人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我们能做的就是抓住眼前的每一个机遇,决不拖延,让本来就匆匆而过的时间在我们手里实现最大价值。

    养成日事日清的好习惯

    人总是有惰性的,总是喜欢给自己开绿灯,今天做不完的事情总是觉得明天再做不迟,很多事情不到火烧眉毛都不去管它。

    日事日清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古今中外不乏分秒必争、努力工作的例子。爱迪生常说一句话:“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时间。”历来集大成者,无一不是充分利用时间工作的。试想:一个满怀激情的人、一个“今日事今日毕”的人与一个消极应付的人、一个做事“拖、推、疲”的人,谁能做好工作呢?答案不言而喻。

    日事日清的作风与1984年张瑞敏在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的前身)提出的OEC管理法——“日事日毕日清日亮”是一致的。OEC管理法的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亮”。即当天的工作要当天完成,每一天要比前一天提高1%。

    “拿下美国B客户非常难!”洗衣机海外产品经理崔淑立接手美国市场时,大家都这么说,因为前任各产品经理在这位客户面前都业绩平平。崔淑立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绝不会轻易被困难吓倒。这天,崔淑立一上班就看到了B客户发来的要求设计洗衣机新外观的邮件。因时差12个小时,此时正是美国的晚上,崔淑立很后悔,如果能即时回复,客户就不用再等到第二天了!从这天起,崔淑立决定以后晚上过了11点再下班,这就意味着可以在当地上午的时间里处理完客户的所有信息。

    三天过去了,由于崔淑立与客户能及时沟通,开发部很快完成了新外观洗衣机的设计图。就在决定把图样发给客户时,崔淑立认为还必须配上整机图,以免影响确认。当她“逼着”自己和同事们完成“日清”——整机外观图并发给客户时,已经是晚上12点了。大约凌晨1点,崔淑立回到家,立刻打开家中电脑,当她看到客户的回复:“产品非常有吸引力,这就是美国人喜欢的。”她顿时高兴得睡意全无,为自己的“夜半日清”有效果而兴奋不已!

    样机推进中,崔淑立常常半夜醒来打开电脑看邮件,可以回复的就即时给客户答复。美国那边的客户完全被崔淑立的精神打动了,推进速度也更快了,B客户第一批订单终于敲定了!

    其实,市场没变,客户没变,拿大订单的难度没变,变的只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人——崔淑立。崔淑立完全有理由说:“有‘时差’,我没法当天处理客户邮件。”但她只认目标,不说理由!为什么?崔淑立说:“因为,我从中感受到的是自我经营的快乐!有‘时差’,也要日清!”

    在海尔市场链的机制下,员工的境界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他们主动工作,一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因此,一个企业,只要机制对头,就会焕发出蕴藏在员工中的热情。

    今日事今日毕,不仅可以加快你的办事速度,而且可以使你享受到完成任务的喜悦。精力往往在成功之中更新,在拖延之中衰竭。一个人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必须缩小时间计算的单位,用分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计算时间的人,效率要高得多。做每项工作,都要给自己一个截止时间,能用半小时完成决不拖到一小时。

    有个年轻人很想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成功,他打听到在自己生活的这个地区里有一个很智慧的老人。

    年轻人想出去闯世界,获得成功,在走之前,他就去拜访这位有智慧的老人。见到老人之后,他向老人诉说了自己渴望成功的心情,希望老人能给他些建议,老人笑笑说:“孩子,你永远都要记住,今天是你最美好的一天。昨天和明天都是你已经无法再去控制的了,抓住今天才是智者所为,永远不要把今天该做的事情寄托给明天。”

    年轻人似懂非懂地离开了,在外闯荡的几年,年轻人逐渐明白了老人的意思,他严格地按照老人的建议,做到了日事日清。他最后真的成功了,回到自己的故乡,再去见那位老人的时候,老人已经去世了,但他还是找到老人墓地,在那里给老人鞠了深深的一躬。

    日事日清,说起来并不是件难事,但是能做到的人不多,因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总会有许多外部因素的干扰,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抵挡住外在诱惑,真正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不给自己的拖延开绿灯,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当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并且已经决心要实现它的时候,那么永远都不要自作聪明地设计工作期限,希望工作的完成期限会按照自己的计划而后延。聪明的人会牢记工作期限,并清晰地明白,今天的事情一定要今天做完。这一看似荒谬的要求,是保持恒久竞争力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唯一不会过时的东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想成功的人都必须奉行日事日清的理念。一个总能做到日事日毕的人,永远是成功的。其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总有一天会用自己的成功向别人作出证明。

    我们都说,播种一个计划,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思想;播种一个思想,收获一个行为;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成功。我们应该把日事日清的习惯牢记心中,让它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那么我们就会慢慢发现自己的收获已经让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