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课-人生需要苦难的洗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山有峰巅,也有低谷;水有平缓,也有旋涡。人生之路也是一样,扑朔迷离,充满坎坷。北大人告诉我们,遭遇挫折痛哭流涕的是懦夫,逆风飞翔停滞不前的是弱者,哭泣只能让人注意到你曾经的无能,后退只会让你失去既得的成绩,我们不想当懦夫,也不要做弱者,那就让我们擦干泪水,迎风飞翔,去体味“鹰击长空”的豪气,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绝境在于你的心没有打开

    生活中其实没有绝境。绝境在于你自己的心没有打开。你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使它陷于一片黑暗,你的生活怎么可能有光明!

    ——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新东方学校创始人)

    《羊皮卷》的作者海菲说:“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做出多少努力,如何坚持不懈,拥有激情,失败和挫折一样会降临到他的头上。”其实,生活中并没有绝境,绝境在于你的心没有打开。要知道,人生中的每一次失败、每一次挫折,都孕育着成功的因子,这似乎是上帝的特意安排,为了让人们学会如何对抗逆境,走出困境。

    困境是通向真理的重要路径,困境中的一切都教会我们在下一次的表现中更为出色。不对失败耿耿于怀,不逃避现实,才能不断从以往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吸取来自苦难的精华。

    无论何时,当我们面对逆境时,都要想方设法将逆境变成催我们奋进的力量。人生的机遇就在这一刻闪现,苦涩的根脉必将迎来满园的花绿桃红。其实,要想在逆境中获得生机,首先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不要畏惧磨难,要学会将逆境和磨难视为人生的财富。

    处在困境中不要害怕,只要调整心态,勇于迎接挑战,运用智慧积极解决问题,相信任何困境都将成为你成功的机遇。

    逆风的地方更适合飞翔,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眼泪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悲伤不是一场幻觉;我们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在机会面前将自己重新归零的勇气。

    史铁生17岁中学未毕业就插队去了陕西一个极偏僻的小山村,一次在山沟里放牛突遇大雨,遍身被淋透后开始发高烧,后来双腿不能走路,运回北京后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致使双腿永久高位瘫痪。他20岁便开始了轮椅上的人生,与各种病痛周旋了30多年。十多年前肾病加重,转为尿毒症,必须频繁地做肾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只有中间不做透析的两天上午可以做一点事。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停止写作。他曾不无幽默地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母亲猝然离去之后,仿佛一记闷棍将史铁生敲醒——在他被命运击昏了头的时候,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人。当史铁生的头一篇作品发表的时候,当他的头一篇作品获奖的时候,他多么希望他的母亲还活着,看到儿子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了一条小路,至少她不用再为儿子担心,欣慰他找到自己生存下去的道路和希望。

    当他被生活的荆棘刺得满心疼痛时,他没有沉沦,而是勇敢地抬头,他看到母亲的眼神是荆棘上开出的美丽花朵,陪伴着他一路前行。他有一次在广州刚去医院透析完,就去领奖。透析之后是很痛苦的,然而他就那么微笑着面对每个人。他一路弹着命运的琴弦,高歌。

    人生在世,难免与苦难为伍,挫折为伴,但正是这些苦难与挫折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姿。人生总是在波峰浪谷间航行,我们不可能总是处于浪尖,事事如意;我们也不可能一直陷入谷底,郁郁寡欢。

    只要心中始终坚信爱拼才会赢,那么我们的人生之舟必将扬帆远航,驶向成功的彼岸。或许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荆棘密布,或许在朝向梦想的阶梯上困难重重,或许在连接成功彼岸的海面上狂风袭击,但请记住能触礁的未必不是勇士,敢失败的未必不是英雄。只要我们能够轻视困难,藐视挫折,拿起披荆斩棘的一支利剑,必能使梦想在现实间拔地而起。

    【北大心理课笔记】

    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是不断重复同样的错误,要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并拥有逆风飞翔的勇气,迎接生命中的每一次历练。

    只要想做事,逆境就是你的常态

    常常有人问我成功的概念,我说“成功”是活着的人不能说的词,因为只要你想做事,逆境就是你的常态;如果不想做事,失败就是你的常态。

    ——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新东方学校创始人)

    人生的际遇有两种,一种是顺境,一种是逆境,在顺境中顺流而上,抓牢机会,或许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但面对逆境,许多人纷纷败退,在逆流中舟沉人亡。情绪掌控高手往往能穿越逆境有所成就。

    我们不妨换个思路:逆境,就是危险中的顺境。事实上,世界上任何危机都孕育着机会,且危机愈重商机愈大。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前任CEO奥古斯丁认为,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机会。在逆境之中,一个人要善于把自己最弱的部分转化为最强的优势,这样才能为自己开拓人生的新局面。

    俞敏洪2008年在武汉“名家论坛”上讲话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这一辈子,如果想要成长,最重要的是求得自己内心的坚强。只有自己勇敢、坚强起来了,所有的事情才不会被难倒。这里所说的勇敢、坚强,不是指被世事沧桑摔打以后,最后变得老于世故,对任何东西都不再动情的冷漠态度。

    一个不动感情的人绝对不会产生激情,也绝不会产生向上的力量。我们所要的,是在历经磨难后,内心产生另外一种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坚强——这种坚强体现在你愿意接受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更加敏锐。这种“坚强”,我们可以称之为信念。

    信念,是从你内心产生的一种坚强。也许有人会问,到底什么是内心产生的坚强。很简单,在你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曲折失败的时候,相信自己未来能够做成事情,相信自己能够继续往前走。

    常常有人问我成功的概念,我说“成功”是活着的人不能说的词,因为只要你想做事,逆境就是你的常态;如果不想做事,失败就是你的常态。活着就是在起起伏伏中前进,成功就是不管你怎么跌倒还要爬起来。坚强的人,都是能够从失败中站起来的人。

    这是经过近20年的风雨历程之后俞敏洪的切身感受。正如俞敏洪自己回忆时所说:“那时,身体上的痛苦还能够忍受,但精神上的折磨几乎让我丧失信心。”但是,对于俞敏洪和刚刚成立的新东方来说,逆境的磨炼和锻造,才只是开始。

    从中走出的俞敏洪认为,只要还想有所追求、有所成就,遇到逆境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重要的是以何种心态从逆境中走出。在他看来,一个人能否从逆境中挣扎而出,反败为胜,主要取决于3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耐心等待。因为逆境往往让人们变得急躁,这就好比在高速公路上遇到了堵车:前后都有车,旁边还没有出口,再着急也无法扛着汽车越过去,这个时候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坐在车里耐心等待。

    第二种态度是设法淡化逆境,并从中受益。逆境能够摧毁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如果能够让逆境锻炼自己的意志,沉淀自己的思想,那么,一个人所经历的苦难,也能成为他腾飞的翅膀。

    第三种态度是不要绝望,永存希望。有时候,逆境像高耸陡峭的悬崖,会让人觉得似乎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但是只要还心存希望,愿意付出改变现状的努力,逆境也会成为一块通向成功的垫脚石。

    其实,逆境是一柄双刃剑,它能将弱者一剑削平,从此倒下,但是同时它也能够让强者更强,练就出色而几近完美的人格。在不屈的人面前,苦难会化为一种礼物,一种人格上的成熟与伟岸,一种意志上的顽强和坚韧,一种对人生和生活深刻的认识。

    【北大心理课笔记】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面对人生困境,不能消磨意志,丧失信心,哪怕千难万难,也要勇敢面对。自强自立,才能提升人格境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大有所为,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俞敏洪:我的成功只有一个,失败有无数个

    在我的生命中,失败比成功多得太多了。我的成功只有一个,就是创办了一个小小的新东方,而我的失败有无数个。

    ——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新东方学校创始人)

    2013年俞敏洪在中央电视台《创业榜样》中演讲时说:

    青春最大的标志是坚决不承认失败,历经挫折,初心不改。青春的心是永远拥有一颗美丽的心,一颗希望的心,一颗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心,一颗勇敢的心。

    面对任何挫折、失败和打击,你都还能够站起来,挺立生命向天空呐喊,依然感到世界充满美丽,依然能用快乐之心来面对苦难。当你遇到绝望,被人侮辱欺骗,你依然相信,世界大多数人都是好的,这个世界永远会有机会。被踩到泥土里,你依然能像种子一样,破土而出,让生命成长。

    面对失败的考验,是每一个人都将经历的,等会儿上来的企业家,每个人都至少失败3~5次。在我的生命中,失败比成功多得太多了。我的成功只有一个,就是创办了一个小小的新东方,而我的失败有无数个。从高考两次失败,得肺结核在医院住了一年,到最后被北大处分,每一次都是失败。但是,所有这些失败,都是我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新东方上市的时候,俞敏洪一夜之间从身无分文变成了亿万富翁,但是他没有为这些钱激动过;新东方越做越大,俞敏洪也没有为自己的名声激动过。不管是财富还是名声,都影响不了俞敏洪对生命本身的看法:财富与名利并不能为生命带来由内而外的快乐。

    然而,在谈到失败时,俞敏洪总是有很多话说。他曾在演讲中说:“我认为我过去生命中的两件事对我带来了好处:第一,我从小出生在农村,1~18岁受尽苦难,从此终生知道生活之不易;第二,我在大学得了肺结核,从此知道了生命的脆弱和生存的意义。”

    俞敏洪认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在失败中寻找与把握机会的过程。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有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人生是不丰富的人生,就像白开水,纯净却没有味道。一个人是否活得丰富,不能看他的年龄,而要看他生命的过程是否多彩,还要看他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能否把握住机会。

    “我自己也是在失败与成功之间,不断地加强对成功的信念。”“我的成功只有一个,失败却有无数个。”正如俞敏洪所言,他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两次高考的失败、3年多准备留学的失败、被北大处分的失败……但是面对这些失败,俞敏洪选择了从失败的废墟上站立起来:两次高考失败就再考一次,留学失败就另谋出路,被北大处分就奋起创业……

    后来,在成功做好做大新东方之后,俞敏洪在演讲中这样说:“我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遭遇了很多次失败,但也正是这些失败及其背后隐藏的机会最后成就了我。最终,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藏在失败背后的机会也许是最好的机会,这也使我进一步增加了坚强面对失败的勇气。到后来,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便成了我的一种常态,在失败面前,我会不断激发自己的斗志,就像高尔基在《海燕》中所说的那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从无数失败中走出来的俞敏洪,对成功也有更客观的认识。在他看来,人生的机会通常是在失败的伪装之下,它们穿着可怕的外衣使人们心生恐惧,结果大多数人避之不及,而那些不畏挫折、敢于挑战的人,却能看到其本质并抓住它们。

    因此,俞敏洪经常这样鼓励他的学生:一个人如果有了很多失败的经历,就会对失败产生了一种抗体——不怕失败。只有当一个人不怕失败、勇敢往前走的时候,他离成功就比较近了。

    【北大心理课笔记】

    一个人可以从生命的磨难和失败中成长,正像腐朽的土壤中可以生长鲜活的植物。土壤也许腐朽,但它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失败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炼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只有当一个人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和考验,他才能够成熟、收获,而那些失败和挫折也都将成为他生命中的无价之宝。

    别偷懒,打破“浪漫病”

    刚才杨教务长问我怎样医治“浪漫病”,我回答他说:浪漫的病症在哪里?我以为浪漫病或者就是“懒病”。……我们研究学问,要有材料和方法,要不懒,要坚决不拔地努力,那么,“浪漫病”就可以打破了。

    ——胡适(北京大学教授,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一句话道出了天才之为天才的真谛。大凡学有成者,无一不是勤奋刻苦的知识追求者。从来就没有无须勤奋努力便能成功的天才。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无论在哪一方面成功的人,都要努力。如果非常懒惰而想成功,正如希望苹果落在自己嘴里一样的不可能。

    懒惰是我们迈向成功的绊脚石。胡适先生给懒惰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浪漫病”。这个“浪漫病”虽然不要人命,却也足足可以让一个人蹉跎一生,无所成就。正所谓,“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懒惰的人往往虚度时光,穷尽一生依旧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事情从没做过多少,美好的年华便在这无休无止的拖拉中消耗殆尽了。

    一个人如果想战胜懒惰,唯一的方法便是勤奋。富兰克林说:“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可见,只有勤奋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添光加彩。

    纵观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生,若没有“勤奋”二字,他也便难以取得今日的成就。

    季老常常身着一身中山装,几十年朴素如一名老农,连他自己都笑称自己为“土包子”。然而,正是这位从田间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成为闻名遐迩、世人敬仰的学术宗师。是什么力量使他能得此成就?又是什么力量使一位旅居德国近十载的学者始终保持着朴素之气?有人称岁月将季老塑造成了北京大学的“元老”和“活字典”,然而,并不是每个经历了时光锤炼的人都能够获此成就,他得到的一切,都是一生勤奋的结果。

    农民一样质朴的季羡林,也像老农一样遵守着时间规律,只为了能在收获季节多有所得。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曾经提道:“几十年来,季老每天凌晨4点工作,直到晚10点,认真得让人无法置信。”每天清晨4点,季老便准时开始工作,不论刮风、下雨、天晴、天阴,他从来都是如此。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评价老人就像是“标准的北京时间的时钟一样准确无误,几十年没有变化,几十年没有一次例外,这是不到一定造化之境的人万万做不到的”。

    季老还是北大图书馆的常客,有一段时间,为了一本著作的完成,季老每天都要到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以至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熟悉了他每天到馆的时间。一个冬日的清晨,天飘着鹅毛大雪,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以为季老不会过来了,然而,在开馆之时,季老还是和往常一样走进图书馆里。而这时,他已经在家工作了3个多小时,又顶风冒雪地踏雪近一公里,从朗润园赶到了图书馆的善本书库。季老心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甚至从没有下雪天气会影响自己工作安排的意识,然而,他的精神感动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纷纷赞叹他的毅力、勇气和勤奋的治学态度。

    学问是没有近路可走的,唯有脚踏实地,努力登攀,才有可能触及知识巅峰的精华。有句老话叫“天道酬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天意总是厚待那些勤劳、勤奋的人。迷信天意固然是虚幻的,但只要付出了努力,一生就一定会向积极的方向转变。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理,不投机不取巧,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北大心理课笔记】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天才,有的只是一种天分,而勤奋能够将天分变为天才。只有勤奋,才能让人永远追求进步,永不停息,做学问尤其如此。

    一切的不幸都只是过程

    世界上所有的悲剧都经不起推敲,悲剧一推敲都是喜剧。

    ——刘震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

    人生就像天气一样变幻莫测,有晴有雨,有风有雾,不管是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况且,一帆风顺的人生,就像是没有颜色的画面,苍白枯燥。按照这种思路想来,所有的苦难都只是人生的一段过程,而不是注定的结果。

    季羡林先生将自己的“人”字大大地书写,他告诫我们:一切都会过去。这句话让痛苦的人幸福,让幸福的人不至于狂妄。于是,我们可以淡然地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幸福而理性地想着:这只不过是一瞬,而生命还将无尽绵延。

    回顾季老已经走过的漫长岁月,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皆有体会,有些事情,不管当时多么不堪忍受,如今都已成为云烟,印刻在他深深的皱纹里,融化在他满头的华发中。狂风暴雨后的岁月显得异常平静而从容,而这些正是令许多晚辈甚至同辈人望尘莫及的。

    “我们县在山东西部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季老回忆起童年生活时,说自己的眼中没有红,没有绿,只有一片灰黄。他小时家境极其困苦,一年中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时只能以红高粱饼果腹充饥。家中无钱买盐,便将盐碱地里的土堆起来,放到锅中煮,以此腌制咸菜,终年以此为食。季老曾在自传中写到,小时候最想吃的就是“白的”,“白的”指的就是馒头。但因为家境所困,这个愿望在当时很难实现。他就经常跑到村里一位很喜爱他的举人太太面前,甜甜地喊上一声“奶奶”,那女人就将早已准备好的白馍拿给他。

    每年夏秋收割庄稼之际,年纪尚幼的季羡林总会到别人收割过的地里捡拾麦子或者谷子,有时一天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回到家中,母亲便可贴上一锅面饼子给全家人吃。有一次他因为偷吃了一块饼子被母亲发现,母亲要打他,他便仓皇地跳入附近一个水坑,在水里津津有味地吃起饼子来,而母亲也无可奈何。

    季老在回忆童年往事时曾说:“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却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激励我前进,有时能鼓舞我振作。”

    中国有句古话:“英雄莫问出处。”季羡林先生虽出身贫苦,却凭借其坚定的意志与创大事立大业的胸怀,一路乘风破浪,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长为一代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而小时吃过的苦也都成了他不断进步的基石。北大教授陈平原评价季老说:“他晚年虽然处在风口浪尖,褒贬不一,但他始终清醒地保持一个知识者的本色,不会被舆论所迷糊了。”季老的经历也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一切不幸都只是过程。

    人生之路,一路走来,难免会有许多辛酸的泪水,难免会有许多欢乐的笑声,当一切成为过去,谁还记得曾经有多痛,曾经有多快乐。等我们老了的时候,回过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开心的、伤心的,不都成了过眼云烟吗?所以,对于眼前的不幸,我们何必过于执着?

    活在世间的人们,总是感慨痛苦太多,欢乐太少。其实,要想透彻地体会快乐,就要先深刻地体验生活的不幸,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过程。贫贱的出身并不能让一个人感到自卑,而是使其获得更多前进的动力与勇气;生活的不幸也不会让一个人陷入绝望,而是增加了生活的味道。生活中的苦和不幸,都只是暂时的历练,却会让人受益终身,难以忘怀。

    纵观人的一生,所有的不幸都是暂时的,都是一个过程。在春花秋叶舞蹈般潇洒的飘落里,蕴含着希望;巨大岩石的裂缝中钻出的小草,昭示着希望;不断被山风修改着形象的悬崖边的苍松,展示着希望。自然尚且如此,我们更应珍惜自己希望的能量,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经过风雨之后,人们的生活将换上一种全新的色彩,而命运也会将苦难的信徒引向幸运。

    【北大心理课笔记】

    当所有的不幸成了一种历练,也会升华为人生不可磨灭的积淀。苦痛永远是过程,而苦痛之后则是淡然的甜意,这就是人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