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说话就是蕴藏于内而不显于外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便直言的事情或场合,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委婉含蓄的说话技巧。含蓄就是在交谈或论辩中,不把本意直接说出来,而是采取曲折隐晦的方式表示本意,带有哑谜特色的一种当众讲话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位记者问萧伯纳:“当今世界上你最崇敬的是什么人?”萧伯纳答道:“要说我所崇敬的第一个人,首先应推斯大林,是他拯救了世界文明。”记者接着问:“那么第二个人呢?”萧伯纳回答:“我所崇敬的第二个人是爱因斯坦先生。因为他发现了相对论,把科学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为我们的将来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他对人类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记者又问:“世界上是不是还有阁下崇拜的第三个人呢?”萧伯纳微笑道:“至于第三个人嘛,为了谦虚起见,请恕我不直接说出他的名字。”
细加揣摩便会明白萧伯纳的本意,记者们心领神会,对萧伯纳含蓄幽默的说话技巧钦佩不已,同时也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1.不方便说的含蓄代之,帮你解围。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便说、不忍说,或者是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而不能直说的话,因此不得不“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使本来也许十分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
在以下情形你可以试用委婉含蓄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
当你要表达难以启齿的事物、行为或要求时,含蓄的方法可帮你解围。
《贵阳晚报》曾介绍过一位卖夜壶的老大爷与一个顾客的对话:
冬天,一个顾客见有久违的夜壶上市,而且质量很好,造型别致,便去挑选。但选来选去,总感到太大,便自言自语道:“好是好,就是大了点。”
老大爷闻言,笑道:“冬天——夜长啊!”
顾客一听,会心地笑了,于是买了一把。对话中,这位老大爷用“冬天——夜长”一句话,含蓄地表达了“夜长尿多”的意思,幽默风趣。
2.棘手的问题含蓄作答,维护了面子。
对有些棘手的问题不便明言,但大家都能明白时,为照顾对方面子,维护自己的尊严,当众讲话时可含而不露,让听众去自己体会。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尼克松与基辛格及白宫来的工作人员被安排在18号楼,而国务卿罗杰斯等人住在不远的6号楼,基辛格以前两次来访时在这幢楼住过。尼克松从住处的安排就觉察出周恩来十分熟悉美国国情,知道美国权力设置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制度。
到达宾馆后,大家在会客厅摆成大圆圈的沙发上落座,周恩来总理和美国客人一一打过招呼,寒暄中不时开几次小小的玩笑,以活跃气氛。
当时由于中美未正式建交及历史原因,很多问题的表达都让人感到棘手。如何才能既维护自己的尊严又不令对方过于难堪成了外交活动的理想境界。在谈判时,采用含蓄的方式既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令对方一思即得,又能使谈判顺利进行,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就鲜明地体现在对含蓄方式的运用上。
晚上,在欢迎尼克松总统一行的酒会上,周恩来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20多年……”
这一“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真是绝妙,它既使在座的人们知道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和干涉,又不伤美国人的面子。听到这一“原因”,在场的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心照不宣,相视一笑。
3.劝导的语言含蓄表达,易被接受。
当你发现领导或长辈确实犯了错误,又不便直接指出时,借助含蓄语言可以起到劝导作用。
齐景公滥用酷刑,百姓怨声载道。晏婴一直想借机劝谏。一天,齐景公对晏婴说:“先生的房子离集市太近,狭小潮湿,喧闹而多尘土,我想给你换一处好房。”晏婴推辞说:“离集市近,也有好处,买什么东西出门就到,再说,怎么敢烦劳众乡里帮我盖房搬家呢?”景公笑了笑,道:“你离集市近,了解市价行情吗?”晏婴点点头。景公说:“那你说现在市场上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当时齐景公对百姓采用的酷刑是砍掉双腿,因此市场上卖假腿的很多。于是晏婴趁机说:“踊贵履贱。”意思是说市场上假腿需求量增大而不断涨价,而鞋却十分便宜。齐景公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从此免了砍腿的酷刑。
4.批评的话含蓄说出,避免误会。
为防止产生误会,造成隔阂,也为了让对方接受建议,对一些特殊人物可采用婉言批评的技巧。
曹禺《日出》中方达生和陈白露有这样一段对话:
方:竹均,怎么你现在变成这样——
陈:这样什么?
方:呃,呃,这样地好客——这样地爽快。
陈:我原来不是很爽快么?
方:(不肯直接道破)哦,我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你好像比从前大方得——
陈:我知道你心里是说我有点太随便,太不在乎,你大概有点疑心我很放荡,是不是?
在这段对话中,方达生本意是要批评陈白露“太随便”,但这样说怕伤了对方,而使用“好客”、“爽快”、“大方”等词语,婉转地批评了陈白露,使陈白露自然地警觉起来。这种婉言批评是一种正话反说,还有一种方法是先隐后现,即先引其亮出观点,而后提出事实,证明其观点错误,使其自我否定,达到教育目的。
当你不愿、不必或不需对一些错误言行进行直言批评时,运用含蓄的语言进行委婉、间接的批评,既可以给被批评者留面子,又能一语点透。永远要记住如果你不采用含蓄的语言进行委婉,间接的批评,而是严辞厉句地批评别人,也许你早就忘记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却永远不会忘记。
说话含蓄可以顾及更多人的面子
中国人很看重“面子”问题,在同事、朋友间相互批评时也要注意这一点。生活中有不少人不是这样,常常无情地剥掉别人的面子,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却又自以为是。其实,只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对那些性格内向、爱面子或工作中偶有疏忽和性格敏感多疑的人,只需含蓄地表示一下这种批评意思,就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查尔斯·史考勃有一次经过他的钢铁厂,当时正是午休时间,他看到几个工人正在抽烟,而在他们头上,正好有一块大招牌,上面清清楚楚地写道:“严禁吸烟。”史考勃没有指着“严禁吸烟”的牌子大声呵斥,而是朝那些人走过去,友好地递给他们几根雪茄,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吸掉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了。”大家一听,想到自己违反了厂里的规定,于是个个将烟头熄灭了。史考勃的批评是含蓄地表露出来的,而且充满了人情味,因此,这样的批评谁都愿意接受。
当你不能肯定自己的某些要求愿望是否合理,别人是否支持,或为顾及风度不便直言提出时,借助含蓄语言可以帮助你维护自尊,避免尴尬,取得成功。
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赴日内瓦出席印度支那战争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一天趁休会,他邀请了卓别林夫妇到中国大使馆共进晚餐。席间,卓别林望着刚上桌的北京烤鸭,诙谐地说:“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尔洛,他走路时叫人捧腹大笑的步态,就是从鸭子走路的神态中得到启发的,为了感谢鸭子,我从那以后就不吃鸭子。”
这时,大家急忙向他表示歉意,他又说:“不过,这次可以例外,因为这不是美国鸭。”卓别林的一席话,引得大家笑声不止。卓别林夫妇对北京烤鸭也赞不绝口。宴会结束时,周总理关心地问今天的菜是否合胃口?卓别林风趣地说:“贵国的烤鸭,食味之好虽然举世无双,但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不能让我再多吃。”
周总理听后,理解其意,嘱咐工作人员送两只烤鸭给卓别林夫妇。卓别林高兴得连声道谢。卓别林不愧为幽默大师,想吃烤鸭,又不便明说,于是借周总理问话之机,含蓄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可谓得体自然,幽默风趣。
《谈薮》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太祖曾当面答应授予张融司徒长史官职,可很长时间没有下令。于是张融上朝时,故意骑着一匹瘦得皮包骨头的病马。太祖见了,问:“爱卿的马太瘦了,每天给它吃多少粮食?”张融说:“每天喂一石。”太祖说:“吃一石怎么这样瘦呢?”张融说:“嘴里答应实际上不给。”太祖明白了张融的话,不久就授以司徒长史官职。
男女间表达爱慕之情,采用含蓄语言,既可避免尴尬,又充满浪漫色彩。电影《归心似箭》中,写了抗联战士魏德胜和女青年玉贞的一段对话:
魏:“咳,要不是你,我早就喂了黑瞎子啦!这可是没法报答的恩情。”
玉贞:“嗳哟,我就等着听这句话呢。你要报答我,那就一天给我挑两趟水。”
魏:“那,容易,我就一天给你挑两趟。”
玉贞:“挑到我儿子娶媳妇,挑到我闺女出门子,给我挑一辈子!”
魏:“挑一辈子?”
玉贞:“挑一辈子!”
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间女子,质朴、羞赧,心底里的爱慕之情羞于出口,只好借助“挑一辈子”这句话,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恋情,既深沉,又动人。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对恋人在海边散步,男青年情真意切,对女青年海誓山盟,而女青年只是静静地听,并不说话。当男青年有些忐忑不安时,女青年才缓缓地说道:“我是大海的女儿。”读过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的人都知道,美丽的小人鱼为了心爱的王子而献出了动人的歌喉以至生命。女青年的爱慕之情不便直说,而巧借小人鱼表达感情,暗喻要像小人鱼爱王子那样爱他的恋人。
但含蓄不是似是而非,故作高深,含蓄的目的,是让对方听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达到讲话目的。如果将含蓄理解为闪烁其词、躲躲闪闪,与含蓄的宗旨就背道而驰了。在鼓舞斗志、交流思想的当众讲话中,言辞还是坦白直接点好,讲话太含蓄会让人觉得你太虚伪、做作,反而听不懂你讲话的目的何在。而对于新闻发布、辩论等类型的当众讲话不妨含蓄一点,多用“弦外之音”。
说话含蓄就是要留有余地
大港油田某工厂有一批工人因厂里多年来一直半死不活,纷纷要求调动,对此,新厂长并没有大惊小怪,更没有埋怨指责,面对几百名“请调大军”,他发出肺腑之言:“咱们厂是有很多困难,我也憷头。但领导让我来,我想试一试,希望大家能相信我,给我半年时间,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奶奶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
这些话语没有高调,朴实无华,既是人格的表现,又是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厂长虽然坚决地表示决心,但语气中肯,“我也憷头”,“我想试一试”。他没有正面阻止调动,而恰恰相反,“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奶奶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像是在立“军令状”,把话往绝里说,然而,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来“试一试就走”的厂长。相反,人们正是从他那入情入理、心底坦荡的语言中感受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这个工厂像是一个得了狂躁症的病人吃了镇静剂那样恢复了平静,一心要干下去的人增加了信心,失去信心的人振作了精神。模糊语言在这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后来这个厂果然在这位厂长带领下旧貌换了新颜。
1949年,国共谈判时,毛泽东分别接见一些国民党政府代表,当刘斐和毛泽东谈起共同关心的问题时,表现出对于和谈的前景尚有怀疑,就试探着问毛泽东:
“您会打麻将吗?”
“晓得些,晓得些。”毛泽东回答道。
“您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
“平和,只要平和就好了。”毛泽东听出了刘斐话中有话,笑着回答道。
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一连串的模糊语言,它一语双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在某些特殊场合,不把话说绝,不仅会给自己留有余地,也表示对别人的尊重。
我们在外交事务中,常常用“在适当的时候访问贵国”来回答国外的邀请,“适当的时候”,就是模糊语言,它既显得彬彬有礼、十分中肯,又给我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弹性外交”的很好运用。试想若用“不打算去”或“马上就去”或“某月某日去”即非常确定的语言来回答,其效果都不理想,势必把自己逼向“绝境”。
在日常工作中,柔性管理和“弹性外交”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用好柔性管理,首先要端正思维方式,冲破传统的、习惯的“非此即彼”的思维约束,寻求两个对立极端的中间状态,使其真正与现实问题相吻合。彻底抛弃“非对即错”“非社即资”“非黑即白”等长期困扰我们的违反辩证法的极端观念。
一位伟人曾针对这种“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指出:“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
那么,与其如此,我们不如趁早上路,在社交的广阔领域中,给话语、给自己创造一个真正广阔的天地。
说话含蓄就是要避免尴尬
有些话直接说可能会使对方不能接受,为了避免尴尬,不妨正话反说。
汉武帝刘彻有位乳母,在宫外犯了罪,被官府抓了,并禀告汉武帝。汉武帝心中十分为难,毕竟是自己的乳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自己是被乳汁养大的。但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不处置她,有失自己天子的尊严,以后何以君临天下。思来想去,汉武帝决定以大局为重,依法处置自己的乳母。
乳母深知汉武帝的为人,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便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求东方朔帮自己一把。
东方朔也颇感为难,他想了想说:“办法也有,但必须靠你自己。”
乳母急切地问:“什么办法?”
东方朔说:“你只要在被抓走的时候,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话,也许还有一线希望。”
乳母虽不解其中玄机,但还是点了点头。
当传讯这位乳母时,她有意走到武帝面前向他辞行,用哀怨的眼神注视着武帝,几次欲言又止。汉武帝看着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有心想赦免她,又苦于君无戏言,无法反悔。
东方朔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知道时机成熟了,便走过去,对那位乳母说:
“你也太痴心了,如今皇上早已长大成人,哪里还会再靠你的乳汁活命呢?你不要再看了,赶紧走吧。”
武帝听出了东方朔的话外之音,又想起了小时候乳母对自己的百般疼爱,终于不忍心看乳母被处以刑罚,遂法外开恩,将她赦免了。
东方朔一番反弹琵琶终于救了乳母。同样,齐国的晏子也深谙此道。
一次,一个马夫杀掉了齐景公最爱的一匹老马。因为那匹马实在太老了,又得了一种怪病,马夫怕那匹马把疾病传染给别的马,便擅自作主,将老马杀了。
哪知,虽是匹老马,在齐景公的眼中却仍是他的爱物,毕竟那匹马跟随他那么多年,多少次随他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却被人擅自杀掉了。景公不禁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左右绑了马夫,他要亲自杀了马夫为自己的爱马报仇。
那名马夫没想到自己尽职尽责,一番好意竟惹来了杀身之祸,早已吓得面如土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晏子在一旁看见了,急忙拦住齐景公:
“大王不必着急,你就这样杀了他,他连自己犯了什么罪都不明白便送了命,太便宜他了。臣愿替大王历数他的罪过,然后再杀也不迟啊?”
齐景公一听,言之有理,便答应了晏子。
于是,晏子走近马夫,装作气急败坏的样子,用手指着马夫,厉声说道:
“你可知犯了什么罪?”
“不,不知道。”马夫早已站立不住,浑身颤抖着说。
“第一,你为我们的国君养马,却把马给杀了。虽然那匹马又老又有病,但它是国君的马。就冲这一点,此罪当死。
“第二条,你使我们的国君因马被杀而不得不杀掉养马之人,此罪当死。
“第三条,你使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养马之人,此事必会遍传四邻诸侯,使得人人皆知我们的国君爱马不爱人,得一不仁不义之名,此罪又当死。
“第四条……”
晏子还要接着往下说,但齐景公早已坐不住了,连忙打断晏子:
“不必说了,夫子放了他吧,免得让我落一个不仁不义之恶名,让天下人笑话。”
就这样,马夫得救了。
人们常常说真理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同理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成为反面的反面——正面。正话反说所能起到的作用,往往比一本正经的规劝和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说话含蓄就是要简短有力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如果一个人说起话来长篇大论,这就说明他也不甚明了自己说些什么。
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滔滔不绝,用语言的触角抓住了每一位听众,自然令人钦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几句话,犹如一粒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同样值得称道。换个角度说,如果简短更有力,或同样有力,又何必长篇大论呢?
说话简短有力,不拐弯抹角,旁生枝节,必须抓住精髓,巧作对比,才能一语中的。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了一句话演讲: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邹韬奋先生这只有一句话的演讲,在当时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即便是现在人们仍感叹邹韬奋先生演讲的简练有力。
我国有句俗语说得好,“蛤蟆从晚叫到天亮,不会引人注意;公鸡只啼一声,人们就起身干活”。的确,会说话的人,不一定是说话最多的人,话贵在精,多说无益。
日本一家大汽车公司的经理,想订购大批用于车厢内坐垫的绒布。有三家商店,送来了货样,想承揽这笔大生意。经理看过这三家商店的样品,便约定一个日期,请这三家商店派人去商谈。
因为这是一笔大生意,所以这三家商店,当然各自选取口才好的职员前去。甲、乙两店派去的人,都是长于言谈的人,丙店所派的人口才也很伶俐,然而这一天他竟不幸得了喉病。
他要是因病请假,那么眼看一笔巨大的生意因自己而失去,未免有些对不起店主;如果前去应命,那么,他患着喉病,又不能开口说话。犹豫半天,他还是去了。到了后,他看到甲、乙两店所派的职员,口若悬河似的说着话,把他们自己的商品,形容得天上少有地下绝无。他没有办法,只好用纸写道:“我今天有着喉病,我不能说话,就不说了,反正货您已看过了,我说多了也无用处。”可没想到那家汽车公司的经理竟说:“那不要紧,我来试代你说吧。”
真想不到,这位经理竟帮他把自己店的货物分析得一清二楚。于是,丙店最后自然而然地接下了这笔巨大的生意。
上面这个例子,虽然有些偶然,但也并不是全无道理,我们常讲“言为心声”,“真心”自然不需要过多“表白”。
说话含蓄就是要印象深刻
说一个人口才好,并不是指他怎么在人面前侃侃而谈,或者同样一件事经他嘴一说就天花乱坠。而是说他每一次说话都能起到说话的作用。古语讲,“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说话也一样,不着重点的废话连篇,往往抵不上一句有根有实的话所能发挥出的作用。俗语“豆腐多了都是水,话多了都是唾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903年12月17日,是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离开地面飞行的日子。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完成了这一历史创举后,到欧洲旅行。
在法国的一次欢迎宴会上,各界名流庆祝莱特兄弟的成功,并希望他俩给大家讲讲话,再三推托之后,大莱特走向了讲台,而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
“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这句精彩的话,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莱特可以详尽地介绍自己科学发明的经过,也可以谈论科学家的实干精神。但他的一句话,已高度地概括了创造的艰难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是这样一句话,已足以留给观众十分深刻的印象。
要想说话简练,一语中的,引起对方的警觉和注意,还必须注意,所说之话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宋赵益王赵元杰在王府中造假山,花费银子几百万两,造成之后,便邀请宾客同僚尽兴饮酒,一起观赏假山。大家都酒酣耳热,兴致勃勃,惟独姚坦低头沉思,他对假山连看也不看。这引起了益王的注意,益王强迫他看。
姚坦抬起头来说:“我只看见血山,哪来的假山?”
益王大吃一惊,连忙问其原因。
姚坦回答:“我在乡村时,亲眼见到州县衙门催逼赋税,抓捕父子兄弟,送到县里鞭打。这座假山都是用民众的赋税造起来的,这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
姚坦把假山说成“血山”,看似耸人听闻,但他是以耳闻目见的事实为根据,才有如此强烈的效果。若他是信口胡言,或许便大祸临头了。
说话含蓄就是要巧妙精彩
《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子贡与齐景公这样一段对话。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
子贡:“鲁国的仲尼。”
齐景公:“仲尼是贤人吗?”
子贡:“是圣人啊?岂止是贤人呢?”
齐景公:“他是什么样的圣人呢?”
子贡:“不知道。”
齐景公怒气冲冲地问:“开始你说仲尼是圣人,现在又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子贡:“我终身戴天,并不知道天有多高;我终身践地,并不知道地有多厚;我求学于仲尼,就如同拿着勺子到江海中饮水,满腹而去,又哪里知道江海有多深呢?”
齐景公无法再问了。
子贡应该知道孔子是什么样的圣人,却因随口应对“不知道”而遭来责难。面对责问,子贡不愧为孔子的高徒,他用戴天不知天之高、践地不知地之厚、饮于江海而不知江海之深来类比就学于孔子而不知孔子是什么样的圣人,不仅作出了圆满的解释,而且赞美了孔子的伟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不便回答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如果坦白地答一声“不知道”“无可奉告”,这不仅使对方难堪,破坏气氛,而且使自己显得无风度,没涵养,没水平。这时,你心中真的如果没有答案,或根本不想回答,那么最常用的巧妙答法就是使用无效回答,或叫模糊回答。
所谓无效回答,就是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些实质性的回答,而别人又不能说没答。例如:
一男士问一女士:“喂,小李,听说你病了,什么病?”
小李:“不是什么大病。”
“那到底是什么病?”
“一点小病。”
显而易见,这位男士可能是真的关心这位女士,但却失礼,因为两性间毕竟是有区别的。在这种情况下,小李机警地做了无效回答,非常得体。
生活中,无效回答用得较多的词儿是“没什么”和“不清楚”。
“喂,听说你们经理交桃花运啦?”
“不清楚呀。”听到这样的回答。好事者无可奈何。
无效回答的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含混回答,如上所述。
(2)答非所问。我国一位涉外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工作时,一澳大利亚人问他:“你爱澳大利亚吗?”这位工作人员觉得答“爱”与“不爱”都不合适,于是答道:“澳大利亚的袋鼠挺可爱。”这类答复一般用于那些不便于具体肯定与否定的问题。
(3)歪答。有些荒唐和强人所难的问题,不必硬着头皮去找正确答案,干脆将“错”就“错”,或者偷换概念,这样倒会取得好的效果。据说,一外国人问中国有多少厕所,答:“两个,一个是男厕所,一个是女厕所。”——既然你的提问违反常情,让人难堪,我何不也让你哭笑不得?
(4)直接回避。直接说出对方不得不承认的避答理由,使双方均不难堪。一次,一位外国记者在中央美术馆和大家谈“女模特儿具有为艺术献身精神”的话题时,问其中的一位女画家:“假如让你当人体模特儿,你愿意吗?”公开说“愿意”吧,对一个青年女性非易事;说“不愿意”吧,又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于是,这个聪明的女画家说:“这是我的私事,不在采访之列吧?”解脱了窘境,且自然而有道理。
(5)诱导对方自我否定。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一位朋友问他在加勒比海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朋友脱口而出:“能。”罗斯福接过来道:“我也能。”显然,罗斯福巧妙地设计了圈套,诱导对方说出自己不想回答的原因,而表面上又是在回答。
无效回答看起来多带消极色彩,实际上它处于积极的守势,守中有攻,柔中有刚。另外,运用无效回答,需要机智,但留心学习,也不难掌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