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才好前程-不战而屈人之兵——好口才的形象功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天个人的形象像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内中蕴涵着巨大的感情容量。对于拥有好口才的人来说,说什么重要,怎么说也重要,配合什么样的形象说话更重要。

    好形象是好口才的重要部分

    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仪容的文明社会。人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看出他的审美水平、文化修养以及综合素质。整洁大方的仪表,不仅能展示一个人的个性魅力,更能体现他对别人的礼貌。

    穿着打扮具有明显的信息暗示功能,服饰的颜色、式样、档次和搭配,均可以显示一个人的性格爱好、文化修养、生活和风俗习惯。有研究表明,讲究衣着打扮的人自尊心和工作责任心较强,而穿着过于随便者多半不拘小节。在初次交往中,讲究衣着打扮的人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穿着打扮中的“T.P.O”原则。

    在服饰打扮上,必须完全服从国际公认的“T.P.O”原则。

    T(Time)指时间,指服饰打扮必须根据时间来决定,是个广义的概念,既指时令、季节,又指具体月日或星期几,也可具体到一天内的白天、黑夜、钟点、时辰。一个在三伏天还身着深色长袖制服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会太好。

    P(Place)指地点、场所、位置、职位,即服饰打扮应与所处的场合相协调。

    O(Object)代表目的、目标、对象,试图通过穿着打扮来达到给对方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的目的,有目标地来选择服饰。

    具体说来,穿着打扮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努力使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仪表是人最好的名片

    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仪表就是一张活生生的“名片”。它往往是先于语言而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对语言交际的顺利开展和优化效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个仪表很好的人,即使他没主动同别人打招呼和交谈,周围也有不少人对他产生好感,愿意亲近他,同他攀谈、交际。这样,他的语言交际自然就有了良好的前提,未开口便有了成功的基础。

    仪表是一个人自我形象的外部表现,也是一种能传递信息的态势语。

    一个人的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之分。其中内在美包括思想情操、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因素。抽象的内在美的本质,只有通过外在美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外表美不仅是物质躯体的外壳,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修养、精神风貌,反映社会文明发展的状况。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因此,无论你是在外交场合,在公关场合,在求职的口试场合,还是在谈恋爱的初次约会场合,都应该非常重视仪表美。人的仪表,主要包括身材、长相、容貌、服饰等方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仪表实际由两方面的因素组成。

    一是先天的,或者自然形成无法改变的,如长相、身材。

    二是后天的,通过修饰、打扮等可以加以改变和优化的,如通过美化容貌和讲究服饰等。此外还有气质,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风格和气度,是人的心理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特征,是一个人仪表的总和。通俗地说,人所具有的气质,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脾气或秉性。

    心理学家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培养气质首先要坚信自身气质是可以培养造就的。其次要充分地认识自我气质的类型,深刻地分析自我气质的特性,发展积极的品质,限制消极的品质,扬长避短,择优互补,以完善和优化自身的气质。人的气质的培养还需要在文雅情趣的建立、文明举止的培养,特别是文化素养的提高上狠下工夫。实践说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越高,就越容易观察并吸收各类气质的长处,来丰富和美化自我。这样,就会在他身上集中显现出各种气质的优点,从而使仪表特征更为突出,更为丰满。

    微笑是最有感染力的语言

    在所有的交际语言中,微笑是最有感染力的,微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际交往的高招”。往往一个微笑能很快缩短你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表达出你的善意、愉悦,给人春风般的温暖。

    一个微笑,邻座的人就可能成为自己的朋友。一个微笑,会燃起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笑暖人心,又能体谅人心,给人以幸福感、自由感。微笑不花费什么,却有意外的收获。微笑创造家庭快乐,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好感。微笑使疲倦者休息,拘束者轻松,悲哀者节哀,就像一种情绪的调和剂,更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是在运用微笑传情达意的时候,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要笑得自然。

    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美好心灵的外观。这样才能笑得自然,笑得亲切,笑得美好、得体。要注意不能为笑而笑,没笑装笑。

    2.要笑得真诚。

    微笑既是自己愉快心情的外露,也是纯真之情的奉送。真诚的微笑让对方内心产生温暖,有时候还可能引起对方的共鸣,使之陶醉在欢乐之中,加深双方的友情。

    3.要笑在合适的场合。

    微笑并不是不讲条件的,也并不是可以用于一切交际环境。它的运用是很有讲究的。当你面带笑容时,你的心情不会差到哪里去。当你面对一个笑容满面的人时,你也很难不对他报以微笑。微笑使人觉得自己受到欢迎、心情舒畅,但对人微笑也要看场合,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有时候,微笑让你看起来紧张、无助,特别是在笑得太夸张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当你出席一个庄严的集会,去参加一个追悼会,或是讨论重大的政治问题,自然不宜微笑。当你同对方谈论一个严肃的话题,或者告知对方一个不幸的消息时,或者是你的谈话让对方感到不快时,也不应该微笑,或者要及时收起微笑。

    4.微笑的程度要合适。

    微笑是向对方表示一种礼节和尊重。但是如果不注意程度,微笑得放肆、过分、没有节制,就会有失身份,引起对方的反感。

    5.微笑的对象要合适。

    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应使用不同含义的微笑,传达不同的感情。不然难免会有适得其反的情况出现。

    在初次亮相中树立威信

    在你的公司里,领导穿的外套和一般员工相同吗?当所有的员工都身着白色外套时,领导的穿着是否与大家一般无异?在你的办公室里,是否大多数的女员工穿裙子或休闲裤,而女领导却穿着正式的套装?大多数男领导都扎领带吗?最后,在考虑上述两个方面的形象问题后,你也应依据自己的品性习惯对自己的服饰及外表适当地加以修饰,以体现自己的个性。虽然都是领导,但领导与领导之间是有形象差别的。

    大家知道,一个人的穿着通常会左右他的行动。我们都会根据服装的不同而变换自己的举止言行。例如,穿茄克的时候总会站得更直些,与人握手的力度也稍大。穿牛仔裤的时候,人们会翘起二郎腿坐着,但穿套装的时候总是坐得笔挺。你的服装用不着很昂贵,但必须适合你并且剪裁得体。如果你是位女士,请避免穿过窄的裙子和低领的外套。别买那些两边开口的裙子,因为它们露得要比你想象的多。外套可以是女性化的,但千万不能是透明的。如果要买短裙的话,买那些能让你舒适地坐进汽车而不会露出大腿中部以上部分的那一种。

    你的形象不仅指你的衣着形象,还应包括言语形象。在确定你衣着形象的同时,你也应着手准备好你的言语形象:在你首次亮相时,你的言语将会给你的上司和员工传递一定信息,这些信息会使你的上司和员工对你的第一印象产生影响。得体的言语,会让你在他们心中留下好感。因此,在你首次亮相之前,你应该认真准备你的首次演说或一般的言语表达。

    1.语言形象。

    俗语说得好,言为心声。语言是反映一个人心灵的镜子。随和的态度,谦逊的语言,适时地使用一下人们认为亲密而又不失分寸的礼貌用语,会缩短你与员工之间的距离,让你更具有亲和力。在你刚刚上任不久,你应着重树立这种语言形象。

    2.使你的首次演说成功。

    这需要充分做好演说稿的准备。首先,你应写好讲稿,讲稿的好坏是你演说成功的关键;其次,你要做到服饰得体。你的服装应当舒适,与场合相称。第三,演讲时要情绪饱满。热情是有感染力的,听众会与满腔热情的演讲者发生共鸣。因此,你应努力使你的演说充满活力。最后,还应善于把握现场气氛。现场的情况可能会与你事先设想的场景不同,这时就应随机应变,充分发挥你的智慧,调动现场听众的热情。

    体态语的运用原则

    1.自然是对体态语的首要要求。

    有的人说话时,动作生硬、刻板木讷;有的则刻意表演,动作和姿态做作,像在“背台词”。这都会使人觉得不真实也缺乏诚意。

    孙中山曾这样告诫人们,“处处出于自然”,即使“有时词拙”,也“不可故作惊人模样”,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赖。因此有人说,宁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乖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2.体态动作简单精练。

    举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习惯,简洁明了,易于被人们看懂和接受。不要搞得烦琐复杂,拖泥带水,不要龇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戏剧。否则,不仅会喧宾夺主,妨碍有声语言的正常表达,也会使听的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要注意克服不良的习惯动作,多余的体态语必须去掉。

    3.运用要适度得体。

    所谓适度,就是要求动作要适量,以不影响听者对你说话的注意力为度,不要用得过多。有的人做的动作比说的话还多,那不是口才,而是表演。所谓适宜,即要求动作必须与说话内容、情绪、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故作姿态、故弄玄虚甚至手口不一。据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招待会上举起双手招呼记者们站起来,嘴上却说“大家请坐”,使记者们大伤脑筋。于是,这一说话与动作的不协调成了逸闻。

    4.要生动有活力。

    生动是对体态语的细节要求,使它在运用中富有活力,能够感人。只有生动的体态语,才能艺术地表情达意,才能给人以美感,从而产生感染力和征服力。事实上,体态语也是丰富多彩的,如“看”这个动作就有三百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正视、斜视、注视、凝视、仰视、轻视、鄙视等,每一种都代表不同感情,而之间的区别就在眉眼的细节上。因此灵活运用体态语技巧,充分展示其表情达意的活力,才能取得优美、生动的表达效果。

    如何运用面部表情

    面部语言是指人们通过面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身体语言的一种,它是凭借眼、眉、嘴,以及颜面肌肉的变化等体现出来的,内容极为丰富。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面部肌肉组织是由24双肌筋交错构成的,其中有6双通过舒展来表示愉快的感情,有18双则用来表示不愉快的感情。这种面部肌肉组织所产生的感情表现,不受国界、地区、人种的限制,是对于任何社会的人都通行的交际手段。

    因此,面部表情在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中,就成为心灵的屏幕,能够辅助有声语言传递信息,沟通人们的感情。这对于提高口语表达效果是很重要的。正如蔡特金的回忆所说,列宁讲话时“不但每一个字都是从他心里发出来的,而且面部的表情更加强了那种感觉”,而已故美国记者根宝更是在他写的《回忆罗斯福》一书中说:“在短短20分钟之内,他的面部表情有:稀奇、好奇、伪装的吃惊、真情的关切、担心、同情、坚定、嬉笑、庄严,都有超绝的魅力,但他可不曾说过一个字。”

    雨果说过:“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心理学家苏赞也说:“眼睛能够暴露一个人心中最大的秘密。不管他在说什么,他的眼睛就会告诉你他正在想什么。如果瞳孔扩大,眼睛大睁,那就表明他听到了什么令他高兴的事,抑或你说的话使他感觉良好,如果瞳孔缩小,那就表明情况正好相反,即他听到了什么他不喜欢的事情。如果他的眼睛眯缝起来,那就表明你大概是告诉了他什么他不相信的话,于是他感到他有理由不相信你或不相信你说的话。”

    在说话过程中,眼睛能够把人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品德学识、性格修养和审美观念等都展现给听众。因此,凡是有经验的领导者,总是注意恰如其分地巧妙运用眼神与有声语言相协调,去表达千变万化的思想感情,去调节交际现场的气氛。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做公开演说和电视讲话时,从不戴眼镜,要同法国人“眼对着眼”地讲话,因为他对眼睛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极为重视。今天,我们的不少领导者在和人交流时,不仅倾听人家的谈话,而且眼睛适当地看着对方,能给对方一种受到尊重,受到重视的感觉,这样的谈话一般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不少领导,讲话时两眼死盯着讲稿,谈话时两眼或仰望天花板,或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使人感到他“目中无人”,不知他心里在想着什么,这样的效果自然不会好。

    前苏联作家费定在《初欢》中写道:“眼睛会发光,会发火花,会变得像雾一样暗淡,会变成模糊的乳状,会展开无底的深渊,会像火花和枪弹一样投射,会质问,会拒绝,会取予,会表示恋恋之意……”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眼神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交流不同的思想感情。

    在有较多听众的场合,可以采用环顾或虚视的眼神。环顾就是视线有意识地自然流转,环顾全面。它可以同所有听者保持眼睛的接触,使每个听者都感觉你看到了他,从而增强相互之间的感情联系,提高他们参与说话的兴致。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使说话人通过多角度的视线接触,比较全面地了解听众的心理反应,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话题。当然环顾要自然适度,速度应适当放慢,不能说话时眼睛老是频繁乱转,那样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还会使人感觉你心不在焉,目空一切。而所谓虚视是指目光似看非看,好像在看什么地方,什么听众,实际上什么也没看,其范围一般在听众的中部或后部,可用以调整消除飘忽感或呆板感,还可以消除说话人的紧张心理,帮助说话人集中精神思考讲话的内容。

    新上任领导讲话时要注意观察听众的眼神,以便了解听众的心态从而随机调节讲话策略。

    听者的眼神黯淡无光,表明其内心有忧伤,说话时就不要神采飞扬;听者眼神突然明亮,表明其对自己或自己的表现产生兴趣,说话时就应趁热打铁;听者眼神游移躲闪,表明其慌乱心虚,说话时就应穷追猛击;听者眼神沉静坚毅,表明其成竹在胸,说话时应谦虚谨慎。

    当别人用压倒性的目光盯视你时,你不要看他的眼睛,而是在他前额眼眉的上方找一个地方,然后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看那个地方。这样,谁也没办法用目光的逼视将你压倒,最后那个人除了将自己的目光也降低之外,别无选择。

    当然在您愤怒时也不妨以目光表示出来。据说19世纪埃及有名法官叫达乌德,双目犀利,眼光敏锐,在审案时,端坐在瓮中,上面仅露出自己的头,用自己的威严目光死死盯住犯人,阴森可怖、寒气逼人,因此,犯人多会招供。这当然也许仅仅是传奇式的传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倒有一张怒容满面、目光炯炯的照片,据说这是加拿大摄影家卡希的杰作,当时老丘刚步入镜头之内,卡希猛然向前,一把夺下了他的烟斗,首相毫无思想准备,一时勃然大怒,双目圆睁,一手叉腰,气势咄咄逼人。后来,这张照片就成为二战时英伦三岛“永不投降”的精神象征,不能不说这是管理者态势语言成功运用的一个有力证明。

    总之,眼睛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引用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的这一小节:“不但是身体的面容,姿态和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活中的千变万化,全部可以艺术化成眼睛。人们从这眼睛里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自由的心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