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知识博览2-宇宙天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宇宙中的大家族

    形形色色的天体

    在浩渺无限的宇宙中,高深莫测,又有多少奥妙,每当夜晚遥望天空,这无数颗星斗,闪耀着光亮,隐藏着多少神秘。你想知道究竟什么是天体吗?那么希望你有机会坐上宇宙飞船去太空邀游一下,就会知道了。天体就是宇宙间各种星体的通称。太阳系中的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彗星以及众多的流星体和行星际小天体等。银河星系中的天体有恒星、星团、星云以及星际物等。河外星系是和银河系同样庞大的天体群。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又利用红外线观测以及各种高级探测器发现红外源、射电源、X射线源和Y射线源等都属自然天体。在天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火箭、星际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等,均属人造天体。

    充满无限奥秘的宇宙

    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大的,即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宇宙中充满着无限奥秘。

    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众所周知,可算得上是十分巨大的了,它的平均半径有6,371.2千米,但比起太阳的半径来,它只有太阳半径的一百零九分之一大。如果把地球一样大小的球体一个挨一个排起来,大约需要50万个地球,才能从太阳排到太阳系最远的冥王星。但太阳仅仅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庞大的银河系里,大约有1000多亿颗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的恒星的直径甚至比太阳还要大几千倍以上呢。从银河系的这头到另一头,就连速度最快的光也要走上10万年呢。可想而知,银河系有多么庞大了。

    银河系还不算是最大的星系,现在已发现了十亿多个和银河系同样庞大的星系,即“河外星系”,何况还有更多更遥远的银河外星系没有发现哩!这些星系又构成了一个更庞大的总星系。总星系在宇宙中所占位置也是微不足道的。

    目前,天文学家使用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大约二百亿光年的格外明亮的个别天体,它的边缘在哪里,中心在哪里,为什么那么遥远还那么明亮等等,这些宇宙中的奥秘,有待于我们继续去探索。

    宇宙中千姿百态的岛屿——星系

    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分布着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由无数颗恒星和其他天体组成的巨大星球集合体,天文学上称之为星系,它就像岛屿一样分布在宇宙海洋之中。人们所居住的地球就在一个巨大的银河系中,而在银河系之外的宇宙中,存在的同银河系一样的巨大岛屿还有上亿个呢,它们统统被称为“河外星系”。

    在无边无际的宁宙中,星系形态各异,像美丽的漩涡星系、奇形怪状的不规则星系、椭圆星系等等。目前,天文学家们已发现10亿个以上的星系。其中最著名的要算仙女座大星系了。它距地球大约有二百万光年。它的形状如同银河系,但体积比银河系要大百分之六十。但我们用肉眼看见它只不过像普通的星星一样大小。

    横贯天空的光带——银河

    在晴朗无月的夏夜,天空中有一条气势磅礴、淡淡发光的光带,跨越繁星密布的天空,看上去好像一条流过天空的大河,称为银河。“天河夜传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我国古代,曾长期把银河看作天河,并流传着“牛郎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银河上的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其实,牛郎星距地球15.7光年,织女星距地球27光年,牛郎织女两星相距14光年。如从两地出发,即使乘现代最快的火箭,几百年后也不能相会。

    银河中聚集着密密麻麻遥远的恒星,构成了巨大的恒星体系,称为银河系。银河系拥有1000多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云,我们的太阳就是其中的一颗。但从遥远的地方观察银河,就会看到整个银河中间厚、四周薄,类似铁饼。银河系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它的厚度大约是1万光年。太阳距银河系中心约3.3万光年,银河系中的恒星环绕银河不停地旋转,太阳在银河系中运转一周约需要两亿多年。由此可见,太阳系并不算大,同银河系相比,只是沧海一粟。至于地球,那就更不用说了。银河是斜躺在天空中的,因此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我们的视线里银河就时时改变它的天空位置,构成一幅美丽的银河图景。夏季的夜晚,银河是朝向南北方向;而到了冬天的夜里,银河又横为东西方向了。

    银河系中心轴不停地自转,每旋转一周大约二点五亿年。除此之外,它还以每秒214千米的速度在宇宙中运转。

    天空中著名的亮星

    春夜最亮的恒星——六角星

    在晴朗的春夜你可以顺着北斗七星的柄,向东南方延伸至与北斗七星的柄差不多长处,就可清楚地看到形似东方苍龙一只角的大角星。它在我们肉眼可看到的最亮的恒星中,运行速度最快。在无数个世纪中,它以每秒483千米的速度在太空中遨游。它距我们地球较近。大角星属一等亮星,亮度为全天第四。表面温度4,200摄氏度,光色为橙黄色。它距我们有36光年。直径为太阳直径的27倍,发光表面为太阳的700倍以上。由此可见,大角星是一颗中年时期的红巨星。

    冬夜最明亮的恒星——天狼星

    冬夜,在恒星世界中,人们仰望天空,望见最亮的那颗星为天狼星。它位于大犬星座之中。到春夜,它在西南方的天空熠熠发光。它的质量是太阳的2.3倍,半径是太阳的1.8倍,光度是太阳的24倍。天狼星为什么如此之亮呢?主要是它距我们比较近,只有8.65光年。

    天狼星在古代埃及人心目中是一位掌管尼罗河泛滥的女神,每当这位女神与太阳同时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时,尼罗河就要泛滥了。于是埃及人把这一天定为新年的开始。天狼星实际上是一对相互绕转的双星,不过这要用较大的望远镜才可分辨出来。这是1862年美国天文学家克拉克发现的天狼星伴星——白矮星。

    夜晚中的向导——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是航海和测量的标志,也是北极附近最容易认识的星座。因为北斗七星的排列如水勺,故又名“大水勺”。北斗七星不仅能帮助人们辨别方向,而且能指示不同的季节,古人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中,“玉衡”最亮,“天权”最暗;前者相当于一等星;后者相当于三等星,那么其他五颗星为二等星。北斗七星天天在变,年年在变,五万年就会变得面目一新。

    太阳大家族

    太阳的大家族——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庞大的大家族。太阳系的成员主要包括太阳和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其次为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流星和彗星。所有的天体围绕着太阳公转。太阳和这些天体构成了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

    九大行星中水星离太阳最近,直径不到地球的一半。虽称水星,但它上面无水无气,表面温度高达500摄氏度,夜晚又降到零下170摄氏度左右,温差如此之大,根本不允许生命的存在。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天快亮时和黄昏时分,夜空中分别在东方和西方交替出现着一颗特别明亮的星星,人们一般叫它“启明星”或“昏星”,这就是九大行星中的一颗星——金星,也叫“太白星”或“太白金星”。九大行星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火星了,它离我们地球最近,有许多地方和地球相近,一年有四季、昼夜之分。不过它的一年相当地球上的687天,温差相当大,白天28摄氏度,晚上零下132摄氏度左右,无生命存活。木星是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有1300多个地球大。它离地球较远,所以看起来没有金星明亮。木星每十二年在空中运行一周,每年经过一个星座。古代将木星运行路线分为十二次,一次就是一年,所以木星在我国又被称为“岁星”,土星仅次于木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七百四十五倍,质量是地球的95倍。

    土星带着一条十分美丽的“项链”。这条光环是由无数平均直径不到1米的小石块和小冰块组成。它是太阳系中二号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分别是新发现的。冥王星最小,它绕太阳公转一周要248年,离太阳最远约59亿千米,所以冥王星是一个十分阴冷黑暗的世界。

    主宰万物的神灵——太阳

    太阳是距离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最近的恒星,跟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它和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为地球的109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愈向内部温度愈高,中心约1,500万度。太阳中心区的氢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主要以辐射和对流的形式传到太阳表面,太阳表层称为太阳大气。根据物理性质不同,太阳由里向外可分为三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

    光球层是我们肉眼所能看见的太阳表面很薄的一层,厚度约500千米左右,我们所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基本上是光球层发出的。太阳黑子、光斑和米粒组织都出现在这层。光球的平均温度约6,000摄氏度。光球表面经常出没的暗黑斑点,是太阳活动的标志,叫太阳黑子。

    色球层是太阳大气的中间一层,大约延伸几千到1万千米以上,温度高达几万度,它发出的光只是光球的几千分之一,所以平时无法看到,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见到这一层十分美丽的玫瑰红色的光辉,因此称之为“色球”。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厚度约几百千米,温度高达100万度,亮度约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所以平时我们用肉眼根本无法看到,只有在日全食或无月光时,才能看见大范围很薄的银色光辉。这就是所谓的日冕层。

    生命的摇篮——地球

    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的天体,它围绕太阳运行并不断自转,从诞生到现在约有47亿年了。从太空中遥望地球,它是一个蔚蓝色的球体,上有错综复杂的高山峻岭,有奔腾咆哮的江河大海,还有生机勃勃的生物世界,真是一个万物生灵的世界。

    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运行,运转一个周期365,25日,即一年,叫公转。另外,地球不停地自转,一周为23时56分4秒。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昼夜更替,以及各地时间上的差异。公转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速度为每秒29.79千米,比最快的火箭还快得多。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万物生灵呢?是因为地球距太阳不远不近,所以也就不太热也不太冷,同时又有昼夜和四季的更替,温差变化又不大,所以万物才会在此生存下去。

    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

    月球俗称“太阴”,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它是宇宙中距地球最近的星体。月球距地球平均为38.44万千米。本身不发光,我们所见到的光是反射的太阳光。月球的半径为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为地球的十分之一,重力为地球的六分之一,地球上100千克重的东西,在月球上还不到17千克,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如同腾云驾雾一样。月球自转周期和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所以月球总以相同的一面向着地球。月球上无任何水和大气,昼夜温差很大。月球地形和地球差不多,但多有环形山分布。我们把地球上肉眼能看到的暗斑称为“海”,它是月球上的平原或盆地。最大的“海”叫风暴洋,面积达500万平方千米。

    月球上有很丰富的铅、钙、镁等六十六种元素,很有开发价值,所以世界有的国家从1969年至今不断飞往月球上探秘,很有可能将来人类也要居住到月球上去哩!

    变幻莫测的气象世界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每天生活在空气里,呼的是空气,吸的也是空气。究竟空气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认为:最初,当地球刚由星际物质凝聚成疏松的一团时,大气不但已经铺在地球表面,而且还渗到地球里面。后来,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这个疏松的地球团就收缩变小。在收缩时,地球里面的空气受到压缩,使地球的温度猛烈升高,地球内部的空气,也就大量飞散到太空中去。但地球收缩到一定程度后,收缩就会变慢,而且在强烈收缩时所产生的热量,也渐渐失散,地球就渐渐冷却,地壳凝固了起来。这时,一部分最后被挤出地壳的空气,就被地心引力拉住,围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大气层。

    大气层有多厚

    地球表面附着的大气层随着高度的增加,越往上空气密度越稀薄,逐渐向星际空间过渡。整个大气层又可分为几个层。

    从地面到10至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叫对流层。主要的天气现象就发生在这一层里。

    在对流层的上面,直到大约5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平流层。这一层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含量少,所以很少有天气现象。

    从平流层以上到80千米这一层,叫中间层。这一层内温度随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这一层叫热层。这一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

    从地面以上大约50千米开始,到大约1,00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电离层。其中从离地面80至500千米这些区域里,电离密度比较高。美丽的极光就出现在电离层中。

    在离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就叫外大气层。它是大气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它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在这里,空气极其稀薄。大家知道,声音是靠空气来传播的。在外大气层里,由于空气非常稀薄,即使在你耳朵旁边开大炮,也难听到什么声音。

    天为什么是蓝色的

    抬起头来看看天,一定是蓝色的。小朋友们要问了,为什么天是蓝色的?蓝色是从哪儿来的?是染上去的吗?对!它可真是给“染”上去的,这是太阳光的杰作。太阳光里有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青、紫。红光跑得快,蓝、青光却是个“慢性子”,当太阳光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蓝光和青光就被大气层“逮”住了。这样,它们被大气层里的浮尘、水滴推来推去,结果把大气层“染”成蓝色的了。

    我们在地面上看天空是蓝色的,要是坐在飞机上往外看天空,那更蓝。可是,如果乘宇宙飞船到更高的地方去看天空,却是紫色的,因为紫光最弱,它们大多数连大气层的头道门都进不来呢。

    太阳下山了,为什么天空还是亮的

    晴朗的天空,我们能够看到日出和日落。当日落之后,天空一片晚霞,漂亮而迷人。仔细想想,天上没有了太阳,为什么还能亮呢?

    原来,这是光线折射产生的现象。

    太阳下山了,天空还很亮。因为地球外面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层,它好比水一样,能够把太阳光都折射上来。同样,黎明时太阳还没有升上地平线,天空已渐渐地亮了,也是这个道理。

    云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云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潮湿空气的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外界气压随高度降低,它的体积也随之膨胀,且在膨胀过程中不断消耗自己的热量。这样,空气就边上升,边降温。而空气中含水汽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在一定的气温下,与单位体积空气的最大限度含水量所相应的水气压,被称为饱和水气压。饱和水气压是随气温的降低而减小的,所以上升空气的气温降低了,它的饱和水气压也就不断地减小。当上升空气的饱和水气压降到实有的水气压之下时,就会有一部分水汽以空中烟尘为核心而凝结成小水滴。由于它们浓度很大,在空气中下降速度极小,能被空气中上升气流托住,所以便悬浮在空气中成为浮云。

    飞机飞过,为什么会在天空中留下长长的尾巴

    小朋友,你见到过这种情形吗?飞机有时在天空飞过后,会留下一条或数条长长的“尾巴”来,就好像长长的飘带,悬挂在天空,久久不散。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许多小朋友可能会认为这是飞机在拉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那些留在天空中的“尾巴”并不是烟,而是一种特殊的云,气象学上称它为“飞机尾迹”。

    这是飞机飞行中排出的暖湿气体与外界冷空气混合,使飞行轨迹上的空气所含水汽和热量明显增多的结果。当轨迹上的水汽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凝结现象,形成“白烟”。随着气流的不断交换,水汽的蒸发,大约半个多小时后,“尾巴”就会逐渐消失。

    天为什么会下雨

    在我们地球上,无论什么地方,都会下雨。尤其是在夏天,刚才还是烈日炎炎,不一会儿,瓢泼大雨就会哗哗地下起来。

    这么多的水从哪里来呢?

    原来呀,天上是没有水的,这些水是从地上升上去,又从天上降下来的。

    地上的江、河、湖、海被太阳晒热以后,一部分水变成了水汽。这些水汽随着热空气升到了天空,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珠和小冰晶,这就是云。当云里的小水珠和小冰晶不断增多,到了足够多的时候,就会变成雨滴降到地面上来,所以,我们可以说云是天上的“水库”。到了冬天,因为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太低,所以那些小水珠和小冰晶又会形成雪。

    雷雨后为什么空气格外新鲜

    雷雨过后,空气一下子就会清新起来。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

    一、原来雷雨前的闷热被倾盆大雨一淋,气温一下子降了下来。

    二、大雨把空气里的大部分灰尘都冲掉了,空气变得清洁了。

    三、下雷雨时,闪电会制造出一种“洗洁精”来,它叫臭氧。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能起到漂白和杀菌作用。

    所以,下雷雨后,深深地吸几口气,就会觉得空气格外新鲜。

    雷雨前为什么特别闷热

    夏天,当人们感觉闷热时,就会说:“该下雨了!”果然,不久,雷雨就下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下雷雨,起码要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热,二是湿。夏天,炎热的太阳一整天晒下来,把大地晒得滚烫,热空气就不断地、大量地升向天空。这些热空气一边上升一边就会被天空中的低温所冷却,凝结成大量的水滴和冰晶,这样,空气里的湿度就会大大地加大。好了,一个热,一个湿,两个条件都有了。怪不得在这个时候,人会感到闷热,而且,越接近下雷雨,越觉得闷热,人难受得似在蒸笼里一样。

    为什么有露水时一般是晴天

    露水什么季节都有,晶莹剔透,很美,像一串串闪亮的珍珠。然而,它并不是什么天气都存在,露水一般是晴天才有的。

    因为露水的形成有一定的天气条件,那就是大气比较稳定,风小,天空晴朗少云,地面上的热量散失很快,温度下降,当水汽遇到较冷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形成露水。

    有云的夜间,热量一般跑到空中去,碰到云层,一部分被折回大地,另一部分被云层所吸收。这样,满天是云的夜间,靠近地面的气温不容易下降,露水就很难出现了。

    夜间如果有了风的吹动,会使上下空气对流,增加近地面空气的温度,使水汽扩散,于是同样很难形成露水。

    露水是哪里来的

    有时候我们在草坪里玩耍,出来的时候,鞋面会沾上一些水,这就是草叶上的露水。有的小朋友以为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那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它是在接近地面的空间形成的。初秋的晚上,地面的温度迅速下降,到了后半夜已经降得很低了。这时候,空气里的水汽会凝结成水滴,它们有的附到了草叶、树叶上去,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露水。

    我国的露乡在哪里

    露水我们到处可见,那我国的露乡在哪里呢?

    经人们观察发现,西双版纳不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而且露水多得惊人。

    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西双版纳位于云贵高原的南侧,海拔较高,气温日差较大。这样使湿空气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凝成露水。

    二是西双版纳面对潮湿的印度洋,强盛的西南季风源源不断地把印度洋上的湿空气送入西双版纳,为凝结露水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三是西双版纳地区风力甚微,草坪上、树枝上的水汽不会被风吹掉。所以,日温差大、水汽丰富、风力微小等因素,是西双版纳成为我国“露乡”的真正原凶。

    风是怎样吹起来的

    小朋友,你一定见到过旗帜飘扬、林涛怒吼、波涛汹涌的景象吧?我们知道,这些都是风摆弄的。它高兴时,悠闲漫步;发怒时,则狂奔乱舞。

    那么风是怎样吹起来的呢?

    俗语说“热极生风”,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阳光晒热了地面,由于地表性质不同,受热不均,各地空气的温度就有高有低。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密度减小,气压就会降低;气温低的地方空气收缩,密度增大,气压就会升高。南于两地间存在气压差异,就产生了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的一股力量,空气在它的作用下,就会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就像江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往低流一样,这样风就吹起来了。

    龙卷风是怎样形成的

    龙卷风破坏力很大,常能吹坍房屋、掀翻船只,有时还能把人或者动物吸上天空,再带到别的地方从高空掉下来。

    原来,是雷雨云把龙卷风孕育长大的。春夏和夏秋过渡季节,当雷雨云发展得很强烈时,云里的温度很低,而地面的温度很高,上下空气对流非常剧烈,这样就会形成许多空气漩涡。再经过一些时候强烈的上下空气对流,就像江河里的小漩涡变成大漩涡一样,雷雨云里的空气大漩涡形成了,快速地旋转并不断伸长连接到地面上来。

    霜是怎样形成的

    在寒冷的日子里,有时微风不动,星月皎洁,清晨起来,推窗外望,屋顶上、草地里却雪白一片,这便是霜。

    地球上白天因为受着太阳光的照射,气温总是比较高些。大地表面的水分在不断蒸发,这样使得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总是有着一定的水汽。深秋、冬季和初春的夜里,天气非常寒冷,特别是没有云、没有风的夜晚,寒冷的空气积聚在地面附近,当它和冷到零摄氏度以下一定程度的物体接触时,其中一部分水汽就会附在物体上凝成冰晶,这就是霜。

    为什么会有“黑霜”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和冬季,如果天气冷到零摄氏度以下,近地面的水汽就会在地面、草木或庄稼上凝结成霜,这种霜是白色的,所以叫白霜。可是在西北地区,由于春季一向少雨,气候干燥,空气中水汽很少,如果遇到寒潮侵袭,天气突然变冷,到了零摄氏度以下时,空气中虽然没有水汽凝结成白霜,但是庄稼叶子会受冻变成黑褐色,所以叫黑霜。

    黑霜实际上不是霜,而是庄稼直接受冻的结果,它的杀伤力很大,所以青海东部、甘肃中部最怕黑霜,一遇黑霜,就会使大量幼苗死亡。

    为什么“雪打高山霜打洼”

    为什么会雪打高山呢?我们知道,在下雨雪的天气里,下雪还是下雨,是以大气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还是在零摄氏度以下来决定的。地面和高空大气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降落的是雪,在零摄氏度以上,降落的便是雨。由于高山上温度远远低于平地,所以高山顶上的雪总是多于平地。

    出现“霜打洼”的现象是因为一到夜间,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的坡地上由于热量不断散失,靠近地面的空气层先冷却。由于冷空气密度大,便沿着斜坡流向盆地的底部,这好像天上落下来的雨水总是沿着斜坡流向低处一样,所以晚间凹洼的盆地总是积聚着大量的冷空气,洼地的温度要比坡地、平地低。这就是“霜打洼”的道理。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下雪天,一切都是白色的,白茫茫的一片给我们一个安静的世界,可雪为什么是白色的呢?

    假如有一天,你不小心把玻璃杯打碎了,把它们扫在一起的时候你会看到,原来透明的玻璃变成白白的一堆了。雪花的白色与玻璃碎片变白是一个道理,都是光线照射方式的改变造成的。玻璃能透过光线,但只是在平整光滑时,是无色的,因为光线是平平稳稳过去的。如果是不平整、甚至毛糙的玻璃,光线透过时就会出现不规则的折射、反射,于是显出白色来了。雪花是非常细小的冰晶,又有棱角,所以下雪天就会出现白茫茫的世界了。

    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意思是说冬天下几场大雪,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所以呀,又有“今年麦盖三床被,明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下雪之后,雪松软地盖在土壤上,其间藏了许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不传热,这样就像给庄稼盖了一条棉被。等到寒冷过后,天气渐渐回暖,雪慢慢融化,这样,又给庄稼积蓄了很多水,对春耕播种以及庄稼的生长发育都是很有利的。

    雪中还含有很多氮的化合物。雪融化以后,这些氮化物被雪水带入土壤,成为很好的肥料。

    雪对土壤起了保温作用,这虽然对钻到地下的害虫是一时有利的。但雪化的时候要从土壤空隙吸收许多热量,这时土壤会突然变得非常寒冷,温度降低许多,害虫就会被冻死了。

    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吗

    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一点也不比说学校在向你走来,乙地向火车驶来聪明些。今天大家都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转的。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呢?

    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只能作表面解释,比方认为地是平而方的,有海角,也有天涯,还说地如棋局,天如圆盖。谁要是敢怀疑这点,不是被人认为是疯子,就会被认为是有意捣蛋。15世纪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现了地球是绕太阳运转的,提出了他的新见解后,因为这是对宗教宇宙观的一个致命打击,因此当时一直被当成异端,并遭到了当时罗马教会的报复和压制。但是真理总归是真理,后来人们还是相信了哥白尼的天体运动学说。

    因此,要正确说明早晨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时,应该说:“地球向东方转去,迎向太阳。”

    太阳下山时,为什么看上去是扁圆的

    每一个仔细观看落日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太阳下山的时候,不但看起来又红又大,而且形状也与平时不同。这时太阳变成了扁圆的,不像白天那样是正圆的。

    太阳下山时,颜色发红,这是因为空气中的灰尘散射了太阳光中的蓝色光线。当红色光线照到地面上时,它看起来比其他时间大些,这是眼睛的一种错觉。实际上落山时的太阳并不太大。用照相机拍摄太阳的照片,中午拍到的和黄昏拍到的太阳相大小是一样的。

    大家知道,透明的空气具有折射光线的能力。太阳光在到达地面之前,先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阳光受到大气层折射的作用,稍稍向下弯曲,穿过的空气层越厚,就弯曲得越厉害。因为大气层是紧紧包围在地球周围的,从地平线方向斜射过来的阳光所穿过的空气层特别厚,所以落山时的太阳,显著地受到大气折射影响,看上去好像是位置抬高了一些。实际上这时太阳已经落到地平线下面去了,不过看起来却好像仍旧停留在地平线上一样。

    有趣的是,大气折射的影响对于太阳的上边缘和下边缘是不相同的。太阳的下边缘比上边缘更先接近地平线,因此受到的影响也大。下边缘比上边缘抬高得更加显著,这就使垂直方向的太阳直径缩短了。

    X天文学家经过长期精密观测,发现大气折射使太阳下边缘抬高了35度,而上边缘则只抬高29度,相差六度,太阳的直角直径平均为32度。所以这时太阳的垂直直径比水平直径缩短了大约1/5,看起来整个太阳就变成扁圆的了。

    月亮为什么会发生圆缺变化

    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几乎天天不同:它有时圆得像个盘;有时却缺得像半个烧饼;而有时弯弯的,像浮在大海上的一艘小船。这时圆时缺,究竟是什么原因?

    月亮在绕地球旋转的时候,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会时常发生变化。当月亮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的时候,也就是当月亮把黑暗的半球向着我们地球的时候,我们就看不见它,这就是新月,叫做朔。

    新月以后两三天,月亮沿着轨道慢慢地转过来,太阳光逐渐照亮它向着地球的边缘部分,于是我们在天空中就看到一勾弯弯的月牙了。这时的月亮,在习惯上叫做新月。

    这以后,月亮继续转,它向着地球的这半球,一天比一天多的照到太阳光,于是弯弯的月牙也就一天比一天的“胖”起来。等到七八天后,月亮向着地球的这半球,有一半照到了太阳光,于是我们在晚上就看到了半个烧饼似的月亮,这就是上弦月。

    上弦月以后,月亮转到和太阳相对的一面去,这时它向着地球的这半球,可以照到愈来愈多的太阳光,因此我们看到的月亮,也就一天比一天圆起来。等到月亮完全走到和太阳相对的一面时,也就是月亮把照到太阳的这半球全部朝向地球的时候,我们便看到一个滚圆的月亮,这就是满月,我们称之为望月,它照耀的时间只有一两天。以后,月亮向着太阳的相对位置又发生了变化,它向着地球这半球,又有一部分慢慢地照不到太阳光,于是我们看到月亮又开始慢慢地“瘦”起来。满月以后七八天,我们在天空中又只能看到半个月亮了,这就是下弦月。

    下弦月以后,月亮继续“瘦”下去。过了四五天,月亮又剩下弯弯的一勾了,这就是残月。之后,月亮便完全看不见了——新时期又开始了。

    月亮圆缺的变化,是月球不发光的结果。你可以拿皮球和台灯来实验一下。把皮球拿在手里,转动身子,你就会在皮球上看到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各种不同的相来。

    月亮上为什么有阳影

    我们看月亮,除了可以看到月亮上明亮的部分以外,还有些阴影。月亮上为什么有这些阴影呢?古时候的人认为:月亮是神仙的洞府,那上而住着嫦娥仙子、月下老人,以及其他的神仙。他们在月亮上盖起很多的宫殿,因此才有一些阴影。这些神话当然是人们尚未认识自然真实现象的缘故。

    那么月亮上有明暗现象,代表着什么呢?通过望远镜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月亮表面原来跟地球一样有高山,有平原。月亮主要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的,那些凹凸不平的“高原”地带,它们把阳光四面八方地反射开去,这些反射光大部分照到地球上,我们看上去就明亮,而那些“平原”地带,像面镜子一样,它把太阳光大部分反射到别处去了,地球上看到它的反光很少,因此,看上去就比较黑暗了。另外月面上的平原由暗黑色的岩层构成,同时它还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沙砾和尘埃,所以它比月面上高原反射太阳光的能力更差(月面上的高原也是由一些灰黑色或褐色的岩层构成的),这也是平原较暗的原因之一。

    辽阔的发亮区域是“陆地”,表面多山,占月球正面面积的百分之六十。月面山地比平原多,有些山组成了山脉,峰峦峻峭,蜿蜒数百千米。这些山脉以地球上的山脉来命名。

    用望远镜看月亮,除了大片平原和许多高山外,最奇特的还是环形山。整个月亮表面大小圆环星罗棋布,每一个圆环就是一座环形山。用现代望远镜能看到月亮正面直径一千米以上的环形山有30万个以上,但是肯定还有直径小于1,000米的环形山,估计它们的总数在100万个以上。其中最大的是位于月面南边缘的克托维环形山,直径有236千米,可把中国的海南岛放在里边。

    环形山当中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山环,山环高达几千米,内坡比较陡峭,外坡平缓。有的环形山中心还耸立一个孤单单的山峰,叫做“中央峰”。

    在满月时看月亮,发现一些中型环形山都有向四方散开呈辐射的光亮条纹。条纹的宽度达几千千米,它们穿过高山,越过“大海”延伸到离辐射中心几千千米的远处,这些条纹叫辐射条纹。辐纹在环形山口形成了一个光轮,又给月亮的景色添上了一分光彩。

    天空为什么会出现虹

    夏天雨后,乌云飞散,太阳重新露头,常常会出现半圆形的彩虹。多少年来,人们欣赏虹,讲述着虹的神话,同时也努力揭开虹的秘密。

    我们知道,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时候,前进的方向就会发生偏折,而且把原来的白色光线分解成红、橙、黄、绿、青、篮、紫“七种颜色的光带”。

    在下雨时,或者在雨后,空气中充满着无数个小小的棱镜——水滴。当阳光经过水滴时,不仅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同时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如果角度适宜,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虹。

    空气里水滴的大小,决定了虹的色彩鲜艳程度和宽窄。空气中的水滴大,虹就鲜艳,也比较窄;水滴小(像雾滴那样大时),虹色就淡,也比较宽。据测定,虹的平均宽度,大约是在地面上看到的太阳直径的五倍。

    天空中,不光会出现一条虹,有时会同时出现两三条,以至五条,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果在人工的条件下,用阳光照耀喷泉的飞沫,甚至可以看到十七条虹。多条虹生成的原因同样是由于阳光在水滴里发生反射与折射造成的,不过光线的路线更加复杂罢了。

    为什么夏天雨后往往有虹呢

    因为夏天常常下雷雨或阵雨,可是范围不大,往往是这边天宁在下雨,那边天空仍然闪耀着强烈的阳光,有时候,雨过以后,天空还飘着许多小水滴,当太阳光通过这些小水滴,经过反射和折射,天空中的彩虹就出现了。

    虹的出现与当时天气变化是相联系的,一般我们从虹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测出当地将是晴天或雨天。

    我们都习惯于白天看虹,很少有人注意到夜里也有虹。夜里的虹是由月光折射与反射引起的。雨后,当月亮从乌云里钻出来时,在月亮对面的天边也会出现“月虹”。月虹中色带的排列与白天太阳的虹一样,不过非常淡薄而透明,不如太阳虹那么鲜艳漂亮。

    为什么恒星会突然爆炸

    在广阔无垠的太空中,有时,会突然出现一颗前所未有的亮星。这突然出现的亮星,因为它是人们过去未见过的,所以叫做“新星”。

    在古代,中国人把新星称为“客星”,意即天空中的“不速之客”,不知它们从何而来。但是,近代的科学家已经发现:这颗新星,并不是突然产生出来的,它们老早就在太空中存在着,只是光度十分暗弱,肉眼看不出它,等到它发生突变,光度在极短的时间内,亮了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我们才看到它。这种说法,完全是有根据的,因为现在人们已有巨型的望远镜,不仅常常可以看到这些新星,并且连它的前身也能看到。

    这些新星,为什么会一直很暗弱,而又无缘无故地亮起来呢?原来,这些新星其实也是恒星之一,本身像我们的太阳一样,能发光发热。正因为如此,它们会发生一种奇异的爆炸。忽然变亮,便是爆炸的结果。爆炸时,它的整个体积会增大至几千倍,那些炽热的气体焰流,以每秒几千千米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喷出,一时它就变得光芒四射了。

    但恒星的爆炸和人们制造的炸弹爆炸不同。它爆炸完毕之后并不会整个毁灭,只是脱去一层薄薄的气体,便又恢复至原状。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是恒星“脱衣”。更有趣的是:一颗恒星在经过爆炸之后,它所脱出的那层气体,在许多年之后,用望远镜还可以看出它的痕迹。那就是在它的周围,环绕着的一圈淡淡的发光的雾。

    新星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至多是几个星期;过后,便恢复到以前的暗弱状态。到目前为止,人们观察到新星的已有100多颗。其中,有一种比普通新星变得更剧烈的“超新星”,它的光可以变到比平时亮一万万倍以上,简直像一个小型的月亮,这样的星也已经发现了三个。

    据科学家分析,新星的爆炸,是由它内部的原子反应所引起的。据估计,一个恒星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要超过1,000万万兆个原子弹住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如果人们要造一个有这么多能量的原子弹,就要把它造得像地球一样大!

    运动员在月亮上能跳多高

    我们知道地球的质量,要比月亮大81倍,那就是说人到月亮上去,他的体重一下子就要减到只有在地球上的1/8,如果他的体重在地球上是60千克重的话,到月亮上就不足1千克重了。这样他要是仍然有像在地球上跳高时那样的力量,岂不是可以跳过一栋26层的电台大楼吗?

    可是他无论如何也跳不过电台大楼那样高的高度,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月亮的质量固然是地球的1/81,可是月亮的半径,即从球面到球心的距离,也比地球的半径小,只有地球的27%。球的半径距离减少,力却以平方成反比增加。所以只有把质量和球的半径两个因素都考虑在一起之后,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那就是月亮上物体的重量,不是地球上同样物体重量的1/81,而是六分之一。这时候他的体重也就不是不足1千克了。

    月蚀是从哪边开始的

    月蚀是一种奇妙的自然现象,同时也是一个有趣的天文问题。当你观看月蚀时,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溜溜滚圆的明月,到底是从哪边开始残缺的。假如当时你没留心,那也不要紧,也不必硬等下次月蚀时再去观察。因为只要知道了月亮的运动规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月亮是跟随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地球环绕太阳进行公转,每转一圈,就是一年。月亮环绕地球进行公转,每转一圈,就是一个月。

    月亮跟着地球以相同的方向,由西向东前进。它和地球一样,本身都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线。

    任何被光线照射的东西,背光的一面必然发生黑影。地球和月亮都是球形,所以它们的影子是圆锥形的,我们管它叫影锥。

    当月亮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刚好投入地球影锥的时候,月面就被地形遮掩。这时,地球在太阳与月亮之间,正好挡住太阳光,使它照射不到月亮上去。因此月亮也无从进行反射,这样便失去了光亮,产生月蚀现象。

    在月蚀过程中,由于月亮是自西向东运行的,所以月面的东边(右边),最后进入地球影锥,也就是月亮的右边先发暗。可是当我们站在地球上观察月蚀时,因为跟月亮处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方向恰恰相反,所以在我们看来,月蚀又是从左边开始的。

    当然,这仅是在我们北半球看到的情况。如果在南半球看月蚀,那么就是从右边开始的。

    为什么水星上没有水

    水星是太阳系成员中最小的一颗行星,个头儿和月亮差不多。水星还是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也许它是太阳系家庭成员中的小弟弟,所以太阳把它“搂”在自己身边旋转,给它更多的“温暖”。

    水星朝向太阳的一面,温度非常高,达到400摄氏度以上。这样高的温度,锡、铅等金属会熔化,水则变成水蒸气,如果,水星真的有水,朝向太阳的一面,在烈日暴晒下,早已化成水蒸气散到宇宙中去了;另外水星的体积很小,吸引力也很小,它的引力没能力把这些水蒸气吸引在自己的身旁。水星背太阳的一面,长期不见阳光,温度在零下173摄氏度以下,所以这里也不可能有液态的水。

    为什么云会有各种不同的形状

    云的形状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受天气影响的。天上的云,大致可归纳成块状、波状和层状三种形状。

    像棉花或山峰的云,常常是孤立、分散地飘浮在蓝天上,这样的云,我们称它为块状云。通常块状云是受空气上升运动或是空气只在小范围内流动影响形成的。

    有些云看起来像起伏不平的波浪,我们叫它波状云。这通常是因为天空中某一层空气冷热分布不均匀形成的,波峰处空气正在上升,而波谷处空气正在下降。

    布满天空的云是层状云,这种云往往既厚又宽,能遮盖较大的范围。层状云是在热空气与冷空气相遇之后出现的。

    除了使用仪器外,我们是不容易观察空气变化的。但是,我们能看见云,因此,我们可以用观察云的变化来预测天气。

    不同形状的云,反映出不同的天气状况。云的形态改变,预示着气压和气流运行情况的变化,也就是说从云可以看天气形势。有经验的人可以通过观察云的形态及其变化,来预测天气。

    山上的风为什么比平地上的风大

    不仅是山上比平地风大,高处的风都要比低处大。住楼房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楼的高层比低层风要大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风就是空气在流动。空气流动的时候,如果受到物体阻挡,它要克服阻力,消耗能量,流动的速度就会减小。地面是很粗糙的,有起伏不平的土地,有树木、庄稼,有高高低低各式各样的建筑物,空气贴近地面流动的时候,受到这些障碍物的阻挡,要消耗很多能量,风速就会减小。高处的风受不到什么拦隔,畅行无阻,所以风速比低处要大。

    我国北方一些农村里,夏天最热的时候,好多人晚上都爬到平顶的房屋顶上去乘凉,有时夜里就睡在房顶上,阵阵凉风掠过,人们可以舒舒服服睡上一个好觉。

    空旷的原野比城市里风大,草木稀疏的荒漠地区比林木茂盛的地区风大,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降低风速,防止大风带来的危害,人们营造了各种防护林,有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网……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还营造了工程浩大的“三北防护林”。这些绿色工程都很好地发挥了效益,减少了风沙的危害。

    为什么夏天的雨特别多

    大家知道,下雨前必须先要有云。云是地面上的暖湿空气上升后,里面的水蒸气凝结而形成的。云里面的小水滴或冰晶逐渐变大后,空气托不住,落下来的就是雨了。

    由此可见,下雨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具备有暖湿的空气,二是空气要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我国东南地区是强大的季风区,夏天,常会有湿润的东南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同时,夏天又正是太阳直射地面的时候,气温比其他的季节都热,接近地面的空气也最热。热空气比较轻,很容易造成上升运动。因此,夏天的雨量自然就会多了起来。

    我国东部和南部靠近太平洋和印度洋,西北部是广阔的内陆。冬季风从西北方向内陆吹来,寒冷干燥,很少下雨。夏季风从东南方的太平洋上吹来,温暖潮湿,给陆地上带来了丰沛的雨水。湿润的东南风从华南向北经过华北,直吹到东北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向西可以吹到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另外,从印度洋上吹来的饱含水汽的西南风,也可以影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和华南地区。所以,每年夏季,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普遍多雨。夏季温度高,雨量又多,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

    海市蜃楼是怎么回事

    在平静无风的海面航行,或在骄阳当空的炎热沙漠中行走,有时会看到一些虚幻的景象,它们或许是楼台亭阁,或许是车水马龙,或许是沙漠绿洲……而当大风一起,这些美妙的景象便会突然消失,这种现象就叫做海市蜃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光线通常是沿直线传播的,而当空气密度因为受海面或沙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时,远处的光线从浓密处进入稀薄处便会发生折射,这样,就会使远处的景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高山离太阳近,为什么反而冷

    春游的时候,我们爬到了高山上,往往还有厚厚的冰雪,山上的气温也明显比山下低。山顶离太阳近,为什么反而比山下冷呢?

    其实,这同离太阳远近没有一点关系。造成高山比平地冷的主要原因是空气。

    高山上空气稀薄(越高越稀薄),藏不住热量,太阳光照射来的热量很快都散失掉了,所以那里温度很低。科学家计算过,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摄氏度。我国西北地区的许多高山山顶上差不多常年都戴着一顶“白帽子”呢。

    为什么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

    气压,就是地球上空气柱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压力。气压发生变化有许多原因。其中空气温度的变化是引起气压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绝大多数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空气是物质,当然也不例外。当它受热膨胀,密度变小时,单位面积上承受的空气柱重量就减轻,于是气压降低;反之,气压升高。因此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你也许会问:夏季各地空气都在膨胀,那么膨胀出来的多余空气到哪儿去了?原来,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所以夏季半球上被膨胀出来的空气正好到冬季半球上去补充了。

    水灾是怎样形成的

    水灾是指水大大超过平时的河流量而漫出河道之外,对人类及其土地、房屋造成一定程度损害的自然现象。

    发生水灾有几个原因:一是河水源头的山上积雪融化太快,水流量大增。二是天降暴雨,而且持续时间长。三是刮台风。后两者是常见的水灾现象。

    遇到水灾时,人首先应舍弃房屋,向地势较高的地方躲避。同时,人们也应该有组织地进行自救和援救,抢救人的生命和贵重物品,尽量减少损失。

    井水为什么冬暖夏凉

    井水的温度,在冬天和夏天变化是不大的。之所以有“冬暖夏凉”之说,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而已。

    冬天,地面上的温度降得很低,而变化不大的井水要比地面上空气的温度高得多,所以我们一摸上去,觉得是暖的。

    夏天,地面上的温度升得很高,而井水要比地面上空气的温度低得多,所以我们一摸上去,觉得是凉的。

    不光是井水会给人冬暖夏凉的感觉,就是地下水、山洞、地窖……都是这样的。

    冰为什么不会掉下去

    冬天,我们见到河里或水缸里的冰总是浮在水的表面,而不会沉到水下面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水有一个很特别的脾气。水在4摄氏度以上时,都是和别的东西一样,是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可是,水在4摄氏度以下时,它的脾气倒过来了,变成遇冷膨胀,遇热反而收缩了。原来的一份水,在结成冰后,它的体积就会变大,因此就轻了。

    所以,冰总是浮在水的表面上,不会沉下去。

    年、月、日、时与天文的关系

    历法的来历

    世界上最先发明并用加闰月的方法调整阴历的国家是我国。我国历法的起源很早,仅史书记载就有99种,好些都已失传,留存下来最早的成文历法是周时的古阴阳历。我国古代大都使用这种传统的阴阳历,到了春秋时,我们的祖先首创了用19年七闰的方法,非常精确地来调整阴阳历,这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贡献,比希腊人发明这个方法还早100多年。

    春秋末年,我国还有四分历,它的岁实是365.25日(“岁实”就是由本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日数)。这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历法。这些当时世界上所使用的最精密数值,和后来罗马恺撒年颁布的著名的儒略历相同。但我国的数值比儒略历早好几百年。

    1281年(至元18年)元朝的郭守敬经过多年辛勤劳动,编制出来的《授时历》正式颁行了。它以365.2425天为一年,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和现在国际通行的格利亚哥里历的周期相同。但其比格利亚哥里历整整早了三百年。

    世界三大历法

    公历:大多数国家通用,由儒略历修改而成,原为基督教历。1 400多年前,僧侣狄安尼西宣称:凡基督教徒纪年,都应从基督诞生之年算起。这之前,称公元前;这之后,称公元。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召集学者,改革历法,纠正了过去积累的误差,修改了置闰的法则,故公历又名格列高利历。此历精确至极,33200日才差一日。

    回历:又名回回历,传说伊斯兰教至圣穆罕默德所创。回历规定公元622年7月16日穆罕默德从麦加避难到麦地的这一天,作回历之始。回历原分太阳历、太阴历两种。太阴历以月亮盈亏计算,误差较大,无实用价值,仅供作历史纪录和宗祀之用,回民普通采用的是太阳历。

    佛历:佛历之年,即为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逝世之年。佛历的历史,比公历早540多年。

    未来的日历

    每年都要印制各种日历和月历,这得花费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人们要天天看日历,也感到麻烦。因此,联合国早年就在日内瓦成立了一个“修订历法委员会”。经过多年来征求的方案,分析研究,意见比较统一。据美国《纽约时报》最近透露,其最佳方案如下:

    每年仍为12个月,分4个季度,每个季度的第1个月为31天,其余2个月各为30天。

    每个季度为91天,能被7整除,所以每季度均有13周,并且固定每季度的头一天是星期日,最后一天是星期六。

    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为182天,加起来共364天。剩下一天既不算日期,也不算星期几,把它安排在全年的最后,若是闰年,则将多出来的另一天安排在6月30日和7月1日之间,也什么都不算。或可以定为某个名称的国际性节日,全世界人民休息,皆大欢喜。

    这个方案比现行的日历优越得多,不但大月、小月、星期有规律,而且每年12个月可以平分3等份、4等份和6等份,便于计划、统计和比较。另据各国“历法学”权威人士预计,由于这种未来的日历和现行历法接近,容易为全人类所习惯,所以可能将在21世纪开始推广应用。

    两亿年后一年只有三百天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是不是千古不变的呢?经科学家推算,在45亿年以前,地形之初,一天只有4小时;距今30亿年前,一天约18小时,一年约507天;距今5.7亿年前,一天约21小时,一年约421天。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每年的天数越来越少呢?

    原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是基本不变的,而地球的自转速度由于潮汐摩擦的影响却在不断减慢(每十万年地球自转的时间要增加1.6秒),这就引起每天时间不断增加,而每年的天数不断减少。据推算,两亿年后,一年仅300天,一天会变成30小时。

    古老的日历

    保加利亚考古学家斯特凡·乔哈吉耶夫在丘斯膝迪尔州斯拉蒂纳村,发现了一件形状像熨斗有着各种花纹的物体。据鉴定,这是7,000年前人们使用的日历。它的表面画有一连串的线条,乔哈吉耶夫辨别出了这些符号,他认为,这种日历的一年是由12个月360天组成的。

    日历趣话

    你每年买一本日历或是挂历,是否连续保存28年?要是28年的日历和挂历完整无缺,那就好了,从第二十九年起就不必再买了。因为每隔28年,日历中的月、日、星期便会重合。当然,这是指的公历,而不是农历。

    另外,只要不是闰年,公历1月1日是星期几,10月1日也是星期几;4月1日与7月1日、9月1日与12月1日的星期几也相同。

    扑克牌起初就是用来计算日历的元旦和除夕,它是中古时期威尼斯商人发明的,除了两张王牌之外,正好是52张,这代表一年有52个星期。52张分为红桃、方块、梅花、黑桃四种,它们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种花又分为红、黑两种,红色代表白天,黑色代表黑夜。每种花色有13张,代表每季有13个星期。大王代表太阳,小王代表月亮。并且,“J算11点,“Q”算12点,“K”算13点,54张牌的点数加起来,正好是365点,也就是代表365天。

    日历探源

    日历早在1,100多年前的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就开始在皇宫中使用。当时的日历分为12册,每册的页数与每月的天数相等,每一页都写明月份及日期,交给服侍皇帝的太监,由太监每天在日历的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每月月终先呈给皇帝过目,然后再送交史官存档,由史官按照日历所记载的内容,结合朝廷及国内各地所发生的大事来编写国家的“国史”。

    到了宋太宗赵匡义的时候,每到一年将尽,赵匡文都要送给义武百官每人一本新的日历合订本——历史,来表示自己对下属的关怀,并且用来督促大臣们关心农事,不误时令地做好各自经办的事务。后来宋朝的历代皇帝,都把年终给大臣们赠送历书作为定例,形成传统。于是人们就把皇帝送的历书称做皇历。人们觉得日历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大,就纷纷仿效,编制出各种不同、各具特色的只历,一般都把干支、月令、节气、农事、黄道吉日、农业耕作及种植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印在日历上,有的还留有空白以备记事。

    日历发展成挂历、台历、怀历和日历卡片等,是近百年的事。如今日历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

    古代一年多少天

    大约13亿年前,一年有507天;大约5.7亿年前,一年为421天;4亿年前到3.5亿年前,一年为395天左右;2.3亿年前,一年差不多为385天;1.35亿年前,一年是376天左右;约6500万年前,一年只有370天了。如果按上述变化速率计算,八、九亿年后,也许一年只有300天左右了。

    伺谓“干、支”

    “干、支”又称“天干、地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指十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癸。“支”指12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60次循环一周,称为一个“甲子”。

    干支记时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准确而实用的记时法,对我国人民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影响,不少民间传统节日往往以干支为依据来确定。

    一周从星期几开始

    据说古代巴比伦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28天平均分为四等份,每七天一周,七天中每日又以宇宙中的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这七个星体为名,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合称“七曜日”。古代犹太人和东方某些民族,也用“七曜”。这样七个曜日,周而复始,故又叫星期。公元前1世纪时,古罗马的日历已有此记日法,但仅供占星用。至公元231年,君士坦丁大帝于3月7日正式公布,始成定制,相沿至今,一周之中,哪一天为开始?按古代七个星体之中,以日为大,因此,“七曜”的日曜日即星期日为一周的开始,其余月、火、水、木、金依次为星期一、二、三、四、五,土曜日为星期六,是一周之末。

    后来根据国际习惯,把这样循环往复的星期,作为工作学习等作息日期的计算单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星期一早晨上班时,都有一周之始的感觉;星期日休息,似是一周的最后一天,这种心理习惯也符合先工作劳动后休息的规律。但是目前外国通用的,还是一周从星期日开始。星期六为周末,已经是尽人皆知,周末的第二天,自然是一周之始。

    为什么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

    农历12月,俗称“腊月”。为什么把12月称为“腊月”呢?这要追溯到距今一二千年的古代。

    据《说文解字》注云:“腊,合也,合祭神者。”《玉烛宝典》说:“腊者祭先祖,腊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可见腊是古代人们祭祀百神及祖先的一种行动。因为腊祭多在农历12月进行,因此从周代开始,使把农历12月叫腊月。到了汉代,又按“干支纪日”的方法,把“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定为“腊日”,就是“腊八”。

    一日为何从半夜始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地球自转,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究竟将什么时候作为一天的开端呢?

    古代人们把太阳经过当地子午圈两个瞬间,分别称做上中天(中午12点)和下中天(半夜12点)。下中天人们是无法见到的,因为太阳在地球的背面。古人把上中天的时辰定作“午正”,下中天定作“子正”。由于太阳经过子午圈上中天的瞬间,正是太阳当空,观测起来简单易行,如果把这瞬间算一日开始,似乎也合理。但这样,就会把好端端的一日人为地截成两半,无疑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少的麻烦。所以,古代聪明的天文学家就将子正时辰(半夜12点,即零点)作为一日的开始。当人们甜甜熟睡之时,新的一天也就悄然诞生了。

    月份的大、小是怎样确定的

    现行的公历纪年有两个特点:一是2月份只有28天(闰年才有29天,四年一闰);二是每年7月份以前的单月均为31天,双月则为30天。但从八月份开始却恰恰相反,双月变成31天,单月变成30天,这是由历史上两个独裁者一手造成的。

    人们知道,阳历的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422天,公元前46年,罗马大独裁者恺撒大帝主持制定“儒略历”(它就是阳历)时,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逢单月是31天,即大月;逢双月为30天,即小月。但如此一来,一年是366天,平年则比地球公转时间多了一天,故此必须在某一个月中减除一天。按照当时罗马宫廷的规定,全国的死刑犯都集中在2月份处决,罗马人普遍视2月为“凶月”,当然希望它越短越好。于是便决定2月份减少1天,只有29天。

    “一刹那”有多久

    读书看报时,常见到“刹那”、“瞬间”、“弹指”、“须臾”等字眼,这些都是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概念。它们到底有多久时间?之间是否有差别?

    我们可以从古代的梵典中找到明确的答案,顺《僧只律》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三十须臾。”据此,可推算出具体时间来。即一天一夜24小时有480万个“刹那”或24万个“瞬间”,1.2万个“弹指”,80个“须臾”,再细算,一昼夜有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2,880秒(48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却只有0.018秒。在写文章时,为了表达确切的意思,对上述概念应斟酌选用。

    “最后一响”的来历

    收音机里,每小时报一次:“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X点整。”这个“点”不是由北京接直报的,而是由我国报时中心——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授时给北京天文台的,再由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发给听众。

    陕西天文台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授时中心。授时南两个标准时间频率的专用电台进行,一个是短波授时台,一个是长波授时实验台。长波授时实验台是利用长波无线电波传播时间信号,它的精确度比短波授时台高,有比短波授时更为复杂、更为精确的现代化仪器设备,这里有氢原子钟和铯原子钟等现代化授时仪器,建立起了我国原子时间标准。这个精确度可以保持3万年乃至30万年才有正负一秒的时间误差。

    格林威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日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即格林威治天文台所报的时间。该台原来设在英国伦敦东南的格林威治区。世界各国之间交通和通讯的广泛发展,需要确定统一的国际标准时间和统一的子午线。1884年10月,有关的25个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了会议。鉴于当时世界已有约65%的船只使用格林威治子午线,会议通过决议将格林威治天文台子台仪中心的子午线正式定为本初子午线,并以此线作为计算地球经度的起点和世界时间的起点,也就是世界时区的起点。格林威治天文台每天所报的时间被称为“世界时间的中心”,以它为标准的时间就是“世界时”。从1884年10月13日起,凡是计算全地球同一时间中所发生事件的时刻,如月蚀、日蚀、新星爆发等发生的时间都采用“世界时”。目前,国际上采用协调世界时代替“世界时”,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高稳定频率、时间以及精确的世界时刻。

    “公元”的来历

    “公元”产生于基督教盛行的6世纪,当时为了扩大教会的统治势力,僧侣们把任何事情都附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个名叫狄奥尼西的僧侣,为了预先推算7年后(即公元532年)“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所谓耶稣诞生在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284年的说法,并主张以耶稣诞生作为纪元,这个主张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把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的284年作为公元元年,并将世纪年法在教会中使用。到1582年罗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历时,继续采用了这个纪年法。由于格里高利历的精确度很高而为国际通用,故称公历。由此,教士所臆造的耶稣诞生的年份,便被称为公元元年。所谓公元,就是公历纪元。

    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末期平帝的原始元年,我国采用公历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1912年,但与当时中华民国纪元的纪年法并行。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完全采用公历纪元。

    周、星期、礼拜

    我们在生活中,都以七天为循环来安排日常工作、学习和休息,那么,为什么称这七天为“周”、“星期”、“礼拜”呢?这要从遥远的古代文明谈起。

    早在3000年以前,居住在今天两亚的西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对天体运行的观测,掌握了月亮圆缺运动的规律。他们把月相的变化分朔、上弦、望、下弦等阶段,其间隔大约都有七天,他们就把这个规律作为记日法,每一阶段的月亮变化为周期,因而这七天就叫一“周”。

    “星期”即星的日期。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掌握了月亮运行的规律,也能够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又分别用日、月、土、火、水、木、金七个星球的名字命名一周中的每一天,所以一周又叫一“星期”

    “礼拜”是基督教会的一种宗教仪式,古代罗马时期,人们不满于当时暴政,便纷纷宣传说:基督即耶稣,是上帝的使者,是“救世主”,于是,很多人信教并组成教会。教会把星期日定为教徒对上帝礼拜的日子,这一天也就被称为“礼拜”天。一个星期就相应地称为一个“礼拜”了。后来,欧洲传教十把基督教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有称“星期”为“礼拜”的习惯了。但严格说还是应称周、星期为妥。

    时间为什么叫“光阴”

    什么是时间?如果有谁提到这个问题,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去看看滴滴答答走动的表。在没有表以前呢?人们会抬头看日月星辰。那么,时间本身是什么呢?……我们觉得时间是具体的、可以把握的,因为我们看到了寒来暑往,花开花落,日出日入,晨昏朝暮……

    查看一下各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史,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最先发展起来的几乎都是天文和历法。因为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劳作和休息。什么时候劳作合适,什么时间休息适合呢?昼兴夜寐,是最理想的事。而且人们对于昼夜的划分也比较容易把握。地球是有规律地24小时自转一圈。人类的第一个时间概念,就是昼夜。所以,人们都把时间称做“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什么是“光阴”?“光”即是明亮的白昼,“阴”即是晦暗的黑夜;“光”和“阴”合起来,就是昼夜,成了时间的代称。

    时不待人,盛年难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新世纪从“0”还是从“1”开始

    公元2000年1月1日是21世纪的开始。但国外的数学家们已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公元2001年1月1日是21世纪的第一天。把时间推迟一年的理由是序数的计数应从“1”开始,而不是从“0”开始。数学家们认为,既没有“第0世纪”,也没有公元0年。第1世纪是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不是公元99年。

    神秘的宇宙空间

    天上的星星知多少

    俗话说,“天上星星数不清。”其实,天空中肉眼能看清的星星,是完全可以数清的。

    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公布整个天空为88个星座,其中北天星座29个,黄道星座12个,南天星座47个。大的星座有长蛇、室女、大熊、鲸鱼、武仙;小的有南十字、小马、天箭;按照星星发亮的程度,分成一等星到六等星。肉眼所能看到的最暗的星星便是六等星。

    就恒星来说,一等星以上的约有20颗,二等星46颗,三等星134颗,四等星458颗,五等星1,478颗,六等星4,840颗。所以,在整个天空里人们肉眼可见的星星约7,000颗,但是在夜晚同一时刻所能看到的只有3,000多颗,另一半是在地平线以下。六等星以下的星必须用望远镜才能看到。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10亿颗以上星星。

    可是实际上,天上的星星远比这个数字多,单银河系就由1,500亿颗星星组成。

    星星也有“老、中、青”

    在晴朗无月的夜晚,仰望天空,群星闪烁。人们所见的星星,看上去像是白色的光点,但观察星星的照片,即星星在夜空缓慢通过天空时留在胶片上的影像,就能发现,星星具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据观察,星星也有“老、中、青”之分:幼年星星发出的是鲜蓝色的光,中年星星发出的是黄色的光,老年星星发出的是鲜红色的光。随着时间的推移,星光会逐渐变化。在衰变过程中,星星的颜色会发生许多变化。此外,天文学家还能根据星星的颜色来确定星星的温度。最热的星星是蓝色的,而温度不高的星星,其颜色为蓝白色。随着温度的降低,星星的颜色依次为白色、黄白色,最冷的星星是红色的。

    星星的颜色取决于它们自身的温度。当星星将变老时,它们会膨胀并变冷。由于变冷,它们的颜色会变红。普通的星星以白色的矮星结束其“寿命”。矮星体积很小,光线暗淡,但非常热。

    宇宙八十八大星座

    北天星座小熊座、灭龙座、仙王座、仙后座、鹿豹座、大熊座、猎犬座、牧夫座、北冕座、武仙座、天琴座、天鹅座、蝎虎座、仙女座、英仙座、御夫座、天猫座、小狮座、后发座、巨蛇座、蛇夫座、盾牌座、天鹰座、天箭座、狐狸座、海豚座、小马座、飞马座、三角座。

    南天星座鲸鱼座、波江座、猎户座、麒麟座、小犬座、长蛇座、巨爵座、乌鸦座、豺狼座、南冕座、无坛座、天鹤座、凤凰座、时钟座、绘架座、船帆座、圆规座、南鱼座、孔雀座、玉夫座、天炉座、雕具座、天鸽座、天兔座、大犬座、船尾座、罗盘座、卿筒座、矩尺座、杜鹃座、网罟座、剑鱼座、飞鱼座、船底座、苍蝇座、南极座、天燕座、水蛇座、山案座、堰蜓座、六分仪座、显微镜座、望远镜座、南十字座、南三角座、半人马座、印第安座;

    黄道星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双鱼座。

    星座命名的来历

    现在,人们正式公认的星座有88个,其中有许多星座的名称已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在反映古代文化的《圣经》中就已出现一些星座名称。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希俄德、哲学家泰勒斯、天文学家欧多克苏斯、希帕恰斯等的著作中均谈到过一些星座。这些古老的星座多数都和神话相联系,它们是古希腊神话和传说中人物的化身。在88个星座中,这类“古已有之”的有46个。

    14世纪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发现,在欧洲人面前出现了陌生的南国奇异风光。1603年德国业余天文学家巴耶尔出版了一本装帧极为精致的星图,在这个星图上,地理大发现的收获被“搬”到了天空。人们不仅看到了南天的星星,还首次绘出了南天的星座并赋予它们名称。这些星座名称是:孔雀、杜鹃、凤凰、飞鱼、水蛇、天鹤、剑鱼、堰蜓、天燕、南三角、印第安。

    到了17世纪,在现在的波兰格但斯克城生活和工作着一位业余天文学家赫维留斯,他曾在当地制作了一具当时世界上焦距最长的天文望远镜。在赫维留斯编绘的星图和编制的星座名录中第一次出现了鹿豹、苍蝇、麒麟、天鸽、猎犬、孤狸、蝎虎、六分仪、小狮、天猫、盾牌、南冕这些星座的名称。

    法国天文学家拉卡伊于1751至1753年旅居好望角时测定了月亮的视差,并编了一本南天星表。又增补了南天的14个星座。这14个星座一直沿用到今天。后来,人们嫌古代的南船座所占的天区太人,便把它分成三个星座——船底、船尾和船帆座。再加上巨蛇星座、矩尺星座就构成了现在的88个星座。

    第十颗行星在哪里

    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系大家庭”的成员了。水星离太阳最近,而冥王星则遥远得多。

    那么,在太阳系里还可能有第十颗行星吗?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太阳系里的行星发现过程以及从理论上推算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都证明这样一点:太阳系里有可能还会发现第十颗行星。因为冥王星的波德参数为77.2天文单位,而实际测得都是39.53个天文单位,造成这种状况又如何解释呢?这是一个谜了。正因为无法解释目下冥王星的运动,天文学家不得不再次假设比冥王星更遥远的外侧,可能还有第十颗行星存在。不过存它被发现之前,还只能是一个“谜”。

    人类对太阳系的了解,确切地说,是刚刚开始。当人类建造的宇宙飞船驶向太阳系的行星时,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过去所不知道的信息,在最近10年掌握的东西,要比人类历史上几千年对太阳系了解的东西不知多多少倍。然而,在太阳系里还有许多我们尚不认识的成员。

    人类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中揭开大自然之谜。我们相信,这第十颗行星的踪迹终究会被发现。

    观看星星用的星图

    星图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每个季节两张:一张是面向北时看到的星空,另一张是面向南时看到的星空。就是说,一张是北天的,另一张是南天的。观星的时候,你面朝北站用北天星图,面朝南站用南天星图。这两张图从东、西两点在天顶合并起来,就是地平线上的整个星空。

    星点之间的连线是为了认星方便而加上去的,而星空中并不存在这样的线。在星图上,亮的星大,暗的星小,名字是星座名称。穿越星空颜色略淡的地方,是银河的大概轮廓。

    星座和星宿

    星座就是星区,这个名称是从西方来的,我国古代管星区叫“星宿”。

    我国很早就有独立的星象系统:把北半球可见星象分成三大区28小区,叫做“三垣28宿”,许多比较大的星都定下了专名,比西方的系统复杂得多。

    现在国际通用的星座共有八十八座,包括全天空所有的星。北半球可见的星座名称定得最早,多数联系了古希腊美丽的神话。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星是数不清的,其实肉眼看得见的星是数得清的,现在已经数清楚了。全年能用肉眼看到的星(到六等止),不过7,083颗。但是全年的星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里全部看到,因为我们只能看到全部天空的一半,另一半在地平线以下,而且接近地平线的地方,星光要通过很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我们眼里,比较暗的星就看不见。事实上,我们在同一地点和同一时间里最多只能看到3,000多颗星。

    用望远镜看星,望远镜口径越大,能见的星越多。用大望远镜加上照相机拍到的星不容易数清,但是还是可以估计的,银河系全部恒星约有2.000亿颗,就是从估计得来的。

    天文学家怎样数星星

    在万里无云的夜空中,似乎有数不尽的星星在闪耀。事实上,肉眼看到的只有6,000颗左右。天文学家利用大型天文望远镜拍下照片,才真的看到数以百万计的星星。

    天文学家不仅数星星,还要知道每颗星在天空中的确切位置,以便在星表上记录下来。早在1600年前后,当时还没有望远镜,天文学家已采用像步枪瞄准器的简单工具,测出肉眼见得到的所有星星的位置。

    望远镜不仅能放大所观察的天体,而且远比肉眼收集更多的光线,让观测者看到较暗的星星。即使只用一副低倍数的双筒望远镜,所看到的星星也达肉眼所见的10倍。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天文学家阿吉兰德采用透镜直径为75千米的望远镜,在波恩测定星星的位置,把看到的全部记录下来,编制成星表,星表上载有近45.8万颗星。后来,天文学家在阿根廷观测了天空及南部的许多星星,这是德国境内见不到的,从而把观测到的星星数目增加近一倍半,达107.2万颗。

    星星在底片上是黑点,背景则很明亮;雷射光束扫过星星的黑点,光度减弱。电脑记录雷射光度的变化,就可录得每颗星的准确位置和亮度,所有资料储存在磁带上。到90年代中期,这个系统把整个天空的照片分析完毕,所储存的星的资料超过10亿颗。

    找寻太空生物

    许多人相信某些星球上有具智慧的生物。有些科学家曾相信1877年首次测绘到火星上的“运河”,是外星生物的杰作。1965年,太空船把首批火星照片传回地球,才证实以往的说法完全出于想像。火星只是又一个没有生物的行星。

    今天,天文学家知道除地球外,太阳系其他行星都没有生物;不过,许多人认为既然地球的环境适合高等生物生存演化,整个宇宙数以百万计具备相近条件的行星,也该有生物。

    太空如此广阔,即使真的另有生物存在,怎样跟这些生物联络呢?事实上,科学家已向任何可能有生物的外太空星球发出信息。

    1972、1973年,美国的“先驱者”10号和11号相继升空。任务是飞越木星(“先驱者”11号更要飞越土星),拍摄照片,然后飞出太阳系,向外太空进发。两架太空探测器的舱身都装有“拜访卡”,以期遇上外太空智慧生物,“拜访卡”是一个金牌,长15米,宽11米,上刻太阳系与邻近脉冲星的相对位置图。脉冲星是天然射电指向标,未来的太空旅客可用来作为宇宙灯塔。此外还镌有太空船和一男一女的线条画,男的举手致意。

    1974年11月16日,美国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天文台,向一个叫梅西叶13的星团发出射电信息,那是人类首次向太空中一个既定目标发出射电信息。该星团有30万颗星,其中可能有许多行星。

    阿雷西博发出的信息共有1,679个射电脉冲,颇像莫尔斯电码。把这些信号排成23乘73的矩形,就会出现一幅由点与线组成的图像。图像显示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一个正常人的外形,地球上的人口,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接收一个这么复杂的信息实在不大可能。即使梅西叶13星团的高智慧生物拥有灵敏的射电接收器,也要在正确时刻把接收器对准地球,调校到适当的波段,才收得到上述信息。

    星际对话还有另一个问题。梅西叶13离地球这么远,信息要历时二万五千年才能抵达。外星生物要是收到射电波,并且做出回答,所回的信息要同样长的时间传回地球。换句话说,我们要5万年才可收到回音。

    探索外太空的信息

    有些天文学家不愿呆等,已着手探索太空是否有其他文明发出的信息。他们在1960年首次搜寻,此后多次寻觅。美国俄亥俄州和马萨诸塞州各有一座射电望远镜,天天时划搜索天空,看看有没有射电信息。

    美国马萨诸塞州橡树岭天文台参加外星人探索计划的研究员,在电影《ET外星人》导演史提芬·史匹堡资助下,制造了一台仪器,可以同时接收800万个不同频率的电波。由电脑监控这些频率,以检测有无异常的信息出现。

    花了这么多人力、物力,但至今人类尚未收到任何信息。这个计划不断有天文学家加入,付出的精力也越来越多,但看来发现其他智慧生物的机会很渺茫。

    银河

    阻隔牛郎织女的天河像轻纱、薄雾,由东北方向的仙后座(见夏季星图北天部分)横向西南。在人马座,特别在齐龙的弓以北一段,天河格外明亮,看上去真像一片稀薄的白云。欣赏天河的最好时光是初秋(9月),那时候天河在黄昏后已升到了天顶附近;但是夏夜比较晚一些的时候,欣赏银河也是很合时宜的。

    古时,有说银河是地球的水蒸气上升而成的,也有说是地球的影子投射空中形成的。但古时有些特别聪明的人物,极有预见,例如希腊有位哲学家,名叫德漠利脱斯,(公元前460到370年)则认为银河是无数密集的星光构成的。到1609年,(一说1610年)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他新造的望远镜看银河,才知道是无数的星聚集而成,好像极细微的银粉,撒在天空上。我们用肉眼细看,也知道银河是无数的星光满布其间,不是什么真正的河。

    现代天文学家给天河正式起名叫“银河”。科学的观测证实,银河是由无数亮度微弱的恒星组成的,每颗恒星都是一个大太阳,因为离我们太远了,所以我们看来像一条发光的、断断续续的雾带。

    太阳系以外的行星

    恒星颗颗都是太阳,它们当然也可能有行星绕着转,只因为距离太远,无法看到。北冕座主星贯索四旁边的贯索三,是颗物理双星,天文学家在观测和计算双星瓦绕旋转周期的时候,发觉还有一颗只有主星直径的百分之一的不发光天体,也和主星有互相吸引的关系,因此推想它可能是行星。

    天鹅座(秋季景象)里发现有一颗星也有同样情形,可能也有行星存在。

    太阳系以外的行星上面有生命吗?

    对连望远镜也看不到的行星,要判断上面有没有生命存在,似乎还太早。但是有一点应当可以肯定:任何天体上只要有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适合的温度、空气、水分,那里就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因此,在太阳系以外的万千恒星世界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一定是很大的。

    黄道十二宫

    地球绕太阳转圈,但是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好像太阳在天空中绕着地球转圈。我们白天虽然看不见星座,但是有办法查明太阳在从一个星座移向另一个星座。太阳在天空中看起来经过的路线叫做“黄道”。古代希腊天文学家把黄道分成12段,每段30度,刚好合上一周天360度。每段都有一个星座作代表,每个星座就是一个宫,所以叫做“黄道十二宫”。

    十二宫的次序是:

    (1)白羊宫(7)天秤宫

    (2)金牛宫(8)天蝎宫

    (3)双子宫(9)人马宫

    (4)巨蟹宫(10)摩羯宫

    (5)狮子宫(11)宝瓶宫

    (6)室女宫(12)双鱼宫

    星系也有心脏在跳动

    星系的核心是很小的,直径大概只有整个星系直径的千分之一左右。但是它们的质量却大得很,一般都有几亿个太阳的质量那么大。

    这又小又密的核心,就像是星系的“心脏”。人的心脏在一刻不停地跳动,使血液在全身循环,使人们有生命的活力。星系的“心脏”也在那里跳动,使整个星系也显得生气勃勃。而不规则星系则没有这颗“心脏”,所以常常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

    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星系的“心脏”在跳动的呢?

    第一个证据就是许多星系的核心比别的部分看上去都要亮得多,而且还能发出非常强烈的无线电波、红外线和X射线。

    第二个证据是,星系核心的亮度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亮度的明显变化推断出哪里有很剧烈的活动。

    第三个证明星系核心活动的事实是喷射气体。一般的星系核心都向外喷射气体,速度是每秒钟几十千米,有些星系核心的喷射还要厉害得多。举个例子,有个名叫M82的星系,位置就在大熊星座(也就是北斗星)内。从它的核心有两股强大的气流,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往外喷射,速度大到每秒钟1,000千米。单是这两股气流发的光,就比太阳强几亿倍。

    星星的五色

    天上的星星,除了有明有暗以外,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泛红,有的泛黄,有的泛白,有的泛蓝。大多数恒星的颜色,要用专门仪器来测定,肉眼很难分清楚。但是,有些亮星的颜色是容易看出来的。比如,天狼星和织女星是白色的,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南门二是黄色的。猎户星座有七颗亮星,其中六颗是蓝白色的,还有一颗星叫参宿四,是红色的。天蝎星座中最亮的一颗星叫心宿二,颜色很红,像火星那样,所以又有个名字叫大火。

    我们的太阳是颗黄色星,这个情况可非常要紧。假如太阳是颗红色星,整个地球就都会像南、北极那样一年到头冰雪覆盖,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恐怕就无法生活了。

    我国古代把恒星的颜色分为五种。就是白、红、黄、苍(就是青色)和黑(就是暗红色)。每种颜色都选定了一颗星作标准。把别的恒星拿来跟这五颗标准星比较,就能定出它们的颜色来,选作黄色标准的星,就是参宿四。我国古代一部很有名的历史书《史记》上对这些都记载得很清楚。《史记》是在2000多年前写的,这说明那时的参宿四颜色是黄的。可是,我们今天看到这颗星的颜色却变成了红色。参宿四这颗星的质量很大,大约是太阳的20倍。科学家们按照现代的恒星深化理论算出来,这么大的恒星从黄色阶段变到红色阶段,正好要2000年左右的时间。这跟我们祖先的观察记录很符合。

    恒星晚年的三种变态

    宇宙中有一种中子星,全是一个紧挨一个的中子,所以它上面的物质是非常密的。究竟密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知道,组成地球的物质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是5克重的样子,而中子星上1立方厘米的物质有几亿吨甚至几十亿吨重。

    中子星与超新星爆发大有关系,它们就是在超新星爆发时形成的。大多数超新星爆发的时候,原来的恒星整个被炸得粉碎,全部物质都变成了气体和尘埃。但是,也有一些超新星爆发的时候,只炸掉了原来恒星的外层物质,原来恒星中心部分的物质留了下来。由于异常迅猛的坍缩,造成巨大的压力,把原子里原来在核外的电子,几乎全部挤到原子核里,和核里的质子结合成了中子。这时候,恒星中心的物质主要是中子,就形成了中子星。天空中蟹状星云就是这样。那一团正在膨胀的气体云,就是被炸开了的恒星外层物X质。星云中心的那颗脉冲星,就是一颗超新星爆发后留下来的中子星。

    质量比较小的恒星,晚年时不会发生超新星爆发;而是变成另外一种也很特别的天体,叫做白矮星。

    天空中除太阳之外,最亮的恒星是天狼星。它不是一颗单独的星,旁边还有一位小伙伴,和它组成一对双星。这位小伙伴太暗了,肉眼根本看不见;可是它的温度却很高,大约有1万度,颜色也是白的,和天狼星的颜色一样。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它又非常暗呢?这是因为它的个儿太小了。它的表面积只有天狼星的万分之一,虽然它温度很高,发白光,但是它发出来的光总的说来还是很少的,所以就显得很暗了。根据这位伙伴颜色白,个儿矮小的特点,就给它起个名字叫白矮星。

    天狼星的小伙伴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白矮星。到现在为止,这种星已经被找到1,000多颗了。白矮星的质量大小不一样,最大的差不多是太阳的一倍半,小的大约是太阳的一半。但是大部分白矮星的个儿却比地球还小。所以白矮星上的物质也是很密的,1立方厘米的物质有100至200千克重。个儿虽然小,却长得结结实实。

    白矮星再往后,会慢慢冷下去,温度越来越低,颜色也越来越暗,最后变成了黑色,不发光了,再也看不见了。这时候,我们就不应该再叫它白矮星,而应该叫黑矮星。一颗恒星变成了黑矮星,它的一生就真正完结了,留下一具尸体,在宇宙空间飘荡。我们的太阳50亿年后会变成一颗红巨星。它在红巨星这个阶段将停留10亿年的时间。然后它会收缩、变小,成为一颗白矮星,再过10多亿年,它就成了黑矮星,这就是太阳的整个后半生所要走的道路。

    黑洞也是由晚年恒星变成的。质量比较小的恒星,到了晚年,会变成白矮星;质量比较大的会形成中子星;质量更大的恒星,到了晚年,最后就会变成黑洞。

    黑洞是根据严格的科学理论得出来的。黑洞是黑的,要找到它们实在是很困难。有一种情况下的黑洞比较有希望找到,那就是双星里的黑洞。在天鹅星座,有一对双星,名叫天鹅座X—1。这对双星中,一颗是看得见的亮星,另一颗却看不见。根据那颗亮星的运动路线可以算出来它的“同伴”质量很大,至少有太阳质量的5倍。这么大的质量是任何中子星都不可能有的。当然,除这些以外还有别的证据,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天鹅座X-1中那个看不见的天体就是一个黑洞。

    正在中年的太阳

    本世纪初,科学家已经知道太阳是个炽热气态氢的巨球。进入原子时代后,科学家才知道太阳是个核子炉,由一种第四状态的物质组成。这种物质不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而是以等离子体状态存在的,是X一种离子化的稠物,其中原子都失去了电子,正常的原子结构变成了狂乱的核子。

    50亿年前,太阳在我们银河的一条螺旋臂边缘诞生,一团由原始氢构成的极大的云,旋转成了一个漩涡,由于重力的影响,所有的气体都向云的中心聚去,于是产生了高压和温度,将核子火点燃。

    自此,这核子大锅便始终在沸腾,每秒钟把大约6亿吨氢嬗变为氦,在这过程中,500万吨氢完全自行毁坏,放出大量的X射线,r射线和其他高能的短波辐射,并产生巨大的电磁场,氢变成了能,在这过程中,巨大的电子流在运行时产生磁力,物理学家认为这些磁力都是“管”状的,像10万千米长的管子扭曲盘回于太阳的内部,然后钻出动荡的太阳表面,使太阳表面产生日珥。太空实验室记录到的亮点,可能就是这些磁管造成的。

    我们的太阳是一颗星,而且不能永远存在。我们的太阳星已届中年,只能再继续发光约50亿年了。我们把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一年,太阳和银河系的所有其他的星都环绕我们银河中心旋转,太阳环绕一周需时2.5亿年,现已环绕20周,所以太阳在陨灭前,还有20个银河年的寿命。

    多变的太阳

    1985年1月3日11时左右,在黑龙江省绥化市的上空出现了一个大气光象的奇景——“5个太阳”。这一天,绥化市被一层绢纱似的簿云笼罩着,将近11时许,天空中出现了个奇景:太阳光盘呈火红色,边缘为金黄色,光辉灿烂,夺目耀眼;太阳周围有一个46度晕和一个时隐时现的22度晕;太阳两侧各有两个“小太阳”,一个白色大半圆光环把四个“小太阳”和太阳贯穿起来,四个“小太阳”非常明亮,闪烁着彩色的光辉,就像一条项链上的几颗宝珠。在22度和46度晕的北部,还各有一个与它相切、凸向太阳的色彩缤纷的彩弧,两弧都为内蓝外红,光辉耀眼。

    为何天空会出现“5个太阳”呢?原来,一个是真太阳,其余四个是假太阳,气象上称为“假日”,假日是太阳光通过不同形态的冰晶所形成的光亮点。这种光亮点往往对称地出现,有时可多达七八个。由于形成几个假日现象对光线进出冰晶的位置和冰晶的形态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假日现象比较罕见,多假日的情况就更为罕见了。各种假日形成的光路和冰晶形状的关系也十分复杂。

    1933年9月13日,美国学者查贝尔在美国西海岸较高纬度的地方观看日落时,拍摄到一组珍奇的照片:一轮又红又大的太阳慢慢西沉,开始由圆形变成椭圆形,接着又由椭圆形变成了馒头形,上圆下平。渐渐,太阳的上半部分也被削平了,最后出现了有棱的四个角,变成了一个罕见的方形太阳,这组照片,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作为珍贵资料引用。

    这种“方形太阳”是由于太阳光通过上下密度不同的大气层时,光线发生折射、反射等原因造成的。在极地和高纬度地区,陆地和海面温度常常很低,近地层的空气温度低于高层的空气温度,这样就出现了“大气逆温”现象。靠近地面或海面的空气密度大,而愈向上密度愈小,当靠近地面或海面的太阳光从这种低空大气中通过时,就发生折射。这种折射随着太阳的下沉明显地发生光线向地球一侧弯曲,所以太阳下部分光线就偏折得特别厉害,使它下边就像刀子削过那样平直,成为一条平行于地平线的直线。随着太阳逐渐下沉,它的上半部分折射成的直线形,形成了奇妙的“方形太阳”。“方形太阳”必须在极地和高纬度地区的无风、无云,空气中没有冰晶雾等严格的天气条件下才能产生,因此比较罕见。

    月球的七大谜

    起源——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月球起源旧的假说归纳有五种:炸出说(某黄道吉日生成月球);孪生说(月球、地球同时生成);母子说(地球生成后,才挤出并甩出月球);同源说(两者都是宇宙尘埃在太阳系内生成);俘获说(月球生自别的星系,在它运行时,被地球抓了俘虏)。

    新的假说“外来说”(原星系遇到特大灾变,月球被智慧动物操纵着,特意迁到太阳系来)。

    位置——是故意安排还是天然轨道?旧假说认为月球位置是天然轨道。

    新的假说认为月球轨道位置巧妙而准确,太阳直径等于月球直径的400倍。地球至太阳的距离是地球至月球距离的400倍,且能够看到日食和月食。地球人看月食时研究月亮,那么月球内的“居民”完全可以同时研究地球。

    月表——为什么异常坚硬?地球岩石密度每立方厘米2.7至2.8克,月球岩石密度每立方厘米3.2至3.4克。宇航员们普遍反应:“在月球采岩,越往下钻越硬。”一些科学家怀疑月球有一个非天然形成的厚壳,外壳约30至50千米。

    正面、背面——为何大不相同?月球的正面与背面截然不同。背面密密麻麻排列着数以千计的环形山,没有高山大川,更无月海。正面的阴暗部分叫月海,无水的月海总面积约占正面的1/4。正面很少见环形山,高山大川主峰达2000多米,还有呈条状的大川和高原。

    环形山——为何底部平坦且深浅一致?

    月震——为何没有纵波?阿波罗登月任务之一是安放月震仪,检视月内是否中空。月震仪放置以后,1972年5月13日,巨大陨石撞击月面,威力相当于爆炸了200吨TNT。月内没有纵波。而阿波岁十四号登月故意用上升段撞击月面,相当于700千克TNT。令所有科学家、学者迷惑不解的是,月球竟连续震动3个小时,科学家们感叹道:“月球就像铜鼓”!

    月内——为何不见洞穴出入口?20世纪提出月球就是宇宙飞船假说的专家学者代表人物们都希望找到进入月内的洞口。阿波罗6次登月和9次绕月飞行都没有发现洞口。

    威心金斯博士怀疑风暴洋的另一边有个大洞穴,卡西尼A环形山的大坑穴深入月内200米,内壁像玻璃一样光滑。……尚待新世纪的美国、欧共体、中国、日本等同的宇航员们去寻找洞口。

    彗星是可怕的灾难吗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人们对彗星都产生过迷信和恐惧,认为只要彗星一出现,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祸就会降临。

    2000多年前的我国秦始皇时期,曾经出现过大彗星。有人认为,这预示着秦朝即将灭亡。

    公元前44年,古罗马帝国统帅恺撒去世。恰巧在第二年,天空中出现了彗星。于是古罗马人认为,这颗彗星是运载恺撒上天的灵车。

    “扫帚星”——彗星

    在繁星闪耀的夜空中,有时候,会出现一种形状奇特的星,它拖着长长的尾巴,看起来像是倒挂在天上的一把扫帚。这就是我国人民所说的“扫帚星”。天文学家把它叫做“彗星”。

    在汉语中,彗星的意思就是扫帚,把彗星叫作扫帚星,真的名实相符。在希腊语中,彗星的意思是“毛发”,因为古希腊人觉得它毛绒绒的活像一绺头发。

    看看彗星的真实面目

    严格地说,彗星简直算不上一颗星,它只是一大团气体,中间夹杂着冰粒和宇宙尘。天文学家证明,彗星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氢、氧、氮。

    彗星明亮的“头”,叫“彗头”;又有长长的“尾”,叫“彗尾”。彗头又包括两部分:彗核和彗发。彗核很小,直径只有几百米到几十千米,可是彗星的绝大多数物质都集中在彗头里。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米1克,和水差不多。

    彗尾通常总是背离太阳的。彗尾的体积大极了,大的有上亿千米长,宽度从几千千米到一二万千米。彗尾的物质非常稀薄,密度只有地面上空气的十亿亿分之一!

    哈雷和哈雷彗星

    哈雷是英国的著名天文学家。在哈雷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每次出现彗星都是一位新的“过客”。1705年,哈雷发现1531年和1607年先后出现的彗星,和他本人在1682年亲眼看到的大彗星在天空中运行的轨道十分相似。它们出现的时间大约相隔七十五六年。哈雷猜想:它们可能是同一颗彗星。于是,哈雷大胆地预言:等到1758年,这颗大彗星还会再次光临。

    到了1758年,这颗巨大的彗星果然来了。当时哈雷已经去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这颗大彗星叫作“哈雷彗星”。

    哈雷是大科学家牛顿的好朋友。他利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准确地计算和预言彗星的行踪,这对出现不久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有力的支持。他是第一个全力计算彗星轨道的人。

    “崩溃”的彗星

    比拉彗星是一颗著名的彗星。它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是6.6年。1982年11月27日夜晚,本来应该是比拉彗星再次出现的时候。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场灿烂的“流星雨”,好像节日里的焰火。在几小时里,天空中的流星多达16万颗,比拉彗星崩溃了。

    彗星和其他天体一样,有诞生,也有死亡。“死亡”的形式很多,有的像比拉彗星那样崩溃,有的和其他天体相撞而毁灭,也有的是每次接近太阳的时候,都受热蒸发,损失一些气体,最后彻底瓦解。

    太阳系中的“旅行家”

    彗星轨道有三种: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沿着椭圆轨道运转的彗星叫“周期彗星”,它们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短的只有几年,长的甚至有几十万年。沿着抛物线和双曲线轨道运动的星星,绕着太阳一去就不重返了。

    哈雷彗星蛋之谜

    1682年,哈雷彗星对地球进行周期性的“访问”时,在德国的马尔堡,有只母鸡生下一个异乎寻常的蛋,蛋壳上布满星辰花纹。76年后,即1758年,英国霍伊克附近乡村的一只母鸡生下一枚蛋壳上清晰地描有彗星图案的蛋。1834年,哈雷彗星再次在苍穹出现,希腊科扎尼一个名叫齐西斯·卡拉斯的人家里,有只母鸡生下一个“彗星之蛋”,这个鸡蛋表面的彗星图格外规则,主人惊奇不已。后来,他将这枚蛋呈献给国家,还得到一笔可观的奖金。1910年5月17日,当哈雷彗星重新装饰天空时,法国人诧异地从报端获悉,一位名叫阿伊德·布莉亚尔的女同胞的母鸡生下一枚“蛋壳上绘有彗星图案的怪蛋”,图案“如雕似印,可任君擦拭”。

    为了得到1986年的彗星蛋,早存1950年,前苏联科学界便在国内联系了数以万计的农户,法国、美国、意大利、瑞典、波兰、匈牙利、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也建立了类似的调查网络。1986年,意大利博尔戈的一户居民家里的母鸡,生下一枚彗星蛋。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这枚蛋已经成了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为什么当天空出现哈雷彗星时,地球上就出现蛋壳上描有哈雷彗星的鸡蛋呢?前苏联生物学家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认为:“二者之间肯定具有某种因果关系,这种现象也许和免疫系统的效应原则,甚至和生物的进化是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何联系,目前还是个未解之谜。

    太阳在变小吗

    最近,美国著名天文学家艾迪根据格林威治天文台150年的资料研究断言,太阳的直径正在以每一百年收缩百分之零点一的速度越变越小,平均每小时缩小1.5米。若按这样的速度收缩下去,太阳将会在20万年以后消失在银河系。当然,这种变化是暂时的短期的震荡现象。

    艾迪的论断立即引起科学界的关注,因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密切了。如果太阳在不断变小,那对地球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影响。不久,华盛顿海军天文台研究了1846年以来的资料,证实艾迪的观点是可信的。但是,人类观测太阳的变化时还必须考虑地球大气折射造成的误会,因此,这项研究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作出进一步的结论。

    星球颜色五彩缤纷吗

    在人们的心目中,星球颜色是五彩缤纷的,可是实际上,星球并不迷人:“皎浩”的月亮是一片灰暗,“橘红”的火星其实是暗淡的棕黄色,红橙相间的木星则是浅绿色的云雾……

    物体真实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光波的波长决定,而波长由构成物体的分子种类和排列方式所决定。为什么我们眼睛看到的颜色与物理学家用仪器测出的实际颜色大相径庭呢?这得归咎于我们眼睛的错觉。如我们看到的巧克力和橘子的颜色是不同的,但光谱测量,显示这两种物体所反射的光波具有相同的波长,所不同是它们的分子结构。因此,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巧克力的反射光比橘子的深,若用更强的光照巧克力,那我们就会看到橘子与巧克力的颜色一样了。星球颜色给人类错觉的原因与巧克力、橘子之例非常相似。相对宇宙空间黑暗的背景,火星显得明亮一些,月亮的银白色也是夜空给人的假象。

    当然,并不是任何星球的实际颜色都和我们肉眼看到的不一样,如地球,从太空看地球,同样显出漂亮的蔚蓝色。

    地球之水从何而来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都认为,地球上的水,包括海洋、湖泊和冰帽都来自黑雪球彗星,这种彗星至今仍然数以百万计地从太空掉下来。

    衣阿华大学物理学家弗兰克在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上提出他的新发现。弗兰克从用于研究地球周围气辉的照片中,发现了一些看上去是由大气层上层被击穿的但还没有得到解释的洞孔。他断定能够造成这些洞孔的惟一物体是100吨重的彗星,这些彗星由冰构成,并覆盖着一层黑色碳氢化合物。他算出这些雪球每1万年能给整个地球表面提供25.4米水,这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就开始了。这些雪球能为地球提供足够的水来装满海洋,并构成覆盖南极大陆的冰帽。

    宇宙的起始与终结

    天文学家相信,150亿年间,突然发生一场大爆炸,宇宙从此诞生。爆炸后涌出的气体演化为各大星系、恒星、行星等,包括太阳和地球。他们凭什么推算出这些事发生的时间?

    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赫布尔发现,各星系向外离散,越远的星系离散速度越快,仿佛是一场宇宙大爆炸射出的碎片。赫布尔将星系的距离除以离散速度,计算出爆炸发生时间。利用最新最准确的观测结果,算得的答案是爆炸在150亿年前发生。

    以宇宙的标准而言,有些星团较年轻,只有7000万年(太阳已有50亿年历史。)有些星团的“年纪”较大,尤其是球状星团。一个球状星团约有100万颗星。天文学家发现球状星团内星球的年龄都已很老——约在120亿到一百40亿年之间,可能是大爆炸后第一批形成的星体。由此估计,大爆炸大约发生于150亿年前。

    大爆炸学说还有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证据,只是还不能显示其发生的时间。这个证据是射电天文望远镜接收到宇宙到处有一种微弱的噪音。最言之成理的解释是,大爆炸产生炽热气体,炽热气体放射出电磁波,这些电磁波至今仍在波动,造成噪音。

    大多数天文学家对宇宙诞生的经过虽看法一致,但对宇宙如何结束的问题却未有定论。可能性有两个,一是大爆炸的动量足以使星系永远向外分散,各星系内的星球最后形成黑洞、黑矮星或中子星,由此终结寿命。最后,在未来1万亿年后,宇宙死亡。

    另一种可能是,各星系间的引力减弱大爆炸的动量,把各星系拉拢,宇宙开始收缩。目前这个假说还不太流行。有些天文学家计算过,假如这个假说是对的,1,000亿年后各星系将收缩成一点,此后的情况就更难推测了。收缩成一点的物质或许再度大爆炸,产生另一个宇宙。

    宇宙的尽头

    欧洲的天文学家正打算建造一座巨型天文望远镜,倍数比目前最强的大10倍。他们希望用这座望远镜探索更远的空间;不过,没有人期望可以看到宇宙的尽头。

    现代的宇宙研究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说物质有一个引力场,会干扰时空,使空间弯曲,使时间加快或减慢。物质的引力也会使光线弯曲。

    科学家验证广义相对论,发现可用以解释儿大行星绕太阳运行,以及星球绕其他星球运行的情况。

    宇宙学家不但认为相对论可应用于整个宇宙,而且同意相对论的最后一项预测:宇宙没有尽头。相对论实际上提出宇宙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宇宙像是圆形,如行星表面一样,虽然没有边际尽头,却是有限的。太空旅客朝一个方向出发,一直前行,最终会返回原地。这是个“封闭”的宇宙。

    另一种可能性是宇宙无穷无尽,太空向四面八方无限地伸展。在这个“开放”的宇宙中,不管走多远,永远不会到尽头。

    哪一个可能性大,要看宇宙内有多少物质。若有足够物质,物质的引力能使空间弯曲合拢,宇宙就是“封闭”的。由于引力强大,最后宇宙停止膨胀,反而收缩起来,各星系聚向一点。

    最近期的宇宙物质估计显示,宇宙的物质并不足以形成“封闭”的宇宙。因此宇宙很可能是无限大的,无边无涯。换言之,宇宙将一盲膨胀下去。

    宇宙之谜

    宇宙中除我们居住的地球外,还有没有生命存在?为解开“宇宙人”之谜,世界上69位科学家联合发出呼吁,要求对外星智慧生物进行世界性的探索。他们认为,宇宙中存在地球外的生命有三大理由:宇宙间到处广泛存在着与生命有关的有机物质;在某些星球上也存在着像原始地球那样适合产生生命的环境;一旦出现生命之后,也一定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最后会产生像地球上人类一样的动物。

    黑洞天体为何物?近年,美国与加拿大确证银河系的大麦哲伦云星系中有一个“黑洞”,质量为太阳的8至12倍。但它到底是不是黑洞,还有待找出直接的证据。

    引力辐射探测引力,对于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并不陌生。1916年爱因斯坦从理论上证明,引力是一种波动过程,称为引力波。1978年科学家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接检测出引力波仍然是实验物理学留下的一个很大课题。研究引力波,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宇宙。

    太阳系是否存在第十颗行星。18世纪的法国天文学者波德,曾预言在冥王星外侧可能存在第十颗行星。1977年帕诺玛天文台的考瓦耳宣称发现一颗低速移动、光度为十八等级的新天体,而且确定在天王星内侧。但到底是否是波德说的那一颗呢?还要继续观察。

    神奇的“太阳风”

    什么是“太阳风”?“太阳风”就是从太阳日冕层——太阳大气的最外层中发生强大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日冕是太阳最外一层大气,温度比太阳光球部分(太阳最里的一层大气)约高300倍左右。在这样高的温度下,日冕中的质子和电子就会由于日冕膨胀而向外运动。这些带电的粒子,运动速度每秒达350千米以上,最高每秒达1000千米。尽管太阳的引力比地球的引力大28倍,但这样高速的粒子流,仍有一部分要冲脱太阳的引力,像阵阵狂风不断地吹向行星星际空间,所以人们称它为“太阳风”。

    “太阳风”吹到地球,一般只需五六天时间。强劲的太阳风“吹”向地球的时候,将对地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1.太阳风可以引起地球磁场的变化。强大的太阳风能够破坏原来条形磁铁式所组成的磁场,将它压扁而不对称,形成一个固定的区域——磁层。磁层像一只头朝太阳的“蝉”,“尾”部拖得很长。

    2.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可以激发地球上南北极及其附近上空的空气分子或原子(称为“微粒”)。这些微粒受激后能发出多种形态的“极光”。

    3.带电粒子流还会使地球上电离层受到干扰,也会引起磁爆,给地面的短波通讯、电视、航空、航海事业带来影响。

    “卫星凌日”与电视节目中断

    通信卫星的地面接收站,经常会遇到无线电通信受到干扰甚至工作中断的情况,但不一会儿就马上恢复正常工作。原来这是“卫星凌日”所造成的。

    太阳系中的内行星水星和金星,有时会从太阳表面上经过,这种天象叫做水星或金星“凌日”。“凌”在这里面是“侵犯”的意思。它实际上是太阳、内行星、地球三个天体成一直线时的现象。日蚀实际上就是月球“凌日”,只不过月球较大离地球又近,我们看上去十分明显。同样原理,人造卫星也会“凌日”,只不过它个儿小,只在地球上某些很小的地带才能察觉。

    太阳不但发着光,而且在不断发射着紫外线、红外线和强烈的无线电波。通信卫星的地面接收天线指向通信卫星,当卫星凌日时,太阳、卫星、接收天线成一直线,接收天线不但指向通信卫星,同时也指向了太阳,把太阳上发射的强无线电波也接收了,冲击了由通信卫星发来的信号,于是出现电视节目的中断。

    神秘的宇宙线

    宇宙线是一种神秘的宇宙结构。其特点是质量大,分布成环状,吸引力很强,肉眼无法看到。更稀奇的是它的厚度不及一粒原子,非常薄,只能借助很大的射电望远镜才能寻找到它的踪迹。这个秘密是澳大利亚的科学家首次发现的,他们认为宇宙线是在宇宙爆炸后第一秒钟内形成的。有人认为,宇宙线是150亿年前宇宙爆炸时所产生的一束能量,它将所有的星系拉拢。宇宙线会影响银河系,这是前苏联天体物理学家1981年的结论。宇宙线形成一个极大的地心吸力环。它进行剧烈的扭动,其速度接近光速。质量异常之大,每厘米可达10亿吨。科学家已在地球的南半球天空发现了其中的一环。由于宇宙线的发现和研究,开拓了一个科学的新领域,叫“线理论”。

    奇异的声寂区

    1815年6月,著名的滑铁卢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前方炮声隆隆,战事非常吃紧。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闻声后立即率领队伍去支援,当队伍赶到离战场25千米的地方时,却听不到前线传来的炮声,以为战斗已经结束,队伍因此而停了下来,没有去援助拿破仑。可是事后知道,当时战斗并未结束,离开战场更远的地方,仍是炮声隆隆,清晰可闻,而离战场较近的地方,却听不到炮声。

    这种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得到解释。后来,一位气象学家终于发现了这是大气层作用的结果。在大气层中,紧贴地面的一层是对流层,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所以在接近地面的地方,气温较高,上层的空气温度较低;但在30多千米的高空又是平流层,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所以通常又有一个较暖的空气层。而声音在温暖的空气中比在冷空气中传播得快,使得声波在接近地面处传播得快,上层因气温较低,声波传播得慢。在这种情况下,声波的传播将改变方向,发生向上曲折,声音就高高地从我们的头顶上传过,在地面上的人当然听不见了。可是当声音向上传播达到三千米高度时,由于那里又是暖气层,声波的速度又变快,使声波向下曲折,把声音送回地面。所以在距离更远一些的地方,就又听得见这个声音了。而在这“向上”和“向下”的两个曲折之间,就出现了“声寂区”。

    “黄金星球”

    据已探明的数字,地壳中的黄金含量大约为地球质量的亿分之一。人类至今已提炼的纯金总量不到7万吨,而且,地球上的黄金分布很不均匀。称为黄金与钻石王国的南非,得天独厚,年产黄金达700多吨,占了世界黄金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除了地球之外,其他天体上有黄金吗?有一位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遍地黄金的星球。

    这颗星球位于狮子星座头部附近的一个巨蟹星座,是一颗呈蓝白色的恒星,叫做“巨蟹座K星”。据估计,它的黄金含量达到该星质量的十万分之一,也就是说,比太阳上的黄金含量高出100万倍。这颗恒星不仅含金量丰富,而且黄金矿分布均匀,堪称“黄金星球”。

    这颗星球距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大约为150亿光年。现代天文学家研究的范围已达到100亿光年以上的宇宙空间,所以这颗遍地黄金的星球还是地球的近邻呢!

    但由于它发出的光微弱黯淡,人们用肉眼是看不见它的。

    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

    行星运动定律即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椭圆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源于德国。德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开普勒在大学读书时即是哥白尼日心说的忠实信奉者,1594年他去奥地利中学任教,并从事天文学研究。1600年他成为第谷的助手。第谷去世后,他继承了第谷的全部观测成果,并将数学用于天文计算中去。在整理第谷对火星的观测资料时,他耐心研究火星年复一年在天球的运动过程,寻找火星运动规律。经数年反复计算,终于总结出行星运动的规律。首先,他发现火星的运动轨道不是哥白尼和托勒密设想的圆形而是椭圆形。这一微小的差异引起了天文学的全部革新,把这一成果推广到金星、地球、木星和土星等,便建立起行星第一运动规律(椭圆轨道定律):每个行星都沿着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动。接着,他又发现火星在轨道上运动的不均匀性:近日则快,远日则慢。于是又总结出行星第二运动定律(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间隔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连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1609年他在《新天文学》中发表了上述两个著名定律。他并不满足这一发现,感到各行星轨道的平均距离和运轨周期一定会存在某种联系。他在对各行星观测数据进行多次组合尝试后,终于发现了它们的关系。1619年他在《宇宙和谐论》中发现行星第三运动定律(周期定律):行星周期的平方和它们对太阳的平均距离立方成正比。这样,开普勒建立起行星的三大运动定律,简明而精确地确定了行星过去和未来的位置,从而将太阳系的所有运动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证实了他的“自然界是简单的”这一信念。

    太阳黑子的发现

    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温度较邻近的区域稍低,从地球上看像是太阳表面的黑斑,故称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的发现源于我国。约公元前140年成书的《淮南子》,已有“日中有骏马”的叙述,这应是对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汉书·五行志》对太阳黑子的记载更详:“河平元年……三月已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线,居日中央。”这是记载我国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所见的太阳黑子现象。欧洲人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是公元807年8月19日,但被误认为是星凌日。太阳黑子的发现是伽利略使用望远镜完成的天文学进展之一,他在1610年才看到太阳黑子,1613年将结果公开发表。

    日食的发现

    在朔日,月球运行至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如果月球掩蔽太阳,便发生日食。日食有全食、偏食、环食三种。日食的发现源于我国。《尚书》载:“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指的即是4000年前发生的一次日食,为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美国的三位华裔科学家(一位天文学家、一位历史学家和一位电脑学家)在进行一次奇特的联合研究后宣称,人类最早的日全食记载亦在我国,他们先是从一本残破又名不见经传的古书中发现了一段发生在中国山西省“双黎明”的描述,经电脑综合计算,确定这是一次罕见的黎明时分的日全食,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清晨5点33分,全进程达三分钟——当时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被月亮全部遮住,夜幕又一次降临,最后太阳又一次重放光明,故称这为双“黎明”。黎明时分的日全食,每过1000年才发生3次,因此近1000年前的这段记载是“难得”的。

    太阳中心说的来历

    太阳中心说亦称日心说、地动说、日静说,即认为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太阳中心说源于波兰。中世纪,封建的欧洲学术界分两派,一是毕达哥拉斯派,另一是托勒密派。在天文科学领域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当时的封建神学与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体系刚好吻合。这一错误被沿用2000多年。中世纪末的航海事业推动天文科学发展,地球中心说无法对观察到的现象加以解释,地球中心说被人们怀疑。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首先向地球中心说挑战,他追求各种现象中数学上的和谐,并确信这些和谐存在。他花了10年时间在柏伦诺、帕多瓦和斐拉拉大学学习,到自然界中观察,在古希腊学中寻找创立新宇宙结构的启示,终于创立了太阳中心说。1543年他写成《天体运行》一书去世。此书激怒了封建统治者,探求真理的人们遭到血腥镇压。以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开始用望远镜对日月星辰进行观察。在对哥白尼和托勒密体系从事不偏袒的研究后,1632年他把结果写成《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列举了许多支持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论证。他的论据又一次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因而被教会围攻、传讯和判决。

    “飞碟”之名的来历

    飞碟即UFO(不明飞行物)。何以称“飞碟”?1947年6月24日这一天,美国爱达荷州博伊西城的一个灭火器材公司老板肯尼思·阿诺德,驾驶他的私人飞机参与搜索一架失踪的运输机时,在西北部华盛顿州的喀斯特山上空,看见有9个碟状物体飞越高度为4,391米的雷尼山峰。这9个碟状飞行物构成一个交叉队形,似乎是连锁在一起的,用一蹦一蹦的、飘忽不定的姿态,就像是抛出的碟子在水面上打漂的样子高速飞行。第二天,新闻界向全国播发的电讯稿中替这批物体命名为“飞碟”。

    多镜式望远镜

    天文学家正在夏威夷的一座山上建造直径10米的凯克望远镜。他们认为反射镜这么大,制造起来并不容易,于是利用三十六面六边形小镜,像砌浴室瓷砖般拼成一个巨型反射面。

    为确保反射面的形状正确,工程人员把所有小镜装在一个复杂的构架上,小镜之间设有168个感应器。望远镜倾侧,反射镜相邻部分不协调,感应器就发出信号;9台电脑检测到这些信号,会向108个连接在小镜背面的校正螺丝发出指令,螺丝于是转动,校正小镜的位置。

    欧洲天文学家也在研制世界最大的光学望远镜,称为极巨型望远镜。这座望远镜将安装在智利,因为那是观测南方天空的最佳位置。他们把四座望远镜放在一起,各有一面直径8米的反射镜。许多小镜从四座望远镜收集光线,聚到同一焦点上,使四座望远镜恍如一只眼睛。极巨型望远镜落成后,倍数比现有最强力的望远镜大10倍。

    巨镜探索太空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一个工厂内,一个巨炉每七秒转动一次,炉内温度高达摄氏1,170度。住此高温下,玻璃液流进圆形蜂巢形的模子中,铸成圆盘,直径3.5米,中央较边缘薄少许,此后几个月,圆盘经过冷却、成形和打磨,制成世界最大望远镜中的反射镜。打磨成形,整个工序由电脑监控,确保镜面呈正确的浅弧形。

    最后在镜面涂上反射层。为此,把整个反射镜放进真空密室内,用加热器将铝丝气化,在镜面冷凝成一层薄膜。

    用上述技术制造望远镜,效果一向令人满意。设计师现正打算制造更大的望远镜。如果以传统方法制造,反射镜会极其笨重。望远镜的其他部分都要按比例加大,制造工作会艰巨得多,造价也昂贵得多。例如,帕洛马山望远镜的反射镜直径5米,若以制造此镜的同一方法制造一面8米反射镜,其重量就得增加3倍。图森的工程人员为了制造直径大而重量轻的反射镜面,研制出旋转熔炉。把碎玻璃放进铸模前,先放入许多六角形的水泥块。玻璃熔化后,流入水泥块之间,形成网状薄壁,就像由蜡构成的蜂巢结构。制成的玻璃结构,内有许多六角形“蜂房”,上下两面用玻璃片密封。下方的玻璃片开有小孔,以便镜匠在玻璃冷却后,用强力水流冲走脆性的水泥(颇似“蜂房”中的“蜜”),使蜂巢状玻璃成为空心结构。这种蜂巢状反射镜的重量,只有同样大小实心反射镜的四分之一。

    蜂巢状结构如何磨成弧面呢?答案是根本不用磨。试想象一下:一桶液体绕垂直轴高速旋转,液体会因离心力而向四周上涌,结果液面自然形成凹弧形。蜂巢状玻璃的凹弧形表面即利用这个原理制成。

    星星都是白色的吗

    晴朗的夜晚,我们抬头仰望星空,会觉得星星都是白色的,其实如果仔细观察的活,就会发现有些星星略带蓝色,有些星星呢,则略带点红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朋友,你一定在电影或电视上见到过火山的热熔岩吧,想想它是什么颜色的?对,是红色的,那么,你再仔细观察一下你家里的灯丝是什么颜色的?对了,是白色的,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温度不同。同样的道理,星星的颜色也依温度的高低而有所变化。温度低的星星略带红色,而温度极高的星星则呈蓝色,如果是中等温度,就呈现黄色了。

    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

    晚上,天空中的星星看上去总是一闪一闪的,就好像在向我们眨眼睛。事实上,星星是没有眼睛的,也不是我们自己眨眼睛造成的。那是为什么呢?

    原来,都是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搞的“鬼”,它们呀可不安稳,随时随地都在活动。热的空气上升,冷的空气下降,这边的空气少了,那边的空气会赶过来补充。这样,整个地球的大气层就由好几层组成,下层密度大,上层比较稀薄。

    星星离我们很遥远,本来发出的光是像太阳那样直射的,可是由于大气层的动荡不定扰乱,就变成忽闪忽闪的,看上去就像在向我们眨眼睛了。

    为什么恒星会发光,行星不会发光

    天上的恒星会发光,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研究得知:恒星内部的氢原子都在不断地进行热核反应,由四个氢原子聚变成一个氦原子,释放出大量的光和热,从内部传到表面,向四周辐射开去,所以我们看到的恒星都闪闪发光。

    行星的情况不同,它们的“身子骨”要比恒星小得多,就拿大个子行星木星来说吧,它的“身子骨”还不到太阳的千分之一,所以内部不可能发生热核反应。同时,它表面的温度很低,也不可能发光。我们所看到的行星,例如明亮的金星和火星等,它们的光辉完全归功于太阳,是太阳把它们照亮的。它们之所以那么亮,是因为它们离我们近,比恒星都要近许多呢!

    为什么恒星看上去有光芒

    天文学家在用望远镜观测星星时,每一颗星都只是一个小小的光点,没有“芒”,如果采用更精确的方法——用照相机来拍摄照片,底片上的星像,也都是圆圆的亮点,而并没有“芒”。

    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星星却都有光芒呢?

    其实,这是人眼形成的一种错觉。因为人的眼珠不是十分透明的,而是一种纤维组织,这种纤维是依六个方向排列成辐射状的。以致在人们看遥远的恒星时,眼珠的辐射构造就造成了一种错觉——星星有辐射状的光芒。

    平时,我们在夜晚看远处的灯光也会产生光芒的感觉,这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星光会熄灭吗

    大家都知道,火炉里面的木材燃烧完了,火就会逐渐熄灭。同样的道理,恒星内部的气体燃烧时,会放出光芒。倘若有一天气体燃烧完了,星光也应该会熄灭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能看到那么多的星星在广大的夜空中闪烁呢?这主要是因为恒星需要几千万年,甚至几百亿年的时间,才会把内部的气体烧完,就像火炉里面有用不完的燃料一样,可以烧得很久。恒星既然储存了这么多的燃料,所以我们目前不用担心它们会熄灭。

    恒星都是同样大小的吗

    恒星并不都是一样大小的,有高大的“巨人”,也有矮小的“侏儒”。

    仙王座里有一颗VV星,它是一颗著名的超级巨星,它的半径比太阳的半径大1,600倍,称为恒星中的“巨人”。

    而天狼星的伴星是一颗著名的白矮星,它的半径还不到太阳半径的百分之一,只和我们地球差不多大小。

    虽然它们的大小如此悬殊,但它们的质量相差却不是很大。那些超级巨星,虽然体积那么庞大,质量也只有太阳质量的几十倍,最大的也只有太阳质量的120倍左右。而那些被称为“侏儒”的恒星,如中子星,别看它们只是个小不点儿,质量却有太阳质量的1至3倍。

    行星会脱离轨道吗

    答案是永远不会!

    这是因为宇宙中的天体会相互吸引,虽然我们看不见这股强大的引力,但是行星在运行时,如同绑在一条无形的线上一样,始终无法脱离轨道运行。

    在整个太阳系中,每一颗行星的大小都不相同。体积很大的太阳就吸引住体积较小的行星,使他们不致偏离轨道。

    同样,地球也是以这种方式吸引月球的。

    恒星真的不动吗

    恒星就是恒久不变的星星。难道它也会运动吗?

    让我们先来作一个比较。

    汽车的速度比飞机慢,在我们身边开过时看起来非常快,一闪而过;飞机在上万米的高空飞行时,我们看上去觉得慢吞吞的。

    恒星离我们十分遥远,虽然它们以很快的速度在飞行,但看上去好像老是呆在那儿一动不动的。可它却是一位快跑冠军呀!连人造卫星、航天飞船也赶不上它。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慢的每秒也有几千米,快的每秒几十千米,天鸽座里有一颗星,每秒速度达583千米。

    为什么常常会出现流星

    夜晚,有时天边突然一亮,接着就有一道弧形的光在天空扫过,这就是“流星”。

    地球附近的宇宙空间里,除了其他行星之外,还有各种星际物质,它们小的似微尘,大的像一座山,在空间按照他们自己的速度和轨道运行。这些星际物质就是流星体。它们自己不发光,当它们和地球相撞之前,达到每秒10至80千米的速度,这样使空气加热到几千度甚至几万度,在这样的高温气流下,流星体本身也汽化发光。因为流星体在大气里的燃烧,不是一下子就烧完的,而是随着流星体运动过程逐渐燃烧的,于是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弧光。

    古时有一种说法,说是每个人都相应的有一颗星,哪一个人死了,他的那颗相应的星就会落到地上来,看来,这种说法毫无科学根据,流星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已。

    怎样找北极星

    面对着北面天空,可以看到两个著名的星座:大熊座和仙后座。大熊座由七颗主要亮星组成一把勺子的形状,又叫勺子星。仙后座的五颗主要亮星组成拼音字母W的形状,大熊座和仙后座在天空中,刚好隔着北极星遥遥相对。

    春天天黑后不久,北斗七星在东北方向,仙后座在西北方向;五至六月间天黑后,北斗七星出现在头顶附近的天空中,而仙后座则在正北地平线附近。在别的月份,当仙后座在东北方向和头顶时,北斗七星就在西北和正北地平线附近。这样,就找到了北极星,从而确定了方向。

    为什么要研究变星

    从变星的光变曲线中,我们发现变星可真是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它可以分为三大类:几何变星、脉动变星和爆发变星。

    这么奇妙的变星世界引起了人们研究的兴趣,为什么呢?

    首先,物理变星的演变时间比之正常恒星的演变快了不知多少倍,所以,它的研究对于认识恒星从量变到质变的环节和过程,有着很大的帮助。

    其次,不少类型的变星可以为恒星演化的早期和晚期阶段提供特别有价值的信息。

    大量的变星有待我们去观测,变星这块肥沃土地的耕耘是大有可为的。

    为什么没有南极星

    我们都知道北极星,因为地球有南北两极,那么有没有南极星呢?

    北极星离北天极很近,而被称为北极星。南天极位于南极星座内。南极星座是个很暗的星座。有一颗星离南天极的距离与北极星离北天极的距离相当,都是很近而不足1度,但由于这颗星太暗,视力正常的人在天气好的情况下才能看到,因此没把它称为南极星。

    南极星座中有一颗最亮的星,但是它的亮度与北极星相比还差得远,再加上它离南天极的距离比北极星离北天极的距离远得多,因此也不足以称为南极星。这样就没有南极星了。

    牛郎星同织女星果真是每年相会吗

    传说,牛郎与织女在天空中每年七夕都要经鹊桥相会,因而天空中存在着牛郎星与织女星。而且现实中的天空中也确确实实有牛郎星与织女星。

    夏天傍晚,正对我们头顶的一颗亮星就是织女星。织女星近旁还有四颗小星,好像织布用的梭子。隔着银河,在天空的东南方,与织女星座遥遥相望的一颗亮星就是牛郎星。牛郎星两旁,还有两颗小星。

    看上去它们相隔只有一条银河,事实上是很遥远的。从牛郎星到织女星要16.4光年。它们相会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我们承认它们一定相会,假使牛郎每天能走100千米,到达织女星也需要43亿年时间。

    为什么四季星空是不同的

    为什么四季星空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所引起的。

    因为春、夏、秋、冬四季的星座原来是环天一周,前后相连,环绕在北极星四方的,任何时候总有大约一半星星可以在天上看到,另一半则没于地平线以下,不能同时看到。

    如果我们乘上宇宙飞船,远离地球,进入宇宙空间,那时地球也就成了天空中的一颗星星,不再阻碍我们的视线,我们便可以同时看到南北两极和春夏秋冬四季的星座罗列在前、后、左、右、上、下的奇妙景象了。

    天空中的星座是怎样命名的

    大约在三四千年前,古代巴比伦人已经把天空较亮的星星组成了星座,据考证,古代的48个星座,是巴比伦人创立的,后来希腊天文学家给它们取了名字,有的以动物名字命名,有的以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名字命名。

    我国在周代以前也给天空的星星取了名字,把天空划分为星宿,后来演变为三垣二十八宿。

    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根据天球上的赤经圈和赤纬圈重新加以科学划分,划分为88个星座。大约一半是以动物命名的,如大熊座、天鹅座等。四分之一是以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名字命名的,如仙后座、仙女座等,其余四分之一是以用品命名的,如显微镜座、时钟座等。虽然古人划分星座的方法不科学,但很多星座的名称仍沿用到今天。

    为什么金星只有在早晚才能看到

    金星有个“怪脾气”,只有在早晚才同大家见面,半夜里是见不到的。当它在黄昏出现时,人们叫它“长庚星”,而当它在黎明前出现时,叫它“启明星”或“太白星”。

    这与它所处的位置有关。它的轨道在地球轨道里面,是一颗内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比地球近。从地球看上去,它老是在太阳东西两侧不超过48度范围内来回移动,决不会“跑”得太远。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每差15度,升起或落下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所以,金星总比太阳早大约3个小时升起来,迟3个小时落下去,只有在黎明前或黄昏时候才能见到它。

    为什么说土星系是太阳系里最大家族

    土星的卫星有23颗,这一大群卫星至多只是些小亮点,然而却是二十几个各有特色的新奇世界。

    土星的卫星中最早被发现的是“提坦”,并在1655年发现它是太阳系里惟一表面有大气的卫星。土卫八则是个“两面”卫星,一面是黑得像沥青,另一面又白得像雪。土卫七的长相如土豆,在它的表面发现有个大陨石坑。尤其有趣的是,土卫十和十一以及土卫三和十六、十七同处在一个轨道上绕土星运行,它们有可能是几十亿年前由一个大卫星分裂而成的。

    通过观察,还发现十几颗近似土星卫星的可疑对象,正待人们去证实。土星和它的卫星阵容这么强大,毫无疑问它是目前太阳系里最大的家族。

    土星为什么有一个“环”

    土星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行星,它的外面围着一圈明亮的光环,仿佛戴着一条项圈。这是怎么形成的呢?

    天文学家认为,在很久以前,土星并没有光环。后来有一个卫星接近土星后,就被土星强大的引力拉过去,而且愈拉愈近,终于像炸弹似的分裂开来,变成亿万块小石头,绕着土星旋转,成为现在的光环。至于它这么明亮,是因为反射太阳光的缘故。

    围绕土星的那个光环很薄,中间还有一条“缝隙”,这个“缝隙”至少放得下5个地球。

    为什么金星表面温度那么高

    金星表面温度高是正常的,可它高达465至485摄氏度,的确令人惊讶。

    什么原因使它达到如此高温呢?

    问题就在于金星自身,在它的大气身上。

    金星有浓厚的大气层,里面存在的厚达25千米的浓云密雾竟是由雾滴状的浓硫酸组成的。金星大气可以反射百分之七十六的太阳光,其余百分之二十的太阳光穿过大气,照热金星地面,被地面吸收。

    本来,至少有部分热辐射从地面返回太空,可由于让阳光穿进来的二氧化碳的阻碍,产生“温室效应”。日积月累,温度达到难以想像的程度,也是任何生物都无法忍受的。

    为什么火星上会出现“大风暴”

    火星上有风、有云、有雾,也有“大风暴”。

    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当火星南半球夏至时,正赶上火星过近日点,所以它南半球夏季尤其炎热,太阳光的直射,极大地加热了南半球的大气,造成了那里空气的不稳定状态。又由于火星的大气十分干燥,空气的流动使本来就漂浮着的尘粒和从火星表面上被风携带至空中的尘粒大聚会,从而飞沙走石,随即尘暴开始形成。

    当空中的尘粒不断地接收到来自太阳的热量时,加剧了尘粒的上升速度,尘暴也就不断升级,这时风卷着尘粒就会铺天盖地滚滚而来,形成巨大的尘暴。

    为什么会发生内行星凌日现象

    只有内行星才有机会发生凌日,即水星凌日和金星凌日。

    土星和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要近,当它们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即下合日的位置时,只要当时观测条件合适,看起来它们只是个在太阳圆面上缓慢移动着的小黑圆点。这就是凌日现象。

    发生凌日的条件与产生日月食的条件是类似的,主要就是太阳必须是在内行星轨道与黄道的交点,或者交点附近很小的范围内。

    水星凌日平均每个世纪只发生13次,11月的凌日次数大体上是5月凌日的2倍。

    金星凌日只能发生在每年6月7日和12月9日前后的几天内。它的次数比水星要少得多。

    为什么把行星分为类地、类木等类别

    对行星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

    依据行星大小、质量以及化学组成等不同,将行星分为两大类: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则被看做是个例外。

    类地行星以地球为代表,主要特征是:直径小、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较慢,卫星少,含金属元素比例高,中心有铁核。全都集中在离太阳较近的空间。

    类木行星以木星为代表,主要特征: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较快,卫星多,从这种分类法看,它从一个方面确实反映了行星在演化上的关系。

    古时有一种说法,说是土星光环又宽又亮用望远镜观测发现,土星是个黄色的扁圆状天体,在它的赤道上存在着又薄又平又亮的光环,样子十分俏丽,就好像戴着一顶宽边草帽。

    原来土星光环是由无数小岩石块围绕土星旋转形成的。

    土星不仅仅只有五个或七个环,而是密密麻麻有成百上千条环,它们挤在一起就像密纹唱片上的波纹一样。

    另外,在土星的一大堆环中,A、B、C三大环最亮。其中B环大约有二万五千千米那么宽。

    探测证明,组成土星环的岩石块,直径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只有少量的超过1米或更大。更确切一点说,木星光环由黑色岩石组成,两相对照就更衬托出土星光环的闪闪光芒。

    为什么有人说海王星比冥王星远

    海王星与冥王星相比,究竟谁离太阳更远些呢?答案是很清楚的。冥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39.44天文单位,即约59亿千米,而海王星的平均距离是30.58天文单位,约44.97亿千米。那么,说海王星比冥王星离太阳远的依据是什么呢?

    问题在于这两颗远日行星的轨道偏心率上。

    海王星公转轨道基本上为圆形,偏心率很小,只有0.009,因此,它与太阳间的最远和最近距离无多大变化。而冥王星偏心率很大,约0.256,与太阳的距离变化就很大,即最远73.75亿千米,最近44.25亿千米。而近20年来,冥王星多在近日点附近,海王星暂时比冥王星离太阳要远些。

    谁是人类征服宇宙的“宇航之父”

    齐奥尔科夫斯基生于1857年,1903年他写了一篇《以喷气装置测宇宙空间》的论文,这篇论文第一次提出液体火箭的概念,并认为这种火箭的推力能像汽车油门一样被控制,液体燃料由液氧来助燃。他惊人的科学发现与现代液体火箭原理几乎一样。因此后人称齐奥尔科夫斯基是开辟人类宇航道路的“宇航之父”。

    为什么说小行星的轨道是分群的

    小行星常被认为占据空间广阔,而实际上它们所占空间范围远没有人们所想像的那么大。

    小行星比较集中的区域称为小行星带,它大致长2.06至3.65天文单位,宽1.59天文单位。令人感必趣的是,它们有一定规律。

    从统计情况看,它们的位置恰好在小行星绕日公转周期与木星周期所构成的简单整数比的那些地方,分为脱罗央群等七个星群。

    这些小行星群告诉我们,它们多数是在小行星带内比较靠近内外边缘的地方。

    小行星带内存在密集区和环缝的现象,是由于小行星在绕日公转时受到木星摄动的缘故。由此可见,研究这类现象对于探索小行星乃至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三个宇宙速度

    根据科学计算,物体只要获得每秒7.9千米的速度,并且以水平方向抛出,就能绕地球运行,这个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如果物体获得每秒11.2千米的速度,就能克服地球的引力,飞向太阳系的其他星球,这个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如果物体的运行速度达到每秒16.7千米,就能飞出太阳系,到其他恒星世界去,这个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

    谁制造了第一枚液体火箭

    1923年,美国有位叫哥达德的工程师,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液体火箭理论,制造了一枚液体火箭。他把火箭缚在铁架上作了多次地面试验。1926年3月16日,他点燃了这枚火箭,火箭拔地而起,飞行了2.5秒后,落到附近的菜地里。这短暂的2.5秒创造了历史,因为这是人类宇航道路上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一步。

    航天飞机怎样进入太空

    航天飞机由三部分组成:轨道器(通常称航天飞天)、两个固体火箭助推器、外燃料箱。轨道器上装有三台主发动机,由外燃料箱提供燃料,燃料重达700吨。

    航天飞机发射时,助推器与主发动机同时点火,到达约50千米的高空助推器脱落,然后打开降落伞,降落到海面,由船拖回基地,这时三台主发动机继续推动航天飞机上升,燃料用完后,外燃料箱脱落,在大气层中烧毁。这时轨道器利用自身携带的燃料,进入地球轨道,然后关闭发动机,开始绕地球运行。

    为什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会失事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准备第十次升空。

    这次发射,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几十亿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宇航员们信心十足地踏上了航天飞机,可是谁也没想到,他们升空72秒后,随着一声巨响,七名宇航员同航天飞机一起化成一团火球,永远消失在空中……

    原来,这场航天史上空前的大悲剧是由四个连接器引起的。这四个连接器起着航天飞机与固体火箭助推器的连接作用。由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多次飞行,连接器上出现了一些小裂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不惹人注意的小裂缝,竟酿成一场大灾难。

    什么是空天飞机

    空天飞机是科学家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航空航天飞机,既是一种特超音速飞机,同时也是一种航天运载装置。它能像普通飞机那样在大气层中飞行,又能直接穿过大气层进入太空成为航天飞机。

    空天飞机在大气层中靠航空发动机飞行,速度可达五至六倍音速;在距地球65千米的高空,启动火箭发动机,把空天飞机送入地球轨道进行环球飞行。

    如果把空天飞机应用在军事上,将使未来的战争更加残酷,因为它具有洲际导弹的飞行速度,又有巨型轰炸机的威力,能对地面的任何目标进行快速打击。

    航天飞机怎样返回地面

    当航天飞机完成任务后,宇航员开始作返航的准备。首先宇航员把航天飞机调过头倒着飞,然后打开减速发动机脱离地球轨道,飞向地球。当航天飞机进入稠密的大气层时,速度为每小时8.200千米,由于与大气的剧烈摩擦,机头的温度达1,600摄氏度,由于航天飞机全身由防热瓦保护,舱内温度只有20摄氏度。当航天飞机降到约1万米的高度时,由几架军用飞机导航,降落在机场的跑道上。

    第一位太空华人是谁

    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华人是美籍华人王赣骏博士。他是美国卓有成绩的实验物理学家。1982年美国宇航局招募科学家在太空进行技术性很强的科学实验,在几万多报名应试的科学家中,王赣骏和另一名美国科学家被幸运地选为宇航员。

    1985年4月29日,他带上一面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在七天的太空飞行中,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1986年他回国访问时,把这面崭新的国旗赠给了我国领导人,表达了海外华人的一片赤子之心。

    怎样利用航天飞机登上月球

    1.使用航天飞机把旅客送到地球的低轨道。

    2.与在太空等候的太空渡船对接,旅客进入渡船。

    3.太空渡船飞向月球,与绕月球运行的登月艇对接。

    4.登月艇降落月面。返回时,登月艇飞离月球,与绕月球轨道运行的太空渡船对接,然后把人送到航天飞机上返回地球。

    航天飞机能直接飞到月球上去吗

    航天飞机不能直接飞到月球上去。因为航天飞机只能在距地面200至500千米的高度飞行。要将航天飞机所装载的卫星、人或货物,送到它所达不到的更高轨道,或行星轨道时,必须再用别的推进装置才能实现。

    发射卫星时,先把卫星弹出舱外,卫星靠惯性飞行,然后地面发出指令,启动卫星上的小火箭,使卫星进入更高的轨道。利用航天飞机发射卫星比使用火箭发射卫星更容易、更节省费用。

    “间谍”卫星能被打下来吗

    要想把天上的飞机打下来,一是向它发射导弹或派拦截飞机将它打下来,二是在它飞近目标时,用高射炮击落。距地面几百千米高的“间谍”卫星,高射炮对它一筹莫展,要用拦截卫星才能把它消灭,这就像派拦截飞机去拦截敌机一样。

    要想把敌人的卫星消灭在太空,首先要准确测出它的运行轨道和有关数据,然后发射拦截卫星接近它,在适当的距离,拦截卫星立即产生爆炸,利用爆炸的碎片将敌人的卫星消灭。另一种方法是,拦截卫星进入太空后,紧紧追赶敌人的卫星,用碰撞的方法击毁敌人的卫星。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打掉敌人的卫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有多重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100千克、直径为1米。原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84千克,而美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只有8.2千克。

    1970年4月24日,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时全国人民都陶醉在这历史性的成功之中。为了赶超国外先进卫星发射技术,我国制定了宏伟卫星发展“三级跳”蓝图:第一跳实现卫星上天,第二跳搞回收卫星,第三跳发射通信卫星。从此,华夏子孙用自己制造的一枚枚火箭去叩击太空的大门。

    为什么激光能拦截卫星

    如果用透镜使激光聚焦,在透镜焦点的温度可达几千度,这样高的温度,物体会瞬间化为灰烬。

    利用激光武器歼灭太空“间谍”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因为在无空气的空间,激光束能传到很远的距离,而且不影响激光武器的效率。目前这种武器还在实验阶段,有很多技术问题未得到解决,但在不久的将来,星载激光武器一定会在太空中出现。

    第一位宇航员是怎样进入太空的

    1957年人类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太空卫星之后,就开始实现着人类太空飞行的梦想。由于当时火箭的最大推力只有102吨,不能胜任载人飞船的发射。原苏联有一位天才的科学家罗列夫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五枚火箭组合起来,成为集束火箭,就可以得到五百多吨推力的巨型火箭。1960年4月21日,五个集束而成的巨型火箭,载着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原苏联的“东方1号”向太空飞去。飞船里的宇航员就是著名的第一“太空人”尤里·加加林少校。当他在300千米的高空看地球时,人类第一次发现“地球是蓝色的”。

    人类什么时候能登上火星

    大家知道,登上火星并不是一个遥远的幻想,在21世纪,人类登上火星的梦想将变成现实。

    火星离地球较远,飞船飞到火星上需要很长时间。目前,人类在太空停留的时间只达到326天,如果宇航员能在近地轨道的空间站生活三年以上,那么,人类登上火星就不再是什么梦想了。

    未来的太空工厂什么样

    科学家设计的太空工厂相当大,有长30千米、直径7千米的中空圆筒形工厂,也有把巨大的半球形体连结在一起的圆形工厂。工厂的能源由原子能或太阳能提供,生产所用的原料从月球或其他行星上运来,生产出的产品由太空船送回地球。当科学发展到更高阶段,地球上的所有工厂都将搬到太空中去,那时地球只是人类的休息站,整个宇宙才是人类工作和活动的地方。

    怎样回收卫星

    1.发射卫星。

    2.卫星与火箭分离。

    3.绕地球运行。

    4.启动减速火箭。

    5.进入大气层。

    6.打开辅助降落伞。

    7.打开主降落伞。

    8.在海上或陆地降落。

    我国是从何时进军太空的

    1956年10月8日,我国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任院长。这一天,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已经起步。

    1957年,我国在没有完整的技术资料的情况下,开始仿制原苏联的P-2型导弹。1960年11月5日,在我国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

    水星上没有水,为什么叫它水星呢

    我国古时候,用阴阳五行代表日、月、行星,把行星叫成金、木、水、火、土等。水星只不过是古人给这个星球起的名字,并不是认为上面水多才这样叫的,就像金星上面并不全是金子一样。

    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上装有什么

    我国的科学家牢记我们发射卫星比原苏联晚13年这个刻骨铭心的事实,在生活条件非常艰苫的情况下,以跳跃的速度发展了高科技。1975年十一月,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同收成功,实现了我国卫星三级跳的“第二跳”。

    这颗卫星上装有地物相机和星空相机,地物相机的任务是在指定区域进行太空摄影,实际上就是侦察拍照;星空相机用来对星空拍照,摄下的星空图与下一个时刻摄下的进行比较,来修正卫星的运行姿态。

    大炮能把卫星送上天吗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威震一时的大炮成了废铁,于是几位有才华的军事专家成立了一个大炮俱乐部。

    于是一些发明家设计了一枚重8.7吨、直径2米的大炮弹,并设订了一门炮筒长270米的大炮。

    有三个冒险家带上粮食、种子、枪支和一条狗,乘着这枚巨大的炮弹飞向太空……

    在地球上,一个物体只要能获得每秒7.9千米的速度时,就能绕地球运行,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物体获得这样快的速度呢?人们首先想到了用大炮,可是无论怎样对大炮进行改进,炮弹打出去速度都和每秒7.9千米的速度,相差很远。后来科学家发明了多级火箭,才把人造卫星送上了几百千米的高空绕地球运行。

    我国用哪种人箭发射静止卫星

    发射静止卫星是我国卫星三级跳的最后一跳,这一跳是让通信卫星“跳”到距地球36,000千米的太空。这么高的轨道靠谁送上去呢?我国的科学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比“长征”1号、2号火箭先进得多的“长征”3号火箭。

    “长征”3号火箭采用了许多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起飞推力为280吨,全长43.25米,前两级火箭直径3.85米,第三级直径2.25米。

    1984年4月,“长征”3号火箭载着我国的实验通信卫星直冲云霄,准确地定点在东经125度的赤道上空。从此,我国的火箭技术开始走在世界前列,卫星通信技术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为什么天上只有一条静止轨道

    1945年,有一位叫克拉克的英国工程师,经过科学计算,发现距离地球35,860千米的地方有一条可使卫星相对地球保持静止不动的轨道。

    克拉克认为,在这条轨道上等距离配置三颗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1964年,美国根据克拉克的设想,终于成功地发射了一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地球静止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是与地球自转同步的,也就是说,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等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如果卫星也以这个时间绕地球一周的话,那么卫星相对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经过科学计算,静止卫星的运行轨道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高度为35,860千米;第二,轨道是圆形,卫星以每秒3.075千米的速度运行;第三,轨道在赤道上空。能满足三个条件的轨道只有一条,就是在赤道上空35,860千米处的一条圆形轨道。

    你知道地球磁场的知识吗

    地球的磁场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对此提出了许多假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永久磁石说”、“巨大转体说”和“环形电流说”。“永久磁石说”认为,地球内部是一块巨大的磁石,但科学家发现地球内部温度高达几千度,任何磁石都会失去磁性的,所以这个学说被否定了。40多年前,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布莱克又提出了“巨大转体说”,他认为,凡庞大的物体若进行自转,就会产生磁场。这个学说曾轰动了世界,被认为是新发现的物理定律。布莱克是位严谨的科学家,他又设计了一个极其精密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学说,然而实验结果却作出了否定的回答。最后只有“环形电流说”活跃在学科的论坛上。

    地球的南半球和北半球分界在哪儿

    地球上的赤道就是地球的中心,它把地球平分成两半:北半球和南半球。赤道是地球的纬线圈,但实际上地球是没有这条纬线圈的,它是人们根据自然规律假想出来的。赤道地区很有趣,这里地心引力最小,地球自转速度最快。

    18世纪,科学家为了测定地球的正确形状,来到了基多城。科学家完成任务后,发现赤道正好经过这个地方,于是就在这里建立了一座赤道纪念碑。它位于西经78°27′8″纬度为0°的交点上。

    最近,科学家又重新复测了赤道线,发现原来的赤道线有误差,并在纪念碑以南约2公里处标出了精确的赤道线,在这里又建起了一座更大的赤道纪念碑。

    地球仪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纵横线条

    地图或地球仪上都划有一些很有规律的直线和曲线,这些线叫经纬线。经纬线能够很方便地表示任何地点的地理位置。在大海中航行,或在沙漠上空飞行,都要靠经纬线确定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

    地球仪上那些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人们规定赤道为纬度零度,以南的叫南纬度,以北的叫北纬度。北纬90度是北极,南纬90度是南极。

    地球仪上从北极到南极划有很多半圆圈,这就是经线,确定通过当时英国伦敦东南郊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世界上的经度零度,这条线就是著名的“本初子午线”。以这条线向东向西各分180度,向东的称东经,向西的称西经。所以,只要我们知道某地的经度和纬度,就能立刻把它的位置在地图上找出来。

    为什么宇宙中的星星大都是圆形的

    恒星与太阳一样,表面温度极高,可达6000摄氏度以上,中心温度更高,所有固态、液态物质都被气化,整个星球都是气体状态。气体在各个方面的扩散范围相同,同时各部分气体彼此相互吸引,取得平衡后,它的外表就成为球形了。

    像地球那样的固体星球也都是球形的,这是因为这些星球在刚刚形成的时候,也是炽热的熔化物质,由于自转,它们最后变成球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