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交往纪实-“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朱德和柯棣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柯棣华大夫纪念馆,藏有当年和柯棣华同来中国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巴苏华的一本日记。翻开这本日记,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

    1939年12月21日。今天早晨在孙部长陪同下,我们骑马走了30里,到达一个靠近武乡的村庄,八路军总部就设在这里。我们把马拴在农民的土房前面。有些农村妇女在屋子外面磨面。

    我们看见了一个显得挺老的人从屋里走出来。他的额头上布满了皱纹,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笑容。他伸出双手向我们表示欢迎。开始,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样一个衣着简朴的人就是朱总司令。他热情地把我们领进他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不过是一家农民的房子。我们发现墙上挂满了华北、中国、亚洲和世界的地图。地图上插满了不同颜色的小旗。

    炕就占去了房子的一半,所有的家具,只不过是几把椅子、一张小桌和一盏煤油灯。总司令通过一位英语说得很好的女译员龚澎和我们交谈。他谈到了游击战争对殖民地人民的重要性,这种游击战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一种手段。他还简单明了地对我们说,八路军不仅在山区,而且在平原使用游击战术。跟他一块在村里的合作饭馆饱餐一顿后,我们被领进了一间农民的小茅屋里,这间小屋就在一条结了冰的小河对岸。

    这则日记生动地反映了当年朱总司令在太行山区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部初次接见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爱德华、柯棣华和巴苏华三人的情景。

    这一天,八路军总部朱总司令的小屋里,比往日热闹了许多。砖砌的暖炕的火炉里呼呼地冒着火苗。朱总司令用白瓷杯给客人一一倒了茶。柯棣华坐在炕沿上,对这里的一切无不感到新奇。朱总向印度朋友介绍了中国抗战的形势、敌后各战场的概况和八路军游击战争的主要经验。柯大夫认真地倾听着,在小本子上做着笔记。忽然柯棣华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命运相同的国家,目前所采取的斗争方式是如此之不同,总不能用天赋论去解释这些现象吧?”

    朱总司令笑容满面地回答说:“当然不是中国人民有特别的天赋。最初我们也走过弯路,是敌人的屠杀和人民的流血使我们觉醒了,我们才搞起武装斗争来。这要感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创造并且丰富了马列主义理论宝库。这是武装我们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中国人民还要感谢毛泽东同志,在他的领导下,我们的革命才得以迅速发展,人民才明白了革命的最终目的、前途和方法。也就是你说的,他们变得聪明,勇敢,有远大的理想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朱总司令一谈起自己的人民,就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庞上再次泛起笑容:“人民一旦掌握了马列主义,他们的智慧和勇敢就会无法估量。这个道理,在各个国家都是一样。”

    停了一会,朱德同志收敛了笑容问:“白求恩同志,你们知道不?”

    三个印度朋友都说知道,看过报道,知道他上月12日在前线牺牲了。朱总司令接着说:

    “白求恩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他在弥留时刻还满怀信心地祝愿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我们要打不败日本帝国主义,便对不起白求恩和一切热情帮助我们的同志。”

    朱总司令继续倾诉着他对白求恩的崇敬之意。他说:“在西安我们一起交谈过,当时白求恩说,他为了寻求真理,一直摸索了许多年,直到找到了马列主义才看到了光明。在白色恐怖中,他加入加拿大共产党,马上就到西班牙前线去了。白求恩是一个加拿大人,可是他热爱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给了我们许多帮助,做出很大的贡献。白求恩是加拿大人民的光荣,也是马列主义的光荣。”总司令略加思索后又以征求意见的口气说:“24日,我们准备开大会纪念他,如果你们愿意,请你们也参加。”

    柯棣华等三位印度友人立即接受了这个邀请。后来,在八路军总部举行的纪念白求恩大会上,柯棣华走到白求恩像前默哀,低声宣誓说:“你就是我的榜样!”

    隔了一天,朱总的警卫员把当地农民张福星请到总部,请他代做一桌“太行饭”(小米饭、地瓜菜),宴请贵宾。总司令对张老汉说,前天已经在合作饭馆宴请过他们了。他们再三要求吃顿有当地特色的“抗日饭”,体验一下敌后军民的战斗生活。

    这天上午,朱总第二次接待了印度友人。在吃饭前,朱总司令问起柯棣华的情况。柯大夫说:“当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出抗日宣言时,我正在孟买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本来已作好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准备,但我一听到印度将派遣医疗队支持中国抗日的消息,就放弃了考试,申请来华支援抗日战争。1938年8月,由队长爱德、副队长卓克、队员巴苏、木克和我组成的医疗队,远洋航行,到了广州,再到武汉、延安;又从延安经西安、潼关,从渑池北渡黄河转来华北敌后太行山区武乡县。”

    队长爱德华补充说:“1939年1月22日,医疗队冲破了国民党的重重阻挠,踏上了奔向延安的大道。为了表示我们对中国人民的热爱,永远纪念用心血铺成的象征着中印两国人民友好的光明大道,出发前我们特意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了一个‘华’字。总司令,今后您就喊我们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好了。”

    吃中饭的时候到了。小米饭、地瓜菜端了上来。朱总风趣地说:“咱们八路军出师以来,就是靠这小米加步枪,把飞机加大炮的日本侵略军打得焦头烂额。”

    饭后,队长爱德华让柯棣华读了他们向总部提出到前线进行战地医护工作的申请。开头几句是这样写的:“因为我们想到目前的国际形势是有利于我们印度人民从英国的统治下获得解放,从正在积极为解放事业而战斗的中国人民那里了解一些情况,对我们三个印度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总司令当面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且让总部根据他们拟定的学习计划作了具体安排,还指令部队负责他们的安全。两个月后,爱德华因病返回印度。

    1940年初,张店战役打响了。朱总司令根据这个医疗队的要求,答应柯棣华、巴苏华随129师一个团参加战斗。柯棣华大夫同战士们一起奔赴前线,设立了前沿救护所。在激烈的战斗中,敌人炮弹炸毁了救护所的一个墙角。指战员们劝柯大夫把救护所撤到离火线远一点的地方。他却说:“如果救护所离敌人很远,对我们是安全了,但是对不怕流血牺牲的战士们来说,不知要增加多少痛苦,是多么大的不安全呀!”他不顾密集的炮火,继续给伤员做手术。当时,有位姓张的排长右眼被打瞎了,腿部也受了伤。包扎以后,同志们要把他抬下火线。他坚决不肯,斩钉截铁地说:“敌人打瞎我的右眼,我还有左眼,仍然可以打敌人!”柯棣华被这个排长的话深深感动了。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继续紧张地做抢救工作。战斗进行了一天多,柯大夫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和同志们一起给80多个伤员做了救护手术。接着,在武乡洪水战斗中,柯大夫又在战火中抢救了上百个伤员,还给参战民兵和群众医治创伤,治疗疾病。1940年4月,朱总司令回延安前夕,派部队护送柯棣华大夫到了晋察冀军区。

    柯棣华大夫到了晋察冀军区以后,继续以高度的热情忘我地工作了两年多。

    1942年12月9日,他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42年12月30日,延安各界召开了追悼柯棣华大会。会场上悬挂着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挽联。朱总司令在会上致悼词并宣读祭文。他回顾了印度为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之后说:“柯棣华知道:印度人民的解放是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息息相关的。他因此把中国的抗战当成自己的事业。他是把生命献给中国的第二名外国朋友。”朱总司令又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纪念柯棣华大夫》一文。文中说:“柯棣华大夫不避艰险,坚持在中国战争最剧烈最残酷的敌后,执行印度人民的委托。这种崇高的国际主义献身精神,是印度民族精神的伟大表现,值得一切反法西斯人民、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珍重与发扬的。”稍后,朱总司令为柯棣华陵墓题词:“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柯棣华大夫的陵墓由河北唐县军城南关迁到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现在,虽然柯棣华和朱德同志都已经长眠九泉,但朱总司令和柯棣华大夫之间的深情厚谊,将永远珍藏在人们的心坎里;中印两大民族之间的伟大友谊,像滚滚的长江和恒河,永远奔流不息!

    (李志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