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中国人历来重视修身,讲究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道德问题?为什么社会的公德在许多方面遭到忽视和践踏?
前几年的夏天,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已是近九十岁的老人,在大街上被自行车撞倒,左股骨折断,肇事的小伙子头也不回地逃逸了。事后不少人痛感于人心的冷酷,大声疾呼良心的回归,寄希望于小伙子良心发现,幡然悔悟。但那小伙子终未“回头”。
香港很重视全面提高年轻一代的素质。21世纪香港需要的人才,有人认为应该有“五高”:高增值、高科技、高资讯、高竞争、高度自治。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把教育列为他重要施政之一,政府用于教育的开支逐年增长,甚至占政府开支比重的最大项目。政府最近还拨款50亿,成立优质教育发展基金,鼓励中学和小学发挥他们的创意,主动全面提高年轻一代的素质。当然,这中间包括了内在品格和修养的建设。
老子的修身观身到修国观国,从今天的视野来看可以说相当丰富多彩。比如中国的留学生到了美国,在跨文化人际交往中就可能出现种种的碰撞,这就是不同的“修身”,其间有些情况对中国留学生来说,是比较新的,例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冲突。一般来说,中国学生习惯于有中心主题的集体活动,对美国大学缺乏集体组织和集体活动感到很不适应。中国学生来自一个相互依赖的社会,期待着集体的支持和帮助。可是在美国,大部分活动都是由个人所组织,或者个人必须主动采取行动才有可能参与。对于初来乍到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寻找机会,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
交友的困难。中国留学生由于行为规范不同,加上英语水平不佳,来到美国以后感到和美国人交往不太容易。很多中国留学生抱怨说在美国很少或几乎没有和美国人交朋友。
来自自尊心方面的挑战。由于中国学生来自一个等级相对比较分明的社会,他们对别人的评价比较敏感。来自美国以前他们对美国的生活往往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憧憬,来到美国以后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他们对美国社会人际交往的规范不够了解,与人交往常有无能为力之感,自尊和自信都受到很大的打击。现实与原先的憧憬形成鲜明的对照,心理上有很大的压力。
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以后,仍然力图保持谦和忍让的美德,在公共场合尽量保持一种低调姿态。可是,他们的这些举动往往被东道国的“主人们”解释为是“无能”和“害羞”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也学会了在态度上表现得更加自尊自信,行为更富有进攻性。虽然他们对自己的变化感到不自在,可是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必须这么做,必须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些碰撞都是各自带有巨大文化惯性的大碰撞,是留学生在“修身”中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老子的由修身而修家,由修家而修乡,由修乡而修国,由修国而修天下,这一观点后来被儒家吸收,成为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涂有光先生说:“战国末期,西汉初期的儒家《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固然是由孔子、孟子、荀子发展而来,也显然受了《老子》的影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云云已经蕴含有‘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学说对于道家学说的某些观点的继承与吸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