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办事效率36计-杜绝拖延的行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拖延是指一个人办事迟缓,将该做的事情延误,或者为了赶在最后期限完成而被迫匆忙达成,使完成的质量欠佳。当你在拖拖拉拉办事的时候,你可曾知道,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时间,已无情流逝。

    永远比人快一步

    在商业竞争中,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尤其是最具有现代产品性质的电脑软件更是一种时间性极强的产品,一旦落后于人,就会面临失败的危险。

    比尔?盖茨在长期的实践中,对这一点体会最深。正是凭借着这笔难得的财富,他才能总在公司的若干重大危机关头,采取断然措施,抢在别人前面,因而获得了成功。

    “永远比人快一步”是微软在多年的实战中,总结出来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在微软与金瑞德公司的一次争夺战中,表现得尤其淋漓尽致。

    金瑞德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经过潜心研制,推出了一套旨在为那些不能使用电子表格的客户提供帮助的“先驱”软件。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毫无疑问,如果金瑞德公司成功,那么微软不仅白白让出一块阵地,而且还有其他阵地被占领的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比尔?盖茨感到自己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他为了击败对手,迅速做出了反应。1983年9月,微软秘密地安排了一次小型会议,把公司最高决策人物和软件专家都集中到西雅图的苏克宾馆,整整开了2天的“高层峰会”。

    在这次会议上,比尔?盖茨宣布会议的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推出世界上最高速电子表格软件,以赶到金瑞德公司之前占领市场的大部分资源。

    这3周就决定了两个企业不同的命运。

    在各种各样的商战中,谁在时间上赢得了主动,谁就能领先一步,在行动中就有了取胜的主动权。这样,你就会牢牢地占据市场,你也会以此为动力,不断发展。比尔?盖茨在“卓越”软件的开发上所表现出来的眼光与胆识,就是很好的说明。

    能够把对手“挑落马下”的人,其实没有什么绝招可言,只不过是在他们出手时,在时间上比对手快了一点。

    遇事马上做绝不拖延

    伴随着你的出生,时间就像一位忠实的朋友,时时刻刻守在你的身边,它不向你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向你支付大把大把的日子。但时间是有个性的,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

    怎样让每一分钟时间都有用呢?

    我们要知道:在相同的时间内,用相同的劳力做尽可能多的事情的最佳方法就是即时处理。

    所以,简单地说,就是凡决定自己要做的事,不管它是什么事,就立刻动手去做,“立刻”这一点至关重要。

    立刻动手,这不仅省去了记忆、记载、或从头再干的工夫,而且可以解除把一件事总记挂在心上的思想包袱。

    如果对一切事务性的工作都采用“一次性处理”,那么就省去了对一件事再花第二次、第三次的工夫。如果有信件需答复,应看完原信后立即动手写回信。否则拖延几天再写,就得再一次读原信,当然就多费了一些工夫。

    脑海中一旦闪现出对工作有用的想法和主意时,要马上动手记下来。无论什么事,“再来一次吧”都会造成时间浪费。诚然,有些事情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是需要花时间考虑的。但对于不太重要的事,该做决定就应立即做决定,并马上动手去干。

    然而,有一些人工作拖拉。

    其实,拖拉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能拖就拖的人心情总不愉快,总觉疲乏。因为应做而未做的工作不断给他压迫感。“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拖延者心头不空,因而常感时间压力。拖延并不能省下时间和精力,刚好相反,它使你心力交瘁,疲于奔命。不仅于事无补,反而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

    拖拉的恶习,说穿了是为了暂时解脱内心深处的恐惧感。

    首先,恐惧失败。似乎凡事拖一下,就不会立刻面对失败了,而且还可以自我安慰:我会做成的,只是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同时,拖延能为失败留下台阶,拖到最后一刻,即使做不好,也有借口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有如此表现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其次,恐惧不如人。拖到最后,能不做便不做了,既消除了做不好低人一等的恐惧,还满足了虚荣心,告诉别人,换成是我的话,做得肯定比他们好。

    因此,养成遇事马上做,现在就做的习惯,不仅克服拖延,而且能占“笨鸟先飞”的先机。久而久之,必然培育出当机立断的大智大勇。

    行动就要迅速

    大部分的人都太喜欢拖延了,他们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去做,这是失败最大的恶习。不行动,怎么可能会有结果呢?

    你想成功、想赚钱、想人际关系好,可是从不行动;想健康、有活力、锻炼身体,可是从不运动;知道要设目标、定计划,但从来不去做;就算设了目标、定了计划,也不曾执行过;要早起、要努力,可是就是没有行动力;知道要推销,可是从不拜访顾客。就这样,很多人一天一天抱着成功的幻想,染上失败者的恶习,虚度着光阴。

    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行动家,不是空想家;每一个赚钱的人都是实践派,而不是理论派。立即行动,从现在起要养成马上行动的好习惯。

    马上行动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每一个成功者共有的特质。

    无论什么事情你一旦拖延,你就总是会拖延,但你一旦开始行动,通常就会一直做到底。所以,凡事行动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行动应该从第一秒开始,而不是第二秒。

    只要从早上睁开眼睛那一刻开始,你就马上行动起来,一直行动下去,对每一件事都要告诉自己立刻去做。你会发现,你整天都充满着行动力的感觉,这样持续三个星期,你可能就养成了马上行动的好习惯了。

    所以,现在看到这里,请你不要再想了,再想也没有用,去做它吧!

    Just do it!

    任何事情想到就去做!放下书本,现在就做!去行动!

    拿一张纸写上“立刻行动”,贴在你的书桌前、床头、镜子前,贴满你的房间,你一看到它就会有行动力的。Do it now!现在就做!

    为了养成你马上行动的好习惯,请你大声地告诉自己:“凡事我要立刻行动,立刻行动!”连续讲10次,立即行动!只有不断地行动,才能帮你快速成长。是行动的人改变了这个世界,是行动的人才会在21世纪快速拥有自己的梦想。

    企业管理就像竞赛,竞赛以快取胜,搏击以快打慢,军事先下手为强,商战已从“大鱼吃小鱼”变为“快鱼吃慢鱼”。跆拳道要求心快、眼快、手快,无论集体还是个人,唯有快速成长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不会被淘汰出局。

    大而慢等于弱,小而快可变强,大而快王中王!快就是机会,快就是效率,快就是瞬间的“大”,无数的瞬间构成恒久的“强”。

    竞争的实质,就是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得最强最有效果。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最快的成长达成最多的目标。质量是“常量”,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好以致难分良莠;而时间,永远是“变量”:一流的质量可以有很多,而最快的冠军只有一个——任何领先都是时间的领先!

    不是因为我们不快,而是因为对手更快。

    盛田昭夫说:

    “如果你每天落后别人半步,一年后就是一百八十三步,十年后即十万八千里。”

    谁快谁就赢,谁快谁生存。在贝尔研制电话时,另一个叫格雷的人也在研究。两人同时取得突破。但贝尔在专利局赢了——比格雷早了两个钟头。当然,他们当时是不知道对方的,但贝尔就因为这120分钟而一举成名,誉满天下,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谁快谁赢得机会,谁快谁赢得财富。

    无论相差只是0.1毫米还是0.1秒钟——毫厘之差,天渊之别!

    在竞技场上,冠军与亚军的区别,有时小到肉眼无法判断。比如短跑,第一名与第二名有时相差仅0.01秒;又比如赛马,第一匹马与第二匹马相差仅半个马鼻子(几厘米)……但是,冠军与亚军所获得的荣誉与财富却相差天地之远。

    全世界的目光只会聚焦在第一名的身上。冠军才是真正的成功者。第一名后面都是输家。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对人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不管你是总裁还是小职员,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不都要尽心尽责全力以赴吗?要知道有人盯着你的职位跃跃欲试。总裁的高位自然热门,不必多说,小职员也不例外,因为公司门外总有不少新人等着进来。

    这样看来,大家的选择都是一样:要么做得更好,要么被淘汰。在新的一天来临时,可不要再拿闹钟出气,还是对自己叫一声“加油”吧!

    时机永远不会刚刚好

    信息时代,抓住机遇,获得成功更是讲究时间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成功。谁能够最先产生好的主意,并将主意加以实施,谁先一步抢占市场,谁的收益就大,利润就高。

    有时,同样一个机遇既可以属于你,也可以属于他,这就有一个看谁捷足先登的问题了。

    要捷足先登,就要靠速度,所谓兵贵神速。《孙子?虚实篇》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这是说,凡先到达战地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反之,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

    一天黄昏,井植熏在马路上骑车,因为他的自行车车尾没有反光板而被警察严厉地教育了一番。回来的路上,井植熏不断地回想着警察的话:“这是法律规定的,这是法律规定的……”突然,一个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中,真要是这样的话,那可就是一桩好买卖呀。全国大约有l000万辆自行车,每辆自行车都需要反光板,这个市场太大了。”他想起在三洋的车间里,还堆放着大批的钢片边角料,以往这些材料都是当废品卖掉的,若是用它们来生产自行车车尾反光板的底板和边框,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个想法一出现,他便立刻采取了行动。第二天,他打电话到东京,询问红色玻璃的价格。粗略地估算了一下成本,大约每个反光板需要18元,而当时市面上出售的用黑铁皮做的反光板价格是28元,他完全有占领市场的优势。

    很快,三洋生产的钢框反光板面市了,并且很快超过了马莫尔和松下等老牌子,几乎独占了整个市场。三洋公司也从此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都会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而且这些研究和开发常常是并行的。竞争的现实反复表明,谁先研究成功,谁先运用于实际,谁先满足市场需要,谁就是该项技术和产品的“主人”;同类、同质、同价产品,谁先把它投进市场,谁就能控制市场的“制高点”,取得主动。时间上的抢先,等于先摘到了机遇的桃子,意味着对市场一定期间的“垄断”。

    1983年第一季度,香港有线电话机出口多达1亿8600多万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倍之巨。快速应变是他们获得这笔巨利的最重要原因。原来美国政府曾经规定,电话机只能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出租,不能销售,私人购买电话机是违法行为。1982年,美国政府取消了电话电报公司的专利权,允许私人购买。这样一来,美国8000万个家庭及其他公私机构,就成了电话机的潜在买主。香港厂商听说美国电话机市场突然兴旺,把原来生产收音机、电子表的厂家快速转产,生产电话机,并迅速扑向美国电话机市场,结果出师大捷。

    信息时代,抓住机遇,获得成功更是讲究时间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成功。谁能够最先产生好的主意,并将主意加以实施,谁先一步抢占市场,谁的收益就大,利润就高。看一看今天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就可见一斑了。

    《孙子?势篇》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弓弩,节如发机”。这段话是说,用兵应造成一种险峻的态势,这种态势如同湍急奔流的水,像速飞猛击小马的鹰,像张满的弓弩,其所发出的节奏,是短促的,就像击发弩机一般。有这样险疾的态势,“鹰之一击,百鸟无以争其势;猛虎一奋,万兽无以争其威。”“水之漂石”、“鹰之一击”,牵涉到两个因素“疾”与“节”。我们在捕捉机遇时,除了”疾”——快速以外,还要有节奏、节量。你看:鹰之擒鸟雀,必节量远近;虎之猎麂鹿,总是先踞后跃奋之。抓机遇,要善于权衡,力争不失时机,不耗“无用之珥”,张弛得体,该张时则张,该弛的则弛。时下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威。

    “疾而有节”,就能把握机遇。有人把机遇比作搭车,这一班车来了,一定要抓紧时间,赶快挤上去。至于下一班车什么时候到,只有天晓得,也许永远搭不上了。

    人生,就是由无数个机会怪圈组成的长链。假如速度再快也赶不上这一班车了,怎么办?通常的回答是:岁月蹉跎,人生短暂,朝如青丝暮成雪。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鬓角冒出几缕白发时,这一生便被等得差不多了。

    搭不上车为什么一定要坐车?可否跑步赶去?可否抄近路(有时候抄近路比坐车还要来得快)?自己没有能力买汽车,为什么不能买轻骑?三十六计,走为上,等为下。我们应该把别人用来等待机会、抱怨命运的时间都用来完善自我,锤炼自我。一个人也许不能创造客观的机遇!不能驾驭别人,但为什么不能学会驾驭自己呢?无力驾驭别人不足为奇,也不可悲,但驾驭不了自己,实在是让人遗憾的。不是机遇钟情于谁,也很难说是社会扼杀了谁,因为在所有的时候,所有的环境下,总会有出类拔萃者。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常常自问: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

    当然,有时候万物之神确实可以彻头彻尾地难倒一个人!人是生活在诸多的局限之中的。比如,你想去雁荡山,但赶不上车了;你抄近路,却有一条大河横在你面前,你又不会游泳,怎么办?不会游泳就搭桥,不失为一计。此外,我们可否知“节”而退,重新选择?为什么非去雁荡山不可?可否改去无需搭车又不必过河的天姥山?雁荡山自有其妩媚,天姥山则有其雄浑,孰优孰非?难说。

    居里夫人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台北民族晚报》上,曾经记述了林语堂博士当年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请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女士,林语堂先生也在被请之列,于是他就请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赛珍珠旁边。席间,赛珍珠知道座上多系中国作家,就说:“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国出版界印行?本人愿为介绍。”

    座上人当时都以为这是一种普通敷衍说词而已,未予注意,独林博士当场一口答应,归而以两日之力,搜集其发表于中国之英文小品成一巨册,而送之赛珍珠,请为斧正。赛因此对林博士印象至佳,其后乃以全力助其成功。

    据说,当日座上客中尚有吴经熊、温源宁、全增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诣言,均不下于林博士,如他们亦若林氏之认真,而亦能即日以作品送给赛氏,则今日成功者未必为林氏也。

    由这段故事看来,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于创造时机,及时把握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这许多因素加起来才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所以,尽管说,有人的成功在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但认真想来,这偶然的机会能被发现,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却又决不是偶然的。

    因循等待是人们失败的最大原因,所以“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所谓“创造时机”,不过是在万千因子运行之间,努力加上自己的这万千分之一的力量,希望把“机会”的运行造成有利于自己的一刹那而已。林语堂博士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另外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有位知名哲学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气质。某天,一个女子来敲他的门,她说:“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坏所在分别列下来,发现好坏均等,真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无论他找出什么新的理由,都只是徒增选择的困难。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我该答应那女人的请求。

    哲学家来到女人的家中,问女人的父亲:“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女人的父亲冷漠地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是三个孩子的妈了!”

    哲学家听了,整个人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想到,向来引以为傲的哲学头脑,换来的竟是一场悔恨。尔后,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只留下一段对人生的批注——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

    机会是在纷纭世事之中的许多复杂因子,在运行之间偶然凑成的一个有利于你的空隙。这个空隙稍纵即逝,所以,要把握时机确实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

    西谚说:“机会不会再度来叩你的门。”这并非说它架子大,而是它也被操纵拥挤在万事之间,身不由己。

    徘徊观望是我们成功的大敌。许多人都因为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有信心,而在犹豫之间把它轻轻放过了。“机会难再”,即使它肯再来,光临你的门前,但假如你仍没有改掉你那徘徊瞻顾的毛病的话,它还是照样要溜走。

    有车搭则搭车。无车搭则走路,抄近路,或骑摩托,甚至自行车,要不就走过去。去不得雁荡山,也不必痛苦和嫉妒,赶紧修正目标,不妨去天姥山、武夷山。条条道路通罗马,一路风尘自潇洒。

    简言之,要快速,要挤车,要有节,要有度,要机智,会应变。

    在心智上作出改变

    大家或许知道,做事拖拉是一个毛病。如果你作为经理,你肯定不会喜欢做事拖拉的下属。然而,我们许多人不自觉地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染上了这样的毛病。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不良的习惯——拖延时间,这种现象我们不时遇见,以至于看见或者自我发生时都不以为然了。

    然而,拖延时间却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恶习。鲁迅先生说过:耽误他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那么你呢?是否经常拖延时间?你也许已经讨厌这种毛病,并希望在生活中改变它。但是,你总是没有将自己的愿望付诸于切实的行动,其实,有了这样的想法而没有实施,这又是一种拖拉。也许其中确实存有某种”原因”。

    我们每个人都确知,拖延时间的确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说他自己从不拖延时间。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可奈何。其实,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这样的哲理。并不是你喜欢这样做,恰恰你又这样做了,你的心情也不会很舒畅。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讲,拖延时间不过是让自己避免投身现实生活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造成拖延恶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信心,缺乏责任感、安全感、害怕失败,或无法面对一些有威胁性、艰难的事。潜意识也是导致人们拖延的因素。他们知道该做些什么事情,但原因不明,就无法去做。有的时候是因为某些潜意识的恐惧,拖住了他们行动的脚步。

    停止拖延的最好时机就是现在。那么,就让我们现在开始改变自己!

    要有一颗快乐的心。你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感觉,会大大地影响你做事的方式。你如果十分快乐地接受实施某件事,这件工作就会更好更顺利地完成,而且你的愉悦心情可以与别人一起分享。相反,如果你对工作感到生气和不满的话,这件工作就会变得冗长,你也更有可能犯下许多错误,而周围的人也会慢慢疏远你。

    其实快乐是很简单的事情。你想让自己有多快乐,你就会有多快乐。只要你一开始想些快乐的事情,把恐惧、愤怒、挫折感全部从心中除去,即使面对别人的困难,也是阳光满面,快乐起来,周围的事情就会变得轻松,有时候还会让你感动。尽量找些快乐的事,看些令人快乐的书,看些喜剧片,碰到好笑的事就开怀大笑。假如你能养成快乐的习惯,停止拖延的脚步就会加快一些。

    养成一种快乐、健康的态度,然后开始去做你所搁下的工作。你会发现以往的拖延是多么的不必要,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你会发现自己能那样轻易地感染别人。

    学会了解你自己。假如你对自己做了什么都很了解的话,那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就容易多了。把你的情绪记录下来,找出哪一种情绪对你的帮助最大,正如找出你拖延的原因一样,假如你好好记录,并常拿来看的话,你会更加了解自己。这样可以增加你自身的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你越了解自己,也许会越害怕发现些什么。这种恐惧感也会导致你的拖延,除非你学会如何去克服它。

    克服你心中的畏惧感。对于那些导致你拖延的因素,你必须敢于面对。假如你怕自己会犯某些错误,就把它写下来,然后写下你准备如何去解决这些头痛的问题。如此一来,你的恐惧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你一定要训练自已做这些练习。

    恐惧总是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慢慢地消磨你的意志,但如果你把它们挖出来,迎头痛击,它们就会枯萎而死。

    训练你的心智。每天你都必须训练自己的心智,不能让它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假以时日,你就会培养出一种好习惯,并使你从拖延的陷阱中跳出来,而找到另一个充实而有价值的人生。这种心理训练要尽可能多做。下面是一些具体的训练方式:

    1.体验——把自己的思想集中于精神方面的体验。用点时间去闻闻花草,看看夕阳、日出,充分享受景物、声音、味道,体验这些感觉的乐趣。

    2.学习——每天让自己学点新鲜东西,以保持心智的新鲜成分。

    3.回想——想想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它们会对现在和将来具有一定意义和指导。

    4.开始行动——做些需要有责任感和想象力的工作。

    5.完成——把一件工作,或生活中的某些事加以完成,尤其是那些你忽略过的东西。

    6.创造——给予这个世界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也许在你离开这个世界后仍能有用。

    此外,你还可以自己设想很多练习方式,这些练习不仅能帮助你行动,而且能帮助你完成你以前所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学会自我激励。你也许因为缺乏动力,或是感到灰心,觉得自己无用而拖延工作,假如确是如此,你就必须改造自己,并且克服和训练你的弱点。

    不妨自夸一点,那样会增加你的信心,并且增加你对工作的热度。你越是相信自己,你所能完成的工作就越多,做得也越好。

    找一个资料夹,记录下这些积极的刺激方法。你可以把你想到的灵感,或别人给予你的认可和奖励都记上去。幽默感也有难以想象的治疗效果。所以一定要画上一些插图,还有些什么秘史之类的,任何能让你发笑的东西都可以。只要能让你保持精神振奋,并给你自信,就多用它来帮助你达到目标。

    你也可以偶尔给自己所做的好事一个最高的评价,这样可以使你的自我充分得到滋润。

    改变某些习惯。在你不再拖延之前,你也许必须除掉一些习惯或改变一下你的行为方式。只要你开始去工作,就给你自己一些奖励,即使稍后你气馁不干了,也没关系,这总比你为了气馁不干,而惩罚自己要好得多。这样一直做下去,你会养成许多重要的好习惯。

    你所有的习惯中,有一个是必须马上革除的,那就是拖延的恶习。一种好的态度可以在改变自己时给你冲劲,但同时也要了解,你想完成的是什么。

    分析你的行为。试着去分析你必须要做的每件事情,这点做起来很容易,而且往往也很有用。对于自己的行为,要仔细地研究。因为你越了解你的工作,你就越容易去完成它。如果你对你的行为一无所知,就会对它漠不关心,而漠不关心正是导致拖延的先头部队。如果你对自己的行为多加认识,就可以克服这二者。

    全身心投入你的事业。假如它值得你去做,它也就值得你去研究。假如你不清楚某些具体情况,就多加观察,收集更多的资料,这也可以当作一种准备工作。它会给你一股力量去开始工作。你对自己的工作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兴趣。运用这些新的知识,你就会觉得很容易而且可以更快地完成。把你的知识与别人分享,让他们也投入这个工作。他们不但会激起你工作的热忱,而且还会支持你努力工作。

    解决拖延的五个办法

    一、马上开始行动

    认清在最后期限前完成工作会有什么好处。这里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将按时完成的工作从工作计划表中去掉。其实同样是完成工作,你为何不选择轻松自如的方式,而非要匆匆忙忙、提心吊胆无法准时完成呢?

    只要你开始逐步进行,你就会发现,其实完成工作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你还会发现,逐步完成工作会带给你诸多好处,如晋升、加薪和其他各种良机。

    另外,及早动手,你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意料不到的事情,获得更多的资料,或做其他更需要你去做的工作。假如最后期限是明天,而你又非要等到最后一分钟才动手,那么,上述那些额外工作就会使你的工作速度减慢,甚至错过最后期限。

    二、不要害怕出错

    谁都想把事情做好,不出差错。然而不幸的是,要完成一件事情,总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在某些情况下,会出一两个错误。善于利用时间的人能意识到这种情况。问题是你能否从错误中学到一些有用的经验,以避免将来重蹈覆辙。

    当你的自信心增长,你就有信心承担错误。不犯错误并不代表你做得完美无缺,认真对待错误,你才能获得取宝贵的经验,将错误减至最小。

    不要找借口,也不要浪费时间解释你为什么没有行动,你只需立即行动。

    三、寻找更好的方法

    有些时候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当你可以获得某种指导或帮助去完成工作时,为什么还拖延不去寻找?也就是说,你应该向同事或者向具有实战经验的人请教。善于利用时间的人,都知道如何挖掘周围人士的知识和经验,以帮助自己更加准确无误的完成任务。

    四、放弃完美

    试用“5到10分钟”的方法。亦即先占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做做看,在一项工作上花这样短的时间,它会使你停止拖延,继续工作。拖延现象是由各种因素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信心,一旦你对自己的实力产生怀疑,你就更容易变得拖拖拉拉、迟疑不进。

    所以你不妨针对自己的弱处加强,有了自信,你才能面对更多的考验,完成自己努力最重要的工作。

    你常想,为什么工作未能如期做好?有些事情为什么不能做?有些人为什么老是消极怠工等等。你将注意力过分地集中在为什么你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上,却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做好自己手上的工作。

    你必须调整一下自己,选择对工作有帮助、并能有效助你实现目标的人一起工作。还必须接受以往工作中的教训,打开解决难题的新局面。为此,你可以制定一个计划,按计划完成工作。不要悲观、迟疑不前,必须勇往直前,才能完成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的人,往往替自己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标准。由于某些工作或任务的消极或不利因素,他们就会拖延早该做好的工作。有句话说:“胜利者失去的常常比失败者还多”。其实即使你对结局还没把握,也必须要开始这项工作,因为不管怎样,你都要试着去做。利益不会凭空而降,它是从你完成工作当中得来的,绝不会因为你没做而施舍于你。

    五、不能迁就

    每个人都有分内的工作,该是谁负责的,就必须由其承担。

    例如,一家大食品公司的业务经理在新上任时,许多下属常不断地向她提问一些他们自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使她无法做自己的工作。她明白这些下属的行为是被上任经理惯坏的,所以,她允许这种状况持续了几天,然后便采取了行动。她分别将下属叫到她的办公室,告诉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向她提出任何问题前,他们必须先提出自己的决定意见。

    她还告诉他们,如果需要进行员工的职业培训,她将与公司培训部门协商举办一些讨论会。这使她的下属非常惊讶,但他们喜欢这种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的做法,同时也愿意接受职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

    这位经理向她的下属们表明她是关心他们的,但她对自己回答许多无谓问题浪费时间也是很认真看待。所以,要得放手让下属发挥工作才能,即使在开始时需要对他们进行一些培训或占用你一些时间也是非常值得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