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办事效率36计-将你的工作规格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果能够将工作规格化、单纯化,就会减少许多麻烦。最重要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想做什么,目标明确后,工作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规格化、统一化的巨大作用

    同样文字若需书写多次时,橡皮章是最佳利器

    在海子的事务所里,备有一切必要的橡皮章。年月日章、裁决章、住址、姓名印章等,各式各样的橡皮章都有。这些橡皮章在事务的处理上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贺年卡、问候卡,因为海子的事务所每年大约都要寄上1000封左右。首先,他以通讯录影印成“寄送备忘录”,写妥信封上的地址时即在备忘录上盖上“完”的印章。海子使用的印章是不必一次次盖印泥,也可连续使用的图章。其次,亲笔书写结尾之后盖上另一个图章,寄发后还要再盖一个印章以为辨示。像这种确认工作完成的记号若用手书写,会相当耗费时间。在事务作业上,花费这样的时间,实在很可惜,而一颗橡皮章,却能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再也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了。

    不只是“完”这种简单的记号可用橡皮章,在必须反复书写同样的文字时,橡皮章也可发挥效力。例如年月日的书写,即可制作一枚“?摇?摇年?摇月?摇日”的橡皮章来取代。

    除了橡皮章,任何能将作业统一化,并积极导入规格化的工具,也能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可以考虑大批量印刷保管,使用的时候直接拿来用。纵使要花些钱,还是划得来的。文字处理机在这方面就很方便,使用单字储存功能将“?摇?摇年?摇月?摇日”等文字,一次储存起来,任何时候只要按一下键就可以随时打出来。甚至将问候卡上开头的文字、决定好的话语一次作成,并储存起来,也可以反复地使用,而不用每次都为了斟酌字句而浪费时间。

    作业规格化,还有一项优点。规格化的作业不必步步请示,谁都能独立完成。就像盖橡皮章,即使是小学生也可以做。如果能将工作规格化、单纯化,就不会这么麻烦了,以橡皮章为代表的作业规格化,在谋求增进工作效率的所谓“工作的窍门”上,是很重要的一点。

    资料不是贴在剪贴簿上就可以,必须以一定的规格复印后存档

    在现代的办公室中复印机的使用非常普遍。活页复印,在储存、整理大量的情报上非常方便,更可以大幅地减少时间和精神的支出。

    事实上,谁都会复印资料,可是复印后的整理工作,似乎都没有做好。纵使特意地将重要的情报影印,然而,如果处理工作没有效率,就毫无意义了。

    例如,在报章杂志上发现有用的消息,虽然将它影印存档了,但是资料收集的工作却仍未完成,然而多数人都是就这样将它贴在剪贴簿上,然后放入档案中。

    影印,是为了方便情报的使用。因此为了让影印的东西一取出即马上可以应用,在处理上就必须尽量简单。贴在剪贴簿上,就无法添加、更换;放在袋中,取用资料时非常不便。

    多数人一向都用活页纸复印,一张张的分类存档。活页式资料档,任何时候取阅都很方便。例如,想查关于企业收买问题,就从分类项目中调阅。若是牵扯到较多项目的问题,例如关于国际租税与企业收买问题,就查阅这两个部分。此时,资料档若是一个项目一张,复印资料就非常简便,可是若贴在剪贴簿上,就不能这么做了。

    复印用的活页纸尺寸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大小不统一的话,即使特意地分门别类,也非常难整理。

    小刘收集资料一律用B5的纸张复印,虽然B5的纸张在复印内容少的资料时四边留白较多,似乎有点可惜,但是只要能活用情报资料,仍是值得的。

    复印好的B5纸张经过打孔后,就是B5活页纸,只要标上项目就可以归档了。为了统一使用B5纸复印,必须使用有缩小功能的复印机。大部分的报道,经过复印机缩小后就可以纳入相应的纸张中。报道的内容所占版面较大时,必须先将报道剪贴后再复印,若是复印没有缩小功能,就必须增加很多剪贴的手续。

    使用复印机最好选用有自动输送纸张功能的复印机。每个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复印时,要一张张反复地打开盖子,按开关,实在很麻烦,又浪费时间,可是,若有了自动送纸功能,资料整理好,开关按了之后,机器就会自动地进行,实在便利。

    有缩小和自动输送纸张功能的复印机,价格多少会贵一点,可是从长远来说,应该是很划算的。因为,为了提高效率,只要能达到目的,使用贵一点的机器也不必心疼,它随后所带来的时间价值是无穷的。

    有些公司另外雇用女职员操作复印机,这实在是不可取的。多雇用一个人,会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本。由于小公司非常清楚,除了本薪,还有车马费、促险费、福利津贴等等,所花的成本实在很高。将如此宝贵的时间、人力用来复印,实在是很浪费,人的能力,应该做更有效的利用。同样的花费,投资于复印机,到头来反而是更为有利的。

    档案的尺寸、厚度要全部统一

    海子的事务所里,档案一律统一以B5规格的纸复印、整理。档案大小、厚薄不同的话,整理起来会非常麻烦。如果从开始就统一样式,将可缩短查阅时间,连尺寸也统一的话则不论复印、整理均会非常轻松。

    采用B5尺寸有两个理由,其一,由于工作的性质,所有资料格式必须和政府机关使用的相符。其次,现在一般复印纸都使用A开和B开两种规格,在复印时有少许的不同:B4在复印时可印较B5版面大的文件,而A3可印更大的版面,但A3必须用较大的机器,因此考虑使用的方便,B5是最合适的。

    因此,在海子的事务所,文件一律统一用B5纸,而活页纸、封面、索引、透明套子等全部统一用B5尺寸。唯一例外的是“人才录”等特殊东西用B6尺寸的封面。

    工作规格化,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完成它

    每个人在工作进行过程中,通常都会研究出自己的工作方法,使自己的工作进行更为顺利、快速。但是在工作完成后,特地研究出的新方法,往往弃而不用,实在非常可惜。

    在海子的事务所里,完成任何一项新的工作所得到的方法,都必须做成档案资料存起来。因此,即使是得自专家、百科全书的资料也需做成档案资料,方便查寻。

    当初海子花了时间和精力作出工作程序,现在,秘书只要遵循着这份工作程序处理资料,就可以很快地完成工作。

    做好每一项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不应喧宾夺主

    许多人在工作前,都要做准备。例如,有的学生在念书前必须削好几支铅笔,某些人一坐到办公桌前,就得先喝杯茶。这都是在做与正式工作不相干的事,却期望能对心理安定有助跑的效果。

    为了工作而做准备,绝不是坏事,可是,这种准备,有很多都在浪费时间。

    做事时,一坐下来就开始比较好。要这样,就要有立刻动手的气氛。因此,最好是马上坐下来,想着:我要做这件事,一鼓作气把它做完。

    没有准备动作马上开始做事,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怎么能进入状态,可是没多久,即可集中精神于工作上。“早点埋首于工作上”比起“削铅笔做准备工作”要实际多了。工作或是念书的准备动作以“实际投入工作”较佳。现在绝大多数公司新进人员的训练,通常以“实际操作训练”透过实际的工作分配,作为熟悉工作的教育方法,而工作的“准备动作”也最好是用这种方法。

    以实际的工作作为热身运动做,能够增加工作本身的效率。例如,尽可能地利用闲暇先将书前目录看过,这也是一种看书的热身运动。从一本书的目次中,就可以大概知道里面写些什么,如此一来,就会有“原来这本书是写这些的,真想早一点看”的感觉,并想一口气将它读完,这也可以说是透过实际工作做的热身运动。

    防止眼高手低

    人们在制定目标时,通常都订自己能力能达到的目标。以自己的能力来努力刚好做得到的才值得考虑,过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目标则不予考虑。

    因此,思考目标时,考虑可以实现的比较好。海子正是如此,不论是司法考试,或是公认会计师考试,都有个周密的计划,确定努力后可能考得上的才去实施。任何人,在进行计划时最先考虑的是,这些计划是不是能实现。当然也要考虑到是明天就实现,还是一年后才实现的问题。尽管如此,主要还是考虑可不可能实现。

    在考虑目标时,若觉得无法做到,一切可能性就都没有了。因为觉得无法做到,不但丧失做的勇气,也失去做的意义。相反地,若一开始就想“做得到”的话,不仅会考虑该怎么做,即使有障碍,也会去分析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

    只要认为可以做到,想法就会更积极,也会渐渐地向目标前进。出现障碍时,会去破解它,越过它,或是以别的方法躲过去,想尽各种办法来进行。可是,若觉得做不到,思考就会因此终止,无法再前进一步。

    将自己的精神处于积极的状态是很重要的,为此,必须持续地提醒自己。积极提醒自己“做得到,做得到”。

    总之你不应当在问题发生时考虑会不会,而是考虑怎么做比较好,并在你的潜意识中培养成这一状态。

    早上被喜欢的音乐叫醒,就很快能进入工作状况且干劲十足

    早上的热身运动,你可以想些有趣的事,让自己头脑清楚,这是很好的方法。打个比方,早上醒来,睁开眼,就开始在心里描绘漫游夏天海岸的美丽图画,并且在床头摆一张风景照片提醒自己,工作做完,就可以去看“美丽的图画”了。再怎么赖床的小孩,在远足的当天一定会自己醒来,再怎么辛苦也没有怨言。虽然大人已不会对郊游感到兴奋,但仍有其他令自己振奋的事。这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会使自己积极而有效率地度过一天。

    为你的工作确定一下先后顺序

    从收益考虑,工作的优先顺序即可自然而然地决定了

    工作时,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复印、接电话……既无聊又浪费时间。由这个经验可知,在工作进行时必须解决的事情实在很多。在工作单位中,地位高的人,琐碎的事可以交待属下去做;而中级干部可支配的部下就比较少;而一些新员工,或是自己开店的人,复印等琐碎的事就必须要自己做。

    可是,忙于琐碎的事往往会影响重要工作的进展。经常有些人会觉得工作愈忙愈好,但是忙着琐碎的事和忙着正事,这中间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同样花时间工作,其一分一秒的价值却完全不同。

    例如,买准备考试用的参考书就是琐碎的事,不是正事。可是,很多考生,似乎把“去买参考书”,当成准备考试的一部分,其实不然。

    假定去买参考书往返需要两小时,顺便再替家人买东西,就会超过两小时。把这些时间花在书桌前看书,才是有效的利用时间,去书店买参考书的两小时,和坐在书桌前念书的两小时,其内容有决定性的差异。

    琐碎的事,很多人都觉得可以自己处理。事实上,很多琐碎的事都是可做可不做的事。

    如前例所述,去买参考书的两小时,可说是可去可不去。为了不使可有可无过于膨胀,最理想是将可有可无的事和重要的事清楚地区分,将工作排定优先顺序来做。若没有排定优先顺序,便会在许多地方停顿。为了买参考书而花两小时,则那一天的读书时间,或是睡眠时间将会减少两小时,因而也会影响到其他方面。

    要决定作业的优先顺序,首先必须把要做的事逐条列出,然后,依重要性调换顺序,再依此顺序进行工作。这是件很简单的事,只要做到,效率就可以提高。

    通常事情除了重要性,还有紧急性。而我们往往都会专注于事情的紧急性,而忽略了其重要性。例如,某个正为了一年后的司法考试努力念书的人,为了赶赠品截止时限,而特地将赠品明信片拿到邮局寄。司法考试还在一年后,而明信片的截止日就在明天。在此情况之下,多数的人都会将较紧急性的明信片优先处理。

    但是,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好好地准备明年的考试应该是较重要的。假定考试失败,不仅损失一年的努力,因而损失的金钱将不知有几十万。因为通过司法考试的人,一年可以赚好几十万,这和去邮局寄明信片所得到的几百元赠品相比,不说也知道哪个重要吧!

    可是,很多人还是会去寄明信片。将紧急而不重要的事列为优先,重要的事往后延。结果,到了明年还是准备不充分,无法通过考试。

    当然,我们要先好好地掌握住重要性较高的事,若还有十足的自信心,再做些较不重要的事也无所谓。这就是所谓的从容不迫。

    问题是,事情的重要性是以什么为衡量的标准。其实,不外乎是以自己生活的目的来衡量。若是一向都很清楚自己的最终目的为何,就可以很容易地作决定。

    清楚地判断事情的优先顺序,是工作进行上不可欠缺的,一次就判定清楚,做起事来就会轻松愉快,不会变来变去。这就是决定优先顺序的最大价值。

    确定目标

    前面说过,决定优先顺序,明确地订定目标比什么都重要。可是若不清楚目标是什么,就没有衡量、判断重要性的基准。例如:某人以参加司法考试为当前的目标,因此他可以根据这个目标来下判断。可是,他若不明确目标到底是通过司法考试,或是当个上班族,目标时时动摇,就无法决定顺序,也失去判断的标准。

    为了这个目标必须这么做,为了那个目标必须那样做,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作法。目标一旦动摇了,就什么都无法决定。

    因此,最重要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想做什么。比如你通过会计师、翻译资格、司法官三样考试,并不是同时进行这三件事,而是考会计师时就准备会计师考试,考司法官时,就准备司法官考试,以当前的目标来念书。目标明确之后,工作、读书的效率均会提高。

    不断改进工作的方法

    检查自己以往的工作方法,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时间浪费

    工作方法往往只是一种习惯,没有理论根据。希望读者们试着观察自己做事的方法,你将会发现很多过程都根本不是真的必要,而是因为懒而延续下来。

    例如,以前资料的复制都是复写纸。这是因为当时复印机还没发明的缘故。可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习惯用复写纸,无视复印机的存在。在以前,用复写纸是比手抄写得快,但是,有了复印机的今天,用复印机应该比较适合。

    人实在是很奇怪的动物,虽然知道新的习惯较好,还是无法接受它。大概是嫌适应新方法太麻烦吧。因此在复印机上市之初,就有很多人说“复印机出故障了就没什么用了”,或是“还是复写纸确实”等排斥复印机的理由,这在文字处理机上市时,以及取代线装笔记的活页纸刚出来时都可听到。

    肉眼可见的新旧比较,还好说明,困扰的是,“工作方法的比较”和“复印机与复写纸的比较”不同,它是无法明确可见的。因此浪费的部分都被疏忽了。

    人生是不断变幻的,工作方法也是一样,很多在昨天还合理的,今天就不合理了。可是人生变化的合不合理无法察觉。因此,相对于人世的变化,我们对于做事的方法是否合理,就必须经常自我审视。

    常识,就是在某一段日子的某一些人中间觉得大致上合理的事。但是,合理与否也是会改变的,若条件改变,昨天合理的事,到了今日也会变得不合理了。

    比如有人从小就喜欢下象棋,从下象棋中他学到了“怀疑一成不变的方法,以更合理的方法来替换”的观念。在象棋中,一开始有没有吃到车,能吃多少对手的车,是最重要的。有位职业棋师会指导他“若能吃对方的车,则获胜的可能性就相当高”。可是到了要一决胜负的时候,纵使车全都吃了,只要走错一步,仍旧会输。决胜负时,最重要的不是吃车,而是要比对方早一步向前。因此,象棋的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战术不一样。

    转变“战术心态”是很难的,必须慢慢将重点从吃车转变为进攻。特别是初学者因为无法将心态转变,所以无法取胜。

    人生也是如此。年轻时觉得只要不花钱,多花点时间没关系,到了中年,会发觉时间的价值。因此,即使花些钱,只要能换得时间就好了。也就是说,若不积极地革新方法,无论如何也无法成功。

    拟定自己的战略

    无论念书或做事,只要觉得头大,就会失去乐趣。可是,同样是伤脑筋,若是象棋或麻将,伤点脑筋也仍然会有乐趣,那是因为人们可以完全由自己来决定自己行进的方法的缘故,我们也可将这种心理运用在工作或念书上。

    下象棋有各式各样的战术,而工作,也同样可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去做。若只是很单纯地完成被交代的事,实在不怎么有趣,但是,若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工作就会变得有趣。

    工作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的极限。因此,拥有自己的形式,结果必会高效率,也可早日完成工作。在工作进行时,思考各种战略是最有趣的,考虑做事的方法也是工作的乐趣之一,例如写文章,原本想写篇旷世巨作,可是却无法达到。此时倒不如先列出自己能写的文章种类,再从中挑选。

    像这样有计划地进行,就会经常感到惊异。而惊异就是快乐的泉源。经济学中有“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就是说钱财愈使用愈满足,而对单位财富的满足程度,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呈反比例的递减。例如有10杯啤酒,最初的一杯最甘美,而第2杯就稍差了点。到了第10杯,就算喝得下去,也毫无感觉可言了。所谓新鲜的事物,其价值也不过如此。若只会萧归曹随,工作就会缺乏变化。因此,用自己新的一套方法来做事,是增进工作乐趣的秘诀。

    目标,即使无法达成,也有它的价值

    “制定目标”有的人认为这是玩文字游戏,事实上,它是一种手段。即使无法百分之百达到目标,但却可满足目标中所包含的目的。也就是说,设立目标的最终目的,不外乎是提升自己的实力。

    因此,目标只要有助于实力的提升,就达到它本来的目的了。然而,无论是能力或是实力,若有了某种程度的提升,就必须制订一个更新的目标。也就是说,目标要永远放在自己的前方。

    了解了这点,就不会因为目标和现实无法吻合而感到悲观。不论相差多少,只要确实比以前的实力提高,就应该满足了。若因目标和实际有差距就感到悲观,那就失去订立目标的本意了。目标的设立,本来就是用来提升我们自己的实力的。

    工作中不断细分目标

    将大问题,以扫雪方式缩小处理

    有一位东北人,从小就要帮忙扫屋顶的雪。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当地出现了罕见的暴风雪,连屋顶的积雪也超过了两米。

    雪的比重,视含水气的多寡而定,多的时候会有0.3~0.4。也就是说,一立方米就有三、四百公斤,若盖满整个屋顶,重量有几十吨重,会把屋顶压坏,因此,必须全家总动员去扫雪。可是,几十吨重的雪,纵使只是当大人的助手,小学生能担负的量也实在太少,虽然如此,家家户户即使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也卖力去扫雪。那是因为可以将雪先分成小部分。如果是一吨的铁,即使大人也无法移动。而雪,可以分为一克一克地扫动它。

    因此,依据自己的能力来分配,虽然是小孩,也可以一点一滴地将事做完。在这地方长大的人,因为都已习惯了这种方法,所以很清楚的知道。大人要做5次的,小孩就以10次来完成。

    这个小学时代的经验,对他日后念书以及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再大的目标也和扫雪一样,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划分,一点一滴地做完。

    这种方法叫“因数分解法”,不论是大学入学考试,或是公认会计题考试,念书的方法基本上皆可用因数分解法分割、细分化。这样持续地累积,就会渐渐积少成多。

    虽然这不像所谓的“愚公移山”,要将挡路的山用簸箕一点一点地移开。然而即使是相当困难的目标,只要细分化,平均分提,再大的事也能完成。

    复杂的文章,可用“因数分解法”区分段落

    细分化的法则,不仅是针对一、二年的长时间的大目标,即使是两小时或30分钟内的小目的,不论是做事、念书,也都能增进其效率。通常写书的人,都不喜欢将文章分类逐条书写,而大都是用“首先”、“其次”、“然后”等文字来进行。这样固然比较容易看懂,却无法一目了然。因此,在这时候就可以将内容用“因数分解”来分割、解析。

    例如,在“首先”的地方写上①,“其次”的地方写上②,“然后”的地方写上③。这么一来,文章就可以依据号码很快看过。

    而且冗长的文章或资料中多余部分可省略不看,读起来会很有效率。不管什么文章、资料都只要读重要部分就可以了。

    将困难的事情系统化,就可以早日完全了解

    要理解一件事情,首先最重要的是了解它在整体中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关连。例如历史上的事件,若不知道它和那个时代有何关连,就很难理解它的意义。

    如果我们从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时代为背景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话,就很容易理解这个道理。

    为了了解个别事项,需要去掌握全体。做事也是一样的。想要了解全体和个别的关系,也可用系统图来做。

    在工作上,系统化也是很有用的。进行某项计划时,可依序考虑人、物、预算,分头去交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