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办事效率36计-认识时间的价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代的哲学家,是最先理解时间的价值的。他们试着想办法给时间戴上笼头,使它驯服,了解它的本质。从古到今,又有多少科学家和哲学家为研究时间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恩格斯说:“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我们研究时间的规律,就是为了进一步揭开时间的奥秘,研究和掌握时间有哪些特性,更好地挖掘时间潜力,合理地分配时间,科学地使用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进行高效能且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研究一下成功的时间运筹

    “这些脱离生活的人们,不喜欢向前看,只顾向后看。

    年轻的一代,他们并不谈到过去。生活在他们前面而不在后面,对于过去,他们何必考虑。他们的灵魂漫游到未来的边际。

    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一起……与现实中幸福的蝴蝶追逐赛跑,他们忘记了昨天,也不想明天。”

    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他的诗《冬天的晚上》中,对于不同年龄的人都对时间的价值有所忽略的生动描述。确实,人老了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快到尽头,因此,就更愿在回首自己的黄金时代中颐享天年。而中青年人,或因迷恋于享受生活的甜蜜,或因生活负担沉重,容易让时间漫流,韶华空度,混乱地支付和使用时间;至于人在少年,则因对时间的流逝感觉迟钝,因而嬉游笑闹,很少考虑时间的价值。所以苏联当代作家格拉宁,在其名着《奇特的一生》中的最后一章里,深有感触地说:“时间同矿藏、森林、湖泊一样,是全民的财产。人们可以合理地使用,也可以把它毁掉。打发时间是很容易的:聊天、睡觉、徒劳地等待、追求时髦、喝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迟早我们的学校会给孩子们开一门‘时间利用课’。”

    当代着名的法国未来学家内尔特朗提出,在未来的社会,人们感到生活中最主要的不是能用于买到一切的钱,也不是商品,而是业余时间——这种时间可给人们以知识和文化。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高度讲究效率的时代,时间观念越来越强,时间的精确度越来越高,时间的效能关系到社会的进程。据载,这几年,美国有越来越多的经理人员向号称“支配时间的专家”请教,学习怎样安排处理繁重的工作,妥善利用时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之类的大工业企业也派出经理人员去学习这种支配时间的课程。于是,时间专家们的办公处一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国外的学者提出了“余暇消费”的命题,对余暇的合理利用和创造性利用做了多种分析,1970年在日内瓦举行的欧洲娱乐会议通过了一个《余暇宪章》。可见人们对时间和业余时间利用的重视程度!所以,在历史要求我们在对时间要有更高要求的时代,不但要对孩子们开设一门时间利用课,而且要向那些有志于成功的年轻人、中年人以至老年人,提供成功的时间运筹方法。

    开一门时间利用课,研究成功的时间运筹问题,是知识爆炸时代对成功者提出的要求。人类前进的步伐有个“加速度”。据统计,20世纪以来,世界上开拓、创造新知识的科研人员的人数,每15年翻一番,近10年的发明创造,比以往2000年的总和还多,研究周期也大大缩短。例如,纸的推广,历时1000年,蒸汽机80年,电话50年,飞机20年,而激光只有2年。1980年,美国“先驱者”Ⅱ号控测土星的结果,使一位美国科学家感慨地说:“在上两周里,我们对土星的认识,至少猛增了1000倍!”据统计,人类知识的总和,每七八年就翻一番。一方面是知识的爆炸,另一方面是知识老化。国外发达国家4年前的大学毕业生,已有50%的知识失效,再过五六年,将百分之百失效。总的看,现在知识的失效率,比20世纪40年代时加快了一倍。据有人估计,现在出生的人,等到他大学毕业后,世界知识量将增为目前的3倍。到他50岁时新的知识又将增加二三十倍。那么,在这个形势面前,为了不被时代抛弃,开设一门时间利用课,研究成功的时间运筹问题就成了势在必行之事。

    开一门时间利用课,研究成功的时间运筹问题,是掌握时间节约规律的要求。

    “时间学”是一门急待开拓的新兴学科。古代的哲学家,是最先理解时间的价值的,他们试着想办法去给时间戴上笼头,使它驯服,了解它的本质。从古到今,又有多少科学家和哲学家为研究时间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恩格斯说:“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我们研究利用时间的规律,就是为了进一步揭开时间的奥秘,研究和掌握时间有哪些特性,更好地挖掘时间潜力,合理地分配时间,科学地使用时间,不断提高时间利用率,进行高效能且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开设一门时间利用课,研究成功的时间运筹问题,是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据载,1957年,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卫星推进轨道,美国人大吃一惊!他们找原因,为什么苏联超过了我们?认识到军备竞赛的背后是科技竞赛,科技竞赛的背后又是人才的竞争。现代化不但需要现代化设备,更需要建设现代化人才。现代化,反映在时间上的明确特点:一是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更新快;二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处理大量资讯,效率高;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准确性强。所有这些都对成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们整个社会的时间观念与高度讲究时效的要求还有很大的矛盾。所以,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求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首先确立现代化的时间观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

    1955年,76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他身体十分虚弱,自己觉得要和人类永别了。有位老朋友来看望他,问他想要些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能够把一些稿子整理好。”后来,爱因斯坦的病稍有好转,就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他在去世的前几天,还在写一篇论文。临终前几小时,他要身边陪伴他的亲人去休息,他说:“我还要在这里做我的事。”

    人类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稗——“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在病重时“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奇怪吗?一点也不。只要你翻翻这个伟大科学家的传记,你就会看到在学校时刻苦学习,“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的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会看到在专利局当小职员时,挤出与别人聊天的时间钻研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还会看到在花甲之年,拒绝了几位老物理学家看戏的邀请而珍惜每一个小时的爱因斯坦,至于他在推婴儿车、等人,以及一些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惜时如金的传闻轶事,更是不胜枚举。纵观古今,横观中外,就会发现凡历史上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懂得时间的价值。

    法国作家伏尔泰在小《查第格》中写过这样一个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作者揭出谜底:是时间。他解释道:“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是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他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时间是最慢的;在作乐的人,时间是最快的;它可以无穷地扩展,也可以无限地分割;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都表示惋惜;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纪念的,它都令人忘怀;伟大的,却使它们永垂不朽。

    古往今来,面对这简单而奥秘的时间,多少人为之讴歌,多少人为之叹息,多少人为之奋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甚至无可奈何地长叹:“我们周围自然界中的不了解的事物最不清楚的就是时间,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时间和怎样控制时间。”古时候,人们把时间当作神。古希腊有“时祖”克朗纳斯的传说,古代埃及有“校时”神之说,古罗马传说中的时神是雅努斯,我国则有四值功曹之神的传说。

    时间和空间分别是物质的广延性的持续性的反应。自从地球上有人类以来,人类就用时间的金线编织着绵延不绝的历史锦绢: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宇宙中的飞船,深海下的潜艇……

    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科学家富兰克林有句名言:谁真正懂得生命的宝贵,谁就真正懂得时间的价值。人的生命的确是极为宝贵的,可是,生命为什么完贵?贵在何处呢?在苏联昆虫学家柳雅歇夫看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时间抓得住是黄金,抓不住是流水,浪费时间就是缩短生命。在岁月的流淌中,勤奋的人付出的是汗水,得到的是成绩;懒惰的人付出的是生命,得到的是空虚和衰老。

    时间的宝贵,还在于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既不能储存在仓库里随要随取,也不能直接焊起来使用。世界上只有时间的利用家,没有时间的收藏家。伟大的文豪托尔斯泰说:“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的那一点时间,是永不能返回的。”时间的这种特性,在哲学上叫做“一维性”,比喻时间只能依照过去、现在、将来这一个方向发展。既不会在一点上停滞,也不会横向发展。《奇特的一生》的作者叹:“为什么有能量守恒律,有物质守恒律,而没有时间守恒律呢?”他说:“……这失去的时间肯定在什么地方存在着——做为对我们的谴责,做为我们的罪孽而存在着。”可见没一种不幸可与失去时间相比。

    时间的宝贵,还在于它既是一个常数,公平地给人们以每天24小时,又是一个变数,善用则多妄用则少。对于珍惜它的人,一分钟劳动,就有一分钟收获。对他们来说,赢得时间就是有了变理想为现实的桥梁,有了变平庸为伟大的通途。对于不爱惜它的人,给予的报酬很少很少,甚至是零,有时还是负数呢!伟大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着名的科普家高士其也说:“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

    当我们谈论时间时,谁也拿不出来,也提不出抽象的叫做时间性的东西。时间问题包含着十分深奥的学问。那么,在复杂的时间里人们能不能把握其特点而加以运筹规划呢?有,时间的特征除了上面讲的有限性和一维性、均等性和流逝性外,它还有永恒性和无限的连续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间断性和瞬逝性。我们既要用时间的永恒性也要用时间的瞬逝性和不可逆性约束自己,不虚度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

    时间,有的人说它就是金钱,有的人说它就是力量,有的人说它就是知识,有的人说它就是财富,有的人说它就是速度,有的人说它就是胜利……有的人把时间比作伟大的作者,说它能给每个人写出应有的结局;有的人把它比作公正的画师,说它能用无私的彩笔,点染每个人的外貌和灵魂。别林斯基则说:“在所有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尽管人们对时间下的定义,因时、因事,因地,因社会地位不同而不同,但是,对时间的宝贵,人们的认识还是一致的。所以,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千方百计地节约时间,为了节约瞬间即逝的时间,人类发明了火车、汽车、飞机;为了节约彼此联系的时间,人类发明了电报、电话、电传打字机;还有电脑、洗衣机、电梯等等。

    现在还没有一个这样的仪器,能测量出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一秒对每个人的价值,因为对于时间的宝贵,是无法用我们通常的价值观念来衡量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离不开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古老的格言形象地道出了这一点。

    成功从掌握时间开始

    《有效的管理者》一书的作者,美国着名的管理学者彼德·杜拉克,同时也是一个研究时间利用的专家。他在该书中指出:“关于管理者的任务的讨论,一般都从如何做计划说起。这样看来很合乎逻辑。可惜的是管理者的工作计划,很少真正发生作用。计划常常只是纸上谈兵,只是良好的意见而已,而很少转为成就。

    根据我观察,有效的管理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掌握时间开始。他们并不以计划为起点;认清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才是起点。……

    人在时间中成长,在时间中前进,在时间中改造客观世界,在时间中谱写自己的历史。人对各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人创造的各种成果,必须经过时间来鉴定。时间,唯有时间,才能使智力、想像力及知识转化为成果。人的才能想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尽快踏上成功之路,若没有充分利用时间的能力,不能认识自己的时间、计划自己的时间性、管理自己的时间,那他只会失败。

    时间,是成功者前进的阶梯。任何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踩着时间的阶梯一级一级登攀。日本东京大学名淮教授渡边茂提出过“三万天学习论”,他设定人生寿命为81岁,把生命分为“成长时代”、“活跃时代”、“充实时代”三个时期。每个时期27年,大约相当于一万天。从出生到27岁,这第一个一万天被称为“成长时代”,是人们成长、学习各种基础知识、锻炼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的时代。从28岁到54岁,这第二个一万天称为“活跃时代”,是人们接受事业挑战、施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里展翅飞翔的时代。从55岁以后,这第三个一万天称为“充实时代”,是人们思考、总结的阶段。

    时间,是成功者的资本。坎农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指出:“一个研究人员可以居陋巷、吃粗饭、穿破衣,可以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但是只要有时间,他就可以坚持致力于科学研究。一旦剥夺了他的自由时间,他就完全毁了,再也不能为知识做贡献了”。可见,获得时间资本对于成功者是多么重要,一旦损失又是多么令人惋惜。伟大物理学家牛顿在研究力学时,一场熊熊大火吞噬了他的财产,也烧毁了他数年辛勤研究的手稿。牛顿并不痛惜财产的损失,而是流着泪叹息道:“可惜,时间呀!”

    时间是成功者胜利的筹码。射箭需要练一段时间才能准,画画需要多画一段时间才能画精。成功要有个定向积累的过程,这是人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理。世界上从来没有不要花费时间便唾手可得的成功,也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大诗人歌德曾后悔地说:“在许多不属于我本行的事业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假如分清主次的话,我就很可能把最珍贵的金刚石拿到手。我们再假定,如果歌德活到67岁即去世,那他的伟大巨着《浮士德》肯定完成不了。

    时间,是衡量成功者成就大小的标准。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过:“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我们在赞叹成功者成就大小时,实际上使用了时间这个尺度。伟人们有限的一生中,做出了超越常人的贡献,这就是他们伟大之所在。我们赞叹鲁迅的伟大,常常想到他一生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着作。我们赞叹爱迪生的伟大,也常离不开他一生有一千多项科学发明。

    时间,是鉴定成功者成就的最伟大的权威。人类的一切成果,都将接受时间的批评,都将接受时间的鉴定。正因为这样,古往今来凡有远见卓识的人,都十分重视让认识去接受时间的考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谈到他的化学理论时说:“我不期望我的观点立刻被人接受。因为只有时间的流逝才会肯定或否定我提出的见解”。法国另一个化学家巴斯德,因考察生命起源而被人们骂为骗子和小丑时,坦然地对妻子说:“一个科学家应该想到的,不是当时人们对他的辱骂或表扬,而是未来若干世纪中人们将如何讲到他”。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过:“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民服务”。“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一切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渺小,时间自有鉴定。

    当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所引起的资讯革命,使时间产生了增值效应,正以几何级数成倍增长,能否有效地运用时间,提高时间管理的艺术,成为决定成就大小的关键因素。由于现代资讯的增加,知识陈旧周期缩短,使人才越来越带有不固定性。譬如,工业发达国家在1950~1965年的15年中,由于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原来工业体系中失去了八千多个旧的技术工种,同时又诞生了六千多个新的技术工种。这就是说,曾经有的八千多种人才消失了,而又有六千多种新技术人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二十多年前,你可能是着名的电子管专家,但是曾几何时,不仅单个晶体管已被淘汰,而且集成电路也已过时,现在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时代了。电子技术革命尚在进行,而激光又初露头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满足自己已有的成就,不抓紧时间学习,就可能从昨天的英才变成今天的庸才。

    成就是驾驭分分秒秒的结果

    在明代,江苏人说到作诗,就举徐文长;说到书法,就举祝枝山;说到绘画,就举唐伯虎。这三个人,各有所长,但因年寿不够长,成就都不能与同时代的文征明相比。文征明诗、书、画俱绝,兼有三人之长。所以王世贞在写文征明传记时,发出了“人不可以五年”的感叹。

    “人不可以五年”,清楚地道出了时间与成就的关系。一般地说,学习成果的大小总是与人们付出的精力和劳动,与人们对时间的利用效率相关。按王世贞的说法,活的时间长一些,为取得成就、作出建树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学习和实践的岁月,也就获得了做出更多贡献的条件。这四个人中,徐文长只活了32岁,唐伯虎只活到54岁,祝枝山活到67岁,文征明却活到90岁。而且文征明在比其他三个人多活的最后几十年里都是在勤奋中度过的,因而他能兼三人之所长,成就最大。可见,人生犹如一条无形的链子,这条链子由一节节年龄环所串连而成。人的年龄分期,是人的时间形态,又是人的生命形态。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个时间与价值组成的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上,时间是横轴,价值是纵轴。若把人的一生浓点描在上面,我们就会看到由这些点组成的线,有时是直线,有时是曲线,有时上升,有时下降,表示了人生有的时期光辉闪烁,有的时期平淡无奇,有的时期还产生负价值。有一句外国谚语:“一个人成年偿还少年的债”。就是说,倘若一个人青少年时不努力,不学无术,那实际等于欠下后半辈子偿还不完的宿债。相反,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奋发努力,刻苦学习,那就等于为后半辈子积累发展的雄厚资金,受益无穷。所以在这个坐标系上,有两个特点,一是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最宝贵时期,这个时期对时间的态度,往往影响到他一生的价值。二是时间还对人生作出严格的“筛选”,它不把有价值的东西筛掉,也决不让鱼目混珠,废物长存。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达文西有一句至理名言:真理是时间的女儿,相信它能逐步把所有东西的“真相揭露出来”。

    学问、事业都是时间和精力的结晶。成功之路,是一个要经过长期艰辛的奋斗之路。成就的大小,与人们为之付出的汗水和时间成正比。达尔文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才于50岁时出版了《物种起源》;孟德尔对豌豆花进行了10年的实践,终于在44岁时发现了遗传法则;发明大王爱迪生前后经过17年,试验了1600种不同的物质,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用的电灯;美国科学家吉耶曼和他领导的一个小组,历时27年,处理了27万只羊脑,终于得到一毫克促甲状腺释放因子的样品;而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行》花了36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花10年。就以画虾为例来说,齐白石对问他成功秘诀的人说:“余画虾数10年,始得其神”。凡此等等,无一不说明了时间与成就的关系。

    据人才学家研究,立志和勤奋相结合是支配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所谓“勤”,就是要求人们像珍惜生命一样去珍惜时间,我们常说,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就是这个道理;说到“奋”,就是要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和奋斗的目标。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勤奋可以克服一切障碍”。达尔文说:“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门得列夫说:“终生努力,便成天才”。郭爱克博士也说:“科学就是勤奋,勤者就是要紧紧抓住时间”。要知道,成就之果并不是一探手就可摘到,光辉的成就之峰,并不是一蹴就可攀登上去。一部《红楼梦》,对曹雪芹来说,字字句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托尔斯泰说,每次蘸墨水时,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着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说:“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知识不需要货币购买,知识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学来。从前,有个国王想了解人生的“奥秘”,他的大臣立即给他送来一车子书对国王说:“读了这些书,人生‘奥秘’就知道了。”国王摇摇头说:“这么多书读起来有困难,少一些吧!”隔一会,那大臣又背来一包袱书说:“读了这些书,也就差不多了。”国王还是说太多,再少些。又隔了一些时候,大臣只带来一本书,这时国王因思念人生“奥秘”而染了重病,躺倒在床上,他看了书一眼,勉强说:“看来我连一本书也看不了了,你把书里面的意思告诉我吧。”大臣点点头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国王就死去了。这个国王因想了解人生“奥秘”而染了重病,进而丧了命,求知心不可谓不切,可是不想认真花点时间去读几本书,最后只好一片雄心付东流了。

    人生,以时间为尺度计算其长短;事业以时间为标准衡量。没有时间,也就没有生命,没有存在,没有思想,没有希望,也就没有一切,一切存在于时间之中,时间是一切条件中的基本条件。不珍惜时间就得不到生命的价值。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个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哪一个没有演奏一曲曲动人的时间之歌。因此,如果你想尽快踏上成功之路,那就首先要知道时间的价值,学会珍惜时间。

    时间好像在慢慢地爬;

    当我是个孩子,整天嘻笑不止,

    时间迈开前行的步伐;

    在我长大成人以后,

    时间变作奔腾的骏马;

    当我老得皱纹满颊,

    时间成了飞逝的流霞。

    人类的时间观不但和年龄有关,也和事业心有关。据着名物理学家费米夫人回忆,费米工作准时得像“闹钟一样的某种大脑机械装置”;格拉宁写道,柳比歇夫能“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我国一位女核物理学家,在干校劳动时负责打钟,总是不到最后一秒决不敲响钟,人们称她为“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报时钟”。高度的时间观念,是现代化社会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

    人们的时间观念,同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联。古代,人们的时间观念并不强,在当今世界的偏僻角落情况亦然。我国黑龙江地区居民曾以大马哈鱼由海入江的周期计为一年,吃过几次大马哈鱼就是几岁。斯拉夫人曾把这一次收获到下一次收获的时间称作一年。澳大利亚人则是按照雨季的降临计年。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盈亏圆缺,使人们开始形成了日和月的概念。日晷、沙漏等计时器出现,时间间隔由一日一计时划分为12时辰计时。14世纪到15世纪,世界上的钟有了时针,一天被分为24小时。16世纪,出现了分针,把一小时均分为60分钟。18世纪,出现了秒针,一分钟被均分为60秒。直至现在出现了毫秒、微秒、毫微秒、微微秒,新型的原子钟甚至能测定几亿分之一秒。时间间隔精确化,时间计算单位的微量化一个重要原因是:时间出现了增值效应,时间价值提高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时间的价值,犹如核分裂反应,正以几何级数成倍增长。现代一架纺纱机一小时纺的纱,可以使古老纺车纺一年;拖拉机一人一机能干完牛拉犁几个月的工作量;乘超音速飞机数小时可以从东半球飞到西半球,而孔老夫子不过是在中国各诸侯国周游,竟把大半生的时间消耗在七高八低的路上……现在,一小时所创造的价值,比古代不知高了多少倍,而且今后将提高得更快。难怪社会学家这样估计:“今天社会在三年内的变化相当于上世纪三十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三百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三千年内的变化。”

    时间的增值效应,正在引起一连串的链式反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也对成功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了。当代科学技术已处于重大突破的前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已加强了联盟,各学科的横向渗透已加大了“跨度”和“力度”,科学技术已出现资讯化、电脑化、综合化和专业化的新趋势。近几十年中,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新发明超过了以往两千年的总和,现在知识的陈旧率,比20世纪40年代加快了一倍。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读书,需要比过去更多的时间才能追得上知识的发展。

    作出新创造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这种要求表现在工作的紧张性上。参加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着名物理学家费米,检验核元素的放射性,而这种元素产生的放射性历时很短,耽搁不到一分钟就不能检测了,而放置核物质的房间和计数仪房间分别在一条长廊的两端,费米经常以最快的跑步来完成工作。这种要求的另一种表现是科坛夺魁的时间性越来越强了。人类社会正朝着“资讯社会”发展,资讯社会的一个显着特征是时间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宝贵。因而,时间不仅仅就是金钱,它还是道德、教养、品格、尊严、社会责任,甚至还是一种社会生命。

    因此,《奇特的一生》作者格拉宁说:“时间比过去少了,时间的价格比过去高了……”而与这种深刻变革的时间观念相适应的必须是强烈的时间信息感。有志于成功的青年,如果对身边流逝的分分秒秒没有敏锐的感受,绷紧头脑里的弦,那显然是不行的。

    据《人间的普罗米修斯》记载:英国女作家玛?科明是马克思女儿爱琳娜的好朋友。她在一篇回忆录中记载了1881年与马克思交往的一个场面。她写道:记得有个星期日吃午饭的时候,我去晚了。主人马克思非常严厉地责备我,听了我的解释也摇头。“用解释来纠正错误,那纯粹是浪费时间”。他用低沉的嗓音嘟囔着,“能这样考虑一下好,可是有人就不这样。什么是人的最大财富、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时间。可是,偏就这样浪费掉了。自己的时间根本不珍惜,可别人的时间呢?譬如说我的时间呢?老天爷!这要负多大的责任呀!”我不由得十分沮丧。而他的愤怒又马上变为快活的微笑,“来,过来,你会被宽恕的。坐下,我给你讲讲我在巴黎的一次经历……”你想在伟大的事业中留下“痕迹”吗?你想以创造累累的果实来显示自己生命的价值吗?那好,请你珍惜这人生的最大财富吧!请你以强烈的时间信息感,适应深刻变革的时间观念的需要吧!有了这种强烈的时间信息感,才能提高时间运筹技术,才能疏导时间信息渠道,增强时间的节奏意念不断追求效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