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丛书:俾斯麦-庄严的谢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威廉一世去世

    1887年威廉老皇帝的健康状况不佳,因此一般人预料俾斯麦的政治生涯也快要结束了,因为继承帝位的是最厌恶俾斯麦的腓特烈亲王。俾斯麦还有一件事没有完成,那就是与俄国缔结同盟,因为德国位于欧洲平原的中央,被英、法、奥、俄四国包围,随时都有被围攻的危险。其中最可怕的就是东方强国俄国,一旦俄国和法国联合,那就更可怕了。

    虽然俾斯麦已经和奥地利、意大利两国缔结了三国同盟,但在没有获得俄国的保证之前,德国实在是无法高枕无忧。他希望能在威廉老皇帝在位之年,完成德俄同盟,以免后顾之忧。

    另外,当各国政界发现老皇帝健康欠佳时,便开始不遵从俾斯麦的策略了。因为大家都认为听信一位随时都会垮台的宰相之言是很危险的。

    1887年末,俄国皇帝访问柏林,这是俾斯麦最后的试探机会。他将老皇帝会见俄帝所要谈论的内容逐条写下,其要点说明如果德法再度开战,万一法国获胜,那民主主义思想必将风行全欧,那时皇帝的地位也难保了。因此这一战并非德法两国政府之战,而是欧洲大陆的君主和民主主义的决战,请问俄国到时候是否能袖手旁观?

    俄国皇帝终于来到了柏林,两国皇帝也会了面,两国宰相也完成了同盟条约的草案,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步了。

    但是,1888年在老皇帝迎接90岁生日时,大家都看得出他的日子已所剩无几了。当天参加庆宴的王子腓特烈亲王因宿疾突发,面容憔悴。这种情形,让人们确信继承帝位的很可能是皇孙威廉亲王。那么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亲王即位后,究竟会实行何种政治呢?

    老皇帝临终前,俾斯麦为了巩固德国的地位,断然宣布解散议会,而向新政府提出军事预算。他得到数目庞大的、长达7年的预算费用。德国有了这些预算后,国防也更巩固了。

    “今天我们应该节省力量,以储备优于敌人的力量,我想我们是可以做到的。我国位于欧洲大陆中央,三方受敌,而欧洲池中的梭鱼不可能成为温顺的鲤鱼,它们的齿牙随时都可能突袭我国两侧。所以,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是今天德国国民的当务之急。……现在我们要以攻为守,因此,我请各位准备充足的军费。”

    同时,他在回答国外报纸的好战论调时说:

    “各位,我们很感激爱心和善意,但我们绝不会因欺负与威胁退缩。我们德国人虽然敬畏神,但除了神以外任何事物我们都不怕,因为我们敬畏神,所以我们极力地追求和平。”

    1887年末,威廉老皇帝寄给俾斯麦一封亲笔函,其中有一份命俾斯麦的长子哈佛为大使的任命书,老皇帝在信函中说道:

    “我很高兴能把这一张任命书送给爱卿的长子,爱卿和爱卿长子和我都该庆喜。”

    90高龄的皇帝发觉自己的日子已不多,同时知道王子的性命亦很危险,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了皇孙威廉身上,他希望把皇孙交给俾斯麦,这样才能瞑目以终。因为在列强虎视眈眈之下,新兴德国的前途定是崎岖不平,年轻的皇孙能否撑持大局,还是个未知数。

    1888年3月初,老皇帝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便传令召见俾斯麦。俾斯麦来到时,皇帝说:“拜托你照顾皇孙。”俾斯麦跪下来向他发誓:“我发誓一定会照顾他的。”老皇帝伸手握住俾斯麦的手,表示他已经安心。老皇帝可能以为皇孙也在身旁,便说:“今后,你要多接近俄国皇帝,千万不要和俄国交恶。”过了一会儿,皇帝好像清醒了许多,对俾斯麦说:“我看见你的脸了。”

    第二天清晨,威廉老皇帝便崩逝了。当天正午,俾斯麦站在议会的讲台前向国民报告皇帝崩逝的消息,他呜咽饮泣,数次语塞。

    俾斯麦说:“此时此地,谈论私人情谊也许不太合适,不,我想没有必要,因为此刻我心中的感触也就是所有德国人民心中的感触,我不用把它说出来了……我相信陛下的勇气和他的名誉观念,以及他对祖国所尽的义务,对我国的国民,是多么的宝贵啊……”

    说到这里,俾斯麦这位铁石心肠的英雄掩面而泣。

    寒气未消的3月,俾斯麦和一代名将毛奇将军,跟随在皇帝的灵柩后面举行国葬。

    因为新王腓特烈病重,所以由皇孙威廉亲王摄政。亲王还年轻,所有的内阁阁员和武将也都很年轻,只有年老的宰相是唯一能够延续过去的人。

    与威廉二世矛盾重重

    腓特烈亲王即位时58岁,但他已病入膏肓,所以天下人民的期望都集中在了他的儿子威廉亲王身上。威廉亲王年仅29岁,是一位天生的残障者,左手几乎完全残废了。他曾经苦练骑术用右手操纵马匹。就因为身体上有缺陷,又能战胜残疾,所以个性傲慢,加上他天资聪颖,就更加骄傲了。

    身体残障,家庭缺少温暖,威廉亲王的思想很偏激。王子妃因自己的亲生儿子威廉亲王是个残废而感到厌恶,这种感情使他们母子间产生了隔阂,所以亲王对被他母亲所支使的父亲也很反感。威廉亲王不知道什么是爱,他在家庭内没有得到父母的爱,自己也不爱父母。他的婚姻是由他人决定的,没有爱情可言,他根本不知道牺牲自己去爱别人的可贵。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德国民族的大灾难。

    威廉老皇帝逝世后不到100天,新帝腓特烈也去世了,年方29岁的威廉亲王继承德国皇帝之位成为威廉二世。新帝即位后,俾斯麦在议会上发表演说,公开声明德国的统治权应全部属于皇帝,宰相随时可以由皇帝任免。他想以此事来确定德国宪法,使皇帝的地位稳固强大,来压抑当时逐渐抬头的民众势力。对于宰相本身的罢免权,他以为连威廉老皇帝都畏他三分,相信年轻的新帝也不会轻举妄动的。他虽然有洞察人心的天才,但独揽大权26年之久,难免恃宠而骄。他没有发觉当时的德国人对他长期的领导已感到厌烦,同时,他也忽视了国民对年轻的新帝所寄予的莫大同情和期待,他更没注意到新帝的心已日益远离他。

    因为俾斯麦长期采取的弹压政策,使国民对他很反感。内阁因为每天战战兢兢地察看独裁者的脸色,也感到不耐烦。

    登基后的威廉二世发现宰相对他只是个绊脚石,而他的虚荣心也不允许年老的宰相与他共存。腓特烈大王不是就在他登基初期,把有功的老臣免职了吗?他的宠臣华德杰建议他说:“腓特烈大王如果不把老臣罢免,那他可能不会成名。”

    威廉二世心想:“对!如果我不把俾斯麦免职,就无法在后世留下大名。”

    围绕在新帝四周的人们,个个都向他进俾斯麦的谗言。而俾斯麦却因为新帝是先皇委托给他的,而尽力去帮助他,甚至比以前更加卖力。这样一来,双方的冲突也就无法避免了。首先是军事预算。因为议会不承认政府所提出的预算,所以1890年1月末,召开御前会议,新帝在会议上表示要双方妥协;但俾斯麦主张不能让步,就在新帝表示反对意见时,俾斯麦不客气地说:“如果陛下不容纳臣的意见,那臣就无法担任现职。”

    威廉二世回顾其他内阁阁员说:“这话实在让我无法裁决,不知各位意见如何?”

    此时大家默不做声,这种情形是28年来的第一次。后来陆军司令出来打圆场,气氛才缓和下来。但在新帝和老宰相二人心中却无法释怀。

    很快第二次冲突又出现了。1月31日举行的议会,新帝没有出席。但内阁阁员们还是站在新帝一边反对俾斯麦,因为他们这次终于抓住了报复十几年来俾斯麦压迫政策的机会。议会即将结束时新帝突然出现,他反对俾斯麦的意见,赞成劳工优待法案。俾斯麦终于察觉出了新帝的心意。2月末,他提出辞呈,新帝默不作答,这可以说是一种默认。

    不久的总选举,新帝第一次感受到了失望,这正是俾斯麦所预料的,这时俾斯麦理直气壮地向新帝说:“事到如今,臣就无法挂冠求去了。”

    提出辞职

    新帝亲政后不久,遭到总选举的失败、老宰相的威胁,心中悲愤不已,终于开始采取手段对付俾斯麦了。他借口根据驻俄国的德国领事的报告,俄国已准备对德国作战,而宰相却知情不报并建议皇帝早日完成德俄密约。所以皇帝认为不能承认俾斯麦所恢复的普鲁士旧法令,内阁阁员如不通过宰相,不得上奏皇帝。新帝命令废止这项法令,不然就要内阁辞职。

    皇帝派的使者3月17日清晨去访问俾斯麦,说:“陛下主张要撤回该条文的规定,不过,我已上奏说公爵可能不会答应。陛下却说:‘那就要宰相立刻辞职。’我希望阁下能在今天下午两点去谒见国王并提出辞呈。”

    俾斯麦静静地听他说完,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身体不好,不想去谒见国王,但我会书面答复这个问题的。”他决定要以英雄本色进退,不过辞职前,有件重大的事情必须完成,那就是德俄密约。

    从在他担任驻法兰克福大使至今,40年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如何避免德俄战争,他的直觉认为,德俄开战之日便是德国灭亡之日,所以他认为德、奥、意三国同盟还不够,必须要另外秘密缔结德俄同盟,进一步他还有意缔结德英同盟以防备法国的复仇。

    他多年来的苦心总算没有白费,俄国大使已带着俄国皇帝的密令来到柏林,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先完成这个密约,把祖国置于安泰之地,然后再辞去首相之职。完成此项使命,有利于德国和平,他自己也能安心辞职了。

    俾斯麦心想自己年龄已大,总有引退的一天,辞去首相之职并不足惜。他更担心的还是德国的前途,最可怕的是法国民族的复仇心,他预测几年后法国一定会掀起一场复仇战争。现今,德国已成为欧洲各国的觊觎之地,如果法国向德国宣战,那英俄两国很可能会跟着与德国作对。为了把这两国和法国之间的距离拉远,必须完成德俄秘密同盟。

    俾斯麦心中日夜忧虑,他发誓无论如何一定要完成这项使命,否则死也不瞑目。

    俾斯麦召集内阁会议,宣布自己决定辞职,而他的辞职理由是皇帝想独揽大权。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一位阁员提议与俾斯麦同进退,此时,他才发觉自己被孤立了,担任首相28年,居然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开完会,他吩咐备马,在柏林待了一阵子便回家,刚回家,他便发现书记官正在等他。

    书记官焦灼地说:“陛下要我来问你为何要辞职?”

    俾斯麦回答说:“陛下随时都可以把我免职,免职命令下来后,我马上签署同意书。但是皇帝必须对此举负责。我当了28年的官,对祖国和欧洲多少有些影响,因此我需要一些时间来让天下人知道此事的真相,然后我会自动去谒见皇上的。”

    当晚,俾斯麦便提笔写辞职书。第二天,新帝便接到了长达6页的辞职书。皇帝读完后,在空白处写了两个字:“批准”。但皇帝始终没有把俾斯麦的辞职书公诸于世,而是把皇帝亲拟的俾斯麦引退理由书公开发表,引退理由是健康不佳。

    为了报答俾斯麦多年的功劳,皇帝封他为大公爵及陆军少将,还赐予他一笔可观的金钱,但全都被俾斯麦辞拒了。

    大公爵的封号,他在有生之年一直没有使用过,他只接受了辞职令。但他同意了皇帝的要求,让长子哈佛继续留任外交部长,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完成他未完成的大业——德俄密约。

    可惜的是,他最后的希望也遭到奸人荷鲁斯坦从中作梗,以致他的儿子哈佛终究无法完成任务。因为荷鲁斯坦认为一旦签订了德俄密约,俾斯麦便有可能东山再起,俾斯麦再起就等于自己的垮台,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多方妨碍这个重要密约的进行。

    俾斯麦准备离开柏林,他进宫拜别新帝,并参拜了威廉老皇帝的墓,几天后他便离开了长年居住的官邸,准备回到自己位于喀尔斯鲁的山庄。沿途有数万民众为这位老英雄送行。当俾斯麦坐在车上,离开官邸时,民众一起脱帽致意并流下了眼泪。这位德国的老英雄虽然被新王所弃,但一般民众仍对他念念不忘。

    退休的俾斯麦在他喀尔斯鲁的规模宏大的山庄里,孤独寂寞地坐着,甚至连拜访者都没有,因为大家都惧怕威廉二世皇帝,如果有人来拜访他,那这个人的名字马上就会被报告到他那里。

    德国的报纸都不敢发表与他有关的新闻,因为害怕政府检查,只有汉堡公报例外。此外,就是偶尔会有外国记者访问他。皇帝下令,寄给俾斯麦的信件一定要经过检查,因此除了家人和两三位老朋友外,他与外界完全隔绝。

    一次,有位美国的铁路专家来采访他,俾斯麦坐在初见面的外国人身旁,毫不掩饰地说:“你是我这个星期以来的第一位客人,大家都因为害怕皇帝而不敢前来。就是几个月前在柏林街头碰面会给我行礼的人,现在来到镇上也不敢来看我,大家都在排斥我了。”

    一些高官、贵族及皇族等,即使以前曾受他照顾,也都迫害他。其中,接任其职的新首相给俾斯麦写信,要求他退回多领的薪水。

    信中说:“阁下在3月19日辞职。从第二天起,就要按照退休年金计算,所以20日到31日的月薪属于溢领的,请退回,以便结算。”

    这位新首相同时还透过驻外大公使向各国政府通告:

    “今后,俾斯麦公爵的言论,与敝国完全无关,请贵政府不要重视。”

    大家都这样对待俾斯麦,他在山庄里究竟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他在编写自己的回忆录,他把自己80年来的生活,详细地口述,让秘书一一记录下来。俾斯麦曾经往来于千军万马之中与敌军战斗,也曾经和访客交谈,日理万机。那时,虽然忙碌却能写出精炼的文章。如今,失去了访客、公务及敌军等一切刺激,他内心顿感空虚,而他灵敏的头脑也不及昔日活跃了。所以,他的回忆录的文体没有他全盛时代的演说和书信精彩。

    巨星殒落

    俾斯麦的事业没有什么可忙的了,现在他的生活里就只剩下了家庭和森林,他的爱犬死后,他便不再养狗。他的长兄在他下台后不久便死去了,子女们也都不在他的身边,只有妻子留在他身边,他害怕和妻子离别,他对友人说:

    “我不愿比我太太早一步归天,我不愿留下妻子一人。”

    从1894年后,他妻子的身体日益衰弱,那年秋天,她过了70岁生日。一天早上,当俾斯麦走进她房间时,发现前天晚上还在饭厅一起用餐的妻子,已经与世长辞了。他抱着妻子好像10岁少年般地坐在地板上放声大哭。

    第二天早晨,他从书架上拿下一册德国历史,对自己说:“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心情好转。”在一起生活48年之久的妻子的死,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心中一时还无法恢复平静。

    1896年,俄国和德国的条约期满后,俄国转而与法国接近,为此,欧洲各国很恐慌,德国报纸也指责这是俾斯麦的失策。这让俾斯麦很不服气,于是他便把自己辞职前后的事情公开发表在了报上,这对德国皇帝打击很大,而这一次也是俾斯麦的最后一次公开活动。

    从第二年开始,俾斯麦因神经痛而双脚行动不便,一直坐在轮椅上。不过他的脑力倒是一点没有衰退。他当时曾预言俄国可能会很快成为共和国,一旦劳资之间发生纠纷,最后一定是劳工胜利。任何一个国家一旦给劳工投票权,就一定会发生这样的结果。此外,他还预测了德国的未来,他说:“神可能会再给德国一次衰颓期,之后再给它新的光荣期。但是可能要在它改变为共和制度以后才能出现。”

    1898年7月30日晚上11点,俾斯麦在喀尔斯鲁山庄去世了,享年83岁。临终时,他对守候在枕边的女儿说:“谢谢你!我的女儿!”

    根据他的遗嘱,儿女们把他和妻子一起葬在了喀尔斯鲁山庄的丘陵上。虽然皇帝赐给他国葬的恩典,但他的长子哈佛以父亲的遗嘱为由婉拒了。

    俾斯麦的墓碑上写着:

    俾斯麦公爵,长眠于此。

    1815年4月1日生。

    1898年7月30日死。

    威廉一世皇帝的忠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