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丛书:俾斯麦-领导统一大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迈出了第一步

    什列斯威格和荷尔斯坦的问题很复杂也很难解决,这两个地方位于德国北方,近接丹麦国境,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百万,但是关于这两个地方的归属权和政治地位等问题,经过了几百年的纷争仍没有一个定案。该区的居民大多数是德国人,也有一些丹麦人,所以德国国内主张收回该区。俾斯麦知道,该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有面临波罗的海的基尔良港,如果能把该地的地峡开凿成运河,就能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

    奥布斯坦公爵提出这两个地方的主权问题时,与丹麦发生了纠纷,俾斯麦看到有机可乘,就逐步展开了他的吞并计划,这是1863年年底的事。俾斯麦决心出兵占领这两个地方,这也是统一德国的第一步。

    同时,俾斯麦也想趁机试试他反对议会强行扩充军队后的实力究竟如何,但该事涉及的外交问题很微妙,尽管小小的丹麦军力不值一提,但欧洲列强的态度会如何?这是个需要考虑的大问题。

    对于普鲁士扩张势力的举动,法国会不会坐视不管?俄国可能会因为俾斯麦这些年来的亲俄政策而保持中立,但是英国估计不会袖手旁观,尤其是奥地利,很可能会从背后偷袭普鲁士。而其他德国各邦又会不会赞同此举呢?此时该是俾斯麦展现其非凡外交手腕的时候了。他就像变魔法一样,诱使奥地利与普鲁士联合,组成普、奥联军,进驻了什列斯威格及荷尔斯坦。

    眼看着普、奥两国联合宣战,英、法、俄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如果要出面干涉,必会牵连到德国国内的内政问题,另外,在普奥联合的情况下纵使胜利了,什列斯威格与荷尔斯坦两地也不会被普鲁士独占。所以拿破仑三世决定采取观望态度,英国政府也决定保持中立。

    在普鲁士国内,俾斯麦也面临着许多难题。首先是说服国王裁定该次战役,因为俾斯麦对议会说明吞并什列斯威格和荷尔斯坦两地的问题时,威廉一世曾反对他,说:“我对这两个地方没有任何权力!”

    当时,俾斯麦坚决地回答:“陛下的祖先曾占领过西里西亚之地,当时他们对这些地方是否也有权力呢?依我看,普鲁士王家的君主全都是领土扩张者。”

    听到如此莽撞的言辞后国王很震惊,无言以对。但王子竟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来表示赞成,其他的议员都一语不发地继续进行另一项议案,在他们眼里,俾斯麦所有的计划都是鲁莽而不实在的。

    不过,俾斯麦已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强迫人民赞同这次征伐丹麦之举,后来在议会提及军费预算案时,遭到议员们的愤慨抨击。他们决定以多数票来否决该议案,于是俾斯麦立即解散议会,他已不再顾及全国国民的反对,坚持要完成该次并吞计划。俾斯麦凭借坚强的意志最终排除万难,使普王对丹麦宣战。普、奥联军势如破竹,不到3个月便完全占领了什列斯威格和荷尔斯坦。

    但对如何处理两地使得两国意见相左,彼此关系恶化,几乎宣战。当时俾斯麦决定不惜一战也要吞并这两个地方,但是因为普王的犹豫不定使目的未能达成。后来在1864年8月24日,双方协议订定了和平条约,把荷尔斯坦与劳恩堡割让给奥地利,什列斯威格则并入普鲁士。

    丹麦之战算是俾斯麦政策上的一大胜利,但却是英国的一大败举。当时英国曾数次游说他国干涉普、丹战事,都未成功,终使普、奥两国恣意蹂躏丹麦,基尔良港落入了普鲁士之手,这对英国的海上霸权是一种威胁。这是英国外交上的一大挫折,同时也更显示了俾斯麦的成就之伟大。俾斯麦在关系复杂、利害错综的欧洲本土上三次用兵,且未遭受任何国家的干预,这种出色的外交手腕,实在是无与伦比。

    普鲁士国王封俾斯麦为伯爵以奖励他的功勋,俾斯麦对这个爵位也相当满意,他认为这为他的家族增添了无上的光荣。

    取得拿破仑三世的支持

    普、丹之战是统一德国的第一步,这次意外的大胜利,使俾斯麦的身价高涨,不过他并不在乎这些虚名,现在的他犹如饿虎扑羊般想急切寻找第二个猎物,那就是奥地利。如果不把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普鲁士领导统一德意志的愿望就无法达成。俾斯麦认为只有依靠武力才能实现这个统一的目标。但是在普军击溃奥军前,他必须要运用外交手段让奥地利在欧洲被孤立。

    俄国已站在普鲁士一方,而隔海的英国根本无意干涉欧洲大陆问题,最要注意的就是法国的拿破仑三世。现在最重要的行动就是笼络拿破仑三世。过去10年俾斯麦处心积虑,不断计划,他发现讨伐奥地利的胜败关键不在维也纳,而在巴黎。

    俾斯麦突然称妻子身体不适,要带她到法国西北岸的琵亚瑞兹海滩疗养,他在拿破仑三世的别墅附近租下一间房子,希望能抓住机会与法皇谈谈。他所等待的机会很快就来了!一天,两人并肩在海边散步。

    拿破仑三世为了保住他的皇位,必须要不断地有所表现,为了取悦人民,他实行了很多措施,巴黎居民举行世界博览会时,每个人都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而欢欣雀跃,前些日子,美国报纸评论拿破仑三世比他的伯父拿破仑还要伟大。按照目前情况,法国皇位无疑会由自己的子孙继承下去。

    拿破仑三世心里虽然这么想,但他还是提醒自己千万不可大意,因为巴黎的人民很善变,他们随时可能再发生暴动,所以拿破仑三世认为把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国外才是上上策。那么下个目标到底该是哪一国呢?看来看去,还是以奥地利最为恰当。

    奥地利领土广大,但军力不强,还是一个标准的君主专制国,巴黎报纸常借此攻击它。

    “对了,再向它挑战一次,也好夺些领土。”拿破仑三世虽有这样的想法,但也知道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不知道普鲁士会采取什么行动,那个首相——俾斯麦是个老狐狸。同时,俾斯麦也在想无论如何得拉拢拿破仑三世才行。俾斯麦终于先开口说话,他大胆提出了德国领土莱茵区,他说:“如果你不要,我也不会勉强送给你,不过,你若是想要的话,我绝不会插手干涉。”

    “不,普鲁士扩张势力,我并不反对。”这实在是令人意外的回答。

    他们两人磋商后,法皇又说:“如果世界情势需要我们两国洽商时,请贵国国王不要客气,直接通知我好了。”俾斯麦听出他话中有话,但也不是没有希望。

    另外,俾斯麦还发现拿破仑三世的健康状况已大不如前,健康对一个政治家而言比财富更重要,知拿破仑三世患了膀胱疾病,他的精神也逐惭衰弱,已经越过了生命的巅峰期而走下坡路,当俾斯麦发现一切都没问题后,便安心离开了法国。

    接下来就需要攻克威廉一世的问题了。

    俾斯麦心想:要让这位信仰虔诚、性情率直的军人皇帝同意发动一次毫无理由的战争,战争目标还是同文同种的邻国奥地利,恐怕比说服拿破仑三世还要困难。对付坏家伙不是难事,但碰上憨直的人,真不知如何下手,而且在国王身边还有三位反对者,这该怎么办好呢?

    俾斯麦的办法是:让这位老国王相信是维也纳主动挑战,如果不进行反击,会让祖上蒙羞。正好,当时的维也纳政府在治理荷尔斯坦时发生了难题,便唆使前荷尔斯坦统治者奥布斯坦公爵发动暴乱,来破坏普、奥两国所缔订的条约,维也纳政府打算高价出售荷尔斯坦给普鲁士。

    俾斯麦对国王说:“奥地利这样欺负普鲁士实在太过分了!我们难道就因为对方是大国就放弃条约上的正当权利吗?”1866年2月,国王在议会中严肃地宣布:“我们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但我们也不会逃避战争!”同时国王还补充道:“为保护荷尔斯坦而战是正当的,我祈求神明得到启示,战争是正道!”

    国王明言后,俾斯麦很高兴,现在他已无所顾虑,但细心的俾斯麦仍旧考虑到其他方面的问题。他明白最麻烦的就是议员,如果他们在议会中持相反意见,很容易使一般民众转而反对战争。所以他派检查官监视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为此全场哗然,议员群起攻击叫嚣道:“如今连温和之士都认为除了采取报复手段外,别无他途!”议员暗示要发动革命威胁俾斯麦。

    俾斯麦不甘示弱,说:“难道你们认为议员有资格无限制地发言来毁谤一切吗?”议场一片混乱。普鲁士国王这时展露了他的军人本色,他勉励这位勇敢的宰相。议会再次被解散了,俾斯麦再度以个人的力量引导着全普鲁士对抗奥地利。

    普奥战争打响了

    普、奥宣战的风声传遍了全欧。

    拿破仑三世相信最终奥地利会获得胜利,同时他也认为普鲁士军队表现也很优异。所以他暗中计划,等普、奥相争两败俱伤时以武力干涉,坐享渔翁之利。但俾斯麦与参谋总长及陆军司令仔细斟酌之后,对胜利信心十足,因为他们早已在做准备,不顾宪法规定,挪用了数目庞大的军费来改建陆军。

    同时,俾斯麦认为如果想要诱使奥地利步上战争之途,还需要一位助手,那就是小国意大利。意大利虽在5年前完成了统一,但许多领土仍被奥地利占领着。所以俾斯麦建议意大利,为了维护威尼斯地区,应该和普鲁士联盟对奥宣战,意大利的密使也来到了柏林,暗中商议双方的攻守计划。

    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只等时机一到,命令一下,普鲁士的精兵就会大举进攻奥地利。就在这重要关头,国王威廉一世拒绝批准普、意攻守同盟条约。整日奔波已疲惫不堪的俾斯麦,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病倒了。

    但他派出密使从各方面作用,想促使奥地利主动宣战。看到国内外纷乱如麻的情势时,他突然怀疑自己的体力是否还能胜任该重任。一天晚上,他坐在餐桌旁,双手扶额,低声呢喃:“我们可能会这样疯狂下去!”

    在这种混乱而动荡的局面下,国民更加反感俾斯麦,他忽视议会、破坏宪法、压制言论,现在还要无故起兵攻打同文同种的奥地利,这种行为简直是恶魔化身,是君侧的奸凶,更是人民的公敌,民众把愤恨撒在他身上。1866年5月7日,发生了一起行刺事件。

    当天,他和往常一样在官邸外的大道上散步,突然身后传来一声枪响,当他急忙返身时,看见一位青年右手握枪,正准备对他继续射击。俾斯麦扑向刺客,双方展开了搏斗。刺客连发两枪,这时行人逐渐围聚过来,警察也赶到现场,俾斯麦把凶手交给了警方,转身走进官邸。他登上二楼,脱下外衣,发现子弹幸好只擦破了一点皮。

    威廉一世听闻来看望俾斯麦,他双手拥抱首相,庆贺他平安无事,后来皇家贵族也向他致慰问之意。官邸门前渐被民众挤满,俾斯麦带着妻子登上阳台,向民众挥手致意,喊道:“国王陛下万岁!”民众也报以热烈的掌声。

    俾斯麦是想要以德国民族为基础,实现讨伐奥地利,完成统一事业。一向重视实际的俾斯麦,为了达成目的,并不在意手段的善恶或过程的良窳。

    在拿破仑三世的唆使下,意大利突然兴兵攻打奥地利,奥地利立即下令动员全国。俾斯麦见此情势,提笔给国王写信,请国王向奥宣战。信中一如往常,不时地提醒国王的宗教心和荣誉心。5月初,国王终于下令了。宫廷上下极力反对国王的决定,这使国王和俾斯麦孤立无助。

    俾斯麦当时曾说:“我现在是全国最受憎恶的人,不过我已经拿自己的脑袋做了赌注,即使要上断头台,也一定要把此事完成。”

    当时国内外好多有影响力的人士都以进谒或奏折劝告威廉一世离开俾斯麦,以挽救柏林危机。为此事,王后愤而离开柏林;王子装病,对国王的一切举动都不予理睬;王子妃还写信给她的母亲——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请她谴责威廉一世的举动。

    威廉一世是个单纯的武人,对祈祷后获得神的启示之事,他绝不更改。此时,普鲁士国内还有一位头脑冷静、静待机运的男子汉,就是参谋总长毛奇元帅,他相信普鲁士大军必能获胜,便静待出兵的命令。

    许多德意志小邦都拒绝了普鲁士发出的最后通牒。所以普鲁士军就侵入了这些小邦,击败了汉诺瓦,放逐了他的国王;袭卷了萨克森,把他们的国王放逐到了奥地利;征服赫森,俘虏其国王;消灭拿梭;同时逼近了莱茵河上游的自由市法兰克福,迫使巴伐利亚和乌鲁登堡归服普鲁士。然后又乘胜进入奥地利,和友军的先锋部队会合。

    普鲁士的主力军连战连捷,直逼奥都维也纳,这个结果出乎所有欧洲政治家的意料,就连普鲁士人民也惊讶不已。原来被人民视为魔鬼化身的俾斯麦,现在他的官邸门外不分昼夜都有上千民众在向他欢呼。人民一旦发现他乘马车从王宫返回官邸,必定在中途拦下,层层包围,放走马匹,然后欢呼推拥送他进入官邸。

    对此俾斯麦很冷静,他对善变的群众不屑一顾,在他心中所想是如何掌握实际权力。所以开战第三天,他召集政党领袖商议有关新选举的问题,这些人大多是他多年来的政敌,不过他坚信自己是欧洲第一位政治家,根本不把这些国内的小政客放在眼里,他是想趁着战胜余威实行普选,再利用普选的胜利动员全国民意,然后统一德意志。他是一位只重现实的政治家,眼前的大小事件全都是他达成目的的工具而已。

    3天后,也就是7月3日,他穿着灰色外套,头戴钢盔,骑了匹栗色的马在山丘上观战。萨多瓦之役战况激烈,死尸遍野。当时俾斯麦对他身边的秘书说:“以后,我的儿子也可能会像他们一样惨死战场,想起来实在凄惨!”

    这场战争最后因王子率领的援军及时赶到,使普鲁士军大获全胜。一位副官对俾斯麦说:“阁下现在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如果王子的援军迟来一步,阁下可能就会变成罪大恶极之徒了!”

    令人费解的迅速议和

    胜利当天,普鲁士实施普选,选出了1400名保守党议员,此后,俾斯麦不再孤立无援了。

    第二天,他与王子商议有关和约的事,同时请求王子帮助。战事的胜利让反对俾斯麦的人心意软化,谅解了俾斯麦。

    萨多瓦之役的胜利也为俾斯麦带来了危机。因为随着战事胜利而抬头的军人势力逐渐要求从俾斯麦手中夺取权力。获胜的普鲁士军想长驱直入,进攻维也纳,但是俾斯麦坚决阻止,因为他关心的不是维也纳政府,而是全欧政局。法、俄、英三大国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普鲁士,如果疏忽了柏林守备而攻打维也纳,必定得不偿失。

    攻打奥地利的目的是要把该国势力逐出德国邦联,如今目的已经达到,再说,同文同种的奥地利毕竟与普鲁士是兄弟之邦,若对其进行难堪的侮辱,是百害无一利的,如果进而逼迫该国在维也纳城下缔盟,就等于逼他们投入法国的怀抱。

    俾斯麦早已料到普、奥战役后,与法国必有一战,到时如果想让奥地利站在普鲁士一边,就必须用更加宽大的条件言和。但是在战场上,俾斯麦的军阶只是个陆军少校,在它出席军事会议听取战胜将军们的意见时,几乎要忍不住大发雷霆,不过他还是按捺住了心中的怒火,委婉地说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主张不必攻打维也纳,只要逼迫敌军退到东北匈牙利境内,普鲁士就能不费一兵一卒占领维也纳,第一位赞成俾斯麦的战略的是威廉一世。

    正在此时,法国大使贝内迪来前线访问俾斯麦,贝内迪是以法皇密使的身份,向俾斯麦提议法国有意居间调停之事。这是俾斯麦早已料到的,现在果然危险迫近,但根据消息报告,俄国也有意出面调解。俾斯麦在不伤害法皇的好意下,尽量闪烁其词,暗中却全力谋求内部的团结,以完成与奥和约。

    “无偿金、无割地。”这是俾斯麦对奥和约的基本原则。

    “真是个窝囊废!”将军们都开始咒骂俾斯麦,并说:“到了这个地步,他竟然怕起战争来了!”此外,尝到胜利滋味的威廉一世也认为此时此地撤军,实在太遗憾了。如果议和,也至少要提出割地、赔偿的条件。对于这点,国王坚决不让步。

    拿破仑三世发觉自己犯了个极大的错误,他不该听取俾斯麦的花言巧语,坐观普、奥之战的进行。而今该如何弥补自己的失策呢?那就是不让普鲁士成为德国邦联的盟主,只允许它在德国北部称霸,至于德国南部,必须由法国来庇护。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先夺取莱茵河畔的土地。所以他密电法国大使贝内迪,再度访问俾斯麦,提出交涉。

    随机应变的俾斯麦,对法使的过分要求没有表示反感,而且还满面笑容地欢迎他,设下了巧妙的陷阱,诱他入彀。“贵国的要求完全正确。我国一定会按照你们的愿望努力。不过现在要战胜国普鲁士献出自己的领土,可能会受人非议的,所以关于此案,最好让莱茵地区自作决定。我要建议的一点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法国把目标转移到比利时。”

    法国大使贝内迪很高兴地拍电报回巴黎,法皇做了让步,双方达成秘密协议,当时竟没有任何人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

    俾斯麦鼓起勇气再度向国王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但国王仍然坚决不从,国王希望率军进入维也纳。王子即进谒父王,半个小时后,态度平静地返回俾斯麦寝室,说:“虽然费了不少唇舌,但父王终于答应了!”

    俾斯麦的先见之明和满腔热诚,终于使得普鲁士在近代外交史上获得了难得一见的大胜利。俾斯麦让奥地利没有怨恨,巧妙地将其逐出了德国邦联。同时当拿破仑三世根据密约要求割地时,他又顾左右而言他,巧妙地回避了他的要求。

    另外,当法国大使贝内迪一再提及法国保持中立应得的报酬时,俾斯麦理直气壮地说:“如果贵国仍不死心,固执于此要求,我们可能会采取我们所能用的一切手段来对付贵国。我会对全德国邦联发出檄文,揭发贵国所隐藏的狠毒祸心,同时也会答应奥地利的任何要求,尽快缔结和约,把德国南部割给奥地利,然后普、奥两国以80万的联合军力越过莱茵河攻打法国,占领阿尔萨斯。普、奥两国的兵员全部都于战备状态,而贵国一直处于平时状态,所以,我请你回去好好斟酌后,咱们再谈。”

    后来,法国仍不断利用各种手段,企图要求割地,俾斯麦便提出与法订立密约,以比利时满足法皇的要求。法国大使贝内迪并没察觉俾斯麦布下的陷阱,他答应了俾斯麦的提议,同时要求签订正式的文件,最后,法使在同意合并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条约草案上签字。俾斯麦把该条约书收存在保险柜里秘而不宣。就是这份条约书后来竟发挥了莫大的作用。

    普、奥双方最终在布拉格签定了和约,奥地利势力被逐出德国邦联,成立了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北部德国邦联。但让世人惊讶的是,俾斯麦对奥地利极为宽大,但对其他的德国小邦却严峻无比。根据普鲁士条约协议,普鲁士合并了汉诺瓦、赫森、卡塞耳、拿梭及法兰克福自由市,此外还合并了什列斯威格、荷尔斯坦、劳恩堡三州。如此一来,普鲁士的领土联成了一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获得了重要的意义。完成了这件事却未让列强提出任何抗议,俾斯麦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仅花了7周,俾斯麦就把奥地利逐出德国邦联,增加了四分之一的普鲁士领土,还有450万的人口,使普鲁士一跃成了欧洲本土上的一等强国。

    俾斯麦跟随国王凯旋回到柏林,街道上,人民群聚喝采、鼓掌,欢声雷动,一夜之间,俾斯麦便成为了普鲁士最孚众望之人。国王赐封他为陆军将官,犒赏60万金,以慰其功。

    成立北德邦联

    1867年2月24日,召开了北部德国邦联会议。美因河以北22个小邦中,依普选法所选出的300名议员都参与了该次会议。

    议席上,俾斯麦提出他在前年9月,花了5个小时向秘书口述记录下来的德国宪法草案。这个仅花了5个小时口述写成的宪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9年前,大约50年间,支配着整个德国。这的确体现了俾斯麦的智慧,但是我们忽视的是,为了这个只花了5个小时记录的宪法,俾斯麦在脑中已经计划了10年之久。

    这个宪法的根本主张是普鲁士的国家观念,同时采用了很多美国宪法的精神。这是一个由上而下的钦定宪法,把权力集中在君主身上,而实权就交给代表君主的首相一人。这种做法明显地表示了俾斯麦讨厌民众,甚至轻视民众的心态。采用了很多美国的宪法思想,这表示他比较喜欢美国人。从他在学生时代认识了美国人马特利后,就很喜欢他淡泊、刚健的美国人气质。他不喜欢法国人的都市气息,出任首相后,与美国的驻德公使,即历史家班克劳夫交善。所以这个宪法草案一定有班克劳夫的思想,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允许民选议员参与国政。德国的保守主义者对此大表反对,还以此攻击俾斯麦,也正是因为这个,宪法的讨论案久久决定不下来,宪法颁行之日遥遥无期。而北部德国邦联的组织条约只有一年期限,这样拖延,有可能会超过法定时限。

    俾斯麦是普鲁士最孚众望,甚至在欧洲都是一流的政治家,他在议会中拥有占多数的国民自由党,后来他强行通过了宪法草案,建立了北部德国邦联。根据这个宪法草案设立的立法机关是邦联上议院,这不是由人民代表组成,而是由各邦君主代表共43人组成的,普鲁士国王为议长。议长的权限最大,就如同邦联统治者。

    北部德国邦联建立了,但还需要实现合并南部德国诸邦的愿望。20年前,俾斯麦发现必须要驱逐德国境内另一强国的势力,才有可能实现这个愿望,那就是法国。

    拿破仑夺取了莱茵河两岸使其成为了法国领土,但在维也纳和平会议中,法国又被赶回了莱茵河以西。拿破仑三世时,又再度在莱茵河上游巴伐利亚伸展他的势力。俾斯麦与奥地利议和,建立了北部德国邦联后,曾暗中与德国南部诸邦缔结密约,事先约定一旦普、法开战,南部诸邦必须与北德邦联的行动一致。另一方面,俾斯麦对法皇的要求虚与委蛇,对割让莱茵河之地的态度也模棱两可,吊足了法国的胃口,同时还威胁巴伐利亚。

    当德国南部的巴登要求加入北部德国邦联时,俾斯麦要他们等待时机,并对别人说:“现在把巴登地区纳入北部德国邦联,等于抽掉了牛奶中的奶油,剩下的其他成分也会立即腐坏。”俾斯麦灵活地运用了农夫的谚语,同时可见他考虑的竟如此周详。

    如果南部小邦反对他的意见,他就拿出最有效的武器加以威胁,那就是他们之间曾缔结的关税同盟条约。也就是,如果他们反对普鲁士,俾斯麦就会把反对者排出关税同盟的行列。而盛产啤酒和葡萄酒的南部地区,产品如果卖不到柏林或其他大都市去,就会面临破产的危机,所以只好乖乖听话。

    那个时候的俾斯麦,日常生活很繁忙。他身兼外交、内政的一切行政事务,还主持邦联议会、普鲁士议会和关税同盟议会等3个机构。但是这对俾斯麦这位政治斗士来说,充满斗争的日子是幸福的。

    虽然他必须使出三头六臂的功夫不停忙碌,但他的首相官邸还是为访客敞开了门户,无论旧友新知,他一律欢迎。

    他机警、犀利、幽默、含蓄而富启示的特殊的说话技巧,很容易把来访的宾客吸引住。而他那堂堂的仪表,果断的眼神,也容易令人望而生畏。

    他的官邸随时会有宾客来访,这些宾客不仅是上流社会或政治界、新闻界人士,不论贫富贵贱,认识不认识,他都一样的欢迎。因此全欧上下都逐渐认识了这位杰出的英雄。就像普鲁士日益强大一般,俾斯麦也日渐伟大。

    不可避免的普法战争

    1870年5月底,北德邦联议会宣布休会,所有议员都回到故乡,邦联的军舰都出海去做夏季友好访问,大部分陆军士官也趁着秋季演习前去休假旅行。毛奇元帅在他的别墅中栽种玫瑰花,威廉国王到他常去的温泉胜地避暑,俾斯麦也回到了他的山庄,在森林和草地上打猎。

    同年的6月30日,法国首相奥利维发表声明说:“过去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和平的日子!”但是就在法国首相演说后不到两星期,法国就对德国宣战了。

    因为拿破仑三世眼看普鲁士军队在7周内就击败了奥地利军,这时他感觉自己失策了,因为原本他料想普奥之战会使德国长期陷入内乱或大败而返,这时他便可趁机从中干涉,获取渔利,没想到的是普军大胜,又加上俾斯麦外交策略的得逞,使法国处于很不利的地位。

    拿破仑三世向俾斯麦提出普奥战时普法间的密约,催促德国割地,但俾斯麦前后五年,再三推托,并不打算给法国割任何一块土地。

    不过,俾斯麦对法皇透露说荷兰王曾托他买卖卢森堡,并怂恿法皇买下该地。虽然此举遭到德国的反对,但俾斯麦的想法是要以他个人的外交策略来打败法国,统一德国,俾斯麦不愿让普军在战场上和法军交锋。

    有关买卖卢森堡一事,震动了德国邦联议会,引起了严厉质询,俾斯麦则义正词严地对议会声明:“政府应该尊重邻国国民之意。”此事的牵涉越来越广,荷兰王便撤消了买卖卢森堡的约定,后来俄帝召开了伦敦会议,会议宣布卢森堡公国成为永久中立国。

    拿破仑三世再次被俾斯麦愚弄,心中很不快,便诱使意大利、奥地利两国夹攻普鲁士。

    从1868年期,俾斯麦就知道普、法终究难免一战,他曾对挚友说:两年后可能会再起战事。果然不出他所料,两年后,普、法开战。

    当德军越过莱茵河来到阿尔萨斯和洛林时,每位德国士兵心中都充满了爱国之情。这两个地区是路易十四在两百多年前从他们祖先的手中强行夺取的,而今他们为了收复失地进入巴黎。如果不打倒侵略的法国王朝,德国民族绝对没有和平。

    100多万德国军队排山倒海地向法国推进,自7月19日开战进入法国以来,普军连战皆捷,不到一个月就进逼到巴黎城下了。

    8月2日,威廉国王亲自指挥三军;7日,攻到了莫色耳河;15日,到达麦次郊外;18日,在圣布列乌展开决战,德军把法国将军巴山所率领的大军逼到了麦次的炮台,便层层包围。其余的普军正激烈地攻打巴黎。

    这时的俾斯麦在哪里呢?

    他正和威廉国王骑马渡过莱茵河,俾斯麦身着戎装,脚穿长靴,头戴钢盔,腰佩长剑,年轻的士兵看到他的魁伟英姿,纷纷举枪欢呼。俾斯麦却在想前几天在激战中失踪的两位爱子。他把两个儿子都送入军队参与远征,同时编入最前线部队,这支部队在8月16日的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俾斯麦在小丘上远眺山下双方大军的激烈战斗,到黄昏时分法军终于败退,俾斯麦骑着马跑下山去,寻找他22岁的长子哈佛,结果发现哈佛已身中三弹仍坚强不屈,直到法军撤退,才奄奄一息地倒在一家农舍的庭院中。

    次子威廉很幸运地没有受伤,但他在激战时冒着猛烈的炮火,救起了重伤的战友,送回到后方救治。当晚,俾斯麦在营火前得意地向慕僚们叙述两位爱子的勇敢战迹。第二天,他亲自去前线慰问伤兵,也常提出战术意见作为实际作战的参考。他发现将军们的战术不太爱惜士兵的生命。

    德军在进攻巴黎之前,必须先击破法军主力麦克马亨之军。那麦克马亨的大军究竟在哪里呢?因为战场在法国,所以麦克马亨大军是退入巴黎城内了还是正向东推进,准备迎击德军?

    8月25日,德军终于探知麦克马亨主力军正从拉姆西北出发,打算赶往麦次救援巴山将军。德军指挥部得知了麦克马亨大军的动向后欣喜若狂,立即下令大军向右方做了个180度的大迂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毛奇大迂回战术”。

    原来虽然麦克马亨率领着法国的主力军,但因其与巴山将军失去了联络,丧失了救援巴山大军的机会。本想退守巴黎,却遭到了巴黎议员的指责,所以不得不再向莱茵河推进,在中途时因犹豫不定,坐失了良机,拿破仑三世因病魔缠身,无力决断,丧失了许多制胜先机。

    9月1日,20万的麦克马亨大军在色当城外被40万的德国军队包围。

    40万德军从四方丘陵奔腾而来,形势猛烈地攻击了驻扎在平原上的20万法军,法军虽然在勇敢抵抗,但德军的618门大炮,击毁了不到300门的法军大炮;训练有素的法国骑兵在普鲁士步兵的密集围攻下也溃不成军。

    黄昏时分,法军退入了色当城内,德军把该城团团包围。丘陵上德军的大炮都瞄准色当城,炮弹如雨点般攻击色当城,法军仍勇敢抵抗。

    不久,一位手拿望远镜的士兵看到色当城上竖起了白旗。威廉一世派一位上校任军使赶往色当城。上校到达色当城后,被带进一家民宅,在民宅中等待他的正是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三世问明了上校的来意后说:“过一会儿,我会派一位使者携带着我的亲笔信函送交普鲁士国王。”

    德国上校立即奔回德军本营,向威廉一世报告情况,在座群臣皆惊叹:“这真是一次极成功的战役!”不久,帐外传来马蹄声,法国军使来到,同时有位法国将军携带法皇亲笔信函随行。

    威廉亲王展读来函,信中写道:

    兄弟阁下:

    我在军中无法自尽,因此只能把我的佩剑呈给阁下。

    阁下的善良兄弟

    拿破仑

    9月1日于色当

    威廉一世在椅上写了一封回函,让法国将军带回色当。

    当时已近黄昏,丘陵上的德军军营已燃起营火,唱起国歌,庆祝法皇投降。但俾斯麦心想:“战事虽结束了,但真正的战争才正要开始。”色当城陷后两天,巴黎组织了新政府,也就是所谓的第三共和。

    第一共和出现在路易十四被杀后,第二共和出现在路易十八下台后,如今第三共和在拿破仑三世下台后组成,这个共和政府失去了所有的军队,首都又被敌人包围,全国处在一片混乱中。现在俾斯麦所要做的是和这个临时政府议和,对手正是他最讨厌的议会政治家们。

    但是在内部俾斯麦所面临的最大困扰是普鲁士的常胜军,战争刚开始,俾斯麦就反对军队围攻巴黎,他知道其中的危险性。他的目的是统一德国,并非征服法国,所以他认为只要对法国略施惩罚,除掉统一德国的阻碍就可以了,但是过分羞辱法国,招致怨恨,不是他的本意。

    麦克马亨大军在色当城已投降,如今只要攻下麦次城,俘虏巴山大军,法国就等于完全失去了抵御能力。所以他停止军事行动,进行和谈。但是德军的将领们在普奥之战中丧失了进入维也纳的机会,这次大家决心一定要攻陷巴黎。

    所以当拿破仑三世在色当城投降后,毛奇元帅立即率领大军转向巴黎,两周后到达巴黎郊外,把法国的国都层层包围了。俾斯麦需要克服的第二大难题就是外国的干涉,英国是最难应付的。当初英国因法国阴谋并吞比利时对法国激烈反对,如今眼看着拿破仑三世投降,法军几乎全军覆灭,英国人的想法改变了。而且新闻报道了被围困在麦次的巴山大军因饥饿而煮食皮靴的事,让维多利亚女王心生同情,所以英国便向普鲁士请求给麦次城内运粮,同时告诉普鲁士,英国不承认法国割地给普鲁士作为和平条件。

    普鲁士断然拒绝了英国的无理要求。4天后,麦次城内的17000多名法军无条件投降。至此,法军真的全军覆没了。

    当时奥地利曾经暗中计划从侧面偷袭普鲁士,但是俾斯麦多年来的亲俄政策发生了功效,俄军阻止了他们。俄军一方面牵制奥地利出兵,一方面在10月31日,突然声明终止克里米亚战争和平条约中有关黑海义务的条款。这个举动对英国是个晴天霹雳,该和平条约是克里米亚战后,俄与英、法、意三国所缔结的。小国意大利可以不在乎,法国也已经战败,但英国很难招惹。此时此地公开做这种声明,无异是对英挑战,英国虽然无法独力与俄作战,但为了顾全颜面,也绝不会默认俄国单方面废弃条约的无理声明。

    俾斯麦见英国陷入了窘境,便提议召开伦敦会议,召集欧洲各国代表在伦敦集会,共同讨论有关黑海的问题。1871年1月17日,伦敦会议召开,各国代表首先郑重声明条约的神圣,任何国家都不得擅自废弃。然后经过具体讨论,决议接受俄建议改订1856年的黑海协议,英国也在各国代表声明条约神圣的决议下挽回了颜面。

    这些都是俾斯麦的筹划成功,他卖给了俄国一份人情,使英、奥没法从背后偷袭德军,而后德国也能倾全力对付法国。如何处理法国问题是俾斯麦所要面对的第三件难题。拿破仑三世已被德军俘虏,巴黎新政府的政治家并没有代表全法国的实力,俾斯麦究竟要与谁议和呢?

    他想到的一个办法是让拿破仑三世恢复帝位,但数次交涉后发现该法行不通,于是他又想成立一个受全法国国民支持的政府,就是让法国尽快实施总选举,选出民意代表,成立议会政府,但巴黎议会的政治家并不同意他的建议,最后的办法只能是和这些巴黎政治家进行谈判,签订合约。

    普法战争一开始时,俾斯麦就成立了一个临时外交部,随着国王和军队四处移动。在他的领导下有部长、书记官、电报员、新闻官、传令兵和伙夫等。他与这些部下共同生活在军中,他对属下很爱护,这让大家很感动,所以每个人都不眠不休地全力为他工作。

    色当城陷两周后,他在巴黎近郊劳斯查德男爵的别墅中饮宴时,法国新政府的代表法布尔来见他,这位有雄辩之才的政客本来要和俾斯麦商谈停战的条件,但他滔滔不绝,好像忘了他的目的。他谈到爱国心,还有法国民族的过去和现在,他说:“我们不惜倾尽囊箧,也绝不愿割舍任何一块祖国领土。”

    俾斯麦却冷漠地说:“斯特拉斯堡是我家大门的钥匙,我一定要保有它。”

    法布尔说俾斯麦的这项举措会严重损害法国人民的荣誉心,留下无穷后患,最后甚至声泪俱下。但俾斯麦并不为所动。

    第二天早上,两人再度会见,法布尔要求俾斯麦给他15天的考虑时限,同时将法文文书交给了俾斯麦。

    俾斯麦立即将一份德文文书交给法布尔,说:“阁下,这是我们的回答。”

    俾斯麦的做法打破了以往的外交惯例,过去全世界都习惯用法文外交书,但俾斯麦自从统一北部德国后,就想要向世界确定德语的地位,所以打破惯例,用德文进行外交交涉。他想要用德国文化向历史悠久的法国文化挑战。

    法布尔看了俾斯麦的外交书后,便开始逐条进行讨论,用尽他所有的智谋和辩才,想做有利于法国的协议。俾斯麦却丝毫不作让步。

    三次讨论后,法布尔疲惫不堪地拖着沉重的脚步返回了巴黎,他的口袋里带着一份苛刻的停战条约。不久,法布尔派人回复俾斯麦,表示巴黎政府拒绝了德国的要求。当时法国政治家杰鲁访问欧洲,策动各国进行武力干涉。巴黎的临时政府希望借此造成对法国有利的局面。

    德军此时已发动精兵,攻陷了斯特拉斯堡,南侵罗瓦地区,大军包围了巴黎。炮击巴黎的日子逐渐迫近,全欧都很关心此事。法布尔派人给俾斯麦送信,要求道:“阁下准备何时轰击巴黎?到时请告知一声,因为需要让各国外交使节撤离。”

    俾斯麦答道:“炮击巴黎的时间和方法纯属军事机密,很遗憾,我无可奉告。”

    巴黎人民仍然不愿投降,他们决心为国殉身,虽然明知这是无益之举,却也体现了法国人的精神。

    10月4日,俾斯麦通告欧洲各国政府,说明破坏巴黎的责任不在德军,而在顽劣的巴黎人民,当天便进驻巴黎西南的凡尔赛。凡尔赛是曾经使法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同时成为世界第一的文化中心,路易十四建立的大宫殿就在这里。

    签订统一条约

    攻陷色当城犹如敲响了德国统一的晓钟,数千年来一直威胁着德国民族的强大的法国军队,一夜间解除了武装,德国人心中充满了喜悦之情。

    “统一吧!”“建立帝国吧!”连南部德国也出现了要求统一的呼声,当初的南部德国认为与其居于北部德国的下风,倒不如与奥地利合并或者干脆投降法国,但得知法皇在色当城投降的消息后,便掀起了愿意与普鲁士合并的运动。他们齐声喊道:“快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吧!”这个口号逐渐传遍全德,其目的就是想统一德国。

    原本反对进攻巴黎,没想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俾斯麦也逐渐被舆论打动,改变了政策。一向注重现实政治的俾斯麦,对国民的意向很在意。如今他认为如果要达成统一的最终目的,自己必须退让一步,按照民意夺回阿尔萨斯及洛林,而且他发现这也是让南德诸邦并入普鲁士的最佳诱饵。受舆论影响,南德诸邦君主纷纷遣使来见俾斯麦,要求加入北部德国邦联。眼见枝头的果实就要成熟,俾斯麦仍按兵不动,他想等果子完全成熟时再说。

    他时刻注意着统一的“果实”,如果还未成熟就摘取,会减损果实的价值。不能因一时的胜利而贸然行动,否则会遇到难以预料的困难。他注意到了英国很可能会出面干涉,对巴黎的无政府状态也很关注。他不想让这个统一德国的大好机会从他的手中飞逝,但他并不着急,因为他一生都在焦躁中沉着等待机会的来临,但是总有许多阻碍意外横生。

    王子主张父王威廉一世登德国皇帝帝位,把其余所有的德国小邦君主都位列群臣,并且公布统一德国的宪法,建立名副其实的独立帝国。如果谁反对就武力镇压。这位王子过去是自由主义者,他曾建议父王停止与奥战争,也曾数次反对对外宣战,但当他看到俾斯麦踌躇不前时,又主张速战速决。王子以责备的口气对俾斯麦说:“到了这个地步,你还犹疑不决,难道是在否定自己的力量吗?”

    王子的这番话也许会让俾斯麦偷着乐,因为这是自由主义者的王子对自己力量的肯定。俾斯麦不着急,慢慢作答:“目前南德诸邦是我方的友军,就凭着这一点,我们就不能用武力威胁,否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投向奥地利的怀抱。”

    俾斯麦坚持自己的看法,但王子却固执己见不肯让步,于是他用他的办法,说道:“既然如此,我只好请陛下另觅长才了。”王子终于不再坚持。

    此外一个麻烦是巴伐利亚反对统一。南部四邦中巴伐利亚领地最广,王室也为欧洲世家,所以不愿屈居普鲁士之下。双方派出的使者在凡尔赛和慕尼黑往返了很多次。

    巴伐利亚主张邮政、电信、铁路独立,享有平时军队独立权;外交方面,主张设立以巴伐利亚代表为议长,由各国派遣代表出席的常设委员会。同时,其他各邦也顽固地要求采用各自军队的制服和徽章。

    俾斯麦几乎忍无可忍,耐性全无,他本想策动各国民众威胁他们的君主。但是在攻下色当城后半个月,各国都同意签署条约。

    当晚,俾斯麦愉快地回到自己的寓所,在客厅中对部属说:“巴伐利亚终于签署了条约,德国统一总算完成了。今后要以德国皇帝的名义统治了,这是件大事。当然这个条约还有缺失,就是这个条约使我们更强大了!不完美的地方,以后会慢慢改订。”

    也有一些人说俾斯麦对巴伐利亚过于让步,尤其是德国议会内的统一派议员,纷纷打电报给俾斯麦,要求他订立一个更为中央集权的条约。俾斯麦立刻回电表明自己的辞意,当然这个方法也平息了反对派的争议。克服一切障碍后,俾斯麦将要完成统一德国的大业了。

    南德四个主要的邦国要求和北德合并时,统一的准备一切就绪了,但是意外又发生了,那就是元首的称谓问题,威廉国王反对称自己为“皇帝”。他说自己是普鲁士人,深爱“普鲁士国王”这个名号。

    国王说他不能放弃这个具有很深历史意义的“普鲁士国王”的称号,而把过去视为敌人的头衔加在自己身上。

    刚开始俾斯麦也同意国王的意见,但是为了统一德国,他相信普鲁士一定会改为帝国,而普鲁士王也必须改称德国皇帝。而王子一开始就同意称“皇帝”,国王的女婿巴登大公也持相同看法,但他们两人无法做主,俾斯麦也是一样。这件事最好请普鲁士以外的邦国巴伐利亚建议。所以俾斯麦就想请巴伐利亚的路易王献冠给威廉一世,但是路易王也反对普鲁士王称帝。俾斯麦该如何让这位反对称帝的巴伐利亚国王把皇冠戴在同是反对者的威廉老王头上呢?

    路易王喜欢音乐,讲究气派,他常在慕尼黑宏伟的宫殿内欣赏歌剧,他接到了堂弟巴登大公寄给他的有关德国皇帝问题的信件,但他没有理会,因为他反对帝国,也反对皇帝,所以不愿被牵扯进去。

    后来他接到一封邀请函,信函中说如果他有意到凡尔赛,就请他住在路易十四所建的美丽宫殿的别馆中。这让路易王心动了,因为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路易王派荷尔斯坦伯爵向俾斯麦询问其别馆——特里侬宫殿的情形。这也是俾斯麦求之不得的事,俾斯麦紧紧掌握了荷尔斯坦伯爵和路易王的心态,他写了三封信交给荷尔斯坦伯爵。

    第一封信的目的是说服路易王。俾斯麦说如果德国统一后,由“普鲁士王”干涉巴伐利亚内政,伤害了巴伐利亚国王的尊严。因为“巴伐利亚国王”和“普鲁士国王”是平等的,并无尊卑之分。但是如果改称“德国皇帝”就另当别论了。纵使德国皇帝干涉巴伐利亚内政,巴伐利亚国王也没理由感觉羞辱,俾斯麦这样满足了路易王的虚荣心。

    第二封信中,俾斯麦详细说明了自己家族和巴伐利亚王室的关系。因为巴伐利亚王的祖先在布兰登堡时是俾斯麦祖先的国王,为此,俾斯麦在信中诚恳地向巴伐利亚路易王表示感戴之意。

    第三封信是一份拟稿。俾斯麦建议路易王如果能按照拟稿回信,那是他无上的光荣。该拟稿内容为巴伐利亚国王劝告普鲁士王答应称帝之事。

    荷尔斯坦伯爵带着这三封信返回慕尼黑,呈递给路易王。因牙痛卧床的路易王看了俾斯麦的来信露出笑容。他再三阅读来函后,提笔按照俾斯麦的要求,抄写了第三封信,交给荷尔斯坦伯爵,这件事他连内阁的意见都没有征询。

    荷尔斯坦伯爵带着国王的书信回到凡尔赛,当威廉国王听到巴伐利亚王有信来的报告时说:“那是首相的事,先给俾斯麦看看。”当天所有宴席结束后,王子邀请国王一同听俾斯麦念出来函的内容。俾斯麦不动声色,以庄严的语气念出自己所拟的信函后,老国王很不高兴地说:“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有这种信呢?”

    国王不知道这是俾斯麦的计谋,气愤地站起来回到宫中。王子感到很满意,他紧握俾斯麦的手,高兴得不得了。不过国王仍坚持他的意见,所以俾斯麦不得不再度想办法,召开了柏林议会。议会中,他诘问议员,德国统一后,统治全德国的元首应该如何称呼?代理首相立即起而宣读巴伐利亚国王的来信。

    结果,议会派了30名代表到凡尔赛宫晋见国王,要求国王戴上德国皇帝冠冕。

    就这样,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剩下正式的加冕大典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