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自由主义暴动赶走了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德国诸邦的自由主义力量逐渐抬头,欲以人民自由、独立的名义,完成德意志的统一运动。
当时的自由主义者主张以普鲁士为中心,建立立宪的德意志,而反动主义者则希望以奥地利为中心建立专制的德意志。普鲁士屡次遭受奥地利的侮辱,国民的愤怒之情高涨,威廉亲王、外相及参谋总长等一致主张对奥宣战,但俾斯麦却主张和平,这是他觐见国王后所表示的态度,同时也代表保守的内阁阁员的想法。这是因为对战事没有胜利的把握,也怕国内自由主义者趁机坐大,因此俾斯麦认为合理的办法是与专制主义的奥地利谈和。
继梅特涅为奥相的是舒森堡,他曾召见过普鲁士的宰相兼外相曼特斯斐,并且对其严词责备,普鲁士外相忍受了一切的屈辱,还表明普鲁士无意统一德意志,并保证重回两年前脱离的法兰克福邦联会议。这是1850年11月末发生的事,这个情报传到柏林后,全国国民都很激愤,宣战的怒涛四起。俾斯麦比其他人更重名誉、爱国家且易怒,他究竟会采取何种态度呢?
这次他站在了议会的讲台上为政府辩护,对首相兼外相所做的决定给予支持,并说明对奥宣战的不利,并对自由派议员说:“各位曾在1848年3月19日柏林革命时,企图把普鲁士军队改为国会军队,这万万使不得,因为普鲁士军队永远是国王的军队,这次的约定对普鲁士的名誉并没有损害,普鲁士真正的名誉是不与民主主义同盟。”
他此次演说是给国王听的,因为他想脱离议员生活而担任政府要职。事实证明俾斯麦的大胆演说起了作用。第二年春天,他被任命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的普鲁士代表,不久便升任为大使。这是普鲁士重要的外交使臣,对年仅36岁的俾斯麦而言,实在是破格拔擢。
俾斯麦在法兰克福这段时期是他思想上的转折点,私生活上也有很大改变,从此以后,俾斯麦变成了另一个人。
首先是他得在宫廷内生活。过去,他对自己的职位毫不在意,不如意时就会拂袖离去,很任性。在家乡的庄园中,他被农奴称为男爵,兴致好时通霄达旦地看书,兴致不好时就带着枪,淋着大雨连续打猎十几个小时,回家后便豪饮香槟,大啖火腿,再睡上14个小时的大觉……但在法兰克福,这样的自由不复存在,他必须要耐性地与上司协调。威廉四世好恶感强烈,性情善变,他很喜欢俾斯麦,讨好他没那么困难,但是皇帝身边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吉拉,皇帝对他特别信任,所以对俾斯麦而言,取悦吉拉也很重要。
为了这个重要人物吉拉,俾斯麦使出了浑身解数,极力迎合。吉拉是军人出身,是宫中的阴谋家,他看出和俾斯麦携手对自己有利,所以尽量在国王面前为俾斯麦说好话。
其次俾斯麦必须奉承的是首相兼外相曼特斯斐,其实曼特斯斐才是俾斯麦真正的上司,因为俾斯麦是驻外大使,一切都得听命于外相,所以这位首相兼外相应是他最需要巴结的人。但是在君主专制国家,政治实权并不属于内阁,所以对俾斯麦来说,取得曼特斯斐的好感远不及得到宫廷的信任来得重要。
如果皇帝不信任他,那首相之职是不会给他的。这也是专制政体下为人臣的无奈之处。曼特斯斐之后的有力继承者就是俾斯麦,因此与其说曼特斯斐是他的长官,倒不如说是他的政敌。俾斯麦深知其中的道理,而曼特斯斐也很明了这种微妙的关系,所以在他们二人之间根本无和谐可言。
任命俾斯麦为大使,并非曼特斯斐的愿望,而是吉拉一班人的计划,所以曼特斯斐对俾斯麦有敌意。曼特斯斐心胸狭窄、性情狡诈,他伪称自由主义,与俾斯麦的个性截然不同。曼特斯斐自觉地位不够稳固,而俾斯麦又个性刚烈,所以他尽量避免与俾斯麦发生正面冲突。在表面上,他从不反对俾斯麦的意见。
虽然大事上曼特斯斐不敢与俾斯麦作对,但小事上,却总是暗地里搞破坏。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俾斯麦担任了8年之久的法兰克福大使,并且表现卓越,实在令人惊叹!所以说,俾斯麦并不是一位傲慢顽固、有勇无谋的莽汉,而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优秀政治家。
初露锋芒
当时俾斯麦在国内的情况如此,国外的关系也是困难重重。
普鲁士在德国联邦的地位岌岌难保,日耳曼各邦互相争斗,情势混乱。拿破仑垮台后的国民解放运动唤醒了大家的民族意识,民族统一的运动蓬勃发展。但是把统一德意志的重心放在哪里呢?这是爱国志士们难以抉择的大问题。
专制或立宪?君主或民主?保守或自由?这些问题困扰着德意志,不但在普鲁土议会内有派系之争,在宫廷中也形成了两大势力相互夺权。政界与宫廷的派系斗争,常常导致普鲁士的外交政策不稳定,引发巨变。那么地位很重要的法兰克福大使俾斯麦的态度如何呢?
他下定决心要在德国外交史上开拓出新局面。他希望保持国内的专制政体,保持驱逐邦联内的奥国势力,不要求自由主义人士的帮助,希望与自由主义者协调经由普鲁士领导,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不过俾斯麦是否能把专制政治与统一理想协调一致呢?因为统一德意志必须得到德意志诸邦的支持才可行,若无国民舆论的同情,是不可能统一的。但是国民舆论操纵在自由主义者手中,如何能统一德意志呢?
俾斯麦的见解独特,他想要借助普鲁士陆军的力量完成统一,这也是他后来的著名口号:“铁血政策”。但现在时机还未成熟,他把这个重大的决策藏在了心中。欧洲外交界将因俾斯麦的独特见解而产生极大的改变,俾斯麦明确地肯定了他的政治目标,那就是:“统一德意志!”
在法兰克福8年的大使生活,使俾斯麦的见识增长了,他领悟了时代的潮流,奥地利大使的傲慢不逊,也刺激了他一心一意要统一德意志的决心。
俾斯麦有意驱逐奥国势力,要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首先自己得担任首相,俾斯麦这么想。
法兰克福的邦联会议虽由日耳曼诸邦派代表参与,但大权是由奥地利大使所掌握的。尤其从腓特烈大帝以后,奥地利视普鲁士为第一大敌,经常借机侮辱。
法兰克福会议的议长是奥地利大使,每次会议,他总是以上司对下属的态度进行。奥使召见诸邦使节时,都坐在椅子上,而来访者就需要站立回答,会议席上,唯独奥使口叼雪茄,其他公使则一概不许抽烟。
性情刚烈的俾斯麦无法忍受这种差别待遇。有一次,他拜会奥使时,看奥使坐在椅子上,他也不发一言地拉了一张椅子坐下与奥使交谈。他的举动打破了数十年的习惯,从此以后,各国公使都与奥使对坐交谈。俾斯麦看奥使在议席中口叼雪茄,他便走到议长面前,掏出口袋里的雪茄说:“借个火吧!”在满场惊愕的注目下,俾斯麦点燃了雪茄,大模大样地走回自己的席位,从此各国公使也都照样吸烟,数十年的惯例终被打破。
奥使总是窜改会议记录,并向议会报告:“如果诸位认为记录有误,就是在指责我是个说谎者。”奥使高站在议席上睥睨全场,俾斯麦出奇意外地站起来说:“一点没错,阁下就是个说谎者!”这个举动激怒了奥使,他向俾斯麦提出决斗,俾斯麦立即接受挑战。后来经人调解,更正记录,此事才算平息。
后来的继任奥使者也窜改会议记录,俾斯麦依然激烈抗议。奥使依照绅士礼仪要求决斗,并决定在附近森林中采用手枪决斗的方式。俾斯麦泰然自若地回答道:“何必去那么远的地方,就在这个庭院中决斗好了,现在我们身边就有枪,我可以马上叫大使馆的武官来做见证人,你也要立刻选定一个见证人,这样就齐备了。不过决斗前我有个要求,我得把这一切经过写信告诉国王,请你给我点时间,不然的话,世人会误认为我不循外交途径而以武力解决事情呢!”
说完俾斯麦立即提笔写信,奥使惊慌之余,俯首认错,取消了决斗之事,两人言归于好。身为普鲁士大使,行事稍有差池,便可能引起两国间的战事,俾斯麦屡次与奥使作对,当然了解其中的危险,但他依然以国家利益为重,可见他勇气过人。但是奥使没有借武力使他屈服,可见除了勇气,他还有过人的智慧。
当时一位奥使评论道:“他头脑明晰,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而且深谋远虑,行事彻底,是位可怕的人物!”
一次晚宴时,奥使见俾斯麦的胸前挂了许多勋章,故意问:“这么多勋章,是你在哪次战争中立功而得的呢?”俾斯麦以声震全场的口气大声说:“这些都是在法兰克福战争中立功而得的。”每当遇有这样的应酬谈论时,俾斯麦那过人的勇气、伶俐的口齿、聪明沉着的态度,都让人退避三舍。因此法兰克福会议渐渐变成了俾斯麦一人独演的舞台,奥使们一个个被他玩弄于股掌,而无力与之抗衡。
酝酿普奥战争
俾斯麦这种粗野的态度,并不被当时的外交界所接受。俾斯麦在法兰克福的名誉一天天下降,他与妻子乘马车出游时,甚至遭到路人的攻击,但俾斯麦对这一切一概不予理会。他认为世人的批评就像是天上的浮云,时聚时散,并不可靠,所以他不信任群众,看轻他们。
从法兰克福的经验中,俾斯麦体会到奥、普两国绝不能共存,因此他决心攻打奥国。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必须要拉拢一些国家,为此他费尽心思,最后决定拢络俄、法两大强国。
德国北部诸邦以普鲁士为中心,缔结关税同盟,这是统一德国的初步行动,对此奥地利想加以破坏,但是俾斯麦想办法很成功地排除了奥国的势力,当时他受到奥国朝野的严厉指责,但却得到了一位知己,那就是年仅22岁的新帝弗朗西斯·约瑟。
俾斯麦的另一个作为就是前往巴黎会见了拿破仑三世,这件事很大地影响了他在柏林的声誉,因为拿破仑三世是以革命手段夺取皇位的人,与他来往,等于承认欧洲的革命主义。俾斯麦早已下定决心,即使此举让普王不高兴,他仍要接近拿破仑三世。因为一旦普、奥宣战,很需要法国保持中立。相比之下,拿破仑三世以革命手段登上帝位的事已不再那么重要,这也是俾斯麦只重现实的处事态度。
俾斯麦会见拿破仑三世的时候,正是拿破仑三世威震欧陆、势不可当之时。俾斯麦改变了平日模棱两可的口吻,直截了当地与拿破仑三世讨论外交事务。
拿破仑三世问俾斯麦:“如果法奥开战,普鲁士会支持法国吗?”俾斯麦巧妙委婉地表示拒绝,“陛下对臣的信任让臣很是感激。在此臣宣誓绝不把此事告诉他人,虽然臣无权决定此事,但依臣的个人立场而言,普鲁士国王对于普、法联合之事可能不会同意。所以关于这件事,臣以为最好不要向本国报告,将有助于两国的友好关系。”俾斯麦觉得如果答应了拿破仑三世的请求,那法国日后会以干涉德意志问题为口实而参与其政事,同时他认为普、奥之战是兄弟之争,最好不要让别国介入。
俾斯麦的回答给拿破仑三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日后普、奥宣战时得到了法国的中立支持。当俾斯麦从巴黎返国后,就把拿破仑三世的意见报告给国王威廉四世,同时还建议招待拿破仑三世到柏林。这件事触怒了国王,此后俾斯麦渐失宠信,但他并不在意,因为他心中有个征服奥地利的大目标。
驻俄大使
威廉四世精神错乱了,担任摄政王的威廉亲王已是60岁的老人了。摄政王一向站在反俾斯麦的立场,所以大家都以为他摄政后会疏远俾斯麦。但军人出身的摄政王不徇私情,关心国事,他知道俾斯麦的能力,所以召见了俾斯麦,派俾斯麦为驻俄大使。这项任命实际上是把俾斯麦放逐到了国外,因为在普鲁士,所有的外交官中法兰克福大使的地位最高。
俾斯麦根据过去8年的经验,详细报告法兰克福的会议情况,并强调普、奥难免一战的事实。他坚决地说:“这些问题迟早要用火与剑解决,此外别无他法!”他的语气深深感动了威廉亲王,而他的见解不久后便成为了普鲁士的外交方针。
俾斯麦在俄都住了3年,其中一半时间在旅行或住在柏林,他在外交界的才能也日渐被世人所重视,大家都认为任命他做首相的日子不远了,俾斯麦也使出了各种政治手腕,在摄政王身边建立自己的势力。
俾斯麦借着驻俄3年的机会开始研究俄国,俄帝是普鲁士摄政王的外甥,俄帝的母后是威廉亲王的姐姐,所以俄宫内充满了亲普之情,在加以克里米亚战争时,普鲁士保持中立态度,所以俄国上下对俾斯麦很感谢而大表欢迎。在俾斯麦出任首相兼外相的28年间,也一贯主张绝不与俄为敌的政策。拿破仑及威廉二世都是因为与俄为敌而灭亡的,俾斯麦当时就明白与这片茫茫的大自然做斗争,是徒劳无功且极为危险的。
俾斯麦前往俄都时,法国与萨丁尼亚联军在意大利北部打败了奥地利,普鲁士国内的舆论都认为应该援助同文同种的奥地利,但俾斯麦反对,他认为这是普鲁士打倒奥地利的大好时机,而现在普鲁士最需要的就是法国的友好中立。
摄政王及一般有识之士都认为俾斯麦是众多外交使臣中的佼佼者,大家一致认为由俾斯麦出任首相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事实上,首相的人选曾数度更替,却始终没轮到俾斯麦,这一切是王妃从中作梗,同时,俾斯麦的亲法政策也引起了摄政王的不满。
1861年1月,卧病的威廉四世崩逝,摄政王以63岁高龄登上王位。新王处境艰困,因为军人出身的新王一直希望扩充军备,但大多数议员和皇族反对他的政策,唯一支持他的是陆军司令。
这种情况下,新王在即位当天就想退位,陆军司令暗中为新王物色能处理此难局的适当人选。他想到了儿时一起长大的好友俾斯麦:“今天能够辅助国王达成扩充军备目的的只有俾斯麦。”所以他为新王提建议,召回俾斯麦出任首相兼外相,但新王却顾忌宫中的反对势力,只同意俾斯麦担任内相之职。
陆军司令立即拍发电报,催促俾斯麦回柏林。俾斯麦知道是出任内相,感到非常失望。他便写信回谢了陆军司令的好意,俾斯麦赌气没有回柏林,在他慢条斯理回到祖国后已失去了这个机会,新王连任他为内相的念头都打消了。不过当俾斯麦在温泉胜地巴登拜谒新王时,恰恰是新王在逃避一次暗杀危机,行刺的动机是因为国王无意统一德意志。善于把握机会的俾斯麦趁新王意志动摇之时,提出了他前年就已计划好的统一方案,并详细说明。
他的方案是将采纳自由主义者的部分建议,实行议会制度统一德意志。过去德意志诸邦君主极力反对德意志统一的原因是害怕丧失君权,而保守主义者的矛盾是想既保有君权政制又想国家统一,自由主义者则主张削弱数十位小邦君主的君权,建立德意志议会,让普鲁士国王做新德意志的元首。10年前,俾斯麦曾认为这是民众革命而极力反对,但如今他采纳了自由主义者的主张——建立德意志议会,由各邦推选的代表组成上议院,由人民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下议院。这个统一德意志的方案打动了新王的心。
出使巴黎
1862年,普鲁士内政日趋不稳,年底大选时,自由主义者获得全胜,国王扩充军备的愿望更无法实现,所以国王和议会间的冲突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恶劣的形势下,国王身边没有一位杰出人物,国王的处境很艰难。
同年春天,俾斯麦从俄都返回柏林时,国王还是不肯让步,俾斯麦连内相的职务都得不到。因此俾斯麦递上了辞呈,这是对国王发出的最后通牒,此方法俾斯麦以后用过数次,每次都很奏效。
提出辞职不到3个小时,俾斯麦便被任命为驻法大使。出使巴黎对俾斯麦而言是一大挫折,但他还是压抑住了心中的愤怒,毅然地接受了新任命。
俾斯麦被派驻巴黎的时间并不长,但就在这短短的时期内,却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是俾斯麦与拿破仑三世的会面。两人在林中并肩漫步,一位是声势如日中天的大国皇帝,一位是失意郁闷的小国大使。
拿破仑三世见四下无人,突然对俾斯麦说,“你们国王是否愿意与我国同盟?”这句话是个陷阱。俾斯麦立即接口道:“我国的国王对陛下个人有深厚的友谊,过去我国报纸上出现的反法论调,现在早已不见了,不过我认为同盟的事,必须要到真有必要而能使双方共同获益时才可行,同时我认为结盟应该有具体的动机与目的。”
法皇听了,同意了他的看法,并且说:“事情的发展是很难预料的,所以我们应早做准备。”然后建议法、普两国缔结外交同盟。同时还明白表示,几天前奥地利已发出结盟之请,但被法国拒绝,以此来暗示普鲁士如果不能站在法国一方,那法国就会与奥联合。俾斯麦顾左右而言他,并不答应两国同盟。除此事外,俾斯麦究竟还与法帝谈了些什么呢?在向本国报告的文书中并未提及,也许他隐瞒了某些重要事务,以备日后出任首相时处理。
另一件事就是当俾斯麦访问英国首都伦敦时,遇见了狄斯累利。俄国驻伦敦大使馆举行宴席时,英国保守党领袖狄斯累利应邀参加。俾斯麦在宴席上口出狂言道:“如果让我取得政权,首先要扩充军备、养兵蓄锐,然后一举击败奥地利,解散今日的德意志邦联,在普鲁士领导下,重新统一德意志。”俾斯麦在酒后微醒时说了这些话,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是酒醉无意?其实这是俾斯麦惯用的伎俩,他经常利用人性的弱点,如果要欺骗对方时,反而把真实情况告诉对方。但这次俾斯麦打错了算盘,因为支配英国政策的狄斯累利并未被俾斯麦所骗,他警告在坐的人说:“你们要小心,那个家伙一定会如其所言行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