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实效的赞美不是“锦上添花”,而应是“雪中送炭”。最需要赞美的不是早已美名天下扬的人,而是那些自卑感很强、被错当成“丑小鸭”的“白天鹅”。他们平时很难听到一声赞美,一旦被人当众真诚地赞美,就有可能尊严复苏,自尊心、自信心倍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最值得赞美的,不应是他身上早已众所周知的明显长处,而应是那些蕴藏在他身上,尚未引起重视的优点。这种赞美为进一步开发他潜在的智慧与力量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有助于他在攀登事业高峰的征途上更上一层楼。
第一节运用表扬的原则
领导表扬下属,会给下属以极大鼓励和满足,因为表扬是一种很让人陶醉的精神奖品。人们总是期望别人对自己能够有一个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由此调整认识自己的角度和参与竞争的信心。但是,表扬也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绝不能乱开支票,或把表扬当成了日常礼节,否则,表扬就会失去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一、表扬要有根据
表扬必须有一定根据才能让人信服,被表扬的人也才会感到你说的是真心话,因此也容易心安理得地接受表扬。
1.根据为人进行表扬
歌德有一句名言:“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赏。”赞赏最重要的是要有根据,有了根据才能体现赞扬者的真诚,并使被表扬者更加自信。每个人在各方面都有其优势,但笼统的词语难以说明什么,有事实根据的表扬更真实可信。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朋友和吸引朋友的力量,重要的就是他的为人之道。如果领导以对方的为人之道中的优点为依据,表扬他,那么效果肯定很棒。
2.根据处事进行表扬
领导每天都要面临许多的事情,其他人也一样。那么,可以试着对对方的处事方式进行赞美。
对于领导来说,必须掌握公正这一原则,特别需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论功行赏。赞美有根据,会给人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
二、表扬应该适度
真诚的表扬应该是恰到好处的。正如一个气球,吹得太小不好看,吹得太大易爆炸,所以赞扬应适度。
1.有比较的表扬
有一次,汉高祖刘邦与韩信谈论诸将才能高下。刘邦问道:“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兵马?”韩信回答:“陛下至多能指挥十万兵马。”刘邦又问:“那你能指挥多少兵马呢?”韩信自豪地回答:“臣多多益善耳。”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的本领比我大,却为什么被我控制呢?”韩信很诚实地说:“陛下不善于指挥兵,但善于驾驭将,这就是我被陛下控制的原因。”刘邦自己也曾说过,统率指挥百万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不如韩信。这是他做了皇帝以后对自己的评价。韩信的称赞,首先肯定了刘邦驾驭大臣的能力,但又指明了他在带兵作战方面与自己相比有不足之处,正与刘邦的自我评价相吻合。话说得很实在,很坦诚,刘邦不但不怒,反而很满意。
2.表扬要有所保留
常言道“瑕不掩瑜”,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并提出一定的希望,不仅不会伤害赞扬的力度,相反,却使赞扬显得真诚、实在,易于为人接受。
真诚的表扬要有所保留,像“最好”、“第一”、“天下无双”这类的帽子千万别乱戴。有个企业的广告词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就显示了企业的真诚承诺。
领导应该记住,表扬首先要真诚,真诚就要有所保留,而不是全盘肯定。表扬可以谈其优点、长处、成绩,不谈其不足;也可以既赞扬又批评,还可以提出领导的希望。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
三、表扬要有新意
1.语言新颖
表扬应该给人一种美的感受。简单的赞扬也可能是振奋人心的,但是一种本来是不错的赞扬如果多次重复,也会显得平淡无味,甚至令人心烦。
新颖的语言是有魅力和吸引力的。用新颖语言赞扬他人,既能显示领导运用语言的才能,也能使被赞扬者更快乐地接受。
2.新鲜的表达方式
表达赞扬的方式有很多,领导要针对不同人、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在选择赞扬方式时,既要考虑表达方式的新意,又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及最后的效果,只要综合去思考,领导总会找到最适宜的表扬他人的表达方式。
3.独特的角度
每个人都有许多优点和可爱之处。赞扬要有新意,当然要独具慧眼。领导要善于发现一般人很少发现的“闪光点”和“兴趣点”,即使一时还没有发现更新的东西,也可以在表达的角度上有所变化和创新。
正如每把锁都会有相应的钥匙,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先要把握好“点”,把握好角度,才能沟通得轻松顺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用纵向的比较
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体现的,在每个人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和新的发展,关键要看人们如何去发现。如果以昨天与今天相比较,就会发现,事物发展可能已有所长进;如果以今天与未来比较,将会看到新的希望。所以,领导只要在工作中稍加用心,就会发现运用纵向比较的赞美会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
四、表扬要全面考虑对方
1.性格
每个人由于个性的差异,其所喜欢的赞扬方式也就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含蓄委婉,有的人喜欢直露,有的人喜欢日常工作中一个眼神及一个手势般的赞扬,有的人喜欢在正式场合的称赞。这就要求领导要熟悉他人的个性,尤其是下属的个性,在赞扬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下属之前,不要轻易地运用表扬,或者可以采用试探性的赞扬。
2.其他
包括性别、知识、国家以及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都会影响表扬效果,领导都应有所了解,以免给美好的初衷带来适得其反的消极效果。
第二节表扬下属的技巧
从传统习惯来看,过去的一些领导,尽管明知下属有成绩和优点,却很少表扬,他们认为表扬有害无利,相反却相信处罚和责骂会带来好处。其实,表扬不但能使上下级谈话时的气氛更加活跃,沟通领导与下属的感情和关系,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下属在荣誉和成就方面的欲望,以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性。
一、表扬要具体,切忌含糊其辞
表扬本来是激发热情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有时运用不当反而会使下属心生反感。因此,领导在谈话中表扬下级时应斟酌词句,要明确具体。比如,有些领导赞扬下级时使用这样含糊的评价:“你是一名优秀的员工。”“你工作得很好。”其实,以这种方式表扬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他们没有明确赞扬的原因。有时部下甚至因此而产生误解、混乱和窘迫,乃至关系恶化。一般认为,用词越是具体,表扬的有效性就越高。因为下级会因此而认为领导对他了解,对他的长处和成就很尊重。
克莱斯勒公司为罗斯福总统制造了一辆汽车,因为他下肢瘫痪,不能使用普通的汽车。工程师钱柏林先生把汽车送到了白宫,总统立刻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说:“我觉得不可思议,你只要按按钮,车子就开起来,驾驶毫不费力,真妙。”他的朋友和同事们也在一旁欣赏汽车,总统当着大家的面夸奖:“钱柏林先生,我真感谢你们花费时间和精力研制了这辆车,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总统接着欣赏了散热器、特制后视镜、钟、车灯等,换句话说,他注意并提到了每一个细节,他知道工人为这些细节花费了不少心思,总统坚持让他的夫人、劳工部长和他的秘书注意这些细小装置。这种具体化的表扬,难道下级会感觉不出其中的一片真心实意?
二、表扬应抓住时机
在与下级的谈话中能把握住有利时机去表扬对方,其效果可能是事半功倍,而失掉有利时机,其效果则可能是事倍功半。一般说来,部下开始为领导办某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应在开头予以表扬,这是一种鼓励。在这种行为的进行过程中,领导也应该抓紧时机再次表扬,最好选在他刚刚取得一点成就的时候约谈一次,这样有助于下级趁热打铁、再接再厉。另外,请不要忘记,当他的工作告一段落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下级期望得到领导的总结性的公开表扬。当然,在与下级交谈中,表扬也是有“度”的,适度表扬将会使下级心情舒畅,反之,则可能使他感到难堪、反感。因此,领导在讲话中必须从内容、方式等诸多方面把握好这个“度”。在上下级的语言艺术中,表扬是“点石成金”之术,但它仍需根据不同情况巧妙运用,只有恰当适宜的表扬,才能在交谈中架起“心桥”,使上下级关系更加和谐。
三、表扬要实事求是
领导对下属的表扬是对其工作的肯定和认可,对于激励下属、树立领导威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调节上下级关系的“润滑剂”,但要收其灵验之效,领导者首先要明辨是非,善别良莠,将自己的表扬建立在事实根据的基础上。这样,“铁证”如山,大家才能心服口服,自觉效仿,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关系也会保持和谐。
对于一位领导来说,要做到实事求是的论功行赏,首先必须掌握公正这一原则。不管是谁,只要他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工作,甚至仅仅提供了一条有创意的思路,都应该及时受到表扬。相反,即使是“皇亲国戚”,也无功不行赏。也就是说,领导一定要坚持表扬的无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表扬的效力。唐太宗李世民对论功行赏尤为谨慎。
李世民在天下初定论功行赏时,把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排在第一,进封国公之爵,并赐实封一千三百户。唐太宗对有功之臣说:“朕裁定你们的功绩,量定封邑,恐怕并不完全得当,请你们各自申言自己的意见。”太宗的叔父淮安王神通说:“你起义之初,我就率兵首先来响应了,而今房玄龄、杜如晦一班舞文弄墨之人反而功居第一,我实在不服。”言外之意就是我功劳最大,应当位居第一。唐太宗深明每位大臣的历史和功绩,数落道:“起义之初,人人都有响应之心,叔父虽然率兵赶来,但并未亲自率兵杀敌破阵。中原未定时,曾委您亲自督兵出征,但窦建德一向南冲突,您就全军覆没。到刘黑闼作乱时,您也望风而逃。现在按功论赏,房玄龄等五人都有运筹帷幄、奠定社稷的功劳。所以汉初的萧何尽管没有汗马之劳,但他指挥大军料敌如神,因而位居第一。叔父虽是国家宗室王亲,但并不能够因为私亲故情而与功臣享受同等封赏。”李世民一席话,可谓赏赐严明,大义灭亲。正是因他不为私情所左右,以公正的态度、坦荡的襟怀来评介诸臣的功绩,才掌握了掷地有声的事实论据,使众大臣心悦诚服。在此之前,将军丘师利等人都自恃有功,对唐太宗的称赞和封赏不服,有的更是撸袖摩拳,指天画地。但听到唐太宗的公正评论后,纷纷息怒,叩谢道:“皇上以公道论功行赏,不庇私亲,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试想一下,如果太宗为私亲所难,惟亲不惟实,那将使朝廷大乱,说不定在新朝初开之时就埋藏下了迅即自取灭亡的种子,更不会有流传千古的开明美誉。
四、表扬要放下架子
领导放下“架子”表扬下属可以表现出谦虚、真诚的姿态来。
秦穆公得知百里奚是个人才,就想方设法用五张羊皮把他从楚国的囚牢里赎出来。此时的百里奚已是年逾七十的长者。当把他带到秦穆公面前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犯的镣铐,尊之以上座,并向他求教治国之策。秦穆公的行为使百里奚感到受宠若惊,推辞道:“下臣乃亡国之臣,还有什么值得您垂问的。”缺乏信心的百里奚语言里透着伤感和自卑。秦穆公恳切地说:“虞君不信用您,所以才招致亡国之祸。这并不是您的罪过呀!”
秦穆公通过剖析虞君之过巧妙地表扬了百里奚的政治才能,鼓励了他的信心,而秦穆公诚恳、谦虚的求教态度,更是对百里奚治国之才干的无声表扬。真挚的表扬使百里奚鼓起了信心,大为感动,与秦穆公连续三天交谈了自己的治国施政主张。
领导放下架子,还可以把自己置于次要的位置,突出下属的重要,表达自己对下属的赞扬之情。
陈(毅)、粟(裕)大军在孟良崮战役中消灭了张灵甫的王牌师后,声威大震,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一次,毛泽东见到粟裕时,幽默地说:“孟良崮战役打得好,打得很突然,有两个人没想到,你猜猜是谁?”粟裕先猜了一个说:“蒋介石没想到?”毛泽东说:“对,另一个是谁?”粟裕又猜了何应钦、张灵甫,毛泽东说不对。粟裕猜了半天却没猜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毛泽东望着他大惑不解的样子,爽朗地笑道:“另一个人就是我。”
毛泽东先是作为上级领导,对陈、粟的孟良崮之役做了一般性评价,然后话锋一转,用巧妙的问话和回答,突出强调了陈、粟战略战术的高妙之处。犹如面对摄像机,毛泽东巧妙地把自己的下属推到镜头的中心位置,而自己则留在角落里鼓掌,这既表现了他对陈、粟战绩的高度评价,更使人体味到毛泽东同下属之间随和、融洽的关系。在这里,他把自己摆在相对于下属的次要位置,使自己的表扬实实在在,发自肺腑,哪位部下能不为之动容?“架子”在这里也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五、表扬可以借口于人
《三国演义》中,貂蝉就曾经用过这种表扬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一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貂蝉曰:“妾在深闺,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以为当世一人而已。谁想反受他人之制乎?”言讫,泪下如雨。布羞惭满面,重复倚戟,回身搂抱貂蝉,用好言安慰。
貂蝉的话的前半句,就是借口于人,把吕布捧上了天,后半句又陷之入地,这就使得吕布深感愧对貂蝉对自己的赞扬与敬慕,不觉“羞惭满面”。可以说,貂蝉这夹以涕泣的数语,对吕布后来反杀董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领导借他人之口表扬人,丝毫不会影响领导的表扬效果。一般来说,人们都倾向于认为,借他人之口加以表扬的方式不过是一个托词,实际上所表达的其实正是领导自己的真实看法,只是羞于直接说出口而已。
借人之口表扬人,会使你的观点蒙上一层面纱,其中微妙的心理不仅常常使人感到惊奇,更会令其陶醉在猜想的快乐中。
六、少说“我”,多说“你”
“少说我、多说你”的表扬原则,主要是指使下级始终成为谈话的重心,领导可通过表示欣赏、求教等方式来显示自己对对方的由衷赞叹。领导要善于分享下级的欢乐,肯定下级的成功,为下级所骄傲的事情喝彩。总之,领导要使下级感到被关怀,自我价值得到某种实现。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作为贾府“通天”级的人物,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有着相当的水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在林黛玉初入贾府时,曾有这样一段描写: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罢使用帕拭泪。当贾母笑着让她别再提及那些伤心话题时,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我们可以发现,王熙凤在谈话中很少提及自己,始终把黛玉放在了谈话的核心,并处处留意贾母的情绪和反应,她的表扬的功效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事半而功倍,处处说在了贾母和黛玉的心坎上。难怪贾母对她一向那么喜欢呢!
七、多表扬对方才华
希腊有句谚语:“使人幸福的不是体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正义和多才。”才能,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最明显的标志,也是他幸福的源泉之一。我们表扬一个人,就要深深地打动他,而最能打动他人的表扬,莫过于对其才能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我们周围不乏才华横溢之人,有的人有能言善辩的口才,有的人能潇潇洒洒,妙笔生花,有的人善发明,有的人演技高超……诸如此类的才华都是有价值的表扬题材。
1933年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同学聚会上,王同惠和费孝通就人口问题发生了一次争论。费孝通为了说服她,就把一本关于人口问题的书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王同惠。在他们后来的一次闲聊中,王同惠告诉他:“是你的这件礼物打动了我这颗‘凡心’,觉得你这个人不平常。”费孝通听后很自豪,赞叹自己遇到了知己,他后来说:“这个评价成了我们两个人的结合剂,也就是牵引了我们两人一生的这根线。一个赏识‘不平常’的人,而以此定情的人,也不可能是一个平常的人。”
基于对彼此才华的赏识和仰慕,二人结为金兰之好。王同惠通过与费孝通的争论,特别是他的礼物,发现了费孝通的出众才华。她的表扬并没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什么高亢激昂的抒情,而一句“你这个人不平常”,便对其才华作出了独具一格的评价,朴实、蕴藉之中也显现着赞美者自身的才气。费孝通的表扬更是与王同惠相映成趣,对其才华的赞叹更是直言不讳。他们二人首先选准了表扬的基点——才华。对这一闪光点的表扬,对于两位才能出众的人来说,要比赞其容貌、气质等外在特征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更能打动对方。
表扬一个人才华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比性表扬
才华有时候是一个相对性的东西,只有在对比中才能更清楚地使对方意识到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与你比,我这辈子算白活了”,等等,都是在对比中体现对别人的恭维。
赵忠祥初次在中央电视台主持《正大综艺》节目时,自己担心,朋友也替他担心。但金子毕竟会闪光。看过两次节目后,人们发现了赵忠祥的才能。他赢得了一片喝彩。姜昆郑重其事地对赵忠祥说:“大哥,你接住了。”姜昆的夫人则说:“比姜昆强。”
姜昆的夫人也是位很有才气的演艺界人士。她对赵忠祥别有心裁的赞美中显露着高招,仅仅四个字就把赵忠祥的主持水平和才能大致勾勒出来。众所周知,姜昆是著名的相声演员,1990年主持过一年《正大综艺》后退了下来。一句“比姜昆强”,一方面体现了姜昆夫人的宽阔胸怀,另一方面也充分表达了对赵忠祥水平的认可和赞赏。
有比较地表扬别人的才能应注意:首先要了解做比较的双方有何关系。如果这两个人不属同一范畴,你的对比可能就达不到目的。如若在上面的例子中,把节目主持人赵忠祥与工人王进喜相比,别人就摸不清你究竟要说什么。此外,若你所对比的两个人平时关系一般,甚至其中一方嫉妒另一方,那么,你的表扬就会扬一贬一,使两人都感觉不舒服。其次,做比较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要乱做没有根据的对比。再次,比较时要公正,不可以一个人的优点去对比别人的弱点。
2.“无声胜有声”的表扬
对一个人的才华进行表扬,没必要都用语言表达出来。一次善意的行动,要胜过所有赞誉之词。波普曾说过:“最聪明的赞美者,是做一些他所喜欢的事,但却不表明是为他而做的。”对一个人才华的表扬也如此。
严济慈在法国留学时,遇到了导师法布里。在法布里的指导下,严济慈完成了博士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法布里很欣赏他在这篇论文里所展现的才华。有一日,法布里突然找到严济慈问道:“你的论文能等一两个星期发表吗?”严济慈满口答应:“当然可以。”但不知导师有何用意。几天以后,法布里以其出色的成就和资历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但他在首次出席科学院院士例会时,宣读的却是严济慈的博士论文,论文以其独创性和精确性,获得了法国科学界最高权威们的掌声。严济慈的才华震动了法国物理界。
法布里虽然很早就看准了严济慈这位中国学生具有非凡的才华,但他没有直接赞扬他的论文如何如何好,而是把它作为得意之作,拿到法国物理学院士例会上去宣读,这一行动要比优美的赞誉之词不知要好多少倍。其结果不仅显示了法布里对自己学生的高度评价,而且使严济慈扬名法国科学界。还有什么比这无声的表扬更令人感动呢?
3.人不可貌相
中国有句老话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为了表扬一个人的才华,不妨以相貌平平为衬托,反衬其才华不凡。
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放映之后,轰动了国内外,被誉为是一部拔地而起一峰独秀式的影片。张艺谋的才华逐渐被人们认识,赢得了行家和观众的表扬。记者罗雪莹写道:“初见之下,艺谋的相貌平平,不修边幅,很出乎我的意料。他方脸光头,一身发旧的蓝劳动布工装,哪像个出众的艺术家,倒像个乡镇企业的临时工。”《老井》的作者郑义说:“他相貌平常,穿着朴素,绝无影视圈名流的牛皮哄哄劲儿,说句不敬的话,很像闯进西影村叫卖鸡蛋豆腐的农村小贩。”《红高粱》的作者莫言赞叹道:“我一见他直乐,说艺谋你挺像咱村的生产队长。外表一副木讷憨实相,真有点不相信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艺谋。”
的确,张艺谋在电影界曾风靡一时,被新闻媒介炒得大红大紫过。文艺方面的报刊、杂志争相采访、报导、评论。对张艺谋来说,那个时期,他是看的、听的太多了,或许有司空见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了。再高超的赞美家,若再就其导演才能进行评说,也不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罗雪莹、郑义、莫言这三位舞文弄墨的行家,对张艺谋的赞美却大有独到之处。其共同特点是,为赞其才,大谈其貌。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张艺谋作为一位红极一时的大导演,应该有号令三军的气魄,气宇轩昂的长相。然而,当他真正走到你面前时,其实也不过如此!这三个人正是抓住了其相貌与才能的强烈反差,利用“临时工”、“农村小贩”、“生产队长”这几个形象的比喻,突出表现张艺谋的朴实无华。这样一位“土”人,竟然有这样高的导演才能,岂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这三人表面上是在大侃其貌,实则大赞其才。这既给人们的想象以回答,又应了中国那句“人不可貌相”的古训,更能让人接受,更独具说服力,使他们对张艺谋才华的赞美具有不同凡响的效果。
这种表扬,不但不会让被表扬者对你稍抑其貌感到不满,相反,因赞美者恰当掌握了“抑”的分寸,反会使被赞者非常舒心。这是因为,在抑的背后,是对其才华的更慷慨的褒扬。相貌是先天所致,人们无力左右,而才华却是一个人后天努力所得。因此,赞其才华比赞其相貌更让人高兴。
第三节表扬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领导的表扬是下属工作的精神动力。一个下属在不同的领导指挥之下,工作劲头判若两人,这与领导的激励方法分不开。魏徵是唐朝很有才能的一个人,原先魏徵侍奉皇太子李建成,因为敢于进谏而不受李建成的欢迎,李建成不仅对他的建议漠然置之,有时候还批评他。李世民掌权后,很器重魏徵,为了鼓励魏徵敢于直言进谏,唐太宗李世民每次都很虚心地听他献策,并经常表扬他敢说真话说实话,一次唐太宗表扬魏徵道:“夫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以你这样的良臣为镜,也就不糊涂,少做错事了。”在唐太宗的表扬和鼓励之下,魏徵至诚奉国,真是喜逢知己之主,竭尽所能,知无不言,先后共陈言进谏两百多件事。后来,魏徵怕仅凭进谏参政议政招来事端,想借眼疾为由辞职休养,唐太宗为挽留这位千载难逢的良臣,极力表扬了魏徵的敢于进谏,表达了自己的赏识之情,道:“您没见山中的金矿石吗?当它为矿石时,一点也不珍贵。只有被能工巧匠冶炼成器物后,才被人视为珍宝。我就好比金矿石,把您当作能工巧匠。您虽有眼疾,但并未衰老,怎么能提出辞职呢?”魏徵见唐太宗如此诚恳,也就铁了心跟着唐太宗干一辈子了。
在上下级交往中,恰如其分地掌握和运用赞美的艺术,将会有多方面的收效。
一、赞美的作用
1.赞美是取得对方认同的最好方式之一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或家长教育孩子,总希望严格一些。但是,心理统计表明,对孩子常采取批评的方式,而没有任何鼓励的话,会使孩子出现反抗心理,甚至产生破坏性行为。不如抓住孩子的点滴优点和长处,给予表扬和鼓励,鼓舞起他的信心。同样是一篇作文,如果一位老师把它批评得一无是处,学生以后肯定就很少再去涉足这一领域;如果细心的老师在作文的字里行间找出一些可供表扬的细微之处,就会给学生以继续前进的动力。屡屡犯错误的学生,极难得到老师的赞美,可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学生虽然对老师的批评、指责持反感态度,但他从来不隐蔽自己的过错,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份勇气。老师的一句“能大胆承认错误”的赞美语言,能使学生激动万分,进而发生转折性的改变。总之,赞美比批评更容易使他人接受,从而达到上下级交往中的更多的认同。
2.赞美能使他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
一个卓越的领导,欲调动众人的积极性,大都会重视赞美的积极作用。他们善用口头的、书面的、精神的、物质的、直接的、间接的各种方式去赞美下属,使人人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当一个人获得一个小成绩就得到赞美时,他就会有信心去尝试更困难的工作。当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工作遇到极端的困难,人们正处于心灰意冷、人心涣散之时,有经验的领导在此时此刻应用赞美的方式,反复强调大家工作的意义,赞扬每个人高尚的动机,表扬大家为克服困难所作的贡献,常常能激励人们坚持到底,并最终取得胜利。
3.赞美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在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除了生理、生存、社交需求外,人的最高需求是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一般说来,赞美话语至少可以部分地使人的心理得到某种满足。实践证明,对于那些学术造诣很深,或者经济收入较丰的人而言,一般的物质奖励对他们所起的作用就甚微。而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公众的公认与表扬,对他们会很重要。重视赞美的作用,正确恰当地使用赞美,是领导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赞美的注意事项
赞美的功效不容置疑,但赞美的方式与方法又必须注意,否则,好的动机也会引申出差的效果。这里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赞美必须真诚
赞美作为一种交际艺术,首要的是必须真诚,并应体现在准确的表达之中,切忌使用华而不实的辞藻。诸如“久闻大名”、“一表人才”、“年轻有为”、“必有大就”、“才华出众”、“先师先哲”、“一代英杰”、“时代精英”等缺乏感情的公式化语言,是不可能打动人心的,还容易造成词不及意、张冠李戴的误会。事实上,人们需要得到的赞美,总是在能真正体现他成绩的价值方面,这就要求你对对方必须有较深的了解。如赞美科学家时,应点到他作出具体贡献的某一领域;赞美管理者时,应点到他的某一条建议对自己的工作所起的具体作用;赞美一般工作人员时,应说明他的工作平凡而伟大的深刻道理……
2.赞美的语言必须得体
赞美的语言切不可乱用,如对于一般知识分子,你夸他智力超群,独树一帜,会令人生厌;对长相一般的女性,你夸她美貌过人,她会认为你在讽刺她。这样就达不到赞美的效果,不如用“勤奋”、“端庄”的词为好。下属呈上的研究报告,领导在未读之前,不妨先用“字迹工整”等语言,而避免先夸内容,以免造成虚伪的感觉。
3.赞美与“吹喇叭”、“抬轿子”有着本质的区别
赞美是为了搞好人际关系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吹喇叭”、“抬轿子”者则是怀着不良的动机甚至不可告人的企图而去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段。明眼人对此不可不警觉与注意。一些老好人只想“多栽花,少栽刺”,只赞美不批评,久而久之,被赞美者也会从他的动机上去总结原因。这种企图回避矛盾的老好人,也是另一种动机不纯的表现。这就是说,滥用赞美,也是误人误己的事,不可不加以防范和注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