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悲咒-古怪的海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隆庆三年(1569)的某个秋日,时以御史中丞职务出使应天巡抚的海瑞,坐在衙门的廨房里翻阅朝廷的邸报,忽有衙役来报,外头有人递来了讼状。海瑞一听来了精神,当即接过讼状来读,看后不觉脸色大变。原来这份讼状很特别,告状人落款是柳盗跖,被告者是伯夷、叔齐兄弟。缘由是他们依仗孤竹君之势,强占首阳田,辱骂周武王,希望海大人秉公而断,为柳盗跖申冤,判处伯夷、叔齐兄弟有罪。

    柳盗跖、伯夷、叔齐均是春秋时期人物,前者是著名的大盗,后者是著名的贤人。熟悉当时苏、松地方情况的人都知道,这份讼状是讽刺海瑞的。说他自来应天府行政以来,一味偏袒奸宄小人,而使忠厚之家富庶之人屡受其害。

    每一个朝代,都会产生很多名人。而名人又分两种,一是载诸史籍,一是在老百姓中流传。载诸史籍者十之八九都会被后世遗忘。因为除了史学工作者,很少有人会花大把时间去啃那些枯燥乏味的史书。而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的人物,则是真正的名人了。

    老百姓喜欢的人物,或者说老百姓痛恨的人物,极易得到流传。尽管老百姓的爱憎,并不代表某一人物的历史功过。但老百姓心中的一杆秤,还是能够称出是非曲直来。一般来讲,偏差不会太大。

    明朝的海瑞,便是老百姓比较喜欢的名人。他的清官形象,一直让人怀念。但是,明人笔记文中对他的评价与描述,与老百姓对他的“造型”有些差异。以上这则记于《山志》中的笔记,便明显表示了对海瑞的不恭。

    二

    海瑞是海南岛的琼山县人,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此人以清廉著称,在当世就有极大的影响。他从走上仕途的那一天起,就表现出特立独行的品格。

    他当的第一个官,是福建某县学宫里九品的博士。这个卑微的教职,只能说是有一份俸禄,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职权。有一天,省里的御史大人来到县里,视察学宫。县里的一应官员,在县令、教谕等带领下,齐刷刷跪在堂下行恭迎大礼。唯独这位海瑞挺身不跪,旁人吓得不得了,问原因,海瑞说:“如果我到了御史衙门,当以下官的礼节谒见,但此处是学宫,是师长教士之地,教师在这儿向视察的上司磕头,岂不有辱师门?”这话乍听起来,确有道理,但官场上的尊卑之分,是另有规矩的。因此,学宫的负责人——两位训导认为海瑞狂悖,一起上前,摁住海瑞要他磕头。海瑞虽然瘦弱,此时发了犟,居然力气很大,两位训导摁不下他。这场会见被他搅局,弄得不欢而散。

    这一次事件,可以称作海瑞进入公门的第一次亮相。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有骨气,但也是个“拗相公”,不好打交道,便送给他一个“笔杆博士”的绰号。

    但是,海瑞因此而声名鹊起。几年后,他被浙江巡抚看中,聘往浙江主持省试。能当一个省级的主考官,是读书人莫大的荣耀。海瑞只是一个乡试的举人出身,并没有朝廷金榜题名的进士头衔。浙江巡抚礼聘他前来主持阖省乡试,也算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了。海瑞因此也看重这个。但是到浙江不久,他就和巡抚大人闹翻了。其因是他要按照惯例自己出考题。巡抚大人岂肯让出这份权利?坚持说主考官只能监考,不能出题。其实,这种做法在当时已司空见惯,许多主考官乐得接受。毕竟,省试之后,考中的举人都会认主考官为“座主”,一时间多了这么多的门生弟子,等于在官场上有了一股忠于自己的势力,何乐而不为呢?海瑞偏不这样想,他说:“身为主考官而不能自出试题,这主考官岂不虚设?”他坚决不肯当聋子的耳朵。巡抚大人当然也不肯让步,相持不下,海瑞便将巡抚送来的聘金尽数退回,带着苍头拂袖而去。后在有司方面的官员斡旋下,巡抚任命他为淳安县令。海瑞接受了,自此算是真正当上了一名品级低下的行政长官。

    浙江虽为膏腴之地,但淳安县是个穷县。海瑞到任之后,就带着老苍头将衙门中的隙地开垦出来种麦种菜,以求自给。凡事节俭,绝不扰民。一天,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过淳安县,胡公子自恃其父威权,开口向海瑞索要人夫差银。海瑞只以粗茶淡饭招待,并告之县里无人夫可供,若一定强要,他这个县令就只好亲自当差,给胡公子当轿夫。胡公子一听,急咻咻走了,回去向胡宗宪告状。胡宗宪平倭有功,是深得嘉靖皇帝宠信的封疆大吏,平常也很骄横,因此就起了心思要治治这个不通人情的海瑞。这时,他听亲信汇报说,海瑞刚刚给老母祝寿,只买了两斤肉,便立即打消了念头。胡宗宪想,这样一个倔汉,招惹他有何意义?还是敬而远之为妙。

    仅此三件事,海瑞就声名鹊起,大家都知道官场有个叫海瑞的人,清廉而又板倔,公正却又迂腐。谁都愿意给他唱颂歌,但谁也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官当到这种地步,别人觉得他难受,但他自己怡然自得,没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

    中国古代官场的当道政要,对于海瑞这种人,尽管内心不大喜欢,但表面上还是要肯定他为楷模。海瑞虽然没有朋友,也没有后台,但作为官场的“花瓶”,点缀的必要,他还是不断地升官。嘉靖末年,他终于从淳安县令升任为户部的六品主事。从地方官变成了京官,这仕途不能说不顺利。

    但是,当了京官的海瑞,却一点也没有改变个性,仍然像过去那样疾恶如仇,快人快语。如果说过去他得罪的只是封疆大吏,到京城之后,他更是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嘉靖皇帝。

    海瑞上书指斥嘉靖皇帝种种不端,这是他历史中最为光彩的一笔。吴晗据此而写成的戏剧《海瑞罢官》,影响甚大。因此本文不用对这件事做充分的描述。但是,这件事发生后的两个小故事,倒是有趣,不妨记录如下:

    传闻公疏即入,世庙震怒。握其疏,绕殿而行。曰:“莫教走了!”一宫女主文书者在旁窃语曰:“彼欲为忠臣,岂肯走乎?”已而,召黄太监问之,黄曰:“此人极戾,朝臣皆恶之,无与立谈。昨此疏既上,其仆已亡去矣。”上问:“何以处之?”黄曰:“彼欲以一死成名,皇上杀之,正彼所甘心,不如置此狱中,使之自毙。”上是其言,既而有旨:“此畜物有比干之心,但朕非纣也。”

    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馀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瑞曰:“信然乎?”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

    海瑞上书骂皇帝,吓得跟了他多年的一个老仆人都连夜逃走,可见此事的严重性。若不是黄太监,他纵有十颗脑袋,也都保不住。嘉靖皇帝对他可谓恨之入骨。可是,他一听说嘉靖皇帝驾崩,立刻哭得昏天黑地。尽管当时就有人讥刺他这是“作秀”,不是出自真心。但不管怎么说,中国文化中的“忠君”思想,使海瑞必须那么做,这不是海瑞精神的矮化,而是时代的束缚。

    三

    海瑞在诏狱里坐了整整两年。嘉靖皇帝不死,没有人敢给他说话。老皇上一咽气儿,当时的首辅徐阶立刻就向新登基的隆庆皇帝建议,给海瑞平反复职,并官升三级。海瑞挂职在都察院,官衔是四品的御史中丞,出使应天府。应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管辖苏州、松江、凤阳等府治。古戏文中所说的“八府巡按”,就是海瑞这个角色。

    此时的海瑞,可谓名满天下。但他秉性不改,到江南履任,又弄出了许多令官场难堪的名堂。

    按规矩,他这个御史大人出门应乘坐八人大轿,有一支人数不少的仪仗队。有鸣锣开道者,有举着“回避”“肃静”等牌面者,有擎伞盖者,有荷刀护卫者。这些待遇都是朝廷规定的,就像今天规定各级干部的用车标准一样,是正当名分的待遇,不算腐败,更不算僭越。海瑞却将本该乘坐的大轿与仪仗队革去,出入自乘一马,安排两名差人荷杖随行,以便随时照应。

    他的这种做派,就是今天所说的“轻车简从”。出门从简,但每日在衙门内升堂,海瑞又把仪式搞得非常复杂。他规定所有属官以及僚吏,都得穿上正规的官服,待他坐定之后,依次入堂向他行拜见之礼。当年他当博士时,不肯向省上来的御史大人行跪见之礼,时至今日,他却要求所有的下级官吏向他磕头。前后一比较,许多人便对他产生了不满。特别是他的属官与僚吏,更是意见很大。盖因海大人的轻车简从,极得民心。许多老百姓便以他为榜样,去衡量其他官员。他这个御史大人出门骑马,以此类推,他的属官级别比他低,出行不但不能坐轿,甚至连马都不能骑。因为,你不能与堂官享受同等待遇嘛。因此,每逢他的属官乘轿出行,便会受到老百姓的冷嘲热讽。在外遭遇种种不堪,来到公堂,又须得向海大人下跪,里外都尴尬,里外都难受。半年之内,这些属官都纷纷要求调动,不肯在他的手下工作。

    海瑞对待手下苛刻,对来他的府治检查工作或者过境的官员,也一概损抑。比如说,该官员的品秩,照例可用十个差役,他则减半调拨;可无偿乘坐官船的,他则配给一匹马;该供一桌丰盛酒席的,他只给四菜一汤,而且也不派人陪吃。当时官场的风气,大凡官员入境,必提高规格接待,像海瑞这样减半执行的,大概国内再没有第二个人了。因此,在他的府治,很少会有上司前来视察。不少过境的官员也都绕着走,不肯与他见面。

    关于这种情况,明人笔记《山志》中有一段描述:“陆伯生《樵史》有云:‘海中丞公瑞开府江南,意在裁巨室,恤穷闾,见稍偏矣。卒之讼师祸猾乘机逞志,告诘横起,举三尺而弁髦之,遂成乱阶。诸大姓皆重足立,三吴刁悍风自此而长。’予尝谓忠介清风劲节,元不可及。然为政之道,贵识大体,使忠介当国,吾不知其竟何如也?”由此可见,时人对海瑞的作风,已有微词。

    更有甚者,海瑞处理公务,亦有强烈的“劫富济贫”思想。他到应天府治的第二年,正碰上吴中大旱,百姓春荒无食。海瑞可怜饥馑中的小民,便劝富人放赈。他的“劝”,实际上是强行摊派。他先到溧阳,找到致仕回籍闲居的史太仆,要他出三万石粮食。史太仆家本富饶,加之知道海瑞是个惹不起的角色,便老老实实捐了三万石粮食。而后,海瑞又跑到华亭县找到已退休回家的首辅徐阶,要他捐出一部分家产以赈乡里。前面说过,这个徐阶是将海瑞救出诏狱的恩人,但海瑞不讲情面,执意要徐阶认捐。他这么做,是抓住了徐阶一点把柄。徐阶的儿子横行乡里,早有一些民怨。海瑞与徐阶讲条件,你若不认捐,就把你儿子治罪。徐阶无奈,也只好捐了几千石粮食应付过去。

    这件事情,对海瑞的杀伤力最大。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知恩图报又是被人们普遍赞颂的美德。海瑞如此对待恩人徐阶,许多官场中人便认为这个人完全不通人情。尽管他很有民心,在官场却陷入彻底的孤立。

    从当时的一些记述来看,海瑞这一系列做法的确大得民心,但由此也培植了一些小民的“吃大户”的思想。社会风气也的确在变坏。本文开头讲的那份递到海瑞手上的状纸,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幽默。

    万历中期的李乐在《见闻杂记》中说:“当官者贪财无耻,想是性生,不足责矣。有一等廉靖无求之人,非不可嘉可重。至于临大事,决大疑,遇大歉,须要有胆略,有才智,方能办得事来。吾乡万历十六年荒甚,有一郡伯令穷民至富家食粥,百十成群,几致大乱……此郡伯甚是清介,然何补于荒政也?”

    历史上这一类的事情很多。我们通常都把“清官”当作好官的典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偏见。清官之廉洁,是品行的优良,这是一种道德的评判。但当官仅有良好的品行是不够的,还要有为朝廷增辉、为百姓谋福的能力。有好的品行,又有很强的执政能力,方是好官,若仅有好的品行,则只能算是好人。

    海瑞便属于品行优良的好人。若论他当官的政绩,则乏善可陈。我想,这也是朝廷的用人不当。像海瑞这样的人,让他当监察方面的风宪官,则十分称职;让他开府建衙,当地方上的行政长官,则正好应了“戴碓臼玩狮子——着累不好看”。

    四

    海瑞这一次在江南的开府,不到两年就干不下去了。他自己提出辞职。隆庆四年(1570)二月,朝廷将他改任为南京粮储督官,未及一年,又因与同僚相处不谐产生剧烈冲突,从而提出辞职。这本是一个姿态,但他的手本送到御前,没有一位大臣替他讲话,于是皇上准了他的奏本。海瑞也就只好怀着一腔怒气,回到海南的琼山老家闲居。他是在隆庆四年末辞职归里,两年后,隆庆皇帝去世,十岁的万历皇帝继位,张居正代替高拱担任首辅之职。这位明朝中晚期的中兴名臣,甫一上任就以雷霆手段除旧布新,推行万历新政。他惩处了一大批贪官、庸官,也破格提拔了一批新人。但他在执政的十年中,始终不用海瑞。因为张居正的用人政策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在他看来,海瑞只是一个好人,但并非一个好官。他对海瑞个人的操守表示欣赏,他认为海瑞并非“循吏”,就是说海大人没有能力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获得福祉,所以弃而不用。

    张居正于万历十年(1582)去世,在他死后,万历皇帝对张居正进行了最残酷的清算。这时,又有人提出起用海瑞,万历皇帝首肯。于是在万历十三年(1585),经由吏部安排,海瑞再次复官,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等职。从这种安排来看,海瑞虽然复官,但并未受到重用,因为当时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南京虽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但因只是留都,故多半都是闲官。万历皇帝将海瑞安排在南京当官,我猜他的心思,也只是想借海瑞的名,而并非要他担当治国理民的重任。

    海瑞第三次复出时,已经七十多岁了,两年后,他死于任上。同事王用汲检点他的遗物,除了自写的诗文,一点破旧的日常用品,财物方面只有几两碎银,可谓清贫到家。听说他的死讯,官民两方面的态度大不相同。官员中有不少人私以为庆,而老百姓则为之举哀,许多人哀恸不已,竟“罢市者数日”。海瑞出丧的那一天,他的灵柩抬出南京城经由水路运回老家,老百姓沿途设祭,数百里不绝。那场面实在感人。当时有一位南京的秀才,叫朱良,写了一首吊唁海瑞的诗:

    批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

    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

    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

    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朱良没有官身,所以是老百姓的代言人。海瑞死后,纪念他的诗,最有感情的,大概就是这一首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