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春秋-曹锟:“贿选总统”的法治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文/王磊石

    为了应对贿选行为带来的种种不利,摆脱千夫所指的窘境,曹锟决定抢先制定颁布一部“宪法”。然而,寄予厚望“法统重光”非但没能树立起贿选总统的合法性,好端端的一部“宪法”也被曹锟连累,被后人称之为“贿选宪法”。

    一位出身寒门做事憨厚的布贩终于在半生戎马之后逼近了权力的顶峰,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其一,功成身退安享晚年;其二,竭尽全力去争抢那张“总统宝座”。时年六十一岁的曹锟终于选择了后者,1923年他挤走了傀儡黎元洪,决定自己往上再挪一步,做一次最高元首。

    然而来自各方的压力是其始料未及的,南下议员的声讨、奉系的威胁以及广东方面的公然反对让这位号称“曹三傻子”的“厚道人”坐立不安。他很清楚,为了具有合法性,他只能在议员们的选票中走上权力之巅,最终他选择了贿选,一时间成为举国诟病的靶子。尽管他想出了颁布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招数,打算以此来标榜自己总统地位的正统与合法,但贿选的恶名已经不得民心,谁还会相信他所宣传的“法统重光”呢?

    人生之巅

    1923年10月10日甫明时分,一列专车缓缓驶入北京正阳门火车站。原本在此守候了一夜的人们此时甚为兴奋,浑身倦怠顷刻间感到了些许舒缓。好不容易有了些盼头,可以一睹新任大总统曹锟的真容。但不久后的一条消息让他们陷入了无比的失望与愤懑。负责欢迎仪式安保任务的士兵告知他们:“只限定实缺简任以上各官,其余概不准入!”理由是“夜间接到了保定的电话”。尽管那些低阶官员心有不甘,但是无奈之下只得黯然离去。余下的高层官员、政界名流面对着如此厚待表现得志得意满,心情激动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七时三刻,军号响起。负责防卫任务的冯玉祥部官兵纷纷端枪立正,须臾之后,直系首领曹锟在周梦贤、曹士杰两人的搀扶下径直走出车厢,向等候在站台内的各界人士频频点头、招手。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者身材高大,衣着军装,胸前配满了各色勋章。军乐毕,阁员以及军警长官如高凌霨、顾维钧、冯玉祥等一干人等纷纷上前表示欢迎。曹锟与众人略作谈话后,即登上了五十米外守候的汽车。

    一声口令响起,排列在周边的军警举枪致敬。汽车缓缓开动,在一辆六匹黑马驾驭的礼车(袁世凯所用)追随下驶入了前门,奔向中南海总统府。汽车全程由骑兵马队拥护而行,所有护卫骑兵分成两排,一眼望去气派异常。途经路段已在一天前进行了特殊的布置,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一派皇帝出巡时的威仪。道路两侧军警林立,五步一人,十步一骑,每逢交叉路口必有三五持枪士兵站岗。气氛凝重而肃然。

    从正阳门到中南海之间,这段路程并不算长,但此时的曹锟脑海里值得思索的东西太多太多,或许正在感慨四十年前津门推车贩布的人世沧桑,也可能还沉浸在五日前勉强依靠金钱支撑下来选举的庆幸,更可能地是思索着眼前这盘并不好下的残局。甚至他本人还没有意识到,不经意间他已经登上了中华民国权力的顶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他将成为这个国家前进方向的左右者,而这条前进的道路又是如此崎岖难行。

    不多时,汽车到达了怀仁堂。这时的怀仁堂已经人声鼎沸,恭维道贺之词不绝于耳。等到九点,曹锟的就职典礼正式开始,曹大总统面南而立,各国会议员向北而立,军乐响起,众人脱帽肃立。乐止,曹氏开始宣读就职宣言,该就职宣言全文五百余字,由王毓芝代笔所作。

    宣言中说:“锟军人也,于政治初无经验,今依全国人民托付之重,出而谋一国福利,深思熟计,不胜兢惕。”和往常宣言别无二致,这份宣言首先以自谦开头,但是接下来话锋一转,便进入了正题:“所私幸者,国家之成立,以法治为根基,总统之职务,以守法为要义。历任总统,皆系一时之彦,以国家根本大法未立,无所依据,未克实施。锟就任之时适在大法告成之际,此后庶政举措,一一皆有遵循,私心窃幸遭际远过于前人也。”他一下抛出了“制宪”这一举世关注的卖点,将自己的贿选政府放在了合法位置之上。这就是这位曹大总统及其班底酝酿已久的“法统重光”。除此,他还谈到了兴办教育、发展实业、和平统一等种种构想,但担任过多届国会议员的政治老手们很容易看明白,这些主张都是老生常谈罢了。

    宣誓完毕之后,曹锟便成为民国建国后十二个年头中的第五任总统。

    “法统重光”之梦

    就在曹锟宣誓就职的两个小时后,他在随从人员的陪伴下出现在了国会街春颐园的议会大厅里。中华民国宪法会议在此宣布了新宪法。

    事实上,这部宪法是曹锟精心策划的得意之作。长久以来,曹锟一直很清楚,尽管自己依靠财力上的强势打赢了议员争夺战,但是真正威胁自己位置的并不是选票,而是实力派手中的人和枪,以及来自公众的舆论监督。因此如何让自己能够抵挡住各方压力,将自己贿买来的总统头衔合法化就成为了曹锟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早在四个月前,以褚辅成、汤漪为首的南下议员们就在上海举行集会,声讨曹锟之余发出了《离京议员致两院同人书》。文中大声责问道“不一思今日窃据国务院者,其人在法律之地位果居何等?以中国之大,四万万人之众,其权是非衡利害皆不如公等”。

    1923年9月10日,那些离京议员再次发表宣言,这次矛头直指参与贿选的国会议长吴景濂“盘踞北京国会议场,携其议长资格,利用军阀武力与金钱,公开贿买议员,而犹不足,乃至破坏立国之根本法度”。

    接下来,各地军界要人、实力派人物也坐不住了,纷纷通电讨伐,言辞之激烈丝毫不逊于声讨袁世凯称帝时的檄文。9月27日,卢永祥率先发难:“永祥痛国纪之倾颓,不忍对人之臆说,惟冀促成制宪,补救方法,至元首但能依法递嬗,则人选听诸国会,意为我中华民国之诞起。”张作霖也继起声讨。上海各省同乡会、学生联合总会等社会团体也群起通电。

    就职前的那段时间里,曹锟成为了全国众矢之的,而他们声讨的核心观点便是宪法的缺失导致总统选举出现贿选丑闻,要求恢复“法统”。舆论风行之下曹锟可以加派重兵保证自己就职当日的人身安全,但是想堵住政敌们的嘴显然是难比登天。因此,他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利用舆论自己来占领“法统”的制高点。

    仔细梳理一下不难发现,自从袁世凯1914年开始解散国会,因为废除《临时约法》一事弄得身败名裂,到段祺瑞1917年马厂誓师,赶走张勋,立下“再造共和”首功,但也是因为不肯恢复《临时约法》而最终落得寓居天津的下场,而南方势力频频以护法为旗号,挑战着北京政府的合法性,赢得了舆论与道义上的支持。自从辛亥以来多少事件是围绕着这部《临时约法》展开的,而又有多少实权人物栽在了这部《临时约法》面前?

    为了应对贿选行为带来的种种不利,摆脱千夫所指的窘境,化被动为主动,曹锟决定抢先制定颁布一部“宪法”,让各方势力失去声讨的口实,而自己也可以借此一举将“法统重光”的功勋揽入怀中,使其一跃成为这个国家的合法元首。

    在贿选的同时,他也紧锣密鼓地督促北京宪法会议在自己就职之前赶制出一部宪法。以此来保证自己就职当天可以成为辛亥以来颁布《中华民国宪法》的第一人。按照要求,北京宪法会议加紧了工作日程,终于在10月8日三读通过,中国宪法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宪法”诞生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历经民国十一载的抗争妥协,前人没能办到的事情却在一位贿选总统的暗箱操作下,召开三次会议,花费十余小时就解决了。

    一部完备的“宪法”

    这部加紧制定出的“宪法”共十三章一百四十一条,于l0月10日曹锟宣誓就职的同一天正式公布。《中华民国宪法》是在《天坛宪草》的基础上制定的,同时吸取了后来宪法草案续议过程中的某些主张。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是沿袭了《天坛宪草》规定,体现了保障人权之宗旨,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制衡原则和较为规范的政府体制。但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国权”和“地方制度”两章,突出表现了该“宪法”的时代特点。

    “国权”章共十七条,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明确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中央权力规定有外交、国防、国家立法等五项;中央与地方共有的权力有农工矿业及森林、学制、银行等十三项;地方权力规定省辖的教育、实业、交通、水利、税收等十一项。其次,禁止地方拥有或行使的权力,有缔结盟约、自置常备军、设立军官学校等。再次,确定中央与地方均有立法权,省可以在不抵触国家法律的范围内,制定有关地方事务的单行法,但与国家法律抵触者无效,如果对两者的抵触有疑义时,由最高法院负责解释。

    “地方制度”章共十二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地方划分为省、县两级;第二,省自治法的制定;第三,省议会与省务院的组织;第四,县议会与县长;第五,省与县之间的关系等。

    尽管这部“宪法”在“国权”与“地方制度”两个问题的表述上尚不完备,甚至是包含矛盾之处,但是这已经是中国宪政史上最富现代精神的宪法类文件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现代法律理念已经基本齐全。单从条文上说,它是北洋政府时期立法机关经过十年规范化的法律程序,制定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较为完善的正式国家大法。

    只可惜这样一部生不逢时的法律在诞生后不久,就遭到了各方的抵制和发难。当时发行的《东方杂志》就不无嘲讽地说:“国人不特不颂其功,反因反对声浪大起。且一部神圣的宪法,亦被议员先生所累,得到‘秽宪’两字的徽号了。”

    寄予厚望“法统重光”非但没能树立起贿选总统的合法性,好端端的一部“宪法”也被曹锟连累,被后人称之为“贿选宪法”。

    总统末日

    “贿选总统”“猪仔议员”“贿选宪法”……一切和1923年那届北京政府相关的事物都被人为地包裹上骂名后,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其实“法统重光”并没有错误,错误在于它建立在了贿选这一绝对丑陋的前提之下。

    就在曹锟就职后不久,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示威大会,要求解散“猪仔国会”、曹锟下台,身在广东的孙中山更是亲任大元帅,下令讨伐曹锟,通缉贿选议员,并通告各国使馆否认曹锟为总统。于是,全国倒曹势力高涨。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曹锟做梦也没想到一直护卫其走上总统宝座的冯玉祥会在这个时候反戈一击。就在10月18日,曹锟下令对奉军发动总攻击,直军倾巢而出之时,冯玉祥命人由古北口、密云潜入北京城,包围了总统府,切断了电话线,占领了电话局,并且囚禁了曹锟。整个政变过程未费一枪一弹。次日凌晨,北京市民惊奇地发现,满街皆是佩戴了“不扰民、真爱国、誓死救国”袖章的国民军士兵。就这样,“贿选总统”结束了其为期一年的执政生涯。

    因为贿选,曹锟毁掉了一部“宪法”。而后来的诸位总统们非但没有向宪政愈走愈近,甚至没能颁布出一部更像样的“宪法”。

    多年之后,毛泽东不无讽刺地反问道:“宪法,中国已有过了,曹锟不是颁布过宪法吗?但是民主自由在何处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