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全书-抵巇之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②。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③以验来④也。巇者,罅也。罅⑤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注释】

    ①抵巇:抵,抵塞;巇(xī),缝隙。抵巇,在这里指弥补不足、堵塞漏洞。

    ②物有自然,事有合离:物,天地间的一切事物;自然,非人所为的,天然的;合离,聚合与分离。

    ③往:既往,过去。

    ④来:将来的意思。

    ⑤罅:音(xià),裂痕,间隙。

    【译文】

    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互相不了解;有时互相距离很远,却彼此熟悉。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所谓“巇”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巇”的原理。

    【延伸阅读】

    “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本章主要讲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合有离,都难免会产生裂缝,产生矛盾,从政者一定要善于观察矛盾的征兆,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这五种态度中,“抵而塞”与“抵而得”是两种最常用的方法。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企业经营、人际交往,都会出现矛盾和裂缝,在这种时候,一定要及时查漏补缺、弥补缝隙,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矣!

    家喻户晓的“将相和”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再带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到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一点瑕疵,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于是命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住处,就让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还会让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好,于是赵王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命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到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命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看不过去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特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就会让敌人有机可乘、乘虚而入,赵国危矣!正是因为他们二人及时弥补了这种空隙和漏洞,才保全了国家社稷的大局。

    一个国家如此,人与人相处更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相处,产生隔阂和裂痕是在所难免的。不管是亲人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还是同事之间,有了裂痕就要及时主动地去补救,不要让裂痕越来越大,以致无法挽救。

    下面我们仅以家庭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婆媳关系为例。

    一直以来,王晓丽对婆婆的态度都是保持分寸、拿捏尺度,带着敬畏之心的。就是不得已和婆婆上街并肩行走时,王晓丽都尽力避免靠得太近。这不是说王晓丽对婆婆有多么生分和见外,只是觉得婆媳之间固有的那种微妙关系,需要保持小小的距离才会让王晓丽觉得舒服和安全。

    王晓丽的婆婆说话很直,有时甚至还有一些刻薄,心眼在某些时刻也显得小。王晓丽能做到的就是回避,回避和她在任何时刻可能会有的正面冲突。

    偌大的厅堂里,婆婆一人做着毛线鞋,王晓丽走过她的身边,婆婆看看王晓丽,又低下头去继续做毛线鞋。王晓丽能感觉到婆婆希望自己能主动上去和她说说话、聊聊天,婆婆的眼神里透着落寞。但是,王晓丽却像一阵风一样,掠过她的身边,撂下她一个人,也撂下了满眼的期待。

    有时上街,王晓丽时不时就能淘得新衣服回家。婆婆看到王晓丽手里拎的包就说:“又买新衣服啊。”“对啊。”王晓丽眉也不抬,“看着喜欢就买了。”“你上次那件还没有穿呢。”婆婆的语气明显有些责备。“肯定是要穿的呀,你急什么。”王晓丽也有点不高兴。“多少钱啊,贵不贵?”这是婆婆的惯例。“不贵。”但王晓丽报出的数字却往往让婆婆吓一跳。而对婆婆诧异的眼神来说,王晓丽也早已见怪不怪,喜滋滋自顾去房里试换新衣服。

    某年冬天的一个午后,王晓丽兴冲冲地买回一条休闲皮裤。皮裤是越小越好的,因为会越穿越松。当王晓丽费尽力气地穿上并奋力拉好拉链,艰难地松出口气,正蹲下身去磨合时,只听“哧”一声响,休闲皮裤的后中缝竟裂开了长长一条裂缝。王晓丽“哎呀”一声,婆婆从厨房里冲出来,不停地唠叨:“裂了啊,找他去,什么货啊,哪个店里的?”“找什么找啊!”王晓丽没好气地白了婆婆一眼,“在市区,远着呢。”王晓丽气冲冲地扔下裤子上班去了,心里一直不痛快。

    晚上回到家,皮裤被整整齐齐叠放在桌上,王晓丽没好气地拿在手里,奇怪的是却找不着那条开裂的缝了。明明是裂了的啊,王晓丽很纳闷。“别找了,我帮你缝好了。”婆婆从厨房中端出最后做好的汤放在桌上,“吃饭了。”婆婆的语气淡淡的,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王晓丽拿着裤子不作声响地进了房间。在灯下,看清了婆婆手缝的纹线,一针一针,紧紧密密,和原先的纹线完全吻合,而且不只是裂口处,所有的接口,都被婆婆重新缝上了细密结实的针眼。一阵很强烈的温暖的感觉猛然间溢上了王晓丽的心头!王晓丽在灯下坐了很久,手指在皮裤上反复地摸索。王晓丽深知自己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缝纫,对于针线活她一直避而远之。而婆婆一个冬日下午的清冷时光,就全耗在了她的皮裤上。想到婆婆长满冻疮开裂的手,想到婆婆千沟万壑、疼痛难忍却又哆哆嗦嗦为自己缝补的手,王晓丽的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一滴一滴,全落在这几百针细细密密、结结实实的针眼上。王晓丽知道,婆婆为自己缝补的不仅仅是开裂的皮裤,而是在用爱的丝线,缝补着婆媳二人之间浅浅的隔阂。

    第二天,在婆婆每日梳妆的案头,多了两样东西,一样是热水袋、一样是冻疮膏,那是王晓丽悄悄放上去的。看到婆婆手里拿着那两样东西露出幸福笑容的样子,王晓丽的心里也暖融融的。而曾有的隔阂,也就在无声的关爱里默默地消融。

    生活就是这样,如果有了隔阂和“缝隙”不及时“缝补”,缝隙就会越来越大,隔阂就会越来越深,矛盾就会越积越重,最终难以弥补、无法挽救,倘若及时弥补,把矛盾和隔阂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但可以和好如初,还能拉近心理距离、增进彼此感情。

    家庭关系如此,朋友关系、同事关系都是如此,有了缝隙,一定要及时“抵而塞之”。当然,我们更不能人为制造矛盾、破坏团结,因为利益而争得头破血流,否则不但无法获得应得的利益,还会失去应有的和谐与幸福,成为他人的笑柄。

    从前,在苏州某山下有一户人家姓田。父母已亡,只剩下三个兄弟,老大叫家福,老二叫家禄,老三叫家寿。一家人靠种花采茶过日子。

    然而,三兄弟经常斗嘴吵架,甚至动手相打,有时相互打得头破血流,一家人难以相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三兄弟中,老大贪利,老二贪财,老三贪钱,三个人都自私贪婪。

    有一年,弟兄三人在北山背阴面种了茶树,在南山朝阳面栽了花。栽的是一种据说是从印度传来的花,叫摩尼花。摩尼本是印度国王给公主的帽冠上镶嵌的一颗宝珠,洁白光亮,珍贵无比。这花儿的形状就很像那颗宝珠,洁白圆润,芬芳四溢,因此就叫它“摩尼花”。

    这年的春末夏初,摩尼花开了,茶树也长大可以采摘了。南山的花香被风吹到北山的茶树林。老大头一个发现今年的茶叶上有一股甜香味儿。甜得沁人心脾,香得使人陶醉。老大高兴极了,瞒着老二、老三,偷偷把茶叶抢先摘下来,拿到市场上去卖了。这充满花香的茶叶果然人人喜欢,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买,因此价钱也比往年高了许多,并且一会儿就卖完了。

    后来这件事被老二、老三知道了。老二说:“北山的茶树是我种的,南山的摩尼花是我栽的,卖茶叶的钱应该全归我。”老三说:“种茶我出了力,栽花我吃了苦,卖的钱应该全归我。”老大却说:“摩尼是大家栽的,茶叶是大家采的,但是发现茶叶有香味的却是我一个人,所以卖的钱理应只归我。”三兄弟吵得不可开交,于是就动手打了起来。俗话说:“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这一打就打了个三败俱伤,头破血流,兄弟三人还不肯罢休,你揪着我,我揪着你就闹到戴逵那儿去了。

    戴逵是何许人呢?原来他是当时有名的雕塑家兼琴师。据说他弹出的琴声可以把凤凰引来,可以使鸟儿跳舞。当朝宰相知道了,就派人去找他来宰相府弹琴。他却不愿为权贵弯腰,把琴砸了,就隐居到苏州的深山中来了。因此,苏州一带的百姓,人人都知道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都尊重他,有事都愿找他帮个忙,评个理。

    这一天,田家三兄弟就找到戴逵这儿来了。三人争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述说了一番。戴逵听了,笑笑说:“摩尼花香茶叶贵,本是好事。但是,摩尼、摩尼,不要变成谋利,要认作末利。人不能过分求利,而更不能因利忘义。为谋利而伤了兄弟的手足情,太不值得。若是你们兄弟三人一条心,门前的黄土也会变成金。我看以后把‘摩尼’改成‘末利’吧。只要你们三人都牢记住这两个字:末利,就再也不会吵闹打架了。”兄弟三人听从了戴逵的劝导,从此,团结一心,共创幸福生活。后来,这件事也教育了四方百姓。从此这一带民风淳朴,百姓和睦相处。人们都把“摩尼花”改叫做“末利花”。后人认为“末利”既是花草,就都加了个草字头,叫做“茉莉花”。

    这个传说虽然无证可考,但却教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抵巇”之理,切勿因为小利而失大道。茉莉花那清纯自然、超凡脱俗的高雅气质正是它不追名逐利的象征,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在有矛盾和裂痕时,我们一定要及时“抵而塞之”,在没有矛盾和裂痕时,我们要加强和巩固内部团结,这才是真正的“抵巇”之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