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人、虎、狗、牛、羊的基因组合在一起,造出的会是个什么怪物?会不会是人首、虎齿、牛角呢?生物学家认为,这样的实验不难,但谁也不敢进行这样的实验,都怕实验出的动物真如饕餮一般,那天下人就离倒霉不远了。
(第一节)北山经
外星人进行各种实验,如此摧残地球人,地球人难免精神失常,变疯、变傻。开始他们还试图用鮨鱼医治,可是疯子、傻子越来越多,外星人就无暇顾及了,干脆喂诸怀算了。
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其上多华草。漨(féng)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文石。
北方第一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单狐山,山中桤树遍布,山上花草繁茂。漨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泑水,水中有很多紫色的石头和有纹理的石头。
紫色石头较为常见的是锆石和紫水晶,锆石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锆,化学分子式是Zr[SiO4],其原矿石中往往含有铀(U)和钍(Th),这两种元素都是核原料。紫水晶的分子式是SiO2,天然紫水晶中,铁、锰等矿物质含量较高,是工业上的重要原料。
《山海经》总共有记载了500余座山,几乎每座山都介绍了山上的矿藏,单狐山也不例外。我们不禁要问,书中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介绍每座山的矿藏呢?要知道,当时毛笔还没有问世,更不用说铅笔、钢笔,那时不是写字,而是刻字,用刀把字刻在竹简或木片上。首先是刻刀问题。考古学家认为,石器时代大约始于二三百万年之后,止于距今4000至6000年前。希腊、埃及使用青铜较早,距今大约有5000年,中国较晚,始于3800年左右。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可是,那时的华夏尚处于石器和青铜的过渡时期,我们的祖先至多能够炼铜,甚至连其他金属都叫不出名来。《山海经》成书于4000年前,就算那时我们的祖先能够制造铜刀,以铜刀刻字,刻几笔就会钝的,何其难也!
其次是文字问题。甲骨文标志华夏先祖创造文字的成熟,甲骨文距今不过3000年,3000年前虽然有文字产生,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字形,而且那时是象形文字。当代人书写象形文字都很吃力,何况那时用刀刻?简陋的工具,复杂的笔画,食难果腹,衣难避体,一天能刻十几个字就不错了。我们取个中间数,每天刻15个字,31000多字的《山海经》要刻2000天——五年半!五年半就完了吗?不是,无论多么伟大的文学家,对自己的稿子不能不修改,就算只改一遍,那又是一个五年半!一个人最少要十余年才能完成,而且无论刮风下雨,都不能停。会不会是集体创作呢?这个可能不能排除,如果按10个人共同创作计算,至少需要1年多。然而,在那个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年代,“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一个男人不种地,就有人挨饿;一个女人不织布,就有人受冻。谁会365天如一日地供这10个人的吃闲饭?
再次是勘探问题。写《山海经》可不是坐在家里创作,而是遍走群山。遍走群山不是旅游看风景,走马观花。不但找矿,还要分析各种矿,以及找河流发源地、察看河流走向;观察动物的习性,动物不是站在那让你观察,人一到了,它是要跑的;要采摘植物进行药理分析,包括根、茎、叶、花、果。植物的生长是有时令的,错过时令就要等到下一年。我们按不错过时令计算,一座山多少天能考察完?没有一个月不行吧?我们还按10个人创作,要走500座山,每人要走50座山,一座山用一个月,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地干,那也要50个月,四年多时间。
第四个问题,那时的山不但没有路,还时有狼虫虎豹出没,1个人上山且不说被虎豹吃了,就算被毒蛇咬一口,那也是要一命呜呼的。这是创作吗?这简直就是在玩命啊!
写《山海经》简直就是难于上青天!可这么难的事,原始人为什么还要做?这其中必然有极其重要的事要告诉后人。对了,他们要告诉后人的就是外星人!可是当时没有外星人这个词,《山海经》的作者更不知道UFO,他们只知道神、鬼、怪,这就是《山海经》玄而又玄的原因。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无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pí)之水。其中多滑鱼,其状如(shàn),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再往北二百五十里是求如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铜矿,山下有丰富的玉石,整座山没有草木。滑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诸水。水中有很多滑鱼,外形像鳝鱼,只是脊背呈红色,发出的声音像人支吾而又含混的说话声,食用可以治疗人身长的瘊子。水中还有很多水马,外形与马相似,前腿长有斑纹,尾巴与牛尾差不多,发出的声音像人在呼喊。
现实生活中,能发声的鱼十分罕见,可《山海经》中的鱼几乎都会叫,显然这不是普通的鱼,要么是炮弹一类的武器,要么是机械。瘊子能算得上病吗?即便今天谁又能把瘊子当回事?何况是那原始年代。所以,“食之已疣”中的“疣”应该是“忧”,“食”乃为“储备”。
这里没有说滑鱼的大小,只是说它形态像鳝鱼,鳝鱼像什么?那不就是缩小版的炮弹吗?有了这种“滑鱼”,求如山上的外星人和为他们服务的华夏地球人就有恃无恐了。水马是斑马与水牛杂交的新物种。
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huān)疏,可以辟火。有鸟焉,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名曰鵸(qíyú),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jū)。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pí)湖之水,其中多鯈(tiáo)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目,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再往北三百里是带山,山上盛产玉石,山下盛产青色的碧玉。山中有一种动物,外形像马,一只角,角质如磨刀石一般坚硬。这种动物叫疏,用它可以避火。山中还有一种鸟,外形像乌鸦,身上是五颜六色的羽毛,其间有红色的斑纹,这种鸟叫鵸。鵸自身有雌雄两种性器官,食用可以预防毒疮——痈疽病。彭水发源于此,然后向西流入芘湖水,水中有很多鯈鱼,外形如鸡,红色的皮毛,三条尾巴、六只脚、四只眼睛,它的叫声犹如喜鹊,食用它可以化解烦恼。
如果把灭火器比为疏,那只角不就是喷嘴吗?卫星发射现场、飞机起飞跑道,灭火器、灭火车是必备的,这是很平常的事,但我们的祖先不知道灭火器为何物,只知道“可以辟火”。
《西次三经》的翼望山也有鵸,“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服之使人不厌(yǎn),又可以御凶”。本段中的鵸与之是同一种东西。有一种化学武器叫炭疽病毒,这种病毒由空气传播,生产简单,杀伤力很强,动物、植物都很容易感染这种病毒。把“疽”解释为“痈疽病”是古人的译法,他们当然不知道什么是炭疽病毒,更不知道化学武器。外星人之间的战争十分残酷,他们不但使用了核武器,还使用了化学武器。然而,有矛就有盾,世间的一切事物莫不如此。鵸导弹威力巨大,它完全可以摧毁敌方的化学武器,而不至于使之扩散。所谓的“自为牝牡”就是弹头和弹体平时是分开的,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即可迅速把弹头和弹体安装在一起。
同样,鯈鱼也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前面我们说了,古代形容一个人本领高超,往往将其比喻为三头六臂。“三尾六足四(首)目”的鯈鱼也与之类似,不过,“鯈鱼”不是人,而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这就是“食之可以已忧”,“食”就是“储备”。这种武器通常在水中发射。
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有兽焉,其状如貆(huán)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凶。是山也,无草木,多青、雄黄。
再往北四百里是谯明山。谯明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黄河。水中生长很多何罗鱼,这种鱼一个脑袋十个身子,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吃了它可以治疗痈疮。山中有一种动物,形状像豪猪却长着红毛,叫声跟摇动辘轳的声音差不多,这种动物叫孟槐,可以避凶。谯明山没有草木,遍布石青和雄黄。
痈是一种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容易滋生,这应该是当时地球人的常见病。我的一个姨表姐当年就得了这种病,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农村穷得一年到头买不起一件衣服,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只洗一次澡,就是出生那天。表姐16岁得了这种痈疮,因没有钱买药,18岁时被活活烂死,其间的痛苦可想而知。为了给地球人治疗这种病,外星人实验出了“一首十身”的何罗鱼,这对地球人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
孟槐是一种类似狗一样忠诚的动物,这也是外星人实验出的新物种,当外星人(包括为外星人服务的地球人)遇到狼虫虎豹时,这种动物往往能冲上去与猛兽撕咬,使人免遭不幸。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嚻(xiāo)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鰼鰼(xí)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橿,其兽多麢(1íng)羊,其鸟多蕃。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是涿光山。嚻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黄河。水中有很多鳛鳛鱼,外形像喜鹊却长有十只翅膀,鳞甲全长在翅膀的末端,它发出的声音像喜鹊,饲养它可以防御火灾,食用可以治疗黄疸病。山上遍布松树和柏树,山下遍布棕树和橿树,山中的动物以羚羊居多,鸟以蕃鸟居多。
涿光山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外星人不但实验出了鳛鳛鱼,还开发出了这种鱼的药用价值。“可以御火”在传统中,都被译为能够防御火灾,其实不然。“可以御火,食之不瘅”八个字紧紧相连,没有转折,这说明“火”不是烧饭的火,而是人体内的心火。
蕃鸟到底是什么鸟,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山海经》中的动物多是如此。原因是离开外星人的饲养,这些动物就无法生存,一部分灭绝,一部分灵性极强的动物被带上了“天国”——外星人生活的地方,继续为外星人服务。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guó)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jū)。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兽多橐(tuó)驼,其鸟多寓,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是虢山,山上漆树繁茂,山下梧桐树和用来制作拐杖椐树很多,山南盛产玉石,山北盛产铁。伊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黄河。山中的动物多见骆驼,飞禽多是蝙蝠之类的寓鸟,这种鸟外形像鼠,却长着鸟一样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像羊叫,用它可以防御战争。
骆驼善于负重,驮运物品要比牛马更有耐力,这种动物在交通不便的4000年前太重要了,外星人来到地球,不可能把汽车制造厂搬来,骆驼就是他们的好帮手。寓鸟是小型防御性武器,对于来犯之敌构成一定威胁。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无石。鱼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贝。
再往北四百里,便到了虢山的尾端,山上遍布美玉,却没有石头。鱼水河发源于此,向西流入黄河,水中有很多长有斑纹的贝类。
虢山部署了大量“寓鸟”武器。这里的玉是上等矿石,文贝在水中多彩斑斓,这很可能是在水中清洗矿石,等待冶炼。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chū)柏,其草多韭薤(xiè),多丹雘。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tù)首麋身,其音如嗥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a(cǎi),又可以御百毒。
再往北二百里是丹熏山,山上有茂密的臭椿树和柏树,草丛中野韭菜和野薤菜很多,山中盛产丹雘。熏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棠水。山中有一种动物,形状如同大老鼠,却长着兔子一样的脑袋,麋鹿一般的耳朵,它的声音如同狗叫。这种动物能用尾巴飞行,名叫耳鼠,食用可以预防臌胀病,还可以防治各种病毒的侵害。
化学武器一般分为糜烂性毒剂和刺激性毒剂。糜烂性毒剂令人感到针刺一样疼痛,皮肤发痒,起水疱溃烂,眼睛红肿怕光。刺激性毒剂中毒后流鼻涕,咳嗽呕吐,腹痛便血。
天下间没有用尾巴飞的动物,但用“尾巴”飞的炮弹比比皆是。耳鼠是一种反制化学武器的武器。当一群外星人以化学武器进攻另一群外星人时,丹熏山上的外星人就发射“耳鼠”弹来中和化学武器的毒素。野韭菜和野薤菜起到辅助作用,野韭菜宜肾、通便、祛热;野薤菜主治干呕、痢疾、疮疖。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
再往北二百八十里是石者山,山上没有草木,瑶、碧之类的玉石很多。泚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黄河。山中有一种动物,形状像豹,额头长有斑纹,一身白毛,名叫孟极,这种动物习惯趴着,它的叫声就是其名。
孟极也是一种武器,虽然平时很少使用,但这种武器却像豹子一样凶猛,平时安放在地下,一旦发生战争,它便轰鸣而起,射向敌人。
又北百一十里,曰边春之山,多葱、葵、韭、桃、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身,善笑,见人则卧,名曰幽鴳(yàn),其鸣自呼。
再往北一百一十里是边春山,山上野葱、葵菜、韭菜、野桃树、李树很多。杠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泑泽。山中有一种动物,体形像猿猴,身上的皮毛呈斑纹状,喜欢嬉笑,一看见人就躺在地上装死,名叫幽鴳,它的叫声就是自己的名字。
边春山是外星人的“菜园子”,《山海经》不是研究菜的作品,不可能把所有的菜都记录下来。我们也是一样,菜地里那么多菜,通常只记录几种有代表性的,这便是“多葱、葵、韭”。园中还有果树,如桃、李等。只是外星人实验出的幽鴳不但胆小,而且疑心较重,一见人就装死。见人装死以虫类居多,有些小动物(如刺猬)也喜欢装死。
又北二百里,曰蔓联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liè),牛尾、文臂、马蹄,见人则呼,名曰足訾(zǐ),其鸣自呼。有鸟焉,群居而朋飞,其毛如雌雉,名曰鵁(jiāo),其鸣自呼,食之已风。
再往北二百里是蔓联山,山上没有草木。山中有一种动物,形状像猿猴却长着鬣毛,牛尾、马蹄,双臂有斑纹,一见人就叫,其名为足訾,它的叫声便是它的名字。山中有一种鸟,喜欢成群栖息、结队飞翔,它们的毛与雌野鸡相似,这种鸟叫鵁。它叫的声音就是它的名字,食用可以治疗中风。
没有草木,动物如何生存?显然,这是外星人的一个实验基地,他们专门研究动物在没有草木情况下的生存状态。足訾是猴子、狮子、牛、马等多种动物基因的组合。它与幽鴳正好相反,幽鴳胆小,见人就装死,足訾胆大,就像狗,一见生人就叫个不停。外星人还专门把水鸟放在陆地上实验,这就是鵁,鵁即“鵁鶄(jīnɡ)”,一种水鸟,俗称赤头鹭。长嘴,高脚,体长约五十厘米。入夏,雄的头、颈及羽冠呈栗红色。鵁鶄是地球自身进化的鸟,外星人只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
又北百八十里,曰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善咤,行则衔其尾,居则蟠其尾。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鵺(yè),食之已嗌(yì)痛,可以已痸(chì)。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再往北一百八十里是单张山,山上没有草木。山中有一种动物,体形像豹子,长尾、人头、牛耳、一只眼,它的名称叫诸犍。这种动物经常长啸,行走时习惯用嘴叼着自己尾巴,趴下时常将尾巴盘起来。山中有一种鸟,外形像野鸡,脑袋有斑纹,白色的翅膀,黄色的脚,名叫白鵺,食用可治咽喉疼痛,还可以治疗痴呆病。栎水发源于这座山,向南流入杠水。
外星人在制造地球人时,不知经过多少次反复实验,才有了今天的人类。可想而知,造人初期,必然出现生理上的一些残疾,如一只眼,一条腿,三条胳膊,以及后文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等等,这些人类的残次品在《山海经》中大量记载,后面我们会一一讲述。外星人造出的人,不仅有身体残疾,还有智力残疾。先天不足,外星人想后天弥补,白鵺鸟就有这方面的药用功能,但作用到底多大,文中没有记录。
“诸犍”人头、牛耳、豹身,这不就是我们思维中的妖怪吗?其实,最初的妖是被当作神来膜拜的。鬼也是古人的膜拜对象。从明朝许仲琳的《封神榜》,吴承恩的《西游记》,还有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之后,妖和鬼才被邪恶化。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金文的年代仅次之。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周以前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便称金文。目前发现最早的金文是商代金文(公元前1300年左右~公元前1046年左右)。可是,目前,我们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找不到“妖”字。《说文解字》的“妖”写作,左侧是个“女”字,右上是草头(也是倒过来的“竹”,《说文解字》中“竹”写作),右下是“夭”,“夭者,头之曲。”妖的本意出来了——一个女人拿着竹条迫使人低头。什么女人如此之猛?会不会是执法如山的西王母?前面我们讲过,西王母就是王母娘娘,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的执法者,她执法严酷,不徇私情,就连自己的女儿七仙女也要依律而行。所以,我们的祖先对西王母既崇拜又敬畏,以致后来把她与“魔”联系在一起,变成了“妖魔”;与“怪”联系在一起,变成了“妖怪”。
“魔”从古到今都是邪恶的。佛教把一切扰乱身心、破坏行善、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统称为“魔”。“魔”上面是“麻”,“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麻”的本意是在家里剥麻。
“鬼”,即,上文说过,鬼是伏在飞行器下维修设备的外星人,他们多是因战败被俘,被迫去维修飞行器。可是,“鬼们”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多次逃走,没有吃的,就扑杀外星人实验出的动物,甚至是地球人,于是,“鬼们”就变成了吃人的“魔鬼”,当外星人把他们抓回来时,便用麻绳绑了起来。
“怪”是人不熟悉、不了解,又让人惊恐的现象。“怪”是中性词,可把“怪”拆开就更怪了。“怪”左边是“心”,金文写作;右边是“圣”,金文写作。左上是“耳”,左下是“王”,右边是“口”,意为既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又发出正确命令的英明领导,引申为人格高尚、智慧高超的领袖。“圣”是最高层次的褒义,“神圣”、“圣洁”、“圣明”、“圣人”莫不如此。于是,“怪”的本意出来了——贴心的圣者。“妖”与“怪”连在一起应该是执法严厉而又贴心的人。地球人刚刚被外星人造出来之后,我们的祖先还在茹毛饮血,谁能担当这么高贵的词呢?只有外星人。那么,为什么“妖怪”却成了害人精?大概是因为“妖怪”执法过严吧!
总的来说,妖魔鬼怪都是外星人,他们的本性都不坏。可是,天下间总得有形容坏人的词吧,那就只能委屈妖魔鬼怪了。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a(chūzhè),其下多流沙,多砥。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訆b(jiào),名曰那父。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sǒng)斯,其鸣自呼也。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c。
再往北三百二十里是灌题山,山上是茂密的臭椿树和柘树,山下遍布流沙和磨刀石。山中有一种动物,外形如牛却长着白色的尾巴,发出的声音如同人呼喊,其名叫那父。山中有一种鸟,外形如同雌野鸡,却长着人的面孔,一看见人就跳跃,这种鸟名叫竦斯,它叫的声音仿佛是唤自己的名字。匠韩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泑泽,水中有丰富的磁石。
黄桑浑身是宝,这里虽然没有明说,似乎在暗示:外星人在教化华夏土地上的地球人采果、养蚕,以及利用磁铁在广阔的森林中辨别方向。关于外星人如何教化地球人,后面我们还要一一解读。那父就是牛,现在也有白尾巴的牛,这是地球的土着。竦斯是人与鸡的基因组合,当人喂养它时,它总是高兴得蹦蹦跳跳。这种动物既没有药用价值,味道也不太好,喂养它只能是浪费粮食,于是竦斯便灭绝了。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zhēnhù),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再往北二百里是潘侯山,山上是茂密的松树和柏树,山下遍布榛树和楛树,山南蕴藏着丰富的玉石,山北蕴藏着丰富的铁矿。山中有一种动物,形状像牛,四肢关节上长着毛,这种动物名叫旄牛。边水河发源于此,向南流入栎泽。
再往北二百三十里是小咸山,这座山没有草木,无论冬夏都有积雪。
“旄牛”是“牦牛”的不同写法,这种牛是地球上的土着,经过数千万年进化而来。外星人只是勘探了潘侯山和小咸山,发现了潘侯山上的矿藏,但没有开发。小咸山终年积雪,外星人没有仔细勘探就离开了。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tuò)。
往北二百八十里是大咸山,这里没有草木,山下盛产玉石。这座山呈四方形,人不可以上去。山中有一种蛇叫长蛇,身上的毛与猪鬃相似,发出的声音像古代人夜里敲打更梆子。
长蛇的确很长,相传有几十丈,能把鹿、象等动物生吞入腹。我们取个中间数,按50丈计算,以周朝的长度计算,一丈约8尺,一尺约20厘米,50丈约合80米。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最大的动物是恐龙,恐龙家族中的大块头是震龙,它身长52米,体重50多吨。震龙以吃草为主,这样的庞然大物简直就是巨型打草机!方圆几十里的山,几天就被它“扫荡”一遍。这是一条震龙,如果是几条呢?十几条呢?那岂不是一天要吃掉几个山头?没有吃的,震龙只有死路一条,所以,震龙在地球只生存了3400万年,大约13600万年前就灭绝了。然而,4000年前的长蛇却比震龙相当,长的比震龙还长,如果它吃肉,那不就是个特大型的屠宰场嘛!它要想吃饱,一天不知有动物变成它的粪便。震龙饿死了,长蛇会独存吗?
当今世界上有一种“巨鸟”,长84米,翅膀展开88.74米,它往下一落,就把整个足球场覆盖了。这种巨鸟就是俄罗斯的“安-225”飞机,这种飞机额定载重量250吨,可同时容纳2000人,或运载8节火车厢。长蛇肯定不是飞机,可它会不会是蛇形宇宙飞船呢?目前,我们发现的UFO主要有两种,一种呈碟形,即飞碟;一种是棍形,即飞棍。我们常常把一列火车比为巨龙,可十几公里之外看火车,那不就是一根棍吗?如果这根棍飞起来,那不就是飞棍吗?
中华民族一直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古代的蛇与龙总是混为一谈,今天,我们仍称蛇为小龙。传统文化中,龙的外形是狮首、蛇身、鹰爪、鱼尾。如果把“狮首”看作是驾驶室,把“蛇身”看作是机舱,把“鹰爪”看作是起落架,把“鱼尾”看作是的尾翼,那龙不就是一条巨型的宇宙飞船吗?以地球人当时的语言,让他们描述“龙”,那就是盲人摸象。原始人虽然借助几种动物来形容龙的外形,但仍与真实的“龙”相差十万八千里。
近百米长的“龙”停在山上,我们的祖先不能靠近,只能远远地仰视,看不到“龙”的起落架,那“龙”不就是“长蛇”吗?
“无草木”,这么大的飞行器,喷射的火焰无异于炼钢炉,草木根本不可能长生;“其下多玉”,玉的硬度非常高,只有玉一样坚硬的道路才能适合它的起落;“四方”,大咸山被外星人削成四方形,以便于飞船的起落;“不可以上”就更好理解了,如此重要的地方地球人当然不能靠近;“其毛如彘豪”,长征系列火箭升空时,助推器喷出的火苗不就是一把“毛”吗?“其音如鼓柝”,就是“其音如鼓如柝”。“如鼓”,鼓声穿透力很强,能传得很远。“如柝”是说声音沉闷。这不就是火箭发射时的声音吗?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hōng)之山,其上多棕、枏,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其中多赤鲑(guī)。其兽多兕、旄牛,其鸟多鸤鸠。
再往北三百二十里是敦薨山,山上是茂密的棕树和楠木树,山下紫草遍布。敦薨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泑泽。敦薨水的源头实际在昆仑山的东北角,那里才是黄河之源。水中有大量的赤鲑。山中的动物常见母犀牛和牦牛,鸟类大多是布谷鸟。
《山海经》中,提到最多的动物是蛇,达100余次;提到最多的山是昆仑山,共21次,可见蛇与昆仑山的重要。
“赤鲑”就是河豚。大多数河豚体内都有毒素,同一种类的不同器官其毒性也有差异。冬春之间是河豚的产卵期,此时其肉味最美,但体中的毒素最多。
鳲鸠俗称布谷鸟。布谷鸟有润肠、通便、止咳、消除淋巴结核的功能。外星人在实验人体机能时必然要检验人的抗毒性,赤鲑鱼就是其中的一个选项。在对地球人进行实验时,难免会发生便秘、结核之类的疾病,布谷鸟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不过,《山海经》认为,布谷鸟是炎帝小女儿精卫死后的化身,后面的《北次三经》第21座山发鸠山就是“精卫传”。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yàyǔ),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péi)之鱼,食之杀人。
再往北二百里是少咸山,山上没有草木,青石、碧玉很多。山中有一种动物,外形像牛,红色的身子、人的面孔、马的蹄子,这就是窫窳。它发出的声音如婴儿啼哭,吃人。敦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雁门水,水中有很多江豚,食用它就会中毒身亡。
传说窫窳本是天神,黄帝时代,蛇身人面的天神“贰负”在天神“危”的挑唆下杀死了窫窳。黄帝诛杀了危,重罚了贰负,又命天神把窫窳抬上昆仑山,几位巫师用不死之药救活了窫窳。窫窳起死回生,却神智错乱,掉进了昆仑山下的弱水河,结果变成了牛体、红毛、人脸、马足的猛兽,叫声如同婴儿啼哭。后羿时期,天上十日并出,窫窳跳上岸危害百姓,后羿将其射杀。
少咸山的红窫窳十分凶猛,其基因组合是牛、人、马。外星人有意让原始人与窫窳搏斗,以观察地球人的智慧和体力,场面如古罗马角斗场一样惊心动魄。无数地球人成了窫窳的美餐,以至窫窳威胁到外星人的安全,于是被射杀。
人体的抗毒实验又出现了,这就是鱼,鱼就是江豚,江豚与河豚是同一类鱼。
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瀤(huái)泽之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zǎo)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hún),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再往北二百里是狱法山。瀤泽水发源于此,向东北流入泰泽。水中生长很多鱼,外形与鲤鱼相似,却长着鸡爪子,人吃了就可治疗瘊子。山中一种动物,外形如狗却长着人的面孔,它擅长投掷,一看见人就笑,名叫山,山走路特别快,它一出现天下就发生风灾。
类似“食之已疣”的鱼类《山海经》中有3种,第一种是《北山经》求如山的“滑鱼”,“其状如(shàn),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第二种是本节狱法山的“(zǎo)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第三种是《东次四经》的旄山“鱃(xiū)鱼”,“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
疣就是瘊子,这种东西既不疼,也算不上是病,何况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原始社会。所以“疣”应该是“忧”的笔误,“食”解释为“储备”。这几种鱼都是炮弹之类的武器。由于外星人之间发生了残酷战争,各方外星人进行军备竞赛,大量储备武器弹药。这类武器是像鱼雷一样水中发射。有了这种武器,外星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对地球人的风灾实验也是不可少的。山像狗一样忠诚,像人一样机敏,而且行走如飞,遇到一些动物也可以投掷石块自卫,于是外星人将其驯化为风灾情报工作者。山从一座山跑到另一座山,不辞辛劳,几次过后,地球人中的精明者发觉,只要山出现,风灾实验就开始。
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嚻水,其中多鮨(yì)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再往北二百里是北岳山,山中遍布枳棘树和沙枣树,以及檀、柘一类木质坚硬的树木。山中有一种动物,外形如牛,头上四只角,人眼、猪耳,名叫诸怀,叫声如同大雁,吃人。诸怀水发源于这座山,向西流入嚻水,水中有很多鮨鱼,其形态是鱼的身子、狗的脑袋,叫声像婴儿啼哭,食用可治疗癫狂病。
由人、牛、猪基因组合而成的诸怀是食人的,它吃什么人呢?外星人不会让它吃身体强壮、对外星人有用的地球人,它吃的是应该是疯子、傻子等智障者。外星人进行各种实验,如此摧残地球人,地球人难免精神失常,变疯、变傻。开始他们还试图用鮨鱼医治,可是疯子、傻子越来越多,外星人就无暇顾及了,干脆喂诸怀算了。
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嚻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再往北一百八十里是浑夕山,山上没有草木,铜和玉石储量丰富。嚻水发源于此,向西北流入大海。山中有一种蛇,一个脑袋,两个身子,其名叫肥遗,它出现在哪里,哪个国家就发生大旱灾。
《山海经》共500余座山,其中98座没有草木,奇怪吗?更奇怪的是这98座山58座有水或多水。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水草,有水之地纵然没有树,也必然有草。再说,没有草木,就没有食草动物;没有食草动物,就没有食肉动物。没有草木,必然没有昆虫;没有昆虫,连鸟都不会有。而现实中的蛇是食肉动物,在这种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如果有蛇,蛇除了喝西北风就只喝东南风了。
其实,这种叫肥遗的蛇根本不是生活中的蛇,而是一种小型核武器,也许外星人担心擦枪走火,平时把这种武器拆开分装,一部分是弹头,一部分是弹身,一部分是弹尾。需要时把这种武器组装在一起。这种小型核武器腾空而起,拖着长长的火焰,这不是蛇吗?核武器落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焦土,而我们的祖先却以为发生了大旱灾。
国的概念本来很小,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叫邑,《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小村庄,小村庄就是国。那时表示“国家”这个概念用的是“邦”,如果说俄国,那就是俄罗斯邦;中国就是中邦;美国就是美邦。《史记·殷本纪》:“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也就是说,周武王伐商纣时,有八百多诸侯会盟于孟津,即八百多个国会盟。经过春秋到了战国,各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形成七个大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国的概念变大了。秦统一六国,国才基本具备了今天的概念。
所以,文中说的“其国大旱”就是一个村庄发生大旱。
又北五十里,曰北单之山,无草木,多葱韭。
再往北五十里是北单山,山上没有草木,却生长着茂盛的野葱和野韭菜。
从古到今,此处的“葱韭”都被译为野葱和野韭菜。《现代汉语词典》把草解释为:高等植物中,除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按此说法,如果葱和韭菜是野生的,那就是草;如果是人工栽培的,就不是草。显然,《山海经》作者没把北单山的“葱韭”当成是野生的。既然不是野生的,当然就是人工种植的。如果是人工种植的,会是谁种的呢?是地球人还是外星人?莫不是外星人把草铲了,把木伐了,再教地球人种菜?
又北百里,曰罴差之山,无草木,多马。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是多马。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再往北一百里是罴差山,这座山没有草木,却有很多马。
再往北一百八十里是北鲜山,这里有很多马。鲜水发源于此,向西北流入涂吾水。
罴差山没有草木,却有很多马。我们不禁要问,这里的马吃什么?吃石头?你还别说,没准就是吃石头,因为此处的马是机械“马”,是类似三国时期的木牛流马,它们在为外星人运送矿石。
北鲜山的马也与之类似。
又北百七十里,曰堤山,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狕(yǎo)。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
再往北一百七十里是堤山,山中有许多马,还有一种动物,外形如同豹子,只是脑袋上长有斑纹,名叫狕。堤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泰泽,水中有很多龙龟。
狕长的什么模样,我不知道,生物学家也不知道,《山海经》中的动物绝大多数都是如此,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如果书中对这种“莫须有”的动物只记载一两种,我们说是作者误记;三种五种,我们说是水怪山妖。然而,书中竟有怪兽145种,怪鸟85种,怪鱼51种,怪蛇9种,怪虫7种,总共297种!此外还有怪国93个。怪国里生活的都是怪人,要么一只眼,要么一只脚、一条胳膊,有的连肠子也没有……其实并不奇怪,它们是外星人实验出的残次品,生理上存在很大缺陷,物竞天择,被自然所淘汰。
我们是外星人实验出的灵性动物,是外星人的杰作,他们通过我们进行生物遗传工程实验,当然,也有一部分被带上了“天国”。由于我们生理机能稳定,繁殖能力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绝大多数地球人留了下来。所以,外星人一直在监视我们,这就是UFO经常光顾地球的原因。
龙龟到底是什么动物呢?相传龙生九子,龙龟是其中之一。民间对龙生九子说法不尽相同,流传最广的是下面这种:
长子囚牛,喜音乐,立于琴头。一些琴上至今仍刻有龙头,俗称“龙头胡琴”。
次子睚眦(yázì),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嗜杀喜斗,通常刻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作用。
三子嘲风,样子像狗,平生好险,皇宫大殿上较为常见,不仅象征吉祥、美观和威严,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寓意。
四子蒲牢,形状像龙,比龙小,喜音乐和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最怕鲸鱼。每每遇到鲸鱼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以求其声大而洪亮。
五子狻猊(suānní),狻猊是狮子的别名,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腿上,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将其安排佛的座下,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享用香火。狻猊也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狮子像更显威严。
六子赑屃(bìxì),即“龙龟”。龙龟喜欢负重,一些石碑下的神兽就是龙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兴风作浪,后被大禹收服,在大禹治水期间立下汗马功劳。龙龟和龟十分相似,不同的是龙龟有一排牙齿,龟却没有。龙龟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七子狴犴(bìàn),样子像虎,好狱讼,人们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故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相传它主持正义,明辨是非,因此也被安放在衙门大堂两侧,古代官员出巡的回避牌上画的也是狴犴。
八子负屃(xì),身似龙,庄重斯文,盘绕在石碑顶上或两侧。
九子螭(chī)吻,鱼形的龙,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处眺望。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的坐骑,能灭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两头,以示消灾。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yì),吉玉用一珪,瘗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总计北方第一列山系,自单狐山到堤山,共二十五座,绵延五千四百九十里,诸山山神都是人的面孔蛇的身子。祭祀山神的方式是:选一只公鸡和一头猪,玉器用的是一块玉珪,将禽畜和玉器埋入地下,不用精糯米祭祀。住在诸山北面的人,吃的都是不经火烧煮的生食。
相传,中国人的始祖伏羲和女娲是一对兄妹,两个人都是人面蛇身,直到汉代,画像上的女娲和伏羲还是蛇体交缠的图案。
这是古人对蛇的崇拜,崇拜蛇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蛇繁殖能力很强,这是对于女性繁殖能力的崇拜,世界各地都有多子多福的观念。二是人类天性怕蛇,古人以蛇来树立部落首领的权威。
当然这是指动物中的蛇,如果是蛇型飞船——飞棍,地球人经常看到外星人驾驶飞棍,像鹰一样在天空中翱翔,他们无比羡慕,从而形成了对蛇的崇拜。
(第二节)北次二经
马根本就不吃草,更不吃肉,而是吃石头。对了,马根本就不是什么马,而是采矿机之类的机械。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cén)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a。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b(zhě)。
北方第二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在黄河之东,头枕汾水,名叫管涔山。山上没有树木,草的种类很多,山下玉石丰富。汾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黄河。
再往北二百五十里是少阳山,山上盛产玉石,山下赤银矿藏丰富。酸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汾水,水中有很多优质赭石。
两座山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玉石丰富。我们不禁要问,玉是什么?汉语大字典上称:“玉”的本义是王者腰部佩挂的美石。甲骨文“玉”字的写法很多,具有代表性是,专家认为,“玉”就像一根绳子串着一串玉石,其本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说文解字》上称:玉,石之美者。综合起来说,玉就是漂亮的石头。在矿物学上,玉分为硬玉和软玉,硬玉也称翡翠;软玉种类较多,按颜色可分为白玉、黄玉、青玉、碧玉、墨玉和糖玉。
《山海经》中关于玉的记载多达224处。如果把书中的“玉”字全算在内,达300多个,几乎占到全书总字数的百分之一。我们的祖先不厌其烦地记载玉,难道“玉”中有什么秘密?
玉的主要成分是钠、铝、硅、钙、镁、铁等金属元素。如果是天然的玉矿石,含有金属元素的种类就更多了。
少阳山不但有玉,还有优质的银矿和铁矿,更为奇特的是居然有酸水!学过冶炼金属的人都知道,冶炼金属必不可少的原料是酸,硫酸、盐酸,包括醋酸。真相大白了——外星人用玉冶炼金属,把大量的废酸倾倒水中,形成了酸水。
一批外星人提炼金属制造武器,与另一批外星人发生了惨烈的战争。这种武器是什么?其威力到底如何?战争的结果如何呢?请看一下段文字。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a(lǔ)麋,其鸟多白翟白(yóu)。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cǐ)鱼,其状如鯈(tiáo)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再往北五十里是县雍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玉石,山下蕴藏着丰富的铜矿,山中的动物多是山驴和麋鹿;鸟类以白色的野鸡和白翰鸟居多。晋水发源于此,向东南流入汾水。水中生长很多鮆鱼,形似小鯈鱼却长着红鳞,叫声如同人在斥责,食用可治狐臭。
我看的《山海经》有3个版本,此处的“食之不骄”都译为“吃了它的肉就不得狐臭”之类。如此一来,“骄”便是“狐臭”。可查遍《辞海》和《中华大词典》,也没找到“骄”有“狐臭”的意思。《说文解字》称:“骄,马高六尺为骄。”噢,“骄”原是六尺高的马,引申为自满,自高自大,放纵。
在战争中,如果一方失去首都,失去军队,就会像老鼠一样四处躲藏,他们就“骄”不起来了。外星人之间的战争也是这样,外星人A骄横无比,外星人B给外星人A吃了一通核武器,外星人A一下子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这对于外星人A来说不就是“食之不骄”嘛!
说到这,聪明的读者已经明白了,鮆鱼就是外星人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白翟、白是常规武器,但没有使外星人A屈服,于是外星人B动用了“鮆鱼”。“闾麋”应是为外星人B运送武器的交通工具。
这场惨烈的战争使4座山寸草不生,这就是下文的狐岐山、白沙山、尔是山和狂山。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wěi)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又北四百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再往北二百里是狐岐山,山上没有草木,到处是青石碧玉。胜水发源于此,向东北流入汾水,水中有很多苍玉。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是白沙山,白沙山方圆三百里,全是个大沙丘,没有草木和飞禽走兽。鲔水发源于这座山的上半部,由石下潜流到山下,水中有很多白玉。
再往北四百里是尔是山,没有草木,也没有水。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是狂山,没有草木。这座山冬天夏天都有雪。狂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浮水,水中有很多漂亮的玉石。
因为战争极端惨烈,致使4座山方圆1330里成了焦土,虽然其中3座山有水,但草木数年无法生长。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余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柏。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其中多(bó)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是诸余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铜矿和玉石,山下松柏树茂密。诸余水从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旄水。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是敦头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但没有草木。旄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印泽。山中有很多马,这种动物白毛,独角,牛尾,发出的声音如同人在呼唤。
终于看到树木了,这就是诸余山。然而,350里外的敦头山却又没草木了,可是,没有草木马吃什么?没有吃的,马必然饿死。如果你要这么想就错了,马根本就不吃草,更不吃肉,而是吃石头。对了,马根本就不是什么马,而是采矿机之类的机械。由于外星人大规模采矿,这座山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gōu)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páoxiāo),是食人。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是钩吾山,山上玉石丰富,山下铜矿丰富。山中有一种动物,羊的身子,人的面孔,眼睛长在腋窝下,有老虎一样的牙齿和人一样的脚趾,叫声如婴儿哭啼,这种动物叫狍鸮,吃人。
东晋着名学者郭璞点注了许多古书,《山海经》是其中之一,他在这段文字中注道:“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大意是说,狍鸮这种动物十分贪婪,它不但吃人,而且吃不完时还要把人身体咬碎,夏鼎上有这种动物的像,它就是《左传》里说的饕餮。饕餮常见于古代的祭器上,以示威严、不可触犯。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人、虎、狗、牛、羊的基因组合在一起,造出的会是个什么怪物?会不会是人首、虎齿、牛角呢?生物学家认为,这样的实验不难,但谁也不敢进行这样的实验,都怕实验出的动物真如饕餮一般,那天下人就离倒霉不远了。
又北三百里,曰北嚻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gú)。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bànmào),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暍(yē)。涔(cén)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qióng)泽。
往北三百里是北嚻山,山中没有石头,山南碧玉丰富,山北普玉丰富。山中有一种动物,外形像老虎,白色的皮毛,狗一样的脑袋,马一样的尾巴,猪一样的鬣毛,这种动物叫独。山中有一种鸟,外形像乌鸦,却长着人的面孔,这种鸟叫,它夜里飞行,白天睡觉,食用可以治疗中暑。涔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邛泽。
独、是怎样造出来的无须多说了。外星人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地球人经常在野外工作,风吹日晒在所难免,尤其是炎热的夏天,中暑是常见病,恰好有这种功能。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xiū)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其兽多居暨,其状如汇a(huì)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b,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嚻,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c(tòng)。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是梁渠山,此山没有草木,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矿。修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雁门河。山中最多的动物是居暨,居暨兽外形像汇,浑身红色,叫声跟猪相似。山中还有一种鸟,外形像举父鸟,四只翅膀,一只眼睛,狗一样的尾巴,名叫嚻。它的叫声与喜鹊相似,这种鸟可以治疗拉肚子。
外星人在地球上进行物种实验时,对动物的基因或增或减,使动物的DNA发生突变,于是一种又一种怪物横空出世,如,把猪的基因注入到刺猬的DNA中,居暨兽出现了;把猴子和鸟的基因注入至狗的DNA中,嚻出现了。如此等等。我们的祖先不知其中的奥妙,但他们还是用手中的刀笔,把这些奇形怪状的动物记录下来。外星人造出这些怪物后,又开发其药用价值,他们因地制宜,利用这些动物的药理为他们和地球人治疗疾病,嚻就是外星人实验出的又一种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shàn)。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再往北四百里是姑灌山,这里没有草木,姑灌山常年积雪。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是湖灌山,山南盛产玉石,山北盛产碧玉,这一带常有野马出没。湖灌水发源于此,东流入海,水中有很多鳝鱼。山里长着一种树,叶子像柳树,木纹却是红色的。
这两座山看不出外星人的足迹,或者说,虽然外星人进行了实验,但实验没有成功,没有培育出对人类、对外星人有益的动植物。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huán)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chún)于北海。
从湖灌山往北,经五百里水路,三百里流沙,便到了洹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还有三棵桑树,这种树都不长枝杈,树高达百仞左右。山上还生长着各种果树。山下有很多怪蛇。
再往北三百里是敦题山,这里没有草木,却遍布金属矿藏和玉石。这座山坐落在北海岸边。
三桑即三棵桑树,传说中的神树,太阳就从这三棵神树下升起。后面的《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都提及此树,可见三桑的神奇。“三棵桑树”,“没有枝杈”,“高百仞”,“太阳从这里升起”!我们把这几个关键词连起来,这不就是卫星发射架吗?民间有十日并出的传说,上古时期,地球上特别冷,以致人类无法生存。天帝就命他的九个儿子——金色的乌鸦化为九颗太阳,与天帝一起共十颗太阳普照大地,人类才免于被冻死。如果我们把天帝解释成外星人,那九颗太阳,不就是人造卫星吗?
考古学家认为,第四纪冰期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地球有近一半的陆地被冰雪掩埋,地球上的原始生物大量灭绝。可见,地球上的严寒期是有的,这说明传说不是空穴来风。外星人要在地球上进行生物实验,对地球进行改造,同时拯救地球上的生命,这是可能的。面对地球生命濒临死亡,外星人发射九颗人造卫星,反射太阳的光,使地球温度升高。这对于地球人是神话,对于今天的科学界来说不是难事。
百果树的翻译有两种,一种认为百果树是树名,一种认为是许多种果树。不管它是百种树还是一种树,总之,树上是有果子的,既然有果子,就能为外星人及为外星人服务的原始地球人提供了食物。怪蛇是什么?在电视里,我们见卫星发射时,燃料拖着长长的尾巴在空中飞行,远远望去,那不就是蛇吗?可这种“蛇”就是很怪,一旦点火就会长出一倍,而且发着淡红色的光。
北海通常是指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总计北方第二列山系,自管涔山到敦题山止,共十七座山,绵延五千六百九十里。诸山山神都是蛇的身子人的面孔。祭祀山神之法:带毛的动物祭品选一只公鸡和一头猪,两种动物一起埋入地下;在祀神的玉器中,选一块玉璧和一块玉珪,然后一起投向山中。祭祀不用精米。
此处的祭祀方式与上一节大致相同。
(第三节)北次三经
獂之所以能在没草、没树、没水的乾山上生存,因为它既不食草,也不食肉,甚至也不喝水。聪明的你已经明白了,它是一种用于运送矿石的车,就像诸葛亮牌木牛流马。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麢(líng)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a,其名曰(huī),善还(xuán),其名自訆(jiào)。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bēn),是善惊,其鸣自詨(jiào)。
北方第三列山系之首是太行山。太行山的起点叫归山,山上可见金属矿和玉石,山下可见碧玉。山中有种动物,形体像羚羊,四只角,马尾巴,有鸡一样的趾,其名称。这种动物善于旋转起舞,它的叫声就是它的名字。山中还有一种鸟,形体犹如喜鹊,白身,红尾,六只脚,名叫,鸟反应机敏,叫声就是它的名字。
北次三经中的山遍布外星人的实验场,这里进行了大量的动物、植物实验。归山的和鸟就是其中的两种。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jué)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tí)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再往东北二百里是龙侯山,山中没有草木,却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决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黄河。水中有很多美人鱼,形体像鱼,四只脚,叫声像婴儿哭啼,食用可以预防疯癫病。
《山海经》中有个现象,凡是没有草木的山都有丰富的矿藏。今天,我们不长草木的山越来越多,为什么?因为不是卖给了煤老板,就是卖给了铁老板,要不就是金老板……这些老板们把山翻个底朝天,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草木在这些地方都被斩草除根了。龙侯山也是这样,不过外星人在这座山里还做了好事,他们实验出了治疗癫狂病的偏方——鱼。当地球人被外星人抓去做实验时,他们失去了自由,就像狱中的囚犯,久之,他们的精神崩溃了。为了把实验进行下去,外星人实验出了治疗这种病的鱼。这种长着四只脚,如婴儿叫的鱼到底是什么鱼,我不知道,世界各国的学者也没人知道。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juéjū),其鸣自詨(jiào),食之不饥,可以已寓a。
再往东北二百里是马成山,山上盛产有纹理的石料,山北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矿。山里有种动物,形体像白毛狗,只是长着黑头,一看见人就腾空而起,名叫天马,它的叫声就是它的名字。山中还有一种鸟,形体像乌鸦,白头、青身、黄色的爪子,名叫鶌鶋,它的叫声就是它的名字,食用使人不感觉饥饿,还可以医治老年健忘症。
专家学者们通常把“见人则飞”译为“见到人就飞”。我们变一下,“见”在古代也读xiàn,是“出现”的意思。“见人则飞”就是“一出现人就飞”,即人一出现,天马就飞上了天。
一架直升机停在地上,飞行员走向飞机,片刻,飞机腾空而起。你清楚了吧?这里的人是飞行员,不是旁观者。“天马”非马也,此乃外星人的小型飞船。外星人分散在华夏大地,甚至是世界各地,他们的生活用品和机械配件必然需要配送,“天马号”担当的就是这项工作。鶌鶋是外星人实验出的新物种,它的肉就像牛肉一样,吃了可以很长时间不饿,而且还可以治疗健忘症。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食之已疠。
再往东北七十里是咸山,山上有玉石矿,山下盛产铜,这里松柏遍布,紫草繁茂。条菅水发源于此,向西南流入长泽。水中常见一种叫器酸的植物,每三年收成一次,食用可以治愈麻风病。
外星人在水中的实验也不少,器酸就是其中之一。麻风病是一种全身溃烂、毁容残肢的疾病,历史上,世界范围内都有过病例,甚至《圣经》里也曾提到过麻风病。儿童最容易患这种病。1873年,人类发现了麻风杆菌,并确认是它导致了麻风病。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磺胺应用于医学界,才有了治愈麻风病的方法。目前世界上仍有1000万~1500万麻风患者,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然而,在人类蒙昧的4000年前,就有了治愈麻风病的器酸,是不是太神奇了?这岂是地球人所为?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è)。
再往东北二百里是天池山,山上没有草木,却遍布带有花纹的矿石。山中有一种动物,形体像兔子,却长着老鼠一样的脑袋,而且凭借后背飞行,这就是飞鼠。渑水发源于此,潜流到山下,水中有很多黄垩土。
飞鼠一般认为是鼯鼠,鼯鼠的粪便是中药五灵脂,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血,还可用于治疗胃痛、心绞痛,以及蛇、蝎咬伤等。民间的“飞虎酒”就是用鼯鼠浸制而成,这种酒对腰骨酸痛、产后腰痛、关节痛、头风痛等均有疗效。不但如此,其尿液也可入药,鼯鼠真可谓宝鼠。《山海经》中,无论写什么都很简捷,对药用价值也是如此,下面又记了一种可以入药的动物: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shén),其状如句(gōu)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xiàn)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再往东三百里是阳山,山上有丰富的玉石,山下有丰富的金属矿,主要是铜。山中有一种动物,形体如牛,红尾巴,脖子长有肉瘤,这种动物叫领胡,它的叫声就是它的名字,食用可治癫狂症。山中还有一种鸟,形体如雌性野鸡,身上长有五彩斑斓的花纹,这种鸟自身拥有雄雌二种性器官,名叫象蛇,人们以它的叫声称呼它。留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入黄河。水中生长着父鱼,形体如同鲫鱼,却是鱼头猪身,食用可治疗呕吐。
地球上高等级动物不会出现雌雄同体现象,凡是雌雄同体的动物,要么是像蚯蚓一类的低等级动物,要么是基因突变。而象蛇这种鸟自身却有两种生殖系统,可能吗?从遗传学来讲,人类可以制造出这种鸟,不过,我倾向于像前文所说的鵸,象蛇应该是一种威力较强的防御武器,用以保护阳山这个实验基地不被另一批外星人攻击。所谓的“自为牝牡”就是弹头和弹体平时是分开的,以避免因地震等突发事件发生爆炸,这是各国军队的通常做法。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即可把弹头和弹体安装在一起,迅速投入战斗。
猪身鱼首的父鱼,是外星人在水中实验出的动物,具有治疗晕船之类的不适之症。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niǎn)水出焉,而西北流于泰泽。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再往东三百五十里贲闻山,山上盛产苍玉,山下黄垩土遍布,山中还有许多石矾。
再往北一百里是王屋山,这里到处是石头。水发源于这里,向西北流入泰泽。
再往东北三百里是教山,山上有丰富的玉矿而没有别的石头。教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黄河。这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冬天干涸,夏天流水,其实就是一条干河床。教水的河道中有两座小山,方圆三百步左右,名叫发丸山,小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矿。
涅石就是矾石,也称石矾,药用价值很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它的四项功能。
王屋山到处是石头,那是什么石头?很可能是外星人开采的矿石。
“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两座山,只有一个名字,为什么呢?对了,因为这本是一座山,是一个“弹丸”将其炸开,形成了两座,所以,两座山都叫发丸山。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薯薁a(shǔyù),其草多秦椒b,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再往南三百里是景山,这里南瞰盐贩泽,北览少泽。山上野草和薯蓣(shǔyù)遍布,野草以辣椒居多。山北赭石丰富,山南玉石丰富。山里有一种鸟,形体像蛇,却长有四只翅膀、六只眼睛、三只脚,名叫酸与。这种鸟的叫声便是它的名字,酸与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发生令人恐怖的事情。
《山海经》中所载的植物,几乎都可以入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就发生在那个年代。酸与不是鸟,而是一种炮弹之类的武器。这种弹下面有三个脚,弹体有四个翼,弹头有六个眼儿,也就是六个引信。酸与一旦爆炸,地球人惊恐万状。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又东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a(sǔ)。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再往东南三百二十里是孟门山,山上有丰富的苍玉和金属矿,山下多见黄垩土和石矾。
再往东南三百二十里是平山,平水发源于山上,经石头之下流到山脚,水中有很多精美的玉石。
再往东二百里是京山,山中有美玉,多漆树和竹子,山南有丰富的赤铜,山北有丰富的黑色磨刀石。高水发源于这里,向南流入黄河。
再往东二百里是虫尾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山下遍布竹林以及青石碧玉。丹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入黄河。薄水也发源于这里,向东南流入黄泽。
这四座山外星人的足迹不明显,也没有记载什么实验,主要说的是矿藏。矿藏对于外星人研究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意义重大。
又东三百里,曰彭(pí)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
蚤(zǎo)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再往东三百里是彭山,山上没有草木,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山下水系丰富。蚤林水发源于此,向东南流入黄河。肥水也发源于这里,向南流入床水,水中有很多叫做肥遗的蛇。
有一种肥遗,“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还一种是肥(yí):“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此处的肥遗应是肥的误写,是信号弹。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gūxī),食之不灂a(jiào)。
再往东一百八十里是小侯山,明漳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入黄泽。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却长着白色的斑纹,名叫鸪,食用可使人的眼睛明亮,不昏花。
这又是外星人实验出的具有药用价值的鸟。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虖(hū)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是泰头山。共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入虖池水。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山下到处是小竹丛。
此处的箭,是一较小的竹子,质地坚硬可做箭矢。《山海经》中的特点是,只要没有奇怪的动物,山中必有矿物,可见矿藏在书中的分量。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再往东北二百里是轩辕山。山上铜矿丰富,山下竹子很多。山中有一种鸟,形体如猫头鹰,却长着白色的脑袋,名叫黄鸟。黄鸟的叫声就是它的名称,食用可使人不生妒心。
怪兽也好,怪鸟、怪鱼也罢,《山海经》中通常都是“食之”可能治疗什么什么病。治病在上古时期不但对地球人非常重要,对外星人也非常重要。此所谓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尤其是外星人,他们远离故土,所能带的药品肯定不会多,一旦生病,就必须寻找医治的方法。因此,很可能他们让地球人先吃下他们实验出的这些“生物药”,以观察其药效。本段中的黄鸟也是其中之一。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泛(fàn)水。
东三百里,曰沮洳(jùrù)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qí)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再往北二百里是谒戾山,山上以松柏树居多,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矿。沁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入黄河。在这座山的东面有一片树林,名叫丹林。丹林水发源于这里,向南流入黄河。婴侯水也发源于此,向北流入泛水。泛古同“泛”。
往东三百里是沮洳山,这座山没有草木,有金属矿和玉石。濝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入黄河。
这两座山的记载简单而又模糊。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qūn)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再往北三百里是神囷山,山上有带花纹的矿石,山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洹水。滏水也发源于这座山,向东流入欧水。
从古到今,学者们都认为这里的“飞虫”是指蠓、蚊之类的小昆虫。这种理解不能说错,因为“外星人”这个词至今诞生还不过百年,而且是从国外翻译的“进口货”,我国关于外星人的探讨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前面我们说了,《山海经》中的蛇多数是外星人的大型飞船,“飞虫”其实就是不同类型的飞船。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再往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山上有很多柘树。山中有一种鸟,形体像乌鸦,头上有斑纹,白嘴,红爪,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就是它的名字。精卫鸟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水中尸体没有运回,就变成了精卫鸟。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木料和石料填东海。漳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黄河。
我们来讲一则故事:一艘航空母舰遭到重创,因为联系不上自己的军队,在万般无奈之际,司令员只能下令拆毁舰上被炸毁的飞机和小艇,拼装成一架直升飞机。这架直升机往来于陆地和大海之间,在战争的废墟中找一些部件,一次又一次地运到航空母舰上,以修复航空母舰。
古人没见过飞机,更没见过航空母舰,就算让几个古人复活,他们看到飞机、飞船时,也会将其当成大鸟。对于航空母舰,他们很可能认为是个会移动的岛。毋庸置疑,在古人看来,钢管铁架是就是“木”,各种零件就是“石”。几千年来,精卫这架外星人的小型飞机,就是这样被我们先人误解的。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于浊漳之水。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再往东北一百二十里是少山,山上有金属矿和玉石,山下有铜矿。清漳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浊漳水。
再往东北二百里是锡山,山上有玉矿,山下有磨刀石。牛首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滏水。
再往北二百里是景山,山上出产优质玉石,景水发源于此,向东南流入海泽。
再往北一百里是题首山,山中有玉石矿,还有许多石头,但没有水。
这四座山只记录了矿藏和水系,别的什么都没说,会不会与发鸠山“填海”的精卫有关系?因为核战,这四座山化为焦土,但山上的飞行器遗骸尚在,“精卫”用的这四座山上被摧毁的飞行器部件来“填海”,即维修海中的航空母舰。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砥”。砥是磨刀石,书中不止一次记载磨刀石,莫不是外星人是卖刀的?
磨刀石的主要成分是:石英65%以上,黏土10%左右,铁13%左右,其他杂物10%左右。石英是一种无机矿,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常含有少量的Al2O3、CaO、MgO。石英块又名硅石,是耐火材料和炼制硅铁的主要原料。难道外星人在寻找耐火材料?
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a(xún),其草多芍药b、芎c(xiōngqióng)。洧(wěi)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鳠d(hù)、黾a(měng)。
再往北一百里是绣山,山上有玉石和青色碧玉,山中的树木大多是栒树,草类主要是芍药、芎。洧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黄河,水中有鳠鱼和黾蛙。
在一次空战中,一架外星人的飞行器被敌方击毁,飞行器上的人员跳伞落到一座山上,他们用栒木做拐杖,用芍药和芎止痛化瘀,捕捞鳠鱼、黾蛙充饥……这就是绣山。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suǒ)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zhī)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泜泽。
再往北一百二十里是松山,阳水发源于此,向东北流入黄河。
再往北一百二十里是敦与山,山上没有草木,有金属矿和玉石矿。溹水发源于山的南面,向东流入泰陆水;泜水发源于山的北面,向东流入彭水;槐水也发源于这座山,向东流入泜泽。
在外星人探矿中,松山的矿藏没有开采价值,敦与山因开采而造成环境破坏,山上的树木全被砍伐,连草都看不到了。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lěi)石。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hūtuó)。
再往北一百七十里是柘山,山南有金属矿和玉石,山北有铁矿。历聚水发源于此,向北流入洧水。
再往北三百里是维龙山,山上有碧玉矿,山南有金属矿,山北有铁矿。肥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皋泽,水中有很多高耸的大石头。敞铁水发源于此,向北流入大泽。
再往北一百八十里是白马山,山南有很多石头和玉石,山北有丰富的铁矿和红铜矿。木马水发源于此,向东北流入虖沱河。
这三座山有个共性,就是矿藏丰富,主要是铁。有铁就有钢,外星人的飞船是否需要钢铁不得而知,但钢铁在战争的作用至关重要。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再往北二百里是空桑山,这座山没有草木,常年积雪。空桑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虖沱河。
这里看不到外星人的足迹。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dòng),其鸣自訆。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lóu)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再往北三百里是泰戏山,没有草木,却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矿。山中有一种动物,形体如羊,却长着一只角,一只眼睛,眼睛长在耳朵后面,这种动物叫,它的叫声便是它的名字。虖沱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溇水。液女水发源于这座山的南面,向南流入沁水。
没有草木便没有草食动物,没有草食动物就没有肉食动物,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生物链。不管是肉食动物还是草食动物,在这座不长草的山上,它吃什么呢?看来,它只有吃石头了。什么能吃石头呢?动物肯定不能,只有机械。显然是外星人冶炼矿石的机械。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huò)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kòu)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郯(tán)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沂(qí)山。般(pán)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再往北三百里是石山,山中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濩濩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虖沱水;鲜于水也发源于此,向南流入虖沱水。
再往北二百里是童戎山,皋涂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溇液水。
再往北三百里是高是山,滋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入虖沱水。山中的树木以棕树居多,草以条草居多。滱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黄河。
再往北三百里是陆山,山中有丰富的优良玉石。郯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黄河。
再往北二百里是沂山,般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黄河。
往北一百二十里是燕山,山中以婴石居多。燕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黄河。
这六座山记载简单,可能是山上的矿藏品相一般,没有开采价值。婴石是一种像玉一样湿润而又带有彩色条纹的石头,今人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石头。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tuó)驼,其鸟多鹠(liú)。历虢(gu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a,食之杀人。
再往北走五百里山路,五百里水路,便到了饶山。这座山没有草木,却有很多瑶石和碧玉,山中的动物以骆驼居多,鸟类以鸺鹠鸟居多。历虢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黄河。水中有师鱼,人吃了这种鱼就会中毒而死。
又是一座有水没草木却有很多动物的山,这是不可能的,没有食物,什么动物也要被饿死。要么是《山海经》记错了,要么是外星人开发这座山之前的情景——当外星人开矿时,这些动物不是被宰杀就是受惊而走。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huán)其鸣自詨。
再往北四百里是乾山,山中没有草木,山南有金属矿和玉石矿,山北有铁矿,但没有水流。山中有一种动物,形体像牛却长着三只脚,名叫獂,它的叫声就是它的名字。
獂之所以能在没草、没树、没水的乾山上生存,因为它既不食草,也不食肉,甚至也不喝水。聪明的你已经明白了,它是一种用于运送矿石的车,就像诸葛亮牌木牛流马。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a在尾上,其名曰罴。
再往北五百里是伦山,伦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黄河。山中有一种动物,形状犹如麋鹿,奇怪的是肛门长在尾巴上,这种动物叫罴。
天下间有肛门长在尾巴上的动物吗?绝对没有!可是,如果把汽车、摩托车的排气管视为尾巴,那肛门不就长在尾巴上吗?所以说这种“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物,而是外星人的机械。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再往北五百里是碣石山,绳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黄河,水中有很多蒲夷鱼。山上有玉矿,山下有很多青碧。
蒲夷之鱼即《西山经》中所说的冉遗鱼,“英鞮(dī)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冉遗不是鱼,而是一种水中发射的导弹之类的武器。前面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无草木。
再往北行五百里水路,便到了雁门山,这里没有草木。
雁门山看不到外星人的痕迹。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再往北行四百里水路,便到了泰泽。泰泽中屹立着一座山,叫做帝都山,方圆百里,不生长草木,有金属矿和玉石。
泰泽是一个湖,帝都山就在湖中,山上居然没有草木,太奇怪了!其实也不奇怪,让我们分析一下“帝都山”这个词,“帝”是什么?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人;“都”是什么?“都”是都城。这就明白了,帝都山不是山,而是一座城,一座水中的城。这不就是航空母舰吗?这不就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的一个指挥中心吗?航空母舰当然不长草木。在太阳照耀下,舰上的金属闪闪发光,远远望去,蒙昧的原始人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就把这当成了金和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duì)于毋(wú)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lì)。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再往北五百里是錞于毋逢山,此山北面鸡号山,那里刮出强劲的风。西边是幽都山,浴水发源于此。幽都山中有种大蛇,红色的脑袋,白色的身子,发出的声音如牛叫,它在哪个地方出现,哪里就会有大旱灾。
錞于毋逢山和鸡号山应该有段距离,然而,鸡号山刮出的风到了錞于毋逢山仍很猛,可见鸡号山的风是何等强劲。山是挡风的,怎么会刮出风呢?空军地勤兵是保障战斗机上天的,可一旦下雪,飞机无法起飞,这就需要除雪。如果雪太大,场务连就用飞机发动机吹雪。飞机发动机喷出的风特别大,二三十米内站不住人。如果飞机起飞,发动机喷出的气流不知要比吹雪大多少倍。这是不是鸡号山的风呢?
再说幽都山上的大蛇,《山海经》没说这种大蛇到底有多大,只说它叫声如牛,显然这种大蛇不是一般的大。这种大蛇应该是一种小型核武器。在外星人之间的战争中,它在哪里爆炸,那里就是一片焦土。这就是所谓的“见则其邑大旱”。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毋)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chǎi)瘗(yì)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tú)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总计北方第三列山系,自太行山到錞于毋逢山,共四十六座,绵延一万二千三百五十里。这四十六座山的山神中,长着马身人面的有二十位。祭祀这二十位神仙时,都是把藻和白芷之类的香草埋入地下。另外十四座山神的体形都是猪一样的身形,佩戴着玉制饰品。祭祀这十四位山神都用玉器,不埋入地下。剩下那十座山神的形体是猪一样的身子,有八只脚,蛇一样的尾巴。祭祀这十位山神时,把一块玉璧埋入地下。供奉这四十四位神,都用精糯米。参加祭祀活动的人,不能吃用火加工过的食物。
46位山神中,马身人面20尊,猪身14尊,猪身八足蛇尾10尊。这是神吗?不是。这里的“神”应为“神秘之物”,是外星人的汽车之类的运载工具,只不过原始人把这“汽车”或比为马,或比为猪,造成了后人的误判。为什么地球人要祭祀这些“汽车”呢?在我国,凡大型工程开工,所有的车辆都披红挂彩,这里的祭祀就相当于大型工程开工现场。
北方第三山系自归山到錞于毋逢山,实际47座山,绵延12440里。而书中却说46山,12350里。山多出1座,里程比实际少了90里。
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以上是北方山系的记录,总共八十七座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