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诗话:金性尧古诗纵横谈-吴中四才子唐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俞平伯先生曾经推断,《红楼梦》中黛玉的葬花词,系从唐寅《花下酌酒歌》和《一年歌》蜕化而来[187]。我们从《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薛蟠将“唐寅”误认“庚黄”一事看来,曹雪芹对唐寅的诗画一定是很喜爱的。唐寅另有杂曲《叹世词》,也使人想起《红楼梦》中的《好了歌》[188]。虽然不一定受唐曲的影响,两者的基调却很相近。

    唐寅以画著名,兼长书法与诗。但他却出身于普通商人家庭,他在与文徵明书中说:“计仆少年,居身屠酤[189],鼓刀涤皿。”似乎他家开设的是酒菜馆,他自己也曾参加店中的杂役。他生活于明朝中叶“鱼米之乡”的苏州,除了风土物产的明媚丰富之外,人文方面,还有沈周、周臣、文徵明、祝允明、仇英、徐祯卿、张灵等一批文士。有的是他师长,有的是他好友。这一时期的苏州,也可说是艺术上的黄金时代。他以商人子弟而在艺术上有此卓越的成就,除了本人的天分和勤学,这些师友的指导切磋,也是一个因素。在绘画上,他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又与祝、文、徐称为“吴中四才子”。四人中,徐祯卿年纪最轻,只活到三十二岁,他又是前七子之一。就诗而论,以他成就最大,享名最盛。“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即是他早年之作。所谓唐祝文周(文彬)四才子,周实无其人,有人以为就是指徐祯卿(字昌国)。唐有《赠昌国》诗,中有“十年掩骭[190]青衫敝,八口啼饥白稻荒”语,徐有《赠唐居士》诗,中有“贫剩氍毹[191]犹让鹿(原注:‘伯虎时畜一鹿’),病抛鱼肉久甘蔬”语,皆可见他们当时的处境。

    约在唐寅二十五岁时,父亲广德逝世,接着,母亲、原配、儿子相继丧亡。到了二十九岁,中乡试第一,人称唐解元。次年,入京会试,因受同行的徐经向主考官家僮行贿案而牵累,谪往浙江为吏,他不甘受辱,就此还乡。正德九年(1514),又应宁王朱宸濠之聘至南昌,后因察觉宸濠有反意,便佯狂酗酒,宸濠只得将他遣归苏州。后来弹词《十美图》,便虚构唐寅为宸濠绘九美图的故事;这一故事来源则又本于清人黄周星《张灵崔莹合传》(见《香艳丛书》第七集)。除《十美图》外,又有“三笑”的传说。“三笑”中的所谓华太师,即无锡人华察,官至侍读学士。但华察中进士为嘉靖五年(1526),已在唐寅逝世三年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记华察罢官居乡时,虽“田园第宅,甲于江左”,但治家很俭朴,“食不三豆,室无侍媵[192]”。“三笑”的故事原很荒诞,影响却很大,史学家如孟森,还在《心史丛刊》第三集中做过考证。秋香实有其人,原为成化时一个妓女,祝允明曾为她写过扇面,却被附会到华家的婢女。但由于“十美”和“三笑”的流传,唐伯虎的名气却也深入民间了。

    可是唐寅生平,确也恃才傲物,颓放任性,自命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传说他曾与张灵、祝允明在雨雪中作乞儿鼓节,唱《莲花落》,得钱便沽酒于野寺中痛饮。这种行径,自然也受到人们的轻视。文徵明曾经规劝过他,他几乎要和文氏绝交,但后来又写信释嫌。他写的那些杂曲,绝大部分是“艳情”之作,有的是为妓女而写,甚至有《咏美人浴》那样作品。《叹世词》的末首就有“对景且开怀,有酒须招妓,既为人须索要为到底”。当时的社会风气又容许“才子”们这样做,把一个有才能的人的心理诱向变态方面发泄,艺术往往成为内心空虚的一种补偿,特别是经受功名上的挫折之后。他的原配徐氏死后,又把一个“妒妇”逐去,想来也因为看不惯他这种放荡行为缘故,在夫权社会中,便被看作“妒妇”了。

    他的诗,自不及其画,在明诗中无多大地位,他自己对诗的工拙也不甚在意。二十首《和石田先生落花诗》,其实多半是辞藻上的卖弄。这类诗一作二十首,也容易流于滥,而且是和诗。但另外也有些清新自然的小诗,如《题画》诗:

    独木桥边倚树根,古藤阴里啸王孙。白云红树知多少,鸡犬人家自一村。

    杨柳阴浓夏日迟,村边高馆漫平池。邻翁挈合乘清早,来决输赢昨日棋。

    雪满梁园飞鸟希,暖煨榾柮闭柴扉。瓦盆熟得松花酒,刚是溪丁拾蟹归。

    这些画现在看不到了,看了诗,或尚有慰情胜无之感。

    另一首云:

    青藜拄杖寻诗处,多在平桥绿树中。红叶没鞋人不到,野棠花落一溪风。

    第三句的“没鞋”,原作“没胫”,据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上说,他访唐寅于桃花庵别业,看到唐在绘山水小品,并题一绝于其上,俞云:“诗固佳,但恐‘胫’字押平声未稳。”唐说:“几误矣”,遂改为“没鞋”。因“胫”是仄声(作“胫胫”解之“胫”为平声),这里须用平声,这也因为受到平仄的限制,若从诗意上说,“胫”字却胜于“鞋”字。汪珂玉《珊瑚网》卷十六,记唐寅有题丹阳景图寄孙思和,其中二首云:一、“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二、“荒村风雨杂鸣鸡,轑[193]釜朝厨愧老妻。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轑釜为刮釜之意,也见他当时生活之艰困。七律游览诗如《游金山》的“人间道路江南北,地上风波世古今”,《焦山》的“天从西北开天堑,地到东南缺地维”,《齐云岩纵目》的“霜林着色皆成画,雁字排空半草书”。皆于信手中见工致,末一首正是画家本色。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记唐寅有《寿王少傅守溪》诗:“绿蓑烟雨江南客,白发文章阁下臣。同在太平天子世,一双空手掌丝纶。”李氏评云:“其肆慢不恭如此。”王守溪指王鳌,吴县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丝纶指天子诏书,掌丝纶犹言为皇帝传布德音,少傅则为三公之副,在当时自然只有他们才能“掌丝纶”,唐寅只是一个举人,所以李诩要说他“肆慢不恭”,但这首诗却也很能表现唐寅的性格。

    嘉靖二年(1523)十二月,这位声满东南的艺术家,终于在桃花坞的桃花庵(唐寅的别业)中逝世了。年五十四,桃花坞从此也因他而享名。他生前常在诗文中叹穷诉苦,并在与文徵明书中,为自己的“下流杂处,众恶所归”的遭遇而苦痛,主要还是生活上有些放荡。他的《言志》诗说:“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就他一生经历看,也还是真实的。他的绝笔诗云:“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漂泊在异乡。”还是不脱玩世不恭的故态。

    祝允明曾有诗挽他,中云:“生老病余吾尚在,去来今际子先知。”这时允明也已六十四岁,三年后(1526),他自己也死了。艺术上的杰出成就,离不开天才,看看他留下的那些精美的画幅,那么,从尊敬的意义上,称为才子也还恰当的。

    清查为仁《莲坡诗话》,曾录洪升吊唐寅诗二绝:(一)“吴兴僻性解怜才,踏雪唐家墓上来。豚栅鸡栖无觅处,独寻残碣洗荒苔。”原注:“宋中丞从沈客子所请也。”(二)“颇学吴趋年少狂,逃禅垂老悔词场。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宋中丞指宋荦,任江苏巡抚时,曾筑才子亭于桃花庵旁。沈客子指沈季友。平湖人,也有“才子”之称。柳七郎用柳永死后妓女吊念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