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诗话:金性尧古诗纵横谈-激流中的苏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长洪斗(通“陡”)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145]。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146]师所呵。

    (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元丰元年(1078),王定国(王巩)与颜长道(颜复)同游泗水,南下百步洪。苏轼因有他事没有同去,过了一个月,他和僧人参寥泛舟百步洪下,一道急流投进了他的眼帘,他想起人生多变,他作诗了,便写下两首《百步洪》,上面选的是第一首。

    当水波跳动,轻舟乘势而下时,船工惊叫了,水鸟惊走了,乱石在激流中争相摩擦,诗人置身在这样的险境中,他的含有哲理的想象力,也随水波而起伏。

    他在“有如”四句中连用七个比喻,使得诗的节奏非常紧促,形象连续活跃,虽一波数折,却又气脉流通,不见牵掣的痕迹,因而烘托了出奇制胜、惊心动魄的气氛。诗中比喻密接,“有如”句则一句两比,都体现了美感的变动性,在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中,通过诗人敏捷的构思做出了审美上的迅速反应。我们可以想象他写诗时高度的兴奋状态、燃烧似的创作欲望,这欲望驱使他要把生活中难忘的一道水、一只船、一个声音留下来。

    接下来的“险中得乐”两句,下句是用《庄子·秋水》中河伯见秋水的典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说:“惜抱先生曰:此诗之妙,诗人无及之者也,唯有《庄子》耳。余谓此全从《华严》来。”这话说得很对。《庄子》和佛学,在人生观上也许给予苏轼以虚无的影响,但在创作上却又给予他以离奇变化的活力,特别是写到水、写到月,他的名文《赤壁赋》也是这样。

    后半首转入议论,节奏也放慢了。“日夜逝”用《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语意,仍是紧扣水。“一念逾新罗”也说的是快。“古来”句以篙眼比喻古来留下的陈迹,就近取譬,十分自然。意思是,从岸边苍石的蜂窠似的篙眼上,你可以想象,从古到今,有多少船、多少人,曾经在这里浮游过。这首诗原是送给僧人参寥的,但到后半首才转入受诗的主人,最后则以“师所呵”作结,如纪昀在《苏文忠公诗集》卷十七所说:“后半全对参寥下语,诗须如此,用意方不浮泛。”对的。有的诗需要开门见山,有的诗却需要藏头露尾。

    博喻是苏诗一个特色,前人评此诗,多着重于这一点,并推之为创格,赵翼在《瓯北诗话》卷五中便说:“形容水流迅驶,连用七喻,实古所未有。”但苏诗中有的比喻,就觉得艰涩或过火,如《云龙山观烧得云字》:“悲同秋照蟹,快若夏燎蚊。火牛入燕垒,燧象奔吴军。崩腾井陉口,万马皆朱。摇曳骊山阴,诸姨(指杨贵妃三个姊姊)烂红裙。”这是比喻山火,却感到累赘臃肿,近于文字游戏,读起来很吃力,也即前人所谓“事障”,末句尤嫌滑。

    百步洪在今江苏铜山,即吕梁,也叫徐州洪。泗水所经,洪有峭石急流,达百余步,故名。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出知徐州,原因是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情绪上有些波折,次年乃作此诗,我们从诗里也可看得出。又过一年,就发生了乌台诗案,谪往黄州。他向淮泗的激流告别了,黄冈的赤壁却在等待他。在一叶中流里,想必又看到许许多多的篙眼。

    诗中的参寥,一名道潜。他是宋代的诗僧,也是苏轼诗友。苏轼在杭州时,两人常相走动。他的七绝,如《经临平作》云:“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苏轼一见,就叫人刻在石上。《东园》云:“曲渚回塘孰与期,杖藜终日自忘机。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水西。”(一作“翠微”)颇为人传诵。这是他随苏轼在黄州时作的。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以为《东园》末两句与秦观(《秋日》)“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都源于晋僧帛道猷的“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绍圣间,苏轼又谪往岭南,参寥居西湖智果院,怀念交游已无当年之盛,曾作《湖上》诗,其中一首云:“城隈野水绿逶迤,袅袅轻舟掠岸过。欲采芸兰无觅处,野花汀草占春多。”结果以语含讥刺受到处分:罚他留发还俗、编管兖州。到徽宗时,又剃发为僧了。想不到出家人也有这等烦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