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同性之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周日的午后,正是安娜上钢琴课的时间。稀疏的鸟鸣,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母亲午睡醒来之后,便洗好水果走上楼来,打算犒劳辛苦的钢琴老师和女儿,当她推开安娜屋门的那一刻,简直惊呆了,安娜正在与钢琴女老师缠绵,尺度之大令母亲不敢想象,谁都没有意识到站在门外的安娜母亲……我的世界你不懂安娜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衣食无忧,快乐地生活着。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又是个女孩,自然受到全家人的宠爱。也因为娇生惯养,安娜从小就很淘气,甚至被老师看作野丫头,同学们都说她像个男孩。

    日常生活中,安娜也喜欢跟男孩子玩,因为她觉得女孩子看起来都很娇气。五岁时,安娜有一天突然在晚饭时宣布:自己以后要当一个男孩子。当时,家里没有人注意,只是笑笑罢了。

    随着安娜一天天长大,她的表现越来越像个绅士,她会主动帮助女孩子,还会主动帮妈妈提东西,甚至牵着妈妈的手引她上楼。在学校里,安娜已经成为女孩子中公认的领袖,受到尊敬,而且她还喜欢别人用男子名来称呼她。

    这一切都让家人感到不解,但却没有引来更多的注意,直到妈妈发现了安娜与女教师之间的秘密,才引起警觉。最初,母亲带安娜来医院检查,没有发现性器官存在异样,的确是女儿身。后来,通过多方诊断,安娜被诊断出患有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不恋父),从此她便开始了一段为期两年的精神分析治疗。

    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安娜的心理、性格得到了成长,意志也更为坚强,但却始终无法改变其同性恋的性倾向,也无法改变她对父亲角色的深刻认同感。

    最后,分析师得出结论,安娜的同性恋属于原发性的,也就是“结构性的同性恋”。既然“无药可救”,也就只能顺其自然。时间飞快地过着,转眼间安娜从一个小姑娘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刚进入校园的那段日子,安娜觉得很尴尬,因为其光鲜亮丽的外表引来了众多帅小伙的追求,可是她只能不厌其烦地婉拒这些人,劝他们罢手。直到一次聚会上,安娜被一名柔弱的女孩深深吸引,并有意识地靠近她,这才让那些男孩子彻底明白,放弃了狂热的追求。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安娜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追逐那个女孩,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小男孩,每天等在校门外,只为看心上人一眼。

    而这个叫辛迪的女孩也对安娜很有感觉,从最初的欣赏变为依恋,渐渐地产生了爱意。在这段时间,安娜几乎像一个家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辛迪,她会每天送花给辛迪,陪着她一起上学放学,还用家里的钱为辛迪租了一间公寓。可以说,安娜毫无保留地将一切寄托在辛迪身上,这也为她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安娜生命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很快过去了,随着两人大学毕业,安娜托家人帮助辛迪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两人也开始同居。开始的日子像往常一样充满爱意,安娜尝试像个男人一样与亲爱的女孩做爱,但是经过多次尝试后都失败了,心灰意冷的安娜在阳台上不停地抽着烟。

    虽然辛迪表面上并不在乎,还故意安慰她,但是安娜很清楚这种隔阂难以弥补,她痛苦极了。渐渐地,安娜开始感到害怕,她怕失去辛迪,她怕辛迪会爱上男人。

    时间又过了半年,安娜的顾虑真的发生了,她的哥哥因为工作原因来到了她们所在的城市,并经常过来看望安娜,逐渐与辛迪熟识起来。早已产生倦意的辛迪看到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感到很兴奋,这也让安娜妒火中烧。

    为此,安娜跟哥哥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但显然哥哥也对辛迪很有意思,安娜甚至一度想要杀了自己的哥哥。痛苦的日子一天天继续着,终于安娜摊牌了,她告诉辛迪,让她在自己与哥哥之间做出选择。

    辛迪很痛苦,她对安娜说:“安娜,我很喜欢你,可是你却给不了我一个孩子,我是多么想要一个自己的宝宝啊。我也爱你的哥哥,我真的很痛苦。”

    安娜听完感到很绝望,她留下了一封信便走了。

    深入探秘

    这份同性之爱最终由于身体的局限而以悲剧告终,但是安娜却比很多同性恋患者幸运,至少她曾经拥有了美好的爱情,虽然时光短暂,却成为了永恒。

    安娜的情况可以归为一种“性倒错”,其女性性器官阻碍了她与情人的结合。安娜与辛迪的爱恋完全是精神上的,无法达到肉体与灵魂的完美结合。虽然经过了多种尝试,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现实生活中,同性恋者饱受世俗的责难,异常痛苦。导演李安曾拍摄过一部影片叫做《断臂山》,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故事讲的是年轻的牛仔杰克?特维斯特与恩尼斯?德尔玛因同为牧场主打工而相识,杰克比较健谈,而恩尼斯自幼父母双亡,性格内向寡言。

    两个人在断臂山深处放牧,工作单调而枯燥,供两人栖身的帐篷狭小得只能睡下一人,另一人不得不睡在露天篝火旁,起初二人各自放羊,少有交流。

    直到一天夜里,天气十分寒冷,两人喝酒取暖,他们都喝多了,于是便挤在帐篷里睡觉,在酒精与荷尔蒙的作用下,他们之间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结果,这两个寂寞的大男孩相爱了,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随着季节性放牧工作的结束以及世俗的压力,两个人不得不各自踏上新的旅途。多年以后,他们都相继结婚,杰克成为了骑术高超的竞技牛仔,恩尼斯则继续在牧场工作,过着平凡清苦的日子。

    虽然双方都组建了家庭,但是内心的真实情感却无处发泄,又是四年过去了,饱受相思之苦的杰克正巧要路过恩尼斯所在地方,于是相约见上一面。重逢后的两人深情拥吻,当年的幸福时光仿佛一下子又回来了。

    在随后的十几年中,他们都会定期相聚,但是一方面让深知真相的妻子痛苦不堪,一方面来自世俗的偏见让他们活得很辛苦。尽管如此,两个人仍然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厮守终身,结果却因为杰克的意外身亡而落空。

    这场同性之爱再次以悲剧结尾,双方爱得炽烈却始终逃不出世俗的魔掌。虽然只是一部电影,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示例绝非少数,同性恋们不被人们理解,所面临的压力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

    在现代社会,同性恋似乎越来越公开化,“同志酒吧”“同性恋聚集地”、还有一些支持同性之恋的组织,甚至有的国家已经接受了同性行为,允许同性恋结婚。比如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就有一对同性恋的女子,她们相爱结婚,并且花钱借用了一个男人的精子而生了“属于她们俩”的孩子……然而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同性之爱以及同性的婚姻问题。自古异性相吸是自然法则,因为唯有这样的搭配才能够繁衍后代,使得物种继续繁衍。但到了人类这种高级动物身上,却演变出了不同的形态。

    尽管同性之爱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但我们依然想去了解一下,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原本该尊崇自然规律的人类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

    1985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博士杰?托马斯(Jay Thomas)正式将自己变成了珍妮?托马斯(Jayne Thomas)。他这一举动并不只是姓名的更改,而是连他的性别都从男性变成了女性。这一年,珍妮?托马斯四十岁,她说,这一天她已经等了很久了。

    在珍妮?托马斯的前半生(那个时候还是应该叫他Jay Thomas)他一直觉得自己的灵魂寄居在一个陌生的身体里面,他不应该是一个浑身毛发,长有喉结,说话粗声粗气,还有一个可笑的阴茎的男性,而应该是一个女人。

    尽管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优秀,并在毕业之后努力找到了好工作,先后有过两段婚姻且都育有下一代。但这种困扰始终在他心底深处。直到四十岁的时候,他才决定,一定要正视自己的性别问题。

    于是,杰从“他”变成了“她”。她开始试着挑战双重身份,拥有女人的外貌和内心,但同时也拥有作为男人的经历。她开始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对于性别歧视,以及对于“变性人”的好奇心理的研究上来。

    珍妮自己即可作为最佳的研究对象,她认为,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性别身份(即作为男性或者女性的一种心理感觉)和他们的解剖性别是一致的。就比如当我在母亲子宫里时,医生就已经告诉母亲我是一个女孩,当我出生时,身理上的各种特征也绝对证明了我是一个女性,我用女性的身份长大,并且百分之百认同这个身份。

    但有一部分人却存在着“性别身份障碍”,俗称“易性癖”。他们的性别身份与他们的解剖性别有很大的冲突,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人包裹在并不属于他的身份底下生活一样。

    对此,Jayne Thomas提出了一些性别身份障碍的临床特征:

    第一,对于另一性有着强烈且持久的认同感。比如反复强调自己想成为另一种性别;或者喜欢穿有另一种性别特征的衣服;即便在游戏中也非常喜欢扮演另一性别;喜欢和很多异性凑在一起,且不会用自己性别的特质去吸引对方。

    第二,对于他们自己的解剖性别一直感觉不舒服。比如男性会常常抱怨自己为什么要站着小便,为什么会有奇怪的生殖器等等。

    第三,其实身体并不存在“雌雄同体”的特性,但患者却时常渴望自己长出另一性的典型器官。

    第四,这些强烈的感受已经影响到了患者的工作、学习和正常的社交等重要领域的功能。

    Jayne Thomas指出,患有易性癖的人,往往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端倪了,有的甚至表现明显,然而这些往往不容易引起监护人的注意。

    就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安娜,如果不是因为母亲当场撞见了她与钢琴老师在亲热,也许永远都只会觉得女儿不过有些“男孩性格”。可当他们真正引起注意并试图矫正女儿的性取向的时候,发现为时已晚,因为安娜的心理发展已经趋近成熟,她有了自己的执念,也有了对自己“成为另一性”的强烈认同。

    病理溯源

    同性恋一词是由一名德国医生班克特(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今天,同性恋一词指的是“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

    不过今天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并非同性恋的定义,而是更深入地讲述这性别身份障碍。研究显示,很多易性癖患者在童年时就有一些典型的表现,比如对服装和玩具的跨性别的喜好。

    心理动力学理论家在研究易性癖成因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亲子关系。那些与母亲关系比较亲密,或者父亲角色缺失的男孩比较容易对女性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而向着自己期望的角色转换;而那些拥有强势的父亲,柔弱母亲的女孩,则更容易对父亲的性别产生认同感,觉得自己是个“男孩子”。

    而学习理论家则认为,对于那些父亲角色缺失的男孩来说,没有一个好的学习对象,是他们产生易性癖的原因。而很多女孩子之所以会形成易性癖的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不无关系,那些喜欢让自己的孩子穿中性或异性衣服的家庭,更容易让孩子产生性别倒错感。

    当监护人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态发展变化时,或许就会出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尽管在这里我们并不评价一份成熟的同性之爱的可行性,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爱情”毕竟违反了自然规律,也为传统社会所排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