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痛苦,时刻警惕
与其明亮地开始,黑暗地结束,倒不如黑暗地开始,明亮地结束。
科学家烧开一锅油,把一只青蛙放在滚热的油锅旁边。那只青蛙在快掉到油里面的时候,竟然跳离了油锅。然而,把这只青蛙放进注满水的锅里,下面放火去煮,这只青蛙开始还觉得水是温热的,后来水越来越热,可它却不愿意离开锅了,直到最后被烫死。
犹太人就像那只快到油锅的青蛙,他们时刻充满危机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警惕。许多犹太人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当他们有了安定生活的时候,他们是决不会忘记曾经受过的苦难的。在他们的心里,时刻充满警惕,目的就是不让自己忘记过去。
为了不让自己忘却苦难,犹太人制定了各种规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纪念日、假日甚至婚礼上,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痛苦。
他们每周的休息日是从星期五开始,直到星期六为止,星期天规定为一周的开始。为什么他们要把周五的黑夜定为全家幸福愉快节日的开始呢?
《塔木德》是这样解释的:“因为与其明亮地开始,黑暗地结束,倒不如黑暗地开始,明亮地结束。”这就提示人应该先吃苦再享受。
他们不仅在休息日提示不要忘记痛苦,即使在犹太社会的纪念日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逾越节”也同样作了规定。“逾越节”这天是犹太人纪念他们重返以色列的日子。在这一天,他们早早准备好精美的食品、华丽的服饰,大家快乐地度过这个美好节日。但在这个节日上,犹太人规定每个人必须吃一种很粗的面包,还有一种很苦的野菜叶子,因为这些代表着屈辱和失败。
据犹太历史记载:犹太人早期曾在埃及做奴隶,过着很悲惨的生活。公元前15世纪,他们在自己的英雄摩西的率领之下,越过沙漠,由于来不及准备吃的,他们只有吃那些没有发酵的面饼和路途上的野菜,最终千里迢迢、千辛万苦地回到以色列。这件事距离现在已有3 500多年了,可时至今日,犹太人仍然在纪念那段苦难的日子,让自己不要忘记苦难和屈辱。
即使在结婚这样喜庆、重大的事情上,他们也提醒新人不要忘记苦难。婚礼规定新人喝完酒后把酒杯摔碎,这个动作表示两个人要同甘共苦一起度过艰难的一生。同时,提醒希望两个人不要讲究享乐,并告诉他们一味享乐、忘记艰辛正是败家的象征。
人们在评价犹太人的危机感及忧患意识时说:“每当幸运来临的时候,犹太人总是最后感知。而每到灾难来临的时候,犹太人总是最先感知。”
每个犹太人都知道他们是输不起的,他们只有成功,失败了就意味着灭亡和永远没有机会再来。因此,他们都异常努力。很多犹太人就是在别人看起来根本不可能成功的时候,取得了成就。回顾犹太名人的少年经历,就会发现在10个犹太名人里面,有八九个是从小在苦难、坎坷中长大的。犹太人的这种逆境成功的精神,永远为世人所敬佩。成功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我需要”,而是“我必须”。
这就是犹太人的危机教育:黑暗着开始,明亮着结束。
苦难是升华人生的最好礼物
与幸福相比,人在苦难时更应该欢欣。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终生幸福,这说明他也许犯过的罪尚未被宽恕。但是,通过受难,所犯了的罪便被宽恕了。灾难是好事。
有人类就有苦难。
犹太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生活的磨难,身体的疾病,生存的险恶,到处被排挤,流离失所,人格歧视,无不折磨着犹太人。
在迦太基的一家著名博物馆,有一幅画,题名为《将军》,画面上是一个人正在和魔鬼下棋,而且危在旦夕,魔鬼正在将军。这一盘棋正是人类命运的象征,苦难就是那个正在将军的魔鬼。那么,人类还有希望赢吗?每一个犹太人从小受到的就是“磨难教育”,将磨难转化为生命的财富。人类正是在同魔鬼的战斗中,锻炼了自己。
有这样一则关于犹太人“磨难教育”的小故事:
一个研究《塔木德》的犹太学者,刚刚结束他的学习生涯,到艾黎扎拉比那里,请求艾黎扎拉比为他写一封推荐信。
艾黎扎拉比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
“我的孩子,”拉比对他说,“你必须面对严酷的现实。如果你想写作充满知识的书,你就必须像小贩那样,带着坛坛罐罐,挨门挨户地兜售,忍饥挨饿直到40岁。”
“那我到40岁以后会怎样?”年轻的学者满怀希望地问。
艾黎扎拉比鼓励地笑了:“到了40岁以后,你就会很习惯这一切了!”
逾越节就是犹太人关于“磨难教育”的最重要的节日。逾越节是专门纪念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而设立的,通过讲述祖先的艰难历程和吃特殊的食物,来进行忆苦思甜和认识生命艰难的教育。
逾越节家宴桌上的食品主要有:
三块无酵饼。当年犹太人逃离埃及时,来不及准备路上的干粮,只能吃未发酵的饼。三块的说法是指为了纪念犹太人的三位祖先。
一份由五种食物构成的拼盘。这五种食物指的是烤羊腿、烤鸡蛋、哈罗塞斯、一碟苦菜、一碟盐渍芹菜。
烤羊腿是逾越节的祭品,犹太人失去圣殿后,无处献祭,就在宴席上用烤羊腿(或烤肉)代替。
烤鸡蛋。犹太人习惯在正餐前吃鸡蛋,逾越节的鸡蛋是烤的,烤的蛋很坚韧,很难咬碎。犹太民族就像烤的蛋,受苦难的时间越长越坚强,犹如蛋烤的时间越长越坚硬一样。
一碟哈罗塞斯,这是一种水果、香料和酒混合的食品,呈泥状。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前,法老为难他们,命他们做砖,又不给草料,做不好就责打他们。这一碟泥状的哈罗塞斯,使人想起做砖用的泥。
一碟苦菜,是纪念犹太人在埃及受的苦。
一碟盐渍芹菜,犹太人出埃及时,喝过红海带苦涩味的海水,吃盐渍芹菜,意思是要犹太人永远记住逃出埃及之苦难。
四杯酒。逾越节家宴的程序,由四杯酒连接。第一杯酒,一家之长举杯祝福,家宴开始。第二、第三杯酒在家宴中间,分别在讲“哈伽达”前后喝。第四杯酒,感谢上帝的保佑,宴会结束。所谓“哈伽达”,其希伯来文原意为神话、故事。逾越节的“哈伽达”是家宴的主要活动,是一本有关犹太人逃出埃及的故事集。它不仅说明了逾越节所有食品的含义,还讲述了犹太人在埃及所受的主要苦难和逃出埃及的艰辛旅程。
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从小家中宗教气氛特别浓厚,每逢重大节日,父亲总要给全家人讲述犹太人苦难的历史,这在斯宾诺莎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年的斯宾诺莎常常一个人站在犹太怀疑论先驱阿古斯塔的坟墓前凝神冥想,一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热望在他心底萌生。这种热望伴随了他一生。
几乎每个犹太伟人的成功都是和苦难分不开的。1933年4月,在德国纳粹党徒蓄意制造了国会纵火案之后两个月,希特勒发出了第一道排犹命令:凡是担任警察、军官、法官、政府公职和教师职务的犹太人,一律开除。两年后,又把犹太人宣布为“次等公民”,禁止德国人和犹太人通婚。又过了两三年,毁掉所有犹太教堂,还陆续将犹太人关进集中营,并掠夺和没收犹太人的资产。
在那些黑暗而恐怖的岁月中,正是一种奋发图强的心理,使磨难转化为动力,让犹太人在苦难中飞翔。
《塔木德》说:
假如一个人看到痛苦的折磨已经降临自己,让他首先检讨自己过去的行为;假如没有发现任何过错,让他反思一下,他是否藐视过律法书;假如他没有发现自己的罪过,那么他就可以确认,他所遭受的是爱之折磨。《圣经》上写道:“上帝爱谁,上帝便改正他。”
与幸福相比,人在苦难时更应该欢欣。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终生幸福,这说明他也许犯过的罪尚未被宽恕。但是,通过受难,所犯了的罪便被宽恕了。灾难是好事。
面对苦难,不光需要一种勇气,更需要一种精神和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战胜苦难,并使苦难升华为人类的礼物。
挫折中激发你的斗志
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它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养成坚强的意志,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圣经》中说:从没有人发现智慧存在于什么地方,或曾经进入过智慧的宝库。你想要得到智慧,就得用你的身躯去接受命运的考验。
在人的一生中,遇到挫折是十分正常的。
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能使人沉沦,也可能铸造出人的坚强品质,成就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它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养成坚强的意志,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一个人的道德意志与他的品格完全是一致的:道德意志越强大,其品格的形成就越快、越牢固。意志是一个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概念。一个人在达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意志活动的过程,强大的意志正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力,他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因此,坚强的意志力是人行动的持久动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让孩子学会吃苦。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富有的年代,优越的生活条件已经使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贫穷与艰难。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是今天不少父母的通病,也是今天的父母所面临的一个真正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的问题。
在许多国家,吃苦是孩子的必修课之一。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的家庭中,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只有具备这种能力并拥有这种精神,才能出人头地。
在今天不少的犹太家庭中,为了锻炼孩子,每逢冬天,幼儿都要赤身裸体地在冰雪中滚爬跌打一定时间。天寒地冻,孩子冻得嘴唇发紫,浑身发抖,但父母们硬起心肠,决不会提前抱起自己的孩子。他们明白,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意志,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些富有的犹太家庭,还鼓励孩子到车间去进行学工教育,并写出学工报告。在那里,孩子们认识到诚实劳动、团结协作和坚强意志的真正价值。
在以色列,有一所“鲸鱼学校”,这所学校让孩子们乘上帆船,在一年之内横渡两次大西洋,游遍三个岛。这期间,除了要经受住大风大浪,还要忍饥挨饿。这所学校的孩子必须学会驾船、捕鱼、做饭,还要完成考察、读书、讨论等课程。同时,他们还要与当地人打交道,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孩子们经过这样一番磨炼,大多会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爱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父母的天性,但在爱之中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才能爱得有意义、有价值。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给孩子苦难的教育与适当的磨难,教导孩子正确对待失败、挫折,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这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是困难与挫折,每位父母都有责任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爬不起来。
在爱好中培养孩子的持久性
利用业余爱好,可以教会孩子社会和情感技能。注意确定爱好的难度,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注意力不能持久或缺乏动力时,更应如此。
一本犹太教育书籍上说:利用业余爱好,可以教会孩子社会和情感技能。注意确定爱好的难度,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注意力不能持久或缺乏动力时,更应该如此。
首先,要确保爱好与孩子的水平相适应。如果太难,孩子会失去兴趣。如果太简单,挑战性不强,就不能让孩子长久保持兴趣。
其次,父母要挤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从事孩子的业余爱好。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持之以恒的品质,掌握其他与工作有关的技能,用你自己的兴趣、可依赖性及独特指导,为孩子树立榜样,这样做的效果最好。
比如,你正帮助孩子学习一种魔术,你自己应该先掌握,然后再去教孩子,进而鼓励他练习甚至表演。如果是年龄再大一些的孩子,你就应该带他去图书馆寻找关于魔术和魔术家的书籍,看这方面的电影和录像,帮助他设计一个简易表演台。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地赞扬和鼓励孩子,以增强他的耐心和耐力。在他灰心时,可以让他休息5分钟,但其后要立即投入游戏。不能因为自己不感兴趣或疲劳,就让孩子轻易结束。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天性顽强,有弹性。在孩子沮丧泄气时,父母纵容他们,就等于损害了他原有的优点,再恢复就难了。
教育孩子自己说出答案
世界从来就是不公平的,你们要早早适应这种待遇。
一位犹太父亲一次带他的儿子去澡堂。当他们跳进池子时,孩子冻得发抖,不由得大叫:“哎呀,爸爸,哎呀!”
父亲于是把他抱出来,用毛巾擦干他身上的水,给他穿上衣服。
“啊哈,爸爸,啊哈!”小家伙愉快地叫着,身子暖洋洋地蜷缩在毛巾被里。
“艾什卡,”父亲深思着说道,“你知道冷水浴和犯罪之间的距离吗?”
“当你跳进冷水池的时候,你第一个发出的声音是‘哎呀’,接着当你很舒服的时候你就‘啊哈’。但当你犯罪的时候,你第一个发出的声音是‘啊哈’,然后就是‘哎呀’了。”
犹太人对小孩的美德教育,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他们寓道理于比喻中,形象、生动、活泼,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记忆犹新。就像上述故事中的父亲,他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不要犯罪,而是用冷水浴比喻犯罪,告诉孩子犯罪开始的感觉是“啊哈”——高兴坏了,而最后的感觉就是“哎呀”——难受死了,从而启发孩子不要犯罪。另一方面,用言传身教的办法,同样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犹太大作家托马斯·曼的女儿艾丽卡从小就爱撒谎,也许是为了好玩儿,也许是为了摆脱困境不得已而为之。一般来说,托马斯·曼家的教育是由妻子来承担的。妻子对付不了孩子时,托马斯·曼才出面。
突然有一天,托马斯·曼把艾丽卡叫到他的书房,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孩子,你已经7岁了,不再是个小孩子了。你自己也明白你做了些什么,整天都在说谎话。你看,如果大家都这样,将会是什么后果呢?大家根本不能互相信任,完全用不着互相倾听,一切都会变得无聊透顶,生活将不成其为生活了。我相信你会明白的,你今后再不要干这种蠢事了!”据艾丽卡回忆,这次训话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此后,她再没撒过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食品奇缺,托马斯·曼家的食品是按数学方法平分给四个孩子的,而且精确无比,连豌豆也要按粒分,任何人都不能多吃多占。有一天,家中仅剩下一个无花果。按托马斯·曼的妻子和四个孩子的想法,肯定是要平分这个无花果。结果呢,托马斯·曼把无花果塞给艾丽卡一个人,并让她一个人吃。艾丽卡狼吞虎咽地吃掉了无花果,其他三个姊妹惊讶地瞪圆了眼睛。托马斯·曼郑重其事地说:“孩子们,世界从来就是不公平的,你们要早早适应这种待遇。”这句话给四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在任何不公平的时候也能保持平衡的心态。
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也是一名犹太人。9岁时,有一天,他在商店的橱窗中看到了一双边缘有皮毛的皮鞋。他非常喜欢,吵着让大人给他买下。他父亲不同意买,认为这双鞋不适合他穿。大卫·李嘉图哭闹着,执意要买。父亲最后同意了,但有一个条件,买了就必须穿。穿上皮鞋后,大卫·李嘉图发现,这是一双木鞋,穿着在街上走起来“喀哒喀哒”直响,惹得所有的行人都回头盯着他瞧。本想穿一双独特的皮鞋,满足一下虚荣心,结果却穿着木鞋每天去丢脸。为了摆脱这双鞋子,他真愿意付出一切代价,但他又没有别的鞋子可穿。任何人都无法想象他穿这双鞋有多痛苦,他每次走路都要小心翼翼,以免发出那丢人的喀哒声。从此,大卫·李嘉图再也不敢任性和贪图虚荣了,这对他日后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教子的方法很重要。让孩子自己说出答案的教育方法,就可以收到奇妙的效果。
重视孩子的类型教育
孩子在一岁左右时是不是需要类型教育,能不能顺利进行,这是关系到母婴之间能否建立牢靠的心理纽带的问题。
作为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为了生存,就要在可能的时期里,通过类型教育培养一种求生的能力,一种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犹太人特别重视孩子这方面的发展。也许是他们有着深重的历史与苦难的经历,他们总是认真对待家教问题。
一说到家庭教育,就让人联想起责怪和哄劝孩子的场景。只让孩子这样做,不许孩子那样做。其实,父母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如果父母早在孩子一岁左右时,就开始给他创造一种良好环境或让他不断地接触这种环境,孩子长大以后就会自然有家教。这样一来,家教的问题就变得简简单单了。
教育家们认为,孩子在一岁左右时是不是需要类型教育,能不能顺利进行,这是关系到母婴之间能否建立牢靠的心理纽带的问题。其实,母亲对孩子满怀爱心的接触,这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类型教育。
因此,教育家说,母亲对孩子的娇宠不是一件好事。
犹太人教育家弥塞亚说:
在家教方面,教育孩子什么事是不能做的,非常重要。因此,有时候也要对孩子严厉一些。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常生活,本身便是“家教”。
“爱”与“严”缺一不可
仅有爱是不能培养和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来的,只有把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孩子茁壮成长。
仅有爱是不能培养和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来的,只有把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孩子茁壮成长。
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他的成绩在全美国民众中有口皆碑,人们在谈论他所受到的家教时也同样津津乐道。
罗斯福出身于富豪家庭,父亲学法律出身,是美国有名的商人,家里很有钱。罗斯福的父亲和母亲年龄相差26岁,当罗斯福出生时,父亲年纪已经很大。罗斯福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很早就离家在外。罗斯福的降生,给这个本来就十分幸福和睦的家庭带来无比的欢乐。幼小的罗斯福自然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她为小罗斯福安排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7点起床,8点吃饭,然后跟家庭教师学习两三个小时才可以休息,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再学到4点才能够自由活动。
小罗斯福玩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二人玩一种棋类游戏时,母亲故意不让着他,接连几次赢了儿子。小罗斯福生气了,母亲故意不理他,并坚持让儿子向自己道歉。结果,小罗斯福认输了。
正是父母从小对罗斯福的严格要求,才使他比同龄人更自立、更自律,促使他不断奋进,取得骄人的成就。
犹太人拉比认为,对孩子来说,严格要求是极其重要的。孩子往往缺乏经验,是非界限有时弄不清楚,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往往不善于独立控制。如果家长不严格要求,他们就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按行为道德标准来行动。因此,父母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只有严格要求,才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具备基本的教育知识,盲目地严格要求只会造成教育失败。有的家长或宽或严都缺乏依据,凡事随心所欲,教育效果就更难保证。自己一高兴,就对孩子百依百顺,该约束的也放任不管。自己心里一有气,一点小事就将孩子大加管束,严厉得可怕。有的父母平日一贯溺爱孩子,从来不提要求,学习、品德、锻炼放得很松。时间长了,孩子坏习惯养成了,父母感到问题严重,才想到要进行严格管教,不择时间、场合,方法粗暴,强迫孩子保证以后再也不犯错误。显而易见,这些方法对教育孩子都是无济于事的。
犹太人认为,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态度严厉,动辄打骂训斥,而是要做到以合情合理为前提。父母对子女一定要严格要求,过分地宠爱孩子与迁就孩子都是不理智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良好品行的优秀人才。
严格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人生要经历许多磨难,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远不会成熟。
合理地展开批评
批评前,先说说孩子的一些优点。这样一来,孩子对大人的批评就会更易于接受。
约瑟是个不到七岁的孩子,当父母亲对他要求一放松,他就会不好好吃饭,并损坏东西、说脏话、不讲卫生,总之是一副很不听话的样子。每当约瑟出现这种情况,父亲就带他出去玩。在他开心的时候,再指出他的错误。小约瑟明白了,不得不吐舌头,以示悔意。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批评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
批评自尊心强的孩子,最好是单独进行,不要让孩子当众丢脸,不要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批评的重点是对事不对人,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过失,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帮助孩子改正上。
批评前,先说说他的一些优点。这样一来,孩子对大人的批评会更易于接受。
父母批评孩子时,态度要和善,切勿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使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批评孩子时切忌言语繁复,简明扼要,找准错误的要害,严肃认真地进行教育。
孩子的同一错误,绝不可因为父母亲的情绪时而批评、时而放任,这样只会使幼儿难辨是非。
孩子一旦有错,要立即批评纠正。如果错误发生已久,再进行批评,孩子就会觉得莫名其妙。
不要以为一次批评,孩子就会彻底改正。如果孩子重犯错误,要坚持耐心说服教育。
只要孩子领会了批评的意思而又有悔改之意,就要原谅他,终止批评。每次批评都应该以爱护孩子、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为出发点,并充分相信孩子能改正错误。
惩罚要以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为目的
惩罚的目的是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举止,如果这种不良行为和举止不改变,这种惩罚就没有发挥作用。
每个孩子都可能有蛮横任性、不讲理、打架骂人、对长辈无礼、破坏公物的时候。这是因为孩子的感情很脆弱,容易被激怒,内心有种无法遏制的冲动。孩子发怒时什么都忘了,内心被任性所控制。
这时,严格的教育是应该的。不过,父母尽量不要打骂、吓唬和体罚孩子。如果需要惩罚孩子时,尽量使用以下几种办法:
态度语言暗示。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他就会从父母的语气、音调、表情、态度中觉察出父母对他行为的不满、伤心和失望。一个爱父母的孩子,会为了重新得到父母亲的欢心和爱,而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剥夺游戏的机会。如果孩子随便乱扔东西,乱砸玩具,不听劝阻,父母就应该把玩具藏起来,使他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玩玩具的机会。又如在游戏时,孩子欺侮了同伴,父母可以禁止他与同伴游戏,直到他觉得寂寞并请求父母允许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孩子说脏话,屡教不改,父母就可以通过不让他看电视、假日不带他出去玩、不和他游戏、不给他讲故事、不买已经答应好给他买的玩具和图书等,以示惩罚。
轻打孩子的屁股。在教育中,孩子实在不听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父母打孩子的屁股以示惩罚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不要打孩子的脸,或用棍子狠打孩子,这会使孩子感到屈辱而对父母怀恨在心。
打骂孩子很难使责罚真正奏效。责罚孩子时,父母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光听孩子口头认错,而要他用行动改正。
不要很快饶恕孩子。只要有一两次很轻易地饶恕了他,他就会一件事还未了结,又大胆地去做另一件错事。因为孩子知道,他只要一求饶,父母就会轻易地宽恕他。
惩罚的目的是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举止,如果这种不良行为和举止不改变,这种惩罚就没有发挥作用。
许多父母聚焦于惩罚,而不是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如果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一天惩罚他六七次,这种惩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许多父母希望找到一种别的更好的办法来惩罚孩子,并希望自己不发火、不打孩子屁股就能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
一位犹太教育家认为,任何一种频繁使用的惩罚都是不起有效作用的,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很难得到改善。孩子们对父母的吼叫充耳不闻,对打屁股也是习以为常,父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对于孩子重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某种惩罚可以改变孩子这种不良行为、举止。如果它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可以尝试其他的惩罚方式。父母可能认为威胁、吼叫、责备、打屁股是好的方式,这些惩罚可以发泄父母的怒气,但不是最好的惩罚方式,对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没有长期的效果。
适时放手让孩子独立生存
没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学问更好的了。没有劳动的学问结不出果实,相反,却可能导致罪恶。
犹太人的一位领袖撒曼以色三世曾经说:
“没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学问更好的了。没有劳动的学问结不出果实,相反,却可能导致罪恶。”
正因为有这样的教育,很多犹太学生很早就开始打工。他们有的在蔬菜店门口招揽生意,有的在印刷厂里干杂活,有些立志当教师的高中生还在夏天的时候参加夏令营,做中、小学生的领队。
犹太人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思想:
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学会自己赚钱,不在经济上独立是不行的。如果一直由家人或朋友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一个人要实现真正的独立是不可能的。你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固然不错,但一定要知道,人是绝对不可能永远靠别人来生活的。
有这样一个犹太人,他的名字叫来姆。他在16岁的时候,考上了英国的一所大学,准备到那里去留学。临行之前,他的父亲只给了他100英镑的学费,并说,这些钱只算是借给他的,在他学成之后,必须归还。
要是在中国的父亲眼里,这样做是有辱名声。父母对孩子所做的,应当是无私的奉献,哪怕做牛做马都应该,岂有借钱给孩子还要求他归还的道理!
而中国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会感到不悦和难堪。报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
广东某重点学校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学生,父母一年的收入不过几千元。可她一进校门,就花数千元买了手机、随身听,还说将来要买手提电脑。
按照我们的观点,犹太人来姆父亲的做法无疑是荒唐的、绝情的。可按照犹太人的观点,这正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独特的关心和爱护。正是这样带有压力性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尽快成长、成熟并独立起来。
果然,来姆到英国后,一边学习,一边熟悉情况,很快就想到了很多赚钱的好点子。在伦敦读书的四年里,他用自己赚的钱交纳了学费。在从伦敦大学经济系毕业的时候,他回到父亲身边,将100英镑交还给父亲。
放开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正是犹太人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但为什么只能透过其黑暗的部分看东西?因为人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一部犹太人的历史就是他们遭受迫害的历史。正是苦难造就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性格。
在二战的时候,德国占领了东欧,对犹太人实施非人性的统治,目的就是将他们斩尽杀绝。在某个小镇上,有个犹太人家庭,一家五口为了躲避德国军队只好躲在一间仓库的小阁楼上,吃喝全靠朋友们接济。
每当纳粹巡逻队或者不怀好意的市民走近仓库时,他们就吓得屏声敛气,一点声音都不敢出。时间一长,他们完全学会了用动作来表达感情。
三个月后的一天,母亲外出觅食未归,关心他们的市民说:“你们的母亲肯定是被德国人抓走了。”又过了两个月,父亲也一去不回。半年后,叔叔出门不久,孩子们就听到一声枪响。
三个大人相继死去,寻找食物的重担就落在姐姐的肩上。每当仓库附近有声音时,姐姐就赶紧掩住弟弟的嘴。
过了一个月,姐姐也永远地离开了。从此以后,凡听到同样的声音,弟弟就自己捂住嘴巴,不让自己发出一点声音。
这是一个犹太人经历的悲惨童年的一幕。
犹太拉比常常告诉学生:
“只要不断地保持希望的灯火,就不怕无法忍受黑暗。”
每经历一次暴风雨,天空就架起桥一般的美丽彩虹,这预示着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有希望到来。黑暗过去就是光明,这是存活下来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还有一息尚存,就要忍耐着生存下去。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但为什么只能透过其黑暗的部分看东西?因为人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人生也是从苦难和黑暗开始,最后才到达幸福和光明的境地。这就是告诉自己,不要害怕痛苦。因为一个人只有痛苦到了极点,才能品尝到甜美的果实。
这些都是《羊皮卷》告诉我们的。
犹太人的意识里面永远充满痛苦的观念和深深的忧患,他们一生都是这样,他们的思维、他们的灵魂都是这样看待和思考问题的。
当他们被生下来的时候,大家不是为他们的降临人世而高兴,而是为他们而哭泣。犹太的箴言是这样解释的:
“孩子出生时我们觉得高兴,有人去世时我们感到悲伤。其实,应该反过来才对。因为孩子出生时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而人死之时一切功业已盖棺论定。”
犹太的先知们认为,人的一生分为6个阶段:
1岁时是国王——家人围绕着他,像扶持国王一样扶持他,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
2岁的时候是头小猪——喜欢在泥巴里面玩耍;
18岁的时候是小羊——无忧无虑地欢笑、跳跃;
结婚时是驴子——背负着家庭的重担,低头缓行;
中年时是狗——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摇尾奉承,乞求他人的善行;
老迈时是猴——行为和孩童无异,然而再没有人去关心他了。
纵观人的一生,犹太人认为不如意占十之七八,而幸福和快乐只占人生的十之二三。既然这样,也就不必惧怕痛苦和人生的种种烦恼了。相反,人生的痛苦和烦恼越多越好。
《羊皮卷》里说:“有10个烦恼比仅有1个烦恼好得多。”因为有10个烦恼的人不会再惧怕烦恼,而拥有1个烦恼的人却会觉得整天都很烦恼。
这就是犹太人的人生观:痛苦,才是人生之路。人生是痛苦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人生的某个目标而痛苦、努力地生活着。直到人死了,他的一生盖棺论定了,人生任务完成了,痛苦的努力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