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哈哈!
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死的火焰,现在先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但是,我还熬着,将他塞入衣袋中间。冰谷四面,登时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将我包围。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他说。
我连忙和他招呼,问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我也被冰冻冻得要死。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
“唉唉!那么,我将烧完!”
“你的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
“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
“那么,怎么办呢?”
“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他反而问。
“我说过了:我要出这冰谷……”
“那我就不如烧完!”
他忽而跃起,如红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就坠入冰谷中。
“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
1925年4月23日
【导读】
冰封不如燃烧
梦境是散文诗常见的情境,因为它可以突破生理、时空、重力,展开飘渺无涯的想象。
冰山,冰天,冰云,冰树,一切冰冷,一切清白。冰的四壁,冰的山谷,这是一个冰冻的世界。火被封冻在冰谷上,然而并没有消散了它的颜色,珊瑚枝一样从冰中映照出自己的火红。“我”用体温救活死火,是继续冰封,还是燃烧然后真正死亡?死火宁肯烧完,也不愿被“冻灭”,“我”决定和它一同走出山谷,以“我”的死换来“死火”的永生。
冰,象征着国内的反动势力和入侵的帝国主义;火,象征着倍受禁锢、压制、摧残仍坚持战斗的革命者;“我”,象征着关怀、爱惜、保护革命者,并愿为革命献身的仁人志士。与其屈服于黑暗,不如斗争突围;与其冻灭,不如燃烧。燃烧的过程,才是展示自我价值的过程;燃烧的生命,才是光辉的生命。全文激荡着战斗的热情,弥漫着蒸腾的气息,战斗者不妥协、不后退,充分展现了势不两立的战斗决心和绝不投降的韧性。
《死火》作于1925年4月,一个月后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很快便席卷全国。
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飘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Sondor(1823-18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着茫茫的东方了。他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飘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胡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哪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1925年1月1日
【导读】
我便是唯一的光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1919年1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这段文字(《随感录·四十一》)。1925年1月,鲁迅又写下了《希望》一文。时隔六年,你是否能感受到鲁迅关注青年的灼灼目光?
《希望》开篇劈头一句:“我的心分外地寂寞。”似乎为全文奠定了一股落寞的基调。果真如此,就真的是“一眼望到底”的浅薄之文了。这篇文章需要读读想想,想想再读读,“然而”“虽然”“但”等关联词一个都不能放过,它们连接着鲁迅曲折而丰盈的内心世界。
鲁迅回顾了自己许多年来的斗争历程,当这一切都成为“空虚”的泡影,他并未沉沦、绝望,而是以“自欺的希望”抗拒“暗夜”的侵袭,因此而耗尽了青春。虽然如此,他仍坚信“身外的青春固在”,即青年当满怀信心。可是,现在青年们似乎很“平安”,“没有星和月,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暮气沉沉,令人心痛!
他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为了唤醒青年,鲁迅拨云见月,引用裴多菲“希望”之歌,否定了“自欺的希望”,肯定并赞扬了“肉搏黑暗”的真正希望。他两次咏叹裴多菲的诗,正告青年并勉励自己,绝望是那样地骗人,正如自欺的希望一样,反抗绝望才是出路。
鲁迅毕竟是鲁迅,他要以行动告诉青年,“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决心独自肉搏这空虚的暗夜。悲壮,却也高昂;寂寞,却也热烈。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随感录·四十一》中的另一句话: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雪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925年1月18日
【导读】
孤独的雪升腾在无边的旷野上
冬天里,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或许就是一场雪吧?回想一下,你记忆中雪的景象。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用龙眼核做眼珠,偷母亲的胭脂涂嘴唇,雪罗汉“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如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可能生活在南方。
雪花纷飞,如粉,如沙,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旋风忽来,蓬勃奋飞,旋转升腾,弥漫太空。如果铭刻在记忆深处的是这样的景象,你可能生活在北方。
两样不同的雪,你更喜欢哪一个?《雪》是《野草》的名篇,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鲁迅虽然喜欢南国雪的“滋润美艳”的柔软,但更喜欢北国雪的“不粘连”“蓬勃奋飞”和“旋转升腾”的坚硬。因为,这更符合鲁迅一贯坚毅、战斗的精神。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措辞就很含糊了。”“那时”是指1925年,查资料看看发生了哪些事?联系《‘野草’题辞》,再反复朗读感悟下面的句子: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你是否觉察到鲁迅内心深处还秘藏了其他情感?“含糊”的情感需要“慢读”,有时也需要联系、拓展阅读。
《鲁迅日记》中的几则资料对你的阅读或许有帮助:
1924年12月30日:“雨雪。……下午霁,夜复雪。”
1924年12月31日:“晴,大风吹雪盈空际。”
1925年1月1日:写下了围绕“衰老与死亡”“失望与希望”展开的散文诗《希望》(重点句子“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翻译裴多菲的诗,为厨川氏《苦闷的象征》给王铸写信(鲁迅于1922年着手翻译,并用作大学讲义)。
……
1925年1月18日:写下了《雪》一文。
再看,鲁迅于1934年10月9日写给萧军的一封信:
“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我希望你脱离这种颓唐心情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鲁迅的孤独和苦闷,也能看到鲁迅的失望和希望。《雪》用了哪些“技术”?有没有融入这些情绪呢?
腊叶
灯下看《雁门集》,忽然翻出一片压干的枫叶来。
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叶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枫树也变成红色了。我曾绕树徘徊,细看叶片的颜色,当他青葱的时候是从没有这么注意的。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地上,还带有几团浓绿。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我自念:这是病叶呵!便将他摘了下来,夹在刚才买到的《雁门集》里。大概是愿使这将坠的被蚀而斑斓的颜色,暂得保存,不即与群叶一同飘散罢。
但今夜他却黄蜡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假使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去,怕连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夹在书里面的原因了。将坠的病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树木也早经秃尽了;枫树更何消说得。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
1925年12月26日
【导读】
刻意保存,可能是另一种死亡
鲁迅在1923年9月至1924年3月遭遇历时半年的大病,长期发热,咳嗽多痰,还吐过血。父亲死于肺病,他又是学过医的,便开始怀疑自己的病是肺结核。那个年代,这是不治之症,他一定看到了死亡的阴影。
《腊叶》是一篇折射鲁迅关于死亡问题的思考的作品,文章没有直陈自己对生死问题的认识,而是借助一片压干的枫叶阐发自己隐秘而深刻的思想。下面这则材料节选自孙伏园《鲁迅二三事》,或许有助你深入窥探鲁迅的心灵世界:
《腊叶》写成后,先生曾给我看原稿……我曾发过一次傻问:何以这篇题材取了“腊叶”?……“许公(广平)很鼓励我,希望我努力工作,不要松懈,不要怠忽;但又很爱护我,希望我多加保养,不要过劳,不要发狠。这是不能两全的,这里面有着矛盾。《腊叶》的感兴就从这儿得来,《雁门集》等等都是无关宏旨的。”这便是先生谈话的大意。
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迭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1924年9月15日
【导读】
荷戟彷徨者的隐喻
鲁迅写《秋夜》,正当“《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时,他感到苦闷、孤独,仿佛“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正如《彷徨》出版题诗所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秋夜》通篇采用象征手法,是一个“荷戟彷徨者”的内心独白,只有细思揣摩,才能读懂鲁迅的隐喻。
秋天的夜空“奇怪而高”,非常之蓝,“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几十颗星星闪着冷眼,将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夜空的特点是高远、冷漠、险恶。它象征着反动势力,或者黑暗社会。
小粉花们被夜空洒下的霜冻得“红惨惨的”“瑟缩着”,却依然做着“春的到来”的好梦。它们年轻美好,被秋夜压迫、摧残,依然怀着美好的理想。读读想想,鲁迅对小粉花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她”象征了什么呢?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两株枣树早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墙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两株”有怎样的意蕴?枣树是《秋夜》中最硬气的形象,它奉献完所有的果实,虽已伤痕累累,却毅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这是大战天空的两株枣树,虽已一无所有,却“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惊得夜空不安地躲闪,夜游恶鸟一样的附庸势力四散奔逃。鲁迅看透了黑暗势力的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从心底里发出了蔑视的笑声。
《秋夜》是一篇有力量而且别致的散文,短短的篇幅内视角发生多次转移。墙外的两棵枣树,秋天的夜空,园内的小花,枣树大战夜空的场景,紧接着便由室外转向室内。
鲁迅从秋夜得到启示,从枣树那里汲取了战斗的力量。回到室内,便旋亮灯盏开始继续撰写战斗的文字。1924年9月15日《鲁迅日记》记载:“夜风。”想象一下,秋风飒飒,鲁迅沉思作文的情景。室内部分,主要描写了小飞虫,它们为投奔光亮,落入火中。弱小,莽撞,可爱,而又可怜。鲁迅对小飞虫倾注了哪些情感?小飞虫又象征了什么呢?
《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鲁迅以象征手法隐喻了自己孤独而悲壮、彷徨而执著、虚幻而清醒的内心世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