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只为蝶恋香:古诗词中的花间之意-雨朦胧,夜朦胧,梦朦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潇潇。

    人语驿边桥。

    《梦江南·兰烬落》皇甫松

    《梦江南》通《忆江南》。唐朝时期,人们常用这种类型的曲调来咏写此类作品。只可惜,时至今日,这种类型的作品也仅存留白居易三首、皇甫松两首。其中,皇甫松所写的这首词得到了清人王国维的大力赞赏,他曾于辑《檀栾子词》中称赞其写词“情味深长”,不论文采还是格调皆在白居易之上。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想当初白居易写词也是何等的艳丽、潇洒!单看这眼前的景象,却正是一轮太阳缓缓东升,将春天的江面照出了干净利落的水蓝色。细细品之,真乃美景也!

    而皇甫松这词同样写景,却道是“兰烬落,屏上暗红蕉”。两者相较之下,此篇显得凄迷、柔婉,接近于“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奇幻说法。乍一看去,烟水氤氲,山色空蒙,整个景色是如此的“诗意朦胧”。因此,在通读、理解这首词之前,一个人首先应当具备这种能够欣赏朦胧美的鉴赏能力。

    那么,词人在朦胧中看到了什么?夜色已深,兰烛烧残,烧焦了的烛灺自垂自落,余光也跟随着一起摇曳不定。光线顿时变得黯淡,随之屏风上的美人蕉花也变得模糊不清。词人就在这一片朦胧的景色中,情不自禁地进入了美妙的梦乡。

    在梦中,词人正站在一条船上。当时正值黄梅时节,整个船身都被细细的雨雾包裹着,越发透出一层朦胧的美意。此时此刻,静立在船头的他突然听到了遥远的江边,时不时地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恰又因为当时是夜晚,这笛声混合在雨声、这朦胧的意境中,越发衬托出这个雨季的静谧。正可谓雨朦胧,夜朦胧,梦朦胧,在这三重事物的朦胧中,词人所置身的情景真是一个迷离的风景。然而这些还不是梦境的全部,桥边还有窃窃的人语。如果这笛声是发声于晴天朗日的高楼之上,那么想必自然应是清脆、嘹亮的,然而此时却发声在一个迷蒙的雨夜,在如此一种环境的衬托下,难免显得呜呜然、闷闷然。而雨夜原本万籁寂静,此时却有轻微的人语,混合在雨声、哀怨的笛声中,更使整个环境变得朦胧起来。虽然笛声、雨声、人语声都是有声响的,可三者“组合”于当时的情境下,不由得引人顿生凄迷。

    这首有着明显朦胧意境的诗词,便是一首风格鲜明的朦胧词。因这种诗词读来,倒也有些“美色”,引来一些诗人临摹。渐渐地,这种诗词作为一种全新的流派开始呈现在现代诗坛。文学评论家对此各抒己见,褒贬不一。肯定者认为这是诗词界的一种创新,反之则以“朦胧”为“晦涩”,持反对态度。

    皇甫松的这首词是美的,美在“朦胧”,即气象的“朦胧”和境界的“朦胧”。整首词披文见情,从字里行间能够嗅出江南雨季特有的迷蒙之感,因此可以断定这绝不是一首贪玩、随意之作。想必,他一定很热衷江南以及江南的事物,因此在离开之后,才会难释心中的牵绊,大笔一挥,写就如此清丽的一首小词。

    虽然这首词,很明显就能看出它的用意,却仍需要细细品味一番,方懂得字里行间的意境。全篇以“梦”作为衔接,描写了睡梦之前的景物状态以及睡梦中所亲见的美好场景。虽然对梦醒之后词人的状态没有一字交代,但通过细细品味梦前、梦中的滋味,也是可有几分揣摩。

    这应是一个愉快的梦境。得益于此,词人又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江南。那凄迷的雨、淡黑的夜,甚至是有些闷闷然的笛声,此刻都已通过文字的阐述,化为脑海中真实存在的场景。你可以由衷地感受到那雨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那夜色渐渐地变浓,淹没了船只;那笛声在哀怨又惆怅地吹着,直吹到有心人的梦魂里去。

    从通篇描写到的事物推敲,词人具体是在怀念江南之地与江南之人,而其中又以江南之人为主要对象。词人还曾写就一首《梦江南》的姊妹篇。第二首中“梦见秣陵惆怅事……双髻坐吹笙”可知写的是江南之事,而这首的“人语驿边桥”,重点描述的就是那个人,此人也许就是令作者魂牵梦绕的那位梳着“双髻”的姑娘吧?

    一首《梦江南》,梦到的是那种到江南时的旧情怀,梦到的是在江南的一场美好的爱情邂逅,倘若离开那地,人生从此变得凄冷,也是皆因当初在江南所遇的一切,太过美好、太过短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