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山谷狭窄而空荡,但分布着曾经热热闹闹驻扎过好几顶毡房的圆形痕迹。那些圆形空地一看便知已经使用过多年,因为到现在都不曾长出草来。泥地平平整整,有的在东北角还立有旧而整齐的石板台架——那一处曾是厨房。有的在门口位置还打了三根木桩——那里曾用来支放巨大的敞口锅。而所有圆形遗址的西面一半都垫起了离地半尺高的台地——上面曾铺过绚丽的花毡,在无数个白昼无数次地展开过餐布,在无数个深夜栖停过全家人的深沉睡眠……如今却空剩这些深刻浓重的生活痕迹,面孔朝着天空,悲伤又安静。
穿过这条短短的山谷,绕过几块巨大的石块,爬上山,再走过一小片斜坡,就看到我们的毡房了。我们的毡房旧旧的,立在更旧的秃石坡上,像几百年前的事物一般庄严。离毡房不远处有好几块平平整整的大石块,上面晾满了卡西刚洗过的花花绿绿的衣服。除了“花花绿绿”这个印象外,还有一个印象就是“叽叽喳喳”。
回家一放下柴,妈妈就唤我喝茶。我问,为什么我们不住在旁边那片森林下的山谷里呢?那里不但漂亮,还有现成的毡房印迹。有一句话我不会用哈语表达,那就是“基础设施齐全”。那儿不但有现成的室内布局,附近的羊圈、牛圈、晒奶酪的架子也一应俱全。
而我们住的地方,虽然风景美,地势高,但毕竟是从未驻扎过毡房的石头山,要住好几年才能营造出深厚浓郁的生活氛围。
妈妈说,以前强蓬家和另外两家邻居就住在那里,但是后来地震了。为了说明“地震”是个什么东西,她身子左右乱晃,嘴里发出嗡嗡的声音,还伸手握住餐布上的一块馕不停抖动。
我想,那里与这里不过一山之隔,那边地震的时候,这边难道就没事吗?
但是妈妈又说:“大大的石头掉了下去,木头也掉了下去……”
我明白了,两面都是陡峭的山,中间是狭小的谷地,地震时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难怪那里成了完整的、令人叹息的废墟。这么说来,那条地震断裂带有着多么强烈的暗示啊。
搬家前来冬库尔的路上,在可可仙灵西北面两公里处,我看到过一座山头高耸着几块汉白玉般洁白晶莹的大石头,一块垒着一块,悬空架起。若非这么大的石头不可能人为搬动(一块至少有一幢房子那么大),真觉得应该是人造的景观才对。那就是地震的杰作。此后一路上,同样的情景又看到好几处。连起来的话,全在一条线上。多么壮观的矿脉!甚至有一处,整座山通体都是那种明亮的白色大石头。石头缝间积有土层的地方,会一小团一小团铺着碧绿的植被。
特殊的地质结构还令很多山的山脊处翻出了巨大的片状岩石。全是薄薄的石板,与地面垂直,一片一片,屏风一样笔直排列,直插云霄。像一条石板路上的石板全都立了起来,那个行走在上的巨人于是侧着身子继续走下去,沿山脊去向远方……这也是地震的作品。阿尔泰山脉是地球上最年轻的一道山脉。
来到冬库尔的第五天,我也遇上了一次地震。
那天干完活儿,我披件衣服躺在花毡上闭上眼睛,准备就着寂静的下午时光深深睡一觉呢,突然听到大地深处发出轰隆隆的声音,像地底有一辆重型卡车经过。那声音东来西去,伴随着地面的小幅度急剧震动。我立刻意识到地震了,爬起来仔细倾听了一会儿,世界又变得悄无声息。又走出去绕着毡房转一圈,四处静悄悄的,森林和群山静止不动,也没看到有什么人跑出房子满山谷大喊大叫,便回房子继续睡觉。
对了,大约是地震的先兆吧,那天天气突然热了起来。虽然早上还是冷得挣扎了半天才决定离开被窝,但头天夜里却没盖斯马胡力的外套。我平时睡觉的时候,只去掉外套和长裤,毛衣毛裤一件也不敢脱。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自己那床厚厚的羊毛被不够用,还得再压上斯马胡力沉重的羊皮大外套,压得整个人快翻不了身才觉得踏实。虽然已经快要六月,但山里的那种冷,根本就像被巨大的铁锤一锤一锤锻打过似的坚硬,冥顽不化。
总之,那天到了中午就更热了,捶酸奶时还出了一身汗。阳光暖融融的,忍不住换上了唯一的一件T恤——原本打算进城才穿的。当时心里还满意地想道:哎!总算是过了个夏天了!
【牛奶的事】
我们刚搬到冬库尔没几天,就来了一位牧业办公室的干部,给我们送来一台牛奶分离机。那人除了送机器,还收购驼毛。
既当干部又做生意,因此这人很能说几句汉语。没等我问,就主动向我介绍这台机器的功用:“主要用来生产干老鼠!”
我愣了一下:“干老鼠?”
“对,干老鼠。”
我便闭了嘴。
好在很快就明白了,他说的是“干酪素”。
这台机器只卖一百块钱。我非常纳闷,如此沉重、精密的铁家伙,卖废铁也不止一百块吧?
后来才知其中有政府的补助。这是政府为了提高牧民收入而推广的一项政策,让牧民以最高效率把牛奶制作成干酪素,然后再组织收购。这种福利性质的机器,一个牧业队只有三个名额。而我们所在的牧业队有两百多户人家呢,却分到了我家头上,运气真好!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谁家没有分离机呢?谁还像我家这样,还在用双手在查巴袋里捶黄油……
捶酸奶是非常累人的事。一捶就是好几个钟头,而且得一鼓作气地捶,中途一停,就前功尽弃。我捶过一次,快背过气儿去了。而妈妈捶了一辈子,似乎生命中所有的耐心和坚持都是从中磨砺而出。
总之,有了牛奶分离机,算是告别了一项沉重的体力劳动。开始我还蛮高兴的,没想到从此以后,摇分离机的活儿几乎全摊在了自己头上……谁叫我最闲呢。于是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不得停歇,摇啊摇啊,摇得我虎背熊腰,肱二头肌都鼓出来了。
自从搬进夏牧场,我的嘴唇也再不曾开裂过。不仅如此,也再没见过一坨干牛粪了。
在吉尔阿特,揪起袜子弹一下,就腾出一股厚厚的尘土。在冬库尔,从来不会发生这种事。
总之,山里湿润极了,满目新鲜多汁的青草。啃了大半年干草的牛羊如一头闯进了天堂,一个个只顾低头啃食,越走越远,若不是惦记着自己的孩子,简直都不想回家了。羊羔们长势喜人,一天一个模样。牛奶的产量更是猛增,一早一晚加起来能挤四大桶。于是,制作各种奶制品成了夏牧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以往制作的奶制品,无非各种胡尔图、黄油之类。在漫长的没有牛奶的冬天里,这些奶制品保留了牛奶的营养和美味,是生活的重要补充。到如今,牛羊满山,牛奶产量能绰绰有余地满足一年的需求,于是便开始获取额外的利益。
但我并不喜欢干酪素。
干酪素呈颗粒状,有些像粗盐,色泽洁白。在夏牧场上,几乎每家毡房门口或室内花毡上都铺的是,晾干了好拿去卖,一公斤二十元。我家的牛奶一个礼拜能出八九公斤干酪素,每隔十天斯马胡力就骑马去马吾列的商店卖一次。
我一边摇动机器手柄,一边看着稀奶油一线笔直地从机器中流出,源源不断。我说:“这个机器真厉害!”
妈妈连忙附和:“对,对。莎里帕罕家的机器就不好,奶油出得少。”
等奶油干干净净地从牛奶中分离出来,剩下的脱脂牛奶就用来制作干酪素。
我记得之前隐约听说这种东西会被卖到食品厂加工成其他食品,便问大家是不是这样。但大家异口同声说这个东西不能吃。
“那用来干什么?”
卡西说:“做药。”
上次那个送机器的干部却说:“不太清楚。”
我抓一把成品放到鼻子下,想闻一闻,卡西连忙制止,严厉地说:“这个不好的!脏的!牛羊都不吃的!”
后来才明白为什么卡西说干酪素“脏”。原来,在制作的最后阶段,需要往脱脂牛奶中放入一种添加剂。那是一种奇怪的药水,每次只加一点点,就能使一大锅雪白的牛奶迅速沉淀出颗粒来。
我拧开装药水的塑料壶壶盖,想闻闻味道,妈妈和卡西一起大呼着制止。卡西比画着解释这个东西有毒,还说牛羊吃了都会死。
其实拧开盖子的一瞬间,我已经闻到了一股非常呛鼻的气味,跟农药或杀虫剂似的。
等牛奶分离成水和沉淀物后,将其倒入布袋,沥去清水,再将剩下的糊状沉淀物悬挂小半天。渐渐瓷实些了,就连袋子一起放到大石头上,压上另一块大石头。一直压到第二天早上,水分挤去得差不多了,从袋子里取出来便是结实的一大坨。妈妈将它在一块铁丝网上反复擦搓,就搓出了细碎的颗粒。再晾晒一两天,干透后便可拿去出售了。
那个前来送机器的干部后来也上门收了一次干酪素,可价格压得有些低了,一公斤十八块。妈妈一个劲儿地恳求:“孩子,再加一块钱吧!行啦!再加一块钱……”那人丝毫不为所动。
付了钱,他把干酪素腾进自己带来的一只袋子里,拎着下山去了。妈妈站在门口目视他远去。干酪素到底被外面世界的人用来做什么呢?这经过我们而去的事物,这只知来处而不知去处的……妈妈会为之惘然吗?
每天摇分离机都会摇出一身大汗,权当做上肢运动吧。我摇分离机的时候,妈妈就把昨天沥干的干酪素搓碎,摊开晾晒。等所有的牛奶脱完脂,我细心地拆洗分离机的时候,妈妈在门口火坑上架起大锡锅,将脱脂牛奶加温,制作新的干酪素。每天莫不如此。分离机发出的嗡嗡声均匀而舒适,常常想就着这声音入眠……我每摇一会儿,就得换只手。摇到一半,开始捶腰。妈妈叹道:“真没用。”
比起以前的手工分离奶油,使用机器分离真是再轻松不过了。分离机把多少主妇从沉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啊。然而,它还是代替不了一切。它把牛奶中的奶油榨取得一干二净,如此生产出来的脱脂牛奶做成的胡尔图又酸又硬,也没什么香味,口感差多了。
我们制作自己食用的干酪时,仍以手工脱脂。牛奶在查巴袋里充分发酵后,妈妈把一个套着木头圆盘的长棍伸进袋口,用力地上下撞击黏糊糊的液体。脂肪与水分在成千上万遍的撞击下渐渐分离开来,一块一块的油脂浮在奶液表层。这时的酸奶更酸了,并且质地稀薄。捞出油脂后,剩下的脱脂奶倒入大锅煮啊煮啊,很久很久以后水中浮起了像干酪素似的颗粒。把它们箅出来,渐渐凝结为柔软的浆块。妈妈用一截毛线细心地切割,一块块捏成手掌心大小,又轻轻拍去每一块上的残屑,光洁地放入盆中,再端到架子上晒,晾干后就成了滋味无穷的胡尔图。
捶酸奶实在是累人的活儿,由于中途不能停止,我、妈妈和卡西三个有时会交替着捶。若捶了很长时间仍没动静,妈妈便把酸奶倒回大锡锅加温,再倒进袋子里继续捶。大约温度高了就容易分离一些吧?但卡西这家伙懒极了,遇到这种情况,就直接往查巴袋里倒热水加温。
而且这家伙极没耐心,加过热水后,捶半天还是不出油,便嘱咐我接替着捶,说自己要去上游的莎里帕罕妈妈家找妈妈回来,让她看看哪里出了问题。结果这一去就老半天,也不晓得喝了几碗茶。等母女俩回来后,我已经捶出油来了。
在制作奶酪的过程中,这家伙从头吃到尾。分离奶油时,一边捶,一边用手指把溅在查巴袋口的酸奶或奶油揩下来吮掉。等脱完脂,煮出奶酪浆时,又用锡勺不时在沸腾的浆液上漂过,然后舔吃粘在勺底的油脂。箅出糊状物后,又用暖瓶盖子先盛半盖奶酪糊喝起来。直到奶酪糊沥成固体,开始晾晒了,还一边晾,一边把粉屑扫入手心倒进嘴里……看得连我都想吃了……
后来我尝了一块湿奶酪,极酸,极香,奶味里还有一股淡淡的豆腐味儿。
至于分离出来的奶油,妈妈把它们装进一个红色塑料桶,盖上桶盖,放在阳光下加温发酵。很快,它们就从稀奶油状态变成了黄澄澄的黄油!质地也非常结实。但她把成形的黄油又倒回查巴袋,继续捶。捶很久再掏出来,用一块纱巾裹住油块,带到山下,浸进冰凉的溪水里,用力又挤又揉,使之越发结实,贮存的时间更久一些。
我以为洗完之后就算最终完成了。可妈妈又放回红桶里,继续发酵,第二天再次用冷水大洗一通,这才往油里和进细盐,拌匀了贮存起来。
用来贮存黄油的是一只干羊肚(一直没搞清是羊肚还是牛肠,暂且称之为羊肚吧,因为妈妈就是这么介绍的:“羊的肚子。”我看那东西跟塑料袋似的,透明,又薄又脆,又疑心是膀胱),早在冬牧场上就准备好的,一直折叠着压在箱底,又干又脆。用之前,妈妈把它泡进水里,化开后就变得柔软而强韧,再用小刀刮去上面残余的脂肪,这才将黄油一块一块塞进去。
塞满黄油的羊肚又粗又胖,还拐了一道弯,呈“U”形安静地置放在银色的大屉锅锅盖里,看上去饱满又美好。再过一段时间,它会凝固得更坚硬。食用时,就用小刀连皮带油一块一块切割下来,吃多少切多少。城里卖的黄油也都是这样的形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