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理学-附录三:心理学名著及内容简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美国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该书将纵向研究和横向比较交织在一起。围绕心理过程的传统题目或分支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和评价。重视对心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实验心理学史》:波林,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史专家。

    内容提要:本书内容包括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等。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美国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本书以哲学和自然科学为背景来论述近代心理学历史的发展,对于近代心理学的产生过程及心理学中唯物、唯心及二元论等各哲学的理论、观点均有介绍。

    《心理学史--心理学思想发展的主要趋势》:黎黑,美国心理学史专家。

    内容提要: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哲学,从科学哲学的高度来把握心理学的发展。作者讨论了心理学的概念背景,阐述了19世纪以后出现的三种开创性的心理学,探讨了20世纪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运动--行为主义,回顾了心理学长久的过去并展望了心理学的未来。

    《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冯特,近代西方心理学的创始人,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德国人。

    内容提要:这本书从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即人的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但冯特重视的是人的心理学,他的指导思想是:任何人在从事动物心理研究之前必须首先了解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是为人的心理的研究服务的。

    《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布伦坦诺,德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意动心理学的创始人和意向论哲学的代表者。

    内容提要:探讨了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包括心理学的本质、心理学的独特价值、心理学的对象、心理学的方法,以及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并对一般心理现象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指出了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区别,对内部意识和意识的统一进行了分析,还讨论了心理现象的分类,包括心理活动即意动的划分、表象与判断的不同基础,以及情绪与意志的基础。

    《论记忆》: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该书论述了关于记忆的知识及其扩大的可能性,音乐系列的长度和学习速度的关系,记忆的保持和重复次数的关系,保持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复习的影响和记忆保持,音节系列内各项顺序和记忆保持的关系。

    《心理学原理》:詹姆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倡导人,心理学家,哲学家。

    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包括:心理学的界定,脑的机能,大脑活动的几个基本条件,习惯,心灵要素理论,心理学的方法和陷阱,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思想流,自我意识,注意,概念,辨别和比较,联想,时间知觉,记忆,感觉,想象,事物知觉,空间知觉,实在知觉,推理,活动的产物,本能,情绪,意志,催眠,注意的必然真实性和效果。

    《教育心理学》:桑戴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实验研究的首创者,科学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性差异及其原因。

    《类人猿的智力》:苛勒,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内容提要:该书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动物行为上,提出了“学习顿悟说”。全书内容有:迂回法,工具的利用,工具的利用【续】;物体的处理,工具的制造,工具的制造【续】;建筑,利用中介物体的迂回,“机会”和“模仿”,形的处理。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考夫卡,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包括:何以研究心理学;行为及其场;环境场的性质,包括视野的组织及其法则、图形与背景、常性以及三度空间与运动等;有关动作的问题,包括反射、自我、适应的行为、态度、情绪、意志等;遗迹说理论;学习与其他记忆机能;社会与人格等。

    《拓扑心理学原理》:勒温,德国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本书利用拓扑学概念,系统研究人格等心理学问题。内容有心理学的问题与拓扑心理学的基础,包括心理学的现状、心理生活空间理论、心理动力理论;拓扑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心理区域的移动与交通、心理区域的疆界、两个心理区域相对位置的组织变化、人格拓扑理论。

    《行为主义》:华生,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内容提要:本书包括行为主义是什么,如何研究人类的行为,人类的身体,人类有什么本能,情绪,我们的肢体习惯,说话与思维,我们总是用语词思维吗,人格等几部分内容。

    《科学与人类行为》: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本书包括人类行为科学的可能性,对行为的分析,作为整体的个人,群体中个人的行为,控制机构,人类行为的控制等几部分内容。该书向传统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提出异议,反对从有机体的内部寻找行为的原因,肯定遗传因素作用的同时尤其强调重视后天环境条件对有机体行为的塑造。有机体的行为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的函数关系、条件性行为,特别是操作性条件行为以及强化等概念是分析、理解、控制人类行为的关键。分析了作为整体的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探讨了控制机构,如政府和法律、宗教、心理疗法、经济、教育、文化对人类行为的控制问题。

    《超越自由与尊严》:斯金纳。

    内容提要:本书包括了行为技术,自由,尊严,惩罚及惩罚的替代,价值,文化的演进及其设计,人是什么等几部分内容。在书中,斯金纳根据行为主义的原理,对传统人文研究和继承了传统人文研究方法的深层心理研究运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指出人根本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与尊严,人只可能是环境的产物。因此,人类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设计一个最适合自己生存的文化与社会。

    《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班杜拉,美国心理学家,新的新行为主义主要代表之一。

    内容提要:本书讨论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是什么,或者说人类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创新事物的社会传播过程;自我效能;知识的表征、思维的本质以及言语发展等问题。

    《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最早涉足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之一。

    内容提要:本书包括导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人行为及意识的科学;第一编:个人的社会方面,包括人类行为的生理基础、基本的活动--遗传的及习得的感觉与情绪、人格--社会性的人、人格之测量;第二编:社会行为,包括社会行为的性质及其发展、社会的刺激--语言及手势、社会刺激--颜面和身体表情、对于社会刺激的反应--简单的形式、在团体中对于社会刺激的反应、在群众中对社会刺激的反应、社会态度和社会意识、社会适应、社会行为对于社会的关系。

    《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美国思想家,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系统地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

    内容提要:在书中,米德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的心灵、自我从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尤其强调了有机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内容包括社会行为主义,心灵,自我,社会。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内容提要:本书中,弗洛伊德主要分析了梦的凝缩、梦的转移和梦的二重加工,讨论了梦的隐意内容,解析了愿望满足的原理,描述了俄狄浦斯情结,还说明了幼儿生活对成人条件作用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内容有:1900年以前有关梦的研究,梦的解析方法,梦是愿望的达成,梦的改装,梦的材料与来源,梦的运作,梦程序的心理。

    《性学三论》:弗洛伊德。

    内容提要:本书主要研究人类性欲之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弗洛伊德把性的问题分为性的对象、性的目的、性的表现方法等几个方向来探讨,大胆开辟了性研究的新领域,并且强调在学校加强儿童的性知识、性观念的教育,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的精辟见解。他道出了自己对人性、对人类行为动机最具创意的看法。第一篇性变态,第二篇幼儿性欲,第三篇青春期的改变。

    《理解人性》:阿德勒,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社会教育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最早带有社会心理学倾向的人物,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内容提要:本书分为“人的行为”和“性格科学”两个部分,作者介绍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对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进行了阐述,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剖析,着重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感,强调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性格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内容有:个体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精神、精神生活的社会性方面、儿童与社会、我们生活的世界、自卑感与争取得到承认、生活的准备、性、家庭中的位置;性格科学,包括攻击型性格特征、非攻击型性格特征、性格的其他表现形式、情感和情绪。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内容提要:书中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继承性的批判和根本性的发展,对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都赋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新的涵义,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内容有:梦的解析之实际应用,现代心理治疗的问题,心理治疗的目标,心理学的类型理论,人生诸阶段,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对比,古代人,心理学和文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现代人的精神问题,心理医生和牧师。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荣格。

    内容提要:主要内容是心灵的结构、内容及对心灵进行探索的方法,包括:意识的诸功能,心理构造,联想测试与释梦,析梦与心理治疗,转移的心理学及其处理。

    《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哈特曼,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创始者,德国人。

    内容提要:主要论述了精神分析的新使命--自我的适应机制的研究,精神分析如何研究适应,自我的整合机能及自我的组织结构。

    《童年与社会》:埃里克森,生于德国,精神分析学家。

    内容提要:著作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童年和社会生活形式,主要通过几个临床上精神分裂患者的实际案例,以一种自然的方式阐明了精神分析在临床上所表现出的功能;第二部分通过两个截然不同的美洲印第安部落的童年生活图景的描述更具体地说明着他的一贯观点,即不同社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解决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他们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及养育方式给予儿童迥然不同的训练,赋予早期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经历以特殊的意义,以促使人体的某些器官能适当地发育,使人类的社交形式适当地得以加强;第三部分从另一个角度探讨童年和社会的整体问题。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埃里克森。

    内容提要:本书概述了自我同一性概念是如何提出的;从自我同一性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同一性的心理健康意义;讨论了自我同一性在人生八个周期中的地位及其表现;分析了自我同一性的对立面:同一性混乱;讨论了当代青少年问题、当代妇女问题和当代种族问题。

    《当代的神经病人格》:霍妮,德国人,后加入美国籍。

    内容提要:本书包括神经症的文化与心理内涵,为何谈起“当代的神经病人格”,焦虑,焦虑与敌意,神经症的基本结构,对爱的病态需要,再论对爱的病态需要,获得爱的方式和对冷落的敏感,性欲在爱的病态需要中的作用,对权利、声望和财富的追求,病态竞争,逃避竞争,病态的犯罪感,病态受苦的意义--受虐狂问题,文化与神经症等内容。

    《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美国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内容提要:第一部分是概念介绍,讲述了发展研究的含义以及一些定义和假设;第二部分是发展的阶段,书中把人的发展分成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前青春期、青春期前期、青春期后期和成人期;第三部分讲述了精神失调的早期表现和晚期表现;第四部分谈到了作为人际关系理论的精神病学在治疗上的要点。

    《逃避自由》:弗罗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

    内容提要:在本书中,弗罗姆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古代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所以现代社会的人要逃避自由。内容有:自由--心理学上的问题吗?个人的脱颖而出与自由的模棱两可,宗教改革时期的自由,现代人自由的两个方面,逃避的心理机制,纳粹主义心理学,自由与民主。

    《爱欲和文明》:马尔库塞,美国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在现实原则的支配下”的爱欲与文明作了阐述,第二部分为“超越现实原则”。

    《拉康文集》:拉康,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20世纪法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大师之一。

    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潜意识论、主体论和治疗观。具体包括:镜像阶段论,精神分析学中的攻击性概念,言语和语言在精神分析学中的作用和范围,弗洛伊德所说的事物,潜意识中文字的作用,精神病治疗的可能性,治疗方向及治疗能力原则,阳具的意义,主体的颠覆和欲望的辩证。

    《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布勒、埃伦,美国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第一部分成因分析:从科学产生的时代特征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之所以产生于美国,也正是当代美国文化之复杂症结的产物,正是这种复杂、冲突甚至是扭曲的文化,使美国人的心态普遍地由积极转向消极,这主要表现为战争、贫穷、种族歧视和性自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前代的人道主义及当代的存在主义思潮。第二部分基本观点:整体人模式;人类存在与意向性;动机、目标、创造性;人的四种基本倾向。第三部分现实意义:当代文化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典型应用。

    《机体论》:戈尔茨坦,美籍德裔神经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机体论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内容提要:一、机体论:整体心理学思想;二、机体动力学概念:均等原则,内在潜能的自我实现,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机体病理学观点:焦虑理论,意识与非意识。

    《存在心理学探索》: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有“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内容提要:关于健康心理学的探索,关于成长和动机,关于成长与认知,关于创造性和价值,成长与自我实现。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马斯洛。

    内容提要:本书包括人本主义生物学探索;神经症--个人成长的一种失败;自我实现及其超越;论人的创造性;创造性--整体论的研究;创造中的情绪障碍;事实和价值的融合;存在心理学简说;一次人类价值讨论会的评论;知者和所知;教育和高峰体验;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和内涵;社会中和个人中的协同作用;规范社会心理学问题;辛那侬和优美心灵;优美心灵管理;低级怨言、高级怨言、超级怨言;简论单纯认知;再论认知;超越的种种意义;Z理论;超越性动机论--价值生活的生物根源等内容。

    《成为一个人》: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内容提要:自我介绍,如何才会有帮助,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人的信念,心理治疗中研究的地位,对生活的启示,行为科学与人。

    《存在心理学》:罗洛·梅,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学家,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内容提要:探讨存在的意义是罗洛·梅《存在心理学》的一个最基本主题。他继承和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他的存在分析论:一、存在感--人生的基础和目标;二、存在的三个世界;三、存在的六大特征;四、焦虑理论;五、存在心理治疗。

    《爱与意志》:罗洛·梅。

    内容提要:我们的分裂性世界,性与爱的悖论,爱欲与性欲的冲突,爱与死,爱与原始生命力,对话中的原始生命力,意志的危机,愿望与意志,意向性,心理治疗中的意向性,爱与意志的关系,关切的意义,意识的交融。在序言中,罗洛·梅认为人类存在六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与肉体、不同文明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

    《人对意义的寻求》:弗兰克,维也纳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

    内容提要:第一部分为集中营生活体验的自述,包括:一场硬仗;挣扎生存时的道德问题;鼓足勇气,现身说法;苦役的代价;入营第一关;由惊骇到视若无睹;冷漠是自卫的妙招;精神创伤;非人的境遇;比噩梦还恐怖;画饼充饥;“性”趣缺乏;宗教热;教心似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死囚的美感经验;营中艺术活动;集中营幽默;苦中作乐;救命仙丹;独处的渴望;人命如蝼蚁;德黑兰的死神;自由的曙光;吃瘪与吃香;临时舍监;抉择与自由;超越当前的困境;精神防线;参透“为何”,迎接“任何”;寻出生命的意义;集体精神治疗;天使和恶魔;获释后的营俘心理;人格解体;宣泄;重获新生;精神失调危机;真如一场恶梦。第二部分为意义治疗法的基本概念,包括:求意义的意志;存在的挫折;心灵性神经症;心灵动力学;存在的空虚;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本质;爱的意义;苦难的意义;形而上的临床问题;演剧的意义治疗;超越的意义;生命的短暂性;意义治疗是一种技术;集体性神经症;泛决定论的批判;精神医学的信条;再赋予人性的精神医学。

    《分裂的自我》:莱恩,生存论【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英国人。

    内容提要: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精神病问题作了宏观的生存论--现象学讨论;在生存论--现象学的一般背景上,第二部分进入深层心理分析,探讨“精神分裂性”个体【具有患精神分裂症倾向的个体,亦即具有存在性不安的个体】的心身【自我与身体】关系;第三部分主要探讨精神分裂症状态。

    《智慧心理学》: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内容提要:参照适应过程给智慧下一定义;通过考察“思维心理学”表明智慧活动主要就是按照某些确定结构把种种运演“集合成群”;通过把智慧看做是一切认识过程所趋向的平衡形式,来探讨智慧与知觉的关系问题;探讨智慧与习惯的关系问题;智慧的发展问题和智慧的社会化问题。在探讨上述诸问题时,皮亚杰批判地吸收了生物学、认识论、数理逻辑和现代心理学各理论流派的观点,提出了智慧的生物性和逻辑性的双重特点,划分了儿童智慧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建立了科学的智慧心理学体系。

    《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

    内容提要:本书共包括三章,第一章根据对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分析,讨论认识的发展和形成,内容有: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前运演阶段【两岁到六七岁】,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左右】,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第二章分析了获得认识的生物学前提,也就是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内容有:对经验主义和天赋论的批判,从本能到智力,自我调节系统;第三章对一些古典认识论问题作了考查。

    《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柯尔伯格,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

    内容提要:一、道德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内容有:儿童道德发展的实质,道德判断的结构与内容,道德判断的结构与道德发展的阶段,道德发展的条件,道德发展的动力;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与模型:道德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三、道德认知发展的测量方法:理想类型评定法,结构问题评分法,标准问题评分法。

    《皮亚杰理论的未来:新皮亚杰学派》:舒尔曼等人。

    内容提要:社会环境,婴儿视觉系统的感觉运动本质--认知问题,理论发展模式--儿童的自我意象,心理机能的认识论方面,智力的社会性发展,语言的获得--发展策略,临床调查和皮亚杰实验,具体运算发展中的水平差异和个体差异,皮亚杰对科学方法的研究--在教育中的运用。

    《智慧的发展》:凯斯,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是新皮亚杰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内容提要:一、当代的理论探索及其历史基础:传统的智慧发展理论及其批判,智慧发展理论的两难境地及对目前窘境的解决;二、不同发展阶段的智慧功能:发展的一般观念,发展的阶段,智慧发展中的纵向结构与水平结构;三、阶段转换的过程:基本过程和调节机制,渐进的过程;四、理论的应用与扩展。

    《认知心理学》:索尔索,美国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感觉信号的检测,模式识别,字母单词和信息加工理论,注意,记忆结构和模型,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语义组织和记忆,记忆术和记忆,心象,语言,认知发展,思维、概念形成、问题解决,人工智能。

    《学习的条件》:加涅,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所学习的东西--不同的种类,学习的事件,学习的基本形式,智力技能--鉴别作用与具体概念,智力技能--定义的概念与原则,问题的解决--认知的策略,言语信息的学习,运动技能,态度,学习要求的分析,为学习设计教学。

    《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奥苏伯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在该著作中,奥苏伯尔深入系统地探讨了课堂里的有意义的文化知识学习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及其条件,对人类以言语符号为媒介的有意义知识的学习、保持和迁移的心理机制及制约因素,提出了独到的解释,形成了他的“有意义言语学习论”。内容有: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影响学习过程的认知因素,影响学习进程的情感--社会因素,学习的测量和评定。

    《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韦纳,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内容提要:论述了动机理论的原则,在对过去动机理论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动机和情绪的归因模式;对其动机归因模式展开了更进一步的论述,分别对人所知觉的原因基本概念、归因的内容、结构,以及归因与目标期望、情感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述了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的普遍意义;对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和引申;介绍了一组归因理论的实验。

    《心理学与后现代主义》:苛弗尔。

    内容提要: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对专业实践的认识,对研究方法的认识,解构的倾向和主体的消失,超越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