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列子穷困潦倒。郑相子阳的宾客向子阳荐举列子,子阳就派人送他数十车的谷子。列子再三拜谢而拒绝了。
使者走后,列子的妻子对他捶胸顿足地埋怨说:“听说有道的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乐幸福,可现在我饿得面黄肌瘦。相国让人送给你粮食,你却不接受,这岂不是命中注定要穷困一辈子吗?”
列子却笑着对妻子解释说:“我之所以拒收相国的粮食,是因为相国并不是自己真正了解我,而是听信了别人的话才给我送谷子。以后,他也会因听信别人的话怪罪于我。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况且接受别人的供养,不为别人排忧解难,是不义;为他效命,可替相国这种无道的人去牺牲,哪里算是义呢?”
后来,郑国人民果然发难,杀了子阳。
大道理:在“利”和“义”之间,作出何种选择,是见利忘义,还是舍利求义,是经常用来衡量一个人品行高下的标准。列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清醒地看到了“无道的”子阳的本来面目,不为小利所动。
518.伍子胥获释
战国期间,楚国名门贵族伍子胥,避祸亡命于吴,途中,在边境被守备人员捕获。
伍子胥说:
“其实,国王追捕我,是想得到我们家传的美珠。但是,在逃亡途中,我已经将它遗失了。如果将我押送国都,我就说是你把它拿走吞到肚里去了。那么你将被剖腹搜查。”
那人一听恐惧不安,于是不得不将伍子胥释放。
大道理:伍子胥的机敏之处在于给对方出了一道生死攸关的难题:你要么放我走,要么你就被剖腹。结果,对方只得将其放走。
519.盐的妙用
在中国古代,盐长期被视为珍贵物品,因为珍贵,常有盐的专卖制度,即由官府指定专人经营,不许民间自由买卖。至于有关盐的美好动人的传说就更多了。
相传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征战回都时好不威风,他的妃妾们都想抢先得到他的宠幸,为此各人绞尽脑汁,想出了许多高招。有一位聪明的妃子,在盐上面做文章,由此得宠于夫差,传为美谈。传说该妃子在自己的门前撒满了食盐,夫差骑马经过妃子门前时,马见有盐,便会停下来舐盐,不愿再走,吴王见自己宠爱的战马不愿走,自己也就停留下来,在该妃宫里安歇。
大道理:其他妃子争宠大都在夫差身上打主意,可这位妃子却能另辟蹊径,她成功了。此事虽不足道,但由此可以得到启迪的是:凡事思路应更开阔一些,成功者往往大都是那些善于独辟蹊径的人。
520.小曹操的心眼
曹操从小就很有心机,幼年时喜好飞禽走兽,行为放荡不羁,叔父很不喜欢他,还常在他父亲曹嵩面前说他的坏话,为此,曹操经常遭到父亲的鞭挞。
曹操一直想找机会教训一下叔父。一天,他远远看到叔父向自己家走来,忽然心生一计,等叔父快走到自己跟前时,曹操口歪目斜,嘴吐白沫,像突然中风一般倒在了地上。叔父一看,赶紧跑去叫他父亲。
等叔父一进屋,曹操赶紧把衣服鞋袜弄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向家里走去。
他父亲听到儿子中风的消息赶紧跑出来,可一见曹操神采奕奕的样子很惊讶:“刚才你叔父说你中风倒地,怎么这么快就痊愈了?”
曹操显得很委屈地说:“孩儿从来没有得过这种病症,只因为叔父不喜欢我,所以经常被诬陷啊?”
曹嵩相信了儿子的话,以后叔父再说曹操坏话,他父亲也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当一回事了。
大道理:父母是孩子的评判官,父母的偏听偏信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且,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像曹操幼小时那样,想出一招摆脱大人告恶状的不利处境的办法。
521.王羲之醉酒
东晋时期有个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就开始练字,被人誉为“小神笔”。
朝廷中有位名叫王敦的大将军,常常把王羲之带到军帐中表演书法,天色晚了,还让他在自己的床上睡觉。
有一次,王羲之一觉醒来,听见房间里有人说话,仔细一听,原来是王敦和他的心腹谋士钱风在悄悄商量造反的事,他们一时忘记了睡在帐中的王羲之。听到谈话内容后,王羲之非常吃惊,心想,如果他们想起自己睡在这里,说不定会杀人灭口呢?怎么才能渡过这一关呢?恰好昨天喝了点酒,于是,他假装酩酊大醉,把床上吐得到处都是,接着,蒙头盖脸,发出轻轻的鼾声,好像睡熟了似的。
王敦和钱凤密谈了多时,忽然想起了王羲之,不由得心惊肉跳,脸色骤变。钱风恶狠狠地说;“这小子必须除掉,不然,我们都要遭灭门之祸了。”
两人手握尖刀,掀开帐子,正要下手,忽听王羲之说起了梦话,再一看,床上吐满了饭莱,散发出一股酒味。王敦和钱凤被眼前的一切迷惑了,在床前站了片刻,当确认王羲之仍处于酒后熟睡中后,便放弃了原来的打算。
大道理:王羲之用伪装术,躲过了一场意外的杀身之祸。只有处惊不乱的人,才能找到逢凶化吉的妙方。
522.狄仁杰的为人之道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一位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
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政绩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答道:“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经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这样大家可以相处得更好些。”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气量大,胸襟宽,很有政治家风度,更加赏识他,敬重他,尊称他为“国老”,还赠给他紫袍色带,并亲自在袍上绣了12个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绩。
后来,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流着泪说;“上天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使我朝堂里没有像他那样的人才了。”
大道理:“谁人人后无人说,准人人前不说人?”对于他人的议论,如果太在意,那势必劳神伤身,于事无益。狄仁杰的处世之道,可资借鉴。
523.让章太炎放弃绝食
1914年,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在北京龙泉寺,非常气愤,宣布绝食。
章太炎绝食,震动四方。第二天,他的几个著名入门弟子钱玄周、马夷初、吴承仕等去看望他。从早到晚,弟子们劝他复食,章太炎躺在床上,两眼翻白,一味摇头。
这时,深知先生个性特点的吴承仕灵机一动,想起了三国故事,便说:“先生比祢衡如何?”
章太炎瞪了一眼说:“祢衡怎么能比我?”
吴承仕连忙道:“刘表当年要杀祢衡,自己不愿戴杀士之名,就指使黄祖下手。现在,袁世凯比刘表高明多了,他不用劳驾黄祖这样的角色,叫先生自己杀自己?”
“什么话?”章太炎一听,一骨碌翻身跳下床来。
弟子们一看情形,赶忙趁机拿出了荷包蛋等先生爱吃的食品,让他吃下去。
大道理:要说服对方,必须了解对方,刚直不阿的章太炎岂能用一般小道理就能说服,拿历史上不畏强暴的英雄式人物作比,又巧妙地点明了章太炎的绝食之举是大丈夫不为的行动,便句句切中章太炎的心病,不由他不放弃绝食。
524.鲁迅付理发款
1926年,鲁迅到厦门大学执教,往往几个月才理一次发。理发师见他长发垂耳,穿一件褪色的灰长袍,着一双旧布鞋,心中瞧不起,便马马虎虎地为他理了发。
理完发,鲁迅随手抓了一把铜元递了过去,然后抬头挺胸扬长而去。理发师发现他交的钱是定价的3倍多,不由对他刮目相看。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来理发,穿着打扮仍然和上次一样,但理发师却视为上宾,送茶敬烟,精工细剪。理完发,鲁迅照价付款,并没有多付一个子。理发师非常纳闷,便问道;“先生上一次给那么多的钱,为什么这次如此少呢?”
鲁迅笑道:“上次你给我乱剪,我付款也就乱付。这次你认真地理发,我自然也就按规矩给钱。”
大道理:以貌取人是社会上一些势利眼的通病,鲁迅以他那惯用的手法,不露声色中给理发师以辛辣的嘲讽。
525.冯玉祥巧治马屁精
冯玉祥从入伍当小兵一直当到国民军总司令。这位平民将军,一生疾恶如仇,爱憎分明。他最恼恨那些溜须拍马的势利之徒。
有一次,冯玉祥参加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常委会。会上,却有个蒋介石的亲信为了拍蒋介石的马屁,在会上提议,今后不管谁说到“蒋委员长”时,在场的人都要起身立正。这个马屁意见虽然在会上遭到不少人反对,但在表决时,却居然以过半数而获得了通过。
这下子,可把冯玉祥给气坏了。下午开会,冯玉祥脸绷得紧紧的,毫无笑意。会议一开始,冯玉祥便抢先发言。他走到讲台前,先咳嗽了一声便大声说道:
“诸位?蒋委员长告诉我们?”
说到这里,冯玉祥“啪”地一个立正,停止了讲话。台上台下坐在椅子上的委员们这才想起了上午刚刚通过的那个决议,只得一个个站了起来。
“请坐下?”冯玉祥用手做了个手势,按了按。
等委员们刚刚坐定,冯玉祥又大声说:“蒋委员长告诉我们?”又是一个立正。委员们只得又一齐站了起来。
冯玉祥就这样在一个并不太长的发言中左一个“蒋委员长”,右一个“蒋委员长”,弄得那些马屁精们站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站起来,反反复复有十多次。一个个上气不接下气,弄得腰酸背痛。
大道理:马屁精们虽然吃了苦头,却又不好明说,因为这是他们自作自受,冯玉祥不过借此小小戏弄他们一下而已。冯玉祥巧治马屁精的这一策略就是古人们曾采用过的“请君入瓮”法,即你们提出的方案,请你们自己去体验一下。
526.叶挺巧发密信
皖南事变,叶挺身陷囹圄,当时在重庆的周恩来正设法到处寻找叶挺的下落。
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意外的来信,信中写道:“我已被押解重庆,任光在我身边阵亡。”落款署:“希夷”,就是叶挺。
这封信是如何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下寄出的呢?
原来,叶挺被俘后,从上饶押到重庆的那天,叶挺下了囚车,顺着马路走时,忽然发现路旁有厕所,便灵机一动,要求上厕所,特务不得不应允。叶挺在厕所里急忙写了这封信,并附了一张字条和5元钱。字条上写道:“请拾信的朋友买个信封,按信上的地址发出去,将终生感谢不尽?这5元钱作为酬谢。”他又顺手拣了一块砖压在信上面,砖下露出了5元钞票的一角。
这封信可能被一位有正义感的人拾到了,几经辗转终于送到了周恩来手里。
大道理:善于寻找和把握一切可能的机会,又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方式付诸实施,叶挺机敏之处就在这里。
527.艺术巨匠的“竞争”
解放前,程砚秋先生曾拜梅兰芳先生为师。那时候,程砚秋尚未成名。为了让程砚秋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梅兰芳每晚演出都要留一张好票请程砚秋观看。
1947年,梅兰芳与程砚秋同时在沪演出,梅兰芳在中国戏院,程砚秋在天蟾舞台。为了提高程的声价,梅兰芳采取了如下办法:一是每天都主动询问清楚程砚秋当晚演什么节目,若发现对方安排的节目与自己的相同,就主动更改,绝不与程的重复,以免影响程的观众数目;二是在演出票价上也订得尽量不超过程砚秋,以此标明程的价值和地位。
一段时间,每晚上海的这两个戏院内外都是人山人海,灯火通明,观众们既为两位艺术巨匠友好的“竞争”鼓掌,也为梅兰芳高尚的师德和戏德喝彩。
大道理:师徒之争,往往总是徒弟受压,而梅兰芳却巧妙地借“打擂台”来提高和烘托程砚秋的名声,其师德和戏德值得推崇。
528.一点小小见解
在一个教育问题讨论会上,专家们就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争论不休,这时列席的一位家长站起来说;“虽然我不是教育专家,不过想提一点小小的见解。”接着就争论的问题发表了许多见解,结果引起一场心平气和的热烈讨论。
其实,她谈的东西并无新意,却不可思议地让教育学者们重视起来,原因主要是那句开场白满足了与会者的“专家”心理。
这位家长利用谦逊的心理战术,使自己的发言在专家们心里占有重要位置。
大道理:生活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很重要,许多人之所以处处碰壁,事事有人为难,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为自己找到一个较恰当的“位置”。
529.敬人者人恒敬之
现在,人们大都对商店售货员的服务态度感到不满,认为这些售货员不是冷淡,就是粗暴。
可有一位老太太却说:“我不抱怨那些可怜的售货员,他们有时也碰到很糟的顾客。可是,我总能得到很好的服务,他们对我都很友好,不过我是有意使他们这样做的。”
接着,她谈到了自己的方法:“我走到一位售货员面前,微笑着说:‘您能帮助我吗?’从来没人拒绝过我。”她脸上闪出顽皮的微笑。
她接下去解释自己的第二步骤:“接着我马上说我对要买的商品一窍不通,我很需要售货员的帮助。无论我买一只钮扣还是一台冰箱我都这样说。每个售货员都很乐于帮助我,并且我挑多久都没关系。”
大道理:这位老太太处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尊重人,使人觉得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是有份量的,你既然尊重我,我也就不能怠慢你。
530.随机应变下台阶
有一次,一个剧团在某地演出。剧中人物有监狱看守和犯人。监狱看守交给一个犯人一封信,让他照着念。在历次演出中,犯人念的这封信都是全文写在纸上的,这次扮看守的演员有意要和扮犯人的演员开玩笑,把一张一字没写的白纸递给扮犯人的演员。扮犯人的演员一看便傻了眼,因为他已经记不起信的原文了。怎么办?他瞧了一会儿,诡称光线太暗,说了声:“请代读”,便又把信还给了扮看守的演员。扮看守的演员也背不出信的原文,急得直冒汗,因他不能再退给扮犯人的演员;但他不愧是个老演员,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办法,终于摆脱了窘境。
他忙说:“是呀,光线确实太暗了,我得拿眼镜去。”便托辞下了台。不一会,看守戴了眼镜上台,并大声流利地为犯人朗读了那封信。可这次已不是刚才那张空白的纸,而是原先写满字的那封信了。
大道理:随机应变,是摆脱困境的良方,关键是要善于创造和利用“下台阶”的机会。
531.莫扎特的忠告
有音乐神童之称的莫扎特成名很早,美名远扬。
有一天,一位贵族特意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向莫扎特求教,而类似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尽量耐心地听着那位孩子的弹奏,好不容易弹完了,莫扎特照旧很有礼貌地勉励那位年幼的演奏家说:“你有天赋,好好干吧?你会有作为的。”
那位贵族家长听了非常高兴,又接着问:“我这孩子很喜欢作曲,请大师再告诉他应该怎样开始?”
“首先要多多学习,再长大一些就会有时间考虑如何作曲的。”莫扎特克制着自己不耐烦的神情回答说。
“他已经14岁了,可您本人13岁就开始作曲了?”那位贵族趾高气扬,显然对莫扎特刚才的回答不满意。
莫扎特微笑着说:“先生,您说得很对。但有一点我与您的爱子不同;我可从来没有问过别人我应该怎样开始啊。”
贵族一听,脸刷地红了,只好起身告辞。
大道理:碰上这样无休止的纠缠是件令人不快的事,莫扎特一句很机敏的回话,就使对方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如再纠缠下去,是不适宜的。
532.白痴
美国公理会自由派牧师享利·沃德·比彻?穴1813—1887?雪和他的姐姐斯陀夫人?穴《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的作者?雪都是废除奴隶制运动的积极的鼓动者和参与者。比彻经常在布道中揭露奴隶制的罪恶,因此,经常遭到奴隶主的辱骂和攻击。
一次,他发现自己的信箱里有一封信,拆开一看,上面只写了两个字:“白痴”。布道时,比彻向听众谈到了这件事,他说:“我知道写完信后忘了签上自己名字的大有人在,可是一个人只签了自己的名字,却忘写信,我倒是今天才头一次看到。”
大道理:有时对事物现象的解释比事情本身更重要,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使用这种解释权。
533.请握住我的手
1754年,当时已是上校的乔治·华盛顿率领部下驻防亚历山大市。这时正值弗吉尼亚州议会选举议员。有一位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支持的一个候选人。
有一次,华盛顿就选举问题与佩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中说出了一些极不入耳的脏话。佩恩火冒三丈,挥拳将华盛顿击倒在地。当闻讯赶来的华盛顿的士兵想为长官报一拳之仇时,他却阻止并说服大家平静地退回了营地。
翌晨,华盛顿托人带给佩恩一张便条,请他尽快到当地一家酒店会面。佩恩神情紧张地来到酒店,料想必有一场恶斗。出乎他的意料,迎接他的不是手枪而是友好的酒杯。华盛顿站起身来,笑容可掬,伸出手欢迎他的到来,并真诚地说道:“佩恩先生,人谁能无过,知错而改方为俊杰。昨天,确实是我不对。你已采取行动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觉得那已足够,那么就请握住我的手吧,让我们来做朋友。”
这场风波就这样友好地平息了。从此,佩恩成了华盛顿的一个崇拜者。
大道理:怨恨就像一团麻,要想解开,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善心。心胸狭窄、“英雄气短”的人,只会用极端的办法加剧矛盾。华盛顿在此所表现出来的为人境界是值得称道的。
534.只有咱俩反对
大文豪萧伯纳的新作《武装与人》首次公演,获得很大成功。广大观众在剧终时要求萧伯纳上台,接受大家的祝贺。
可是,当萧伯纳走上舞台,准备向观众致意时,突然有一个对他大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
观众们大吃一惊,大家想,萧伯纳这回一定会气得浑身发抖,并用高声的抗议来回答那个人的挑衅。谁知萧伯纳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容满面地向那个人深深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很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俩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就算我和你意见一致,可我俩能禁止这场演出吗?”几句话引起全场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
那个故意寻衅的家伙,在观众的掌声中,灰溜溜地走了。
大道理:当众受人指责是难堪的事情,萧伯纳一反常人做法,没有对故意寻衅者反唇相讥,而是大度地赞赏了对方,使其失去锋芒,然后话锋一转,点明其孤立难堪的地位。最终使对方不战而败。
535.弦外之音
白宫午宴上,一位女士与柯立芝总统十分器重的某位大使展开了唇枪舌战。这个女士故意贬低对方,说他粗野、鲁莽、无知。这时,一只大黑猫懒洋洋地来到餐桌旁,靠着桌腿蹭起痒来。柯立芝转过身对右边的人说:“这只猫已是第三次来这里捣乱了。”这句话说得很响,在总统左边的那位“凶悍”的女士听见了,马上安静下来,整个午宴期间,再也没有听到她再大声嚷嚷。
大道理:一向彬彬有礼的总统,会在温文尔雅的社交场合突然大声指责起猫来,其中的含意在场人都会心照不宣。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弦外之音”。这样一来,柯立芝既巧妙地表明了对那位妇女无聊争执的反感,又不致影响宴会的气氛,可谓一举二得的妙着。
536.总统满足孩子的请求
1932年5月28日,3个孩子来到白宫门口,他们是一路上搭乘顺车特意从底特律赶来的,请求胡佛总统帮助他们的父亲重归家中。
原来,这3个孩子的父亲长期失业,为了寻找工作,他偷了一辆汽车,结果被捕入狱。
胡佛看到他们可怜的处境,对他们的请求非常同情。他说:“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孩子如此彬彬有礼,对他那么忠实和真诚,那么,这个人身上一定有可取之处。”他对这3个小小的来访者说:“我决定行使我的职权,你们放心回家吧。”他又给每个孩子一个小礼物并安慰道:“直接回家去吧,爸爸正在家里等着你们呢。”
孩子们刚走,他就唤来一位助手,对他说:“马上释放那3位小孩的父亲。”这位助手要求把此事公诸报界,但胡佛只勉强同意登一则消息即可。他说:“这就足够了,我就说这么多,现在我们工作吧。”
大道理: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我们不难从孩子身上发现其父母的印记。胡佛通过孩子对其父亲作出判断是有道理的。
537.去掉官衔的称呼
尽管罗斯福总统非常了解和喜欢英国人,但他却忍受不了英国官员不时流露出的傲慢。
一天,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带给罗斯福一封英国财政大臣的信,信首称呼没有加任何官衔,而是很不礼貌地直呼其名:“亨利·摩根索先生”。由于只顾看信里的内容,摩根索忽视了称呼上的名堂,但罗斯福却一眼看出了英国人显露出的傲慢神情。
当摩根索给他看他写好的回信时,罗斯福说:“这封回信的内容写得不错,但你犯了一个错误。”摩根索有些惊慌失措,忙问:“我犯了什么错误?”罗斯福说,“称呼上应该直呼其名,与你收到的那封信的称呼应当一致,不要加任何官衔。”
罗斯福这一招果然很灵,英国财政大臣在他的第二封来信中,已经规规矩矩地加上了美国财政部长的官衔。
大道理:尊重应该是互相的,如果你不懂得尊重别人,又怎么能要求别人来尊重你。罗斯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傲慢的英国大臣受了一次教训。
538.里根夫妇的表演
聪明的政治家不仅不会因一些尴尬情境而手足无措、神情沮丧,而且极注意抓取情境上的幽默材料,以聪明机智扭转局势,使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举行的钢琴演奏会上讲话,第一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从台上跌落到台下的地毯上,不过她很快就灵活地爬起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观众一半是为她出了洋相,一半是为她麻利的举动而热烈鼓掌,但不管怎样,这个意外的插曲对于正在演讲的总统来说情境是非常尴尬的。或许不少别有用心的记者会因这情境的幽默滑稽而兴奋不已。可里根不愧是老牌政治家,他先察看了一番,知道夫人并没有受伤,便俏皮地说道:
“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演讲得不到热烈掌声的时候,你才该做这样的表演。”
大道理:谁都知道,里根讲的不是真话,可这随机应变的调侃,这临场发挥的机智,化解了各种幸灾乐祸、担忧和尴尬的心理情绪,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539.绝妙的电影遗嘱
有一位很有钱的西方老人,早在生前就请制片厂为他秘密拍一部有声电影。直到临死前,他才把拷贝交给家人,说明这是关于财产处理的当面口授遗嘱。
不久他死去了,于是,全家人立即集中在一起,放映这部关系重大的影片。只见老人在影片中给家中每个人以极其苛刻的批评。指责这个游手好闲,那个做事不公;这个搬弄是非,那个行为不端;这个势利吝啬,那个虐待老人……家人个个如坐针毡,但又不得不正襟危坐,耐心地往下看,等待着最后那关键几句关于财产处理的话。
老人把家人都数落够了,最后才郑重宣布;我的全部财产都赠给了慈善机关。
这样,一家人白白挨了一顿斥骂,又未得到分文,但因为个人的短处暴露,不敢对外宣传,只好忍气吞声了。
大道理:要让人忍气吞声地接受批评指责确实很难,于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只能借用宣读遗嘱的办法来做到这一点,可见其良苦的用心。
540.略施幽默小计
亚柏当选美国钢铁工会主席时,在宾州休斯顿镇对群众演讲——群众中大半是反对他,对他不满而投票给另一候选人的。
亚柏针对这种情况,在演讲一开始先说了这样一句话:
“谢谢各位,要不是你们的支持,我不可能当选。”
于是,那些反对他的听众们笑了——并且不再反对他。
大道理:居于领导地位的人能帮助别人从新的观点来接受他,尽管彼此意见不同。在这里亚柏只是略施幽默小计,便解决了在许多人看来是难以迅速解决的难题。
541.“只有你能发现我的错误”
日本学者多湖辉先生在上大学时,他的德文教师对学生相当严格。
有一天上课时,老师犯了一个方法上的错误,班上发现这一错误的只有多湖辉。多湖辉为了发泄平时的积怨,执拗地想要老师当众出丑。老师很认真地说:“你说的对,能发现这么重要的错误只有你,其他人呢?都在睡觉吗?”奉承了多湖辉一番,又接着说:“这部分,任何人都容易出错,大家要特别小心。”
本来要攻击老师,让他出丑,但被夸奖后,学生高高兴兴,也就闭口不言了。
大道理:本来多湖辉和他同学以为老师受学生指责会恼羞成怒,但想不到对方却如此友善。此时,心中的对立情绪会不知不觉地消失,就能进入彼此心平气和地交谈中。指责的理由在此时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542.一则高明的通告
印度有一家电影院,常有带帽子的妇女去看电影。帽子挡住了后面观众的视线。大家请电影院经理发个场内禁止戴帽子的通告。经理摇摇头说:“这不太妥当,只有允许她们戴帽子才行。”大家听了,不知何意,感到很失望。第二天,影片放映之前,经理在银幕上映出一则通告:“本院为了照顾衰老有病的女客,可允许她们照常戴帽子,在放映电影时不必摘下。”通告一出,所有女客都摘下了帽子。
大道理:原来这个经理利用了一些妇女怕别人说她们衰老有病的心理:戴帽子的年轻妇女怕别人说她“衰老”,年龄大的不愿承认自己“有病”,所以都把帽子摘了下来。
543.列宁脱险计
1897年,列宁被俄国沙皇当局逮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流放地,列宁仍然从事着大量的革命活动,并同散落在各地的社会民主主义者保持着广泛的通讯联系。沙皇当局始终没有放松对流放中列宁的活动进行监视,列宁则机智巧妙地与警察、宪兵们周旋,屡次摆脱险境,显示出极大的智慧和勇气。
1899年5月2日晚,一队沙皇宪兵突然闯入列宁的住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搜查,列宁从容镇定地给宪兵们递上椅子,请他们站上去,从柜子的顶层搜起。宪兵们爬上椅子开始搜查。一开始,他们查得非常仔细,但是,看着看着,就被一叠又一叠的统计资料汇编弄得昏头胀脑。不久,宪兵们的耐心失去了,当搜到下面几格的材料时,只是匆匆地拉开扫了几眼就不再搜索了,最后,扔下满屋的纸张卡片,一无所获地离去。而列宁最重要的那些秘密文件和书信,却正是放在柜子下面的几个格子里。
大道理:一般人做事,开始时都很专注、仔细,到后来则逐渐失去了耐心,列宁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从而转移了宪兵们对关键问题的关注,躲过了一场危险的搜查。
544.让案犯恢复人性
一天深夜,一个男子在地铁车站盯上了一位妇女。他尾随她在一个偏僻的小车站下了车。此时,夜深人静,他准备就在那里伺机实施强奸。他就紧走几步,赶上了这位妇女,不料这位妇女突然转过身来,以十分诚恳而又信任的口气对他提出请求,说是天黑人少,一个单身女子赶路太不安全了,她很高兴能碰上他,并请求他陪送她一段路。
这位妇女的举动,使他一时不知所措,只得很茫然地点头答应了。一路上,妇女把他当成熟人般聊着天,丝毫没有把他当成歹徒加以防备的意思,使得这个原想作案的男子,不知不觉地将她一直送到了家门口,而始终没有采取任何非礼的行动。
事后,这个人回忆说,他原来是想对她实施暴行的,但由于这个女人的举止行动,使他正常的人性得到了恢复,从而使他打消了强奸对方的罪恶念头。
大道理:正是这种方法,唤起那位先生恢复人性善的一面,这位妇女自己救了自己。这位妇女运用的就是感化对方、以柔克刚的办法,从而使自己避免一场灾祸。
545.无法拒绝的约请
有一个杂志的编辑,是邀作家写稿的高手。他本人并不属于能言善道之人,他的窍门是:对付“我太忙了?无法写稿……”的作家,只需一句话:
“我当然知道你很忙,正因为你忙,我才来邀你写稿,那些太闲散的人是不会有好作品的。”
根据这种心理对症下药,他从未失败过。
大道理:这位编辑抓住对方的心理,首先将对方的理由夸奖一番,把对方“不”的否定回答巧妙利用,使其不得不说出“行”来,即使对方不太乐意,也只有答应。
546.说话的艺术
孩子从学校拿回成绩通知单。只有一门课得了5分,其余都是3分。如果训斥说:“怎么搞的?只有一个5分?真是没用的东西?”孩子就会益发泄气。如果说:“哈,还得了个5分哪?如果好好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那将会怎样呢?一般的孩子都会振作起来的。
如果要借l万元钱,假若说:“无论如何也筹措不到1万元,因此……”,就不如说;“需要10万元,凑足了9万,就差这1万了,因此……”这样更能够使对方放心从而产生出借的意愿。日本某位著名企业家谈到借钱的决窍。此人在战后大街上几乎还没有什么汽车的时候,就经常乘高级进口轿车往来于债权人的住所。不用说,这车也是借来的。
大道理:话,怎么说,不仅是个艺术问题,更是处世的态度问题。对人生是消极悲观,还是积极乐观,由你如何说话便可察知一二。
547.用幽默推销自己
美国有一位大学毕业生急于找到工作。一天,他跑到一家报馆自我推荐。
他找到一位经理问道:
“你们需要一个好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我们这里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大学生拿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
“额满暂不雇用。”
经理感到眼前的这位小伙子很有意思,便立刻打电话把这件事情报告给老板,随后,他笑嘻嘻地对大学生说:“如果愿意,请到我们广告发行部来工作。”
这位青年用幽默推销自己,终于打破了僵局,找到了工作。后来,他成了那家报馆出色的经理,使报纸的日销售量从5万份左右提高到30多万份。
大道理:学会推销自己,并非一句空洞的说教。推销自己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全面展示自己才学、品行、智慧的过程,在这里是无法临时抱佛脚式地应付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