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用人管人-用人用活人才创辉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知人善任,不知人则不可以用人

    知人善任,从萧何月下追韩信说起

    韩信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连饭都吃不上,只好东求西讨地向人家要一点吃的。有一次,他挎着宝剑在街上行走,一个恶少拦住他说:“你敢用剑杀了我吗?不杀,你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不跟他计较,就从他胯下钻了过去。恶少和周围人哈哈大笑,说他是胆小鬼。项梁起兵反秦,韩信背着仅有的一把宝剑去投奔,在项梁手下当了一名小兵。项梁战死以后,韩信又跟着项羽做了郎中的小官。他曾几次给项羽献计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一气之下,离开项羽,投奔到了刘邦门下。刘邦也没有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只是叫他做了个治粟都尉,负责经办粮草一类的事情。

    最早跟着刘邦起兵的萧何,是个善于识别人才的人。曾经找韩信谈过几次话,萧何发现韩信是个了不起的将才,准备找机会向刘邦推荐。可是还没有等萧何推荐,韩信却以为刘邦不肯重用他,就在一个晚上,背着宝剑,偷偷地逃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很是惋惜。他来不及向刘邦说一声,就骑上一匹快马,乘着月色,亲自去追赶韩信。

    韩信匆匆忙忙地出去,由于道路不熟,又找不到人问路,正在山谷中徘徊。他借着月色,看见远远的一个人骑着快马追来,吓了一跳,赶紧没命似的向前飞跑。萧何看清楚前面使劲奔跑的那个人,正是自己要追赶的韩信,就大声呼喊:“韩壮士!请停一停!”

    韩信听出来是萧何的声音,他知道萧何很赏识自己的才能,就停了下来。

    萧何赶快下了马,拉着韩信的手,急急地说:“韩壮士,你不能走!汉王是重视人才的,只要我向汉王一说,他准会重用你。请你不要性急,稍等几天!”

    韩信看萧何真心想推荐他,就放弃了离开的打算,跟着萧何回来了。

    当萧何追韩信的时候,有的话一传两传地传错了,说萧何也开了小差。这一下可急坏了刘邦,他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急得饭也吃不下了。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责问他:“你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告诉我一声?”

    萧何回答说:“我追逃走的人去了。”

    刘邦问:“你去追谁?”

    “我追韩信。”

    “将士逃亡的很多,别人你都不追,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他不就是钻裤裆的那个小子吗?”刘邦满不在乎地说。

    “大丈夫能屈能伸,大王不可小瞧他。别的将士容易得到,像韩信这样的人却找不到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想做汉王,韩信的确用处不大;如果想要争夺天下,像韩信这样的人才万万不能缺少。”

    刘邦叹一口气说:“唉!我当然要争夺天下!我怎么能在这穷乡僻壤待一辈子呢?”

    萧何说:“大王既然想打天下,那就应当重用韩信。您能用他,他就会留在这里;您不用他,他早晚会走的。”

    刘邦说:“照你这样说,我就封他为将军。”

    萧何说:“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做个将军太屈才了。”

    “那我拜他为大将军如何?”

    “那太好了。”

    于是,刘邦打发人去把韩信叫来,说要拜他为大将军。萧何听了赶紧制止说:“大王平时对人不讲礼教,今天拜大将军可不能像平日那样,随随便便把人叫来。您如果真心实意要拜韩信为大将军,就应当选定一个好日子,吃三天素食,然后筑坛拜将。这样才显出您爱惜人才的诚意。”

    刘邦认为萧何说得有理,就真的照着实行,找了一个日子,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之后,觉得自己施展才能的时候到了。他给刘邦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韩信认为能够与刘邦争夺天下的只有项羽一人。项羽虽然勇猛,但是不会用人;对别人表面上很仁慈,其实很吝啬;更严重的是他失掉了民心,老百姓都很怨恨他。要打败项羽并不难,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就行。韩信建议刘邦要放手任用勇敢善战的人;得到胜利以后,要把封邑土地封赏给有功之人;更重要的是要努力争取民心,把老百姓拉到自己这边来。韩信给刘邦贡献具体的策略说:“被项羽分封在关中地区的三个秦朝降将,即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原先帮助秦始皇镇压老百姓,是老百姓最痛恨的,可以先拿这三个人开刀,然后再往东去跟项羽争锋,夺取天下。”

    韩信对形势的分析很是中肯。刘邦听后高兴极了,握着韩信的手说:“萧何言得韩信方能得天下,果然是,果然是!”他觉得与韩信相见恨晚,决定立即照着韩信的话,东进去和项羽争天下。

    韩信一直摆脱不了“大材小用”的命运,项羽用他,但是只让他做个持戟的卫士,刘邦用他,也只是让他做个管粮仓的小官,弄得韩信始终不得志,苦闷没有出路,不得已,才开了小差。我们说一口大得能装下一头牛的锅,肯定装得下一只鸡,话虽这样说,但是如果任由一口装得下一头牛的锅就煮一只鸡,你说是不是人才浪费呢?所以,小材大用出问题,大材小用如果一直不能得到改变,问题就更大了。

    用才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让人才发挥出他应该发挥的才干来,必须授予人才与他的才干相当的职权和职衔,才能让人才“活”起来!这个朴素的道理往往是用人中最容易失误的环节,用人者只知道将人才得到手,却不知道知人善任,毫不客气地说,只有知人善任,将人才配置以合适的位置,用人者才算尽到了责任,才算对人才对大局有了一个交代。不然,草草了事,该授予重职的不授予,担不起重职的偏偏相中,本末倒置、黑白颠倒,则会造成人浮于事、按资排辈的低效率人事结构,日积月累,真正的人才永远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个个都起了开小差、另谋高就的念头,这样的兆头是人才流失的危机信号。萧何尚且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连夜骑马终于把韩信追回来,现实生活中,倘若一味地熟视无睹,任由事态恶化,则恐怕发动多少萧何,韩信也追不回来了!

    知人善任,知人方能用人

    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用好一个人。这句话对任何一个企业领导而言,都是真理!唯其如此,才能力戒盲目用人。因此,现代企业中流行“识人才能用人”的口号。

    人才犹如冰山,浮于水面者仅30%,沉于水底者达70%。怎样才能识人?其先决条件在于管理者能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管理者必须具备如此胸襟,方能发掘真正人才。

    归纳知人之难原因,首先是客观障碍:

    人之学行,因时而易;互有长短,隐显不一;其变化因时因地而各有不同,甚至同一人在同一日情绪亦有变异,起伏难测,捉摸不定。

    其次是主观障碍:

    好恶爱憎囿于个人心理偏见与成见,此即心理学上之晕轮效应,评价者对被评价者一两种品质具有良好印象时,对所有品质都评价高,反之亦然。因此,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孟子说:“人莫知其子之恶,人莫知其苗之硕。”司马光也讲:“心苟倾焉,则物以其类应之,故喜则不见其所可怒,怒则不见其所可喜;爱则不见其所可恶,恶则不见其所可爱。”

    故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人可去邪勿疑,任贤勿贰。有时管理者本身缺乏鉴评他人的能力,或师心自用,忌真才、喜奴才,以求巩固其既得权益,亦因而埋没人才。

    受资历、资望、资格、现实问题等因素的限制,人才易被埋没。若一旦误奸为忠,误恶为善,误愚为智,则必误人误己,败事有余。反之亦两失其平。故欲求知人善任,必先祛除上述障蔽,方能奏其功效。

    个性各异,每个下属的个性都有差异,这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的经历、所具的学识等方面的影响形成的。具体讲,决定个人之因素甚多,包括出身、背景、环境、习惯、交友、阶层、职业、生理、动机、愿望等。

    身为企业领导,要知道下属的个性,必须客观了解对方体形、容貌、身世、品德、性格、修养、智能等情况,而加以深切体察,设身处地,了解对方本质及其环境,作合乎情理的评价,万不可先入为主。

    知人善任,点石可以成金

    人才对企业的兴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任何一个管理者要想在某项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要想在公司中再进一步,晋升到更高的职位,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种鉴别人才的眼光,能够识别出下属员工的优点,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的优点。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说过,自己的成功得益于识别人才的眼力。这种眼力使得他能根据个人的特点,把每一个职员都安排到最能发挥他最大潜能的位置上,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他相信每个人都愿意努力工作,并能创造性地工作,只要赋予他们适宜的环境和工作职责,就一定能成功。不仅如此,他还努力使员工明白他们所担任的职务对于整个公司意义重大,这样一来,这些员工无需监视就能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十分妥当。

    每个公司都有许多管理者因业绩不佳而被降级、减薪,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他们缺乏识别人才的眼力,他们常常把工作安排给不适合的人去做,尽管他们本身工作非常努力,但他们常常对能力平庸的人委以重任,却反而冷落了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使他们埋没在角落里。

    其实,人才并不是能把任何一件事都干得很漂亮的人,也未必是一个非常听话、小心谨慎的人,而是能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出色的人。

    李嘉诚在总结自己的用人心得时,曾生动地说:“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就如在战场上,每个战斗单位都有其作用,而主帅未必对每一种武器的操作都比士兵熟,但最重要的是首领应十分清楚每种武器及每个部件所能发挥的作用……统帅只有明白整个局面,才能做出出色的领导和指挥下属,使他们充分发挥最大的长处以及取得最好的效果。”

    综观李嘉诚的创业发家史,在他的身边,总有些德才兼备、忠贞不二的专业人才在“李氏王朝”的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并得到李嘉诚的赏识和信任。在他组建的高层领导班子里,既有具有杰出金融头脑和非凡分析本领的财务专家,也有经营房地产的老手,既有生气勃勃、年轻有为的港人,也有作风严谨善于谋断的洋人。李嘉诚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他的集团能成为纵横东西的跨国集团,是和他“博采天下之长,而为己用”的胸襟和大胆起用各类人才的能力分不开的。

    依借这些人才的力量,李嘉诚“如虎添翼”,在一次次商战中大获全胜,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

    世上成千上万的管理者失败,都坏在他们把许多不适宜的工作加在下属的肩上去,也不去管他们是否能够胜任,是否感到愉快。

    一个善于用人,善于安排工作的管理者会在工作中少出许多麻烦。用人的话,员工的好,员工的坏都要看,不只看坏不看好。而要看到人家的优点和长处,如果看缺点那每个人都不能用。看员工的好,用员工的长处和优点,不要用员工的缺点,缺点可以告诉员工可以改,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发挥所长,各得其职。

    在职位分配上,合格的管理者会慎重行事,不仅对将要担任职务的人的责任和义务应有充分了解,对每个下属的特长更要了解得很清楚。做到周密的调查,并尽可能听取各方面意见,尽量做到“为事择人,人尽其职”,把员工安排到最恰当的位置上,成为最佳组合。但那些不善于管理的人则往往忽视这个重要的方面,而总是考虑下属的一些鸡毛蒜皮的缺点,结果看这个人不能用,看那个人也不能用,这样的管理者当然要失败。

    如果你能将各类下属的优点加以合理化组合,使他们的才能都展现出来,形成有机的整体,那么你的用人水平可真算得上高人一筹了。

    如果你能安排下属做一项适合他的重大的工作,他会很容易在艰难环境下的压迫下和求胜欲望的激励下,立志要使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出色,一定会将他所有的才识、能力施展出来,他会竭尽全力做到让你称心如意。反之,如果你给他安排的工作与他本身的才能志趣不合,那么他对工作一定会很灰心,还会觉得在目前的职务上一定不能有大的发展。这样,他就无法把自己的才能用在工作上去。他深知,自己虽然有成就事业的才干和力量,但因为你不懂用其所长,根本就无法发挥出来。

    在工作中,你一定要明确,庸才、蠢材、英才都是人才,没有固定的区别。事实就是这样,成功的管理者懂得如何最有效的利用不同人才的优势,使不同的人才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工作才能。如果你用人得当,庸才一样可以做出英才的业绩,蠢材也会成为你的功臣。

    知人之智,知人之能,知人之力

    古人云:“用才之道在于知人善任”。这句话概括了识人、用人的要点。管理者的职责是让下属各尽所能,各负其责,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管理者要学会“知人善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纵观历朝历代,凡不能知人善任者都付出了血的代价。赵王因用赵括而亡国;诸葛亮因用马谡而前功尽弃。反之凡能知人善任者都成了气候。刘邦用韩信击败了强敌,扫平了天下;唐太宗用魏征,才使国泰民安,政通人和。

    知人善任,古今有之。“伯乐相马”的故事脍炙人口,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千古传诵。唐王李世民认为:有德有才为君子,有德无才是庸人,有才无德为小人。其用人之道是:有君子用君子,无君子用庸人,宁用庸人勿用小人。由于其知人善任,才开创了贞观盛世。

    当今,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怎样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呢?首先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下属的各自特点,从实际工作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从而为更好地任用他们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各类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完全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样才能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管理者不必劳神苦思、事必躬亲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人善任”是每个企业领导应具备的品质和修养。有句古训:“上君用人之智,中君用人之力,下君用己之力。”然而,纵观我市企业界,真正善于“用人之智”,即充分调动方方面面企业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从而获得成功的事例并不多见。究其根源,还是在“识人”观念上存在问题。

    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之智”,首先不必苛刻于求全责备。“德看主流,人看一技”,要善于中肯地看人、待人、用人。其次要懂得有高山才有深谷的相对性。一个人才的过人之长,常与某些方面的缺陷并存,而一个面面俱到加了“保险”的人,却大都是改革中的庸庸无为者。因此,要用辩证法的眼光选人,要着眼于人的长处。只要他不辱使命,有过人之长而无大错,就该以长制短,充分发挥其长处。同时对其不足采取活血化瘀的办法予以引导和帮助。

    现代化企业,需要一个团结舒畅、和谐融洽、诚恳宽厚的人际关系环境,以凝聚并调动企业各类人才的力量。其中企业领导则应竭力成为贤良开明、通情达理、善于“用人之智”的企业家。在富有挑战性的生产经营环境中,“一分为二”地关心发现人才、爱护尊重人才、造就起用人才,切不可患上“斜视”、“近视”之类的眼病,应时刻抢占人才这个时代竞争的制高点,率众冲锋陷阵,不断开辟企业发展的新天地。

    具备知人之术,谦恭下士,虚己而任,则不愧知人之明。

    知人善任,大材不小用小材不大用

    古人曰:“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者乃治乱之源也。”可见,能当其位是任人的重要原则,是判断管理者任人是否正确的首要标准。在任人时,管理者对人才一定要量体裁衣,既不能让统御千军的将帅之才去做伙头军,也不能让县衙之才去当宰相;既不能让温文儒雅、坐谈天下大事的文官去战场上驰骋,也不能让叱咤风云、金戈铁马的武将成天呆在官廷内议事。而应该辨清各自的特长,派其到相符的地方或授予其相应的职位。不当其位、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都是任人失败的表现。

    不当其位,当然就无法发挥人才的长处,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大材小用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必挫伤人才的积极性,使其远走高飞,另谋高就;小材大用只会把原来的局面越弄越糟,成为专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古人已经给现代领导们做出了榜样。

    狄仁杰就是一位善于任人的官吏。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朕欲得一贤士,你看谁能行呢?”狄仁杰说:“不知陛下欲要什么样的人才?”武则天说:“朕欲用将相之才。”狄仁杰说:“文学之士温藉,还有苏味道、李嵋,都可以选用;如果要选用卓异奇才,荆州长史张柬之是大才,可以任用。”武则天于是擢升张柬之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武则天又问贤。狄仁杰说:“臣已推荐张柬之,怎么没任用?”武则天说:“朕已提拔他做洛州司马。”狄仁杰说:“臣向陛下推荐的是宰相之才,而非司马之才!”武则天于是又把张柬之升迁为侍郎,后来又任他为宰相。事实证明,张柬之没有辜负重任。可见狄仁杰多么懂得任人应当其位的道理!

    在考虑能当其位的过程中,管理者不能仅仅以人才能力的高下来衡量,还得考虑人才的性格、品行。如果一个人性格懦弱、不善言辞,则不宜让他担任公关和推销方面的任务;如果一个处事较随意,且常出一些小错,不拘小节,就不应任用他做财务方面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品行不太端正,受占小便宜,且比较自私,对这种人尤其要小心任用,最好不要委以重任或实权,使其处于众人的监督之下,不至于危害大局,一旦发现其恶劣行为,立即严惩不怠,绝不心慈手软。作为领导,在任人时一定要就人才的能力、性格和品行等方面综合考虑,再授予其一个适当的位置。

    此外,管理者还需考虑一个重要因素,即年龄的因素。某个工作岗位可能有两个人可以胜任,一个年轻,一年长。对此,管理者就应该考虑年轻人和中年人在性格上的差异:年轻人热情奔放,充满活力,且敢做敢闯,创造力强;中年人沉稳、冷静、忍耐力强且经验丰富、老道。年轻人缺乏的是经验,中年人缺乏的是闯劲。了解到这些,领导就可以根据该项工作的特征确定合适的人选。

    同时,管理者还不能忽视年龄层次问题,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员工的年龄可以适当偏大一些,姜毕竟还是老的辣,而企业员工的年龄要年轻化一些。对企业管理者,如果发现有几人都能胜任某一项工作时,可尽量任用年轻人,因为年轻人精力充沛,后劲十足,工作年限还很长,而年纪较大的人可能即将离任。这样安排可以避免公司出现人才断层,有利于公司持续快速发展。

    知人善任,不能让外行人做内行事

    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子产很善于处理政事。担任相国期间,他注意举贤选能,任用人才。对不合适的人选,及时提出否定意见,并且讲清道理,使人心服口服。而对于那些有能力的人,定会加以重用,给他们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

    一次,郑大夫子皮提出,要让尹何做他的封地长官。子产以商量的口吻对子皮说:“尹何太年轻了,不知道能否胜任。”子皮说:“尹何这个人挺老实的,我很喜欢他,他是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习学习,也就懂得怎样管理了。反正是管理我的封地,我会照顾他的。”子产听了,皱皱眉头说:“这样做不合适。大凡一个人喜欢另外一个人,总想对他有利。但是,因为你喜欢尹何而把政事交给他,就好像让一个不会拿刀的人去割东西,它不但不会割到东西,相反还会使自己受到损伤和伤害。这样一来,你所谓的喜爱一个人,其实你却伤害了他,那谁还敢求得你的喜爱啊!你在郑国是栋梁,如果栋梁折了,椽子就会随之崩溃,我也会被压在底下的。”

    子皮顿时陷入了深思,子产继续说:“比如,你有一块华丽的绸缎,打算做成衣服,你绝不会把它拿出来让裁缝当做练习用的布料。同样,重要的官职,庞大的封邑,对你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庇护条件,而你却让人学着管理,你想想看这不是比拿华丽的绸缎做练习更加可惜吗?我只听说学习好了才能参加管理政务,从来没有听说把管理政务当做学习的对象。如果您定要这么做,那么吃亏的一定是你。又比如打猎,只有射箭和驾车技术都很熟练的人,才能擒获猎物,如果从没有射过弓箭,也没有驾过车,那么他一定担心翻车压人,哪里还有工夫琢磨如何猎获禽兽呢?”

    子皮被说得面红耳赤,忙说:“您说得对,我太笨了。我听说,君子专门研究大事和长远的事,小人只会注意细小的事、眼前的事。我就是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知道爱护它;重要的官职、庞大的封邑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庇护条件,我却疏忽、轻视它。我真糊涂啊!没有您的一番话,我就不懂得这些得失的道理。过去我说过:您治理郑国,而我只治理自己的家族,保护好自己,那就万事大吉了。现在我知道,即使我自己的家族的事,也要按照您的意见办。”

    子产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面孔各不相同一样。我怎敢说你的面孔就像我的面孔呢?我的想法和你的不一定相同。我只不过把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告诉你,供你参考罢了。”

    子皮认为子产很忠诚,因此把郑国的政事全部委托给他。

    子皮因为喜欢尹何就决定委任他,实际上,尹何根本不懂得如何管理政务,子皮想让尹何边学边管理。事实上,封地对子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一个不熟悉管理的人来管理,定会造成很大的失误。

    对于重要的工作,不能允许外行边学边做,这样不但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还可能对工作的人造成伤害,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经验后才能胜任。如果择人是为了用人,那么用人一定要慎重,不能只凭个人的好恶,要根据这个人的实际能力来决定。

    知人善任,摸透下属的个性对症下药

    管理者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找到合适的人,摆在合适的地方做一件事,然后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创意完成手上的工作。管理者要想说服下属,让他们依照你的意思行事,就必须摸清下属的性格,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牛不吃草强按头”。摸透下属的秉性,必须对下属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下属的情况知道的越多,越能理解他们的观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为管理者,应该尽一切力量去认识和理解一个人的全部情况。下属的工作态度和习惯不只影响自身的工作效率,也容易影响到其他下属的士气和工作效率。

    三国时期,诸葛亮作为一个管理者,对下属的性格可谓了解得极其透彻,他能针对不同的下属而采取不同的对策,所以能让所有下属都心服口服。关羽自傲自大,诸葛亮在华容道之战前,利用他的自大、自傲,使其立下军令状。其后,关羽果然是如诸葛亮所料,放走了曹操。他也从此对军师诸葛亮更加信服。

    而张飞,性格鲁莽、脾气暴躁。诸葛亮对这个莽汉则采取激将法,往往激得张飞不惜生命南征北战,从而取得胜利。事后,张飞对诸葛亮也是心服口服。孟获有少数民族的特点,他淳朴但又勇猛无比。对待这样的人,诸葛亮则采用了攻心战术。七擒孟获,使孟获由衷地佩服诸葛亮,并从此对诸葛亮、对蜀国死心塌地。

    身为管理者不能忽视下属的性格问题。对于不同的下属,你一定要先把握他们的性格,然后才能够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用人策略,将他们放在与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相匹配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

    那些事事悲观,对新观念不抱希望的下属,他们往往不想面对现实,从而阻碍了整体的前进。对于有这种性格的下属,在他们面前一定要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的态度,让他们有所放松,并多多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那些脾气暴躁的下属,他们的性格有时会令单位永无宁日。对待这些下属,应当在他们心平气和时,让他们知道乱发脾气是不恰当的。并强调单位是个整体,不容许个别人破坏纪律,也不会姑息乱发脾气的行为。当他们情绪激动时,最好先不要发言,听他们诉说心中的不平。一个愤怒的人,通常会有很复杂的情绪,细心聆听可以令他感觉到你在注意他,并会对你慢慢产生好感。

    对于一些个性极强的下属,则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地制止他们的行为,让他们明白不能无视单位的纪律,以直接劝告来达到说服他的目的。

    作为管理者,面对有着不同秉性的下属,要懂得去了解他们的性格,把不同性格和具有不同特长的下属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知人善任,将你的下属与工作对号入座

    对一个人才来说,性情为人也许是天生。但作为管理者却能够“巧夺天工”地运用它,使之能够既显其长,又避其短。

    宋代司马光总结说:“凡人之才性,各有所能,或优于德而强于才,或长于此而短于彼。”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这是现代管理者的最基本的领导才能。

    假如你是一位企业管理者,对待如下不同类型的下属,应当采取不同的用人之道,使他们克服短处,各有特长,为组织发展增添人力资源:

    知识高深的下属,懂得高深的理论,可以用商量的口吻;

    文化低浅的下属,听不懂高深的理论,应多举明显的事例;

    刚愎自用的下属,不宜循循善诱时,可以用激将法;

    爱好夸大的下属,不能用表里如一的话使他接受,不妨用诱兵之计;

    脾气急躁的下属,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用语须简要直接;

    性格沉默的下属,要多鼓励他说话,不然你将在云里雾中;

    头脑顽固的下属,若对他硬攻,则容易形成僵局,造成顶牛之势,应看准对方最感兴趣之点,进行转化。

    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管理者用人的前提是如何察人”的问题,做到既要察人所长,用人之长,又要察人所短,因人而用。

    以下是10条用人的经验之谈:

    (1)性格刚强却粗心的下属,不能深入细致地探求道理,因此他在论述大道理时,就显得广博高远,但在分辨细微的道理时就失之于粗略疏忽。此种人可委托其做大事。

    (2)性格倔强的下属,不能屈服退让,谈论法规与职责时,他能约束自己并做到公正,但说到变通,他就显得乖张顽固,与他人格格不入。此种人可委托其立规章。

    (3)性格坚定又有韧劲的下属,喜欢实事求是,因此他能把细微的道理揭示得明白透彻,但涉及大道理时,他的论述就过于直露单薄。此种人可让他办点具体事。

    (4)能言善辩的下属,辞令丰富、反应敏锐,在推究人事情况时,见解精妙而深刻,但一涉及根本问题,他就说不周全容易遗漏。此种人可让他做谋略之事。

    (5)随波逐流的下属不善于深思,当他安排关系的亲疏远近时,能做到有豁达博大的情怀,但是要他归纳事情的要点时,他的观点就疏于散漫,说不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这种人可让他做低层次的管理工作。

    (6)见解浅薄的下属,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当听别人论辩时,由于思考的深度有限,他很容易满足,但是要他去核实精微的道理,他却反复犹豫没有把握。这种人不可大用。

    (7)宽宏大量的下属思维不敏捷,谈论精神道德时,他的知识广博,谈吐文雅,仪态悠闲,但要他去紧跟形势,他就会因为行动迟缓而跟不上。这种人可用他去带动下属的行为举止。

    (8)温柔和顺的下属缺乏强盛的气势,他体会和研究道理时会非常顺利通畅,但要他去分析疑难问题时,则会拖泥带水,一点也不干净利索。这种人可委托他按照管理者的意图办事。

    (9)喜欢标新立异的下属潇洒超脱,喜欢追求新奇的东西,在制定锦囊妙计时,他卓越的能力就显露出来了,但要他清静无为,却会发现他办事不合常理又容易遗漏。这种人可从事开创性工作。

    (10)性格正直的下属缺点在于好斥责别人而不留情面;性格刚强的人缺点在于过分严厉;性格温和的人缺点在于过分软弱。这三种人的性格特点都要主动加以克服。所以可将他们安排在一起,借以取长补短。

    知人善任,方便了员工也方便了自己

    知人善任,对下属进行合理分工,可以使下属心情舒畅,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管理者,其主要精力应该花在计划、组织和监督、指导上。如果事必躬亲,必将因小失大。一方面,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被琐碎的事务占去,势必影响宏观调控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下属觉得无事可干、束手束脚,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人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样即使你干得筋疲力尽,也难取得优秀的成绩。

    管理者必须根据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认真研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什么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清楚了解下属的能力与特长情况,尤其要善于发现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才。要根据人才的专长,扬长避短,合理使用人才,千万不要将有能力的人才闲置。

    公元1683年6月,施琅奉康熙的命令率水师两万余人,战船两百余艘,自铜山出发,进击台湾,经过几天奋战大败澎湖守军。守军主力悉数被歼,结果军心涣散。施琅占据澎湖,居高临下,对郑军进行招抚。郑克爽见大势已去,遂同意归附清廷,实现和平统一。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在清初是一件大事,施琅为此立了大功。在统一的过程中,施琅固然功不可没,但是如果没有康熙的用人不疑,施琅恐怕也很难施展抱负。正当施琅雄心勃勃希望以武力征服台湾时,主抚派在当时占了上风,部分朝臣对施琅不信任。因为他不仅是明朝的降将,而且在1664年前后两次率兵征台未果。最后康熙仍然果断地任用施琅,终于使得台湾得以统一。

    管理者一定要有正确的用人态度,要有清醒的用人意识,要有坚定的用人信心。企业可以有各种监督、考核手段,但并不是在其职权范围内横加干涉。要表里如一,让下属安心工作,而不必花费精力来对付管理者。通过建立科学的选拔和用人机制,创新人才才会脱颖而出。

    作为管理者,在对下属进行任务分工时也应根据下属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合理分配,否则会造成下属的不满情绪,影响上下级之间的交往,不利于工作的完成。

    管理者还应该充分信任下属,多听取他们的建议,让他们知道,他们也在参与领导,而不仅仅是被管理者。要记住:请教别人或征求他们的意见,总是会使他们感到高兴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