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义理-佛教的忏悔主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忏悔是学佛者必修的法门,更是建立祥和社会的救世法宝,因此,我们要能时时抱持忏悔的态度,有清明的心胸,早日见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享受快乐解脱的人生。

    “忏”和“悔”的意义不一样,忏是请求原谅,悔则是自申罪状,所以“忏悔”的意思,是悔谢罪过以请求原谅。

    忏悔好比一张桌子脏了,拿一块抹布,用清水擦拭,桌子就会干净;衣服脏了,用水清洗,也可以变得很干净;身体有了污垢也要沐浴,沐浴以后浑身舒服自在;茶杯污秽了,要用清水洗净,才能再装水饮用;家里尘埃遍布,也要打扫清洁,住在里面才会心旷神怡。这些外在的环境、器物和身体肮脏了,我们知道拂拭清洗,但是我们内在的心污染时,又应该如何去处理呢?忏悔如法水,可以洗清我们身口意的罪业。

    为什么忏悔能消除罪业呢?比如小孩犯了错,父母生气得拿藤条要打他,这个时候,小孩说:“我下次不敢了!”只要有这么一个忏悔的声音,父母便能原谅,不再打了。忏悔又如在一块田地里播撒种子,虽长了禾苗,难免会有一些杂草混杂其中,但是只要把禾苗照顾好,给予灌溉、施肥,使禾苗长得高、长得壮,下面的杂草(罪业)也起不了作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忏悔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功效呢?下面分为四点来说明佛教的忏悔境界:

    一、生活上的忏悔与知识上的忏悔

    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业在有心无心之间,不知做错了多少事,说错了多少话,动过多少妄念,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已。所谓“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这种内心觉照反省的功夫,就是忏悔。

    忏悔在生活上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帮助我们什么?

    1.忏悔是认识罪业的良心:如某甲对某个人看不惯,气他、恨他,不过那个人到某甲面前说:“对不起,过去诸多得罪之处,请你多多原谅。”由于他的这一念忏悔心,过去的冤仇、怨恨,便可能一笔勾消,不再计较了。所以佛教说:不怕你犯错,只怕你不肯忏悔。

    2.忏悔是祛恶向善的方法:《地藏十轮经》里,佛陀说:“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有勇气忏悔的人,便是有决心改过迁善者,譬如佛法所说的四正勤:(1)已生恶令断除:对于所作诸恶事,生起苛责之心,并对他人发露忏悔,此即内心惭愧,外不覆藏,则能令罪垢清净。(2)未生恶令不生:因能信受佛法的教诲,并对往罪生起惭耻之心,自能誓不造新罪。(3)未生善能生起:因有除罪止非之心,即能积极勤修善业。(4)已生善令增长: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3.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力量:《四十二章经》里提到,如果犯错不忏悔,罪恶就会越来越深重,像海水一样深广;如果知错能改,罪过就能像生病出汗,渐渐痊愈。

    平日衣食住行中,能够保有忏悔的心,就能得到恬淡快乐。如穿衣服时,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古训,想到一针一线都是慈母辛苦编织,密密爱心,多么令人感激?如此一想,布衣粗服不如别人美衣华服的怨气就消除了;吃饭时,想到“一粥一饭,来处不易”,粒粒米饭都是农民汗水耕耘,我们岂可不好好地珍惜盘中的食物?

    有了惭愧忏悔的心,粗茶淡饭的委屈也容易平息了;住房子,看别人住华厦美屋,想想“金角落,银角落,不及自家的穷角落”,觉得有一隅陋室可以栖身,远胜于天下多少流落屋檐的风雨人,忏悔的心一发,自然住得安心舒服;出门行路,看到别人轿车迎送,风驰电掣好不风光,想想别人为此曾熬过多少折磨,吃过多少苦楚,是心血耕耘得来,而自己努力尚不够,功夫还不深,如此安步当车,倒也洒脱自在了。一念忏悔,使我们原本缺憾的生活变得时时风光、处处自在、丰足无忧,这就是常行忏悔的好处。

    忏悔,是我们生活里时刻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像法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一样,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药草一样,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一样,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一样,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一样,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里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犯了错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

    忏悔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功德,但是一般人总是轻忽怠惰,不容易生起忏悔的心。我们常在噩运降临时,才懊恼自己的种种错误;等到病魔缠身时,才嗟叹自己的荒唐无度;在经济拮据的关头,才正视自己的挥霍浪费;到了山穷水尽、四面楚歌的地步,才悔恨自己的鲁莽;活到年老力衰、齿落发秃时,才后悔少壮不知发奋向上,老大徒然伤悲。

    佛教经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众生的差别,在于菩萨有前瞻远见,不会迷惑于一时的贪欲,造作万劫难复的恶因;而众生短视浅见,只看到刀锋上甜美的蜜汁,却浑然不顾森寒锐利的锋刃,等到尝到了蜜汁,舌头也割破时,已种下无尽的苦果,后悔莫及。

    人生短暂,我们应及早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趁着年轻力壮的时候勤奋垦拓,趁着富贵丰裕的时候常行布施,趁着因缘凑泊的时候广结善缘,创造自己未来光明而美满的人生。

    除了生活需要反省忏悔外,在知识上也要时时自我检讨,因为知识是一种深广无涯的东西,常常进化变异,容易产生下面的错误:

    1.思想上的错误:就是佛教说的“邪知”,是学问和观念上的偏差,譬如不相信三宝、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轮回等,一旦发现自己有这种邪知,能回头自省:“我的知识错了。”这就是思想上的忏悔。

    2.见解上的错误:就是佛教说的“邪见”,是对人对事的看法不正确,譬如否定道德伦理的价值、处事错乱、误解他人等。有了这种邪见,能自我警惕:“我的念头错了。”并立即改进,这就是见解上的忏悔。

    3.言论上的错误:也就是佛教所谓的“邪说”,在言词上有了缺失,譬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说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邪知邪见有时潜藏于心中,不易发现;而邪说往往借口舌发露,变成口业,容易滋生是非,伤害别人,因此我们要守口如瓶,要慎舌如刀,时时警惕自己:“我说话太冒失了。”这就是言论上的忏悔。

    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忏悔,是身体行为的自我省察;知识、思想、见解、言论的忏悔,是心理意念的净化修持。只要常常在生活上反求,在知识上明辨,痛下忏悔功夫,就能使我们身心清净,生命升华了。

    二、人事上的忏悔与工作上的忏悔

    人与人相处,日久难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时在有意无意间冒犯了别人都不知道。因此在人事的交往上,如果能常持省思忏悔的心念,天地就宽阔多了。心中不造作罪业,人事自然和睦,想开、看破了,像法庆禅师《预言颂》所言:“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扬却。”生命都把握不住,人我是非又何必执着呢?如此转念一想,真是人生何处不春风!

    过去有一位云居禅师,曾经说过人事上的十种后悔,劝告我们不要轻忽蹈陷。这十种悔事是:

    1.逢师不学去后悔:善知识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往往能终生受用。像善财童子不辞艰苦五十三参,赵州禅师活到80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却不知道好好亲近学习,等到机缘流失,徒然悔憾不已。

    2.遇贤不交别后悔: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生得一贤达知己,能够常常切磋恳谏,是极稀有难得的殊遇。我们对于犯颜直谏的贤人益友,要能倾心接纳,千万不要排斥,否则贤友诤友一一离去,人生的好机缘也失之交臂了。

    3.事亲不孝丧后悔:所谓“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父母长辈在世时,不能承欢膝下,甘旨奉养,甚至百般忤逆,等到慈亲逝世了,纵然身后极尽风光体面,墓冢巍峨,又有什么意义呢?“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

    4.对主不忠退后悔:跟随上司工作,不能尽心尽责,忠于职守,等到违过被辞了,悔恨交加,有什么用?

    5.见义不为过后悔:生命的境界,常在一刹那间取决,一念迷即卑私,一念觉即高义。如果见义不为,错失良机,懊恼也于事无补。

    6.见危不救陷后悔:良知,是一种无法欺瞒的东西,见他人危难而吝于伸出援手的人,事后总难免有“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无穷悔恨。

    7.有财不施失后悔:《百喻经》里有个人很想宴请亲友,可是家里只有一只乳牛,一时无法挤出那么多的鲜奶来招待他们。他想:如果我从现在起,把牛奶留存在乳牛的肚子里,都不去挤它,等到请客那天再一起挤出来,不就有好多的鲜乳了吗?于是从那天起,他不给小牛喝奶,也不去挤奶。一个月后,他请了好多的亲朋好友到家里,并拿出一个大木桶,想挤满一桶新鲜的牛奶来宴客,却一滴也挤不出来。这则譬喻故事的意思是:想布施的人,不必等到钱多时再来布施做功德,如果平时不养成乐于助人的行为,就如“牛腹蓄乳”一样,等到失去财势机缘了才后悔,已无济于事了。

    8.因果不信报后悔:一粒稻种子撒在不同的土里,会以不同的因缘生长结穗,沃田里的稻穗必丰收,瘠土上的稻穗必贫枯,一粒稻种子都有因果差异,我们要相信“如是因,如是果”的业报真理,时时警惕自己,不要放逸六根种下恶因,否则感受恶果时已噬脐莫及了。

    9.爱国不贞亡后悔:“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的兴盛,是国民的福祉,所以全体国民,不论在朝在野,不分公职私职,都应当以国脉存亡为己任,努力贡献。

    10.佛道不修死后悔:身强体健时,不好好修行求菩提,等到白发频添、牙齿动摇,连佛号都念不住了,还能精进修持吗?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等到无常来临,才劳驾别人为我们持念“往生咒”,就太迟了。

    综合上面十种后悔来看,人际间的因缘要及早把握,常保一颗忏悔的心,觉得我对不起一切众生,有了这颗不争不执的心,可以避免贪瞋的污染,人事关系自然随之和谐了。

    除了人事上的忏悔之外,更要有工作上的忏悔。譬如盖房子偷工减料,造成崩坍的不幸,良心上能不忏悔吗?为了骗取厚利,假冒伪劣,粗制滥造,不顾商业道德,破坏国家形象,不应该忏悔吗?为满足个人贪欲,恶性倒闭,造成金融混乱,使多少人生活陷入困境,使社会笼罩苦难阴影,能不忏悔吗?如果人人有忏悔的善心,以大众利益为前提,置个人得失于度外,我们的社会就能繁荣富庶,国家就能和谐安乐。

    佛经里有十种忏悔法门,为我们在人事和工作上的忏悔提出了指引,这十种忏悔法门是:

    1.对诸佛忏悔。对诸佛忏悔,并不是要我们跪拜偶像,对木头石像磕头,而是要我们洗心革面,移情化性。过去有一位虔诚的信徒,每天从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终年不辍,无德禅师嘉勉她说:“你每天都能虔诚地以香花供佛,真是难得。经典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这位信徒听了,很是欢喜,请求禅师继续开示:“师父,我每次来寺院,以香花礼佛,觉得心里清凉而宁静;可是一回到家,面对琐碎的家务,像陷身火窟一样,觉得焦灼不安。请师父开示,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你知道如何保持花朵的鲜艳吗?”

    信徒回答:“只要每天换水,并剪去泡烂的那截花梗,花就不易凋谢了。”

    无德禅师回道:“保持一颗清净心,也是这样;我们好比花,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要每天净化身心,多多忏悔反省,去除腐烂的习性,长养清净的心苗,才是礼佛的真义。”

    信徒听了,恍然大悟,欢喜作礼:“谢谢师父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过一段寺院修行生活,享受暮鼓晨钟、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笑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如同菩提,言语动静举手投足间,无处不是宁静,何必执着寺院形相呢?”

    在佛菩萨面前参禅或忏悔,不仅是身体的跪拜诵念,重要的是抛去心中的杂念,息下妄缘,割舍罪业,清净身心。

    2.对父母忏悔。为人子女者,自忖有亏孝道,不能甘旨奉养,光耀门楣,因而忏悔改进,也是一种孝心。

    3.对子女忏悔。为人父母者,常觉得对子女哺养照顾不够,对他们的呵护关爱不够,因而力谋周全,必定可以做好父母。

    4.对师僧忏悔。过去印度有一个迦奢国的国王想谋害大象王,命令杀手穿了袈裟,伪装成沙门的模样前往,被大象王的母亲识破行藏,劝儿子拒见以避祸,大象王决定舍身度化顽劣,答谢母亲说:

    见袈裟一相,知是慈悲本;

    此必归佛者,悯念诸众生。

    汝勿怀疑虑,宜应速摄心;

    被此法衣人,欲渡生死海。

    师与僧,都是传道人,是真理的化身,是暗夜的明灯,即使不能效法大象王的慈悲,也应该常向师长忏悔、惭愧自己于道业没有成就。

    5.对弟子忏悔。做师父和老师的人,也要常反省对弟子有没有尽心尽力教诲,以免误人子弟,作践人才。

    6.对国主忏悔。国家保护我们,领袖领导我们,使我们能安居乐业,而我们对国家和社会又贡献了多少?有了这样的忏悔心,自能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7.对檀越忏悔。一个出家人,对信徒檀越也要有忏悔心,觉得我没有全力为大众解除疑难,没有时时为大众度化灾厄,实在愧对三宝与缁素,所以要好好用心,多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业。

    8.对良友忏悔。与朋友相处,总觉得你待我太好,我对你不厚道,如此多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广结善缘。

    9.对所化忏悔。信徒对佛教、寺院的护持,要耗费多少时间?花费多少金钱?而自己对信施究竟有多少帮助?一念及此,内心即有海深山积的惭愧!

    10.对龙天忏悔。天龙八部护持我们,在冥冥之中加被我们,使众多因缘成就我们,度越一切夷险,不堕愚痴迷途,我们能不好好回馈十方大众,报答天龙八部吗?

    忏悔是如此的美好,当人人前争后逐、暴戾愁恼时,我们要退让礼敬、谦敬忏悔,使心地如熙日般光明,性情如和风般安详。可是,社会上对于能忏悔改过的人,并不能真正尊重,也少见包容。如犯人释放之后,虽已改过自新,立志向善,可是回头悔改的浪子,常缺乏工作机会,在没有出路,无立足之地的恶况下,只好再度犯罪,实在可惜!

    《五分律》云:“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长善根。”佛教徒应该有大度量、大胸襟,包容忏悔的人,协助忏悔的人。金代禅师养兰的公案,就是一个例子——

    金代禅师在寺旁庭院里栽培了几百盆兰花,并且视兰花为爱徒。有一天,禅师因事外出,吩咐弟子代为照顾,弟子在浇水时,不小心把兰花架绊倒,整架兰花毁成一堆,弟子非常愧疚,决定等师父回来后勇于认错,甘愿受罚。金代禅师回到寺里,看见兰园里的残破景象,听了弟子真诚恳切地忏悔,不但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安慰弟子说:

    “我之所以喜爱兰花,是为了用花供佛,美化寺院,不是为了生气发怒而种植的。生死流转,物相无常,如果迷恋于心爱的事物,执着不能割舍,就不是禅者的行径了。”

    三、感情上的忏悔与修持上的忏悔

    人生短暂,一如轻烟与飞雾。有的人追求爱欲荣华,过着愚痴烦恼的生活;有的人断欲守空,过着清净清凉的日子。崇高与卑微,全在感情的一念取舍。我们在感情的生活里,要有忏悔的心情,觉得这件事我对不起某人,这个地方是我错了,这种情形是我疏忽了……日日忏悔,日日改进,性情胸襟自然能开阔,生活质量自然能提升,否则每天被感情牵制束缚,住在五欲六尘的牢狱中,不能超拔,不能解脱,那种瞋恚惊怖、垢秽怨祸的日子,实在是苦不堪言。

    佛经里有一段记载,说明忏悔不但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还能改变一个人的相貌:印度波斯匿王,有一个面容丑陋的女儿,因为长得实在难看,即使贵为公主,也没有男子喜欢她。国王不得已,只好在贫民窟中找一位青年,赐予高官厚禄,让他与公主成亲。

    婚后,因为公主实在丑陋,这位青年不敢带她出双入对地参加宫廷应酬,每次盛宴都是只身前往。日子一久,大家都觉得奇怪,驸马怎么老是不带公主出来?几位驸马的朋友,商议把驸马灌醉,偷走他身上的钥匙,一探究竟。

    被锁在家中的公主,因为感伤自己的丑陋,日日虔诚地在佛前礼拜、忏悔自己丑陋的业障。当她恳切忏悔时,原本粗糙不堪合掌的双手,渐渐变得雪白润泽起来;那双瞻仰佛像的细眼,也慢慢变得晶莹美丽;当她向佛陀倾诉心曲,求佛宽恕时,整个人忽然变得气质高雅,仪态优美。

    驸马的朋友偷偷窥见虔诚礼佛的公主,果然国色天香,一个个屏气凝神,几乎看呆了。回去后纷纷数落驸马自私小气,藏美人于深宫之中。

    由此可知,忏悔者常蒙三宝加被,忏悔者多能移情化性,经常忏悔的人,能洗涤一切烦恼垢,长养无边诸善根,消除业障,种植福田。

    至于修持上的忏悔,天台宗有三种忏悔法门:

    1.以戒律门忏悔:精持戒律,夙夜不懈地修持,犹如大火,烧去一切情识障。

    2.以功德门忏悔:常行功德,供养三宝的修持,犹如春风,消去一切烦恼障。

    3.以无生门忏悔:看破生死,修习无我的修持,犹如净水,洗去一切知见障。

    修持忏悔的法门虽多,最重要的是要真诚发露。发露,就是把自己的罪过在大众面前坦诚无讳地说出来。从忏悔的情状,可以看出一个人忏悔的等级。如果是上品的挚诚恳切,忏悔时会全身流汗,且痛哭流涕,泪中带血,这是最高的忏悔;中品的忏悔,身上所有毛孔发热,眼睛布满血丝,眼泪、鼻涕双流,懊恼欲死;最普通的下品忏悔,则是涕泪纵横,俯身不起。

    忏悔,要至诚发心,罪业才能消除。过去有一个小沙弥走夜路时,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师父知道以后,神色黯然地对小沙弥说:“真是罪孽深重啊!你怎么可以随便踩死生灵呢?为免业报轮回,你只好到后山跳崖舍身谢罪了。”

    小沙弥一听,刹那间犹如五雷轰顶,这才知道祸根大了,只好含泪拜别师父,万分伤心到山后悬崖,往下一看,深谷又深又暗,小沙弥心想:跳下去,粉身碎骨,必死无疑;不跳呢,三途受苦,累世轮回,业报逃不掉,这可怎么办呢?小沙弥忍不住掩面痛哭了起来。这时正巧有一个杀猪的屠夫经过,看到小沙弥跪在路旁哀哀痛哭,觉得很奇怪,上前追问,小沙弥一五一十地把前因后果说了一番,屠夫听了,顿时悲从中来,悔恨万分地说:“小师父呀!你不过无心踏死一只青蛙,就要跳悬崖自杀才能消业。我天天杀猪,满手血腥,这罪过岂不更重了。小师父,你不要跳崖了,让我跳吧!应该谢罪赴死的是我啊!”

    屠夫一念忏悔心生起,就毫不迟疑地纵身朝悬崖一跳,眼见就要命丧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这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含义,正是显示修行忏悔的稀有殊胜。真诚的忏悔,可以洗除我们无边的罪孽,还给我们本来清净的面目,譬如磨镜,垢去而光现。

    四、行为上的忏悔与心理上的忏悔

    我们平日在身、口、意三业上,不知造了多少的罪业:身体所造的罪业如杀生、偷盗、邪淫;口说所造的罪业如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想所造的罪过如贪欲、瞋恚、愚痴。这些身、口、意行为上所造的恶事,称为“十恶”,也就是十种过失。

    自古以来,有许多大德撰写过不少忏悔偈文,无非是劝世人去除三业上的过失。譬如梁朝简文帝曾作过《六根忏悔文》,为眼、耳、鼻、舌、身、意忏悔;梁武帝也作过《摩诃般若忏悔文》《金刚忏悔文》;对声韵学有极大贡献的文士沈约,也作过忏悔文;陈文帝作过《妙法莲华经忏悔文》;宝志禅师作过《梁皇宝忏》;悟达国师作过《慈悲三昧水忏》,历代各朝文士君主的类似作品不计其数,可知不仅出家人要修持忏悔,一国之君要行忏悔,甚至全国国民都要行忏悔,如此国民道德必然高尚,社会风气也会和谐。

    佛教徒如何从行为上忏悔呢?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从下面四种行为上,成就自己的惭耻正觉:

    1.说好话来忏悔: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都抱着慈悲喜舍的心情,以好话去赞美,这就是忏悔。佛经上说:“甘露及毒药,皆在人舌中。”为人好口齿,既能助长他人善根,又能增益自己德行,何必吝啬呢?

    2.捐善款来忏悔:如修桥铺路、冬令救济等多行布施,多做功德,既能驱伏贪爱,又可以惠施众生,也是一种忏悔。

    3.勤劳服务来忏悔:发心为大众服务,到寺庙发心劳作,来忏悔自己的罪业,《法句经》上说:“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这种忏悔方式,也是种福田。

    4.成就他人来忏悔:多为别人着想,多成就他人好事,譬如撮合别人的美满姻缘,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在荷兰有一个小人国,据说建设小人国的主人,是基于当初没有满足自己的孩子希望拥有玩具的愿望,后来小孩子死了,爸爸惭愧忏悔不已,因此建了小人国,供给天下儿童游玩,来忏除自己心中的过失。

    这种由心理上的忏悔,转化成行为上的乐善好施,依经典上的记载,可以有五种福报:

    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

    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

    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

    四者,得好名称;

    五者,庄严菩提。

    至于心理上的忏悔,在《摩诃止观》里,也提到五种忏悔法门:

    1.忏悔:常诵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来消除罪业,获得内心的清净。

    2.劝请:譬如说话得罪了人,做事冒犯了人,主动地请他指教,邀他聚餐,礼请他参加各种活动。又邀请大众来做功德、做好事,劝导社会共发慈悲心,发菩提心,这也是忏悔法门。

    3.随喜:别人说话时,我们欢喜地聆听,为他助兴;别人做事时,我们高兴随缘参与,不忘给予赞美、鼓舞;此外还有随手助人,广结善缘,是随手的欢喜;随耳听话,欣赏同情,是随耳的欢喜;随眼注视,关怀慈爱,是随眼的欢喜;随心赞同,感同身受,是随心的欢喜。这种种随喜都是功德,每天欢喜快乐,就是忏悔。但是一般人常常忽视欢喜的忏悔,和别人相处时愁容满面、泪眼汪汪,把烦恼传染给别人,影响大家的情绪。为了个人的不乐,增加大家的忧虑、苦恼,实在罪过。因此我们要自己欢喜,也给大家欢喜,这就是忏悔。

    4.回向:我们自己做的功德,不敢自己独享,回向给大家共同享受,如此回自向他,就是心念上的好忏悔。譬如点一盏光明灯供养菩萨,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发愿点这一盏灯,普天下的人都能照到,都能蒙受佛陀的光明,这是多么好的愿心!布施一块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块钱,但是布施时,发愿将这布施的功德,解决天下人的苦恼,这种回小向大、回事向理的忏悔,是多么大的力量!(“回向偈”不只是口中唱唱,还需要身体力行,真正付诸实践。)

    5.发愿:在寺院里,出家人早晚功课,常念四弘誓愿文:“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发愿忏悔,就是为了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过去胜鬘夫人在佛陀授记后,恭敬地发了十大愿,成为佛教发愿的师范,这十大愿的前五愿,就是最具体的心理忏悔法门: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起悭心。

    佛陀涅槃一百多年后,印度有位了不起的佛教仁王,叫作阿育王。阿育王在信仰佛教之前曾经杀人无数;学佛之后,一直想做功德灭罪。

    有一次他邀请很多高僧到宫中接受供养,希望以恭敬三宝来灭罪。阿育王为了表示恭敬,便在所有僧侣面前,一一礼拜。可是当他走到一位小沙弥的面前,却为了拜与不拜而感到为难。礼拜的话,担心别人笑他一国之君,向一小沙弥礼拜;不顶礼呢,又担心对三宝不恭敬。左右为难之下,只好把小沙弥叫到无人之处,勉强屈身顶礼,并嘱咐:“我是一国国王,不能随便向人礼拜,尤其是你这么小的孩子,刚才我向你顶礼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噢!”

    小沙弥听了阿育王的话,默默放下受供的钵,纵身一跃,突然缩小身子,跳进了钵中,沿着钵缘游走,又跳出钵外,向阿育王一笑,如此进进出出,神通无碍,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

    小沙弥定住身后,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十,说:“大王,刚才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噢!”

    阿育王羞愧万分,赶快忏悔道歉。

    从此阿育王对于一切出家人,不分老小贤愚,都恭敬而不起慢心了。

    我们要时时忏悔身、口、意的罪业,从行为与心理上痛改前非。罪业在事相上虽然存在,但是在本性上却是没有的,佛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罪业如霜雪,也是因缘所生,本无自性,不过是一时的沾染滞缚,如果用般若智慧的阳光去观照它,诚心忏悔,不复再造,自然能够融化。在无生门的忏悔方法里,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恶想,就是真正的忏悔。如果进一步证悟到真如不动的自性,一切罪过自然不忏自除了。

    佛教的忏悔主义虽然有不同的内涵与深浅的层次,但是自他无二,事理一如。为自己忏悔,即是为他人忏悔;为他人忏悔,也就是为自己忏悔,自己与一切众生是不能分开的。

    有位信徒问普交禅师:“忏悔法门是为自己忏悔?还是为他人忏悔?若为自己忏悔,自己罪性从何而来?若为他人忏悔,他人非我,不能替代,怎能为他忏悔?”

    普交禅师思索良久,无法回答,便四处云游参访,寻求解答。一日来到泐潭禅师处,脚刚踏进门,泐潭禅师就“呵!”的大叫一声。

    普交禅师不明就里,正要开口表明来意,泐潭禅师的禅杖已迎头挥了过来,普交禅师莫名其妙,只有暂时避开。过了几天,泐潭禅师找到普交禅师,对他说:“我有古德公案,想与你商量。”

    普交禅师惊疑未定,一声惊诧“呵!”还来不及出口,泐潭禅师又“呵!”的大叫了一声,回音在普交禅师胸腔中震荡不绝,宛如普交禅师自己的发声,普交禅师一刹那间豁然开悟,不禁哈哈大笑。泐潭禅师看他已悟,高兴地执着他的手追问:“你会佛法吗?”

    普交禅师笑着“呵!”的叫了一声,把泐潭禅师的手宕开去。

    泐潭禅师知道普交禅师已经洞明“人我一如,自他无二”的忏悔法门,当下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忏悔是学佛者必修的法门,更是建立祥和社会的救世法宝,因此,我们要能时时抱持忏悔的态度,有清明的心胸,早日见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享受快乐解脱的人生。

    1984年7月21日讲于台中中兴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