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必有果,其准确性胜似现代的电脑科技。
因果,不是一般劝善,教人做好事而已,因果,是人间的实相,也是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其准确性胜似现代的电脑科技。《尚书》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因果报应是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的定律,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如《涅槃经·遗教品》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因果是由谁在操纵?由谁来主使?它是由万法因缘所起的“因力”操纵,由诸法摄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独立的特性。人可以改变天意,但不能改变天理,也就是不能改变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三际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厘测的。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人自夸说:“我什么都不怕。”这实在是幼稚、张狂而愚昧无知的诳言;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不怕诸佛菩萨,但是却不能不怕业报,不畏因果。
佛教里有两句具有深远意义的话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说明菩萨和众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因果的看法不一样。“菩萨畏因”,表示菩萨慎于始,知道“招果为因”,对于一切事理的迹象不昧不滞,能够洞察先机,防患于未然;而众生不怕“因”,往往逞一时之快,意气用事做了再说,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终,因而无明造作一些罪业之后,害怕受到惩罚、报应,终日忐忑不安,这就是“凡夫畏果”了。
《安士全书》云:“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为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荡,荡则无所忌惮。一人畏而行一善,万人即增万善;一人荡而造一恶,万人即增万恶。故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维系我们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有礼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还是“因果”;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礼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观念深藏在每个人心里,做严厉、正直的审判。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人类的幸福、痛苦不是由神权来控制,而是由“因果”裁决,幸与不幸完全由自身所作所为而定,有了这层“因果”的体悟,随时随地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我的意念,以维系善良的人情风俗,那么,社会国家就能迈向祥和康庄的境界了。
因果,是保护大家的心灵法律,并不囿于佛教的独门妙谛。因果是不可替代的,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因果,自作自受,即使是父母兄弟之亲,都不能彼此相代,何况旁人。过去有一位母亲,对她儿子笃信因果报应颇不以为然,屡屡对儿子说:“傻瓜!因果报应是唬人的,如果真有什么因果制裁,有妈妈替你顶,怕什么!”有一天,这个孩子被刀子割伤了手,痛得眼泪直流,做妈妈的眼看儿子血流不止,在一旁跺脚干着急,心疼却无计可施。小小的肌肤之痛,父母都无法代替子女受苦,又何况是祸福生死的因果报应呢!所以,自己的行为要自己负责,因果报应也由自己来承受。
以下,分为四点来谈因说果。
一、从衣食住行来谈因果
因果,不只是佛门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例如肚子饿了要吃饭,天气转凉要穿衣保暖;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空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的“果”,天气转凉时,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
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都市,享受文明生活,有些人却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垦拓,在穷乡僻壤营生,日日困苦月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是因缘果报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着凄风苦雨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三餐不继如饿殍?这都是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生相成的。
北宋时的大文豪黄山谷,曾写过一首戒杀诗: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
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
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这是说:我与众生的地位、名称虽然不同,其实都有一样的真如自性,只不过在转世投胎时,应机随报而成为人、羊、牛等不同躯壳而已。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顾众生的痛苦,那么,不必等到阎罗王来审判,自己扪心想想,这样对待众生是不是公平呢?如是因,如是果,造什么业,受什么报,是分毫不变的。另外,愿云禅师有一偈将因果讲得更透彻: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些贪食美味的饕餮,专喜欢杀取稚鸟,为了个人区区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动物的天伦之爱,许多珍禽异兽更因人类的贪餍,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人类虽然享受到一时的甘肥,却为自己造下恶因,也为世世代代子孙留下灾厄;殊不知杀戮太多,共业所感,将会种下他日兵灾劫难的祸因。其实,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轮回,报应历历不爽;一个人幸福或不幸福,贫贱或尊贵,都是其来有自,有因有果的,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十来偈”中说得最是深入浅出: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这首偈告诉我们: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悲心是否远大,愿力是否真切。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所以要知道爱惜,不可恣意为恶。
我们这一生中,如果希望拥有富贵、幸福、圆满,就应该培福、惜福。在消极上,要爱惜福德,好比银行的存款要节约惜守,不能乱花乱用挥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不浪费自己的福德。积极上,还要培植福德,满山满谷的存粮总有吃完的时候,只有在田地里流汗播种,才有灿烂的收成。
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二、从你我他等来谈因果
世间上的每个人,尽管出生的国家和地方不同,你不认识我,我不熟悉你,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你我他都是有缘人。佛经说:假如一个人证得了“宿命通”,他可以知道人生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因果关系,以及众生在多生多劫以来,哪些人做过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及六亲眷属。
过去有户人家办喜事,亲朋好友都来喝喜酒,筵席摆满了一条街,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这时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出家人,站在门边不停地摇头叹气,引起很多人的讶异,有人问:“师父,人家办喜事,你叹什么气?”
这位出家人念了一首偈回答:
牛羊六畜席上坐,三世祖母娶为妇;
堂上敲鼓打公皮,锅内煎煮是姑姨。
意思是说:这场婚礼,是老祖母去世后,再投生转世嫁给孙儿;端坐在席上大吃大喝的亲朋好友,都是前世的牛羊猪马;堂上敲着的鼓,是用前世公公的皮绷成的;锅子里煎煮着的,正是这一家的六亲眷属姑母姨娘。这些都是造作种种乖违无明,在转生有情、迁流六道时,受业的牵系,而成就各种不同的形相和躯壳。其实,每个人的真如本性是一样的,只是后天的清澄、垢浊不同,引发出不同的执离,使一切在因果中生生灭灭,而你我也尽在因果中相即相离、相识相隔了。
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他在圆寂前做了一首遗偈示诫大众: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慈航法师的遗嘱,是希望我们重视因果的关系,不要迷昧昏沉、轻忽怠惰,放纵六根六识,攀缘五欲六尘,孳生百孽百障。古时候父母犯罪累及子女,甚至株连九族,也就是所谓父债子还。我们说法律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法律有时也会让作奸犯科的人逍遥法外。在因果业报之前,为善者必获福,为恶者必遭殃,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代不了,所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
或许有人会质疑,既然父母子女不受,那么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其中的余庆、余殃又作何解释呢?依佛教的看法,这种福祸庆劫的果报,是来自彼此之间累劫累世所造作的因果关系。
有位年轻人爬山遇难,不幸头部受重创,救难人员急忙打电话找脑科专家拯救,那位名医马上答应动身前往,不料却在半路被一个中年人拦截,用刀抵着他脖子威胁说:“下来!我要用车!”
医生着急地解释:“我是医生,有个病人情况危急,正等我去施救……”歹徒不等他说完,一拉扯,就把他拉下车,呼啸而去。医生又气又急,想到年轻人垂危挣扎命在旦夕,赶快再找车子赶路,等到他好不容易拦到车子,赶到山上时,已是三更半夜了。围在现场的救难人员一看到他,就顿脚叹气地指责说:“怎么这样迟才来?他半个钟头前已经咽气了!”医生疲惫不堪地近前一看,年轻人果然已气绝身亡,旁边蹲着一位哀哀恸哭的男子,连声悲泣:“我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呀!”医生一眼认出他就是半路拦车而去的人,不觉气上心头,一把抓住他的衣领骂道:“就是你!就是你害死你儿子的!”
原来那位男子,为了赶来看受伤的儿子,不顾一切地劫车,想不到劫了赶来急救的医生的车,使医生半途耽误,送掉儿子一条命。所以,有时候,你、我、他等的关系,不但有因有果,而且错综复杂,不但各人作恶各人自受,有时余殃未尽,也不免会连累、遗害子女。《司马温公家训》里提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享;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遗子孙长久之计。”这实在值得大家深思。
佛教里面还有一首《劝世偈》,意义相当深远:
天地覆载我,多生消不得;父母养育我,终生报不得。
人人愿百岁,这个求不得;个个要富贵,勉强要不得。
终日事茫茫,要闲闲不得;直待老来时,凡事做不得。
道理十分明,说得行不得;头发白茫茫,要黑黑不得。
好事都该做,钱财舍不得;骗积起家财,子孙守不得。
切莫结冤仇,累世解不得;咽喉三寸气,断了接不得。
心下千般气,对人说不得;鬼判来拿时,半刻推不得。
大小哭啼啼,有耳听不得;骨肉正团圆,要留留不得。
冤家相遇时,有路躲不得;相识若干人,有眼认不得。
气断不多时,容颜看不得;四大冷如冰,浑身动不得。
六片木棺材,人人少不得;家资千万贯,临行带不得。
空手见阎王,有钱用不得;思量烦恼迟,要回回不得。
未曾过七日,鼻孔闻不得;阎王不顺情,佛也救不得。
灵前好供养,起来吃不得;从前不肯修,而今说不得。
经典积高山,无缘看不得;黄泉独自行,儿女伴不得。
不孝忤逆儿,天地容不得;酒醉打死人,醒了悔不得。
王法重如山,犯了饶不得;自作还自受,别人替不得。
尔若做好人,他人分不得;修行证果时,六亲俱度得。
佛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不可思议,如能了解因果关系,就能体证佛法的真谛。因此,我们平日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你我因果关系,广结善缘,那么必然能够利己利人,得到甚深的法益。
三、从过去、现在、未来谈因果
因果报应,从时间而言,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相互之间的关系,佛经上有“三时报”的说法,就是现报、生报、后报。
所谓“现报”,是说现世报,现在就有报应。
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
所谓“后报”,是指今生所做种种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多生之后才有报应。譬如植物有的春天种,秋天就开花结果,这是“现报”;有的今年种,明年才能开花结果,这相当于“生报”;有的现在种,却要等很多年之后才会开花结果,这可以说是“后报”。有一首诗偈说: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从时间上看因果,是早晚的分别而已,因果,是毫厘不爽的。我们常听到有人抱怨:“这个人终年茹素修行,诵经礼佛,做了不少功德善事,可是一生却多灾多难,几乎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老天爷实在没有眼睛,这么善良的好人,却受到这么恶劣的命运,哪里还有因果报应?”“那个人无恶不做,什么坏事都做尽了,早该受到天谴才对,可是却富贵又风光,哪里有什么灾难?”对于这些问题,有时候连信仰很虔诚的人,也难免会生起疑惑。其实,这些都是不明白因果关系。
有人虔心拜佛,积功行德,可是一直没有福报,是因为他过去的债务欠太多了,过去生的业障还没有清偿完,所以纵使今生功德如山,过去的债仍然不得不还,因此受苦受难是免不了的,必须等到业障消除了,才能享有今生的果报。至于那些为非作歹而过得幸福快乐的人,是因为他过去生种的福田大,所积的功德还没用完,等到用完了,自然会受劫遭殃、苦难临头。
过去有一位老法师发心建一座庙,他四处化缘,以诵经、说法来感化大众,与众生广结善缘,可是辛苦化缘了三个多月,始终没有人理他。旁边一位卖烧饼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就把那天卖烧饼所得的钱,悉数捐给了老和尚。
市集上的人听说卖烧饼的小孩捐了钱,个个心生惭愧,自忖:“卖烧饼的小孩子都知道发心做功德,我未免太悭吝了,难道我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就把建庙的钱筹齐了。老法师十分感激这个小孩,就对他说:“小朋友,你今天发心做功德,便是我们佛寺的护法大德,将来你若有什么困难,可要记得到寺里来找我噢!”
小孩高兴地回去了,谁知道一回去,因为交不出卖烧饼的钱而被老板痛骂一顿,并且立刻把他解雇了。这小孩一时找不到别的工作,只好流浪街头,沦为乞丐,不但三餐不继、贫病交迫,头上生了癞痢,眼睛也瞎了,连讨饭都不容易,正当走投无路时,忽然灵光乍现,想起老和尚说过的话,顿觉绝处逢生,于是一步步摸索着往寺院去。老法师因证得神通,知道小乞丐将到寺院来求援,当晚即召集徒众,交代大家:“明天本寺大护法要来,大家开山门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第二天全寺执事扫阶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见有什么大护法来。老和尚肃容诘问道:“今天都没有什么人来吗?”知客师回答:“没有呀!只有一位瞎眼乞丐要进来,我怕坏了迎宾的大礼,给他几个饼把他打发走了。”
老和尚双目倏睁,一声大喝:“这人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快!快去把我们的大护法追回来!”知客师父闻声惊愕,立刻下山追寻。不久,便把小瞎子迎进寺里敬谨招待,并让他在寺里住下来。想不到,有一天夜里,小瞎子上厕所时,一不小心掉进茅坑淹死了。消息一传开,许多人替小瞎子抱不平道:“这世上哪有什么因果报应?这小孩本来卖烧饼营生,日子过得好好的,自从捐钱建寺,做了功德,就开始走噩运,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顿下来,却掉到茅坑淹死了。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有什么因果?”
话越传越盛,老和尚知道后,就召集大众,把这桩三世因果的始末点明:“这个小孩子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受穷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瞎而不见;第三世该跌进厕所淹毙。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三世的罪业提前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显,昭彰现前,怎么可以说无报无应呢?”大家听了,无不感慨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议。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四云:
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就是说为善为恶的种子,不管历经多少年月,仍会埋在泥土里滋长,一旦因缘聚合时机成熟,有了阳光、空气、水分,它便立刻抽芽茁叶、开花结果,自受自报了。
有人对因果有错误的认识,在信仰的历程中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方说有些人到寺庙礼拜,供了几根香蕉、几只苹果、几块饼干……就呢呢喃喃跟神明讨价还价起来了:“妈祖呀!神明呀!你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如意,庇佑我丈夫升官发财,帮我的儿子讨一门好媳妇生孙子,助我的女儿顺利考上大学,还要使我家生意兴隆多多发财……神明呀神明,你一定要保佑噢!”
这些水果饼干,就该换来那么多的要求吗?这个代价有那么大吗?这种信仰根本就不是正信,是贪执!如果妈祖真的接受了那些水果饼干,就必须给他这许多回报,那么妈祖也不过是教人投机取巧,不值得我们膜拜了。
佛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过去种什么因,现在就受什么果,现在造什么因,未来就结什么果。在佛教成立之前,各种哲学、思想、宗教对于因果早已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都没有佛教的三世因果说得圆满透彻。
佛教虽然说三世因果,但是却着重于现世的因果;过去的恶因恶果今生可以改变它,未来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获得,因此平时要行善积德,及早种下善因,为来年结成甘美的果实而准备。所谓:
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谷;
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
苍天茫茫,因果历历,是不可以欺骗,是无法逃遁的。
四、从善恶无记来谈因果
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对他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失所望说:“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了吗?三岁小孩子都懂得!”鸟窠禅师回道:“三岁小儿都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大意挂在口头上说说容易,躬身去实践却很难。”我们从善、恶、无记上来谈因果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体认“善恶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的道理,进而在日常生活上谨守勿失,奉行不渝。
古人说:“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恶者恶;恶者不恶,恶者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恶。”一般人大多明知多行善事会得善报,多行恶事会得恶报,可是往往因为无明惑障,被眼前情况蒙蔽,只见一时不见长久。看到善者穷困,恶者享福,就忿懑不平,以为天理隐晦,动摇了对因果的信心,甚至随俗浮沉,起作无明惑业;看到人家偷盗作恶而没有受到天理国法的制裁,就行险侥幸的也随之作恶,一次二次之后陷溺恶境难以自拔,到最后自食恶果悔之莫及,才知道善恶应是必有必至的。经上说: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
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
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现在社会上偷窃、抢劫、杀人、抢银行的事层出不穷,这些作恶的人,都是不知道善恶因果,只凭一时的意气喜怒,不顾一切地蹈身法网。犯恶之后,心中凄凄惶惶,怕被警察侦知;不敢行走光天大路,怕被识破行藏逮捕归案;终日忧来烦去,心虚不安,把人生弄得凄惨暗淡。一旦陷身囹圄判了刑,大好人生也完了,这时才相信“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为恶的心思和精神都拿来做好事,相信凡事终有天青日白的时候,不计较眼前一时的辛苦挫折,终有一天善果成熟,还能自摘自尝。
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告诫儿子阿斗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法句经》说得更深刻:“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善加摄持,不可轻忽掉举,以为小小过失无伤大雅,可以侥幸逃过;如果用心体认善恶因果,就会发现报应屡试不爽,星星之火,往往是燎原的祸因。
有人看到别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自己孤苦贫病,就羡慕别人命运亨通,而慨叹自己遭遇坎坷。其实世间的一切苦乐祸福、善恶行为,都是由心所造,和命运没有什么关系。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只要我们能时时摄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运也会变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报也保持不住。所谓:“心好命又好,荣华富贵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唐朝武则天时代,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绝不宽贷。当时有一个极得武后宠信的酷吏周兴,为官残暴,经常以各种残酷的刑罚手段治狱,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周兴横行一时,处处树敌。后来有人挟嫌密告武后,说周兴意图谋反,武后大怒,把这件案子交给亲信佞宠来俊臣侦办。来俊臣不动声色的备下柬帖,邀约周兴一起吃饭,饭席上虚怀请教:“周大人,如果有个顽刁犯人罪不可逭,可是他既不招供又不认罪,能用什么刑罚才能让他俯首认罪呢?”
周兴笑道:“太容易了!你只要命人准备一个大瓮子,四周起火烧炭,猛烘猛炙,再叫囚犯坐进里面,如此一来,任是怎样铁打的筋骨、石心的硬汉,没有不招供。”
来俊臣一听,立刻命人取来大瓮,一一照周兴传授的方法团炭起火,等到火大猛烈了,便推席而起,亮出武后的手诏说:“大内有诏,闻你意图谋反,命我鞫讯问罪,现在这个瓮子已经烧得滚烫了,就请你进去吧!”
周兴一听,霎时魂飞魄散,恍然大悟平日行事残酷,不择手段滥用刑罚,今日报应临头了,当下连连叩头,惶恐认罪。
世间善恶相报,皆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实在不能不自我警惕!明朝刘伯温有一首诗说: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平常,我们看到花开得很美丽,就为之目眩神迷,忽略了松树的翠绿坚挺;可是,等到忽然有一天寒霜降临,冰雪纷飞,花卉都凋落得无影无踪了,才看见青松昂然不畏风寒的英姿,也才知道一时的绚烂不足道,千古的法身慧命才是真正的不朽。
善与恶的因果就像青松与花,我们宁可做一棵经风历霜的青松,也不要贪图一时的风光而开出罪恶的花朵,留下终身的憾恨。
1983年11月14日讲于彰化县政府大礼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