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后退,影子也向后转。
行为,常决定人一生的成败。世间上的人,有的荣华富贵,有的贫苦潦倒,这是为什么呢?有的人把它归之于命运,其实这不完全是命运的关系,一个人的贫贱显达,是依行为而决定的,行为有因果的关系,种什么因,就收什么果。有的人幸福快乐,有的人烦恼痛苦,有的人纵情声色,有的人怨天尤人;为善为恶,全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就会造大孽因,一念觉也能登菩提岸。
有位医生,受邀到英国伦敦参加医学会议,他买好了机票,航空公司也为他排好了机位,结果登机的时间到了,他却没有去搭飞机,在机场等着送行的朋友觉得奇怪,打电话也找不到人。为什么呢?原来他在赴机场的路上遇到车祸,有位少女受伤流血,情况危急,他善心一动,立刻下车施救,又亲自把少女送到医院治疗,因此赶不上搭机时间,只好重新安排。等他抵达伦敦的时候,医学会议已经进行了一半。开完会回到台湾,他儿子却带着那位少女在机场接他,跟他说:“爸爸,谢谢您挽救了我们的婚姻。”
原来那个少女是他儿子追求多年的女朋友,由于女方的妈妈是被庸医医死的,所以他的父亲恨透了医生,一直不同意他们交往。这次女儿出了车祸,在生死一瞬间,却又被医生救活,侥幸没有成为残废。而这个医生恩人,偏偏又是女儿男友的父亲,这一来,他就不好意思再反对下去,终于成全了这对小儿女的婚姻。那位医生知道前因后果以后,不觉叹息道:“我当时只想到要把那个受伤的少女救活,没想到反而救了自己的媳妇,真是老天有眼!”
这个“老天有眼”,就是行为的因果循环。少女的母亲被庸医治死是因,引起少女父亲对医生的恨,反对少女嫁给医生就是果;而这位医生一念慈悲,救了少女是因,感化了女方家长,使这对小儿女婚姻圆满是果。如同天上乌云聚积必然降雨,地下稻禾缺水必然干枯一样,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自我的行为不检讨,反而怨天尤人,这是不知佛法,是不应该的。
印度有一种制度,把人民依照尊卑不同的身份划分成四个阶级,最尊贵的一级就是婆罗门,婆罗门都是世袭的。有人问他们凭什么能这样?他们说:“我们生来就是婆罗门。”
佛陀提倡平等,认为每个人的尊卑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为的,本身的行为才能决定是在清凉世界享受安乐,还是在娑婆污泥中受苦。如同一个人如果犯了恶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如果做了好事,就会受人尊重、敬爱,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这种“不愿生,强迫其生;不愿死,强迫其死”的力量。不但人到世间来受生是由于个人的行为业力的牵引,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不想死也由不得人。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停,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你向前走,影子跟你前进;你后退,影子也向后转。这种如影随形的行为因果,在佛教里就叫作“业”。
现在把行为业力影响我们一生的关系,作个解说:
一、行为成业的原因
我们常说“我的业障深重啦”、“我作孽了”、“我造了业”,这就是行为的造作。像花叶受到雨水的滋润就生长,遇到火焰就枯萎一样,行为可以发业,行为可以润生。业报有善有恶,维系了我们累劫的生命,尽管肉体和躯壳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个业报却在过去、现在、未来恒常不断地回转,永不间断。
行为成业的原因有很多种,前因后果交缠在一起,常常不容易看出一个究竟。有的人见到初生的婴儿就欢喜,见到垂死的老人就哀伤,这是不懂得业的关系。其实出生是迈向死亡的第一步,而死亡却是新生的开始。往生,如同房子坏了,要换一个新屋;衣服旧了,要换一件新衣;身体老朽了,当然要换一个新的健康身体。人是死不了的,死的只是这个身躯,他的“业”才是生命真正的根,老死之后,弃去这个烂躯壳,随业去转世投胎,又搬到另一个身体里面,就好像枝头的花叶虽然枯萎凋谢,但是根茎依然存在,雨露一沾,它又繁花绿叶,灿烂地开放起来。
行为造作成业的原因,有时候是由口说而来,不要以为说了就消失,说出来的话会成为“业”,会有报应,要负责任的。现在的青少年脾气很大,有时候走路不小心,对他多瞄了一眼,他就戳你一刀,这么一瞄,就成了行为的责任,成了业。不但口说的会成为业,手做的、心想的、所见的、所关心的人与事,乃至一切学习与执爱,都可以成为业。
以下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行为的业:
1.行为如镜子:你对着镜子哈哈一笑,镜子里的人也跟着眉开眼笑;你哭,他也在镜子里陪你流泪。行为业力像镜子一样,忠实反映自己的一切造作。
2.行为如种子:一树果子有酸甜苦辣,正如人有贫富贵贱,我们的行为就像种子落地而开花结果一样,所有的健康疾病、富裕贫寒、快乐(痛苦)的遭遇,都不一样,都是行为造成的业。
3.行为如习惯:行为是有惯性的,怎么样的习惯影响行为,就会承受什么样的业力。譬如同样是参观动物园,各人因习惯不同,而有不同的想法:商人看动物的时候,会盘算这么多动物,一天要喂多少食料,从采购到运输,养一只动物要花费多少成本?如果是警察,他会习惯性地想:这铁栅门安全不安全?这动物会不会伤害人呢?如果是牙医师,他会注意这个动物尖锐的牙齿,不知不觉地跟人齿做比较。如果是一个服装设计师,他心里会想:这个兽皮,如果做一套皮衣,一定很暖和……种种习惯影响人的行为,就会产生种种差别歧异的业。
一旦行为成为业力,就像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无所逃遁于天地之间,即使是微小的业都可以转为广大,如同滴水虽微,可以穿石一样。你供养他人一朵花,虽然只是一件微小的事,但是这一朵小小的花不但使人心生欢喜,澄净他人的身、口、意三业,它的香味与清净更被你散布十方,让大家都能同沾法喜,这个功德就不止于一朵小花了,你的机遇都会随着这个功德而扩展开来。
打人一个耳光,给他一拳,本来不是杀人重罪,但是如果以打人为乐,后果就严重了。又如家里宴客,要你宰鸡杀鱼,你心怀悲悯,觉得众生性命微脆,几乎不忍下手屠宰,这时,假若有个客人不但嘲笑你,还抓着你的手强迫你屠杀,挑起你的杀心,坏了你的慈悲,这个陷人于不仁不义的罪过就太大了,所谓“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就是说善业暗长,恶业潜报的意思。
有位证得天眼通的人,看到一个恶鬼,凶狠地鞭挞路边的死尸,一边打一边咒骂。这个有天眼通的人觉得奇怪,就上前问道:“喂,人都死了,你还鞭打他做什么?”那个恶鬼气愤地回答:“他就是我呀,生时造作了罪业,害我死后沦落地狱受苦,我不打他打谁?”
这个天眼通的人又看到另一个地方,也有一个死尸横躺路边,一位天人正在为死人散花,状极虔敬,天眼通的人走上前问:“人都死了,为什么把花洒在他的尸体上?”那位天人一面散花一面说:“这个尸体是我的肉身,因为生前多种福田,多布施功德,种下我今天上升忉利天享福的果报,我实在是很感谢他,所以才来散花致敬啊!”
这种善恶随身至死不灭的情形,就是行为成业的一个借鉴。
佛陀住世时,胜鬘夫人曾向佛陀提出几个问题,请求佛陀慈悲开示,胜鬘夫人问:“佛陀,为什么美女无钱?”
佛陀答道:“外表美丽,内心却贪婪丑恶,钱如花果,不长在恶地。”
胜鬘夫人又问:“为什么有钱的人丑陋?”
佛陀回答:“丑陋者心地高贵,能忍辱精进,财富的路自然由他驰骋。”
胜鬘夫人再问:“为什么有丑陋无钱的人?”
佛陀答:“若人骄慢懒惰一如其面,钱从何来?”
“为什么有人美丽而有钱?”
佛陀微笑说:“菩提树的种子若撒在沃土与桃源里,自然开出一树的绿荫,果报因缘正同此理。”
这些问题用古德的“十来偈”说明,就更容易了解: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行为是因,业报是果,就像风吹过湖面,使湖水泛起涟漪一样,什么样的行为产生什么样的业力。当业力如轻烟升起,散入空中,必然改变原有的环境结构,潜伏成为下一次大气变化的因素,就像烧废电缆会产生巨毒二□英一样;看不见,并不等于它不存在。
二、行为善恶的种类
业有善业有恶业,有不定业有无记业(不是善,不是恶),有从身、口、意所造的三业(身所作的杀、盗、淫,口所作的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所起的贪、瞋、邪见),有从无始以来无明所染的三业(欲求无餍的贪业,迷乱怒忿的瞋业,妄想颠倒的痴业)。有的业称作白业,也就是十善业,无愧于本心自性,无愧于屋漏,青天不昧,暗室不欺,当然是好的行为;有的业是黑业,也就是十恶业,指种种阴险伪诈,不好的行为。
有引业和满业,引业就是总报业,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大业力,在生死轮回中起伏,牵引我们在五趣六道中轮回。满业就是别报业,我们生而为人,可是经历与遭遇各各不同,所谓富贵贫贱、穷途融通、贤与不肖均有歧异,甚至于喑哑盲聋、风流娇媚,亦随人而异,三途众生,无一能免。
有定业和不定业,我们的身体如果被针刺刀割,会皮破血流;被拳打脚踢,会淤血青肿;至于内脏暗损、心理失调的,表面上若无其事,可是病菌暗中滋长,侵蚀感染,不知哪一天会忽然发作,逃不掉致命的恶果,这种情况就是定业和不定业。所谓定业,是造了业,报时俱定,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已经定了,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俗话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叫作定业。所谓不定业,是造了业有报应,可是报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你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显不出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叫作不定业。
至于共业和不共业,就是际遇感受相同与不相同的业,像发生空难,飞机上的乘客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身份,却一起罹难,是共业。而有的乘客,本来是要搭乘这一班次的,但因有事,就提前或延后改搭其他班次的飞机,免于一死,这就是不共业。
共业有“共中共”的业和“共中不共”的业,比方说:山河日月、风霜雨露,我们人人同沾共沐,有一样的感受,是共中共的业;田地房舍、金银珠宝,我们人人多寡不同,有大小的歧异,你拥有的多,我拥有的少,都不相同。好像一车的人遇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是共中不共的业。
不共业也分为两种: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比方说我们有牙痛和胃病,牙齿与胃本来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没有什么关系,可是牙痛胃痛造成头痛,头痛造成神经痛,痛苦的感觉弥漫全身,成了连锁反应。又比如你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本来与我没有关系,可是由于彼此有血缘关系,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你哭泣我就悲伤,你兴奋我也高兴,彼此有共业的关系,就是不共中的共业。至于不共中的不共业,好像在马路上来往的行人,彼此陌生,不认识对方,他的欢喜与你无关,他的痛苦你不关心,即使看到路上花车游行或丧家出殡,看到别人一团喜气或哀伤,却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善恶业报里的类别很多,一般人往往不明白业报的关系,常常误认没有因果,诽谤善恶业报。有一个信徒曾对他的师父说:“师父,我现在不拜观世音菩萨了。”
师父问他:“咦,你拜观世音菩萨拜了十几年,怎么不信了?”
他说:“我花了不少钱做善事,祈求观世音菩萨替我消灾增福,可是别人并没有因为我花钱行善就歌颂我,我儿子也没有做大官,观世音菩萨没有保佑我出名升官,我还拜她做什么?”
这个信徒不是为了脱生死而拜观音,不是为普度众生,慈航接引而拜观音,却是为升官、发财、出名而拜观音。
还有一个信徒买了两个蜡做的假苹果和一串香蕉,一年到头供奉在佛祖前,每天向佛祖要求:“佛祖呀,保佑我的儿子做大老板,我的女儿嫁给富翁,我的全家升官发财,我的珠宝一直增加,我的身体永远永远健康……”给佛祖吃几根假香蕉几个假苹果,就要讨回这么庞大的福报。
要知道经济上有经济上的因果,道德上有道德上的因果,健康上有健康上的因果,是毫厘不爽,不能错乱的,行为上是善是恶,业报上就是黑是白。
正信的佛教徒要提升信仰的内涵与品质,坚定行为业报如影随形的正念,努力实践古灵神赞禅师“心境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的境界,了知诸相皆空,无坏亦无成,从行为上痛下功夫,融佛法于生活中,摄禅理于心念间,才能在生死流转的业报苦海中超脱,觅见人生的光明。
三、行为对时空的影响
一个人行为的好坏,在悠远无限的时空中,善恶业力永不失坏。花的种子现在种下去,就会成长;现在不种,把它干藏起来,10年、20年后再下种,它一样会绽放开花。行为的影响好像种子,有的立刻有报应,有的却在时间中潜存滋长,蛰伏着等待因缘俱足才来相报。
行为在空间中也一样具有长远的影响力。根据医学研究,我们人的身体平均每7年一变。一个3岁的婴儿,长成80岁的老人,中间大约经过10次变化,可是你不能说这个80岁的老翁和从前3岁的小孩子没有关系。不管外形怎么改变,他的血型和遗传基因是永远不变的。行为业力如同血型和基因,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迁,它永远存在。
所以行为业报不受时空的影响,有的是现世报,称为现报业;有的来生才报应,称为生报业;有的要到多生多世之后才会显现,称为后报业。至于如何去受报,简单说明如下:
1.随重而报:行为业力依重业先受报,以大善大恶做标准。好比现世的恶人一旦失势,立刻引起四面八方的挞伐,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所逃遁;大善人若忽然毁家,三山五岳受过恩惠的人也会群起襄助报恩。
2.随习而报:这是随习惯而受报应。《观无量寿经》认为念佛十念即可往生,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天天念、年年念、随时随地续续念呢?因为念成习惯,念到心心念念相续,滴水不漏的地步,才能在临终时提起正念蒙佛接引往生。如果没有念成习惯,一旦灾难降临,一慌张就直呼:“救命哦!救命哦!”如此心念紊乱,是提不起正念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所以平日养成念佛的习惯很重要,如此持续不中断,才能在最后的一刹那,坚定而不惊恐,成就法身慧命,往生善道,这就是随习惯的生报业。
3.随念而报:随忆念受报者,是生前没有造作大善大恶的业,也不曾造作习惯性的善恶业,临命终时,忽然忆念善行,就引发善业而感生人天果报;如果忽然忆念恶行,就会引发恶业而堕入三恶道。所以,临命终时,最好能为往者念佛说法,让往者一心愿生净土、忆念善行,引发善业来感果。
四、行为决定的结果
佛教里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力量,但是再怎样大的神通,也敌不过业力;行为决定的结果是不可转移不可消灭的。
由行为决定的因果就是报应,我们不能仗着自己年轻、有钱、有权势,就肆意逞强,独断妄行,要谨慎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等积孽成祸、恶贯满盈时再来后悔,那就来不及了。因为,天下没有不坏的身、不改的境;青山可以不老,绿水可以常流,一旦受到污染破坏,生态失去平衡,再好的青山绿水也会在一夜之间变色,山崩塌,水枯涸,千年形躯尽毁。像台湾地区淡水河的污染、爱河的腐臭、东北角海岸的破坏、花莲海水变污浊等,都是要赔上百千万倍巨大代价而不易救治的。
人也一样,人对自己的行为因果常常短视而茫昧,甚至业报临头犹冥顽不知悔改。如同中峰明本禅师说的:“荡尽从前垃圾堆,依然满地是尘埃。”
对于行为决定的业力,有几个原则可以解开业力的迷惑:
1.自力创造,不由神力:天无云不雨,木无火不燃,行为业力终久必报,神通亦敌不过业力。像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他有天眼通,能知道众鬼的罪业报应因缘。有一天,他忽然想起死去的母亲,于是运用神通力,见到亡母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针缝似的细小,皮骨联结在一起。
目犍连见了大惊,伤痛至极,立刻用钵盛了饭菜,借神通力往飨老母,但是他的母亲取饭尚未入口,饭食在手中即化为火炭,不能进食,目犍连悲号哀泣,不能自已。他能知道众鬼的因缘业报,却不知道母亲究竟是什么罪业因缘如此受苦,于是哀伤地请示佛陀:“佛陀,弟子今日以神通见到我的母亲,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取食成火,不能哺饭,不知是何因缘牵累?请佛陀慈悲开导。”
佛陀回答:“目犍连,你的母亲在生之时,谤佛毁僧,不信因果正法,又贪瞋邪恶,所以该当受此苦报。”
目犍连听了,宛如焦雷轰顶,一方面为母亲受苦而心痛神伤,一方面也凛畏于罪根深结,竟连神通力都无法拔除。后来还是佛陀教导他举行盂兰盆之法,供佛及斋僧,才使他的母亲脱离饿鬼之苦。这就是自力创造胜过他力,业力胜过神通力的一个例子。
2.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凡事不论好坏,多半由自作自受,既不是神为我们安排的,也不是天意偏私袒护,业力之前,大家都是机会均等,没有特殊例外,好坏与否,只看自己是否能应机把握、随缘得度。
从前有位富翁,养了几个好吃懒做的儿子,富翁临死之前特别把儿子们叫到床前,跟他们说:“我在屋后的田地里埋了几瓮银子,等我死了以后,你们可以去挖出来用,日子就可以过得好,不愁衣食了。”
这富翁一咽气,那几个儿子立刻拿锄头、镐铲来到屋后的田地,急急寻找银瓮。他们每天从早上挖到晚上,日复一日,把几十顷的田地都挖透了,却没有人挖到银子,他们不死心,又从头到尾挖了几遍,仍然一无所有。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恨声不绝,看看播种季节已到,只得勉强把粮食种子埋下,既灰心又失望。
想不到,这年四乡八镇都闹欠收,唯独这富翁家的田里禾粮长得又高又大,收成特别好,使几个儿子发了财。他们一研议,原来是田地翻了几次,土质又肥沃,利于秧苗生长,才有累累的米粮满仓,这时候他们才知道老富翁并没有骗他们,才解悟土地的本身即是金银,要努力耕耘才能发掘出来。从此以后,兄弟几个年年翻土耕种不遗余力,家道也因之更加富裕了。
这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行为影响,就是业报,就是因果。
3.前途光明,希望无穷:业,有约束性,如天才的资赋并非人人能有,视父母的遗传因子而定,受父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等一代又一代的影响而增减,这是先天的业。
业,也有可变性,一个人的祸福休戚,不是定命的,不是完全注定而一成不变的,一切得失成败,还要看这个人日夜呼吸之间的行善或为恶,命运的轨迹写在他的行为因果上,善得善报,恶得恶报,这是后天的业。总括起来说,“罪业本空由心造”,我们只要能“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人生前途必然光明无限,希望无穷。如同蛹破茧而成蝶,花开苞而绽香一样,弃去昨日之恶,始能成就今日之善,所以忏悔偈说: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4.善恶因果,决定有报:如果我现在坐在牢狱里,没有关系,等我的业、我的罪刑期满了,我就自由了;如果我处处碰壁、头头绝望,没有关系,等我的业消除了,自然否极泰来,一切又有希望了。这个行为业力的第四个要点就是善恶因果,必定有报的。
有的父母亲为了抚儿育女,辛辛苦苦工作,忙忙碌碌赚钱,累得昏天黑地,结果积劳成疾,把偌大家产全部遗留给子女享用,自己反而连一点福都没有享,就撒手尘寰,驾鹤西归,这不是欠儿女的债,做牛做马来报答吗?有的父母半生贫困潦倒,不但不能给儿女幸福生活,反而要靠儿女赚钱供养,由富贵成功的儿女来孝顺侍奉,这不是儿女来还父母的债务,来还这个因果吗?所以善恶业力,在冥冥之中有无穷奥妙的关系。
过去有一对中年夫妇,很虔诚地每日到寺庙礼拜观世音菩萨,请求菩萨垂怜他们膝下犹虚的缺憾。几年过去,果然如愿以偿,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这对夫妇高兴得不得了,为了感谢菩萨送子,决定为菩萨塑装金身,而且每日上香供花献果,非常的虔敬。一转眼这个白白胖胖的小儿子长到2岁了,天真可爱,人见人羡,忽然有一天,这小孩子竟然得了急病,一命呜呼。这对夫妇伤心绝望,对着菩萨骂道:“菩萨,我们夫妇为了感谢你赐子之恩,天天上香献花,还为您重装金身,你竟然不庇佑孩子,让死神夺去了孩子的生命,我们明天一定要到庙里找你算账,把替你装的金身敲掉打坏!”
晚上睡觉时,观世音菩萨在这对夫妇梦中显圣开示:“你们的申诉我都知道,你们人过中年而无子女,本来是因果注定无可免,鉴于你们一片诚心,逆转了晚年无子的苦境。可是你们现在生的这个白胖儿子,是你们前世结下的讨债鬼,将来不但会把你们弄得倾家荡产、钱财散尽,还会要你们夫妇的老命。我因怜惜你们夫妇恭敬护持寺院,虔信供养三宝,所以劝这个讨债鬼早日离开你们,成全你们一世善业。你们要了解世间因缘微妙,业报潜消,在时空中是绵延不断的啊!”
这对夫妇在睡梦中蒙观世音菩萨一番点化,猛然惊醒,从此不再自怨自艾,反而更加虔敬地奉持观世音菩萨。
佛光山大愿殿有一副对联,写着:
永念亲恩今日有缘今日度,
本无地狱此心能造此心消。
就是说明罪业善业都是由心所造:心的行为好,虽然历经千百劫难,仍然能得大自在;心的行为不好,即使原有深厚福泽,也会一时冰消。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句诗“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很贴切地形容业力常在的情况。
唐代的仰山慧寂禅师9岁时,被父母送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14岁,父母又忽然把他接回家,令他还俗结婚。慧寂禅师不愿意重返红尘,他的父亲不得不说出送他入佛门的因缘:“有位算命先生说你命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无法抚养长大。现在你已度过厄运,可以还俗了,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再回寺里过清苦生活呢?”
慧寂禅师听了,不觉万分感慨,一方面不愿意背弃僧门,一方面又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但是这种伪善伪信、自私自利的行为,一定会招致报应。于是他趁家人不注意时,用柴刀把自己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一刀斩断下来,长跪不起的请求:“孩儿不肖,身入佛门为正信弟子,此生誓愿求取无上正等正觉,双亲大恩大德,孩儿当时时祈愿回向,却绝不能再还俗娶妻。今断二指,以示决心,请双亲成全孩儿心愿吧!”
他的父母见儿子意志坚决,难再更改,不得不勉强应允,黯然接受慧寂禅师重返僧门的意愿。后来慧寂禅师成为沩山灵佑禅师门下有名的大弟子,成就了中国禅宗里“沩仰宗”一派,人们称他为“小释迦”。
所以,行为业力和因果报应是相生相成,互为循环的。劫,不一定是劫,也许是乘愿之始;福,未必终是福,或许会转为祸之根苗。劫难福祸,尽由因果相乘,因果植于行为善恶,湛湛青天之中,确有不可欺瞒的业力存在。
1982年11月19日讲于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