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3]原文标题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我应该更早些放弃共产党》,记者为乔纳森·斯蒂尔,原载2011年8月16日英国《卫报》。
[4]本文为俄罗斯《独立报》对原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访谈录,译自2010年4月6日俄罗斯《独立报·政治专刊》,原文标题为《戈尔巴乔夫:我不推卸责任》。
[5]俄文“перестройка”实际上含有“改造、改建、重建”等意思,与通常使用的“改革”(реформа)不同。戈尔巴乔夫1986年4月在一次外出讲话中第一次使用“перестройка”一词,后来“改造”与“公开性、新思维”等词语成了戈尔巴乔夫自造和专属的政治名词。在英语、德语等文献中,“改造、公开性”等俄语词一般采用音译标注。20年来,国内习惯将其翻译成“改革”。为便于阅读,这里也只好沿用这种译法,但提请读者注意其特指性。
[6]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66年4月苏共23大之后,主席团改称政治局)、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主持推出“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的改革,通称“新经济体制”。推行“新经济体制”曾经使苏联经济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之后这些措施逐渐淡出。
[7]为此,我们特意查阅了列宁的原话。列宁在1921年10月14日《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指出:“为了做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通过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我们还查阅了那一时期列宁有关新经济政策的论述。可以看出,列宁一方面在向全党同志解释采取新经济政策是局势所迫,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也反复强调,新经济政策是不得已的“退却”,是“迂回的措施”,目的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再“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在《论粮食税》(1921年4月21日)中指出:“……不仅由于上述一些原因,而且由于合作社便于把千百万居民以至于全体居民联合起来,组织起来,而这种情况,从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又是一大优点。”列宁接着强调,之所以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为了使‘我们’能顺利地完成我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就必须懂得,需要经过哪些中间的途径、方法、手段和辅助办法,才能使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键就在这里”。在《关于俄共策略的报告提纲》[1921年6月13日] 一文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一文中指出,新经济政策是“退却”,但绝不是投降,而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竞赛”和“殊死斗争”。在《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1921年10月29日)一文中,列宁鲜明地指出:“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其间,列宁还批评了布哈林在新经济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问题上的“文人气”、自由主义和自作聪明。对于当时“路标转换派”把“新经济政策看成向恢复资本主义方向演变,指望苏维埃国家蜕化为资产阶级国家”的说法,列宁予以严词批驳。可见,在此,号称“列宁的学生”的戈尔巴乔夫在断章取义,片面理解了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论述和思想。列宁始终强调对社会主义美好未来的追求,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商业办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列宁在施行新经济政策的时候特别强调:“我们现在退却,好像是在向后退,但是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先后退几步,然后再快跑,更有力地向前跳。仅仅是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我们才在施行我们的新经济政策时向后退却……以便在退却之后开始极顽强地向前进攻。”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1921年11月5日)一文中指出:“我们已经退到了国家资本主义……这次必要的退却进行得越自觉,越协调,成见越少,那么,我们就会越快停止退却,而随后的胜利进击就会越有把握,越迅速,越波澜壮阔。”——编者注
[8]费·达·库拉科夫(1918~1978年),苏共和苏联领导人。曾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是苏共负责农业问题的领导人。1978年库拉科夫由于心脏病突发逝世后,同样来自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戈尔巴乔夫接任其职权。
[9]译自2010年5月18日俄罗斯《独立报》政治版,原文标题为《利加乔夫:我们不再让领导用公款喝酒》。
[10]叶戈尔·库兹米奇·利加乔夫,苏共党员。改革时期任苏共中央书记(1983~1985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第三届国家杜马议员。
[11]指叶利钦,此句话出现在一次党的会议过程中,利加乔夫与叶利钦在大会主席台上的公开辩论。
[12]前者主要生产自动装卸卡车,后者主要生产“拉达”、“日古利”等品牌小轿车。
[13]弗拉基米尔·古辛斯基,俄罗斯传媒大亨,俄罗斯联邦金融寡头的七巨头之一。古辛斯基出身俄罗斯的犹太民族,1952年生于莫斯科,曾先后就读于古布金石油天然气工业学院工程技术专业和国立卢那察尔斯基戏剧艺术学院导演专业。1989年,古辛斯基的咨询公司与美国阿尔诺尔德·波特尔法律公司联合成立著名的传媒集团——“桥”传媒公司。古辛斯基持有该公司50%的资本。普京上台后,古辛斯基流亡西班牙。
[14]别列佐夫斯基,集数学家、金融家、媒体大亨和“政坛鬼才”各种身份于一身,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别列佐夫斯基在石油部门赚黑心钱也比较顺利。1995年12月,以他的银行财团为首,由他的“罗卡瓦斯”、“国家金融公司”和斯摩棱斯基的“首都储蓄银行”一起,以抵押拍卖的方式收购了51%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控股公司的股票。而这家公司是在拍卖前几个月按总统令建立的。别列佐夫斯基在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的股份也是构成其金融帝国的一部分。1996年,俄罗斯总统换届选举,各金融、工业集团在别列佐夫斯基的撮合下,联合起来支持叶利钦竞选。叶利钦竞选成功后,别列佐夫斯基被任命为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别列佐夫斯基曾说,由其本人、波塔宁、古辛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阿文、弗里德曼、斯摩棱斯基等七人创立和领导的六个金融及工业集团控制着俄罗斯经济的50%左右。普京政府上台后,霍多尔科夫斯基锒铛入狱。金融巨头别列佐夫斯基、媒体大王古辛斯基流亡国外。
[15]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омоносов,1711年11月19日至1765年4月15日,俄历1711年11月8日至1765年4月4日),俄国科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诗人,出生于阿尔汉格尔斯卡亚省杰尼索夫卡村的一个渔民家庭。1730年,他到莫斯科考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1735年转入圣彼得堡科学院附属大学学习,1736年又被送到德国留学,1741年回圣彼得堡科学院任物理学副教授,1745年8月成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和化学教授。1748年秋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创建了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1755年创办了莫斯科大学。1760年他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1764年当选为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院士,1765年4月15日卒于圣彼得堡。
[16]阿纳托利·亚历山德洛维奇·索布恰克(Анатолий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Собчак,1937年8月10日至2000年2月20日),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苏联民主派的代表人物。1989年进入苏共,两年后苏共败亡之前退出苏共。他生前称,加入苏共是其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他曾任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主任。在戈尔巴乔夫发动“公开性、民主化”运动的浪潮中,索布恰克先后当选人民代表和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在他的支持下,列宁格勒市改名为圣彼得堡市,他担任首任市长。正是在这一时期,自东德回国后的普京在他的提携下走上了当地的政治舞台。
[17]本文译自2010年4月20日俄罗斯《独立报》政治版,原文标题为《庞大的工作始于戈尔巴乔夫的倡议之前》。
[18]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1982~1985年任苏共中央书记,同时任苏共中央经济部领导。1985~1990年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91年退休后,他被推选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人选,名列叶利钦之后。1990~2003年,任国家杜马议员,领导着“人民政权”议员团。2003年9月被任命为俄罗斯联邦议会上院别尔哥罗德州代表,享有国家杜马议员全权。
[19]全名为乌拉尔谢·奥尔忠尼启泽重型机械制造厂,是全苏最大的重型工业制造业基地之一。
[20]以上三位均为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倚重的经济智囊。前两位还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度出任俄罗斯政府副总理。
[21]本文译自2010年5月18日俄罗斯《独立报》政治版,原文标题为《实行民主是必然的》。
[22]瓦季姆·梅德韦杰夫,经济学博士,1992年起在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工作,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1986~1990年任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8~1990年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23]位于莫斯科市的一处风景别墅地。
[24]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В. С. Павлов,1937~2003年),原苏联共产党党员,经济活动家,曾任苏联内阁总理。“8·19”事件的参加者之一。毕业于莫斯科财经学院。经济学博士。毕业后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曾经当过税务稽查警察,1962年参加苏联共产党,1979年调任到苏联财政部,成为经济师,担任财政部的财务以及成本和价格科科长,1986年8月当选苏联财政部第一副部长。1989年6月7日,当选为苏联国家价格统计委员会主席,并宣布放开苏联物价,宣布以新纸币兑换旧纸币的经济措施,使得群众的积蓄一无所有,遭到群众强烈抗议。1989年7月17日至1991年1月14日当选苏联财政部部长,1990年7月当选苏共中央委员,1991年8月19日加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希望取得政权后,重新实行新的经济政策,但随后“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失败,8月19日晚宣布因“高血压”住院。随后被逮捕并且被雅可夫列夫把持的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开除,关押在莫斯科水兵寂静监狱,1994年被特赦。1996~1997年在莫斯科一家商业银行担任经济顾问。曾任俄罗斯经济协会副主席,2003年3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73岁。
[25]译自2010年5月18日俄罗斯《独立报》,原文为记者罗莎·茨韦特科娃对卢基扬诺夫的访谈,原文标题为《卢基扬诺夫:这曾是拯救苏联的绝望一搏》。
[26]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卢基扬诺夫,俄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席,法学博士、莫斯科大学教授,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1930年生于俄罗斯斯库拉斯克。他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87~1988年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1988年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第一副主席。1989年5月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副主席。1990年8月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91年8月,因被指控参与“8·19”事件而辞去主席职务,被逮捕受审。1994年2月根据国家杜马决议获大赦。
[27]卢基扬诺夫把他在1991年8月19~22日期间对所发生事件的笔记拿给我看,这些笔记不是以天,而是以小时和分钟来记录的。——译者引自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增订再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8]“芝加哥小子”,又称“芝加哥男孩”,指一群在芝加哥大学学习过的经济学家,货币政策深受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影响。在推翻阿连德政府两年后,皮诺切特独裁政权无力控制通货膨胀,“芝加哥小子”开始在军政府里真正发挥影响。他们推荐采用弗里德曼所谓的“休克疗法”,即立即停止用货币印刷来解决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削减20~25个百分点、裁掉数以万计的政府工作人员、停止工资和物价控制、实行国有工业私有化并解除对资本市场的管制。
[29]奥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诺切特·乌加尔特(卡斯蒂利亚语: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1915年11月25日至2006年12月10日),1973~1990年为智利军事独裁首脑。在美国支持下,他通过流血政变推翻了民选总统阿连德,建立军政府。在任期内,他进行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同时残酷打击异己,造成大量侵犯人权的事件。皮诺切特反对者认为其破坏了智利的民主政治,实行了导致数千名反对者死伤的国家恐怖主义政策,攫取个人利益,经济政策迎合富人而中下阶层利益受损。
[30]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经济学家,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以及主张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是《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的作者,该书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自发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皮诺切特上台后开始用强力手段推行市场经济改革,改革方案是由萨克斯等一批美国青年经济学家策划的,这些人中不少曾受教于弗里德曼。这种经济转型引起智利国内失业与贫穷现象严重,遭到左翼人士反对,皮诺切特对他们实施镇压,国内矛盾激化。于是,一些人指责弗里德曼同智利问题有牵连,设在瑞典的智利委员会则把弗里德曼称为“要对智利的失业饥饿政策负有罪责的经济学家”。
[31]列昂尼德·伊万诺维奇·阿巴尔金(Леонид Иванович Абалкин),男,1930年5月5日生,博士,教授,院士,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1962年在俄罗斯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管理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部长会议经济改革委员会主席。
[32]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H. И. Рыжков),1929年9月28日生,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自然垄断委员会主席。曾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33]罗伊·麦德维杰夫(Р. А. Медведев),1925年生,苏联著名历史学家和持不同政见者。1991年,麦德维杰夫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共中央委员。作为局内人,麦德维杰夫与1991年苏联和俄罗斯的高层亲身接触,直接参与了一些具有决定意义的会议,甚至持有一些重要人物如卢基扬诺夫关于“8 ·19”事件的笔记。麦德维杰夫出版了《让历史来审判》(1981年)、《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1981年)、《论社会主义民主》(1982年)、《政治日记》(1983年)、《论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与意大利记者皮尔罗·奥斯特林诺的谈话》(1984年)、《斯大林周围的人——六位苏联政治领导人的政治传记》(1986年)、《布哈林的最后岁月》(1988年)、《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1989年)、《赫鲁晓夫政治生涯》(1991年)、《普京时代——世纪之交的俄罗斯》(2001年)、《俄罗斯向何处去——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2003年)以及《苏联的最后一年》(2004年)等多部著作。
[34]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1904年2月21日至1980年12月18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以经济专家和务实派著称。1946年,柯西金 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48年成为正式委员。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柯西金继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一职,直到1980年去世前夕方才卸任。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主持推出了“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的改革,通称“新经济体制”。推行“新经济体制”曾经使苏联经济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35]指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所谓“布拉格之春”事件。
[36]新闻界称《新奥加廖沃协议》为“文明的离婚”,但此事并非如此简单。我同戈尔巴乔夫突然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我们两者的利益终于相互一致了,这些角色让我俩完全满意。戈尔巴乔夫保住他最高的职位,我则保住自己的独立。这对于我们两人而言乃是理想的决策。新联盟条约的最后文本刊登在1991年11月27日的《消息报》和《真理报》上。——译者引自叶利钦《总统笔记》。
[37]“核桃厅”在克里姆林宫,与总统会客室相邻,这个房间历来是苏联政治局常委“小范围”商讨最重大、最敏感问题的地方。——译者注
[38]尤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939年生于卡拉卡尔巴克自治共和国。1989~1991年任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90~1991年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1年8月作为苏共莫斯科市委支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活动案证人被传讯。
[39]本文译自2009年10月22日俄罗斯《新闻时报》,原文为该报记者米哈伊尔·维格南斯基对谢瓦尔德纳泽的一篇专访,原文标题为《我和戈尔巴乔夫商定不让苏联介入》。
[40]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Эдуард Шеварднадзе),1928年1月25日出生于格鲁吉亚黑海沿岸的一个教师家庭。1946年,年仅18岁的谢瓦尔德纳泽就出任共青团库塔伊西区委部长,后任区委第二书记。1957年任格鲁吉亚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1959年毕业于国立库塔伊西师范学院。1972年当选为格鲁吉亚共产党第比利斯市委第一书记,同年当选为格鲁吉亚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1985~1990年,出任苏联外交部部长。1992年,他从莫斯科回到已宣布独立的格鲁吉亚,出任格鲁吉亚国务委员会主席。同年10月,当选为格议会主席(国家元首)。1993年11月任新成立的格鲁吉亚公民联盟主席。1995年11月,他以压倒多数票当选为独立后的格鲁吉亚首任民选总统。在2000年4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他以多数票再次当选总统,在结束国内政治纷争和平息内乱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11月2日,格鲁吉亚举行议会选举,支持谢瓦尔德纳泽的力量获得绝大多数,但反对派以当局在选举中舞弊为由,拒绝承认选举结果,并组织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谢瓦尔德纳泽辞职,从而引发政局动荡。谢瓦尔德纳泽被迫于2003年11月23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谢瓦尔德纳泽因满头银发、办事圆滑和老练而被家乡人称为“白狐狸”。他在执政期间曾数次遭到行刺,但都幸免于难。他育有一子一女。
[41]1990年2月13日在渥太华举行的北约和华约外长关于“开放天空”的会议上,苏、美、英、法外长达成了举行就德国统一问题进行谈判的“2+4”会议(即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和四国外长会议)的协议,使德国统一进入新的阶段。“开放天空”的建议最早是由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的。1955年7月,在美、英、法、苏于日内瓦举行的高级会议上,艾森豪威尔向苏联提出了开放天空的建议,即美苏相互允许对方利用侦察机对己方军事设施进行空中侦察,以避免由于猜忌而造成的紧张。经过多年的协调,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25个国家于1992年3月24日最终在赫尔辛基签署了这一条约。在所有签署国的议会陆续批准后,该条约终于从2002年1月1日开始生效。
[42]詹姆斯·艾迪生·贝克三世(James Addison Baker III),1930年4月28日生,美国政府官员、政党竞选活动家和律师。曾经是福特、里根、老布什、小布什四任美国总统的竞选顾问,曾任美国白宫办公厅主任(1981~1985年,1992~1993年)、美国财政部部长(1985~1988年)和美国国务卿(1989~1992年)。他和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日本财长竹下登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这就是有名的“广场协议”。1990年使美国和苏联达成两德统一协定。1990~1991年帮助协调反对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国际联盟,同年获总统自由勋章。2006年国防部部长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辞职后,他成功推荐罗伯特·盖茨继任。
[43]汉斯-迪特里希·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1927年3月21日生于萨克森-安哈尔特州,他是德国自由民主党(FDP)内的一名重要人物。1969~1974年担任德国内政部部长以及1974~1992年(有间隔)担任德国外交部部长、德国副总理。1974~1985年任自民党(FDP)主席。
[44]埃里希·昂纳克于1971年5月3日作为瓦尔特·乌布利希的继任者当选为德国统一社会党(SED)中央委员会书记,随后在1976年当选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里希·昂纳克从1975年10月29日同时担任民主德国国家领导人。20世纪80年代冷战形势发生变化,西方国家加紧对苏联东欧阵营推动“和平演变”政策。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带动下,东欧国家时常出现骚动。最后,迫于内外形势,在戈尔巴乔夫等人的压力下,埃里希·昂纳克于1989年10月18日辞职(官方的说法:由于健康的原因)。1989年11月民主德国最高法院展开了针对昂纳克滥用职权和叛国罪的调查,他为此被关押,一天后又被释放。1991年3月13日他们夫妇飞往莫斯科。“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不再保护以前的盟友,因此埃里希·昂纳克流亡到智利大使馆,当时民主德国在萨尔瓦多·阿连德倒台之后收留了大量智利政治流亡者。由于联邦德国的逮捕令,埃里希·昂纳克于1992年7月29日被遣返回德国。尽管他患有肝癌,但是由于他对两德边界的逃亡者开枪射击的命令,还是对他进行了法庭审判。为埃里希·昂纳克辩护的是著名的东柏林律师弗里德里希·沃尔夫(Friedrich Wolff)。鉴于埃里希·昂纳克的健康状况,对他的审判没有最终结束,而是于1993年由柏林宪法法院搁置。1993年1月13日埃里希·昂纳克飞往智利,与他的女儿一家团聚。埃里希·昂纳克于1994年5月29日因肝癌在智利圣地亚哥去世,终年81岁。
[45]指2008年8月持续5天的两国战争。
[46]本文译自2011年3月31日《莫斯科新闻》。原文为该报记者米哈伊尔·维甘斯基对谢瓦尔德纳泽的采访,。
[47]南奥塞梯(Южная Осетия)位于高加索国家格鲁吉亚北部,曾为苏联时期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管辖下的一个自治州。南奥塞梯于20世纪90年代与格鲁吉亚的冲突中宣布独立,成立南奥塞梯共和国,该国到目前为止只得到了俄罗斯联邦和委内瑞拉等少数国家的承认。
[48]阿布哈兹(Абхазия),本是格鲁吉亚的自治共和国,首府在苏呼米。阿布哈兹事实上处于独立状态,但不被格鲁吉亚及国际社会承认。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格鲁吉亚军队于同年8月进入阿布哈兹,但在1993年9月被击败。1994年,在联合国的监督和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的干预下,双方停火,随后俄罗斯军队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阿布哈兹。但主权问题仍然悬而未决。阿布哈兹83%的领土被位于苏呼米市受俄国保护的分离主义势力控制,剩余17%的领土受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政府管理。阿布哈兹问题是格鲁吉亚和俄罗斯联邦的主要纠纷之一和两国之间一系列紧张局势的源头之一。2008年8月,在南奥塞梯战争爆发之后,阿布哈兹在俄罗斯军队的帮助下驱逐了领土上的所有格鲁吉亚军事力量,完全控制了他宣称的全部领土并再次宣示它的独立地位。目前承认其独立地位的有俄罗斯、尼加拉瓜、委内瑞拉、瑙鲁、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和南奥塞梯。
[49]兹维阿德·加姆萨胡尔季阿(Звиад Гамсахурдиа,1939年3月31日至1993年12月31日),格鲁吉亚第一任总统。1939年生于第比利斯,毕业于国立第比利斯大学西语系。在民族独立运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元首,1991~1992年任格鲁吉亚总统。他被公认为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者,曾经提出“格鲁吉亚属于格鲁吉亚人”这一激进口号,并坚决镇压阿布哈兹的独立运动。他的独裁作风导致国内动荡,在任不到一年,他就被迫下台流亡国外,曾经试图重返政坛未果,最终于1993年12月31日开枪自杀身亡。2007年,他的遗体在车臣地区被发现。
[50]1972年原格鲁吉亚共产党第一书记瓦西里·姆扎瓦纳泽因贪污事件辞职,谢瓦尔德纳泽成为他的继任者。
[51]北奥塞梯于1767年开始就被俄罗斯统治。今日的南奥塞梯连同格鲁吉亚其他地方,于1801年被沙俄吞并。俄国二月革命之后,奥塞梯人成立国家委员会,主张奥塞梯人自治。国家委员会很快就被呼吁将南奥塞梯并入苏维埃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所控制。十月革命发生后,南奥塞梯成为了孟什维克派的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的一部分,但北奥塞梯却成为布尔什维克派的泰历克苏维埃共和国的一部分。1918~1920年,南奥塞梯成为格鲁吉亚政府与受到苏维埃联邦政府支持的奥塞梯反抗军的战场。
[52]海迪·塔利亚维尼,安南格鲁吉亚问题特使。
[53]茨欣瓦利,格鲁吉亚所属南奥塞梯自治州首府,位于格鲁吉亚中北部,也是未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南奥塞梯共和国的首府。距离首都第比利斯约100公里,地处大高加索山中部南麓。1922年建市,1989年有42934人,其中74%是奥塞梯人,格鲁吉亚人只占少数。茨欣瓦利在1990~1992年的纷争时,因为成为当地的分离主义集团和政府军交战的战场遭到了很大破坏。1994年后茨欣瓦利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的监督之下,由格鲁吉亚、奥塞梯和俄罗斯维和部队管理。2008年8月7日深夜,格鲁吉亚出兵突袭南奥塞梯,并宣称包围了茨欣瓦利。支持南奥塞梯的俄罗斯随后与格鲁吉亚军队在边境展开激烈的战斗。格鲁吉亚8月10日下午表示,在俄罗斯猛力轰炸下,格鲁吉亚部队已撤离茨欣瓦利,重新部署在其他地点。
[54]罗克斯基隧道是一条属于外高加索公路、穿越大高加索山脉的高山隧道,是唯一一条连接俄罗斯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南奥塞梯的通道。1985年由苏联建成,隧道大约高2000米,长3660米,在靠近罗基山口时,高3000米,并只能在夏季使用。南奥塞梯当局把这条隧道的过境费当成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美国支持下的格鲁吉亚政府呼吁在南奥塞梯一端的隧道交由国际监督员控制,而不是南奥塞梯分裂势力与俄罗斯维和部队。自从俄罗斯2006年6月封锁了卡兹别吉海关检查站后,罗克斯基隧道成为连接南奥塞梯和俄罗斯的唯一通道。该隧道在整个格鲁吉亚和奥塞梯冲突中起到重要作用,被当成俄罗斯的重要补给线。2008年8月8日普京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期间,格鲁吉亚军队与南奥塞梯自治州武装人员在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市附近再次发生武装冲突。8月9日俄新网称,俄罗斯装甲部队已经进入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有近百辆装甲车通过罗克斯基隧道进入南奥塞梯境内。
[55]本文译自2010年4月20日《独立报》,原文标题为《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如果我们那时都更民主、更文明的话……》。
[56]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乌克兰人,1934年1月出生于乌克兰罗夫诺州。1958年毕业于基辅大学,获经济学副博士学位。毕业后任切尔诺维茨财经学校政治经济学教师。1960年开始做党务工作,后在乌克兰共产党中央机关做秘书工作。1970年当选为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1980年起先后担任乌共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和州党委书记。1988年晋升为乌克兰党中央第二书记,负责意识形态工作。1990年7月当选为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并成为苏维埃联邦委员会成员。在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91年9月任苏联国务委员会成员。1991年12月1日当选为乌克兰首任总统。12月12日任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他主张推行市场经济,发行本国货币,扩大对外贸易。但是生产不断下滑,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困难,1993年下半年乌克兰政治和经济危机恶化,为避免发生动荡,议会根据总统建议,决定缩短议会和总统任期,于1994年6月举行大选,克拉夫丘克落选。
[57]指戈尔巴乔夫。——译者注
[58]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简称“纳卡战争”或“纳-卡战争”,是一场于1988年2月至1994年5月发生在阿塞拜疆西南的狭小飞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由亚美尼亚共和国支持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主要民族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共和国之间的武装冲突。
[59]1990年6月,摩尔多瓦最高苏维埃通过共和国主权宣言。德涅斯特河沿岸的俄罗斯人反对摩尔多瓦共和国从苏联分裂,同年9月宣布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但未得到国际社会承认。1992年初,摩当局与德涅斯特河沿岸主张脱离摩尔多瓦的俄罗斯人发生武装冲突,俄罗斯第14集团军也参与其中。自此俄摩两国关系紧张。1998年,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俄罗斯、乌克兰签署了《摩尔多瓦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采取信任措施和发展关系协定》,1999年俄摩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协议》。
[60]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谢尔比茨基(1918~1990年),乌克兰共产党领导人。1971~1989年,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1971~1989年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作为苏共传统派的代表,谢尔比茨基坚持苏共原则立场,维护苏联统一,所以被戈尔巴乔夫和克拉夫丘克等人视为“政治障碍”而遭到免职。
[61]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470年)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
[62]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1月3日至公元前43年12月7日),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出生于古罗马阿尔皮努姆(Arpinum)的奴隶主骑士家庭,以善于雄辩而成为罗马政治舞台的显要人物。从事过律师工作,后进入政界。开始时期倾向平民派,以后成为贵族派。公元前63年当选为执政官,在后三头政治联盟成立后被三头之一的政敌马克·安东尼(Marcus Antonius,公元前82年至公元前30年)派人杀害于福尔米亚(Formia)。
[63]本文译自2010年4月20日俄罗斯《独立报》,原标题为《舒什克维奇:我什么也不后悔》。
[64]斯坦尼斯拉夫·斯坦尼斯拉沃维奇·舒什克维奇,物理数学博士。1934年出生于白俄罗斯明斯克,1956年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1959年在白俄罗斯科学院物理所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所工作。1961年起在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工作,1986年起任该校副校长。1989年当选苏联人民代表,1990年当选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代表,1991年当选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1991年12月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共同签署宣布苏联解体和成立独联体的《别洛韦日协议》。1994年1月辞去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职务,1994年6月参加总统选举失利。——译者注
[65]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核反应堆发生爆炸。——《独立报》编者注。
[66]拉斯普京珍视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关心民族的前途命运,但是不接受共产主义,对十月革命抱否定的态度。他在失望之余,于1991年7月在针对戈尔巴乔夫等人的《告人民书》上签了名,这标志着他的政治立场的转变。对苏联的解体,拉斯普京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1989年,当苏联国内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俄罗斯人受到其他民族越来越多的责备时,他在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对其他民族的代表说:“要是你们大家都不喜欢俄罗斯,那么你们退出苏联好了,没有你们,我们照样能活下去。”(1989年6月14日《文学报》)他这样说,似乎带有某种意气用事的味道。1990年,他又在总统委员会会议上针对波罗的海沿岸三国要求独立的问题发表意见说:“我认为,如果他们想走的话,谁也不应强迫他们留下,但是需要按照分离的法律程序行事。”(1990年4月4日《文学报》)尽管他口头上这样说,但是内心是不愿意苏联解体的。他在1993年底的一次谈话中深感惋惜地说:“当年是不应该按照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们的计划把苏联搞垮的……历史学家们到时候将会努力弄清这样的奇怪现象:几个微不足道的骗子居然轻易地进行了一场世界规模的交易,把我们变成他们的政治投机的牺牲品。”他还说,当务之急是“不要让俄罗斯进一步瓦解”(1993年12月29日《真理报》)。拉斯普京一方面多次谈到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在它的影响下爆发的十月革命没有给俄罗斯带来好处;另一方面,他不能不看到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给俄罗斯大地带来的深刻变化,不能不承认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的事实。这使他陷入自相矛盾之中。为了自圆其说,他提出了俄罗斯“消化”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与过去的传统“融合”了的说法,并作了说明(分别见1992年11月6日《文学俄罗斯报》和《我们的同时代人》1997年第5期第4页)。
[67]前者为苏联著名法学家、苏联科学院主管社会科学工作的副院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并被首批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籍研究员”。后者于1924年生于巴库,毕业于阿塞拜疆大学,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曾任苏共中央副部长和第一副部长,1988~1991年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助理,1991年任苏联总统顾问,曾担任苏联政治学会会长,从1992年起任社会经济和政治研究基金会(即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综合问题研究组负责人。
[68]到白俄罗斯参加会议的俄罗斯代表团,除了叶利钦之外,还有根纳季·布尔布利斯、谢尔盖·沙赫赖、叶戈尔·盖达尔、安德烈·科济列夫以及叶利钦的助手维克托·伊柳申。白俄罗斯总理维亚切斯拉夫·克比奇和乌克兰总理弗拉基米尔·福金也出席了会议。三方都派了记者到会,但人数不多。
[69]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沙赫赖,1956年生于辛菲罗波尔,毕业于国立罗斯托夫大学法律系。1991~1992年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法律政策国务顾问。1991~1994年任俄罗斯政府副总理。1992~1994年任俄罗斯联邦国家联盟和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席。从1994年1月起任俄罗斯联邦民族和地区政策事务部长、国家杜马议员、俄罗斯统一和谐党议员团主席。
[70]本文译自2010年4月20日俄罗斯《独立报》,原标题为《亚佐夫:“苏联是从内从外有意识地被摧毁的——苏联元帅坚信是第五纵队将国家引向绝路”》。
[71]德米特里·季莫菲耶维奇·亚佐夫(Дмитрий Тимофеевич Язов),苏联元帅、国防部部长。1923年11月8日生于鄂木斯克州奥科涅什尼科沃区,1987年任苏联国防部部长。1986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87年6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90年4月晋升为苏联元帅。1991年8月18日,亚佐夫等人宣布组建“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将正在休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软禁,同时宣布接管国家权力,并命令军队开进莫斯科。次日,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走上街头,爆发了著名的“8·19”事件。事后,亚佐夫等人被捕。8月21日亚佐夫被解除国防部部长职务,并以“国事罪”被捕受审。8月23日被苏共中央监委会开除出党。1994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大赦决定,亚佐夫获释出狱。2004年11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向德米特里·亚佐夫元帅授勋,作为他的生日贺礼。亚佐夫已婚,有4子7孙(女)。——译者注
[72]卡卢金在苏联时期曾是克格勃少将。1990年,卡卢金透露了克格勃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拒不接受改革的情况,因而被克格勃除名并取消退休金。1994年,卡卢金逃到美国,成为华盛顿一家咨询公司的顾问。此后他和前中央情报局官员威廉·科尔比合作开发了一种计算机间谍游戏。几年前这位曾为苏联情报事业奉献几乎一生精力的将军获得了美国的绿卡。现在,卡卢金在美国的电视访谈节目中担任嘉宾,并为一些咨询机构做顾问。俄罗斯方面曾让卡卢金回国“证明他的清白”,但他表示拒绝。
[73]2002年6月22日,俄罗斯莫斯科法院对流亡美国的前克格勃反间谍情报局局长奥列格·卡卢金进行了缺席审判,认定卡卢金犯有叛国罪并判处他15年监禁。
[74]贝阿铁路全称贝加尔—阿穆尔铁路,又名西伯利亚铁路(Siberian Railway),俄语缩写为称为“巴姆”(俄语:Байкало - Амурская Магистраль,罗马化拼写:Baikalo-Amurskaya Magistral’,BAM),全长4234公里。这条铁路是宽轨铁路,轨距为1.524米。该线与原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距380~480英里。
[75]图-22M“逆火”(Backfire)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在图-22“眼罩”(Blinder)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的改进设计出的超音速变后掠翼中型战略轰炸机,图-22M既可以进行战略核轰炸,又可以进行战术轰炸——尤其是携带大威力反舰导弹,远距离快速奔袭,攻击美国航空母舰编队。因此,图-22M曾经是美苏之间裁军谈判的主要焦点之一,目前图-22M3是俄罗斯战略轰炸及反舰艇作战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76]北约组织给图-22M的绰号是“逆火”(Backfire),研制工作始于1962年,原型机于1969年首飞成功,生产型于1974年开始正式交付部队使用。1982年夏,在维也纳美苏最高级会议上,前苏联当局提供的材料中称“逆火”是中程战术轰炸机。图-22M是苏联的第一种航程较远的超音速轰炸机,可以攻击除葡萄牙和挪威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如果经空中加油,还可以直接对美国本土目标进行攻击,冷战时期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产生过巨大震慑。
[77]奥舍夫于1954年出生于哈萨克斯坦一个名叫弗拉达丝克叶的小村庄。毕业后,奥舍夫1975~1980年担任一个机械化步兵排的排长,后来又升任为机械化步兵连的连长。1980~1982年,奥舍夫被派往阿富汗参战,他所指挥的机械化步兵营善打硬仗,战功显赫;奥舍夫本人也被称为阿富汗的战斗英雄。1982~1985年是奥舍夫本人一生的转折点,他被国防部选派到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毕业后再次被派往阿富汗。1992年11月,奥舍夫被任命为印古什共和国的临时行政首脑,他于12月辞去这一职务,竞选印古什共和国总统。1993年2月28日,奥舍夫当选为印古什共和国总统。1998年3月,奥舍夫获得连任。2001年底,奥舍夫主动辞去了印古什总统的职务,此后进入俄罗斯议会上院——联邦委员会,担任国防与安全问题委员会委员。在1994~1996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奥舍夫和前俄罗斯将军列别德一道参与莫斯科与叛军之间的和平谈判。第二次车臣战争开始之后,奥舍夫成功地避免了车臣危机蔓延到印古什共和国。
[78]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列别德(1950~2002年),苏联解体以后的地方军政强人,在政坛上风云一时,以解决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和车臣纠纷而出名,1996年和2000年曾两次参加总统竞选,分别败给叶利钦和普京。2002年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长官任上因飞机撞山而亡。
[79]本文译自2008年9月24日《俄罗斯报》,原文为记者亚·萨尔金对亚佐夫的访谈,原文标题为《亚佐夫:戈尔巴乔夫在当总书记之前就背叛了苏联?》,
[80]兹维阿德·加姆萨胡尔季阿(Звиад Гамсахурдиа,1939年3月31日至1993年12月31日),格鲁吉亚第一任总统。1939年生于第比利斯,毕业于国立第比利斯大学西语系。在民族独立运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元首,1991~1992年任格鲁吉亚总统。他被公认为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者,曾经提出“格鲁吉亚只属于格鲁吉亚人”这一激进口号,并坚决镇压阿布哈兹的独立运动。他的独裁作风导致国内动荡,在任不到一年,被迫下台流亡国外,曾经试图重返政坛未果,最终于1993年12月31日开枪自杀身亡。2007年,其遗体在车臣地区被发现。
[81]阿扎尔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地处格鲁吉亚西南部,紧靠黑海,是格鲁吉亚的旅游胜地。首府巴统是黑海重要港口。阿扎尔面积虽只有约30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40万,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不仅是格鲁吉亚通往土耳其的主要门户,也是里海石油进入国际市场的过境之地。阿扎尔与俄罗斯关系密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巴统保留了一个军事基地。虽然格鲁吉亚政府多次要求俄罗斯撤除其基地,但遭到阿巴希泽和俄方的反对。
[82]阿纳托利·艾都阿尔德维奇·谢尔久科夫,俄罗斯国防部部长。1962年1月8日生于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阿宾斯基区哈尔莫斯基镇。198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苏维埃贸易学院,2001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专业为经济、法律。1984~1985年在苏联军队服役;2000~2004年俄罗斯联邦税务部圣彼得堡税务监察局副局长,税务管理局副局长、局长;2004年俄罗斯联邦税务部副部长、代理部长;2004年7月27日被任命为俄罗斯联邦税务局局长;2007年2月15日根据俄罗斯总统令被任命为俄罗斯联邦国防部部长。谢尔久科夫有两大优势:其一,进入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学,并于2001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而普京和梅德韦杰夫这两任总统也都在该大学就读过。其二,娶了俄罗斯副总理维克托·祖布科夫的女儿。支持者认为谢尔久科夫的从商和在财税部门的工作经历可以用在更好地管理俄罗斯日益增长的军费开支和发展国防工业上。——译者注
[83]格鲁乌(ГРУ,Главное Разведыватель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的缩写,英语缩写为GRU)是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总局的简称,是俄情报机构中最机密的一个部门。1918年11月5日,苏联红军组建了从事间谍侦察与协调军队各侦察机构活动的战地司令部注册局,后来演变成为俄军事侦察兵部队,又称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总局(格鲁乌)。苏联时期,格鲁乌总部设在莫斯科阿尔巴特街苏军总参大院里,称为总参谋部第四局,代号44388。后来总部搬到莫斯科老霍登卡区霍洛舍夫斯基路的新楼里。在这幢9层高的楼体外,一扇扇玻璃窗错落有致,楼房外墙与玻璃窗浑然一体,因此格鲁乌人员都将大楼戏称为“玻璃缸”。1987年,叛逃西方的格鲁乌军官苏沃洛夫干脆将描写自己格鲁乌经历的传记命名为“玻璃缸”。苏联解体后,格鲁乌总部大楼被俄罗斯继承,成为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总局所在地。2006年5月31日,俄总统普京颁布总统令将每年11月5日定为“格鲁乌”的专属节日——俄罗斯军事情报兵日。2006年11月5日军事情报兵日来临之际,普京乘坐俄空军直升机视察了格鲁乌新建总部大楼。大楼位于莫斯科霍罗舍沃公路地区,地上建筑9层,地下数层,楼顶有两个直升机坪,普京乘坐的直升机就在其中一个机坪上着陆。总部大楼防卫森严,建有汽车、装甲运输车都无法撞破的特殊防护墙与外界隔开。2009年4月24日,俄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总统令,任命亚历山大·瓦西里伊奇·什利亚科特里夫(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Шляхтуров)中将为俄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军事情报总局局长。
[84]帕维尔·谢尔盖耶维奇·格拉乔夫(Павел Грачев),俄罗斯国防部部长(1992~1996年)。1948年生于图拉州列宁格勒区尔瓦村,1969年毕业于列宁共青团梁赞高级空降指挥员学校。197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81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在阿富汗战争时当过伞兵团副团长和团长,获得过苏联英雄称号,后任空降兵师参谋长和师长,1986年被授予少将,1990年6月总参军事学院毕业后任苏联空降兵第一副司令、司令。1991年被戈尔巴乔夫总统破格提升为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在“8·19”事件时,身为苏军空降兵司令的格拉乔夫中将观察风向,拒不执行国防部部长亚佐夫元帅的命令,调转枪口,倒向叶利钦,成了叶利钦的恩人,1992年被叶利钦任命为俄罗斯国防部部长,取代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沙波什尼科夫空军元帅。他主张军队不参与政治,在政治斗争中保持中立。但在1993年炮打白宫事件中声名狼藉,受到各方谴责。1996年第一次车臣战争失败后应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列别德的要求被解职,转任国防产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顾问这一肥缺,2007年叶利钦病逝不到两天,他就被解除顾问职务。——译者注
[85]见《阿法纳西耶夫:我们欺骗了自己》,2010年4月6日《独立报》。
[86]尤里·普罗科菲耶夫(Ю рий Анатóльевич Прокóфьев),出生于1939年2月20日。苏共被禁止之前在1989~1991年间任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90~1991年担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1年“8·19”事件中虽名义上没有加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但积极参与并支持,而后遭到叶利钦政权的调查。曾出版《苏共被禁前后——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回忆》(2005年)、《杀死苏共——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证词》(2011年)两部书,在俄罗斯颇有影响。苏联解体后,先后领导几家大型高科技军工企业,并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担任“‘祖国’全俄社会主义人民运动”主席团主席、战略文化基金会主席等职务。此文刊发于2011年12月25日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原标题为《苏联解体20年:谁之罪?怎么办?》。
[87]尼·卡·斯瓦尼泽(Николáй Кáрлович СванЮ дзе),生于1955年4月2日,俄罗斯人文大学历史教授,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但斯瓦尼泽的历史观点遭到俄罗斯社会一些人的批评,认为他是在“戏说历史”,宣传“有选择的历史记忆”。
[88]姆列钦(ЛеонЮ д Михaйлович Млéчин),出生于1957年6月12日,当今俄罗斯历史类、政论类电视节目制作人,出版过多部通俗历史类书籍。
[89]一般指的是1948年8月18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的《美国的对俄任务》(NSC 20/1 1948)文件。俄罗斯方面通常认为,针对苏联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以瓦解苏联的计划是由后来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秘密实施的。
[90]指的是1982年1月30日美国中情局推出的针对苏联的一系列秘密行动计划。俄罗斯方面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威廉·凯西任中情局局长的六年间,是冷战时期中情局在世界各地反苏活动最猖獗的时期。俄罗斯方面认为,除美国总统里根外,凯西和中情局是造成苏联迅速解体的直接外部原因。
[91]本文译自2010年4月6日《独立报》。
[92]本文译自2010年4月6日俄罗斯《独立报》,原文标题为《大路上走来的浪漫主义者》。
[93]指当时发生在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的贪污案件,案值高达80多亿美元。“棉花案”涉案人员最高的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乌兹别克党中央第一书记夏·拉·拉希多夫。1983年10月31日,乌兹别克共产党第一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拉希多夫因侵吞数十亿国家资金的乌兹别克“棉花案”而自杀。
[94]伊纳姆容·布兹鲁科维奇·乌斯曼霍贾耶夫,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任苏联土库曼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因巨额受贿,被判处监禁。
[95]指乌兹别克斯坦加盟共和国。——《独立报》注
[96]捷利曼·霍列诺维奇·格德良,1940年生于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哈尔卡拉基区,毕业于萨拉托夫法学院。1983~1990年先任侦察员,后任苏联总检察长重大案件高级侦察员。1990年4月按照苏联最高苏维埃给苏联检察长的指令被清除出检察机关。因缺乏犯罪证据,1991年8月苏联检察院停止对侦查员捷·格德良和尼·伊万诺夫的刑事起诉。从1993年起任俄罗斯人民党主席,现为“新俄罗斯”党团领导人。
[97]1989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副主席。——《独立报》注
[98]1983~1988年担任乌兹别克斯坦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独立报》注
[99]本文译自2010年4月6日俄罗斯《独立报》,原标题为《在改革的浑水中许多人为自己摸到了金鱼》。
[100]捷利曼·霍列诺维奇·格德良(Тельман Хоренович Гдлян),生于1940年12月20日。1959~1962年在军队中服役。1964~1968年在萨拉托夫法律学院学习。1968~1990年期间任检察官办公室的多个职务。1990年,他因参与苏联党和政府高层腐败调查,特别是调查苏联总检察长等重大案件后,被非法解雇。他当选为苏联和亚美尼亚的人民代表,曾是苏联最高苏维埃成员。他是“民主平台”协调委员会、区域间议会团体和“民主俄罗斯”运动等理事机构的成员。出版有关于有组织集体犯罪的3本著作,期刊文章数十篇。。
[102]尤里·伊万诺维奇·德罗兹多夫(Ю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Дроздов),苏联少将,克格勃功勋成员,国家安全问题研究院院士。1925年9月19日生于明斯克一个军人家庭。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孙子、两个孙女和三个曾孙。目前在莫斯科生活和工作。
[103]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克格勃”)主席В. А.克留奇科夫给自己的副手列别捷夫一个必须受监视的人员名单,以便在必要时逮捕他们。参见鲍里斯·叶利钦《总统笔记》,李垂发等译,东方出版社,1995,第54页。
[104]德罗兹多夫的名和姓,是俄语中通用的尊敬称呼。
[105]鲁道夫·伊凡诺维奇·阿贝尔(Рудольф Иванович Абель,1902~1971年),真名维利亚姆·亨利霍维奇·费舍尔(Вильям Генрихович Фишер),苏联克格勃上校,有“当代王牌间谍”之称。生于苏联高加索地区,1927年加入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从事谍报工作。他博闻强记,精通数国语言,同时又是个摄影艺术家,对绘画、音乐和文学也有较高的造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巧妙地打入纳粹德国的情报部门,为苏联红军提供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情报。1947年潜入美国从事核情报工作,1957年被助手雷诺·海赫伦出卖被捕,用其已故老友“阿贝尔”为自己的化名,被判刑30年,1962年被苏联以俘获的美国U2飞行员加瑞·鲍尔斯(Gary Powers)换回,重返工作岗位,从事青年间谍培训工作,被苏联授予最高荣誉列宁勋章,1971年11月15日因肺癌病逝于苏联。——译者注
[106]格里高利·科瓦尔(Георгий Коваль,1913~2006年),苏联间谍。1913年,科瓦尔出生在美国艾奥瓦州,当地有一个很大的犹太社区和一些犹太教堂。1934年,科瓦尔在莫斯科的门捷列夫化学学院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进入了苏联军事情报局,接受训练后被派回美国。1943年,科瓦尔被派到曼哈顿的城市大学接受特别训练。1944年,科瓦尔来到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那里是美国秘密的原子弹燃料生产基地。1945年,科瓦尔的职权范围扩大到代顿附近的几处绝密工厂。2006年,科瓦尔在莫斯科去世。此后他的名字开始为世人所知,历史学家称他可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间谍之一,成功地获取了美国制造核弹的曼哈顿项目的绝密情报。普京评价说:“科瓦尔是唯一一位成功渗透进入‘曼哈顿计划’秘密工厂的苏联情报人员,他的工作帮助苏联大大加快了核弹的研制进度。”——译者注
[107]阿尔卡季·尼古拉耶维奇·舍甫琴科(Аркад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Шевченко,A. N. Shevchenko),1930年出生于苏联乌克兰的一个医生家庭。1954年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作为研究生继续进修。1956年进入苏联外交部国际组织公司工作。因颇受葛罗米柯赏识,很快出任苏联驻外使团中的高级职务,曾任葛罗米柯的顾问。1973年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1975年,他在联合国副秘书长任内投靠美国中央情报局,为美国窃取了大量有关苏联内政外交的机密情报。1978年,舍甫琴科正式叛逃,在美国定居。他著有回忆录《与莫斯科决裂》。参见《舍甫琴科:背叛苏联逃到美国的联合国副秘书长》,,2008-09-08。
[108]后来担任苏联克格勃主席。——译者注
[109]本文译自2010年4月6日俄罗斯《独立报》,原文题为《社会替代理论永远不变》,作者为曾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科学院院士、经济所所长的列·阿巴尔金。
[110]意指普京的“主权民主”。——译者注
[111]本文译自2010年12月8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原文题为《中情局用经济绊倒苏联——西方特工插手摧毁苏联》。
[112]1949年11月23日,美国提议建立一个由有关国家政府高级官员组成的“协商团体”(CG),下设由事务级官员组成的技术专家处和秘书处。1950年1月9日,正式将该协商团体的执行机构定名为“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COCOM),总部设在美国驻巴黎大使馆,因此,该机构又简称“巴统组织”。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是巴统组织的创始国。巴统组织一共有17个正式成员国。北约成员国当中,只有冰岛这一个国家不是巴统组织成员国。巴统组织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但其成员国的特殊身份,又使它远非一般的非正式国际机构能够相比。巴统组织的建立,使美国在推行冷战战略方面有了一个新的工具。
[113]本文译自2010年4月20日俄罗斯《独立报》,原标题为《戈尔巴乔夫当时能走邓小平的路线吗?——两个国家的差别太显著,俄罗斯不能重走中国改革之路》,作者为叶甫盖尼·彼得罗维奇·巴扎诺夫。叶·巴扎诺夫,史学博士,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外交学院负责科研与国际交流的副院长。
[114]本文译自2010年4月6日俄罗斯《独立报》,原文题为《无望的复兴——对那个时代的日益冷漠取代了极度的不满与失望》,作者为鲍·杜宾,是俄罗斯“列瓦达中心”社会政治研究部主任。他1970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语言系,语言学家,莫斯科市作家联盟成员;社会学家,研究后苏联时代社会结构和文化。
[115]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译者注
[116]2010年,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舍维亚金关于苏联解体的系列著作《苏联灭亡之谜》(包括《苏联大国走向毁灭的八个阶段》、《走向深渊的三步》、《卢比扬卡的十七大秘密》)问世。本文译自《苏联大国走向毁灭的八个阶段》(原文题为《苏联大国的毁灭:从“解冻”到“改革”》)中“赖莎·戈尔巴乔娃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只要我们安全,管他洪水猛兽!”一节,译文的标题和文中小标题为译者所加。
[117]戈尔巴乔夫的曾祖父是莫伊谢伊·戈尔巴乔夫,祖父是安德烈·莫伊谢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外公是潘捷列伊·叶菲莫维奇·戈普卡洛,外祖母是斯捷潘尼达,父亲是谢尔盖·戈尔巴乔夫,母亲是玛丽亚·潘捷列伊耶夫娜。“爷爷安德烈有三个孩子死于饥荒。爷爷安德烈不接受集体化,没有加入集体农庄,一直是个体农民。爷爷安德烈性格专横,干起活来对自己和家人都毫不留情。然而付出的劳动却并非总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旱灾接踵而来。爷爷安德烈渐渐从贫农变成了中农。他本人则于1934年春天因未完成播种计划而被捕,当时上面给个体农民确定了这样的计划。可是缺种子,计划便无法完成。爷爷安德烈被当成‘怠工者’派到伊尔库茨克州去伐木。我父亲承担了所有的操心事:谁也不需要家了。童年时我还见识了革命前和成立集体农庄前典型的俄国乡村生活遗迹。土坯房,泥土地面,根本没有床铺,睡的是高板床或者俄式炉顶,盖的是皮袄或者什么破旧衣服。从现在的观点来看,那真是一贫如洗。而主要的是极其繁重的劳动。至于我们那些争取农民幸福的当代斗士们所说的‘俄国农村黄金时代’为何物,我弄不明白。他们不是一无所知,就是故意撒谎,再不就是患了健忘症。在外公家里,我第一次看见了当时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的单行本。上面还有斯大林的《列宁主义基础》、加里宁的文章和讲话。里屋的另一个角落是圣像和神灯:外婆是个虔诚的教徒。就在圣像下面自制的小桌上,醒目地摆放着列宁斯大林的肖像。两个世界的这种‘和平共处’丝毫未使外公感到难堪。他自己并不信教,却具有令人羡慕的宽容态度。他在村里威信极高。他爱说的一句玩笑话是:‘一个人要紧的是穿着宽松的鞋子,可别夹着脚。’”——编者摘自米·谢·戈尔巴乔夫《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述弢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18]1932年赖莎·马克西莫芙娜·季托连科出生在西伯利亚阿尔泰边疆区的鲁布措夫斯克,她的父亲是位铁路工程师。1950年秋天,18岁的赖莎考入了国立莫斯科大学的马列主义哲学系(后来还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成了戈尔巴乔夫的同学。不久,年轻有为的戈尔巴乔夫就同金发蓝眼、开朗迷人的赖莎相识相恋,并于1954年初即将毕业的前一年结为连理。1955年大学毕业后,从戈尔巴乔夫的家乡斯塔夫罗波尔到莫斯科,两人形影相随,一直生活和工作在一起。——编者摘自《走出克里姆林宫后的戈尔巴乔夫》,《书摘》1999年第12期,王晓彬编译,。
[119]格里戈里·瓦西里耶维奇·罗曼诺夫(生于1923年),苏共官员。1970~1983年任列宁格勒市党委第一书记;1983~1985年为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1973~1985年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后为正式委员。他被视为戈尔巴乔夫的对手,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后不久即被迫退休。
[120]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1908~1984年),苏共官员,1976~1984年任苏联国防部部长,苏共政治局委员。
[121]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谢尔比茨基(1918~1990年),乌克兰共产党领导人。1971~1989年,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1971~1989年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22]现代共济会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带宗教色彩的兄弟会组织,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庞大的秘密组织,宣扬博爱和慈善思想,以及美德精神,追寻人类生存意义。世界上众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都是共济会成员,包括孟德斯鸠、歌德、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腓特烈大帝、乔治·华盛顿、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约翰·埃德加·胡佛、马克·吐温、阿瑟·柯南·道尔、加里波第、温斯顿·丘吉尔、本杰明·富兰克林、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爱因斯坦、艾萨克·牛顿等。共济会名义上要求会员效忠所在国家的政权。历史上,共济会曾在沙皇俄国、苏联、德国的几个历史时期以及日本、意大利等国家被禁止,现代在绝大多数的伊斯兰国家和一些非洲国家依然禁止其存在。有阴谋论者认为,共济会是支配世界的阴谋组织。从法国革命、美国独立,到俄罗斯革命、以色列复国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是由共济会促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也很流行共济会世界战略的说法。多数历史学家也证明了共济会会员曾在这些事件中活跃过。
[123]普遍认为,政治局委员谢尔比茨基是反对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的人之一。——译者注
[124]戈尔巴乔夫同西方的合作开始于1984年的秋天,当时他作为一个普通的政治局委员,会见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如人们所知,这次会见是由苏联驻加拿大大使雅科夫列夫组织的。未来的总书记在此之前不久认识了雅科夫列夫,由于志同道合,两人一拍即合。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见的地点不是通常的伦敦政府官邸(唐宁街10号),而是郊区的切克斯别墅,那是一个专门用来接待正式访英的外国领导人,首相希望与之推心置腹进行特殊重要谈话的地方。实际上这是一次对未来总书记的摸底会见:西方领导人对契尔年科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会见后撒切尔夫人抛出了一句名言:“这是个可以与之打交道的人……他值得信赖。”这就是这位铁娘子对其他各国同事发出的信号。后来她不无自豪地说:“是我们把戈尔巴乔夫提拔起来当了总书记。”——编者摘自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修订版)》,徐昌翰译,新华出版社,2010。
[125]1923年12月2日,雅科夫列夫出生在苏联雅罗斯拉夫州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雅科夫列夫30岁就进入苏共中央,并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后来还被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73年,已经是苏共中央委员、中央代理宣传部部长的雅科夫列夫遭遇了他人生中的政治寒流。因为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批判大国沙文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文章,他被解除党内职务,派往加拿大任大使。他在加拿大一待就是10年。回国后,雅科夫列夫出任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后来出任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后来,他成了苏联“公开性运动”的指挥者与急先锋,被称为苏联“公开性和民主化之父”。
[126]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沙波什尼科夫(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Шапошников),苏联最后一个国防部部长,最后一个空军元帅,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1942年2月3日生于顿河罗斯托夫州一个工人家庭。1990年7月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总司令。1991年8月“8·19”事件发生之后,他公开声明退出苏共,进入叶利钦集团。8月23日起任国防部部长,晋升空军元帅。同年底,在苏联解体并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时,任独立国家联合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1992年2月任总司令。因与俄罗斯国防部部长帕维尔·谢尔盖耶维奇·格拉乔夫发生矛盾,1993年6月任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长,9月暂时退休,10月进入俄罗斯第一次杜马选举时成为候选人。1994年1年起任俄罗斯武装力量进出口国有企业总经理,1995年11月之后领导民用航空总局。1997年进入俄罗斯宇航和航空促进会任主席。他还曾任国有资产处理和社会改革委员会委员,因为对民用航空领域的贡献而荣获国际航空理事会“金鹰”奖章。已婚,育有三子。
[127]本文译自俄罗斯当代史研究基金会最新资料《苏联解体:文件与事实(1986~1992年)》(Распад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ифакты,1986-1992гг. :в2 т. / под общ. ред. Шахрай С. М. ;СтанскихС. Н. ;Фонд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истории. М. :Волтерс Клувер,2009)。谢·米·沙赫赖:当代史研究基金会研究项目负责人,法学博士、教授。1991年12月7~8日,曾作为俄罗斯代表团成员之一赴别洛韦日,参与制定了建立独联体的协议。斯·尼·斯坦斯基赫:《宪法法院》杂志的副主编,当代史研究基金会顾问。
[128]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通过俄罗斯联邦总统承认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为独立国家。1991年8月30日,这两个国家提交了加入联合国的申请。前一天,立陶宛也向联合国提交了申请。
[129]参见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俄文版),1998,第115页。См. :Бжезинский З. ВеликаяшахматнаядоскаГосподствоАмерикииегогео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еимперативы. М. ,1998. c. 115。
[130]比如,1989年中期曾有代表向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呼吁“把中央集权的苏联改造为真正自由的主权共和国联合体”。1990年,“联合体”一词被作为正式术语使用(“把苏联由单一制国家改造为各民族真正的联合体”)。1990年末,苏共中央全会“同意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专门的‘独联体’频道,用于阐释国际关系问题及表现苏联各共和国人民的生活”。
[131]有趣的是,文件的“打印错误”后来到1991年12月12日成立独联体的过程中被发现了。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关于联合体国家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成员资格问题)的“决议”在文本中被称为“协议书”。
[132]1991年12月27日,俄罗斯总统决定建立一个私法研究中心,苏联宪法监督委员会的大楼归其使用(伊利英卡大街8号)。1992年7月14日,他命令俄罗斯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理手续将这幢大楼移交给该中心,“连同楼里现有的装备、通信工具、办公设备以及原属苏联前宪法监督委员会的其他财产一并转交”。但是原苏联宪法监督委员会主席谢·谢·阿列克谢耶夫被任命为该中心理事会主席。详见1991年11月30日第2934号苏联总统令“关于共和国间的私法研究中心”,1991年12月27日第133号俄罗斯总统令“关于私法研究中心”和1992年7月14日第360号俄罗斯总统令“关于保障私法研究中心的活动”。
[133]斯坦克维奇:《苏联解体的历史与法律角度》(俄文版),法学博士论文,莫斯科,2002,第11页。Станкевич З. А. Историко-правовые аспекты распада Союза ССР:Дис. … д-ра юрид. наук. М. ,2002. c. 11。
[134]《主权人民联盟——苏共文件集》(俄文版)。莫斯科,1991。См. :К Союзу суверенныхнародов. 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 КПСС,законодательных актов,деклараций,обращений ипрезидентских указов,посвященных проблеме национально -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суверенитета / Сост. сб. и автор введения А. И. Доронченков;Пред. ред. совета Э. А.Баграмов. М. ,1991。
[135]См. : 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га: документы и факты о политике М. С.Горбачевапореформированиюисохранениюмного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государства. 2-еизд. ,перераб. и доп. М. ,2007.
[136]例如,斯坦克维奇也特别强调这一点,参见西·安·斯坦克维奇《苏联解体的历史与法律角度》,莫斯科国立社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第5页。
[137]Пихоя Р. Г. , Соколов А. К. Истор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 кризис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власти в СССР и рождение новой России. Конец1970-х - 1991 гг. М. ,2008. c. 412.
[138]例如,斯坦克维奇就持这样的观点,参见斯坦克维奇《苏联的最后一刻:联盟国家的瓦解(历史与法律问题)》(俄文版),莫斯科,2009,第54页。Например,по этому пути идетЗ. А. Станкевич:Станкевич З. А. СССР на завершающем этапе:эрозия и распад союзной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сти(историко-правовые проблемы). М. :Изд-во РАГС,2009. c. 54。
[139]应当注意一部优秀的当代俄罗斯史文选,责任编辑和编写人把这份宣言文本也列入了其中。参见Хрестоматия по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и. От СССР к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1985 - 2001гг. / Отв. ред. А. Б. Безбородов;Сост. Н. В. Елисеева,Я. Л. Писаревская,Л. П.Афанасьева,А. Ю. Мартынова. М. ,2003。
[140]Филиппов А. В. , УткинА. И. , АлексеевС. В. идр. 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1945-2008 гг. : кн.для учителя / под ред. А. В. Филиппова. 2 -е изд. , дораб. и доп. М. : Просвещение, 2008. c. 332.此书第一版已有中文译本。〔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945~2006)》,吴恩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中文编者注
[141]有趣的是,要注意以下鲜为人知的事实:1991年8月3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为防止今后发生政变所采取的措施中特别提出,提交临时第五次苏联人民非常代表大会“苏联宪法监督委员会要加快研究刻不容缓的问题”的修改案,并委托该委员会向苏联最高苏维埃提交“关于苏联宪法法院及苏联宪法修改案”立法动议。
[142]本文译自2010年5月18日俄罗斯《独立报》,原标题为《我警告过:谁说转型是轻松的,那她是在欺骗人民》。
[143]加夫里尔·哈里托诺维奇·波波夫,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莫斯科国际大学校长,原为国立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教授。1989年3月起任苏联人民代表,从1989年6月起任跨地区民主议员团共同主席,从1990年3月起任莫斯科市议会“民主俄罗斯”联盟议员,同年4月20日赢得选举任莫斯科市苏维埃主席,1991年6月至1992年6月任莫斯科市首任市长。戈尔巴乔夫时期,波波夫与叶利钦等人一起,引领了苏联“民主化、反苏共”的浪潮。
[144]苏联此前并没有类似的职务,人民代表苏维埃委员会的执委会主席们负责国家各城市的管理。——原编者注
[145]此处为波波夫之误。——译者注
[146]本文译自2010年3月18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原为该报记者撰写的评述,原标题为《改革25周年:是国家的一场悲剧还是伟大变革的年代》,)。
[155]∗节选自李慎明主编《局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56]《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第61~62页。
[157]孙力舟:《俄大规模私有化导致失业 使成年男子死亡率上升》﹐搜狐新闻,2009年1月20日()。
[158]符·伊·多博林科夫:《全球化与俄罗斯:社会学的分析》(俄文版),莫斯科,2006,第339页。Добреньков В. И. Глобализация и Россия: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 М. :ИНФРА-М,2006. c.339.
[159]〔俄〕尼·伊·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徐昌翰等译,新华出版社,2008,第372页。
[160]〔俄〕尼·伊·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徐昌翰等译,新华出版社,2008,第374页。
[161]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第100~111页。
[162]〔俄〕帕·波·鲁齐利娜:《90年代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摘要)》,李志远译,《黑河学刊》1995年第2~3期,第89页。原载于俄罗斯《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1994年第5期。
[163]小林、陈弘:《东欧国家近年经济状况的一些数字》,《俄罗斯研究》1995年第5期,第57页。
[164]刘淑春、吕薇洲、马细谱:《苏东剧变以来的保加利亚——与保加利亚学者座谈纪要》,《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9期,第35页;刘淑春、吕薇洲、马细谱:《苏东剧变以来的保加利亚——与保加利亚学者座谈纪要》,《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10期,第34页。
[165]Desarrollos Macroeconómicos de Cuba en las Décadas de los Años 80 y 90 ( ).
[166]"Informe Económico 1994", Banco Nacional de Cuba, C. Habana, agosto de 1995, anexo 1.
[167]"Siglo XX: Breve Historia SocIioeconomicay Politica de UBA", Raúl Hernández Castellón (http: //sociales. reduaz. mx/art_ ant/historia_ de_ cuba. pdf).
[168]埃菲社哈瓦那2008年1月27日电。
[169]孟庆义、刘蕾:《朝鲜真实的经济状况》,乌有之乡网站,2007年11月6日()。
[170]《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07年3月29日。
[171]《美国贫困人口不断增加》,路透社华盛顿2008年11月17日电。
[172]刘志军:《全球化削弱人类安全》,2006年5月2日《环球时报》。
[173]山南:《法国陷入“集体性贫困”》,2008年12月5日《国际金融时报》。
[1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81页。
[1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5,第573页。
[1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第283页。
[177]《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页。
[1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76页。
[1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65,第543页。
[1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第647页。
[181]《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346页。
[18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81~582页。
[183]〔俄〕瓦·博尔金:《戈尔巴乔夫沉浮录》,李永全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第4页。
[18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1页。
[185]〔俄〕叶·盖达尔:《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王尊贤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237页。
[186]陈之骅等主编《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726~739页。
[187]〔俄〕叶·库·利加乔夫:《警示》,钱乃成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第284页。
[18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322页。
[189]〔俄〕亚·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第274页。
[190]《叶利钦总统的讲话》,1991年11月28日〔俄〕《消息报》。
[191]《邓小平年谱》(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1332页。
[19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21页。
[19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30页。
[194]从本条开始,只列出出版物名称并进行翻译。均由高媛搜集并翻译。
[195]参见吴松营《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记录人的记述》,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67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