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放下-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样东西是否值得拥有,不在于其本身的价值,而在于你是否需要。只有你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上纠缠,在那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损失的就越多。找准自己想要的,才最有意义。

    做回自己

    有人认为,受了冤屈,最应该做的就是辩解。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当我们所受的冤屈辐射到别人的时候,我们要出声辩解。如果那冤屈只与我们自己有关,辩解反而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你出声为此辩解,说明你的心还不够静,甚至还会因别人的些许举动而发怒。

    松云禅师出家学禅以后,因为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特地亲建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每天除了参禅打坐,还帮人抄写佛经,借此赚些费用供养母亲。有时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上人总指着他叫酒肉和尚,松云禅师也不去解释。但他的母亲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因此,也跟着松云禅师吃素了。

    有一天,一位美丽的姑娘被松云禅师庄严的仪表、安详的风度所感动,就请他到家中说法。有人便借此散布谣言,说看见松云禅师到妓院里去嫖妓。

    街坊的人不辨真伪,认为他不守清规,去捣毁他的禅舍,赶他离开。松云禅师不得已只好将母亲托人代养,自己出外云游参访。

    不料母亲因思儿成疾,未几去世。乡邻不知松云何去,只得草草收殓,等松云禅师回来后再行安葬。

    不久,松云禅师回来了,在母亲灵棺前站了许久,然后用手杖敲打棺木说:“慈爱的母亲,孩儿回来了。”接着学母亲的口气说,“松云,看你完成禅道回来,母亲很高兴。”

    松云又说:“是的,母亲!孩儿以此禅道祝愿您上升佛国,不要再来人间受苦受气,我也和您一样高兴。”说罢便对众人说道,“丧礼已毕,可以安葬。”

    松云禅师五十六岁时预知死至,召集弟子辞别,并在母亲遗像前上香,写下一首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晴,一轮月圆。”写完后安详而逝。

    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与好坏,就有黑暗与光明;说好的未必好,说坏的未必坏。如果一味去在意这些好与坏,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别无他益。松云禅师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从不去跟人争辩什么。他明白,那些好与坏,虽然是加在自己身上的,但其实与自己无关。

    就像另一位禅师的故事。禅师跟小徒弟出行,中途找不到路,便问一个路人。路人不知为何正在苦恼,虽然给他们指了路,但态度十分不好,话语中带着厌嫌的口气。禅师听了路人的指引,道声谢,继续带着徒弟前行。

    没走几步,徒弟忍不住了,问禅师:“师父,那个人如此蛮横无理,您为什么不生气?我们应该告诉他,做人要懂礼貌。”

    禅师反问:“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情绪?”徒弟顿时释然。

    别人对你诽谤,只能说明那人是野蛮、无礼的,是需要你去拯救的对象。你面对他们时,应该做的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做法,去跟他们争辩,而是做好自己的事,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们。

    生活是你自己的,你所有的苦难、欢乐,都应该由你自己去体会,别人代替不了。同样,别人的苦难和欢乐,你也无法真正体会。做回自己,不要让别人的行为影响到你的情绪,这才是幸福安乐的泉源。

    寻找内心的法宝

    菩提达摩未出家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脱俗的慧根。有一次,般若多罗尊者指着一堆珠宝问菩提达摩三兄弟道:“世界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大哥月净多罗答:“没有,这些珠宝乃是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

    二哥功德多罗也答:“我没有见过世界上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唯有老三菩提多罗不同意这种说法:“这些珠宝其实没有什么价值。”

    两位兄长齐声责备:“那么你所谓有价值的宝物究竟是什么?”

    菩提达摩道:“因为这些珠宝自身不能认知自己的价值,必须假人们的智能去分辨,否则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而佛院说的佛法真理是法宝,是人们的智能所发挥出来的,这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因此,真正最尊最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那就是佛法。”

    佛法之贵,贵在可开启人智,让我们能够识人、识物、识世、识己,这些,才是这世界上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反过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识人、识物、识世、识己,那么他就是一个有智慧,可以洞察世事的人,也就是一个接近于佛,可以成功名的人。

    想成为这样的人,首先要有真心。只有拿出真心才能换得真心,换得了别人的真心,你才能真正识人。

    其次要有爱心。有了爱心,就会在意身边的一草一木,就会去呵护它们,关照它们,并了解它们。时间久了,自然就能够做到识物。

    第三要有一颗善心。有了善心,就会去做善事,就会去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当深度介入社会了,自然就明白事理,了解世事了。这就是识世。

    最后是诚心。有诚心,就会真诚待人,真诚做事,而且,当自己有错误的时候,也会坦然面对,并反省自己。这份诚心,就是获得自我反省的最好途径。自我反省之后,才能更加了解自己,也才能有效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够识己。

    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事事圆融,行走世间了。

    自己体悟而非别人教诲

    想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尝一口。如果不去尝试,即使别人描绘得再精彩、再准确,你也无法正确了解。这正是行的重要性。因为道理都是别人的,但体验是自己的。

    有一位信徒很想学习参禅打坐,但始终不入其门。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去拜访无相禅师,非常诚恳地请教:“禅像什么?”

    无相禅师告诉他一个五祖山法演禅师讲过的故事:

    儿子对他的小偷父亲说:“您的年纪渐渐大了,应该找个时间教我偷盗的技术和秘诀,免得失传。”做父亲的不好推辞,也就答应了。

    一天晚上,父亲带儿子到一户人家,自己将衣橱的锁打开后,叫儿子进去,然后把橱子锁起来,大叫有贼,转身就走。

    这户人家赶紧起床搜查,发现并没有损失,也没有看到小偷,便又睡去。

    锁在衣橱里的儿子苦思逃生之计。情急之下,灵机一动,就学老鼠咬衣裳的声音。

    一会儿,听到房内的太太叫丫鬟拿灯来看,当衣橱一打开,儿子将灯吹灭,一闪而逃。

    家丁发现真有小偷,便在后面紧紧追赶。

    到一个大井边,眼见就要追上,儿子急中生智,拿起一块大石头拋入井中,自己绕道逃走。家丁以为把小偷逼急了,跳井而死,也就折回府去。

    儿子回家后埋怨父亲一人逃走。

    父亲问他:“你是怎么逃出来的?”

    儿子把经过说了一遍。

    父亲说:“你以后不愁没饭吃了,我的技术、秘诀都已经传授给你了。”

    最后,无相禅师说:“小偷儿子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这便是禅。禅的智慧是发自内心,并不是由人带着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便是禅。”

    不仅是禅,任何事物都一样,从别人那里得来的信息,始终没有自己尝试后的体验来得真实,来得准确。所以,佛家讲究自己体悟,而不是别人教诲,遵循的正是这个道理。

    不过现实中,很多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遇到任何事情时,往往第一反应不是自己去做,自己去想,而是问别人,之后沿着别人的指导,规划自己的行为。结果老出现偏差,反倒认为是别人在欺骗自己。其实真正的原因不在别人身上,而在自身。

    就像那个小马过河的故事。松鼠对小马说的河水深度,是松鼠的真实体验,老牛对小马说的河水深度也是老牛的真实体验,两个都没有骗它。但却让它陷入了困境,不知道那河水到底有多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该过去。这就是一味向别人寻求指导的弊处了。

    不论何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管何物,只有我们真正拥有了,才知道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懂得向别人请教是好的,但如果只会向别人请教而自己从不去亲自尝试,往往就会流于表面,一无所成了。

    回答与体悟

    很多时候,真正困扰人们的,并不是外部环境,也不是别人的评论,而是自己本身的执念。这执念,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有了这种思维之后,自己的大脑就固定住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会从一个角度去思考,不懂得变通。往往就导致当事人抓住细枝末叶不放,而忽视了眼前的整棵大树。

    一天,无德禅师写了两句话要求他的门徒学僧去参究。这两句话是:“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于是弟子们议论起来。

    第一个弟子说:“因为他穿了雨衣。”

    第二个说:“这一定是一阵局部雨。有时碰上这种雨,马背的这边淋了雨,那边却是干的。这两人中有一人没被雨淋也没什么稀奇啊!”

    第三个弟子得意地说:“你们都错了。明明是绵绵细雨,怎可说是局部的阵雨?一定是有一个人走在屋檐底下。”

    如此你一句,我一句争论不休。

    无德禅师见时机已到,就对大家说道:“你们都错了!因为你们对‘不淋一人’执着得过分了,当然就争论不休。由于你们各据一方,对于圆融的真理就越来越远。”

    “其实,既然是‘不淋一人’,不就是明白告诉你,两人都在淋雨吗?”

    谈禅,不要只从问的方面回答,还要从不问的方面去体会。如果只从问的方面去回答,就落入了陈旧的思维,陷入了自己的执念,也就不懂得换位思考,不明白从全局考虑问题了。

    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只是从一个角度去考量,不懂得打开自己的思路,就往往会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重走之前走错的路。

    要想摆脱这种困境,需要的就是拓宽自己的思路。像参禅人,要懂得禅并不是简单的问答,有些问题不一定要回答,有些回答也未必就一定是对方问的。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地了解了什么是禅。

    而普通人,就要靠努力学习了。用知识充实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在遇到事情时,能够从多角度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看待事物,摆脱困扰自己的执念。

    谁是后人

    凡事不怕麻烦,就怕搞错方向,如果方向弄错了,那么再怎么努力也是无用的。有的人总是纠结于一个概念,而忽视了这个概念的所指。这样的人,需要的就是跳出来,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只有换了角度,才能看得更深、更透。想做到这般,就需要有放下当下、放下执念的能力。

    天皇禅师参访石头希迁禅师,一见面就问:“除了超脱定慧以外,你还想告诉别人什么?”

    石头希迁禅师回答道:“我这里根本就没有人被束缚,谈什么超脱?”

    天皇禅师说:“你这样说话,叫人如何理解呢?”

    石头希迁禅师说道:“你知道‘空’吗?”

    天皇禅师道:“我对空早有心得啦。”这一句话很妙,他说早有心得,不说知道不知道。因为空不是知识上的,不是知见的;空是因缘、空是般若、空是自性、空是真如,我早有心得,就是我早已参透了空的本来面目。

    石头希迁禅师慨叹道:“唉!不料你还是从那边来的人。”这里的那边是指迷的世界,从那边来就是说还是从迷的世界来的。

    天皇禅师否认道:“我不是那边的人,我不是迷的世界的人。”

    石头希迁禅师道:“不管你说的是这边、还是那边,但我早就知道你的来处了。”

    天皇禅师很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毫无根据就诬赖我呢?”

    石头希迁禅师说:“不是我诬赖你,你的身体就是证据。”

    天皇禅师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那究竟应以什么去启导后人呢?”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和合成我们的身体,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和合的人。假如说我们懂得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该怎样去启导后人?

    石头希迁禅师终于大喝一声斥责道:“谁是我们的后人?怎么叫作启导后人?人还有先后吗?”在这一喝之下,天皇禅师豁然大悟。

    天皇禅师无法放下执念,一直在想给后人留点什么,却没想过谁是后人,这就是自寻烦恼了。站在旁观者角度的石头希迁禅师看得明明白白,所以能够问出那几个问题,但天皇禅师却想不到。

    这就是不识庐山,因为身在山中的缘故。

    因为身在山中,便将自己认作是山的一部分,所以无法窥探山的全貌。只有跳出这座山,站在更高的山上,才能看清之前所处的这座山。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懂得跳出眼前的思维。如果一味去追求做,往往会走进死胡同,这时候,就需要跳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一下自己的所为,看看是否找对了方向。只有时时用第三者的眼光观察自己,才能让自己少犯错误。所以说努力是好的,但如果只懂得努力,而不懂得寻找正确的方向,那么努力也就没有意义了。

    法身在变,佛心不变

    每个人都会遇到变与不变的困扰,有的甚至还会陷入其中,不知该如何去做。因为变,那就不是自己了;可不变,事情好像无法解决。其实,不必执着于此,真正的智者会告诉你,要以不变应万变。想做到这点,首先要明白的是,变和不变的主体是什么。了解了这个,自然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困惑了。

    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院址与道士的道观相邻。道士看到寺庙建在道观旁边,心里很不高兴,想逼道树禅师把佛寺搬走。道士们每天不是呼风唤雨,就是撒豆成兵,用法术把佛寺中的年轻和尚全吓跑了,可道树禅师不为所动,在这寺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们的法术神通都用完了,再无伎俩可施,但他们还是受不了佛寺在道观旁,只好把道观搬走了。

    有信徒问道树禅师说:“那些道士,神通广大、法术高强,你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道树禅师说:“我能够胜他们的只有一个字‘无’。”

    信徒问道:“‘无’怎能胜他们呢?”

    道树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神通,‘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没有法术,没有法术是无,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能胜有,因为,以不变应万变;‘有’会变,可是‘无’不变,不变能胜过会变。所以,我的‘无’和不变,当然就胜过他们的‘有’和有变了。”

    道树禅师以不变应万变,用自己的禅心,让道士们自甘失败,远走他乡。不过,变与不变在道树禅师那里虽然简单,换到别人身上就未必了,那些被吓走的年轻和尚就是例证。

    佛祖成佛,历千万劫,经无数轮回。在这过程中,他的法身在变,但佛心不变,因此,虽然不同轮回中佛祖以不同身份出现,但依然能够成佛。这就是变与不变的本质所在了。变的是形,不变的是心;变的是外,不变的是内。

    如果一件事需要形变才能解决,那么就该去变;如果一件事要以心变解决,那么就不变。这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就是这世上的大智慧了。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宗,就是心了。能够保持心之永恒,自然可以不变应万变。

    珍贵的东西在心里

    日本非常有名的一休禅师,住在京都比睿山乡下。

    有一天,寺院要晒藏经,传说晒藏经的时候,如果风从经上吹拂而过,人也接触到这种风,不但能够增长智能,而且可以消除灾厄。

    因此,“闻风”而来的信徒,不断地涌向山上。

    一休禅师也在人群中凑热闹,他对大家说:“我也要晒藏经。”说完之后,就袒胸露肚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很多上山的信徒看到后很不以为然,认为太不雅观,有失威仪。

    寺院里的法师跪下来劝一休禅师不要如此,一休禅师就解释说:“你们把藏经楼的藏经搬出来让太阳晒,难道就威仪吗?藏经是死的,不是活的;我晒的藏经是活的,是会说法的,是会普利人天的,我是会做劳务,会吃饭,有智能的人。你们应当知道要晒哪一种藏经才珍贵。”

    经书虽好,但毕竟是外在的事物。一个人,不管他对经书有多么尊重,都不代表他有真正的智慧,反而会显露出他的浅薄。因为,经书是死的,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其中的内容能够给人以启迪。所以,经书应该是用来看的,而不是用来晒的,更不是用来摆在高处尊重的。一个将经书摆在高处,然后自己顶礼膜拜的人,一定是没有看过经书或者没有看懂经书的人。正因为没有看过或者没有看懂,所以他们才不懂得如何让经书更有价值。

    很多人对知识有一种天然的渴望和尊重,当遇到一个苦心读书的人,或者满腹经纶的人,他们马上对对方肃然起敬,觉得那人很渊博。但是,在自己闲下来的时候,却从不去书中汲取营养,这样的人,就是不懂知识的人。

    一样东西,如果你觉得它重要,那么就要努力去争取,让它融进自己的身体,而不是将之束之高阁,然后在下面顶礼膜拜。只有行动了,将之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有用的,能给你带来益处的。

    不留平常心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里的舍不仅是舍弃,还有付出的意思。也就是想要获得某样东西,不仅需要有取舍上的权衡,还需要持续地努力和付出。只有足够努力,付出得足够多,才能有所收获。很多人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转身用心去做了,他们也足够努力,付出的也不可谓不多,但往往却事与愿违,虽努力了却没有得到结果,这就是过犹不及了。要知道,努力是收获的前提,但收获不是努力的必然结果。在努力的同时,也需要偶尔停下脚步,审视一下自己的方法和方向,同时,也要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只有方法得当,方向正确,并有充足的空间,才能让自己的努力有意义。

    有一位学僧跟随禅师学禅,平常也非常用功打坐,虽然心无杂念,但是他始终没有开悟。

    有一天他向禅师求救。禅师拿起身边的一个葫芦对学僧说:“你去把这个葫芦装上水,然后把盐放进去,等盐溶化了,你就开悟了。”

    学僧听后,遵示照办。不久,学僧向禅师报告:“葫芦的口太小,勉强可以装进盐块,但它无法溶化,用筷子搅又搅不动,到现在盐块都还没有溶化。我想,我是没法开悟了。”

    禅师听了以后,把葫芦里的水倒掉一些,然后摇动几下,一会儿盐块就溶化了。

    禅师慈祥地对学僧说:“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好像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动,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学僧终于领悟。

    禅师给学僧讲述的道理,就是不仅要努力,还要懂得如何努力。一味地低头蛮干是不行的,还需要偶尔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之前的所为,看看方法上是否得当,自己是否将事情做得太满。就像学僧,如果不停下来想想该怎么做,而是继续往葫芦里装盐,那么,即使他用再多的力气,也是难以做到的。因为他将葫芦装得太满了。

    凡事都要用功,但不能只知道用功,凡事要尽力去做,但不能做得太满。只有在用功的同时,抬起头来看看前面的路,并及时调整方法和方向;在发现自己将事情做得太满的时候,停下来给自己空出一点空间,才能让自己的努力更有意义。

    平常做事的时候,不要太过着急,因为死干往往就意味着什么也没干。

    国师的禅心

    禅家讲究的是苦修,这苦为的是智慧,而不是机灵。智慧和机灵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智慧是明了事物的本质,然后得出的洞穿一切的力量。机灵则不过是一时的口舌之快,表面看去好似有理,其实经不得推敲。

    有一次,丹霞禅师去拜访慧忠禅师。慧忠禅师被称誉为“七帝之神”,就是有七个皇帝曾经拜他做老师,因此也叫作慧忠国师。

    这一次,丹霞禅师来拜访时,正值慧忠国师午间小睡。

    丹霞禅师问道:“国师在不在?”

    慧忠国师的弟子耽源答说:“在是在,不过你就是用天眼也看不到禅师。”

    丹霞禅师说:“你回答得好神妙。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说完后,他就回去了。

    慧忠国师午睡醒来后,耽源把丹霞禅师来拜的事禀告了他。慧忠国师听了,非常生气,认为耽源不该无礼。打了耽源二十棒,把他赶了出去。

    当丹霞禅师知道后,深为佩服慧忠国师,赞美道:“真不愧是七帝之师。”

    禅不是逞口舌之能,耽源的肤浅,让丹霞禅师一句“龙生龙,凤生凤”讽刺到了极点。而当耽源挨了二十棒,丹霞禅师却又赞美慧忠国师不愧是一代大师。

    禅者是没有成见的,当赞美时赞美,当批评时批评。禅心是非常公正的,禅是没有是非,又很有是非。禅者的艺术生活,从禅心流露出来,一切都吻合自然。

    我们学禅,不但要有灵巧,要有智能,要会利用思想,还要懂得从矛盾中求统一,从污浊里寻洁净,体会禅的艺术。

    知恩报恩

    一天,临济禅师向他的老师黄檗禅师告别,要到其他地方去参学。

    黄檗禅师问:“你要到哪里去?”

    临济禅师答:“不是河南就是河北。”

    黄檗禅师当即打了临济禅师一拳,临济禅师抓住黄檗禅师,回了他一巴掌。

    黄檗禅师被打了以后,哈哈大笑地呼叫侍者:“去把百丈先师的禅板和经案给我拿来。”

    临济禅师也高声呼喝:“沙弥,顺便将火拿来。”

    黄檗对临济道:“话虽如此,火也烧不着的。你尽管去你的,今后你必须堵塞天下人的嘴巴。”

    沩山灵佑禅师就这件事问弟子仰山禅师:“临济的言行是否背叛了他的老师?”

    仰山禅师答:“并非如此。只有知恩的人才懂得报恩。”

    沩山禅师请仰山禅师在古代圣贤中列举类似的事迹。

    “在《楞严经》中,阿难赞美佛陀说‘我愿把一颗赤诚的心,奉献给像尘埃那么多的国家和众生’。其实那就是‘报佛恩’,这不就是报恩的实例吗?”仰山禅师道。

    沩山禅师听罢说道:“的确如此,见识和老师的程度相同时,会减损老师的盛德,唯独见识能超出老师时,才可以传授老师的遗教。”

    在常人眼里,对老师恭敬才是对老师的尊重,如果反驳老师或者表现得比老师强,那就是对他们不敬了,其实不然。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传道的,并不是道的代表和化身,他们也有不知道的东西。因此,对老师的真正尊重,不是恭敬和恭维,更不是在老师的羽翼下寻求保护,而是获得更多的知识,努力超过自己的老师,这样才展现出了自己老师传道的功力。

    一个老师如果教不出比自己强的徒弟来,那么他只能算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并不能算是一个好的老师,甚至都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因为他没有掌握传道的真正技法。所以,黄檗禅师是一个好的老师,沩山灵佑禅师也是一个好的老师。

    人不仅要怀报恩之心,更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恩。要将报恩的心用到恰当处,而不是用在表面上。对老师,最好的报恩方式是努力学习,并超越他们;对父母,报恩的方式是成就自己给他们骄傲。如果怀着报恩的心而苦守在父母身边,一无所成,那么带给他们的只能是负担。

    宜默不宜喧

    灵树院是一所道场。有一年,灵树院举行夏安居。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集合佛门弟子安居一处精进修道。

    五代时,后汉君主虔诚地信仰佛教,坚持礼请灵树院的云门禅师和大众一起到皇宫内院来夏安居。

    诸位法师在宫内接受宫女们礼敬问法,莺莺燕燕、热闹非凡。后汉君主虔诚重法,每天的禅修讲座必定参与。

    僧众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喜欢和太监宫女们说法,唯有云门禅师一人,不管任何时刻,都静坐一旁,参禅打坐,使得宫女们都不敢来亲近、请示。

    有一位值殿的官员看到这个情形,就经常向云门禅师请示法要。云门禅师却总是静静地不作一辞。

    值殿官员不但不以为忤,反而更加地尊敬,就在皇宫内院的碧玉殿前贴了一首诗:“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争如实,输却禅门总不言。”

    所谓沉默是金,一默一声雷。真正智慧的语言,往往并不是出自夸夸其谈者,而是出自沉默如金者。因为这些沉默者,大多时候是在思考。思考让他们更加深邃,让他们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因此,他们才能口出妙语。这妙语,正是他们内心思想的外在显现。

    而夸夸其谈者总在说话,自然就没了思考的时间,不思考,就无法让自己的心得体会沉淀下来,当然没法道出妙语。

    想让自己更加成熟、更显庄重,更受人尊重,就要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做到凡事想后再开口,不要随意乱说。这样,不仅人们会尊重你,更是会乐于与你交往。因为你不搬弄是非,不会不懂装懂。

    不立于文字

    一位禅者每天在藏经楼上只打坐,藏经楼藏主,即今之馆长或管理员问道:“大德,你每天打坐,为什么不看经?”

    禅者诚恳地答道:“因为我不识字。”

    “既然不识字,为什么不请人教你?”

    禅者反问:“请问要请谁来教我呢?”

    藏主不客气地说:“你可以请教我啊!”

    禅者起立,顶礼叉手地站立不动,问道:“请问这是什么?”藏主无言以对。因这姿势的意思是指自性。

    禅宗不立于文字,即因为语言文字不能表达自性,不能表达真如,不能表达本来面目。

    六祖惠能大师还没到黄梅五祖弘忍大师那里时,虽然也听经、也解义,但是并不能识字。到五祖那里以后,他终日在磨房里操作苦役,仍不识字,而他终能明心见性。可见悟道并不是从语言文字上能够得入的。

    禅者,并不是捧着经书不放的,而是懂得自悟,懂得体验自我内心的,这样的禅者,才更有机会悟道。如果一味迷信书本,一味执着于别人所写,反而是入了魔道。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必定是努力付出和寻找方向并重的,他们的自身修为也是内在和外在并重的。他们既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智慧,也常常躬身自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类人,就是真正的聪明者了。

    能说出来的是知识,不能说出来的是道德。一个人不能从书本中获得道德,只有懂得反躬自省,才能获得道德上的精进。只有道德上精进了,才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也才能让自己的品格得到更好的提升。这样的人,必定是能成大事的。因为一个人的外在功绩的大小,往往与其内在格局的大小相关,有大德者方能成大事。

    虽是凡夫,但非凡夫

    宋朝佛窟惟则禅师是长安人,少年时就出家,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他用落叶铺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时,采摘山中野果充饥。

    有一天,一位樵夫打柴路过庵边,见到佛窟惟则禅师,好奇地上前问道:“请问老和尚,您在此住多久了?”

    佛窟禅师回答:“大概已易四十寒暑了。”

    樵夫好奇:“这四十多年来,就您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佛窟禅师点点头说:“丛林深山,一个人都已嫌多,还要其他人何为?”

    樵夫再问:“难道您都没有朋友同伴吗?”

    佛窟禅师击掌作声,说道:“出来,出来!”话声刚落,许多虎豹由庵后而来。樵夫大惊,佛窟禅师示意莫怕,令虎豹退去,说道:“我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樵夫深受感动,自愿皈依做弟子。

    佛窟禅师对樵夫扼要地指示佛法心要说:“你今虽是凡夫,但非凡夫;你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

    樵夫于言下契入,并广为宣传。此后,慕道者纷纷而来,翠屏岩上白云飘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鸟飞虫鸣,成为佛窟学的禅派。

    佛窟禅师一坐就是四十年,在普通人看来,四十年是漫长的岁月。但证悟是无限时间,对已进入永恒生命、融入大化之中的佛窟禅师而言,只不过一瞬间而已。禅者心中,一瞬和四十年没有什么不同。禅者所悟,是没有时空差距,没有人我分别,没有动静不同,没有生佛观念的,靠的就是专注。

    如果专注于一件事,那么即使几十年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因为自己有所得。很多人应该也有类似的体验,在专注于一件事,或者非常忙碌的时候,时间会过得非常快,转眼间一天就过去了。如果无事可做,闲极无聊的时候,时间则非常慢,感觉过了很久,其实才几分钟而已。

    做事专注,不仅可以让时间变得更有意义,还能让你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因为专注可以注意到更深、更微的细节。

    明心见性

    南天寺的无德禅师举行小参(也就是禅师们依学僧的需要而不定时间也不定地点举行的一种座谈会,或一种方便的开示),他对学僧们说道:“各位来此参学,长者数年、短者也有数月,不知各位找到禅心了没有?”学僧甲说道:“我是个主观上很强烈的人,除了‘我’或‘我所’之外,世界上没有什么值得我关心的。但自参禅以后,我才发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靠因缘才能有所成就,所以每天我只想‘我’与‘我所’实在非常自私,现在发觉除了我以外,还有佛,我想我握住禅心了。”

    学僧乙说道:“以前我的眼光总以能看得见、摸得到、享受得到的具体的实质为标准;但自参禅以后,我不再短视而有远见、不再心胸狭小而度量大如虚空,我想这是我找到禅心了。”

    学僧丙说道:“从前如果让我一天行三十里路,我绝不会去走五十里,但自从参禅以后,我才感受到以有限的生命,去印证永恒的法身时,恨不得不眠不休地每天步行一百里。我想我已经知道什么叫禅心了。”

    学僧丁说道:“我由于学历低经验不足,相对在处事方面总显得笨拙,甚至有时会很自卑;但是自从参禅以后,自己可以担当弘法利生的重责大任,因此我就不觉得自己笨拙,也不感到自卑了。我想这就是禅心了。”

    学僧戊说:“我的身材只有五尺高,平常总是抱着‘天塌下来有高个子的人顶’的心态,但自从参禅以后,才感受到烁迦罗心无动转的信念,现在在众人的面前,总觉得自己有丈二高的身材,我想我已体会到什么叫禅心了。”

    无德禅师点头说道:“你们所说的是你们的进步,你们自受用的法喜,这只是一种参究的初心,而非禅心,真正的禅心在于‘明心见性’,你们大家好好地修持吧。”参学僧们听了以后就一个一个敛目内省,继续去寻找禅心了。

    参禅其重要的目的是明心见性,在参禅的过程中,可以改变观念、净化身心、激发内力、增加慧思,像以上这几位学僧的报告,不亦然乎。

    明心的人如果智慧够深利,他虽现前没有这个功力,可是因为真正触证到“真如心”的关系,他对于因缘果报的道理不再有怀疑。渐渐地,他对于顺境不会特别高兴,对于逆境也会欣然接受。是该得的,他受之无愧;不是他的,他乐于拱手让人。这就是可以渐渐地随顺因缘。明心的人会渐渐地不敢做恶事,而且对于布施等善事,会愈来愈努力去做。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日本的道元禅师三岁时丧父,八岁时丧母,从小就由叔父收养,十四岁时,在京都建民寺出家。在我国宋朝时代,道元禅师来华留学。当船在庆元港停泊时,一位年约七十岁的老禅师上船来购买木耳。道元禅师就很亲切地跟他打招呼,言谈中知道老禅师名叫有静,是浙江阿育王寺的典座(煮饭的),于是就对他说道:“老禅师,今天天色已晚,您就不要急着赶回您的寺院,在我们的船上住一宿,明天再回去吧。”

    有静老禅师也非常有礼地回答道:“谢谢您的好意,明天阿育王寺里正好要举办法会。我要煮面,供养大众,今天特地出来买木耳,以便今天晚上赶回去应明天的需要,所以不方便在这里过宿。”

    道元禅师听了以后说道:“就算您不在寺里,难道就没有别人代理您的工作吗?”

    有静老禅师回答说:“不能让别人代理。我是到了现在这把年纪,才领到这份职务的,怎可轻易放弃或请人代理?何况我未曾获得外宿同意,不能破坏僧团的清规。”

    道元禅师听了以后说道:“您已是年高德劭的长者,为什么还要负责典座的工作呢?应该安心坐禅勤于读经呀!”

    有静禅师听后开怀大笑,说道:“外国的青年禅者,你也许还不了解何谓修行,请莫见怪,你是一个不懂禅心经语的人。”

    道元禅师听了以后,非常羞愧地问道:“什么叫禅心经语?”

    有静老禅师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一二三四五。”

    道元禅师也不懂这什么意思,再问道:“什么叫修行?”

    有静老禅师答道:“六七八九十。”

    道元禅师在宋代时到我国来学法,走遍我国名山丛林,然后在浙江天童寺如静禅师处得法,回日后,努力弘扬禅道,成为曹洞宗的开山祖师,著有《正法眼藏》《普劝坐禅仪》等禅门重要著作。道元禅师初到我国时,就遇到有静这位老禅师,让他知道中国禅林里真是藏龙卧虎,一个煮饭的老者竟然禅风高峻深不可测。其真正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不给自己设定各种框框,而有些人则不然。

    很多人都是给自己设定框框的,在他们看来,天黑了就该歇息,天亮了才该去工作。工作就是每天八个小时的事情,上班时认认真真,下了班就应该想些其他的了。这也是一种框框。真正懂得工作的人,上班时没有状态,就会歇一歇,做些其他事情放松一下。下班之后,也会想着工作。然而他们想着工作的方式不是在公司接着加班,而是将之放在心里,看到跟其有关的事情的时候,会多想一点,多看两眼,从而让自己获得灵感,将工作做到更好。这些人,就是抛弃了框框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有更高的效率,因为他们没有被束缚。

    不管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用心,什么形式都无关紧要。如果不用心,而只是按照别人规定的套路做事,那么,付出再多,也难有收获。

    转身回归纯真的自己

    智闲禅师在南阳慧忠国师的地方开悟以后,大阐宗风,跟随他学禅的人很多。

    有一天,他在法堂上开示大众:“有一个人想要彻悟自己的本来面目,就爬到树上用口衔着树枝。他的脚没有踏在树干上,手也没有攀着树枝,只用口衔着树枝。这时,忽然有人在树下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位衔着树枝的禅者如果不回答,就违反了出家人慈悲开示的本分;但是如果回答,一开口便会堕落而失去生命。你们认为,他该怎么办才好?”

    在座的大众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大众中有一位名叫虎头招禅者,他也是一位上座,看到没有一人回答,就站起来说道:“上树即不问,未上树时请禅师说说看。”

    智闲禅师听罢哈哈大笑,以偈语回答道:“子碎母啄,子觉母壳,子母俱忘,应缘不错,同道唱和,妙玄独脚。”

    智闲禅师的问题问得奇特,回答得也奇特。

    禅者的参究,有时要一直追问下去,有时却要注意转身,不能一味地执着,食而不化。

    虎头招禅者就给了这个问题一个转身:未上树时就可以问了,何必要等上树了以后才问呢?禅者应该觉悟的是“什么是祖师的西来意”,何必管他上树不上树?

    在场的僧众们执着在树上的人应不应该开口,而忘了作为一个禅者应该真正去参修的东西。

    这些僧众,就是不能坚守本性,容易被外在干扰。一个小小的问题,就让他们忘了自己本该做的事情。这时候,他们需要转身,转回身来,重新走上参佛的路。可想要及时转身也是不容易的,因为这要求他们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

    人就像小鸡孵化一样,无须争论是小鸡自己啄破蛋壳或母鸡替它啄开,重要的是自己要从既有的防卫意识中解脱出来,醒觉过来。以平直心去生活,真正回归到纯真的自己,才能肯定自己。

    就像那个去找桃子的小猴子一样,它的本意是要桃子,可看见西瓜后,自己想拿,看见玉米之后,自己也想拿。最后落得两手空空,一无所得。猴子的一无所得,是最坏的结果,其实,即使它拿了西瓜,也未必就是好的。

    就比如,一个人,如果他做的是学习医术,以悬壶济世,救治自己的亲人。在半路上,发现做律师更好些,从而转向,那么,即使最后成了大律师又能如何?自己亲人的命还是不能够活过来。所以,在面对这种岔路的时候,要做的就是及时转身,不要被其干扰。而想要有这种转身的能力,就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是成佛的途径,也是成功的途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