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三百首-苏舜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南)人,移家开封。他是个性格刚强的人,二十七岁登进士第,知亳州,一到任,就窜一土豪,杀一黠吏,后来又诣匦上疏,直指仁宗处深宫之中,燕乐无节,赐予过度。庆历四年(1044),被人借故奏劾,说他讥讽时政,就此削职为民,废放吴中,幽居沧浪亭,与鱼鸟共乐,过着“抖擞尘襟莫回首,谤书终不到溪山”(《阻风野步有感呈子履》)的生活。四十一岁复官为湖州长史,可是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他死了。江休复挽诗中有“郡邸冤狱谁与辩,皋桥(在湖州)客死世同悲”语。舜钦自己有《览照》诗云:“铁面苍髯目有棱,世间儿女见须惊。心曾许国终平虏,命未逢时合退耕。不称好文亲翰墨,自嗟多病足风情。一生肝胆如星斗,嗟尔顽铜岂见明。”可略见其生平,亦可与其诗印证。

    他在政治上敢于痛陈时弊,在文学上反对流行一时的西昆体,欧阳修《苏学士文集序》中所谓“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他的诗,古风雄放劲健,近体平易可亲。但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称为“极工”的《中秋松江新桥对月和柳令之作》中的“佛氏解为银世界,仙家多住玉华宫”,实不高明,《四库总目提要》说是苏诗中的俗格、下乘,是对的。

    他与梅尧臣齐名,但二人风格不同,他自己亦不愿和梅相比,认为这是可笑的事。对苏梅评价如何,自然见仁见智,但宋诗到了苏梅时,才显出了宋诗的风味。叶燮《原诗·内篇上》有云:“宋初诗袭唐人之旧,如徐铉、王禹偁辈纯是唐音。苏舜钦、梅尧臣出,始一大变,欧阳修亟称二人不置。”他和王禹偁之间相差五十余年,可是就在这半个世纪里,时代在宋诗的发展上已经起了重大作用了。

    吴越大旱①

    吴越龙蛇年②,大旱千里赤③。

    寻常粳穄地④,烂漫长荆棘⑤。

    蛟龙久遁藏,鱼鳖尽枯腊⑥。

    炎暑发厉气⑦,死者道路积。

    城市接田野,恸哭去如织⑧。

    是时西贼羌,凶焰日炽剧⑨。

    军须出东南⑩,暴敛不暂息。

    复闻籍兵民,驱以教战力。

    吴侬水为命,舟楫乃其职。

    金革戈盾矛,生眼未尝识。

    鞭笞血涂地,惶惑宇宙窄。

    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

    冤怼结不宣,    冲迫气候逆。

    二年春及夏,不雨但赫日。

    安得凉冷云,四散飞霹雳。

    滂沱消祲疠,甘润起稻稷。

    江波开旧涨,淮岭发新碧。

    使我扬孤帆,浩荡入秋色。

    胡为泥滓中,视此久戚戚。

    长风卷云阴,倚舵泪横臆。

    【注释】

    ① 吴越,指今江浙一带。② 龙蛇年,本指岁在辰巳之年。《后汉书·郑玄传》记郑玄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命当终。”注:“辰为龙,巳为蛇,岁在龙蛇贤人嗟。”后来亦泛指有灾难的年份。③ 赤,赤地,指地面没有庄稼。④ 粳穄地,泛指稻田。粳,糯谷。穄,即稷。⑤ 烂漫,纷杂貌。⑥ 枯腊,干枯的肉。⑦ 厉气,邪恶之气。⑧ 恸哭句,意谓痛哭的人一路不断。⑨ 是时两句,指西夏赵元昊(即李曩霄)于两三年间进攻延州、渭州等地,宋军溃败事。作者另有《庆州败》一首,也写宋军为夏军所败事。西夏曾建都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东南),属党项羌族。⑩ 军须,军需。 籍,登记,征集。 驱以句,作者的《庆州败》中亦说:“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崄巇。” 吴侬,犹言吴人。水为命,一向在水边过生活,意思是对西北平原不能适应。 舟楫,船只。楫,本指船桨。职,犹言本业。 金革,兵器与甲铠的总称。

    鞭笞(chī),鞭打。 惶惑句,意谓使人惊惶失措,好像宇宙狭窄得无容身之地。 冤怼(duì)两句,意谓由于怨气郁结不散,促使了天时的反常。冤怼,怨恨。 但,只是。赫日,犹言赤日。 霹雳,指雷电。 滂沱,大雨貌。祲,旧指阴阳相侵的灾祸之气。疠,瘟疫。 开旧涨,恢复原来的水位。 泥滓,喻俗世。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戚戚,忧愁貌。 臆,胸。

    【说明】

    作者中年时逢到的辰巳年头为康定元年(1040)庚辰,二年(亦是庆历元年)辛巳。这时他在汴京。此诗则作于庆历三年(1043)旅居淮上时,观诗中“淮岭发新碧”可知。因此,首句的“吴越龙蛇年”,非指干支上的辰巳之年。

    当时西北告急,东南大旱,诗人目睹烈日当空,流亡载道,感而赋此。司马光于英宗治平间曾说:“今既赋敛农民粟帛以给正军,又籍其身以为兵,是一家而给二家之事也。”(见《宋史·兵志四》)正可替诗中军须四句作一注脚。作者又认为由于民间怨气郁结不散,冲迫而使气候反常。古人常常把自然现象的反常,看做是政治措施失当的反映,即所谓天人感应。当时认识如此。但有些天灾危害的严重确是与人祸密切相关的。

    过苏州

    东出盘门刮眼明①,萧萧疏雨更阴晴②。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③。

    万物盛衰天意在④,一身羁苦俗人轻⑤。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⑥。

    【注释】

    ① 盘门,苏州城西南门。刮眼,犹言刮目,意即另眼相待。② 疏雨,间断雨,所以阴晴更替。③ 绿杨两句,陈衍《宋诗精华录》评云:“三四是苏州风景。”④ 天意在,在天意。⑤ 羁,这里指漂泊。⑥ 旅棹(zhào),客船。区区,犹言仆仆,旅途劳顿貌。范成大《酹江月·咏严子陵钓台》:“富贵功名皆由命,何必区区仆仆”,此处的“区区”与“仆仆”即互文。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亦云:“区区甘累趼,稍稍息劳筋。”这句意谓,客船不顾旅途的劳顿仍冒着暮色而驶行。

    【说明】

    当是谪居苏州时作。作者在《答韩持国(韩维)书》中有云:“有兴则泛小舟出盘阊,吟啸览古于江山之间。”可与首句合看。五、六两句含自叹放废之意。

    望太湖①

    杳杳波涛阅古今②,四无边际莫知深。

    润通晓月为清露③,气入霜天作暝阴。

    笠泽鲈肥人脍玉④,洞庭柑熟客分金⑤。

    风烟触目相招引⑥,聊为停桡一楚吟⑦。

    【注释】

    ① 太湖,在江苏吴县西南。旧称三万六千顷,实为二千四百余平方公里。② 杳杳,渺渺。阅,经历。③ 润,这里指水汽。④ 笠泽,即松江(今名吴淞江),为太湖支流三江之一。松江鲈鱼很著名,《太平御览》九三七引唐杜宝《大业拾遗录》:“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虀玉脍,东南之佳味也。”脍玉,指切鱼。鱼肉如白玉,故云。脍,细切。⑤ 洞庭,山名,在太湖中。洞庭柑亦是名产,南宋时韩世忠儿子韩彦直著《橘录》即盛称之。客,与“人”同义。分金,指剖柑。柑皮色金黄,故云。

    ⑥ 风烟,犹言风物。⑦ 桡,船桨,亦指船。楚吟,《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语,合上句来看,即是因异乡的风烟而引起自己思乡之情。谢灵运《登池上楼》的“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亦此意。

    【说明】

    一、二两句平弱,三、四两句写水汽颇有局面,只有太湖才能当之。五、六两句以著名物产衬托,色泽分明。

    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引《复斋漫录》,说苏诗笠泽一联与吕吉甫(惠卿)“鱼出清波庖脍玉,菊含寒露酒浮金”一联相类,“苏胜于吕,但‘人’、‘客’两字虽无亦可”。意思是脍玉、分金当然是人来做的。这要求或许苛刻些,但作诗确要力避那些“虽无亦可”的话。厉鹗《宋诗纪事》(上海古籍版)卷二十一亦引《复斋漫录》,却说:“吕胜于苏,盖‘人’、‘客’两字虽无亦可。”《复斋漫录》原书未见,疑厉书亦是转引而致误。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①。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②。

    【注释】

    ① 时有句,突出幽花在春阴垂野中的独特位置。蔡正孙《诗林广记》引《复斋漫录》,说这句和郑獬《田家》第二句“一树高花明远村”恰相类,皆清绝可爱。② 晚泊二句,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说此诗“极似韦苏州”,即指韦应物《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二句。陈衍《宋诗精华录》则以为“视春潮带雨晚来急,气势过之”。

    【说明】

    亦是旅居淮上时作。全诗的成功处就在善于创造气氛,并赋予大自然以性格。诗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诗人的感受,但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强烈感受。

    初晴游沧浪亭①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②。

    帘虚日薄花竹静③,时有乳鸠相对鸣④。

    【注释】

    ① 沧浪亭,在苏州城内。原为五代时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苏舜钦被革职后,便以钱四万买来,他另外还写过《沧浪亭记》。欧阳修诗所谓“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南渡后为韩世忠所有。② 娇云,指初晴时的云,仿佛还带些娇气。③ 虚,疏朗。④ 乳鸠,初生之鸠。

    【说明】

    全诗都围绕“初晴”而写,次句“弄微晴”正显得春云之娇而媚。三、四两句,写阳光虽微,却亦足够叫乳鸠们兴奋,亦使人想起白居易《钱塘湖早行》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这句诗。

    沧浪亭至今还是当地名胜,中间已经过几次修建,但我们还可从这首诗里领受一千年前的这座园林春雨后的情调。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举茂才异等不中,彷徨而归。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以李觏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义,荐于朝廷。因亲老不愿就仕。后任太学助教、海门主簿。

    他是一个学者,《宋史》入《儒林传》,还著文非议孟子,故有“非孟子”之称。据说范仲淹《严子陵祠堂记》原文中的“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他将“德”字改为“风”字,颇为范仲淹倾服。亦确是改得好。他的古风,雄劲质健,近体则清丽婉转。五古《寄祖秘书丞》,多至一千六百字,他的性格与经历亦可于此略见。七律常多佳句,如《秋晚悲怀》的“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秋阴》的“不知红日在何处,时见黑云微有光”,皆有“宋味”。七绝《读长恨辞》的“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比袁枚《马嵬驿》的“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说在前头。

    哭十侄①

    到官六月寄书回②,未病封题死后开③。

    一命至卑人尽得④,九泉何事独相催?

    唯忧旅榇还乡远⑤,况是亲丧继踵来⑥。

    数世学文终若此,可怜门户转隳颓⑦。

    【注释】

    ① 十侄,作者《寄小儿》首句“两世茕茕各一人”下注云:“予无兄弟,才生此儿,三岁矣。”则此十侄非胞侄。② 到官,指十侄莅任。六月,一作“六日”。③ 未病句,十侄寄李觏的信是未病时写的,因为路途遥远,信寄到时十侄却已逝世了。④ 至卑,最平凡。因为是“人尽得”,所以说“至卑”。意谓天对十侄何苦偏吝一命。⑤ 旅榇(chèn),在外地停放的灵柩。榇,棺材。⑥ 况是句,庆历七年(1047),作者之妻陈氏卒。次年,他的中女卒。皇祐三年(1051),母郑氏卒。所以诗里这样说。继踵,接连。⑦ 转,反而。隳(huī)颓,衰落。

    【说明】

    全诗没有一句浮文饰语。至哀无文,真挚的感情只有用朴素的语言来表达。三、四两句,尤为沉痛,可与韩愈《祭十二郎文》并读。

    忆钱塘江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②,水仙齐着淡红衫③。

    【注释】

    ① 钱塘江,浙江流经杭州的一段江流。② 好是,最好的是。涵,沉浸。③ 齐着淡红衫,指落日返射下一张一张的白帆。

    【说明】

    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卷十一中,先称赞李觏文章在北宋别成一家,下云:“予尝病其不能诗,长夏借读《盱江集》,绝句乃颇有似义山者”,并举数诗为例,此诗即其一。王士禛自己作的《真州绝句》的“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可能由李诗得其机。

    邵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人称康节先生,共城(今河南辉县)人。曾受业于共城令李之才,通《易经》。后居洛阳,名其所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嘉祐时任将作监主簿,补颍州团练推官。

    他因为钻研《易经》及八卦,发挥太极为宇宙本体学说,又传说其学出于华山道士陈抟,于是在道学之外,又给后人披上一件道袍,甚至成为先知性的神秘人物,他的集子也曾经被编入道藏中。

    他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有的人却说他有玩世之意。他的诗,在理学诗派中可以算是一个代表,有康节体之称。不拘诗法声律,不从苦吟中求工巧,随手写来,要说便说。所以后人褒贬不一。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十八则谓“佛语衍为寒山诗,儒语衍为《击壤集》”。他在《击壤集序》中亦认为诗要抒情,却反对“不以天下大义而为言”而将感情表现在“一身之休戚”上的那种作品。但他几首写得较好的诗,其实都说不上“天下大义”,只是抒发个人的生活情趣,如被《四库总目提要》称为“此虽置之江西派中有何不可”的《安乐窝》云:“半记不记梦觉后,似愁无愁情倦时。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就很难说这里面有什么“天下大义”。又如他的《二色桃》云:“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国倾城艳不同。疑是蕊宫双姊妹,一时俱肯嫁春风。”这样的诗,出于他的手,一方面令人惊奇,一方面又让人觉得,同是过着感情生活的道学家,为什么不能写这样的诗呢?

    插花吟

    头上花枝照酒卮①,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②,眼见四朝全盛时③。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更芳菲④?

    酒涵花影红光满,争忍花前不醉归⑤?

    【注释】

    ① 酒卮(zhī),酒器。② 两世,古称三十年为一世。世,古文作“”。作者于熙宁四年(1071)作《欢喜吟》有云:“行年六十一,已为两世人。”③ 四朝,指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④ 那堪句,应当及时行乐之意。芳菲,这里指花香时节。⑤ 争忍,怎忍。不醉归,《诗经·小雅·湛露》:“不醉无归。”意谓应醉而始归。

    【说明】

    这是邵雍名作,亦略见“康节体”的面貌。自然不脱道学气,却还写得大方而无酸味。三、四两句是对本朝的歌颂语。宋朝从真宗到神宗熙宁时,还多少有些上升时期的气象。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选一)①

    烟树尽归秋色里,人家常在水声中。

    数行旅雁斜飞去,一簇楼台峭倚空②。

    【注释】

    ① 天津,桥名,在河南洛阳市西南,横贯洛水,作者家在附近。② 峭,陡直,高出。

    【说明】

    这不失为诗人之诗。情隐景中,淡而有味。三、四两句,斜飞的旅雁与倚空的楼台,搭配得若即若离。像这样的诗,在他的《伊川击壤集》中,还可找到几首。

    韩维

    韩维(1017—1098),字持国(司马光父亲名池,因“池”和“持”音近,古人为避“嫌讳”,所以司马光文集中就把“韩持国”写成“韩秉国”),开封雍丘(故城在今河南杞县)人。以父韩亿荫入仕。曾任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神宗欲以韩维辅佐文彦博治枢密院,对维云:“卿东宫旧人(神宗为太子时维任右庶子),当留以辅政。”维对曰:“使臣言得行,贤于富贵,若缘攀附旧恩以进,非臣之愿也。”遂出知许州。绍圣中,因属元祐党人,谪均州安置。元符初复官,卒。

    吴之振《宋诗钞》云:“维同时唱和者为圣俞、永叔,其深远不及圣俞,温润不及永叔,然古淡疏畅,故足为两家之鼓吹也。”

    下横岭望宁极舍①

    驱车下横岭,西走龙阳道②。

    青烟几人家,绿野四山抱。

    鸟啼春意阑③,林变夏阴早。

    应近先生庐,民风故醇好。

    【注释】

    ① 宁极,孔旼字宁极,隐居汝州龙兴县(今河南宝丰)龙山之滍阳城,韩维知汝州时常相过从。他另有《送孔先生还山》诗,中云:“家临滍水阳,路转春山曲。”② 龙阳,龙山之南。阳,山南面、水北面曰阳。③ 阑,尽。

    【说明】

    三、四两句是警句,但“几人家”一作“人几家”,“四山抱”一作“山四合”。《王直方诗话》云:“韩持国有云: 青烟人几家,绿野山四合,当时无不传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