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精要-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及其分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近来看到国内同仁讨论社会学研究领域问题,趁美国大学图书资料之便,将这里的情况介绍一下,以期对中国的社会学发展有些帮助。

    美国的社会学虽然很发达,但并没有统一的社会学教科书。每位教授开课时各自选取自认为最适合的书规定为教科书。本文提到的26本社会学概论,多数都曾被大学本科当做教科书使用过。我的基本想法是,这些书的作者对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各有看法,他们一致的地方往往是得到公认的内容;而他们分歧的地方是那些仍有争议的内容,此外还有分类的问题。例如“性角色”这一内容,有人把它归人“社化”一类,有人则放在“社会差别”一类。当然是各有理由,虽然有些理由属于见仁见智,但有些从分类思想上看还是能够分出优劣来的。

    (一)文化。文化被多数教科书列为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在社会学研究中,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规范(norms)和价值(values),文化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等。作为美国的社会学概论,许多作者在文化这一领域中加上了“美国文化”这一内容。

    (二)社会。在这一领域中,最主要的内容是社会结构,其基本内容包括身份(status)、角色(roles)、群体(groups)和机构(institutions)等。此外有社会形态,如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

    (三)社化。这一领域主要研究人的社会化过程,包括童年期的社化,自我的形成过程,学习过程,社化的媒介,其中包括家庭、同伴群、大众传播、学校、工作单位等,成年人的再教育过程以及对生命周期的研究。

    (四)社会群体:这一领域包括群体的类型,如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社区社会与社交社会的区别;关于小群的研究,其中包括群体规模、领导模式、决策模式等。严格说来,正式组织也应归人这一领域,其中包括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及科层(bureaucracy)。

    (五)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形式。例如,在印度是种姓制;在英国是等级制;在美国,等级没有如英国那样的外在规定,但阶级的存在是事实;在前苏联,他们自己否认有阶级,但阶层的差别依然存在,也有认为阶级依然存在的(如毛泽东关于苏联存在官僚资产阶级的论述)。这一领域的研究除研究社会分层的状况外,还包括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即人们在层间的流动现象。

    (六)种族。这一领域包括对于不同人种(黑、白、黄等)及民族的研究,对不同种族间关系的研究,对种族主义、种族歧视的研究。

    (七)性别。这一领域包括对性角色、建立在性别基础上的劳动分工、男女平等问题的研究。

    (八)越轨行为。这一领域包括对越轨行为的种类、原因及控制办法的研究。越轨行为既包括无加害对象的越轨行为,如吸毒、酗酒、同性恋、卖淫等,又包括有加害对象的犯罪行为。

    (九)家庭婚姻。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家庭的结构、功能和变迁,及婚姻、离婚、家庭暴力等内容。

    (十)教育。这一领域包括对学校功能、教育质量、教育体制及其前景的研究。

    (十一)宗教。这一领域包括对宗教仪式、宗教社团、宗教功能、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的研究。

    (十二)政治。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权力、权威的各种形式、政权、政府、政体等。

    (十三)经济。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有劳动分工、职业、工作环境等。

    (十四)社会变迁。这一领域包括社会变迁的理论,如发展论、循环论、功能论、冲突论等,以及社会变迁的原因、现代化过程等。

    (十五)社会运动与群体行为。关于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形态、公众舆论的产生、社会运动的类型及社会控制等内容的研究。

    (十六)人口。这一领域的研究包括人口发展趋势,增减的原因、控制手段等。

    (十七)都市。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都市化的过程、原因、前景、都市生活状况等。

    其他研究领域在26本社会学概论中得票均低于十,并非在其他书中完全未提及,而是未被列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关于分类方法。26本社会学概论中有5本没有分类,只是把各项研究内容顺序排列了一下。另外有11本在我看来分类思想不清楚,或许并未在分类上用心。其余10本在分类上下了工夫。这里对它们略作述评。

    意见最集中的一个类别是社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Institution这个词很难翻译,它有制度、学院、机关等意思,但没有一个中文词能确切表达它的本义。如果我们看看这10本书的作者都把哪些内容归入这一类别,或许对理解它的本义有些帮助。10位作者都用了这个分类名称,并在其中列入家庭、教育、宗教、政治和经济这几项内容,这是大同;小异之处是有些人缺其中一两项内容,或将政治与经济并作一项,教育与宗教并作一项;还有人在这一类中加上了科学、技术、卫生、工作、闲暇、艺术等内容,但大多数集中在上边提到的5项内容。在我看来,institution用在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实体,即这些内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一面,如学校之于教育,教会之于宗教,政府之于政治;另一层是制度,即这些内容“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面,如家庭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想说一句题外的话:从分类这一项可以看出,两种不同文化、不同语言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有影响的。有时,在英语读者看来非常自然贴切的分类,在中文读者看来就可能比较费解;反之亦然。

    第二个意见比较集中的类别是社会差异,但有人用“区别”(differentiation)有人用“差别”、“不平等”(inequality)。多数人都在这一类中列入了3项内容:(1)阶级或阶层差别,也有用地位(status)差别的;(2)种族差别;(3)性别差别。有少数人还加上了年龄差别这项内容,常常与性别差别放在一起,并列为一项内容。

    第三个意见分歧较小的类别是社会变迁。列入此类的内容往往有:(1)人口;(2)都市;(3)群体行为;(4)社会与文化变迁。10位作者分为两派。一派将所有4项内容都列入社会变迁作为一大类;另一派把人口、城市(有人还加上生态学)单列为一类,群体行为和社会变迁列为另一类。我认为将这4项内容分为两类的学者对分类采取了一种更加严格的态度。认真说,社会变迁与都市是缺少逻辑联系的,分为一类终是勉强。于是有人将“都市”改称“都市化”,以期加强二者的逻辑联系。把这4项内容列为一类的做法给人以“不管类”(套用“不管部”取其“别人不管的它全管”之意)的印象。事实上,社会变迁往往是一本教科书的最后一类,因此把不好归入他类的内容全部放进了这一类。

    分歧最大的是对文化、社会、组织、社化这几项内容的分类,有的学者如考瑟(Coser)、赫顿(Horton)和罗伯特逊(Robertson)干脆把这4项内容列为一类取名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有些学者如赞顿(Zanden)和史密斯(Smith)将文化与社化列为一类;有些学者如麦琦(Mckee)把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列为一类。为什么社化可以列入“基本概念”,社会运动就不可以?似乎并无足以服人的理由。越轨行为这项内容最难归类。考瑟将其归人“社会差异”一类;赞顿将其归入“群体行动”一类;古德曼(Coodman)将其归人“社化”一类;特纳(Turner)将其归入“社会体系的基本因素”一类;史密斯最为爽快,把所有放不进特定类别的内容统统放在一个“研究题目”的标题下。我倒很赞成史密斯的分类原则和做法;把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有逻辑联系的内容分为一类;把哪一类都难归人但又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单列在一起。如此才能避免破坏分类逻辑的严谨。

    关于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分类问题,我主张要么干脆不必分类,把前边列举的17个领域并列加以研究,因为它们每一项确实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要么就按史密斯的原则加以分类,即把确实存在某种相似性质的内容分为一类,把不属于任何一类的内容单列出来。按照这种做法我试将社会学研究领域分类概括如下:

    (一)文化

    1.文化

    2.社化

    3.越轨行为

    (二)社会

    4.社会

    5.社会群体

    6.社会分层

    7.种族

    8.性别

    (三)制度

    9.家庭

    10.教育

    11.宗教

    12.经济

    13.政治

    (四)社会变迁及其他

    14.群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15.社会与文化变迁

    16.人口

    17.都市

    下面将分类理由略作说明:(l)文化是某一社会对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约定,而社化过程正是个人学习和适应这些约定的过程,越轨行为则是这一学习过程的失败。有些越轨行为实际上形成一种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抗衡。如美国旧金山同性恋者社区。他们有自己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念,形成了自己的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亚文化。(2)将社会群体与社会分层、种族、性别同归人社会一类的理由,在于它们都具有将社会、人群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性质,虽然这种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根据种族来划分;有的是根据性别;有的是根据身份;有的是根据各人所属的社会组织。在这种划分之下,每一群人有彼此相似而异于另一群人的属性及处境。例如工人和农民的属性和处境就大不相同;男人女人不同;黑人白人不同;而同样是干部,在中央的教育部工作与在县教育局工作的人群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社会组织间的差异。(3)制度一类的5项内容与26本书中的大多数相一致。(4)第四类在社会变迁之后加“及其他”意指其中人口、都市两项放在社会变迁类中并不完全合适,但既然作为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舍弃亦是不妥,姑且放在“其他”栏下,以免损害分类的严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