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拖延症,提升执行力-迟迟不执行,拖延的根源在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拖延,要做的事情迟迟没有完成;因为拖延,工作计划迟迟没有动手。拖延成了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的主要原因,拖延就像一个毒瘤,吞噬着人的执行力。那么,这种拖延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毁了执行力的呢?

    因为有明天,所以你今天拖延

    《明日歌》中写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古人告诉我们,时间难以挽留、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事情拖到了明日,那就是蹉跎了岁月,虚度光阴。当然,从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因为有明天”,是拖延的根源之一。

    这天,王亚键正在办公室里抱怨工作没完没了,他感觉工作犹如一只苍蝇,总是没完没了地围着自己转,自己都快给烦死了。他刚刚才结束了一项方案的设计,老板又布置了一项新任务。

    面对新任务,王亚键不想马上开始工作,他想清闲几天,好好修整一下自己。

    “就算这个任务结束了,肯定也会有其他的新任务需要我做的,肯定不会有闲的时候。”王亚键心想着,“设计方案是需要灵感的,这样被赶着设计出来的方案肯定不完美,还是先放松放松,等玩够了,灵感就来了,反正时间还很多。”王亚键终于把自己劝说成功了。

    设计方案其实真的需要靠灵感,灵感一出来只需将自己大脑里的东西整理好,再将整理好的东西写在纸上。但是王亚键明显疏忽了自己在做设计的时候需要冥思苦想的那个黑暗阶段了。找灵感也是需要锁定方向才能找到,漫无目的等灵感到来,真的是说得容易,灵感来得难啊!

    时间越来越少了,王亚键觉得自己该开始行动了。但当他泡上一壶茶,支起躺椅,舒舒服服地躺在办公室老板椅上的时候,实在不想开始新的工作。“明天再开始吧。”王亚键这样说服自己。他感觉这样的方案设计五天的时间足够了,灵感来的时候,完成这件工作,根本就是小意思,一天的时间都用不了。

    就这样又过了两天,王亚键觉得自己实在该启动这项工作了,但这天就在他开始行动不久的时候,刚好老板决定开会,让他参加,开完会之后,已经快要下班了,没办法,老板催得急,只有回家里继续做了。晚上,他拿起资料的时候,脑子里一团乱麻,便自我安慰道:“算了,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吧。”于是,这一天又过去了。

    第二天早上,王亚键刚到公司,老板的秘书就来找他,说老板要他的设计方案。他只得撒谎说方案还在修改中,明天早上给老板送去。秘书走后,王亚键的脑中再也没有“明天”了,因为他必须在明天之前把方案赶出来。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方案怎能得到老板和客户的认可呢。

    很多时候,我们和王亚键一样,把事情寄望于明天,从而成了“拖延界的真英雄”。用“明天”自我安慰,明天可能会有灵感,今天玩过去了,明天一定要努力,明天又说,明天要努力。殊不知,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期限,老板在交给你任务的时候,肯定是有完成期限的,现在拖延了好办,不过是一时轻松而已,等到了该交工作的时候,就只能拼命地加班才能保量不保质地完成。

    所以,有位哲人曾经告诫我们:“毁灭人类的最好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还有明天,因为在告诉他们还有无数个明天之后,他们就不会在今天努力了。”有凡事“看明天”的习惯,就会有了拖延的习惯。

    一旦情绪不好,做事就会拖拖拉拉

    有人说,对工作不拖拉,主要靠人对拖延的抵御能力。但如果说个人抵御拖延的能力很强,是不是就意味着拖延的情况不会出现呢?其实不然。因为不良的情绪会成为拖延的诱因。拖延和人的情绪不好有很大的关系。人情绪不好时,在接受一件工作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放缓执行,从而在工作上拖拖拉拉。

    在会上,老板给出了一个工作计划,但朱晓灵不太赞成这个计划,可是又不好意思反对老板。更糟糕的是,老板还将这项工作交给了她。

    朱晓灵表面上乐呵呵地接受了,但其实心里早就开始抱怨了:“既然让我做这项工作的执行者,为什么我不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做呢?”她心里很不痛快。

    由于心情不好,朱晓灵一直没有启动该项工作的兴致,把本来只要三天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拖到了一个礼拜还没有完成。老板觉得很奇怪,一直做事利索的朱晓灵,怎么做事也开始拖拖拉拉的了。

    其实,朱晓灵的工作拖拉,并不是因为这项工作很难,而是因为朱晓灵对这项工作有了抵触情绪,所以迟迟完不成。

    可见,不良情绪会让一个人工作拖拉。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经历:准备马上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但是周围的环境却特别嘈杂,电话铃声、办公室内客户来访询问的声音,搅得自己心烦意乱。这时,内心就会逐渐产生暴躁和愤怒,对于原先打算做的工作也没有办法做好,只能一拖再拖。

    刘能武打算和妻子明天带儿子去游乐园玩。

    妻子下班回来,怒气冲冲地对他说:“明天不去游乐园玩了。”

    “怎么了,这是遇到什么事了?”刘能武很不解,是什么让一向很温和的妻子这么生气。

    妻子道:“我原本已经完成了一个工作项目,才刚刚做好,还没有来得及保存,这时不知道谁动了一下电源开关,然后整个办公室的电脑都断电了。后来才发现,原来是老板的儿子在那里玩,一不小心给关了,这使公司大部分的人都要重新做一些工作。我的这个项目花了大概四个小时才做完,现在竟然什么都没有了!”妻子的表情变得十分气愤。

    “那你们老板有没有说需要你们加班完成?毕竟明天是周日,有空闲时间。”刘能武问妻子。

    “当然不需要了,毕竟不是我们的错,再说这些工作也不是很着急,晚些完成也行,我只是有点生气而已。算了,明天不去了,心情不好!”

    “明天咱们不去的话,儿子肯定会很伤心的。”刘能武开导着自己的妻子,“咱们要不和儿子商量商量后天再去,就说明天是周六,去游乐园的人很多?”

    “行,那就后天去吧,反正明天是不去了!”

    就这样,带儿子去游乐园的计划,刘能武夫妇一直都没有实现。

    我们在很多时候也和刘能武的妻子一样,坏的情绪会影响生活的正常秩序。我们可能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要去做一些事情,如果没有太大变动的话这些事情,仍然会按照原计划执行。但是,要是近期发生了一些令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原本准备好的计划就往后拖了。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情绪很重要,尤其是工作环境。如果是在一个很轻松的环境里,就不会产生不好的情绪(比如焦虑、暴躁、愤怒和怨恨等),心情会很轻松、很平和甚至会很乐观,这个时候的工作效率就会相应提高,“拖延”就会很少发生。

    拖延是因为有“拖延基因”吗

    众所周知,拖延对人有很大的危害,而拖延又是很多人容易患的病症,人必须学会和拖延做斗争。因此,说人生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战胜拖延症、戒掉拖延的过程一点都不过分。出现问题,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解决问题。同样的道理,解决拖延问题,就要找到拖延的根源——这是很多人一直在研究的问题。那么拖延症的根源在哪儿呢?

    有人认为是基因的问题,认为基因导致拖延症遗传。这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但绝非空穴来风。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拖延症”很可能是由于遗传基因导致的。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对拖延症的根源做了相关的分析,了解到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情比较拖延、比较懒散,而有的人却做事比较主动,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波德分校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古斯塔夫森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他表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拖延的症状,进行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弄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做起事来拖延的倾向比较严重,而有的人做事却是可以马上付诸行动。

    在远古时代,人类尚未进化完全的时候,他们比较喜欢保持一种随时行动的状态。因为那个时候需要防备其他动物袭击,他们要时刻保持警觉。也有相关的研究表明,拖延症出现在近代,因为在这个时候,人类已经不需要去捕捉猎物,而是有了一些需要进行长期努力的目标,这样就被分散了一部分的注意力。他们逐渐就不需要太多的注意力也可以掌握生存法则,慢慢地就开始出现了懒散和拖延。

    关于是否具有“拖延基因”的存在,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这种基因是存在的,有的人却认为这种基因是不存在的,但是双方都没有办法拿出具体的数据或者研究结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1983年之后,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有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这让我们现在对于大脑的研究和运行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生物界的确是存在一些因素导致了行为的推迟,但是这些因素是不是“拖延基因”就不太确定了。

    如果说你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有执行障碍的情况,就可能和自己行为拖延有直接的关系了。从克服拖延症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下面几个观点:

    第一,人的大脑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有相关数据表明,人的大脑是按照一种预设性的方向来发展的,它会首先经历儿童期,然后慢慢地在18岁的时候达到一个顶峰,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但是,这是个很明显的错误,因为人的大脑是一个活生生的运作系统,它会不断地运行和变化以及修正。大脑的神经具有明显的可塑性。你今天做什么事情,有一个什么进程,以什么样的状态来进行今天的工作,这些都会影响大脑对明天工作的安排。之后,在自己的脑海中就会清晰地显示明天的事情应该怎么做。你做这件事的次数越多,大脑就对这个活动反应越多,它会把被要求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快。

    大脑在不断地进行着运作,因为它在不断地激发新的而且灵活的行为,但是也有可能在飞速地强化着以前的旧活动。这就好比是我们参加滑雪活动,刚刚下完雪,去滑雪的时候有很多条路线的选择,尽管滑起来并没有那么快,但是随着自己滑行这条道路次数的增加,我们会感觉这条线路的痕迹越来越清晰、越滑越快。这就是我们的大脑“轨道”,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很难消除。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会想到在面对自己某些旧习惯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觉察力。

    当你开始拖延着一些事情不想立刻解决的时候,就要努力把自己从以前的轨道上拉出来,建立一条新的做事轨道。

    第二,感受很重要,即使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自己一看到某个任务的时候,下意识地就想着明天再做,但是却忽略了,逃避拖延不是自己的任务,这是由于自己对这件事不想承担而出现的感受。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感受,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我为什么会紧张?我为什么会感到恐惧?”这是独一无二的,也只有我们自己的大脑才可以想清楚。这在神经学上的解释是,你可以从自己的意识了解到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从自己身体上的某个信号了解到自己的感受,因为情绪的来源是你的身体和五官。

    第三,我们受到潜伏记忆的影响。如何解释潜伏记忆呢?很可能在之前的时间里,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它让你产生了一些想要躲避和拖延的想法。等到你再次遇到这件事的时候,大脑里就会有一种声音让你去逃避、去拖延。英国的心理分析学家温尼科特用一句话表达了这个观点:“我们所恐惧的正是那些早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如果未知,可能会去放手一搏,因为经历过所以才会下意识地逃避。”

    还有的观点认为,早期连接的通路也很重要。有相关研究表明,和婴儿之间的互动对于他们的自我概念影响很大,这和他们长大以后会不会养成做事拖延的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拖延基因”是否存在,目前确实没有办法给出权威的回答,但是能够确定的是拖延的存在,的确是受生物因素影响的。

    拖延: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

    “有压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一定会成功,我并不是在拖着不做事,我不过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攒到一起,只有这样做的时候才会感觉到有很大的动力。”有的人会为自己的拖延找这样的理由。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事实上,每次积攒了很多事情的人,在到了最后期限的时候总是会乱成一团,做事情毫无头绪不说,还把所有的事情弄得一团糟。

    不过,例外也是有的,有一些人能力比一般人强,而出于对能力的自信,他们喜欢在最后一刻才开始工作,然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借此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你看某某,人家不是说不会做,只不过人家是不乐意做,这么短的时间就完成工作,看看人家的能力有多强。”我们将这样的拖延称为“庞氏拖延”: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在张飞面前把积累了一年的工作用一天就完成了,不但让张飞目瞪口呆,还产生了一种“我很厉害”的感觉。

    还有一种人比较喜欢化身为“成功人士”的感觉,没事的时候就喜欢自己找点事情做。该完成的工作不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非要给自己安排熬夜加班,然后说:“其实加班干活特别刺激,你想呀,通过加班在第二天的时候把东西交给上级,感觉特别有成就感,自己干活也不走神了,散漫劲儿也没有了,瞬时间感觉变身为成功人士了,生活特别的充实。”

    对于这些人,特拉华大学的心理学家M.朱克曼给他们下了一个定义,叫做寻求刺激的人。他说这种人只是为了寻求一些刺激感,对外宣称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高压下做事的他们的确是获得了一定的刺激感,但是事实是他们并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试想一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工作快速完成,当然只能保证速度而保证不了质量。然而,用拖延的方法去享受这种劣质的快感到底合不合适呢?

    王磊以前喜欢加班,而且每次等到老板催着要方案的时候才决定加班,他信誓旦旦地对老板保证道:“您放心,一定保质保量。”可是往往到了最后,速度是得到了保证,但完成的质量总是差强人意。他每次设计的方案,都只是表面上看了一遍,觉得没什么问题就上交了,可等到自己再回想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大堆问题,总是被退回来,进行第二次修订。

    对于这种情况,王磊自己都不知道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表面上说这是一种压力的释放,在享受一种紧张充斥的刺激感,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这类人认为把自己的工作拖延到了最后,等到压力攒够了再去解决,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但是他们并不了解,自己所享受的并不是什么刺激感,而是一种焦虑,所谓的刺激感不过是焦虑过后的“大汗淋漓”,这是拖延工作产生的后果,并不是为了享受刺激感而拖延工作的原因。

    德保罗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拖延症的主要研究者约瑟夫·费拉里有一本专门讲述拖延症的书,名为《万恶的拖延症》,在这本书中他曾谈到一个很典型的事例,足以说明拖延不会有“一时的快感”:

    伦敦的某家主流报社经常要求记者们在周一的时候上报自己的选题,周二的时候就召集所有的编辑开会讨论,在记者们上报的所有的选题中选出一个比较符合大家心意的。在会议上,每一个编辑都像是疯了一样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以思路老套、题材不新颖等借口来否定对方的题目,他们感觉自己的题目是最有新意的,也是最符合大家意向的。

    然后,选题会将一直拖到周五的时候才决定要用的题目。一般来说,周一如果交上50个题目的话,只会有10个胜出,而记者们为了赶上周日报纸的发行,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拼命赶稿子。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匆忙写完的稿件根本连修改的时间都没有,最终只好慌慌张张地登载出来,质量可想而知,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益。

    这种为了寻求劣质刺激的人,把所有的工作都拖延到最后,究竟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自己把握着最终决定权的自我满足,还是有人喜欢看所有的记者拼命赶稿件?很多拖延仅仅是为了享受劣质刺激,很多人也因此进入不到正常人的处事规则中,在拖延中不断地挣扎。约瑟夫用这个案例揭露了拖延的根源。

    拖延会在生活中形成一个怪圈

    心理学家发现,拖延具有特定的心理过程,拖延的人总是从一个美好的愿望开始。比如,人们在做一件事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愿望:“今天(这次),我要早点(及时)开始。”做事之前,很多人会这样去想。但是,随着情况的发展,人们会逐渐取消自己的初衷,然后给自己找个借口:“看一次电影也无妨”“睡睡懒觉也没事”,反正“最后期限长着呢,还有充裕的时间去做”。拖延的怪圈就此开始。

    时间在流逝,你还什么都没做,开始已经不是问题,因为渐渐地你就会觉得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这时,你会设想一系列可能毁掉你生活的可怕后果,此时你可能会产生下列各种想法:

    我应该早一点做——自责;

    我可以做别的事——转移;

    我什么事都没做——消极;

    我希望没人看到——掩盖。

    当然不管一个如何去想,寻找自我安慰的借口不会变,认为自己还有机会完成工作,直到最后,时间只剩下一点点的时候,最后不可逃避的时候,才选择做还是不做。

    不做,可能因为时间不够,或者你根本没有心情做,也可能因为你看不到完成事情的益处。做,你会开始盘算面临的困难,但是你在心理上不太介意这些,比如要做数学作业时,只要想做,会逐渐发现解数学题还是蛮有意思的。这时你唯一关心的是你也许还来得及把它完成。

    至此,人们对计划的事情会有一个定论:要么因为拖延干脆不做,要么在拖到最后时刻匆匆地完成了。但无论怎么样,拖延都给自己带来了压力,这时人们都会对自己说:我下次绝对不会这样了。但是,这个誓言的有效性是短暂的,直到下次事件的出现……

    我们往往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学生时代,每逢小长假的时候,老师会布置一些作业,但是,我们绝对不会在第一天就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比如,国庆三天假,第一天,家长催促我们做作业,我们会说:“还有两天的时间呢,不急呀。”所以整天和朋友尽情地玩耍。到了第二天,家长又催促我们做作业,虽然能意识到作业一点都没有完成,意识到不完成作业会受到老师的惩罚,但是因为玩得尽兴,心里会想:“干脆今天玩个够,明天不玩了,安心做作业。”到了第三天,可能会完成部分作业,这时,你会想:“明天就上学了,该去好好玩玩,这点作业,晚上加个班就完成了。”于是,又将作业推至脑后玩耍去了。

    到了晚上,想到作业没有做完,但是,人已经很困了,你会说:“明天早点起来完成吧。”

    但是,到了第二天睡过了头,上学都要迟到了。这时,你对完成作业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只想如何找理由向老师撒谎,惴惴不安地去上学。

    类似这样的拖延不仅体现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更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出现。心理学家发现,可以将拖延的心理过程比拟为乘坐在一辆过山车上,情绪随之起起落落,虽然当事人想要事情有所进展,但是最终却不可避免地拖延了下来。在拖延过程中,一连串的借口影响了做事的效率,它们呈现出诸多共性,我们称之为“拖延怪圈”。你或许在几个星期、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都挣扎在这个怪圈当中,或者,在几分钟之内就经历了一个怪圈。这个怪圈是这样的:

    第一步:“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在一开始,拖延者往往充满做事的热情。一个人在接受一项新任务的时候,会觉得这次一定能够按时完成。当然他可能不会立即去做,但还是相信要做的事情总会自然而然地启动。只有当过去一段时间之后,他才会发现事情还依然在那里,慢慢地他将会为自己完不成工作而担心。

    第二步:“我得马上开始。”

    在这个阶段,早点开始的时间已经失去了,一开始好好干的愿望已经破灭了,他开始焦虑,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不再盼望自己会自发地开始上手做事,开始强迫自己马上得做点什么,但考虑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所以对自我的强迫是短暂的,没有一点效果。

    第三步:“我不开始又怎样呢?”

    随着时间慢慢地过去,他手上的事情还是没有完成。现在的他开始为自己完不成工作的后果而担忧。此时,他可能会感到自己几近瘫痪,同时,为了安慰自己,他开始在大脑中给自己找理由。

    第四步:“我希望没人发现。”

    等到时间过去手中的工作却没有一点进展,他为此而感到惭愧。他不想任何人知道自己的窘境,所以他通常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掩饰。假装让别人看起他很忙,即使他没有工作。所以当他的老板让他交工作的时候,他就会替自己找各种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延误,同时内心却深感自责。

    第五步:“不用着急还有时间。”

    虽然感到负疚、惭愧或者欺骗了别人,但他还是觉得还有时间,抓紧时间应该来得及完成。虽然感觉到自己脚下的地面正在崩塌,但他还是盼望着“缓刑”的奇迹出现。

    第六步:“我这个人有毛病。”

    这时的他或许已经绝望了,本想着这次肯定能够按时完成工作,但是事与愿违,这时的他意识到负疚、惭愧和痛苦也无济于事。对是否能完成任务的担忧变成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恐惧:“我这个人有毛病!”这时他感觉自己缺少点什么东西……自我约束力、勇气、头脑或者运气。

    最后:抉择:做还是不做?

    最后,那个工作无论是顺利地完成了还是最终放弃了,对于拖延者来说都会如释重负和精疲力竭而近乎崩溃,因为这样的折磨他再也无法忍受。他发誓以后一定按时完成工作再也不会拖延,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他已经打定主意,意志也非常坚定一直到下一个任务再次出现……就这样,随着这个誓言出现,这个喜欢拖延的习惯就圆满地画上了句号。然而,尽管诚心诚意痛下决心,绝大多数的拖延者都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挣扎在这个“生死”的边缘。

    思考不周往往会耽误大事

    在现实生活中,拖延者,往往被身边摆脱不掉的繁杂琐事困扰得一筹莫展,这些人不知道哪些事情重要,那些事情不重要,因此而耽误了很多事。当有人为事情发愁时,他会把一大堆琐事向他人倾诉,却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拖延就此产生。然后,又继续卷入接踵而来的繁杂琐事中去。

    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我们提倡考虑周全再行动的处理方式,拒绝优柔寡断、对所有事都没有主见的消极的做事态度。

    当你面对一些事情时,往往不会草率行事,尤其还没有认清事情的真实面目时,更是很谨慎。平时在处理事情时,有的人不对事情进行全面的思考,却对事情的表面现象认死理,或者采取一些自认为聪明的行动,以为可以完美地解决问题。这些人在做事过程中往往容易出差错,走弯路,把大把的时间浪费掉。但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做事,你就不会因为发生意外而拖延。由于你事先对事情的各方面因素有所了解,那么在采取应对措施时也得心应手,不会因为对事情的无知,而使你的行动鲁莽、仓促。若没有事前周全的思考,处理事情时则无从下手,在情急之下,你肯定会做出仓促的决定,而这些决定对你的负面影响很大,它们影响了你对事情的正确判断,失误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可如果你对事情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纵使不能解决问题,至少不会莽然做出错误的行动,这样,失误就会减少。

    所以,对于处理事情来说,思考事情的利害关系很重要,因为这能直接影响事情的结果。事情处理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事情的了解,以及权衡利害关系之后得出来的判断及行动。思考利害关系是对事情进行判断的重要环节,能让你以最短的时间实现目标。

    若想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必须思考它的利害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考虑不周而导致处理事情的草率和仓促。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权衡其利害关系,巧妙地寻求新的机会,把繁杂的变简单,这样就能提高执行效率。

    卡利斯是一家生产部门的主管,年轻而且有能力,一直以来,他总会把公司的事情处理得非常好,但这一次他却误了事。

    卡利斯接到一个提供生产原料的大客户的电话,大客户告诉他,原料可以比原先的价格低两个点卖给他们,并要求卡利斯赶紧和自己签合同。在平时,由于原料紧俏,这个客户对原料的要价非常高,不到万不得已,他们很少从这个客户那里进货。听到这个消息,卡利斯欣然同意了,请对方到公司来洽谈一下这方面的业务。客户的到来让卡利斯兴奋不已,因为如果这个合同签下以后,卡利斯不但解决了公司的原料问题,更能得到丰厚的奖金。就这样,他代表公司与大客户进行谈判。

    他们的谈判进展顺利并且草签了协议,当卡利斯欣然拿着协议向老总汇报情况时,老总拿着协议后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对卡利斯说:“我对其他都很满意,只是这一条有些疑惑。”

    卡利斯说:“哪一条?”

    老总说:“以前我们跟他的付款方式,是先付一半定金,然后才可以给我们发货,可这一次,他卖给我们这么多货,可定金只要20%,你知道,这些货在市场上可是很抢手的,这不是有些奇怪吗,你认为呢?”

    卡利斯则不以为然地说:“他跟我们已经合作很长时间了,应该没有问题。”

    老总说:“做事情不要凭着主观判断,更没有应该与不应该。这样吧,你再看看他们为什么这样吧。”

    卡利斯暂停了和客户的商谈,偷偷地对客户的公司进行了调查,卡利斯发现,客户因为经营不利,已经快要破产了,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货。

    问题不在于给钱拿不到货,更要命的是,经过这样一番周折,卡利斯因为迟迟拿不到订购的原料,让公司的新产品上市足足延迟了一个月。

    事后,老总告诫他说:“今后做事,要考虑一下利害关系,然后再下决定,这样,就不会因为意外而耽误事了。”

    其实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对事物的直观判断而放弃原本的原则,这样做的后果,难以想象,像卡利斯那样,如果一旦签订了正式合同,那么公司就会遇到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在做事情时要思考它的利害关系才可行动,这样才不会发生意外。

    其实,克服拖延的坏习惯,行动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支配行动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而做出了冲动的行为,只能使自己陷入拖延的境地。思考周全再行动,是让我们拒绝拖延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它绝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只是我们快速达到目标的重要的一步。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上它,因为无论任何事情,只要能做到思考周全再行动,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