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有佛法,就会有般若。
般若是什么?郁郁黄花皆是般若,如果懂的话,世界上什么都是般若;如果不懂,什么都不是般若,甚至念经拜佛都不是般若。
我们住的房子里,挂几幅画、摆几盆花,这个家庭里的美感就不一样。般若之于生活,就好比有了画、有了花那般美丽。
长得漂亮的女子,抹上淡淡的胭脂更增加妩媚,般若对人生也像胭脂的功用。以下分几点来说明般若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一、什么是般若?
(一)“般若”和“非般若”
世间什么都是般若,什么也都不是般若。比方念经、拜佛、修行,都是般若的显现,但是当我们念经拜佛时,妄想纷飞,妄念不断,那念经拜佛就不是般若了。骂人、打人,是很粗鲁、很不应该的行为,可是老师、慈母,他本着爱心、慈悲心打他的学生,骂他的孩子,希望他成长;如此骂也好,打也好,也未尝不是般若。
一般人都以为般若就是智慧,或者是知识。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一般的知识是从事相上去认识世间,那是分别意识,不究竟;般若即大圆镜智,普照世间,还我们的本来面目,从本体上来认识世界。所以般若和智慧有所不同。知识有利、有弊;有好的知识,有不好的知识。从中国的造字来看,当“知”识生病就变成愚“痴”了。
般若不容易解释,也是言语道断,说出来就不是般若了,可是又不能不说,以下我用智、情、意,三者总合起来,或许能说到一点相似般若的意味。
所谓“智”,是透过自己的心灵、智慧,而能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相,有了正确的了解。
要看清世间一切真相并不容易。一本书、一张桌子、一个茶杯……它们的真相是什么?人我是非、感情苦乐……各种心识活动的真相又是什么?对这一切的外境、内相,我们都能清楚明白吗?就是因为不能认识真相,把一切看错了,才有颠倒妄想,才有是非烦恼,假如有般若智慧,对世间一切都能认出真相,就没有痛苦烦恼。
有一位老太太,每天很虔诚地到寺院去做早课,一天早晨,天还没全亮,她走在路上不小心踏到一个东西,“是一只青蛙!”老太太心想:“糟糕!佛教讲不杀生,我今天踩死一只青蛙,这个罪过很大呀!”她心里很难过,忧忧愁愁地做完早课。回家路上,她特地去找寻那只被她踩死的青蛙,此时天色已明,她仔细一看,原来不是青蛙,是一只茄子!认出了真相,她就不再忧伤烦恼了。
我们世间往往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假如知其一,也知其二,认识真相,认识诸法因缘,如何有这些颠倒妄想、是非烦恼呢?
“情”是一种不为苦乐所动的真情实义。人间的有情众生,所拥有的都是是非好坏,患得患失,苦乐交杂的感情。假如能超脱这种人我的感情而能净化升华,不为苦乐、好坏所动,就是般若了。
所谓“意”指止恶向善的意志,对于止恶向善,有着永远不灰心、永远不懈怠的意志。能认识诸法真相,情绪上能不为苦乐所动,并恒向善道,如此即体得般若的妙义。
(二)般若的层次
般若有深浅的不同,可分成四个层次: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或者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初步小学的般若是“正见”,是我们凡夫的般若。什么是“正见”?正见有善有恶、正见有业有报、正见有圣人有凡夫、正见有过去有未来。
中学的般若是“缘起”,是二乘罗汉的般若。所谓“缘起”,就是宇宙的一切都是关系的存在,都是条件的聚合。如我们看到周遭所有的房屋、大众、桌子、地板、花草树木,就晓得这个“结果”,必定有它潜在的“原因”,如有钢筋水泥等因缘条件,才能聚合成房子;有种子土壤,才能成为花草树木。所以我们要从结果上面去推求寻找原因,看到花开,就知道花农要付出多少的辛苦;看到一所大学,就想到这么伟大堂皇的建筑,当初是投入多少的智慧、多少的金钱来建设的。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悟道,觉悟的就是缘起真理。所以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大学的般若是“空”,是菩萨所认知的般若。“缘起”真理的法则,是“果从因生”、“有依空立”、“事待理成”。而宇宙万有的现象就建立在“空”的上面。空才有,不空就没有。“空”是菩萨才能体会了解的境界,“空”不是没有,“空”是建设有的。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真空里才能显现妙有。
一般人很害怕谈空,以为“空空如也”、“四大皆空”,其实不然,假如懂得“空”,心如虚空,世界是我心中的世界,一切万有是我心中的万有,这是多么富贵,多么富有。
有了凡夫的“正见”、罗汉的“缘起”、菩萨“空”的认识,再往上高升,就如同到了研究所,此时的“般若”,就是佛的境界了。
二、般若的妙用
(一)能知苦、灭苦
有了般若就能知苦、灭苦,没有般若,不知道苦,因为苦中作乐是我们的人生。或许有人不觉得人生苦;青春美貌、身体健康,吃得好、穿得好,家里钱财多,日日过得很快活,不感到苦呀!但是这许多东西能永久存在吗?百年大限一到,能不苦吗?人生的苦,有时是苦处的苦苦,有时是快乐会消失的坏苦,还有那不乐不苦的会变异的行苦。现在有了般若,明白我们苦的来源,是由我而生,由我才有苦,我与人的关系不协调、我与物质的关系不协调,自然界天灾、水灾、震灾,社会上的贪官、污吏,政治不平……种种的痛苦,无不是由于“我”的存在。
(二)能观空
《般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就是我,五蕴一空就可以度一切苦了。
“一切皆空”意谓整个宇宙世间都是我们的,何必去纷争那几十个平方米的土地呢?所看到的一切人,都是我的心上人;一切万物,宇宙虚空都是我心内的东西。所以真正讲起来,世间上没有一个贫穷的人。只要有佛法、有般若,就有办法。有佛法、有般若,就拥有富有的、真善美的人生。若能如此,即到达“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不生不死的境界了。
一般人最怕的两件事情,一是“怕鬼”,二是“怕死”。其实,有了般若,鬼并不可怕,死更不必怕。
有了般若,会认识“死不是没有”,死了之后还会再生。如花凋谢了,种子还会再生长,继续开花结果;房子坏了,拆除之后,将来还可以建一个更高的大楼;衣服坏了、身体坏了,再换一件衣服、换一个身体就可以了。
生命如一串的念珠,一粒叫张三,一粒叫李四、赵二、王五,在生死的轮回中,天上、地狱、饿鬼、畜牲,生生世世流转不息,不会少一点的。因为业力把我们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联机,生生世世给串连在一起。所以说,人是死不了的,死的是“身体”,“生命”永远不死;色身有时间性,慧命在般若里,则可以证悟无限的寿命,可以获得永恒自在。
有了般若,可以观空自在。空是不定形的,摆到茶杯里的空是圆形的,纸箱里的空是方形的;空没有相,给它什么样的空间,它就是什么样子。空也好像是拳头,拳头是“有”,一张开就“没有”了;其实,五根手指是拳头,拳头也是五根手指。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变化无碍的。这个拳头,打你一拳,你会告我打人;帮你捶背,你会感谢我;同一个拳头,用法不同,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般若有什么用?端在它的巧妙运用!
三、般若与生活
思想、观念、心念,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假如我们的观念里,看到每一个人都存有感谢的心,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所以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心可以画出美丽的世界,美好的人间。
我们想过一个怎样的人生?心里时时地念着别人的好处,念着别人的善处,念着慈悲,念着友爱,念着感恩,念着真实,就能成就当下的净土。以下分四点说明般若和生活的关系。
(一)般若的处世
我们常说“做人难,人难做”,处世确实不简单,不过,有了般若,处世就不艰难。比方说,有了般若,你和我不是对待的,你我原来是一体的。我身上流血、流脓,我不会嫌弃,我会用心地洗涤、敷药、包扎保护,因为这是我身上的疮。
如果把一切众生,好或不好都视为我的兄弟姐妹一样,就不会有你我对待的痛苦;或者和别人的立场调换,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也很容易起慈悲心。我经常提倡的“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好我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即是般若的妙用,能够实行则受用无穷,运用如此的般若处世,自然能事事顺遂、做人成功。
(二)般若的思想
心中所想都是美好的,则所见世间人都很美好,都是有缘人,而会生起报答回馈、广结善缘的欢喜心,这就是般若的思想。
有三个愁云满面的信徒,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无德禅师问:“你们先说说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甲信徒说:“因为我不愿意死,所以我活着。”
乙信徒说:“因为我希望我老年的时候,儿孙满堂,会比今天好,所以我活着。”
丙信徒说:“因为我有一家老小靠我抚养,我不能死,所以我活着。”
无德禅师告诉他们:“你们当然都不会快乐,因为你们的活,只是由于恐惧死亡,由于等待年老,由于不得已的责任,却不是由于理想、责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责任,就不可能活得快乐。”
甲乙丙三位信徒齐声道:“那请问禅师,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快乐呢?”
无德禅师道:“你们认为得到什么才会快乐呢?”
甲信徒说:“有了金钱,我就会快乐了。”
乙信徒说:“有了爱情,我就会快乐了。”
丙信徒说:“有了名誉,我就会快乐了。”
无德禅师听后,深深不以为然,就告诫信徒说:“你们这种想法,当然永远不会快乐。当你们有了金钱、爱情、名誉以后,烦恼忧郁就会随着后面占有了你。”
三位信徒无可奈何地说:“那我们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回答:“首先,你们必须改变观念,金钱要能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肯奉献才有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才会快乐。”
外在的一切,终不是究竟、长久的快乐。改变观念,拥有般若的思想,才是生活快乐之道。
(三)般若的生活
所谓般若的生活,是一个人能大能小、能有能无、能多能少、能早能晚、能忙能闲、能高能低、能退能进、能苦能乐、能富能穷。每一个人都有其本性的性能,有的人性能很好,有的人性能不好。
有用的人生,是无所不能的。人人具有般若的本性,也应该能过般若的生活,有了般若,一杯茶的味道就不一样;有了般若,别人骂我,是在替我消灾;有了般若,钱被人家倒闭了,当作是过去欠他的。般若会让我们在生活中不瞋不怒,安然自在。
(四)般若的教化
有了般若,教化自然不同。
在妙善禅师的金山寺旁,有一条小街,住了一个贫穷的老婆婆,与独生子相依为命。偏偏这儿子忤逆凶横,经常斥骂母亲。妙善禅师知道这件事后,便常去安慰这老婆婆,和他说些因果轮回的道理。逆子非常讨厌禅师常来家里,有一天起了恶念,悄悄拿着粪桶躲在门外,等妙善禅师走出来,便将粪桶向禅师兜头一盖,刹那腥臭污秽的粪尿淋满禅师全身,引来一大群人看热闹。
妙善禅师却不气不怒,一直顶着马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边,才缓缓地把马桶取下来,旁观的人看到此狼狈相,更加哄然大笑,妙善禅师毫不在意地说道:“这有什么可笑的?人身本来就是众秽所集的大粪桶,大粪桶上面加个小粪桶,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有人问他:“禅师你不觉得难过吗?”
妙善禅师道:“我一点也不难过,老婆婆的儿子慈悲我,给我醍醐灌顶,我正觉得自在哩!”
后来那忤逆的儿子为禅师的慈悲所感动,改过自新,就向禅师忏悔谢罪,禅师欢欢喜喜地对他开示:“父母养育之恩山高水深,不能好好孝养,反而打骂犯上,如此不孝,何以为人?”
受了禅师的感化,逆子从此痛改前非,竟以孝声闻名乡里。
禅师把人体看作是大的粪桶,并且不厌恶粪尿之臭之耻,是他的般若智慧,因此而感化逆子痛改前非,更是他般若的教化。
常有人问我:“佛陀现在在哪里呀?”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佛在哪里?佛是无处不在,无处不遍。心中有佛,佛就在我心中,所以有佛法,就会有般若。因此以般若智慧来看人生,没有生死,没有生灭。在般若、涅槃的世界里,没有你我的对待,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生死的轮回,不在三界内,超脱于无形中,这就是般若的人生,是真正的解脱自在。如果能认识空,证悟般若,那就是我们永恒的人生。
1990年4月14日讲于高雄文殊讲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