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成长日记-走向巅峰的第三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约翰·洛克菲勒三世:大慈善家

    小洛克菲勒的妻子艾比为他生了六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是一个女孩,出生在1903年,取名叫艾比。小艾比的出生给小洛克菲勒带来了无比的喜悦,因为和母亲叫同一个名字,在家里叫起来非常不方便,不得已,家人把她叫“巴布丝”。

    1906年,约翰三世出生了,这是小洛克菲勒的第一个儿子。约翰三世两岁的时候,纳尔逊出生了。紧接着,1910年、1912年、1915年,劳伦斯、温斯洛普、戴维相继出生了。这六个孩子个个聪明可爱,小洛克菲勒非常爱他们,但他最喜爱的还是女儿巴布丝。不过,巴布丝自己知道,虽然自己得到了父母的爱,但她不能像弟弟们一样,将来有一天,可以坐在洛克菲勒中心宽大的办公室中,继续祖父和父亲的事业。于是,她成了洛克菲勒家族第一个公开吸烟和喝酒的人,而且经常沉迷于狂欢式的夜生活。

    约翰三世是长孙、长子,这意味着他不能像姐姐那样放纵自己,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在他即将走进中学的时候,父亲小洛克菲勒将他叫到跟前,对他说:“约翰,我们为你选择了布朗宁中学,你要好好地读书。要知道,当年我就是从这里毕业的。从这里走进了布朗大学的校门。你是洛克菲勒家的人,你不能丢脸,弟弟们还看着你呢。”

    约翰三世曾以自我解嘲的口气这样说:

    我父亲的想法是,他的儿子一定得跟他同一个模式。我和弟弟们必须做有利于他的事,我因而被卷进了他的各种活动。从年轻时起,我就被安置在这些早已建立的机构中,同我一起工作的都是一些年纪比我大、能力比我强的人。但我所处的地位却很有趣,也十分合算,因为一切工作都是人家为我做好了的,犯了错误也算不到我的头上。

    我不是这里的人才选拔委员会主席,就是那里的财务委员会委员长。

    我参与了父亲的每一件事,各种委员会和董事会。我想,可以从洛克菲勒基金会一直算到西尔港网球俱乐部。我是他的西尔港网球委员会主席,我的任务是每年物色职业网球运动员。那就足以向你们说明我所掌握的各种机会的范围了。

    作为洛克菲勒家族的一员,约翰三世不能有自己的生活,他一定要听从命运的安排。而约翰三世的性格比较腼腆,不爱说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种性格并没有发生改变。长期在洛克菲勒家中任职的霍华德·诺尔斯曾这样回忆说:

    约翰和家人总是合不来,可以说,他是一个孤芳自赏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从不往前面站,总是向后缩。他还是一个非常害羞的人,他会想尽办法一声不吭地从你旁边经过。但纳尔逊则完全不同,只要他进入屋中,就会走到你跟前,拍着你的肩膀,询问你最近工作怎么样。他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但他从来没有想过采用什么方法将约翰给挤出去,从来都没有想过。我还记得,有一次,大家集中在一起照相,纳尔逊在中间坐着,这是很自然的事,在大家的心中,他坐在那个位置也是理所当然的,他总是一个中心人物。他经常说一些让大家大笑不已的俏皮话。约翰则坐到了边上,什么话也没有说。就在摄影师准备拍照的时候,纳尔逊突然发现有什么不对劲儿,于是,他站起来快步走到约翰跟前,拽起约翰说:“约翰,你是大哥,中间的位置应该是你的。”约翰什么也没有说,就走到中间去了。纳尔逊则坐在了约翰的位置,但不管他坐在哪儿,都是大家的中心。

    就连母亲艾比也经常对约翰说:“约翰,你应该多出去转转,参加几个舞会、晚宴什么的。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几个像你这样躲在旮旯里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让家人没有想到的是,人们反而对约翰的这种性格给予了关注,经常有人对艾比说:“你们家的约翰真是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1929年,约翰大学毕业了,按照洛克菲勒家族的传统,他应该去父亲的办公室学习去了。大家都指望着约翰能带领弟弟们将洛克菲勒家族的事业发展得更好。但约翰内心却不这样想,他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

    当时,约翰三世曾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展望》杂志的一位记者这样记载道:

    假如富豪统治的美国可以有一个威尔士亲王的话,那这儿就有这么一位。年纪轻轻的洛克菲勒不仅仅是一个富豪的儿子,他还是巨大财富传到了第三代的标志和象征。他的王朝是值得骄傲的,他必须明智地管理,完整无缺地把它传下去!他将拥有比任何人所能想象的还要多的钱。至于他是否会有更多的乐趣,却是另一个问题了。

    小洛克菲勒观察了约翰很长时间,在他看来,他这位长子十分听话,性格也好,让他打理他家族的慈善事业是比较合适的。所以,他按照这个想法给儿子做了安排。约翰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用事实证明了他是有这个能力做好的。1931年,约翰已经成为33个不同的理事会、委员会的理事了。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约翰首先积极地加入了为战争服务的各种委员会中。1942年,36岁的约翰三世又应征入伍,加入了海军。从此,他对东方显示了出奇的热爱。在这次战争中,他也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和力量,找到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约翰三世的朋友杜勒斯担任了主持同日本签订和约的任务,杜勒斯邀请约翰三世作为他的文化事务特别顾问一同前往。约翰三世接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这次他不再为洛克菲勒家族办事,不是洛克菲勒家族中的学徒,而是作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独自承担一项任务。

    1951年,约翰三世先后三次西行日本岛国,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会见了1000多名日本各界和各地的领袖。另外,他还组织了几个工作小组,与当地各界领袖共同制订了美日交流计划。在美国人了解日本和日本的文化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纳尔逊·洛克菲勒:出色的政治家

    纳尔逊是兄弟姐妹中最活跃的一个,可以说是他们的中心。他的性格使得他不论走到哪里都能成为众人的焦点。

    纳尔逊的学习成绩在初中的时候并不理想,以至于最后一年都不能顺利毕业。虽然他后来也到了普林斯顿大学读书,但他的成绩却很难让任何一所“好学校”接受他。虽然如此,纳尔逊的信心并没有因此而遭受打击。他还曾经跟同学谈起他糟糕的成绩,说:“你知道我的智商并不高。”在同学的眼中,纳尔逊是一个平易近人、充满活力的人,大家对他的印象非常好,还将他推选为学生代表。在每年的校辩论赛中,他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虽然小洛克菲勒和艾比对纳尔逊旺盛的精力和开朗的性格也很赏识,但仍不免有些担心,所以,小洛克菲勒总是尽可能地教训他,希望他能够树立起父辈那样高度的家族责任感。

    纳尔逊在写大学的毕业论文时,决定将论文的内容定为研究祖父所创立的美孚石油帝国的伟大历程。这让祖父和父亲备感欣慰,将其视为家族责任感教育成功的典范。1930年,纳尔逊结婚了,之后,他就开始了在百老汇的工作。在这里,他在日常工作中逐渐摸索自己的方向,很快,他就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出任了首都艺术博物馆的理事。他向父亲解释说:“我认为审美感的培养和其他身体、精神素质的发展一样重要。因此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接触这方面的工作,希望您能理解。”

    纳尔逊很快和朋友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做经纪人和办公室出租等中介业务,利用自己家族的影响来拓展自己的业务。因为洛克菲勒中心的发展,他的公司业务量开始缩减。后来,他不得不再次回到洛克菲勒中心大厦工作。此后,他开始将精力完全地投入到工作中,向父亲和公司的元老学习。凭着年轻气盛和精力充沛,纳尔逊同时管理着家族的好几个企业。

    洛克菲勒一家一直是共和党的支持者,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任职期间,洛克菲勒和民主党相处得也很好。特别是纳尔逊,和罗斯福的关系更是亲密,在1940年7月,罗斯福邀请纳尔逊出任新设立的美洲事务协调员一职。1945年罗斯福总统去世,杜鲁门总统继任,所有的都不一样了。到杜鲁门任期结束时,以纳尔逊为代表的洛克菲勒家族将艾森豪威尔推选为候选人,果然,艾森豪威尔当选了,他任命纳尔逊为“关于政府组织的总统顾问委员会”主席,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部长。纳尔逊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政治事业中。

    1952年,纳尔逊劝说父亲小洛克菲勒将股权转让给自己和兄弟们,最后,小洛克菲勒妥协了,将自己所有的房地产股份全部卖给了自己的儿子们。实际上,纳尔逊对于自己如此迫切地接管家族企业的行为感到内疚,但他的父亲对此却表示理解。他认为这一切正是他从小对孩子们所进行的教育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只不过纳尔逊的野心有些让他担忧。

    纳尔逊杰出的商业天赋和政治才能让他把家族的慈善事业和其他投资事业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纳尔逊一直希望能在国际事务方面有些作为。1954年10月,艾森豪威尔任命纳尔逊为冷战战略方面的特别助理,实际上就是总统对中央情报局的协调官。这也就意味着纳尔逊可以参加内阁会议,直接向总统汇报关于外事经济政策、政府最高政策制定以及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各种情况。

    1955年,美苏首脑在日内瓦召开会议,艾森豪威尔交给纳尔逊一个任务,他说:“苏联人做出了和平姿态,逼得我们不得不做出反应,要不然,在全世界面前我们美国人就会得到一个拒绝和平的名声,苏联人希望的就是这个。我要你做的事情是意义重大的。

    寻找一个有效的方案,击退苏联人的和平攻势,维护我们的战略领先地位。”

    于是,纳尔逊召集了大量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学者和政界要员组成了一个智囊团,研究“领空开放计划”。这一计划是要求苏联和美国都允许对方在自己的领空实施空中调查,以此作为一种缓解冲突的方法。艾森豪威尔对这一计划表示赞成,但其秘书杜勒斯则坚持反对,并指使国务院竭力阻止纳尔逊参加日内瓦会议。最后,总统被迫让步,纳尔逊的计划宣告破产。

    纳尔逊仿佛被人泼了一盆冷水,他内心很清楚,这些老牌政客是不喜欢他这种一往无前的性格的,只要这批人在总统的周围,他就无法对总统发挥太大的影响。于是,他开始考虑辞去特别助理这一职位。但此时的国防部长威尔森即将退休了,纳尔逊很有可能会接任这一职位,没想到,他的这一计划再次被财政部长乔治·汉弗莱给破坏了。汉弗莱劝告艾森豪威尔:“一个洛克菲勒好像永远不能知道金钱的分量。纳尔逊唯一的爱好就是大手大脚地花纳税人的钱”。“不要把花销很大的人安插在重要的国防部位置。”

    1955年12月31日,纳尔逊辞掉了冷战政策总统特别助理的职务,离开了华盛顿。在他失意的时候,他的四个兄弟没有对他失去信心,劳伦斯说:“寄人篱下不是你的方式,纳尔逊,如果你能独自面对选民的话,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于是,纳尔逊决定参加纽约州州长的竞选。为此,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有着强大阵容的竞选委员会。1958年,纳尔逊被选为纽约州州长并连任三届。此后,年逾50的纳尔逊将目光锁定在了总统的宝座上,再次体现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很多人都预言,1964年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将非纳尔逊莫属。而事情也似乎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在本该顺利的发展中,却出现了一个意外,打破了纳尔逊的总统梦。1962年,纳尔逊的妻子托德提出了离婚。之后,纳尔逊和玛格雷塔·墨菲再婚,这一事件使得他的民意支持率快速下降,同时还招来了洛克菲勒家族以及其他几个兄弟的反对。戴维的女儿曾回忆说:“纳尔逊的再次结婚对他(戴维)来说,是他一生中碰到过的最为伤心的事。纳尔逊本来被看做是家族形象的代表,大家伙儿都围着他转。这就是这个家族的人都把这件事看成是极大灾祸的原因。”

    纳尔逊尽自己的极大努力在共和党保守派内部建立起来的信任此时全部崩溃了。他的敌人又对他开始挑衅,引诱他发表了更多过激的言论,使得他在事业上的劣势更明显了。1964年,纳尔逊失去了总统候选提名。

    纳尔逊曾在年轻的时候,毫无顾忌地在公开场合表现出对总统的渴望:“当总统?为什么不?我是一个政治家,这正是我的职业。”但是现在,他已经不能像那时那么自信了,而且他也学会了保护自己。

    在1966年的州长竞选中,他在竞选民意测验中一度败给民主党参选人。弟弟们都劝他放弃这次竞选,但纳尔逊固执地坚持着,他说:

    “我活着一天,就要前进一天,因为这才是我的方式。”为了这次竞选,他花费的资金几乎是竞争对手的10倍,最后,他以微弱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在就职演说中,他表示自己不再准备参加1968年的总统竞选。但实际上,他刚刚在州长竞选中胜出后,就开始为总统竞选忙碌奔波了。

    1968年,总统竞选高潮迭起。最后,他出人意料地输给了退出政坛很久的尼克松。对此,纳尔逊感到失望和伤心,他对那批眼泪汪汪的手下说:“对不起,我使你们失望……对不起,可是我已经竭尽全力。”

    事实逼得他不得不承认,他已经不可能达到他在政治生涯中所追求的目标了。纳尔逊·洛克菲勒最终失去了总统的宝座。

    1976年,67岁的纳尔逊退出政坛回到纽约,投身于家族的企业管理和政治、艺术的研究工作中。晚年,他放浪形骸,1979年1月死在办公室里。

    劳伦斯·洛克菲勒:“风险投资之父”

    在洛克菲勒第三代兄弟中排行第三的劳伦斯·斯佩尔曼·洛克菲勒,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要走一条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道路,因为他的父亲小洛克菲勒是一位着名的慈善家,他们的家族在纽约声名显赫。童年时代的劳伦斯和二哥纳尔逊关系非常好,即使在成年后,两人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但是,两个人的性格却明显不同,劳伦斯的脾气秉性比较像他的父亲,而纳尔逊的开朗热情则更像母亲家族的人。

    小洛克菲勒将从父亲的手中继承的账本也传给他的儿子们,而劳伦斯则从账本上认识到了金钱的价值,知道不应该把钱浪费在不值得的事情上。他的账本总是整洁清楚,深受小洛克菲勒的喜欢,为此,他也经常得到父亲的奖赏。更让小洛克菲勒欣慰的是,劳伦斯还是一个精明的冒险家。

    劳伦斯在高中的时候就读于林肯中学,这是当时的哈佛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一手创立的,劳伦斯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可以说,林肯学校的教学理念对劳伦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的思想更加开放,而不是一味地拘泥和顽固不化。他曾说过:

    在这所学校里我从来没有感觉到我是一个特殊的人,其他人都没有把我当做洛克菲勒家的孩子看待,我与他们相处得也很好。相反,看到那些从明星学校毕业的男孩们我反而很拘谨,因为我清楚我与他们不是一路人。

    高中毕业后,劳伦斯也和大哥约翰三世一样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在那里,他的成绩也很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他主修的学科是哲学,系里开设的每一门课他都选修,广泛涉猎,不断充实自己,每门课程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位同学对此很不理解,问他:“洛克菲勒,这些哲学思想与你们有什么关系?它虚无缥缈,干干巴巴,我觉得石油比它更能对你的胃口。”

    劳伦斯则沉着而有礼貌地说:“你这么想只是因为你不是一个洛克菲勒家族的人。”

    在劳伦斯·洛克菲勒开始写他的毕业论文时,他的两个哥哥已经开始参与到家族的事务中。他为自己的学位论文选择了一个严肃的标题:价值观及其伦理学的关系。

    这篇论文可以说是他哲学生涯的终点站,劳伦斯必须要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清晰的打算。眼看着两个哥哥都成了青年实业家,在成功的道路上春风得意,他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腾飞,他甚至想要超过两个哥哥。

    母亲艾比认为,在自己的几个孩子中,应该有一个成为律师,她将这一希望寄托在了劳伦斯的身上。劳伦斯听从了母亲的安排,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律。

    那些法律条文比哲学理论还要枯燥,劳伦斯对此没有一点兴趣。

    因为身体不好,他在第一学期就生了一场大病,出于健康的考虑,艾比让劳伦斯回家休养了一段时间。

    1934年,劳伦斯再次回到哈佛大学学习,在这一年的期终考试中,他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由此他认识到自己的确和法律无缘。也是在这一年,劳伦斯和玛丽·法兰西结婚。玛丽的父亲是北太平洋铁路的创始人,这场婚姻给劳伦斯带来了很大的帮助。通过玛丽的父亲,劳伦斯认识了更多商界人士,这给他以后开展生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劳伦斯和玛丽将家安顿在纽约,之后,劳伦斯就进入洛克菲勒中心开始了学徒生涯。他先在大通银行做了一名普通的职员,此时,父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他身上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他的工作像账本一样清楚,洛克菲勒中心的高级顾问们对他的工作成绩非常满意。经过几个月的实习,他正式进入了洛克菲勒中心的董事会。但是,劳伦斯对这并不满意。他的妻子玛丽对此很不理解。劳伦斯是这样给她解释的:“洛克菲勒中心是祖父的事业,父亲继承了它,现在约翰和纳尔逊又在为它服务,这就够了。我想干点别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依靠祖上的遗荫。”

    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劳伦斯一直在寻找和自己家族事业没有竞争的企业,以免发生利益冲突。就在这时,劳伦斯突然发现,当时很多美国人都对斯堪的纳维亚家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是很多家庭主妇梦寐以求的式样。

    他发现这个商机之后,认为这种家具现代化的设计一定会引发更多顾客的购买欲望。于是,在1937年,他和建筑师华莱士·哈里森以及哈曼·戈德斯通两人合伙成立了他的第一家公司,名叫“新家具公司”,经营家具的进口和销售。事实证明,劳伦斯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自从公司成立后,生意就一直很好,让这个洛克菲勒家族的年轻人赚得了生意上的第一桶金。但劳伦斯并没有就此满足。

    就在这一年,老洛克菲勒去世了,很快,劳伦斯就将他祖父在证券交易所的席位买到手。他对那些股票上市的老牌公司一点也不感兴趣,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刚刚成立不久的小公司上,因为它们需要洛克菲勒家族去扶持,希望凭借他们的强大势力打开局面,拓展业务。

    在这一时期,劳伦斯热衷于冒险,并称呼自己为“冒险资本家”。

    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的发明和发现被广泛地应用到生产,并服务于人们。老洛克菲勒和小洛克菲勒都没有坐过飞机,于是,劳伦斯决定在这个新兴的领域创造出一定的成绩。1934年,他第一次乘坐飞机到俄克拉荷马城。之后,他将自己的感受在给父亲的信中描绘出来:“过去人们只能仰望天空,现在他们飞起来了,像鸟一样俯瞰大地,当我从禁锢我的土地升到天空,这种感觉实在妙极了。”

    1938年,德国化学家库恩·罗布邀请劳伦斯参加一个企业联合会。而埃迪·里肯贝克也被应邀参加。里肯贝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王牌飞行员,也是劳伦斯儿时的偶像。里肯贝克正在准备收购通用公司下属的“东方航空公司”,需要350万美元,他希望劳伦斯能够帮助他。里肯贝克将这个公司的详细资料交给了劳伦斯。劳伦斯回去后仔细阅读了这些资料,经过慎重分析,他认为这是一桩很好的生意。

    于是,他决定加入这个库恩-洛布辛迪加组织,先投资12.5万美元。

    有了劳伦斯做后盾,里肯贝克的干劲更加十足,很快,东方航空公司就有了明显的好转。在之后的几年内,劳伦斯不断地增加对东方航空公司的投资,同时利用股票转让权和购买权,最终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掌握着左右董事会的权力。

    1939年,信心十足的年轻企业家詹姆斯·S.麦克唐纳又找到了劳伦斯。麦克唐纳来自阿肯色州,身材高大,精力充沛,他曾担任过很多年工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想自己创办一家公司,生产自己设计的飞机。说干就干,他在美国的圣路易斯飞机场租了一个办公室,聘请了一些工程师,并让他们大胆地设计出一种新型飞机。同时,他还在不断地努力去寻找支持者和新型飞机的买主。

    麦克唐纳给劳伦斯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认为麦克唐纳是一个诚实的人,对他的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决定给他投资。起初数目不大,只有1万美元。不久之后,麦克唐纳的航空公司就成为军用航空器的重要供货商之一。劳伦斯也不断地增加资金。为了推动麦克唐纳事业的发展,他还设法帮助公司获得了军方1400万美元的购销合同。

    到1940年,劳伦斯已经更进一步涉足到飞机制造业这个“冒险”

    的领域中。因为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劳伦斯不得不请求父亲向他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迅速发展的航空公司。在父亲的允许下,劳伦斯动用了父亲名下的1934年信托基金的本金。

    到1946年为止,劳伦斯在东方航空公司、麦克唐纳飞机公司等公司中,共有价值130万美元的股票。可以说,他冒险投资的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1950年,劳伦斯卖掉了麦克唐纳公司的股票,这是他作出的一个错误的决定。虽然他在这笔生意中获得了800万美元的利润,但是,麦克唐纳公司的发展却让劳伦斯感到非常后悔,因为在不久之后,麦克唐纳公司就和道格拉斯航空公司合并,成为美国国内最大的三个国防制造业承包公司之一。如果他没有卖掉自己手中的股票,他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利润。

    经过数十年的打拼,劳伦斯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冒险投资方面取得的胜利让劳伦斯的事业达到了高峰。在他进行风险投资的前五年中,总共投入了900万美元,五年之后,这些投资的金额已经增长到4000万美元,足足翻了4.5倍。他所投资的那些公司发展得十分迅速,而且很多都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很大的公司,有的公司已经走上了合并的道路。这些公司以各种方式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劳伦斯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好处。

    但是,他不想就此止步,很快,他又将目光投向了环境保护领域。在劳伦斯很小的时候,小洛克菲勒就曾带领着几个孩子参观过黄石国家公园等景区,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又读了很多环保方面的书,这些都增加了他对环保的热爱和关注。

    1947年,以劳伦斯为首成立了杰克逊·霍尔保护区公司。小洛克菲勒为环境保护项目还专门设立了一笔基金,以保证劳伦斯可以顺利地开展工作。1949年,他又代表父亲和公司同政府签订了契约,正式建立了杰克逊洞国家公园。劳伦斯的这项投资利润颇丰,但他没有将这些钱装进自己的腰包,而是将它们全部投资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之中。

    20世纪50年代初期,资源保护的工作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甚至被提升到和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地位。为此,美国民众逐渐将目光转向这个洛克菲勒家族热爱公共事业的后代身上,《纽约时报》曾对劳伦斯做了如此评价:“劳伦斯·洛克菲勒以一名普通市民的身份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的工作之中,切合本身实际地扮演着公众角色。”

    1958年,劳伦斯·洛克菲勒接受了官方的任命,艾森豪威尔指派他担任政府中重要的职位,这些职位包括帕里埃兹公园的专员、赫德森河环境保护学会会长、环境保护基金会和纽约动物学会理事等,同时还担任了资源探索学社社长。

    在投身于环保事业的同时,劳伦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商人,到处寻找投资的机会。而他的这个做法也越来越让环保者们感到不满。特别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环保者们对劳伦斯的质疑越来越强烈。在他们看来,劳伦斯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劳伦斯看来,他的做法没有什么过分的,因为环保工作只不过是他如意算盘中的一个部分,他要关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0世纪末,劳伦斯在环保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获得了大量的收益。

    但是,他频繁地开发资源却使得环保人士和他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当时担任内政部长的斯图尔特·尤德尔是这样评价劳伦斯的:

    劳伦斯·洛克菲勒是一个古怪的家伙,从他的兴趣中你可以得知他的个性中包含着两种对立的力量——自私与表面流露出来的公众精神和公共意识。当劳伦斯·洛克菲勒看见一个小岛的时候他会说:

    “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岛,是在美国国旗下所能看到的最好的景色,这里应该建立一个国家公园。”但是说完这句话后,他又会毫不犹豫地把这座美丽的小岛与修建豪华的旅游胜地联系在一起。他会把旅游胜地修建在小岛的中央,问题是普通的民众没有钱来到这里消费。劳伦斯·洛克菲勒这样的做法让你不知道他的承诺究竟在哪里,事实上,这就是劳伦斯·洛克菲勒生活核心中矛盾的象征。

    劳伦斯的生活中一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琐碎的事情,他很少有时间休息,总是从这一架飞机上下来,就赶紧登上另一架飞机,根本没有时间去为自己做些事情。1975年,劳伦斯退休了,他终于可以休息了。他对妻子玛丽说:“我从平衡木上下来了,玛丽。至于谁还得去走这条窄木头,就不是我要操心的了。不管怎么说。我走过来了。”

    其实,劳伦斯清楚自己的生活中缺少一个平衡的中心,而且他也深深地认识到,作为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个成员,要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在他的一生中,他总是走在别人的前面,无论是冒险投资,还是环保事业,而他也相信,耐力和努力可以换来他所需要的一切。

    在卸下肩上的重任后,他松了一口气,说:“会有人理解我所做的一切的。”

    2007年,亿万富翁劳伦斯·洛克菲勒在睡梦中辞世,享年94岁。

    温斯洛普·洛克菲勒:家族的局外人温斯洛普·洛克菲勒是小洛克菲勒的第四个儿子,他和大哥约翰三世一样,是五兄弟圈中的局外人。约翰三世是长子,虽然他对纳尔逊等三个兄弟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但这三兄弟对大哥还是很尊敬。

    可是,温斯洛普就没有大哥那么幸运了。

    他脾气倔强,和其他几个兄弟格格不入,因此在小的时候经常受纳尔逊和劳伦斯的欺负。他们稍有不顺,就打架,但吃亏的总是他,所以每次他都气愤不已,甚至大喊大叫。每到这个时候,纳尔逊就会骑在他的头上,劳伦斯压着他的双脚,直到他安静为止。

    虽然和自己的兄弟相处不好,但是在林肯学校,温斯洛普却能和他的同学打成一片。所有的人都和他相处得很好。他也和蔼可亲,彬彬有礼。

    小洛克菲勒夫妇对孩子们一视同仁,但是温斯洛普的表现却总是让他们失望。纳尔逊总是在放学回家就告诉母亲艾比说:“温斯洛普真叫人没有法子,没有谁不是他的朋友,就连那些公认的淘气鬼也不例外,而且,他跟他们处得更好些。”母亲艾比对温斯洛普也没有多大信心。只要有麻烦,就一定把温斯洛普牵连到里面。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家里人越是瞧不起他,他的处境就越艰难;而他的处境越艰难,家人就似乎越有理由瞧不起他。这也导致温斯洛普慢慢地将自己看做是一个局外人,和洛克菲勒家族格格不入。

    温斯洛普在林肯学校的成绩非常糟糕,害得母亲艾比总是担心他能否毕业。而小洛克菲勒看到温斯洛普的表现后,觉得如果给他换一个管教更加严格的环境可能会好一些,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将温斯洛普送到卢米斯寄宿学校去。临走的时候,小洛克菲勒严肃地对温斯洛普说:“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要记住,不要总给洛克菲勒家族丢脸。”

    幸运的是,温斯洛普在寄宿学校表现得很好,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终于读完了最后一年的课程,还通过了考试。母亲艾比此时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在给姐姐的信中说:“总算幸运,他真的毕业了。”

    暑假的时候,小洛克菲勒给温斯洛普请了家教,又疏通关系,居然让他进入了耶鲁大学。但是,温斯洛普没有特别高兴,他认为这只不过是帮助他离开了父亲的束缚而已。

    脱离了父亲的束缚,温斯洛普记账的习惯就渐渐松懈下来了,有时一连几个星期,账簿上都是空白一片。但是,到了一学期结束的时候,他就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这个“财政”问题让他大伤脑筋,因为他要将自己的账簿交给父亲审核,然后才可以得到下一个学期的费用。

    为此,温斯洛普伤透了脑筋,他一度萌生邪念,甚至妄想偷别人的钱来平衡自己的支出。被逼无奈,他最后想到了大姐巴布丝,他觉得大姐一定会同情自己的处境来帮助他的。他将自己的情形向大姐说了一遍,巴布丝对他也表示理解,因为她在他的这个年龄时,也和他差不多。于是,她借给了温斯洛普一笔钱,来应付父亲的盘查。后来,温斯洛普足足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将这笔钱还清了。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温斯洛普到新泽西石油公司实习,在那里,他接触到那些从事生产的人们,被这种生活方式迷住了。再次返回学校后,他觉得学习实在是没意思,成绩越来越差,还遭到留级处分。

    无奈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向父母请求退学。父亲小洛克菲勒听到后,大发雷霆,但当他听说温斯洛普想做一名石油工时,又高兴起来。小洛克菲勒再三思考,最后将温斯洛普送到了得克萨斯州的亨布尔石油公司,开始了他的石油生涯。

    刚开始进入公司时,温斯洛普担任油井实习工,成为五个兄弟中第一个和矿工们生活在一起的人。但最初,工人们对他并不友好,认为他是专门被派来监视他们的。温斯洛普对工人们做了详细的解释,但工人们还是不相信,想尽一切办法捉弄他。但是,温斯洛普在工作中一直表现很好,和工人们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慢慢地,工人们对他的态度转变了,也逐渐开始喜欢这个身材魁梧的年轻人。

    温斯洛普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勘探石油的初步知识,然后参加了半熟练工队伍,之后,又做了石油精炼工和油管安装工。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他几乎将石油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践了一遍,他的同伴们也喜欢上他了,亲切地称他为“洛克”。温斯洛普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工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温斯洛普对这个环境已经完全熟悉了,在油田,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不是凭借他的姓氏和家族的实力,而是看他打油井的速度和质量。这一年,在温斯洛普看来,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黄金时刻。尽管他十分喜欢这份工作,但这毕竟不是他的生活,纽约洛克菲勒家族的大厦还在等待着他。他的石油生涯只不过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罢了。不管他怎么努力想和普通百姓在一起,但他总会不由自主地被拉回到家庭的旋涡中去。很快,温斯洛普被父亲召回公司,并被安排到大通银行做了一名见习生。小洛克菲勒还在比较有影响力的石油公司中给他物色职位。在1937年,温斯洛普跟随纳尔逊等人巡视了委内瑞拉油田,之后就在索科尼-真空公司的海外业务部谋得了一个职位。后来,又担任了“大纽约基金”的理事长。这也算在洛克菲勒家族慈善事业中承担了一份义务。他努力让自己成为家族队伍中的一员,但是,要想赢得他们的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他又开始酗酒,甚至有些记者还经常报道他出没在“摩洛哥”和其他夜总会的“丑闻”,这让小洛克菲勒十分烦恼。

    不久,温斯洛普决定去参军。小洛克菲勒算是松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放下了。1941年,温斯洛普成了一名步兵队的士兵,此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到这一年的12月,美国正式参战。

    1943年,温斯洛普被调到南太平洋执行任务。1945年,又被调到冲绳,参加紧靠冲绳南面的庆良间列岛战役。在这里,虽然他躲过了枪炮炸药,却没有躲过病菌。战争快结束的时候,他被送到旧金山的一家医院,被诊断为患有严重的传染性肝炎。

    在住院期间,温斯洛普作了一个决定:退伍。1946年10月,他告别了军旅生涯,被任命为预备役中校。1948年2月17日,他和巴巴拉·西尔斯结婚。但是,就在这一年,他们的儿子出生没多久,巴巴拉就提出离婚,而且向他索要600万美元的离婚费。在兄弟们的帮助下,他渡过了这次危机。

    1953年,他离开纽约,到了阿肯色。他一下子喜欢上这里的乡土气息,决定在这里开始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为此,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花了将近200万美元,建造了一个牧场。几年后,这个温洛克农场就将全阿肯色的人都吸引来了。之后,他又捐献了数百万美元,在这里建立了一所师范学校,后来,又设立了一个卫生所。1956年,他被任命为阿肯色工业发展委员会的主任。1961年,又当选为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委员。1964年,温斯洛普参加州长竞选,以5.5万张支持票当选,成为阿肯色州在南北战争以来第一位共和党人州长。1968年,他再次当选,阿肯色州的权威报纸《阿肯色报》说:“他继续提出了改革行政部门的一些先进计划,把重点放在教育需要上。由于温斯洛普当了州长,阿肯色现在是一个比较好的州,他应当有机会去完成他开创的工作。”

    无休止的工作使得温斯洛普离自己向往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他曾精心经营自己的温洛克牧场,但现在,他已经没有机会再次去修缮那些树篱笆了。

    1973年2月22日,离温斯洛普61岁生日只剩下两个月的时候,他去世了。温斯洛普是洛克菲勒五兄弟之中最失意的一个,也最先告别了人世。

    戴维·洛克菲勒:成功的银行家

    只要提到美国近现代史乃至当代史,人们很难不联想到洛克菲勒这个姓氏。标准石油公司、大通银行、洛克菲勒基金、芝加哥大学等,都是这个家族的伟大杰作。在这个家族百年的光辉历史中,涌现出一批批天才和富翁。戴维·洛克菲勒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戴维是小洛克菲勒最小的儿子,他继承了母亲勤劳、诚恳的性格,因此很受母亲的喜爱。他也不爱说话,但他天生就有着一种自信和成就感。因为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因此也成了最受保护的一个,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争取到自己想要的利益。正因为被宠爱,使得他从小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那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变成了对自己的过度自信。

    在五个兄弟中,戴维和温斯洛普关系最好。如果说温斯洛普是几个兄弟中最真挚的一个,那么戴维就是最严肃的一个。

    小洛克菲勒一直教育孩子们要谦虚谨慎,但这一点在戴维的身上却没有起到丝毫效果。他经常拿自己的姓氏以及家族的财富进行炫耀,“我们洛克菲勒家……”而且,从很小的时候,戴维就对权力十分敏感,这或许也是未来他能够成为一个政治家的征兆。

    戴维的高中生活也是在林肯学校度过的,但是在学校里,他是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人。他的一个同学曾回忆说:“在林肯学校里,纳尔逊、劳伦斯和温斯洛普都是受大家欢迎的人物,戴维比他们年龄小,经常夸耀自己家里的财富,夸耀自己曾经到过欧洲。因此,以一个高中女生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

    虽然戴维不受欢迎,但他的聪明却是大家一致认可的。他善于分析,思考问题非常有条理,而且不优柔寡断。

    戴维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标本,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乐趣。霍华德·诺尔斯曾回忆说:“戴维的身体很结实,他经常到黄石公园的树林去,到处奔跑寻找巨石下面的叶片和甲虫,来做各种各样的标本。”

    他的昆虫学老师对他的评语非常好:“戴维聪明,难得的是他能够静下心来做事。他为了一个小昆虫标本可以花上一下午的时间。

    对他那个年纪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不容易。”

    当他到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他对标本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制作了很多有珍藏价值的标本。他的标本制作得非常完善。这也使得他在新入学的时候就能够去学习研究生的课程。在大学一年级时,他最好的一门课程就是昆虫学。这个兴趣伴随了戴维的一生。后来,他当上了大通银行行长后,依然会随时随地制作自己感兴趣的标本,以至于他的同事们都深感意外。因为这位总裁即使正在开会,如果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只昆虫,他也会立即从兜里掏出一只小瓶,然后快速地将地上的昆虫逮住,再迅速地塞进瓶子装好,接着才开始继续他们正在进行的会议。

    1936年,戴维从哈佛大学毕业,这时的他已经是一个高大的年轻人了,他不再像小时那么自负,良好的家庭教育让他变得谦虚有礼。

    小洛克菲勒非常喜欢这个最小的儿子,为他做了安排,让他到麦肯齐·金那里学习,希望他能够从这位老朋友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他叮嘱儿子:“麦肯齐·金先生是一位能干的人,而且,作为长辈,他有着丰富的经验,你去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少说多听,这样对你是有好处的。”之后,他又给麦肯齐·金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提到戴维的时候说:“他非常聪明,兴趣爱好广泛,文化课和社会事务他都有所涉足。我不清楚他将来会从事什么职业,也许像我一样成为一个商人,也许成为一个政治家,这个问题只有让时间去解答了。”

    后来,麦肯齐·金表示,就戴维来说,他的前途是无限远大的,但是,因为当时的国际局势风云诡谲,变幻莫测,因此应该等等看,不必着急作出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送到研究院去深造。戴维接受了这个建议,不久,就去伦敦经济学院进修。在那里,他结识了约瑟夫·肯尼迪一家。

    完成了伦敦的学业后,戴维回到了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完成了经济学博士课程。不久,就和玛格丽特·麦格拉思小姐结婚了。

    紧接着,他就要为自己将来何去何从做考虑了。小洛克菲勒希望他能够从事银行业务。因为在伦敦读书时,他就曾在周末的时间去大通银行帮助打理业务。这样的工作他谈不上喜欢,也不讨厌。但是,在大家的眼中,戴维是一个很有政治前途的人,他为人坚毅,稳重而有条理,在大学时期就曾公开地讨论当时的国家大事。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从政。

    1939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属下的内政部长哈罗德·伊克斯曾在他的日记上这样写着:

    戴维·洛克菲勒的政治前途一片大好,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很像他的母亲。他在进入政治界之前,曾征求过我的意见。最初给他提供的一个工作职位是,在拉瓜迪亚市长的手下工作。他为此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去华盛顿好,还是接受这个职位。

    1940年,戴维决定去当拉瓜迪亚市长的助手,开始在纽约市政厅工作。他的工作成绩很让领导满意,但是,他在工作中却始终有一个习惯让人很不自在,就是只要他一接到电话,总是先说一句:“这里是市政厅,洛克菲勒在说话。”

    为此,市长不得不制止他的这一口头禅:“戴维,在接电话的时候可不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说,呃,市政厅,我能帮您做什么……我的意思不是说你的说法有什么错误,而是说,如果考虑大家的感受的话,是不是后者更好一些呢?”

    虽然戴维和纳尔逊一样有着雄心壮志,虽然他对权力也有着很大的兴趣,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实习期满后,戴维没有选择进入政界,他的从政生涯就此结束了。他希望自己能得到一种比较可靠的权力,而不是选民所能给予的那种变化无常的权力。他后来说:“这一领域(政治)的危险在于它会把你的全部时间都消耗在竞选上面。”

    于是,从纽约市政厅离任后不久,戴维就决心和他的兄弟们一样进军商界。

    在事业刚刚起步阶段,戴维非常努力。他最开始选择的是从最底层做起,这让父亲十分骄傲。1946年,戴维开始在大通银行的海外部做一名助理经理,这是最低一级的经理职位。两年后,他被调到海外部的拉丁美洲,荣升为第二副行长。很快,他在古巴、波多黎各和巴拿马等很多地方开设了分行,还一手创办了一份很有影响力的金融季刊《聚焦拉美》。

    1952年,戴维成为大通银行六位高级副总经理之一。1956年,他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担任大通银行董事会的副董事长。

    这一年,他41岁。

    戴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从最底层进入到公司的核心领导层,不可否认,这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戴维也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尽管有些工作他并不感兴趣。他经常一整天都在工作,有时竟然连续工作18个小时,这让他的同事十分吃惊,一位同事评论戴维道:“如果你看到戴维·洛克菲勒参加美国银行联盟的日程表,一定会大吃一惊。假如换成是我,一定会把它还给我的秘书。因为这份表上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的,几乎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

    认真而且能干,这两种素质让小洛克菲勒认定戴维是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最合适的领导人。1950年,他担任了研究所的总裁。1957年,他又成为理事会的理事长,总裁的位置则由布朗克顶替。之后,戴维和布朗克对研究所进行了改组,更名为洛克菲勒大学,成为一个大学研究院和一个科学研究中心的混合体。

    戴维在银行中的地位也是直线上升的。1968年,戴维如愿地登上了他渴望已久的宝座,成为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董事长,控制着这家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大银行。

    曾经和戴维·洛克菲勒一同工作的布朗克后来如此评价他的这位朋友:

    戴维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家伙,在我的印象中,他永远不知道疲惫,每天都会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出生在洛克菲勒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里,他却没有一丝懈怠的心理,这让我十分钦佩。

    戴维坐在他的办公室中,手下人对他噤若寒蝉,他们感觉到在戴维的身上,总有一股说不出的威严。虽然岁月不饶人,白发已经爬到他的头上,但戴维仍旧按照他的日程表来安排生活。对于他来说,有一句话永远是正确的,就是:通过控制自己的时间和思想,你将懂得如何控制生活,如何控制世界。

    第十四篇不能承受之重成就的大小一般都是由自己的信心强弱程度决定的。如果一个人自始至终都坚信自己会取得成功,那么他就会赢得最终的成功。因为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从开始到现在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造就成功的并不仅仅是失败,还有强大无比的信心。

    这是老洛克菲勒在给儿子小洛克菲勒的日记本扉页上写下的一段话。而洛克菲勒家族之所以能够百年不倒,其“基石”就是无比强大的信心。

    中国有句话说,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的规律。任何事情总有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而一旦达到顶峰,就会再次跌落下来。

    洛克菲勒家族的事业也是如此。洛克菲勒的第三代可以说将家族事业发展到了顶点,但到了第四代的时候,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洛克菲勒这个姓氏。在其他人看来,洛克菲勒是骄傲的象征,任何一个人都想跻身于这个家族中。但实际上,作为这个家族的一员,他们的身上却有着巨大的压力。就连老洛克菲勒的孙女巴布丝的儿女也不例外。外人看他们的眼光各种各样,羡慕、嫉妒、仇恨等。

    第十四篇 不能承受之重285大量的财富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满足,很多人的心理都承受不住这样大的压力,而不得不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心理医生帮忙。约翰三世的儿子霍普就曾经说:“作为洛克菲勒家族中的一员,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能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将洛克菲勒这个姓氏去掉,将这一切改变。

    但是我们内心也非常清楚,要想改变这一切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劳伦斯的二女儿玛里恩也曾满怀激动地说:“应该将这笔财产毁掉。”其实,她完全可以成为全美国最有势力、最富有的妇女之一,但是她放弃了。后来,她和一个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英语博士的名叫华伦的人结婚了,之后,两人就搬到了加利福尼亚的海滨。当时,家里的日子过得很紧张,一家人挤在一节废弃的火车车厢中,每月的开支只有700美元。为此,玛里恩要经常出去打工赚钱,以补贴家用。但是,对于这种生活,她觉得很开心。不知道镇上的人如果知道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标准石油公司的继承人之一,只是她的名字就值上千万美元,他们会有什么感想呢?

    是的,普通人可以读完大学,然后找份工作养家糊口就行了,但他们不行,因为他们是洛克菲勒家族的第四代人,这种身份地位意味着他们需要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需要在家族事业中担任重要的位置。他们中有几个人开始尝试这样做了,但大部分人还在观望着,试图创造其他可能的机会,过他们自己想过的生活,这是他们的最大愿望。

    他们中还有一些人,在念大学的时候,或者在大学毕业后,就利用一些时间到那些穷人、落魄的阶层以及那些穷乡僻壤之地去体验生活,了解那些人的感受。这也是他们在寻找真我所做的努力的一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贫穷也是一种财富,因为贫穷能够带给人们自由,就像远游的僧人一样,没有任何牵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纳尔逊的儿子迈克尔同样也想用自己的方式来摆脱金钱的束缚。本来按照自己的想法,他是想攻读建筑学。但是在父亲纳尔逊的压力下,他只好改学经济学。迈克尔的一个同事后来说:“他背着他家族给他的这样一种精神包袱,总觉得他必须比别人更勤勉一些,才能表白自己。”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同学说,哈佛皮博迪博物馆影片研究中心正在准备一次旅行考察。于是,他决定参加。这个旅行小组是由人类学家和一队影片摄制人员组成的,目的地是荷属新几内亚的巴利姆河谷,他们要去考察没有接触过西方文化的原始农业社会部族的生存方式。

    迈克尔内心清楚,他的父亲和伯叔们已经将他认定为担任家族领导角色的人选。于是,他向他们解释说,这次旅行是一次有利于自己前途事业的宝贵经历,而自己已经是该博物馆的董事之一。后来,他的二哥史蒂文说:“父亲和叔伯们之所以同意迈克尔的这次旅行,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行动可能是向国际商务活动家发展的一个手段。

    但事实是,对于迈克尔来说,这只不过是借以拖延时间的办法。”

    正当迈克尔决定去旅行时,他获知父母已经决定公开宣布他们离婚,没办法,迈克尔只能返回到纽约待了一个星期,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可能对父母起什么作用了。于是,他决定继续他的旅行计划。在人类学家雷内·沃辛的陪伴下,两人准备到新几内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野外考察。在和土着人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简单、淳朴,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嫉妒和仇恨,没有人和人之间的竞争。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真正发现了自己。”

    迈克尔和沃辛一起在野外工作了几个星期,之后,他们决定去南艾兰德河对岸的一个大村庄去考察。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没有走复杂的内河航道,而是冒险选择了海路。而这种走法即使在最风平浪静的情况下也是非常危险的。结果,他们遇到了风暴,将两个人以及迈克尔的大部分考察笔记全都卷入海中。

    两个人慢慢地被潮水漂向外海。第二天,迈克尔决定游泳脱险。

    沃辛警告他说,这里经常有鳄鱼和鲨鱼出没,要想平安地游到岸上是不可能的。但是,迈克尔最后看了沃辛一眼,自信地说:“我想我是能够办到的。”然后,他在腰中系了两个红色的空汽油桶,向海岸游去。从此以后,人们再也没有看到过他。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外人来说,迈克尔只不过是一个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付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人。但是,洛克菲勒家族每一个与迈克尔同辈的人,都懂得他追求的真谛。为了这个,他不得不和洛克菲勒的金钱、权力以及他在社会各个角落留下的影响作斗争。

    为此,迈克尔的堂兄弟姐妹在哈佛捐资设立了迈克尔·洛克菲勒研究基金,以表达对迈克尔的纪念。史蒂文亲笔写下了这个基金的宗旨说明,其内容是:

    本基金的目标就是,要让个人采用和自己不同的另外一种民族交往的方式,以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世界。

    这段文字对于迈克尔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迈克尔永远是第四代中特殊的一个成员,因为他敢于为追求真正的自我去努力,去奋斗。而他的死,也使得他的堂兄弟姐妹对个人所处的进退两难的处境作出了某种决定。

    洛克菲勒的第四代开始想尽一切办法逃离他们姓氏的阴影。可能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一些,因为她们只要一嫁人,就可以轻易地将这个沉重的包袱甩掉。但是,她们虽然可以通过婚姻摆脱姓氏,却摆脱不了它的影响。因为她们手中的财富使得她们很自然地在家庭中占据了优越的地位。在这第四代女性的7对婚姻中,有5对走向了破裂。

    可以说,她们为了能够摆脱自己的姓氏,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约翰三世的大女儿桑德拉则更为直接,她宣布自己放弃洛克菲勒的姓氏,将自己改名为桑德拉·费里,但实际上,她并不比其他兄弟姐妹好过多少。她在20世纪60年代搬迁到坎布里奇,将自己锁在大院内,只有两位客人,一位是精神病医生,一位是音乐治疗法专家。她的邻居称她为“神秘的女人”。她的兄弟姐妹们对她则表示无法理解。

    史蒂文也想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困境,所以在20岁的时候,他就和家里的一个女仆结婚了。这个女仆是挪威一个渔村的人。结婚后,史蒂文才发现,他的这种做法也行不通。史蒂文大学毕业后,本来想大干一场,但是,没有办法,他还是按照父亲的安排,坐在了洛克菲勒中心。后来,他还是放弃了这份工作,进入联合神学院学习。

    这个时候,他的婚姻开始亮起了红灯,其实,从一开始,他的婚姻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最后,他和妻子离婚了。他的妻子本来想过那种百万富翁的生活,这和史蒂文的想法完全相反。他知道了妻子的想法,也理智地回顾了自己所犯的错误,所以,他们的分手是非常友好的。

    史蒂文有自己的信念,他不想让别人认为是因为他有一笔数目较大的资金才使得自己有用,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来为他人做出一些贡献。他曾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而感到深深的不安。

    同时,史蒂文也比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洛克菲勒家族的未来。在他看来,洛克菲勒家族不能为他们的利益更多地做出什么,也不能为后代子女做出什么,这个家族迟早都是要结束的。

    1969年,执意不靠别人的史蒂文担任了佛蒙特州米德尔伯里学院的助理教授一职。每当风和日丽,史蒂文经常漫步在校园中,或者骑车代步,呼吸校园中散发着淡淡薄荷味道的空气,心情无比欢畅,此刻的他十分满意当前的生活,他高兴地说:“我非常喜欢教师这个行业,它可以使我对社会的道义感得到满足,还可以净化我的心灵。这是因为我同他人有了真正的友谊关系。”

    洛克菲勒家族在第三代的时候之所以能够达到鼎盛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坦然地接受了父亲的安排,认为这是自己的使命。他们没有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他们子女们的影响,而是认为下一代子女对家族事业的疏远只不过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个暂时性的阶段。但实际上,他们的子女已经和家族的使命感离得越来越遥远了。

    他们也曾经迷恋过去洛克菲勒家族所拥有的光辉和权力,但他们知道,这些并不是属于他们的。

    为了使每一个洛克菲勒家族的成员都能和家族结为一体,第三代的兄弟们为此还捐款设立了一个“家族基金会”。

    家族基金会,顾名思义,就是家族中的人捐赠形成的。经过号召,大家都比较积极热情地捐款,戴维捐赠了15万多美元,劳伦斯捐赠了10万多美元,约翰三世捐赠了两万多美元,就连小洛克菲勒的第二任遗孀马撒·贝尔德·艾伦也没有落下,她也捐赠了两万多美元。

    1968年,这个家族基金会成立了。

    “家族基金会”的开始选择在一个非常合适的时候,但是,就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在人们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开端罢了。但所有的事情有开始就有结束。第四代人一直在旁边观看着它是如何走向衰落和死亡的,根本没有想过要去挽救它。

    随着小洛克菲勒的几个儿子相继离开了大通银行的事业,一个史诗般的时代过去了。因为不管家族作为股东在银行里还有什么影响,如果没有一个洛克菲勒家族的成员去担当它的领导,大通曼哈顿银行就不会再以它那宏伟的形象来支撑王朝了。

    洛克菲勒的辉煌时代结束了,但那段辉煌的历史并没有被埋在时间的尘埃中。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五代、第六代依然活跃在美国社会,也许他们早已没有前辈那样的激情去开创事业,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家族的使命。辉煌总会过去,事业却永无终止,在今天这个多元的美国社会,也许他们会找到更好的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式,而无需肩负那么沉重的家族使命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