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成长日记-克利夫兰——梦开始的地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遗传的商业基因

    美国东部的纽约州有一个偏僻的、不怎么起眼的小镇,这里的景色虽平淡无奇却被勤劳而善良的人们冠以一个吉利的名字——里奇菲尔德,在英语里的意思就是“富庶之地”。从这个小镇出发,乘坐两个小时的轻便马车,就到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农场,1839年7月8日,一名男婴在这个农场的一间小屋中呱呱坠地。他清脆响亮的啼哭声给寂静的大自然平添了几分生机。一直在外边等候的父亲以及疲倦的母亲看到这个可爱的男孩后,脸上都充满了喜悦的表情。这是他们夫妇的第一个孩子,他们的那种情感可想而知。他们给这个男孩取名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后来简写为约翰·D.洛克菲勒,也就是后来垄断美国石油业的大名鼎鼎的世界商业巨子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家族事业的第一代创始人。

    洛克菲勒家族并不是地道的美洲人,而是法国人。1723年,当这片土地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的时候,一些家族成员便从莱茵河畔移民到美洲,在美洲定居后,又与英国人联姻,所以洛克菲勒家族拥有法、英等国的混合血统。几十年后,美国获得了独立,洛克菲勒家族也在这个国家繁衍生息下来。

    约翰·D.洛克菲勒的父亲叫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可是在这个小镇却没有几个人叫他的全名,大家都喜欢叫他“大个子比尔”或“大比尔”,因为他的确身材高大,健壮、勇敢,富有冒险精神,还善于交际,爱开玩笑,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大比尔一加入马上就成为焦点人物。他不但性格开朗,也非常喜欢喝酒并颇具生意眼光。虽然他老家原有些田地,但他绝不是一个本分的农夫,他很有生意天分。他把自己的田地交给佃户去耕种,自己则到外地去经商遨游。他只要一离乡就要好几个月才能回来,人们对他的外出充满了兴趣,因为他每次回来总是载满了华美的服装和醇香的美酒,牵着强壮的马匹,因此人们猜测他肯定是出去做生意了。幼年时的约翰对父亲的行为也充满了好奇,父亲是从哪里弄来的这些东西?后来才得知,父亲在外面主要是依靠推销杂货和行医才得到了这些。

    约翰·D.洛克菲勒的母亲叫爱丽莎·戴维逊,她的个性与丈夫完全相反,她是苏格兰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性格内柔外刚,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善良、勤劳、俭朴,接受的教育虽然不多,但对孩子们的教育十分严格。她的美德和宗教信仰对孩子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日后出人头地的约翰·D.洛克菲勒影响极大。

    1842年,也就是约翰3岁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出生地里奇菲尔德小镇,跟随父母迁到了纽约西部的摩拉维亚镇旁的一个小村庄。父亲花了3100美元买下了92亩地,这个新家有7间房子,全家的日子可以说是比较宽裕的。就在这一年,母亲生下了双胞胎妹妹玛丽安和弗兰西斯,不幸的是,弗兰西斯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过了两年,小弟弟富兰克林又出生了。

    小约翰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因为家里雇佣的两个长工忙不过来,小约翰每天早晨很早就要起来帮助家里干活。但他并不觉得累,而是认为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每当太阳落山的时候,约翰就和父亲将蜡烛点着,面对面地坐着,以聊天打发时间,大比尔经常给他讲自己四处闯荡的故事,顺便也讲一下怎么做生意。童年的约翰,就在父亲这种熏陶下日渐成熟起来,也逐渐懂得了金钱的游戏。

    在约翰·D.洛克菲勒看来,父亲将自己优秀的商业头脑遗传给他,是他一生之中最幸运的事情了。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知道怎样赚钱了。在一向奉行节俭的母亲的鼓励下,他将自己赚来的钱存在了一个蓝色的瓷碗里。

    洛克菲勒从小就显露出了商业的才能,比如,他会自己专心喂养一些小火鸡,等它们长大了,把它们卖给附近的农民,又用卖火鸡赚得的钱贷给耕种的农民,从而获得一部分利息。他也懂得,要想过好日子,就要自己去创造。同时,早年的生活也使他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以至于日后在遇到各种风险和困难的时候可以泰然处之。

    搬到摩拉维亚镇后,大比尔改行做起了木材生意。做这种生意是很辛苦的,尤其是在冬天。在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早晨,许多人都在温暖的被窝中酣睡时,大比尔和其他伐木工人已经出发了。大比尔是个熟练的伐木工,他领着工人们把伐下的木材堆积到河边,等到来年春天冰雪融化时,再将它们编成木筏,顺流而下。

    大比尔是个聪明人,他一边做木材生意,还一边投资木面道路的建设,以赚取更多的钱。大比尔曾想过,并曾向约翰谈及他的打算,当时的美国,交通还不发达,许多道路泥泞不堪。为了车辆行驶方便,人们只好将石子、木板铺在路上。因此大比尔大量购买了道路公司的股票,这样既可以从中获利,同时又可拓展摩拉维亚镇的木材销售市场,这真是一举两得呀!

    或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洛克菲勒在以后的经商过程中,也用这种一体化的经营思路,只不过他比他的父亲更加精细一些,胃口更大一些。

    不过,这次投资让大比尔亏本了,道路很快就铺设了铁轨,美国也迎来了铁路运输的时代,将他的美好计划全部打碎了。摩拉维亚镇也很快修起了铁路,大比尔破产了。当年少的约翰第一次见到火车这个喷吐着白烟、呼啸而过的钢铁怪物时,他吓坏了,同时也对这个使父亲破产的铁路产生了仇恨。然而,像英国一样,美国的铁路运输业也飞快地发展起来,并且推动美国经济飞速发展起来。

    不幸的事情又接连发生,大比尔因涉嫌强奸家中的一个女佣而被起诉,当法庭要传讯他的时候,他逃跑了。就在这件事不久前,大比尔还卷入了一次不光彩的偷窃事件,他的三个朋友被捕了,这件事情非同小可,镇上的人都认为,主谋就是大比尔。

    这两件事情让约翰的外祖父感觉脸上无光,一气之下废除了遗嘱中留给女儿的遗产,还要求大比尔偿还他的1200美元贷款。

    两件事情也给少年约翰的心头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他不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会不会是铁路公司为打击父亲而设下的圈套呢?

    这些事件让洛克菲勒增长了见识,也让他早早地领略了生活的真面目。1850年,洛克菲勒一家人不得不搬到了纽约州的奥维戈。出逃的父亲很少敢公开露面,总是在夜色中回来,又在天未亮时匆匆离开。身为长子的约翰帮助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虽然这时他的年纪还很小,但他已经把分担家里的事务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并且毫无怨言。他每天很早就要起床,帮助母亲耕作、砍柴、打水、挤牛奶,还掌管着家里的开销。母亲出门后,他还要照顾弟弟妹妹。这个时候的约翰已经显示了和一般孩子不同的才能和天赋,他不但将家里的支出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不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他总是把每一个美分存起来,当积累到一定数额,比如30美元、50美元的时候,他就把这些钱贷给附近的农民,收取不少于7%的利息。

    艰苦的生活磨炼了洛克菲勒的意志,也让他真正体会到了钱还能生钱的奥秘。这时的他,已经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金钱的主人,而绝不做金钱的奴隶。50年代,美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洛克菲勒也正处在成长期,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资讯的影响,因此,他年纪轻轻就有发财的梦想也是不足为奇的。

    洛克菲勒的教育大部分是在奥维戈完成的。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进入这个镇上最好的中学,并在此学会了运用书面语言,这对于他后来能够写出简洁的商业信函,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洛克菲勒的学业在这里并没有维持多久。大比尔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1853年,他又带领全家坐上了西行的列车搬迁到了俄亥俄州的小镇克利夫兰。大比尔对这次行动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当时,洛克菲勒家族的亲戚们移居的宾夕法尼亚州大部分已经被开发了。他们这些后来的移民,在这里不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俄亥俄州处于宾夕法尼亚的西部,这里开发较晚,大比尔预计他们一家在那里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洛克菲勒对这次搬家行动并不满意,因为他曾就读的学校的条件是非常好的,虽然他的父亲最终还是安排他去镇上的高中读书。

    大比尔在克利夫兰买下了一座大房子。他们新家的不远处,就是烟波浩渺、一眼望不到边的伊利湖——世界着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当时也是一个繁忙兴盛的港口。已经15岁的约翰每天放学后,总是喜欢到湖边的码头闲逛。但是,他不是来这里欣赏风景的,而是看码头上的工人们如何干活,那些商人们如何做生意。有时,他也会盯着看湖面上那些过往的各种船只。因为他曾听说过一个用船发财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故事讲的是曾有个鱼贩子,将鱼放在盛满冰块的箱子里,用两条帆船从这里经水牛城,沿着运河和哈得逊河运到纽约,结果发了大财。所以,约翰对船情有独钟。

    为此,约翰和他的同学、好朋友马克·哈那争论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马克·哈那是约翰读克利夫兰高中时最好的朋友,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马克的性格比较活泼,也很聪明,而约翰的性格则比较内向谨慎,可以说两人在性格方面相差很大,但这并未影响到两人的关系。他们互为补充,可以说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两人之间唯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谈到将来要做什么时,马克总是说“火车”,而约翰却总是说“船”,最后两人总是不欢而散,但第二天便又会重归于好。其实,两个人都抓住了当时美国运输业的焦点——铁路运输业和航运业在美国当时的经济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只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马克·哈那后来真的成了涉足铁路、矿业、银行等领域的大实业家,后来又进入政界,当上了美国参议员,在麦金莱总统和老罗斯福总统时期,他都身居要职。因为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马克对洛克菲勒日后的事业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中学时代,约翰还有一个叫罗拉的好友。她是一个富商的女儿,全身充满了魅力。约翰第一次见到罗拉是在教会的主日学校唱诗班里,见到她的第一眼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罗拉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子,保守但不刻板,很受人欢迎,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谢蒂。对于严谨而细腻的约翰,罗拉也非常喜欢,因此没用多久两人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可以说,这是一段让人难以忘记的浪漫时光。约翰经常跃马扬鞭来到罗拉家,两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就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的美丽恋情。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常常到了夜幕将至,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对方。

    两人的恋情一直持续了10年,直到1864年9月,他们才走进神圣的教堂,举行了庄严的婚礼。在后来的岁月中,无论约翰怎么富有,怎么出名,甚至一直到他死亡的那一刻,罗拉都一直是他亲密的伴侣。洛克菲勒曾说:“我一生只恋爱过一次。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是少了些,但对我已经足够了。我从未对此感到任何遗憾。”

    约翰和马克等这些少年时代的朋友们保持了一生的友谊,而且这些人几乎都听他说过“我以后要赚十万美元”这样的话,但当时很少有人相信他能够实现这个梦想。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在后来赚得的钱,竟然连他自己也数不清。

    洛克菲勒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让他经历得更多,承受得更多,也学习到更多。

    这个时候的约翰,学习很努力,一点也不贪玩,成绩也还可以,但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才华。若干年后,他的一位中学老师曾回忆说,“他不过是一个寻常的、品行良好的孩子,埋头于功课”,“在他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使任何人看好他的前途”。他最好的一门学科就是数学,算起数来又快又准,也许这和他从小就和钱打交道有关系。

    约翰在克利夫兰高中读到二年级便辍学了。但这并不是因为家境贫穷,事实上,父亲大比尔行医赚了一些钱,这些钱足够他读完高中,即使他上大学,学费也没问题。这主要是他自己的决定。当时的美国,大学数量极少,而且开设的科目也很专门化,比如医学、工程学、机械学等。当时能上大学的人很少,一般家庭的孩子,都只读到高中就独立谋生了。和约翰同时代的一群霸主当中,很少有人上过大学,只有华尔街的金融界巨头J.P.摩根是个特殊的例子,这个家族一直重视教育,他在父亲的安排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毕业于德国的哥廷根大学。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约翰对商业社会的向往。他的父亲不断地向他灌输关于金钱和商业的意识。“人的一生全部靠自己,如果想做生意,就要早早开始,要在别人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抓住有利的时机。人生就是钱!钱!”约翰满脑子都是父亲教的生意经。最终,他决定退学经商。这一年是1855年。

    高中的教育没有让约翰学到更多的知识,却培养了他小心谨慎的好习惯,这使得他得以发挥自己求真求精的潜力。当他踏上社会后,便将这些东西派上了用场。

    辍学后的约翰开始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去寻求他的理想了。前途到底会怎么样,约翰心里并不清楚,但是,他充满了信心。

    他并没有立即去找工作,而是带着父亲给他的200美元到福尔索姆商业学院克利夫兰分校开设的“会计快速培训班”去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会计、商算、初级贸易、银行业务和汇率等。虽然只有短暂的几个月,但他获益匪浅,这也是他人生的珍贵财富。

    此后,约翰再也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学校教育。16岁的洛克菲勒就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商业生涯。而且,仅在十几年后,他就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

    优秀的记账员

    1855年的夏天,约翰开始了他的求职生涯。可以说,这一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在这个酷热的夏季,大多数人都躲在浓荫下或者家中乘凉,但约翰却踌躇满志地翻开全城的工商企业名录,仔细寻找那些知名度高的公司。然后,就是有礼貌地敲开一家又一家的大门。

    说实话,随便找到一份工作并不困难,但约翰认为自己虽然没有高中毕业,也没有什么经验,但他一定要找一个前程远大的工作,只有那些大的公司才适合自己。几周的时间,他走遍了克利夫兰大街小巷,去了银行、铁路公司,还有批发公司,费尽了口舌,询问老板和店主是不是需要雇佣人。对于那些小的企业,他是不屑一顾的。

    虽然约翰的求职要求一再遭到拒绝,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就像每一个成功人士一样,困难越大,他的斗志就越高,决心也就越坚定。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克利夫兰的码头上有一个人告诉他,让他吃完午饭后去面试。约翰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甚至忍不住跳了起来。

    后来,约翰·D.洛克菲勒回忆这一天的时候,还是非常激动,他说:“我未来的一切似乎就取决于那一天了,每当我问我自己,如果没有得到那个工作,我的人生会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时,我经常会浑身颤抖。”

    约翰焦急万分,这个机会太难得了,一定不能失去。约定的时间到了,约翰再次来到这里,进行了自我介绍。接待他的是公司的老板休威特,这个人是当地有名的大资本家,拥有地产、铁矿等公司,他答应约翰给他一个机会。也就是说,约翰终于有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是在克利夫兰的休威特-塔特尔商业贸易公司当复式簿记员。这是一家经营日用百货产品运输代理的公司,是休威特和塔特尔两人共同成立的公司。虽然公司只答应试用他,但是他还是非常高兴,他说:“我不计较待遇,我需要的是经验,而这家公司的制度和经营方法都是我向往而且想学习的,我能找到这么合适的工作,真是满意极了。”

    约翰买来一本个人账本,把这一天恭恭敬敬地记了下来:“1855年9月26日。”他把这一天当成了自己的“就业日”,他的职业生涯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后来成为他个人日历上的喜庆日,他甚至认为比他的生日还重要。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他身上的活力苏醒了,很快投入到了商业社会之中。“就在那儿,我开始了我的商业生涯,每周的薪水是4美元。”洛克菲勒后来回忆说。

    约翰上班的第一天,戴着父亲的丝织高帽,穿着父亲借给他的条纹牛仔裤,背心上挂着金链子,虽然年纪不大却派头十足。到公司后,公司老板休威特指着一张放着账本的大桌子说:“这是你的办公桌。”约翰向秃顶的老板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就开始了他的工作。

    他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9点。约翰感觉很开心,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下班后还帮助同事干一些活。

    约翰的具体工作是审查单据和存货,核对托售商品的买入和卖出的所有项目,并收取佣金。虽然他是一个新手,但很快,他便培养出了一名簿记员对数字应有的敏锐感觉。在他送交公司的单据上从未出现过什么不妥之处,老板休威特对此非常满意。

    约翰也非常幸运,在一位优秀的簿记员的指导下,他很快成熟起来了。而且约翰对工作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对工作充满了热情,三个月后,他便被正式雇用了。洛克菲勒的这份工作,将他带到了充满刺激的商业世界。而他的付出,也得到了老板的认可。到了1856年1月,休威特付给约翰50美元,作为他三个月的工资。毫无疑问,这是约翰应该得到的报酬,而这份报酬也让约翰十分满意。

    约翰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也为公司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有一次,公司从佛蒙特州买了一批大理石,但打开一看,才发现这批价格高昂的大理石材存在着严重的瑕疵。怎么办?约翰想,一定是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结果把劣质的大理石运了回来,这次运输任务是由佛蒙特到安大略湖的铁路公司、水牛城到伊利湖的河运公司、五大湖的汽船公司三家公司承担的,所以应该由这三家公司分别赔偿,责任的大小是事先约定好的。

    经过约翰的努力,最终公司减少了一笔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老板休威特大为赞赏约翰的能力,他微笑着用手拍拍约翰的肩膀说:

    “好,小伙子。好好干,我一定不会亏待你的!”

    果然,约翰第一年的年薪很快调整为300美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即使是约翰本人也认为自己不应该拿这么高的薪水,他经常为此感到内疚,还说:“我当时觉得自己像个罪犯一样。”

    第二年,约翰的工作内容依旧和第一年的一样,他所在的部门是负责行政事宜,上司是公司的总簿记员,而且还是公司的股东,每年都会获得一定的分红,这样,他这位上司的年薪可以达到2000美元。

    然而,在第一个财政年度结束时,他离开了公司。年轻的约翰获得了机会,他接替了文书和簿记的工作。他的年薪也涨到了500美元,加薪的速度如此之快,在休威特-塔特尔公司实在是少见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每天面对着一张桌子,还有一大堆的账目需要处理,这样的工作的确是枯燥。但约翰却对此充满了兴趣,因为他从小就对数字非常着迷。他享受着工作带给他的快乐。后来,他又负责收取公司仓库、办公楼等出租的租金。公司所运输的货物主要是通过铁路、运河和湖泊,这样就免不了会有各种形式的交易和谈判,约翰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后来,查账的工作也由他负责,所有的账单都要首先经过他的手。约翰日复一日地认真地履行着他的职责。

    更幸运的是,约翰可以和公司的两位老板同在一间办公室工作。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约翰能够直接观察到他们做生意的一切经络,还能听到老板关于出纳问题的交谈。有心的约翰在替老板工作的同时,也暗地为自己总结出一套好的业务政策:诚信、名声和注意细节。后来,约翰更坚定地相信,这是作为一个商人必须具备的最良好的品德。他不是甘于平庸的人,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有自己的事业。

    大概是约翰对商界具有一种天生的预感,在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的5月,他便认定了房地产生意是可以赚钱的。于是,他大胆地进行第一次房地产投资。那是坐落在衣阿华州富兰克林县西南角上、属于殖民者新屋协会的一块土地。也是在这一年,他又将自己的1000美元积蓄贷给自己的两位老板。

    约翰从工作一开始就养成了记账的习惯,每花一分钱都有详细的记录:捐款、洗衣、租马,等等。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老,从未间断。后来,他的儿子小洛克菲勒也继承了这个习惯,又由小洛克菲勒传给了他的孙子们,这可以说是洛克菲勒家族的一大传统,也是一种激励。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不久,老板塔特尔因为年迈而退休了,休威特少了一个合作伙伴,年轻有为的约翰弥补了塔特尔留下的空缺。休威特更加器重这个年轻人,除了让他记账外,还让他负责联系各行各业的人。约翰成为休威特不可缺少的好帮手,而这一切也为约翰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他学到了很多经商的理论及管理知识,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约翰的才华和潜力日益显露出来,到了第三年,他已成为休威特的左膀右臂了。公司的许多业务都由约翰独立完成,而且总是做得非常出色。可是,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情,使约翰和休威特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约翰从新闻中听说,英国不久将会发生饥荒。他想,如果这时趁机把货物运到纽约,一定可以大赚一笔。于是,他没有和休威特商量,便自作主张地购买了一大批小麦粉、高级火腿、肉干、玉米等,甚至还包括了食盐。约翰本想等赚到钱之后再给老板一个突然的惊喜,没想到休威特发现了非常恼火,觉得自己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便严肃地厉声责备约翰在做投机生意!

    约翰将自己的想法向休威特详细地说了一遍,休威特不再说什么了,因为通过几次商业活动,他已经相信约翰的生意眼光是不错的。

    果然,没过多久英国就发生了饥荒。休威特公司立即将囤积的货物向英国出口,获得了巨额利润。休威特内心非常高兴,但脸上并未表现出来。约翰也很清楚老板的心思,也不说什么,心中却颇为得意。

    因为这件事,大家不得不佩服约翰的超人远见了,虽然他还乳臭未干,但人们已经开始把他当做天才商人了。

    从这桩生意上很容易看出,年轻的约翰已经具备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所应具备的素质:敢于冒险,善于抓住时机。

    虽然约翰对公司的贡献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年薪,但休威特并没有要给他加薪的意向。于是,约翰向休威特提出了加薪的要求:

    “请把我的年薪提高到800美元。”

    休威特拒绝了他的这一要求,只肯加到700美元。

    约翰摇了摇头,坚持要自己的年薪为800美元。到4月时,他和公司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约翰决定辞职不干。而此时,约翰通过两年多的锻炼,自信已有相当的资本,可以独闯天下了。

    其实,即使没有这些原因,约翰·D.洛克菲勒也是会离开的,因为他不是一个安于只做一名职员的人。作为一个准备大干一场的“野心家”,工作的安定绝对不是他想要追求的目标。当他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知识、经验后,便会义无反顾地离开,去寻找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天地。

    用信用做担保

    这里,我们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一下约翰·D.洛克菲勒生活和发达的城镇:克利夫兰。因为他的早年生活和事业的成功与这座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克利夫兰是俄亥俄州霍加县的首府,是俄亥俄州最大的工业城市和湖港,当时人口众多。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拥有众多的铁桥,这是因为克利夫兰湖河交汇。

    克利夫兰建于1796年,是以首次在此登陆的地产公司测量员摩西·克利夫兰的名字命名的。

    1836年,经过美国政府的批准,这里设为城市。1830年,伊利湖和俄亥俄河间的运河开通。1851年,铁路在这里开通,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克利夫兰的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中西部出产的小麦、玉米等食品,还有休伦湖、密西西比出产的铁矿石,都要经由这里才能转运到其他地方。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于商人来说可谓得天独厚。

    约翰也看到了这一点,认为在这里搞经纪公司一定会大有前途。

    这时,一个绝佳的机会出现在约翰的面前,约翰离开休威特公司不久,便认识了一个从英国移民来的人,名叫莫里斯·克拉克。克拉克比约翰整整大10岁。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克拉克也和约翰一样因为不满自己的老板而辞去了谷物经纪公司的职务。两人一见如故,关于经商之道谈得十分投机,也都想干一番事业。

    克拉克的经验要更加丰富一些,他建议两人每人投资2000美元,合伙创办一个经营谷物、牧草和肉类等杂货的公司。约翰也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主意。克拉克对约翰的能力和信誉非常欣赏,而约翰对于能和克拉克一起做生意充满了信心。

    不过,约翰这时还拿不出2000美元,他首先想到了父亲。他的父亲曾经说过,等到每个孩子长到21岁的时候,就给他们1000美元。约翰请求父亲先预支他到21岁才能分得到的1000美元。

    大比尔则坚持地说:“可是你还差16个月才满21岁呢!”

    “那还不是一样吗?这些钱早晚都是我的嘛!”

    “那可不一样。”大比尔说,然后向约翰提出了一个条件,“这样吧,你想要提前使用也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要扣除16个月的贷款利息。年利息就按10%算。你看怎么样,约翰?”

    虽然这个利息看起来要比当时市面上的利息高一些,但约翰因为急于自己创业,还是同意了父亲的条件。约翰还在父亲的额头上吻了一下以表示感谢。

    接着,大比尔又对约翰说:“先不要着急谢我,等你赚了钱之后再谢我也不晚。谷物、牧草、肉食品等经纪商肯定会有大的发展,艾奥瓦、内布拉斯加、堪萨斯,还有加利福尼亚州,将来他们一定会把东西运到这里来。我认为,东部的食品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大……”

    但约翰的一句话却让大比尔非常吃惊,他说:“我要将这些东西运到欧洲去卖,那样才更赚钱。”

    大比尔无话可说,是啊,约翰说得很对,自己只想到美国的东部,儿子的眼光已经越过美洲了。他望着这个快有自己高的儿子,心想:儿子长大了,要发展自己的事业了,他比自己要强很多……想到这些,大比尔的内心有了几分欣慰,微笑着点点头,又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这是大比尔贷给儿子的众多笔贷款中的第一笔,大比尔是个重视契约的人,事实上,这也是美国人所遵循的精神。无论哪次贷款,他都按照当时所定好的利率计算利息。他认为,这是给儿子施加压力,也是给他动力。后来,成功的约翰也认为,父亲的这种务实的经商精神确实对他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约翰的母亲从小就教育孩子们要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父亲大比尔却不同,他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着重让他们认识到这个社会的严峻和冷酷,让他们认识到一切都要靠自己。

    约翰还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非常喜欢从高处往下跳,这时父亲就会用双臂接住他。可是有一次,当他再次从高处跳下来的时候,父亲却将双臂放下了,幼小的约翰一下子摔到了地上,大哭起来。这时父亲告诉他说:“孩子,你要记住,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包括我在内。”

    孩子们长大一些后,大比尔又换了一种教育方法。他说:“我只要有机会就要欺骗他们,我要让他们学会精明。我和他们做买卖,能骗就骗。”约翰刚刚踏入商业界,就表现出足够的精明和老练,这和大比尔的教育方法是有密切关系的。

    1859年3月18日,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颇有远见的约翰和克拉克合开的公司开张了。这是约翰·D.洛克菲勒平生成立的第一家公司,公司名称叫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位于克利夫兰的大河街62号。两个人分工合作,各自发挥长处,克拉克当“外场”,负责采购和销售,约翰大部分时间干“内场”,负责融资和记账。约翰对这方面是很精通的,后来,他曾经说:“成为一个老板,我非常满足,内心也非常自豪,我已经和另一个人共同拥有了一家具有4000美元资金的公司。”他沿袭了他做簿记员时锱铢必较的精细传统,克拉克曾经这样叙述他:“有条不紊到极点,留心细节,账目分毫不差。客户欠一分钱,他都要取回来;他欠客户一分钱,也要还回去。”

    克拉克仗着自己比约翰的年龄大,又是从英国移居来的,经常摆出一副老大哥的自负样子,动不动就以教训人的口气对约翰说英国如何如何,英国怎样怎样,那副自鸣得意的劲儿让约翰感觉很不快。但约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赚钱,所以这一切他都忍了下来。

    公司开业没多久,就遇到了一件倒霉的事。这一年,中西部的农作物遭受霜雪侵袭,受灾严重,几乎颗粒无收,农民们用第二年的谷物收成做抵押要求预付定金。

    这时喜欢说大话的克拉克完全不知所措。他胆子很小,不敢冒风险,而且他认为一共就只有4000美元的资本,拿什么来付农民的定金呢?因为霜灾的影响,许多经纪商行都已经倒闭了。克拉克愁眉苦脸地找到约翰说:“约翰,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此时的约翰十分镇定地说:“别急,我有办法。”不到20岁的约翰安慰着他的合伙人。他认为,正因为许多同行倒闭了,他们才有了赚钱的好机会。无奈的克拉克只能跟在约翰的身后,一切听他指挥。

    但是,应该到哪里去借这么多钱呢?约翰首先找了几个朋友,但朋友们一听说借钱,便都拒绝了。因为他们害怕约翰根本没有能力偿还。约翰这时又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关键时刻,友谊是不能当钱用的。没有办法,他只好再次回家去找父亲,虽然他很不情愿这样做。

    约翰怀着极大的希望找到了父亲,还没来得及开口,大比尔就先说话了,他让儿子在年底必须将那1000美元还给他。约翰这个时候真的急了,父亲怎么能这样,不借给他钱就罢了,怎么还能让他在这个时候还钱呢?这不是把他往绝路上逼吗?但是,大比尔冷漠地望着他,显然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约翰大发脾气,第一次对父亲发了火。大比尔什么也没说,转身离开了。愤怒的约翰摔门离去,心中满是失望与焦急。因为他知道,一旦筹不到钱,公司就只能关门了。钱!钱!去哪里弄呢?

    约翰这时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到银行去借钱,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问题是,银行会不会将钱借给他们呢?想到这儿,约翰又想起一个人,他是一家银行的行长,名叫T.P.汉迪。当初约翰在休威特-塔特尔公司做簿记员时,曾在浸礼教会见过他几次。

    什么事情都要去努力尝试一下,即使希望是微乎其微的,这一点在约翰的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约翰直接走进了银行的大门,见到了汉迪。汉迪先生有50多岁了,是一位友好温和的老先生,性格非常好,这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帮助年轻人。约翰坦诚地向汉迪介绍了所有的情况和公司的业务往来,然后又说明了借来的这些钱要用到什么地方等。但是约翰没有任何抵押品,连货物证券都没有,汉迪不免有些怀疑。这时候约翰将公司的账目拿出来给汉迪看。汉迪翻了翻账目表,发现上面的账目非常清晰,丝毫不乱,而且应该付给客户的每一笔钱都及时兑现了。看到这些,汉迪对约翰的信任又增加了几分。他答应借给约翰一笔钱,以仓库的收据为抵押。

    这笔贷款就这样谈成了,约翰良好的信誉帮了他的大忙。离开银行后,约翰欣喜若狂,他连蹦带跳地走在大街上,嘴里还得意地哼着小曲,仿佛路上行走的每个人都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感觉自己已经是这个城市的重要人物了。

    这件事给约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年之后,他还会经常回忆起这件事。在回忆录中,他曾这样描述:“我高昂着头,一想起这件事,一家银行竟信任我,借给我2000美元,就觉得难以置信!我觉得自己现在已是社会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从银行拿到钱后,约翰立即赶回公司,克拉克得知这一消息,也激动万分,约翰却沉静地拍了拍克拉克的后背。自从发生这件事后,一向高傲的克拉克再也不敢以国际人士自居了,再也不摆臭架子了,他们的地位也立即换了个个儿。克拉克从内心开始佩服这个小弟弟了。从这以后,他们勤奋经营,生意也很快好转起来。这一年的年底营业额为45000美元,他们净赚了4400美元。约翰分得了2200美元,这笔巨款相当于他在休威特公司年薪的3倍。第二年,他们继续努力,盈利升至17000美元,比他们预计的要高出好几倍。两个人都极为高兴,他们创立的公司如此顺利,真是吉星高照。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很快,又有一个叫加德纳的人加入了公司。这个人是克拉克原来的同事,家里也很有钱,而且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公司的名字改为“克拉克-加德纳公司”。这也说明,约翰在公司的地位是低于克拉克和加德纳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年龄比这两个人都要小很多。

    虽然约翰内心很不满意,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在内心告诫他们说:“不要得意,用不了多久,我就会比你们都强。”

    很多方面,约翰和其他两个合作人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作为一名清教徒,他有着明确的目标,对于合作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贵族子弟的贪图享乐极为不满。而在克拉克和加德纳看来,约翰太严肃了,这也让他们感觉很不舒服。

    加德纳是一个非常奢侈的人,很注重个人享受。约翰尤其看不惯他这一点。一次,加德纳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出钱,用2000美元买了一艘游艇。加德纳对此非常着迷,经常在本是工作的时间里去泛舟游玩。一天,当加德纳再次准备离开公司时,发现约翰正满脸不高兴地在那里埋头工作,他觉得应该邀请他一起去玩,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于是,他对约翰说:“约翰,我们准备开游艇出去玩,但愿你也能和我们一起去。

    如果你能够适当地放下手中的工作,出去玩玩,对你是有好处的。”

    约翰听后不但没有领情,还愤怒地对他说:“加德纳先生,你是我见过的最奢侈的人。你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却迷恋这种奢侈的东西。

    你要知道,你的行为会毁掉你的信誉和公司的信誉。我绝不会上你的船,我连看都不想看到它。”

    加德纳也反驳说:“你最喜欢的东西是钱,但我认为,生活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是值得我们去做的,我们应该一边工作,一边为自己找些快乐。”

    因为约翰始终看不惯加德纳的那种作风,终于在1862年,将他赶出了公司,公司的名称再次改为“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每晚在睡觉之前,约翰都告诉自己:

    “你现在已经踏入商业领域,虽然取得了一点点成功,但也许不久你就会失败,会跌倒。现在只是开了个好头,你以为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商人了吗?要处处小心,不要骄傲,你的成就是建立在你每日努力之上的。”这种自我警醒的告诫成为他日后多年的习惯,他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富有而变得骄傲起来,要时常勉励自己,警告自己不要太狂妄。

    生意场上,约翰的严谨作风很快就使他建立了非常好的信誉,客户都非常相信他,他的生意做起来更加顺手了。

    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经常需要银行的帮助,而约翰也是一个十分善于跟银行斡旋的人。克拉克曾这样评价他:“我从来没有见过像约翰那样能干的借钱高手!”

    有一次,公司要购买一家大型的公司,需要筹集几十万美元的现金,而且不能用证券代替。约翰得知这个消息已经是中午了,而筹到钱后他要乘坐下午3点的火车去交易。仅剩下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了,能筹到这么多钱吗?约翰立即从一家银行奔到另一家银行,和每个银行的行长或者出纳员进行交谈,只是希望他们能在3点以前为他筹集到所需要的现金数目。约翰将这个城市的银行跑遍了,之后又重新跑了一圈去取钱。终于在3点之前筹集上所需要的钱,并赶上3点的火车完成了交易。

    和银行不断地打交道,将约翰锻炼成了一个谈判高手。面对比自己实力强的对手,他会大造声势,以期获得对方的信任。经过商场的锻炼,约翰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变成了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他时刻为他的发财梦努力着。

    约翰是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商界的,当时美国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大多数的美国青年都怀着发财的梦想闯入这个商业世界。

    约翰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勤奋踏实,有野心,敢冒险,在19岁就开创了自己的公司,而且经营得很好。但是,约翰对此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远大的,他相信自己以后的事业会更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