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圣鬼谷子-谋定天下:鬼谷子的谋略思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鬼谷子的谋略思想,既具可取的方法,又有浓厚的权术色彩。分清两者之后,才能批判性地吸收。大体而言,他的言谈讨论谋略,虽然也存在权术极浓的内容,但其交谈准则和技巧以及引导谈话深入的方法等,都是一些必须遵循的准则与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它的人际关系谋略,大体是一套结交对方、取悦对方,然后钳制对方的权术方法。而参与决策谋略,大多是正反都可用的方法。以“摩”为例,“以其所好,测而探之”既不能绝对肯定,又不能断然否定。一方面,没有原则地以自己的计谋取悦对方,虽非正道,但另一方面,完全不考虑对方接受的可能性,不使用恰当的方式,贸然提出计谋,往往会碰钉子。因此,这样的谋略有着难以替代的价值,至于用正用反,则取决于用的人。正所谓“用之正则正,用之邪则邪”。识人用人之术也同样如此,正人君子可以用,阴谋家和权术家也可以用。所以,从谋略学的角度看待鬼谷子,既不能一笔抹杀,也不能过分拔高,而应该给其合适的地位。

    言谈最重开合自如

    言谈是游说者最根本的武器,无论是摸清对方的真实情况,还是获得君主的重用,或者让君主采纳自己的计策,都离不开言谈。因此,言谈谋略就成为其他诸多谋略的基础。言谈讨论谋略的主要目的就是摸清对方的真实意图。这就需要言谈方面的技巧和方法。

    鬼谷子说:“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这就是说,开启和闭合是天地自然法则,促使阴阳变动转化,进而形成四季交替,而万物的生长变化,万物的纵横交错和出入反复以及相互抵对,都是由开启和闭合引起的。

    “捭阖”的含义,就如鬼谷子所说:“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因此,“捭”指的是言说,“阖”则指的是沉默。游说者的言谈技巧可谓是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无非就是或言或默。但是作为游说的谋略,“捭阖”的开闭和言默并不同于一般的开闭言默,有着其特定的目的和方法。“捭”按照现在的交谈技巧来理解,就是言语诱导,其目的就是拨动对方的心弦,令对方敞开心扉,吐露真实意图。“阖”从现在的交谈技巧来理解,就是沉默静听,倾听对方的话,不打断,不反驳,这样有助于人们摸清对方的真情实感。一般人交谈的时候,尤其是在游说提意见的时候,只知道滔滔不绝地说,不去耐心地听,殊不知,听的重要性并不比说低。

    对“捭阖术”基本含义的进一步运用,就是言谈谋略的技巧。比如,“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的其指”。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对别人的话稍加反驳,诱导他进一步阐述,以求得真实情况,而最重要的是了解其根本意图。这里的要点就在于“微排其所言”。在交谈的过程中,将对方的话稍作反驳,能够激起对方的好胜心,从而激发出对方进一步表达思想的冲动,但激烈的反驳则很可能会导致对方闭口不言。

    “捭阖术”的更广泛运用和阴阳大道是相同的。首先,游说者的言辞可以分为阴阳两部分。说美好语言的是阳言,阳言可以使人心生欢喜,有利于推行自己的谋略;说险恶语言的是阴言,阴言可以使人心生恐惧,能够终止对方的计谋。其次,人性分阴阳,对于不同素质的人,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与之交谈,“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对于积极进取的人,应该谈论崇高奋进的事情加以引导;而对于消极的人,应该谈论卑微的事情来加以引导。其实君臣上下的关系也可以用阴阳原则来处理。就是君道法阳,臣道法阴。“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意思就是说,君王要搜罗人才,应该以利益原则为本,就是要让臣下有所期待,臣下要讨君王的欢心,必须竭尽全力地去帮助君王成就大业。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它们体现出:“阴阳”“刚柔”“松紧”和“开闭”等现象,它们之间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但无论它们如何变化,都要遵循固有的变化规律。

    大智慧的人都会静观事物的变化规律,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依照事物的变化规律来推测当前事物变化的进展情况,有目的地筹划应变权谋和校验应变能力的大小,然后根据事物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校正言谈谋略的可行性。

    在人群中,贤能与无能、智慧与愚蠢、勇敢与怯懦、仁德与信义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就是这些差异为深入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突破口。而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差异进行研究,就可以利用这些差异切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要通过开放和封闭、张扬和收敛、进攻和退守、卑微和高贵等手段,根据具体情况顺其自然地引导事态变化朝着自己预谋的方向发展。

    鬼谷子说:“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这句话是鬼谷子言谈谋略思想的核心。而运用一些手段切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其最终目的是判断别人“有无”与“虚实”的真实情况。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呢?

    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不能夸夸其谈地宣扬自己的主张,应该顺着别人的喜好和欲望不断地满足他,让他“心满意足”,甚至是“乐不可支”,然后他“得意忘形”就会疏于防范,这样他的真实意图就会流露出来。此时,再用巧妙的语言技巧挑逗他,在其“得意忘形”的基础上加上“一把火”,让他更加张扬,从而获取你想知晓的关于他的任何秘密。

    鬼谷子说:“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无形”的方法来引诱对方说话,引诱对方说出对我方有利同时也是我方想要知道的事,得到与事实相吻合的真相。这就像张开网逮野兽一样,多布置一些网,汇合聚集而来的野兽就会多些。如果将这种捕野兽的方法用在人事上,只要所使用的方法得当,对方自然会被“网出来”。这就是钓人的“网”。我们要经常拿着这个“网”,与人周旋,如果对方的言辞不能进行比较,就要改变方法。用形象的方法来打动对方,以体会对方的真实思想和情感,进而控制对方。如果双方能够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交流,双方的言辞都有形象、类比,这就有了沟通的基础。如果双方言语投机,你来我往,世间万物就没有说不清楚的。圣人以此来诱导愚笨的人或者聪明人,事后任何人都不会有怀疑和疑问。这就是鬼谷子谋略之道中的反应术。

    反应术就是与人深入讨论的方法。“反应”的涵义,如鬼谷子所说:“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意思就是说,根据对方的言辞,辨别话语中隐藏的含义,如果对方的言辞中有不合理的地方,可以通过反复讨论,以使对方作出相符的反应。

    “反应术”建立在“反复术”的基础上。所谓“反复术”,就是“事有反而得覆者”,通过反复探究可以获得更为透彻的了解。而“反复术”运用在交谈中则称为“反应术”。

    “反应术”是为获得对方合理的反应。合理的反应具有“象比性”。“象”就是合理的形式,“比”就是有可比性,也就是具有逻辑性。“其有象比,以观其次”,即对方反应具有合理的形式,是符合逻辑的,可以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象比”还是引导深入讨论的有效方法。而生动形象和富于比拟的言辞就是一张“钓人之网”,“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因此选择恰当的“象比”,恰当的谈话方式,可以使对方吐露真情。所以,在交谈中应该“常持其网驱之”,使对方落入网中。“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一种谈话方式无效,就改变谈话方式。“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言辞打动对方,使自己的话符合他的心意,这样就可获得他内心的真情,然后再加以引导,使谈话内容不断深入。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即要恰当地改变谈话方式,而引导谈话深入则要审慎。自己的言默喜怒应服从于谈话方式和引导方式的需要。

    在言谈过程中要遵循“阴阳准则”和“圆方准则”。而所谓“阴阳准则”,就是让自己据阴,对方处阳,这样便可以“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自己暴露给对方的东西极少,却能极其迅速地掌握对方的真实情况。所谓“圆方准则”,则是“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在对方真实意图未露端倪的时候,交谈应采取圆道,即圆通灵活和随机应变,以此来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在掌握对方的真实意图后,交谈要采取方道,即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对方采纳自己的计谋,从而实现自己的意图。

    任何语言表述,必然是为了表达出语言内容,无论表达出的内容是“真”是“假”,都会十分形象地反映在听者的脑海当中,就是这样的“形象反映”,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所谓表象,就是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而从信息加工角度来讲,表象指的是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者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知识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任何事情,都会有前因后果,正因为有前因和后果这样的前后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前后类比的依据。

    而“表象”和“类比”这样的思维方法,为我们深入探索他人的内心世界指明了方向。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凝听别人的陈述,然后根据听到的内容,分析他言词中的内涵,从而剖析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凝听的过程中,倘若出现与自己的计谋不相吻合的地方,不能穷追猛打,要不动声色地采取反向思维方法,将他的所作所为与他的言谈举止进行类比和推理,这样一定可以推测出正确的判断。

    人的语言总会有与之相匹配的表象,无论人们眼中呈现什么样的事物表象都可以进行类比。这为我们剖析事物本质提供了前提,通过事物表象进行类比,就可以预知事物下一步的变化趋势。

    鬼谷子认为,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然后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进行对比和类推,再用隐蔽无形的眼光去观察,用巧妙的语言技巧诱导对方,使之滔滔不绝地陈述,然后通过他说的话类比他做的事情,就可以摸清对方的真实意图。比如,张网捕兽,要多在野兽常常出没的地方布置机关,按照它的生活规律行事,野兽必然会自投罗网。这也是诱导人的方法。

    利用语言表象和类比作为基础,按照这样的规律去说服别人,反反复复、你来我往,万变不离其宗。有大智慧的人使用这种方法诱导聪明或愚笨的人,没有人会怀疑,这样便可以达到神出鬼没的交流境界。

    顺时顺势,征毁有据

    鬼谷子主张的人际关系准则是“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无论是对待君主,还是下属,都是这样。为了“制人”,就是控制对方,他提出了三种方法。

    第一是“内楗术”,是能够与人结成牢固关系的方法。

    所谓“内”就是建言献策。这个说辞并不是随口说出的,而是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经过充分准备和周密计划,迎合被说服人内心意愿的言辞,即讲出来的话,就像别人自己想要说的话一样。

    所谓“楗”就是要将自己的谋略牢牢拴在心里。这里的谋略必然是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而在实施过程中符合常理、顺其自然,使别人感觉到一切如常,并且使别人没办法揣测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前后不能体现出任何计谋的痕迹。

    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周密计划,应该使我们所说出的话恰恰是在别人心中极度喜悦的时候,比如取得成功、荣耀、丰收、胜利等等,有想要抒发感情的冲动,让别人分享他的快乐,但却又不好开口,恰好被我们说出来了,使得他的心情更加愉快;或者在别人心中极度难过的时候,比如心存恐惧、悲伤、痛恨、厌恶等等,很想找人吐露和分担,但却又很难开口,恰好他难以吐露的事情被我们说出来了,使他感到心里非常慰藉。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人们才能很快地深入到别人的心灵深处,这才谈得上是对“内楗术”的运用。

    我们还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在这里内在的本质规律就是“内”。而这些内在本质规律,都有一定的客观制约条件,而这里的客观制约条件则是“楗”。在客观制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认识和适应这些规律,这种法则是永远都不可能发生改变的,任何事物都贯穿始末,不可违背。

    任何人都是可以结交的,但关键的是要看制约条件是什么。志同道合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酒肉美色也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和酒色之徒交朋友;而金钱与奇货也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和贪财之人交朋友;土地田宅还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和贪婪之人交朋友。

    总之,只要我们摸清了他人真实的内心活动,了解了他的喜好和他的欲望,就没有不能切入的!无论出入、亲疏还是思求,都可以做到随心所欲,做到所有想做的事。出无阻碍,入无先兆,独往独来,也没有什么人可以阻挡,完全的“为所欲为”。

    鬼谷子说:“结以道德。”这便是最高境界的结交,可以形成“命运共同体”,可以为共同的理想奋斗终身。

    第二是“抵巇术”,是应付危机的方法。“巇”指的是缝隙;“抵巇”指的是堵塞缝隙,消除危机;“抵巇”之法就是“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抵而塞之”指帮助英明的君主消除危机;“抵而得之”指将不成器的君主取而代之。由此可见,鬼谷子对君主并不是一味的愚忠,而是将其看作是实现自己抱负的一种工具。此外,圣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其懂得审时度势。“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在世道混乱不堪,抵巇之法无法运用的时候,便韬光养晦,静观其变,等待时机。

    任何事物在发生宏观变化之前,它的微观变化便已经开始。洞察微观变化,是洞察宏观变化的先兆。这就是鬼谷子“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以及谋略思想。

    就像一个“大水坝”,表面上看是安然无恙,这是宏观情况还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果我们发现细小的缝隙和细微的变形以及异常的声响,甚至用现代仪器监控它的变形和内应力发生变化,这就说明微观开始产生变化,此时我们就要高度重视。如果此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便会很方便地解决问题,会省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并且可以消除重大安全隐患。这时处理的是根源、治理的是根本,可以确保将隐患根除。

    如果我们没能及时发现这些细小变化,这些微观变化就会逐渐变成宏观变化,从而发展成裂缝,造成渗水。此时,就代表宏观已经发生变化了,用肉眼便可以看到。如果此时加以处理,还不算太晚,可以“亡羊补牢”,尽管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但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如果裂缝没能得到及时制止,便会发展成大缺口,甚至会发展成溃坝的严重后果,重大事故的产生已经不可避免。如果此时再来治理,难度会非常大,付出的代价也是无法估量的,造成的后果也将会是灾难性的。

    鬼谷子将应对微观变化的方法称作“抵巇”。我们将“水坝现象”引申到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在没有发生宏观变化时,微观变化先兆便已经被我们发现,将危机应对于摇篮之中,便是未雨绸缪大智慧的表现。

    鬼谷子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产生变化都是有先兆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变化规律,就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变化先兆。这时的变化属于微观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便可以从源头开始治理,从“根”上来治理变化,这样的治理才可以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

    其实,并不是所有变化都是不好的,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判断。

    如果变化是不好的,就要及时处理,在处理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鬼谷子教给我们的应对方法是:可以将它堵塞、可以让它退却、可以使它停止发展,还可以让它消逝。

    但如果变化是有利的,我们需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性,来进行谋划,控制变化的发展速度,引导变化的方向,让变化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自始至终,都要让变化受人的智慧的控制。

    无论是有利变化还是不利变化,运用鬼谷子的“抵巇之术”来应对,都能够做到“平平静静”和“无声无息”,一切都顺其自然,悄无声息地完成,这就是“抵巇之术”的奥妙所在。

    第三是“飞箝术”,是控制他人的方法。“飞”指的是敞开心扉,自由言论的方法;“箝”指的是控制,使人不能自由活动的方法。“飞箝术”用于远近来归的人才,应该对其进行种种考察,在确定对方有才能后,才能起用。然后利用“飞箝术”,“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就是引诱他人说出实情,然后通过褒扬赢得其心,利用这样的方法箝住对方,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而对于不容易被控制的人,则用另外的方法。“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重累”是反复地考验;“毁”是诋毁、挑毛病。因此,对待那些不为我们言辞所动的人,我们可以先征召他,然后再反复地对其进行考验;也可以先反复地对其进行考验,然后指出其缺点和错误所在,摧毁他的嚣张气焰。

    鬼谷子明确地阐述了如何钩住对方,从而钳制住对方的方法。

    在外交事务中,如果想要引导出钳制对方的言辞,那么必须用出乎对方意料,并且能够震撼人心的“奇言”抓住对方的视听。或者顺应对方的意图,用出乎对方意料的事情来大大地赞美对方,使他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让他感到很有荣誉感和成就感,进而得意忘形,变得不能把握自己,从而疏于防范。或者用对方没有想象到的极度危险的事情来刺激他、恐吓他,让他感到身处极大的危险之中,产生极度的恐慌,这时他同样会疏于防范。只要能够达到这两种极端情况,就可以实施出钳制对方的谋略。

    钩住并钳制对方的语言技巧需要讲策略,不能直言不讳一股脑地道出来,应时而顺着他说、时而逆着他说,并时而赞同他、时而反对他。在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寻找最合适的时机,逐步去实施。但不能体现任何预谋的迹象,各个环节必须要衔接顺畅,处处必须体现出顺理成章,将一切做得合乎情理。

    鬼谷子所讲的“征”和“毁”,都是可以引起变化的,并不能在与别人刚见面的时候使用,要等到别人接受你这个人之后,在有了一定发言权后,才可以使用。

    对于那种不易说动、顽固不化的人,可以使用义正词严地提出反面意见的方法,抓住对方视听,对方一定会陈述他的意见,此时需要顺着他说,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反对他,他还会陈述他的意见,便再次顺着他,然后再反对他,这样反反复复地试探他,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机会切入进去。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开始的时候顺着他说,然后再寻找机会反对他。在反对他时,他一定会陈述他的意见,这时再顺着他的意愿说,然后再反对他,而当你反对他时,他还会陈述他的意见。这样反反复复地试探他,在最后突然用最严厉的语言告诉他可能后果会非常严重,此时,对方必然会有回应,可以把握机会切入进去。

    任何事物,我们满足那里的条件,便会脱离这里的条件;满足这里的条件,便会脱离那里的条件。任何人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制定的任何谋略都不会两全其美,必然会存在面向此而背离彼和面向彼而背离此的状况。一定是有得必有失,把所有好处都占尽的谋略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按照谋略可以将事情办成,有利因素比不利因素多就可以了。

    要学会认真谋划,将正确的谋略用到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场合以及正确的对象,不然再高明的谋略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将这个规律运用到治理天下、国家和家庭以及修身上,都必须认真分析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之后,制定相应的谋略才能行之有效。而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按照规律制定行之有效的谋略。只有制定的谋略是按照事物的变化规律制定的,并且是与时俱进的,然后用“飞箝”之术来施行,才会随心所欲。

    思远者,当断则断

    鬼谷子的参谋决策谋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强调计谋的可接受性。一般制定计谋都会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计谋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是计谋的可接受性。前者依赖的是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即“量权”;后者依赖的是对君主心态的揣测,即“揣情”。两者相比,鬼谷子更重视的是后者,称之为“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计谋的可接受性,其实取决于计谋决策是否可以使对方得到利益,这就是参谋决策的利益原则。“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性都是“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故其有使其利,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也就是说,如果使委托人失利或者受害,那么就是参谋决策的失败。

    由计谋可接受性这一特征,还会衍生出一系列特征,比如强调计谋之奇,强调权变,还有审时度势等等。

    揣情术,就是揣测人心的方法。

    鬼谷子说:“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探情。”

    揣情,就是揣测对方的内情。这便是纵横家与人交谈时的必备技巧。揣测内情,需要在对方特别高兴的时候,探查他渴求的东西,因为这个时候,对方难以控制和隐藏他在嗜好和喜欲等方面的内情;而在对方特别恐惧的时候,探查他厌恶的东西,因为这个时候,对方难以控制和隐藏他在忌讳和讨厌等方面的内情。一般说来,一个人的内在情感或心理变化,会通过他外在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应经常从对方外在的言语行为表现,去探察他内在的真情实意。如果对方的情感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就不能在对方身上打主意,应该更换一个知道对方内情,并且和对方关系亲密的人,间接地打探对方虚实。

    为了说服对方,不能“临场”发挥,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课。所以,揣测对方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不能揣测出对方的内情,就找不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方向与内容,便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揣情”是谋划事情的根本,也是说服他人的根本方法。

    然而,做到对一件事情的事先掌握,需要很强的预见性。如果能够顺利并成功地揣测出对方的真实意图,预料出对方的动态,那么事情会变得简单很多。但是事与愿违,揣测别人真实想法并不是那么容易,还需要一系列辅助方法来完成。鬼谷子教我们辅以捭术,便可以增加说服对方的成功率。

    捭术的目的是了解对方实情。捭,就是开启,属于阳性,也意味着主动出击。这是一种积极的方法。如果想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就积极地调动对方说话,以从对方的话语中找到对方的真实想法,抑或是通过大量的说服引导,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一些见解,令对方对自己的信任度逐渐提高。另外,还可以利用反观术,增加说服对方的成功率。

    鬼谷子说:“反以观往,覆以验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这里的“反观”,指的是了解过往的历史,借鉴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己用,用来检验今天人们处事是否正确。

    正如:“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要我们善于回过头来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对现在的事情进行查验。这样的方法在面对反例时也可以使用,如果遇到了与现实不符的事情,那么参照前人的经验便可以解开迷惑。

    这是揣情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捭阖是正式场合上一组策略的话,那么反观便是事前的准备工作,只有将准备工作做好,才比较容易获得对方的实情。此外,还有象比之法,也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对方的成功率。

    所谓“象”,就是在言谈中用熟悉的事物来象征所要谈论的事物,这样可以使事理更加清晰;所谓“比”,则是对所谈论事物中的道理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便可以进一步观察对方的虚实。

    这在与对方交谈时是比较关键的一点。游说者总是能以三寸不烂之舌把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说得天花乱坠,这就是善于类比的缘故。而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理解程度会随着他对事情的了解程度而逐渐加深。但怎样提高对方对事情的了解程度呢?这就需要我们例举一些耳熟能详的事例,最好是对方亲身经历过的事。这可以使整件事情变得简单易懂起来,还可以进一步地窥探对方的事情。一旦对方了解了你要说的事情,你所说的内容也符合他的内情,那么他会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和要求。

    揣情不仅是纵横家游说诸侯的方法,同样,我们也可以将它用在生活当中。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知道事情会向哪些方面发展,别人又在想什么。此时,我们便需要利用揣情,事先了解事情的内情,然后再付诸行动,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鬼谷子阐述“揣情”需要通过“摩”来实现。

    鬼谷子说:“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揣”是分析、探索之术,而“摩”是顺应符合之术,二者合在一起就是“揣摩”之术,是在顺应别人探求其真实意图的手段。

    如果想成功地“揣情”,那么不顺应别人的心愿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摩”便是如何顺应别人心愿的方法,只有通过接触,才能从别人的表述和行为中领会他的意愿,然后顺着他的意愿将话题展开。此时双方的谈话才会投机,这便为进一步深入打下了基础。

    鬼谷子还为我们讲明了“摩之术”具体的运用方法。

    “摩之术”的运用是需要技巧的,顺应别人不能太直白,也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暴露任何蛛丝马迹。做到这一点,需要采取“声东击西”的方法。在这件事上我们的意见要符合别人的意愿,而要揣摩的事则是另一件,这样,永远都不会露出马脚,永远不会引起别人怀疑。神不知鬼不觉,事情便办成了,还不会留下任何后患。这便是“摩之术”的高明所在。

    善于运用“摩之术”的人,犹如临渊钓鱼,投以诱饵,鱼必上钩,在事情办成之后,别人还没有任何察觉。他们领兵打仗,已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士兵还不知道因何而胜,因此并不会感到畏惧。

    但是任何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谋事最难做到的是谋划周密,交谈最难做到的是让别人细心倾听,做事情最难做到的是百分之百成功。这三者除非是达到了圣人的境界才有可能做到。但天下又有几个圣人呢?

    因此,鬼谷子告诫我们谋事一定要周密计划,要选择有把握可以沟通的内容与人交谈。所谓“可以沟通”,就是与别人意见一致。顺利地结交源于没有思想分歧的交流,没有一见面就志同道合的,所以就要运用“揣摩”之术,先摸清别人是什么人,然后顺着他的特点谈论话题,再摸清他的真实意图,满足他的欲望,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没有制定周密的计划,那么引导别人时,便不会按照计划行事。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这种手段,便会弄巧成拙,这就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而鬼谷子称之为“忘情失道”。

    如果想要办成大事,那么所作所为一定要顺理成章,一举一动一定要合乎常理,因此,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合乎情理、顺应规律,建立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所以及合适的对象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先知己,后知彼

    在《飞箝篇》中,鬼谷子讲道:“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凡是揣度对方的智谋和测量对方的才干,都是为了吸引远方的人才和招来近处的人才,这样才能造成一种声势,进一步掌握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应该首先考察派别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种对的或不对的语言,了解对内、外的各种言辞,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决策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和谁亲近和谁疏远的事情。然后权衡这些关系,倘若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再进行研究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

    所谓“飞”就是褒扬激励,“箝”就是挟制不许对方妄动。运用“飞箝术”的时候,要时而赞扬对方的名声和成就,引起和诱导对方的交谈兴趣;时而贬损对方,压制对方的言辞。目的就是为了引诱别人,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说出真实意图,显露出原本的品性。这样的套引之法通常由三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言辞相诱。在《飞箝篇》中鬼谷子说:“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借助引诱对手说话的言辞,通过恭维来钳制对手。钩箝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它的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利用钩箝之术仍没办法控制的对手,可以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可以先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对他们进行攻击加以摧毁。有人认为,反复地进行试探就等于对对方进行破坏,对对方进行破坏就等于反复地试探。

    另一方面是财色相诱。鬼谷子说:“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帛、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戏。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想要重用某些人时,可以先赏赐对方财物、玉石、白璧以及美丽的东西,对他们进行试探;可以通过衡量才能创造态势,吸引他们;可以通过寻找漏洞来控制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要动用抵巇的方法。要将“飞箝”之术向天下推广,必须考核人的权谋与才能,观察天地盛衰,掌握地形宽窄和山川险峻的难易,查探人民财富的多少。关于诸侯之间的交往,必须考察他们之间的亲疏关系,探究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以及谁与谁交恶。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了解他们的喜好和厌恶,然后针对对方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褒扬激励的方法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最后运用钳制的方法将对方控制住。

    还有就是根据才智的高低。鬼谷子在《飞箝篇》中有言:“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将“飞箝”之术用于他人,必须揣摩对方的智慧和才能,衡量对方的实力,估量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和对方周旋,进而再运用“飞箝”之术与对方达成协议,以友善的态度建立外交关系。这就是“飞箝”的妙用。如果将“飞箝”之术用于他人,可以用好听的话套出对方的实情,然后通过这样连续的行动,考察游说的辞令。这样便可以实现合纵,还可以实现连横;可以引其向东,也可以引其向西;可以引其向南,也可以引其向北;可以引其返还,也可以引其复去。虽然如此,但是要小心谨慎,不能丧失其限度。

    初用之际,利用言辞来考验对方是否能够承受;然后利用财物美色诱惑对方,看其是否动心,以此检验对方是贪是廉;最后再根据才智的高低决定对方是去是留;或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抵住对方所犯的小错,用道理对对方进行说教,做到防患于未然。

    而“钓语”和“飞箝”一样,都是引诱对方说出真实意图,只是角度和侧重的方面不同而已。鬼谷子从人的心理状况出发,总结出一套钓人言语的秘诀,将理论分析和具体方法融为一体,为识人用人提供了更为具体更为明确的技术指导。

    听言,存在两方面的含义。不仅指全心全意洗耳恭听有声的语言,也包括仔细地察言观“听”无声的语言,就是人体的动作语言——体态语。因为只有通过耳聪目明地“听”,才能听出真言,听出实语。鬼谷子对此的见解十分深刻,在《反应篇》中这样写道:“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停止动作,保持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也要借助这些模式表现,都要事先确定法则。运用反向思维来追索过去的精神寄托。所以运用这种反听的方法,鬼谷子不仅对有声语言有研究,还注意到了体态语的作用。他认为在与人交谈中,人的体态语大多出自内心的真性情,并随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他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中看出端倪。

    钓语与听言两者是有机结合的。在《反应篇》中鬼谷子这样说道:“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也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有“象”和“比”存在,便可以观察其下一步的行为举止。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比”,就是类比言辞。以无形的规律来寻求有声的言辞,如果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与事实相一致,那么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真实意图。这就和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布置一些网,聚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将捕野兽的这个办法应用到人事上,对方便会自己出来的,这就是钓人的“网”。只是,如果经常拿着同样的问题去追问对方,其言辞就失去了平常的规范,这时必须要变换方法,用“象比”的方法使对手感动,进而探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真实情感,进而控制对手。自己考察历史,使对手考察现在,所说的话便可以比较类推了,这样心里就有了基准。通过一再地袭击对手,如此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就都能够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笨的人和聪明的人,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如果对方在讲话时外在形貌和讲话所引用的事例发生了变化,必须要紧随着发出诘难,然后便静默听对方如何应对,并对对方的言行加以分析和研究。听言是为了更好地钓语,而钓语必须仔细听言。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鬼谷子对于钓语的动静观,是从哲学的角度辩证的。《反应篇》中有一段令人深思,并且充满哲理的见地:“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言谓之动,己默谓之静。根据别人的言谈来判断他话里的意思,如果他的言辞存在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他应对过程中便会出现失误。以静待动,以动制静,便会确定自己想要观察的事情。因言观词,就会对对方有十分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如同钓鱼的动静,垂钓的人保持静默,被钓的鱼是游动的。采用以静诱动,以静待动的方法,便可以钓到鱼。因此,鬼谷子主张在交谈或者争论中,发现有不合情理的情况,应该立即加以诘难,对方被反诘多逼迫,必然会打开思路,做出反应。这也和投饵钓鱼一样,利用诘难引出对方的回应。这就是“钓语”的精妙道理,其中有很多充满智慧的见解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基于这样的辩证法观点,鬼谷子有一些颇具辩证法思想的策略。他说:“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想要听到声音,就要先沉默;想要敞开心扉,就要先收敛;想要升高,就要先下降;想要获取,就要先给与。

    多年以来,鬼谷子的诸多谋术多被诟病,被人们当成旁门左道、诡诈阴险之术而弃之如敝履。确实,其中有不少谋略是以个人功利主义为前提的,有一些鄙陋的成分,但抛开它的负面意义和消极色彩,也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谋略和哲理。

    心纳天地

    任何学派的素质修养都是为它的特定目的服务的。鬼谷子的素质修养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心术通达,令智谋无穷;二是“四边威势,无不为”。

    鬼谷子注重精气神的修养,在《阴符经》中写道:“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强化人的精、气、神,就要效法五龙的变化之法。精神旺盛的人,身体中有很强的五脏之气。其中在五脏之气——神、魂、魄、情、志中,神处于主位。心是神的处所,品德是神外在的表现形式,而能够培养神的地方,归之于道。所谓“道”就是产生天地的本源。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始,然后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所成,都是由天地生成,而包含万物进而化之为气。“气”先天地而生,它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特定的名字,我们就称它为“神灵”。所说的“道”,其实就是神明的本源,万物变化的起源,由此修德、养五气,这样人就能专心致志,从而获得一定的道术。所谓“道术”,就是人们能够自由地运用出入身体的气。人的身体总共有九窍十二舍,即人的各个器官如眼、耳、口、鼻、舌以及身体都是人与外界接触的门户,全部归于心灵掌控和管理。

    由此鬼谷子总结出“人动我静,人言我听,知性则寡累,知命则不忧”以及“心平则仁义著矣”的提高素质修养的法则。若违背了这个法则,就如“草木之术不得时”,甚至是“江河无雨润泽之”。

    鬼谷子提倡“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偟,欲不偟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培养自己志气的人,是因为自己思维还不够畅达。如果一个人心中有欲望,那么就会产生一种想法,使欲望化为现实。所以说,意志是受到欲求驱使的,欲望过多,就会使心力分散,意志也会变得相对薄弱,这样就会思力不畅达。如果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很多,欲望少了,意志力就不会衰弱,意志力不衰弱,思想就会畅达无阻。思想畅达则心气和顺,心气和顺,那么心中就不会烦乱了。因此,人对内要修养自己的五气;对外,要明察各种人物,修养自己的“五气”,这样就能够使自己的心情舒畅。了解他人,才能知人善任。如果我们想要任用人,那么一定要先知道他养气的功夫,了解他心气的盛衰。了解了他的心志状态,观察他的养气修志,观察他是否稳健,就可以判断出他才能的大小。

    这就是鬼谷子的“养气修志”之道,这种清静无为、无欲无求、恬淡虚无的养生观,注重的就是素质修养,主张人们要保持乐观的养生之道,而在今天看来,它对人们的素质修养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鬼谷子在《阴符经》中提到:“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坚定意志就要学会养气。心情安详,思虑深远。心境需要平静,思虑需要深远。心境平静才会精神愉快,思虑深远才能计谋有成。心情愉快,思虑就不会乱;计谋成功,则事业就不可破坏。意志、思虑稳定,就会心境安详,心境安详,行为就不会出现什么差错。精神愉快就容易使精神集中。如果人的胆识、心气不能够在心中扎根,那么奸邪就有可能乘机而入,阴险狡诈的计谋也可以乘机而行,那样就会言不由衷,辩词也会变得苍白无力。

    鬼谷子还讲求养德,即温养阴德。纵横家将道德修养放在素质修养的首位,有“德之为人,养神之所归诸道,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的理论。鬼谷子认为道德是培养人心、肝、脾、肺、肾五种脏器的根源,也是追求素质修养的根源,一个有良好素质修养的人,心境高远,不谋私利,便会精神内守,五脏安和,身体自然会健康长寿;反之,如果欲求过多,并且思虑过甚,就会造成神不守舍,日不得食,甚至夜不得寐,这样就会导致精神和躯体功能失调,变得意志衰弱。

    所以鬼谷子针对此提出:“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笼罩之下,才能将威力充分发挥。因此,只有志向坚定,思想安静,精神集中时,人的威力才能强大。这样,人的内部便充实坚定;内部充实坚定,发出的威力便没有谁能抵挡。没有人能抵挡,就能利用发出的威力震动别人,威势就像天一样宏大。这便是用坚实对付虚弱,用有威力对付无威力。这就好像将“镒”与“铢”相比较一样,相差悬殊。因此,只要一动必然有人跟从,一唱必然有人附和。

    鬼谷子强调说:“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修养心志,“五气”便不稳固;五气不稳固,思虑便不畅达;思虑不畅达,意志便不坚定;意志不坚定,反应便不快捷;反应不快捷,便会失去信心,心气就会虚弱;心气虚弱,便会失神丧志;失神丧志,便会精神恍惚;精神恍惚,“心”“志”“神”三者便不协调。鬼谷子将“言辞应对”强调在里面,就是因为一个人的成败,除了本身素质修养以外,还有个人所使用的游说艺术。而游说艺术最重要的就是他的言辞技巧的运用,如果他反应迟钝,用词不当,立马就会被人看穿,就会失败。根本的问题还是意志不坚定,不善于把握时机。

    因此,鬼谷子主张:“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可神肃察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所以,那些善于发现间隙和时机的人,必然在内部蓄积着五脏精气,在外能观察形势虚实。他行动时,也不会失去散发威势的实效,会紧紧抓住对方的思想意志,并及时了解对方的计谋。形势能够决定利害,也是权变并发挥威力的条件。威势衰败,则是因为不能集中精神去审察事物的结果。

    势,就是威势。一个君主的基本任务,就是他必须树立自己的使命——怎样开创、经营和守护整个国家的整体利益。所以,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决策力,并且具有一定谋略的人。他要有明确的方向,以及必须要这样做的理由,使得绝大多数人能与他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成就他的使命。而树立使命感,首先需要君主培养自己的威势。但并不是每一个君主都具有坚不可摧的威势,因此鬼谷子建议,君主必须要精心建立自己的威势,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杰出的统治者。君主为什么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威势呢?如何有效地建立自己的威势?建立自己的威势有什么作用?这是鬼谷子在素质修养方面要讨论的重点。那么,君主应该怎样使得自己的威势坚实呢?鬼谷子说:“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像圆珠那样运转自如,指的是计谋没有穷尽。要使计谋无穷运转,必须有圣人的胸怀,用来圆满深不可测的智慧,以这种深不可测的智慧来通晓心术。自然之道神秘莫测,一直处在一种混沌的统一状态。

    只有开阔自己的心胸,才能不怒自威,才能将自身的气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修身养性是一种境界,是人身内在的实质。纵横家在游说诸侯时,内在的品质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阴符讲的就是一种精神修养之术,注重内在品质的修炼。这是教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专一,要时刻保持灵活多变、通达事理的头脑。同时,更要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保持清晰的思维,考虑事情的时候要心性通明,这样才有可能使得自己的谋略取得成功。

    而善于用人的人,必然能够谦虚待人,能容纳别人的意见。领导者一定不能固执己见,要真心尊重人才,这样才能让他们能够忠心地追随自己。作为一个说客同样应该这样,做到大智若愚,虚怀若谷,该隐藏自己的锋芒时一定要学会隐藏,更要胸怀宽广,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从而将事物看得更透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