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哲学-附录一:本书所涉及哲学概念解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5世纪的希腊哲学及继后的罗马哲学。这是西方哲学的开端,也是西方哲学的摇蓝。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是指西欧5世纪至15世纪初的基督教哲学,主要是形成天11世纪的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

    近代哲学始于15世纪初发端的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这是西方古典哲学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也是人类近代哲学发展的典型代表。

    一元论:

    主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哲学理论。与“二元论”和“多元论”相对。

    二元论:

    主张世界的本原有两个方面或对象哲学理论,与“一无论”、“多元论”相对。

    绝对:

    终极实在,被视为唯一的、无所不包的原则。有些思想家把它等同于上帝;有些思想家信仰绝对,却并不信仰上帝;还有一些思想家则不信仰绝对。与绝对关系最为密切的哲学家是黑格尔。

    二律背反:

    德国康德用语,指两项原理对同一主题进行论证,其论证是矛盾的,但都可以证明是正确的,或者两个前提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而由此前提推出的结论是矛盾的。

    能动者:

    指行动者,以区别于认识者;是作出决定、进行选择或付诸行动的主体。

    人格:

    人格主义用语,指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创造能力的个人内心活动的存在,即具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机能并能自身同一的,处于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自我。

    不可知论者:

    既不信仰也不怀疑,只是把判断悬搁起来。

    个体心理学:

    以着眼于个人心理活动的特异性研究为基本特征的心理学,1912年由奥地利A,阿德勒创立,主张个人及其人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分析:

    对事物条分缕析地加以研究,以便获得更深入的认识。与之相对的是综合,即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

    分析判断:

    只有通过分析判断本身才能判别其对或错的判断。与之相对的是综合判断,即只有根据自身之外的事实才能判别其正确的判断。

    个体化原理:

    德国叔本华用语,原为经院哲学用语,借以指关于时间--空间的理论。叔本华认为时间--空间是主体的先验直观方式,是和物质统一的。它是意志外化的一个条件。

    先验:

    在经验之先,其真理性就已被认识到。与之相对的是经验,其真理性只能从经验中获得。

    义务:

    伦理学用语,指人在社会行为中对别人所担负的责任。

    认知:

    任何一种认识活动或认知活动。

    天赋性:

    哲学术语,指一些观念和原则在人诞生时即已存在的性质。

    概念:

    一种想法或观念;一个词或术语的意义。

    下意识:

    在心理学上,一般指未被意识到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同义。

    无意识:

    德国哈特曼用语。用以说明终极实在的性质。他认为,无意识是宇宙的基本原则,是无所不包的存在的基础。它有两个互相关联而不可归约的属性--意志和理念,与此相应,它也具有两种功能。

    偶然性:

    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两种可能性都有。与之相对的是必然性。

    宇宙论:

    对整个宇宙的研究。宇宙论的问题可能是哲学问题,也可能是科学问题。

    大宇宙:

    西方哲学术语,指整个世界。

    小宇宙:

    西方哲学术语,指人,大小宇宙是表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一对范畴,这一思想一般认为始于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这一学说认为相似的东西为相似的东西所知觉。

    演绎:

    从普遍到特殊的推理活动。例如:“如果人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那么苏格拉底也会死。”一般认为演绎总是正确的。与此相对立,从特殊到普遍的推理活动则被称为归纳。例如:“苏格拉底死了,柏拉图死了,亚里士多德死了,130多年前出生的人一个个都死了,因此,人人都会死。”一般认为,归纳比一定能产生正确的结论,因此,有人怀疑它是否真正称得上是一种逻辑活动。休谟就把它看作是一种心理活动而不是逻辑活动;波普尔亦然。

    元语言:

    用来研究和讲述对象语言的语言,与对象语言相对。

    决定论:

    因为每一个事件都是先前原因的必然结果,而这些原因又是此前的原因的必然结果。与之相对立的是非决定论。

    无尺度:

    德国黑格尔用语,指量的变化超出其原来的质的规定性,即失去其原来的尺度,但仍是一尺度。

    辩证法

    【1】提问或论证的技巧。【2】黑格尔或马克思的追随者所使用的一个专业术语,意思是:无论就词语而言还是就行为而言,任何论断都会引起对立,对立双方会融合在综合判断之中,这种综合判断包容了对立双方。

    无限:

    西方哲学术语,指宇宙中无条件的、无限制的、无始无终的东西,兼有本原【基质】和属性双重含义,是“有限”的否定,先于“有限”而出现,往往同数目、大小、时间、空间相联系。

    无

    德国海德格尔用语,是对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体验的描述。他认为概念的无毕竟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在者。作为生存状态的无所展现的是:人无所关注,无所经心,甚至达到物我不分,浑然一体的境界。对于这种境界,人不能有任何言说,只是当从这种状态脱身出来以后,才可以在反观中确认无的境界。

    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成其为事物的东西,是事物的特征所在。例如:独角兽的本质就是头上只有一只角的马。这使人们怀疑独角兽是否存在。诚然,独角兽不存在。因此本质并不蕴涵着存在。

    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理论。认为无政府主义尽管不是一种很好的政治哲学,却是一种促进科学事业和知识成长所必需的认识理论,科学的对象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还有许多未经研究的领域,因此只有保持选择的开放性,在研究上不作任何限制,才有可能推动科学进一步发展。

    无神论

    哲学学说,与有神论相对,广义指不信仰普通多神的理论,狭义指不信仰一神的理论。

    无神论存在主义

    一种否定有超越于人的自主独立性之上的非理性力量【上帝】存在的存在主义。主要代表有德国的海德格尔和法国萨特。他们对个人存在的分析出发,探讨存在的问题。

    伦理学

    关于我们应当怎样生活的哲学思考,因此涉及对与错、善与恶、应该与不应该、责任等概念问题。

    人道主义

    一种哲学方法,即认定人类是最重要的存在,即使有超自然的世界存在,我们也无法加以认识。“只有人才能恰当地研究人类”【教皇语】就是对这一观点所作的最著名的阐述。

    不可知论

    主张现实世界不可认识或不可能彻底认识的哲学理论,与可知论相对。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首先创立和使用这一名词,指没有充分的证据加以信仰的命题。

    假设

    只能暂时认定为真的理论。

    不可比性

    变称不可通约性,科学哲学用语,美国TH,库恩提出,他认为由于新旧范式是根本对立,互不相容的,在竞争着的范式之间选择这一命题不可能单靠逻辑和实验来解决,因而新旧范式或相互竞争的理论之间是不能比较的。

    直觉

    直接的认知,无论是通过感觉还是通过洞察,是一种无须借助推理的认识方式。

    语言哲学

    亦称语言分析。认为哲学问题源于对语言的误用,只有对所使用的语言加以细致分析,才能够解决或消除这些问题。

    飞矢不动:

    古希腊埃利亚的芝诺不承认运动存在的四个论证中的第三个。他认为如果某物体处于和他自己的量度相等的空间里,它就是静止的;而运动着的物体在每一瞬间中都占据这样一个空间,因此飞矢不动。这个论证认为时间和空间是非连续的,是由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的单位组成;飞矢不过是在某一瞬间处在和它自身长度相等的空间上,是不动的。

    逻辑实证主义

    认为只有能够被证实的经验陈述才是有意义的学说。

    元素:

    亦称要素、原素。外国哲学史用语,在印度哲学史上,指万物的始基和最终的根源。唯物主义用以指自然、质量、时间或地、水、火、风、空。婆罗门教用以指梵。佛教用以指四大--地水火风。在西方哲学史上,该词原指构成词的字母,引申为构成事物的最基本的不变本体。

    方法论

    对研究和论证方法的研究,不同的领域,如物理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法学,各有各自不同的方法论。

    神秘主义

    自然界之外的直觉知识。

    元逻辑

    以形式化的逻辑系统为研究对象,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研究逻辑系统特性的一门学科。

    朴素实在论

    认为现实的本来面目就是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展示的那样。

    无限人格

    人格主义用语,指超出一切有限的人格之上并作为它们的源泉和归宿的最高存在,即上帝。人格主义者认为,上帝在最高和最真实意义上说必然是人格的。上帝作为人格在本质上与有限人格相同,但在机能上超越一切有限人格,一切有限人格是各自的经验世界的统一者、基础、中心。无限人格则是整个人格宇宙的统一者、基础、中心。

    自然主义

    认为现实是自明的,无须以自然界以外的事物为依据。

    无限属性:

    荷兰斯宾诺莎用语。指属性的无限性,认为无限属性中的无限是指质的无限,而不是作为量的无限理解,实体是唯一的,无限的,普遍的,而不是多个的,有限的,特殊的。

    必然

    一定出现的情况。与此相对立的是偶然,即不一定发生的情况。休谟认为,必然联系只存在于逻辑之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艺术哲学

    美学的别称,在西方传统美学中,美学被定义为关于美和审美的科学。将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视为主要研究艺术或美,认为美学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艺术,应称做艺术哲学。

    本体

    在人类意识的背后所无法认识的实在。而人类无法认识的实在则被称作现象。本体是否真的存在,与经验无关。

    本体论

    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实际存在的事物,而不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后者则是认识论。本体论和认识论构成哲学的主流传统及其历史。

    不可辨别原则

    亦称普遍差别原则,德国莱布尼茨用语,指单子各不相同,均有不可辨别的差异。他认为每一个单子都有知觉或表征的能力,它知道,表征和表现全宇宙,因而每个单子都是一个小宇宙,是宇宙的镜子。但每个单子从它自己的观点来表征宇宙,各有其不同的清晰程度。

    现象

    直接呈现的经验。如观察一个对象,人所经验的这个对象就是一种现象。康德把现象与自在存在的对象、不依赖于经验的对象【他称之为“本体”】加以区分。

    实用主义

    一种真理论。其主张,一个陈述只要符合要求,比如说:确切地描述了情境,促使人们正确地预知经验,与已经获得的陈述相符合等等,它就是一个真实的陈述。

    无人称意识:

    德国李凯尔特用语,指摆脱了对确定的、单个的个人意识的依赖的一般意识。

    前提

    一个论证的出发点。

    天意:

    又称天命,中世纪欧洲哲学家和神学家用语,指上帝对世界的规范作用。

    理性主义

    认为无须借助感觉、只要运用理性就能够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在理性主义者看来,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与此相反的观点、亦即经验主义则认为,不借助感觉就无法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

    万物有灵论

    亦称泛灵论,一种主张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为精灵所控制的学说,该词最早由燃素论创造者德国化学家施塔尔使用。

    语义学

    对语言表述之意义的研究。

    个别性

    亦称个体性,哲学术语,意为未分的,不可分的,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在可感知事物中,质料是个别性原则。个别性是指具有长宽高的物体。

    符号学

    对符号和象征的研究。

    历史目的论

    认为历史是某种先定目的的实现过程的理论,是目的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唯我论

    认为只有自我才存在。

    个人人格与团体人格

    法国卢棱用语,指社会契约订立前的单个人的人格与社会契约订立后形成的道德团体具有的集体性人格。

    神学

    对有关上帝本质的学术问题和知识问题所作的研究。与此相反,哲学则不会设定上帝的存在。

    个人无意识

    瑞士荣格用语,指曾经被意识而后被压抑【遗忘】的经验或开始时不能生动不能产生意识印象的经验。

    目的论

    对目的或目标的研究。目的论解释就是依据事物的目的来解释事物。

    历史宿命论

    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由一种不可抗拒的、不可避免的神秘力量--天意或命运--所决定的历史观。

    先验

    处在于感觉经验世界。有些人【比如说维特根斯坦】认为伦理学是先验的,因为伦理学的根源处在于经验世界。彻底的经验主义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先验的东西,尼采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者亦然。

    占有

    亦称同化,解释学用语,指使异已的东西成为自己的东西,即使文本与解释者的疏远不再存在。

    功利主义

    一种伦理学和政治学理论,即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其道德属性,认为最值得追求的结果就是最大多数人的至善,而“善”是根据快乐和无痛苦来加以定义的。

    东方哲学

    与西方哲学相对,印度、中国、朝鲜、日本、斯里兰卡、越南等国和中亚、西亚国家的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东方各国的哲学相互影响,形成东方哲学的特点,阿拉伯哲学为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联结点。

    有效性

    一种论证的特性。如果一个论证的结果是从前提中得出的,那这个论证就是有效的。这并非必然意味着结论就是正确的,如果某个前提是错误的,那么结论就是错误的,而论证本身则仍然是有效的。

    平衡

    瑞士皮亚杰用语,指认识过程在同化与顺应的变化中达到暂时的稳定图式的状态。

    可能性:

    与现实性相对,指事物形成中潜在的发展条件。

    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指客观事物潜在的种种发展趋势,现实性指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事物的发展由可能转为现实,现实中又蕴含着新的可能。

    可证实性

    一个陈述或一组陈述的特性,即这些陈述可以被经验证据证明为真。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可证实的经验陈述才是有意义的。休谟和波普尔揭示出,科学定律是无法证实的。

    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

    德国莱布尼茨用语,指现实世界,认为现实世界是上帝所选中的最好的世界,虽有恶存在,但也是最低限度的恶,是善的陪衬,因为上帝的单子超越于一切其它单子,他按自己设计创造世界,并选择了可能世界当中最好的一个。

    世界

    在哲学中,“世界”一词具有特殊意义,意指“全部经验实在”,因此可以等同于所有现实的和可能的经验。

    可能世界

    模态逻辑语义学的概念,指必然世界以外的可能的或虚构的世界。德国莱布尼茨首先提出,认为世界是可能事物情况的组合,每一个由可能的,具有不同性质的事物所形成的组合,就是一个可能世界,这样的世界有无穷多个。

    可信度

    英国罗素用语,指一个有理性的人对某一事物可以给予的相信的程度,凡是我们愿意相信的事物都只有一种“可信度”或“可疑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