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 正红旗下-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即降生。落读作lào。

    [2]糖瓜与关东糖又叫“灶糖”,祭灶时的供品,用麦芽做成。

    [3]七时至九时即初更,晚上七时至九时。

    [4]即拜一拜。心字轻读。

    [5]碗,供品的单位量词。旧俗,过年时,献给神佛供品的底坐,常垫以饭碗,内盛小米,与碗口齐平,并覆盖红绵纸,然后上面再摞月饼、蜜供等食品,谓之一碗。

    [6]即送子之神。传说是五代时游青城山而得道的张远霄。宋代苏洵曾梦见他挟着两个弹子,以为是“诞子”之兆,便日夜供奉起来,以后果然生了苏轼和苏辙两个儿子,都成为有名的文学家。

    [7]一种纸牌,“玩梭儿胡”又叫“逗梭儿胡”,后文“凑十胡”也是这个意思。

    [8]即一八九八年光绪皇帝推行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又叫“百日维新”。

    [9]行头,戏曲术语,指演员扮戏时所穿戴的衣服、头盔等。行读作xínɡ。拿份儿,即“戏份儿”,戏曲演员的工资。最早的工资按月计算,叫“包银”,后来改按场次计算,即是“戏份儿”。

    [10]指不是“科班”出身的、偶一扮演的业余戏曲演员,与下文“玩票”同义。

    [11]子爵,古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的第四等。清代子爵又分一二三等,是比较小的世袭爵位。佐领,八旗兵制,以三百人为一“牛录”(后增至四百人),统领“牛录”的军官,满语叫作“牛录额真”,汉译“佐领”,是地位比较低的武官。骁骑校,“佐领”下面的小军官。

    [12]即温室。

    [13]九城,即九门,指明代永乐十八年重修的北京内城九门:正阳、崇文、宣武、安定、德胜、东直、朝阳、西直、阜城。后来人们常以“九门”、“四九城”来代指北京城内外。传遍九城,即传遍了整个儿北京城。后文“誉满九城”也是这个意思。

    [14]贝勒,满语王或侯的意思,是清代的世袭爵位,地位仅次于亲王和郡王。

    [15]传统戏剧,演孙悟空降伏金钱豹的故事。

    [16]迷信的人认为灶王是一家之主,祭灶之礼,必须由男子祭拜,妇女不得参予;月为太阴星君,中秋拜月,也只能由妇女行之,男子不得参予,故俗谚谓之“男不拜(圆)月,女不祭灶”。

    [17]马甲,蒙马之甲,代称骑兵。

    [18]“出将”和“入相”是传统戏剧舞台上的“上场门”和“下场门”,这里借用“将”“相”,有盼成大器的意思。

    [19]各种果子做的果脯。

    [20]胡伯喇,一种小而凶的鸟,喙长,利爪,饲养者多以其擒食麻雀为戏。北京土话,称无所事事者为“玩鹞鹰子”,作者以这个细节寓刺游手好闲。

    [21]比喻关系极远、极不沾边的亲戚。

    [22]指丈夫子女俱全、“有福气”的妇女。口字轻读,作ke。

    [23]北京的一家卖熟肉和生猪肉的铺子,后成为著名的烤鸭店。便读作biàn。

    [24]羊肉床子,即羊肉铺。把,即“爷”,在回民中,这样称呼有年纪的人,显着亲切尊敬(与称“爷爷”为“把把”不同)。如常七把即常七爷,金四把即金四爷。

    [25]指阴天下雨,出不了门,在家寻事消遣。

    [26]蒲包儿,旧时送礼用的点心或水果包,以香蒲编成。缸炉,北京的一种混糖糕点,高庄正六边形,数个连在一起,掰而食之。因为掰得不整齐,所以说是“破边”,炉读作lòu。

    [27]即汪桂芬,清光绪间与谭鑫培、孙菊仙齐名的著名京剧老生。《文昭关》,传统戏剧,演《列国演义》中伍子胥的故事。

    [28]参领,八旗兵制,五“牛录”设一“甲喇”,统领“甲喇”的军官,满语叫作“甲喇额真”,汉译“参领”,其位在“佐领”之上。亮蓝顶子,即三品官的蓝宝石或蓝色明玻璃顶戴。

    [29]即代人应试者。

    [30]原为明末农民起义组织,清末的义和团运动,继承了白莲教的战斗传统,老百姓仍有时也把义和团叫作白莲教。

    [31]即“在理会”,又称“在家理”,旧时流行在我国北方的一种会道门。入会者禁烟酒,供奉观音像。

    [32]——他的书库里只有一套《五虎平西》演义小说,写宋代狄青平西故事。

    [33]一种极普通的六言韵文识字读本。

    [34]问人表字时的敬辞。

    [35]即销路很好的生意。

    [36]指看管内府银钱、缎匹、颜料等库的兵丁。

    [37]婴儿出生第三天,给他洗澡的一种仪式。

    [38]指陈规陋语。论读作lìnɡr。

    [39]指佛桌上的五件供器:香炉、香筒、油灯和一对烛台。

    [40]一种三屉两门的长桌。

    [41]指家具上的铜饰,如铜环、铜锁等。

    [42]指小伙计。

    [43]供品上所插的纸制或绒制的花签,如福寿字、八仙人等等。

    [44]沿街理发者所持的吆喝工具,铁制,形如巨镊。

    [45]沤子,一种搽脸用的水粉化妆品。

    [46]取灯儿,火柴。

    [47]教案,指十九世纪末,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我国内地的情势下,我国人民掀起的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此处是指一八九九年山东人民反对教会、教民的斗争。

    [48]又叫“二毛子”,是对入了“洋教”而又仗势欺人的民族败类的蔑称。

    [49]指五月初五的端阳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和大年三十的除夕。当此三节,债主子们多来讨账。

    [50]正月十九摘画,北京旧俗,正月十八日“开市”,工人上工,商店开业,学生念书,官兵执差如常。新年期间的一应节日陈设,都应在十九日以前撤去。又,正月十九为“燕九节”,灯节通常要到这个时候才收灯。所以,挂了近二十天的画《王羲之爱鹅》也要摘下来。

    [51]正月初五。旧俗,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方可互相道贺。

    [52]只要。极甚之辞。

    [53]虎头,骨牌中的一张,十一点,排列状如虎头。

    [54]即地安门。元宵节张灯,旧时以东四牌楼和地安门为最盛。

    [55]指以收取房租为生的人。

    [56]套在右手拇指上的象牙或晶玉的装饰品,原为射箭钩弓时的用具。

    [57]原指官府所用之印,后以敬称人的大名。

    [58]一出极为流行的京剧,演唱《隋唐演义》中秦叔宝的故事。

    [59]又称包衣,指在藩邸勋门永世为奴的人。

    [60]文章一品,毛笔;君子之风,墨;三本小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均为儿童启蒙读物。

    [61]又叫“截着教”,俗称与“汉教”不同之“回教”。

    [62]对清代皇族女儿的称呼。如亲王女儿称“和硕格格”,贝勒女儿称“多罗格格”。

    [63]传统戏剧,演王春娥教子的故事。

    [64]《三娘教子》里一句唱词儿的头三字,即小主人之意。

    [65]又叫“花大姐儿”,即天牛,一种色黑、长须、背有星点的鞘翅目昆虫。

    [66]一点办法也没有。辙,车辙,借指办法,此处指生计。

    [67]即李鸿章。李曾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在公私礼节上,对“大学士”敬称“中堂”。

    [68]故意招人恶心的意思。此指“旗人”信“洋教”的事。

    [69]《旧约》的第一章,讲“上帝创造天地”。

    [70]“创世记”第五章的内容。

    [71]《新约》的最后一章。多老大以《圣经》的一头一尾向牧师发问,表示自己已经通读。“宝座中……遍体长满了眼睛”是“启示录”第四章的原文。

    [72]基督教把凡是耶稣所说的话或其门徒传布的教义,都称为“福音”。《新约全书》中有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四福音,均为最基本的教义。

    [73]指酒馆。从前的酒馆,多置有合围的大酒缸,盖以木板或石板,当作酒桌。酒缸,即作酒馆的代称。

    [74]寻思,反复研究。

    [75]着溜须拍马,曲意逢迎。

    [76]即花红,俗称沙果。虎读作huǒ。

    [77]指树上熟透了的果实。

    [78]善扑,摔交。清代设置的善扑营,是专门训练为演习用的摔交、射箭、骑马等技艺的军营。

    [79]清代的宗室,都系着金黄色带子,俗称宗室为“黄带子”。此处是指能在宗室中请出朋友。

    [80]停放车辆以等待顾主的地方。

    [81]墁铺。

    [82]传统戏剧,演杨六郎严正军法,欲斩其子杨宗保的故事。焦赞为该剧中的人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