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开始。组织上为了照顾毛主席的身体,特意从中央警卫大队遴派一名战士,去主席身边作内务警卫。这任务交给了出生在四川大巴山区的李长培。李长培听到这一消息后,高兴得一夜醒来3次。战友们都非常羡慕,欢送会上,大伙千叮咛万嘱咐:“到了主席身边,一定要特别尽心,要时刻注意主席的安全和健康啊。”冬月11日那天,当东方微微露白,大地才睁开惺忪睡眼的时候,李长培就换上干干净净的军装,挎上背包,跟随保卫局的孙科长,高高兴兴地朝毛主席的住地走去。
那时候,毛主席已从保安迁入延安西山脚下的窑洞里,窑洞被土围子围着。从外观看,像个院子,院的北面并排四孔窑洞,主席住西边一孔,警卫班住东边。中间一孔通道,则是主席的会客室。主席的内务班长叫王能坤,江西瑞金人,他一直跟随毛主席长征到延安。班长见这位四川小个子来到,便热情地拉着他朝宿舍走去。快到主席的门口,班长低声地说:“脚步放轻点,主席还没起床。”李长培诧异地问:“主席怎么……?”班长拍拍他的肩膀说:“没什么,主席有个习惯,一般是白天休息,晚上办公。”
午饭后,李长培急不可耐地问:“班长,主席可能起床了!”于是,王能坤又领着他去见毛主席。一进屋,毛主席却不见了。一问门卫,才知主席已去隔壁罗瑞卿局长(保卫局长兼抗大副校长)那里了。
趁此机会,李长培就跟着班长在主席的卧室和办公地方仔细地看了一番。他没想到主席的住处,竟是这样简陋。这窑洞和警卫班住的宽窄一样,不同的是窑洞正中放有一张四方桌和几条木凳,一张陈旧的办公桌上,摆满了文件和厚部头书籍,当中放着一个盛满墨汁的大砚池,一张光溜溜的旧木椅子,放在办公桌前。主席的睡铺,也同样是一张木板子硬床,床上铺着一条灰色的旧军毯,盖的是一床很薄的棉被。床头挂件打着补丁的单衣。李长培边给主席叠被子,边捏了捏棉絮,发现有的地方已脱了棉花。这时,班长悄悄地对新来的战友说:“老表,这床被子,还是从井冈山带来的咧!”李长培一听,不禁感慨地问:“这能御寒吗?”他原以为,身为人民的领袖,毛主席在生活上,无论穿的住的睡的总该要舒服一点吧。然而,眼前的一切告诉他,毛主席与普通士兵一样。此时此刻,李长培赞叹:主席呀,主席!你也是一个普通战士呀!
下午4时许,王能坤再次领着李长培去见主席。恰好,主席刚从罗瑞卿局长家回来,坐在那只硬木椅上,敞开他那件补丁的灰色棉军装,挺直腰板正目不转睛地批阅文件。只是偶然间用左手按摩一下那又黑又浓的头发。李长培第一次见到主席,心里怦怦直跳,他拘谨地站在门口,盯着主席那宽阔的背影,不知如何是好。
“主席!保卫局给你介绍的警卫员同志,现在来了!”
“嗯,好!”主席听到班长的介绍,忙放下手中的笔,合拢文件,转过身来,点头微笑,指着椅子说:“坐吧,李长培同志!”
李长培大吃一惊:我还没见过主席,可主席连我的名字都叫得出来了。他连忙将双脚并拢,右手齐额向主席行了个军礼,并问候一声:“主席,您好啊……”
“好、好、好。连队的同志都好吗?”
“都很好!都想去前方杀鬼子!”
这时,毛主席一边点烟,一边笑眯眯地说:“快坐下!你眼睛怎么红润润的呢?”
李长培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只是傻笑着。班长一旁急忙插话:“他初次见到主席,心里很激动。同时,看到主席的被子太单薄,心里难受……”
“啊!”主席爽朗一笑,“加上我这套棉衣,不就顶两床被子了吗?这比在雪山草地过夜强得多咧!”接着,主席问李长培:“听口音,你家离朱总司令的家乡不远吧?”
李长培随即站起,又是一个军礼:“报告主席:我家住四川省巴中县江口场土地垭(今平昌县土兴乡),离朱总司令的家乡90华里。”
主席转过身子,摆头含笑:“嗯,随便一点嘛,你们四川爱说‘摆龙门阵’,我们不也是在‘摆龙门阵’吗?何须讲形式,呼报告咧,快坐下吧!”主席又将椅子靠拢和李长培面对面地摆谈。
“这么说,你跟朱总司令是小老乡啰,你这位小老乡多大的年纪啦?”
“刚满18岁。”
“哦,18周岁了。常言道:三岁黄牛十八汉,你就堪称一条好汉了!哈……”两位警卫员也一齐跟着笑了起来。主席又问起李长培家中几口人,是否有田地房屋,上过几年学……
李长培告诉主席,他全家6口人,一亩薄地,两间草房,6岁时娘就死了,靠父亲打长工为生。祖宗三代都没有上过学堂,只有他参加红军后才认识五六百字。
“嗬,你成了你家的大秀才了!可秀才就不止认五六百字哟。恐怕至少要认五六千字才行呀!”
“主席!正因为我文化水平低,就怕干不好这项工作。”
“嗯,红军是所大学校,只要你肯学,不需怕这怕那的!”
这时,主席又取出一支烟,李长培顺手划燃一根火柴,给主席点燃。主席又问:“你参军后打过多少次仗?负过伤没有?”
李长培犹豫一阵后,腼腆地说:“打仗的次数记不清了,只记得负过7次伤,其中4次是在红四方面军回师南下川康途中负的。”
主席听到李长培提到张国焘坚持南下的事,面色一沉,继而略露微笑地说:“道路总是曲折的嘛!革命必然要流血牺牲的呀!”
“主席,为着今后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大家都希望你保重身体!”
主席和这位新来的警卫战士亲切而诚挚的交谈结束了。最后,主席站起身来,目光转向王能坤:“你是班长,他是新来的同志,今后要多多帮助他!”
“是!”两人满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走出了主席的窑洞,主席的一席家常话,像清风一样早把李长培紧张、拘谨的心情吹得干干净净。这时,他的心中是那样舒坦、轻松。
二
为了指导全国军民抗战,1938年春,毛主席忙着写《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本书。当时,警卫员们都不知道主席写的是什么,只看到主席日夜不停地写呀,写呀。实在写得太困了,就搁下笔,搓搓手,揉揉前额,叫警卫员给他打盆水洗洗脸,清醒清醒,或者用手捶捶腰,踢踢腿,到院子里转一转。要不然就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养一会儿神……写到最紧张的阶段,主席一连八九个晚上没睡过觉。就这样,主席持续写了两三个月时间,只见他发须渐渐增长,食量减少,那修长的身子显得十分清瘦。大伙都为主席担心,特别想到当时主席肺部不太健康,生怕他累病了。
一天,正好是李长培值班。后勤科科长(叶子龙)和警卫班王班长事先提醒李长培:“你要特别留神,今晚主席再不休息,就是6个昼夜了!”李长培一听,满口答应:“你们放心,我保证今晚劝主席休息!”
天黑了,李长培照例走进主席房间,点燃两支蜡烛,插在两边。碰巧,这时主席咳了两声,趁此机会,李长培故作认真地说:“主席,今晚只剩下这两支烛了,您照完就休息吧!”
话没落音,主席的面孔突然变得十分严肃:“那可不行咧,快叫给养科多准备一点。没钱吗?我这里有。”边说边掏出一把钱,又一口吹熄右边的一支烛。此时,李长培急了,连忙划燃火柴点燃那支烛,又顺手掏出藏在包里的一把蜡烛,边给主席看边说:“主席,您的双眼已布满红丝,大家都希望您早点休息!”
“啊,跟我撒谎可不行咧。事完之后,我一定好好休息!”
半夜光景,该是主席夜餐的时候了。李长培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去,又一次恳切地说:“主席,该吃饭了,吃了睡会儿吧!”
“好,你先睡吧!这一节写完了我就睡。”主席说着,手中的笔,仍像战马在万里疆场驰骋,而李长培只好焦急地站在一边。
大概主席发现警卫员还站在那里,便扭过头,微笑着说:“好吧,我一会儿就睡。”
李长培不好再往下说了,便退了出去,轻轻地关上门……
过了约半个时辰,李长培估计主席已吃过饭了,便去收拾碗筷。谁知他推开门一看,主席还在聚精会神地写,桌上的饭菜早就没热气了。这真叫李长培失望,他把饭菜端回厨房蒸热后,又一次请求主席:“这下快吃吧,不然又会凉了!”
“嗬,我还没有吃饭?”毛主席看了看桌上的饭菜,又朝窗外望了望那宁静的夜空,对李长培说:“好,吃就吃吧!”刚刚吃了一半,主席好像突然又想起了什么,搁下饭碗,依然低头写起来。李长培还能说什么呢?他折身退出窑洞,默默地望着主席窗前那辉映夜空的明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三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脱稿后,毛主席接着又写《论持久战》。
又轮到李长培值夜班了。这天晚上骤然降温,西北风刮得窗纸和屋外树枝“哗哗”直响。李长培怕主席冷,把炭火生得旺旺的,搁在主席脚边。一个多小时后,他又给主席加了木炭,换了蜡烛,直到12点过,李长培才将周师傅用炒干菜包的小笼包子给主席端去。
一进屋,忽然闻到一股烧破布的臭味,李长培忙把一盘包子放在主席面前,弯身一看,主席的棉鞋帮和棉裤边都冒烟了。他连忙一把捏熄裤脚边的火。主席这才一边脱鞋一边说:“这是怎么搞的?唉!棉鞋又烧了一个窟窿,太可惜啦!”
“烧了鞋是小事,该没有烧伤脚吧?”李长培边说边找只单鞋让主席穿上。果然,炭火烧痛了主席的脚趾。主席用手紧紧捏住脚趾,索性又伸到炭火上烤。李长培吓了一跳,主席却笑着说:“这就叫以毒攻毒咧!”李长培也笑着说:“你看连火神爷都在劝主席休息啦!”
“好,我吃罢饭休息吧!”主席说着,顺手递给李长培一个包子。李长培不肯要,说是早已吃过了。主席生气地说:“年轻人,多吃一点儿,怕什么的?”李长培只好接过包子,退出门外。
过一会儿,李长培进屋收碗筷,见主席拿起那只破棉鞋,喃喃自语:“太对不起老乡,又要难为他们帮我补啊!”
李长培不禁发笑,说:“主席啊,你这双棉鞋已穿了3个冬春,补都补了3次早就该换啦。连那补鞋的大娘都埋怨咱们主席干啥这样节省,衣服鞋袜补了又补,一个人能省出多少呢?”
主席点燃了香烟,斜靠在椅子上,笑着问:“那你怎么回答她呢?”
李长培说:“我说大娘,咱们毛主席常讲,要想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不节省不行呀!一人节约一个铜板,全国就可节约4万万5千万个呀……”
主席点了点头,笑眯眯地说:“对,要多给群众宣传节约的意义,而我们共产党员,八路军战士更要带头节约,才能减轻群众的负担。”
四
在延安时,毛主席常找林伯渠、吴玉章等几位老同志商谈工作。但是,这几位老同志又不与主席住在一起,每次要商谈什么事,主席都是亲自登门拜访。
1938年冬的一个晚上,刚吃过晚饭,主席兴致勃勃地叫喊:“王能坤,李长培,走,我们去看看林老的新居吧!”
“主席,天色已晚,又在刮风,是骑马乘车还是改日……”没等警卫员说完,主席打趣地说:“鼻孔换眼睛,何须骑马乘车咧!父母给了我们两只腿,不能让它失业呗!”
于是,几名警卫员只好跟着主席上路。
当时,林伯渠同志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边区政府刚搬进延安城南西山上新挖的一排窑洞。地方很偏僻,窑洞前山脚下尽是乱坟堆,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可以通上山的窑洞。当天夜里,寒风刺骨,漆黑一团,几个人只带了一只光亮微弱的手电筒。主席和警卫员们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刚走到西山脚下,突然听到“哇……哇”地几声怪叫,一个什么东西“噗”地从李长培身边窜过,他禁不住打了个寒战,惊慌地朝前跑了几步。这时,主席回过头来,“呵呵”地笑出了声,“你们怕鬼啦。”主席一步退到大家后边,接过手电筒说:“有人传说这里出鬼,今晚我倒想看看鬼像什么样子!”大家顺着主席的手电光望去,只见一只野兔惊断了魂似的,一溜烟地朝坟堆草丛里钻。主席跟踪追去,差点儿一脚踩到了。主席转身走近大家跟前,又风趣地说:“太可惜了,今晚我们差点吃到鬼肉咧!”大家这才松了口气。一路上说说笑笑,穿过坟堆,又走过一条荒无人烟的山沟,东拐西转,沿着那条小路,到了边区政府。
林老听说主席来了,赶忙提着马灯走来迎接:“哎呀!主席同志,咋不事先打个招呼呢?黑天半夜的多辛苦您啊!”
毛主席一把紧紧握住林伯渠同志的手,诙谐地说:“林老,今晚我们差点儿捉条鬼来慰劳你咧!哈……”
当晚,毛主席和林伯渠同志一直谈到后半夜两点多钟……
五
生活上,毛主席同普通士兵一样,毫无特殊。李长培见主席一日三餐,老是干菜下小米饭,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难过,且又好生奇怪。一天,李长培气冲冲地跑进厨房指责周师傅:“你为啥不给主席做点可口的东西吃呢?老是小米加干菜汤。”嗬,这下可把那位川北矮胖子周师傅惹火了,他双眼一瞪,大声武气地说:“难道只有你小子才疼我们毛主席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说搞点好东西去,你能保证主席吃下肚吗……”
“我保证,保证主席能痛痛快快地吃下去。”李长培满有把握地回答。
周师傅顺手掏出一把钱,甩在李长培面前,说:“好,你逞能,就请你马上买只鸡回来吧!”李长培跑了10多里路,好不容易才从城南外吴大妈家里买了只母鸡。正准备烧水杀鸡时,主席的另一名警卫员贺清华闯进厨房来,劈头一句:“是谁买的鸡?准会挨批评的。”
“照价买鸡,谁敢批评!”李长培拍了一掌胸膛,理直气壮地质问贺清华。
贺清华亮开嗓子说:“你小子莫倔,你刚来不了解情况。主席住保安时,一家人挤在一个破旧的窑洞里,没有厨房,更没有炊事员,只在窑洞外面搭起3块石头支口锅,我们4个警卫员凑合着轮流给主席烧水、做饭,每餐只许一菜一汤,外加一小碟辣椒,多一个菜也不要。后来,他身体消瘦了,我才托老乡去外地买回两只鸡给主席吃。可主席先查问我付老乡多少钱,又要我去请来周副主席和同院住的所有首长,满满坐了一席,他才喊请。事后,主席严厉地批评我:“下次不许再买了。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嘛,我应该和大家一样。”
正说之间,没料那只鸡生了个蛋,“咯咯咯咯”地叫开了。
没有想到惊动了主席,他快步走过来问道:“哪来的鸡叫咧?”
“主席!刚从老乡那里买来的。”李长培爽快地回答。
“快提来我看看。”主席双手接过鸡一看说:“这是只生蛋子鸡,才生了蛋是吧?”
“是,生个绿色的蛋,今天我可碰好运了。”李长培满脸堆笑地说。
主席眉毛一竖,说:“哼,你倒逢上好运,可人家倒了霉。快把蛋和鸡都还给那位老乡。”
“主席……”
“别多说了,快去吧。”主席回过头来,又十分严肃地说,“这是帮老乡挣油盐钱的好帮手。你怎么能如此狠心,买来杀了吃肉呢?”说完,主席扬长而去。
这时,李长培一手抱住那只母鸡,一手握着那只绿色蛋,呆呆地站在那里。
周师傅与贺清华“扑哧”地笑了说:“还不赶快给大妈送去,赔个不是!”
如果说母鸡是为老乡挣油盐钱的好帮手,主席不忍心吃。火腿肉呢,是周副主席从重庆捎来的,主席也硬是不吃。
那是1939年春节前夕,周恩来副主席从重庆给毛主席捎来百来斤四川火腿肉。老周师傅赶快蒸了一碗,满怀心喜地给主席送去。主席用饭时,发现多了一盘火腿肉,便要李长培叫来周师傅,问是怎么回事。
“主席,这是周副主席特意从重庆给你捎来的呀!”老周站在一旁笑嘻嘻地回答。
“嗬,周副主席事先给您老周同志打了电话的呀,只许毛泽东吃,不准其他人尝?”主席将火腿肉推到一边,叫老周端走。
老周着急地说:“主席,还有呢,您先尝一点我们四川的火腿肉,多香哇!”
这时,主席轻言细语地问:“你们总想我一个人吃饱,吃好,长个大胖子,一拳就能打败日本鬼子,是吗?”
这话把老周问住了,不知如何对答。
主席拿起筷子,老周一笑,满以为主席开通了,连忙将那盘火腿肉推到主席面前。不料主席又问:“你在川陕苏区参加过打土豪没有?”
“参加过!”
“是大伙儿齐心协力打垮土豪的,还是你老周单枪匹马打垮的呢?”
“主席,那当然是大伙儿齐心协力打垮的呀!”老周顺口答出。
“那打土豪时,收来的火腿肉是大家分着吃呢,还是一个人享受呢?”主席两眼炯炯有神地望着老周。
老周一手捏揉围裙,一手摸摸后颈窝,一股热流冲向面颊和脑门,烧乎乎的。他只好端走那碗火腿肉退了出来,半噘着嘴嘟哝着:“又不是什么特别名贵的菜,先吃一点就不行,我看拖垮了身子咋办?”
主席看出老周脸上露出的不满情绪,饭后又叫李长培去喊来周师傅。老周一跨进门,主席就递给他一支烟,叫他坐下。然后,主席饱含热情地说:“老周同志,我很感谢你,你做的饭菜,我每顿都吃得很香,这就不必再给我搞特殊了。我领了你的一番心意,好吗?”
“好,主席。只是您工作繁重,身子……”
主席打断老周的话:“我们都不要忘记,大家在长征中吃的是草根树皮,喝的是雪水。我请你快去告诉给养科,将这批火腿分给伤病员,以后我再叫周副主席想法子搞点回来,再分给中央和前方的领导同志们都尝尝你们四川的火腿肉。”
老周听后,“唰”地一个军礼,高高兴兴地朝给养科跑去。
从此以后,事务员、警卫员再也不敢给主席搞点什么特殊了。
六
无论怎么繁忙,毛主席总爱到警卫班战士的窑洞里去看看,坐坐,像严慈的老师关心自己的学生一样,问长问短。比如,读书看报没有?这两天政治课讲的什么?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等等。只要警卫员们一提出什么问题,主席马上就给他们耐心地讲解。
仲夏的一个傍晚,李长培坐在院子里一棵小柳树下的石头上,手里捧着主席给他的那本《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正埋头读着,疙疙瘩瘩地念得满头大汗。不知不觉,主席来到了他的身边,亲切地问:“你读的什么啊?”
李长培赶紧站起来回答:“是主席您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你能读懂吗?”
“别人朗读起来听得乐滋滋的,可自己一读,不是有的字认不得,便是有的句子的意思不懂!”
“那你指给我看看!”
这下把李长培难住了,实在不好直说出口,他只是指着自己用铅笔打了符号的地方,羞愧地说:“画圈圈和打杠杠的都认不得,也讲不来。”话一出口,李长培心里又很后悔,因为一页中,圈圈和杠杠勾得太多了,都要靠主席讲,这得耽误他多少时间啊!
可主席一点不在意,他把魁梧的身子靠近李长培,从第一章开始,不快不慢,一字一句地讲了起来。由于李长培心情紧张,一遍讲完,主席问他,他还是稀里糊涂的,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主席却说:“一遍听不懂不要紧,我再给你讲一遍吧!”于是,主席又给他讲起来,他一边做手势,一边打着有趣易懂的比喻。比如说,“之”字像把犁头,从一数到一百年为一“世纪”,步兵的工事是“盾”,枪弹是“矛”,等等。每讲一阵子,主席又停下来,问李长培听懂了没有,圈了的字认得了吗……
李长培连连点头,说:“这回全听懂了,也认得了。”
“那明日有空再继续讲第二章、第三章吧!最好你还是先预习一下,有认不得的字,照例画个圈圈来问我这个老师吧!”
的确,李长培等警卫员经常画着圈圈去请教这位老师,而这位老师也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教诲。应该说,他们有这样一位老师,感到十分荣幸了。然而,强烈的求知欲在他们心中升起,很羡慕正规的学校教育。
1939年4月,中央党校招收新学员,李长培和翟作军很想去学习,但又很难向主席启齿。两人反反复复思忖几天,最后还是决定鼓足勇气跟主席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天,趁主席休息的时候,翟作军笑嘻嘻地说:“主席,我和李长培想去学校学习,不能老是让您给我们辅导,耽误您的时间和精力!”
主席若有所思地问:“去什么学校?”
“去党校。”
“去学习,好嘛。你们去请叶科长打电话和组织部商量一下。”主席说。
“但是,我们去了,您……”
“呃,那不要紧嘛,组织上会另外派同志来的。”主席笑眯眯地说。
当晚,他们便向叶科长传达了主席的吩咐,叶科长及时与中央党校联系好了,并报告了主席。主席对叶科长说:“他俩要去学习,你看他们需要些什么东西,替他们准备准备。”
第二天下午,李长培和翟作军每人领到一套新军衣,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两支不同颜色的铅笔。晚上,主席又叫叶科长跟炊事员老周商量多搞几个菜,叫李长培和翟作军一起到他屋里吃饭。
在席上,主席请他俩喝了汾酒,并一再勉励他们说:“你们二位在我这里很久了,也很辛苦,帮我做了很多事情。到学校后,定要好好学习,有了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工作。星期天没事,就到我这里来玩。”主席端起酒杯再次一饮而尽,满脸笑容地说:“三杯通大道!祝你们在革命大道上奋勇前进!”
主席的教诲,点燃了两位警卫战士的思想和希望的火种。但他们的心情又显得沉重起来,他们是多么依恋不舍呀!主席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便只顾朝他俩的碗里夹菜:“快吃吧,学习是好事,不要因离别伤感!革命的事业总是把我们联结在一起的。”
后来,主席曾多次到党校视察,亲自问过两名警卫员的学习情况。
离开延安,告别主席半个世纪了,李长培、翟作军、王能坤、贺清华等几位老人,追忆起他们和主席在一起生活的那段往事,依然激动不已,感慨万千。往昔的生活交响曲还在老人的脑海里演奏;主席的音容笑貌总是在老人眼前浮现;主席的脚步声还在老人耳际回荡……多么难忘的旋律,多么难忘的形象,多么难忘的声音!让人追觅、回味,使人深思遐想,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教育。
(白明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