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领袖毛泽东-钦佩奇志 破格荐举——谭咏春力保毛泽东就学东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55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老同学谭世瑛时,深情地说:“你爹还在东山不?你老倌子有点眼光,那时候我的个性与人家不同,只有他老先生同意我。”“你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是爱惜人才的!没有他,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在当时,他能够那样关心我这个学生,真是不容易的呀!”

    谭世瑛的父亲是谁?他为什么竟得到毛泽东如此高的评价,为什么引起了毛泽东如此深的感情?

    1910年秋的一天,年轻的毛泽东,挑着行李,与表兄文运昌一起离开了当时非常闭塞的韶山冲,来投考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

    考场肃穆。面对着写一篇《言志》的试题,考生们聚精会神地思索着。

    毛泽东一看试题,脑际中便迅速闪出一个镜头:这次离开韶山前,他特意改写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的一首诗赠给父亲。诗写道: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于是,他直抒胸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个人的志向是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的,他一边想着祖国的落后,一边挥毫,一篇文章一气呵成。

    “好文章!”几个主考教师不约而同地把桂冠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听到这消息,感到很高兴。

    忽然间,有人出来反对了:“毛泽东不能到东山来读书。”

    原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是远近闻名的一所学校,1905年前称“东山精舍”、“东山书院”,是地主豪绅培养自己子弟的地方,学费和膳费都有相当可观的津贴。而毛泽东,既不是本县人(韶山冲属湘潭县),又没有特殊的“背景”,湘乡少数士绅出于地方观念,不同意录取他。

    这下,毛泽东真是着急了。韶山冲极为闭塞,自己以前一直在韶山读私塾,学不到什么新知识。父亲又是个精明人,只想让他成为当地的财主,已让他停了2年学,这次好不容易才说服了父亲,难道又要半途而废?

    国文教师谭咏春,是极力推崇毛泽东的文章的主考教师之一。他一见此状,出于爱才之心,立即出面相助。他先让自己的儿子谭世瑛安排毛泽东在学堂西后斋住下,然后找到了校长李元甫和其他教员。

    谭咏春一面向大家推荐毛泽东的文才,夸他具有“建国之大用”,一方面据理反驳:“中国学生可去外国留学,湘潭人何解(湘语,意为为什么)不能到湘乡读书呢?”一位姓张的经学教员(也是校董事会的董事)仍固执己见,谭先生不禁愤然起身:学校当以培养人才为重。如张先生诸人故意作梗,我只好自请辞退!李校长也指着毛泽东的文章,大加赞赏道:“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这样,在校长及部分教师的支持下,学校终于决定录取毛泽东。

    第二天,毛泽东愉快地开始了他在东山高小的学习,他与谭世瑛同编在戊班。

    少年毛泽东在东山学校学习时,很喜欢康有为、梁启超著的书,他厌恶“八股”文章,常仿效“康梁体”作文。当时一些保守的教员认为康梁的书是“为洋鬼子说话的”,不要学生看,对仿“康梁体”写作的文章更是任意贬斥。有一次,毛泽东写的一篇《宋襄公论》的作文,因是用“康梁体”作的,一位教员认为只能给20分。谭咏春先生看了后却拍案叫绝:“毛润之(毛泽东的字)的文章不仅思想前进,文笔泼辣,而且立意高远,见解精辟,令人折服呀!康梁的文章有什么不好?好,好得很!”他破例给这篇文章打了个105分,挥毫圈点后,还在文章后面写了一则批语:

    “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事毕,谭先生还向校长提出在讲堂上开讲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文章,让学生学习“康梁体”的写法。此后,东山高小的文风更加活跃起来,毛泽东的文章每次都被批上“传观”二字,贴在“揭示栏”内,作为同学们学习的范本。

    一天,毛泽东感于蛙鸣,乘兴赋《咏蛙》诗一首[7],诗中说: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此诗一出,老师们益发奇其志了。

    转眼间,一个学期便匆匆将尽了。谭咏春先生看到这位学生成绩优异,且胸怀大志,严于律己,年龄也不小了,为了让他更好地成长,便和李元甫校长、贺岚岗先生商量了一个办法。

    在一个冬日里,谭先生把毛泽东喊到自己的房里,对他说:“你现在的国文和历史地理,已经到了中学的程度了,其他课目成绩也不错,不宜再读小学堂,何不到长沙去读中学呢?”

    毛泽东说出了没有熟人怕进不了中学、家里无钱供养等苦恼,谭先生立即接过话头:“不要紧,我和几位先生推荐你去湘乡驻省中学就读,吃公费。”

    毛泽东听罢欣喜异常,连声向老师道谢。

    次年春天,毛泽东挑起行李书箱,离开东山高小,进了长沙城。离别时,谭咏春父子及部分师生依依相送,直至湘乡涟河渡口方止住,毛泽东登舟挥臂,依依不舍地别离了东山的师友们。

    一晃40多年过去,毛泽东南征北战,领导人民打出了一个新中国。然而,他尊敬的老师谭咏春先生却因长年劳累积疾而离开了这个世界,未能与他这位心爱的学生再见上一面,成了一大遗憾。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时,毛泽东知道谭家拮据的情况后,还从北京寄300元人民币以周济,并邀谭老先生的儿子、老同学去京一叙。

    东台山,这座巍巍耸立在东山学校之后的历史的见证人,将永远铭刻着伟大领袖和他的小学老师的殷殷情谊!

    (吴砾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