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领袖毛泽东-婚姻自主 英雄气度——毛泽东同意李讷的婚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讷1940年生于延安,其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当时,毛泽东已年近半百(虚岁48岁),江青方才26岁,恰逢风华正茂之年。对于晚女的出世,毛泽东很高兴。为了给女儿起名字,他颇费心思。由于江青本姓李(原名李云鹤),而毛泽东战争年代又曾以李德胜为化名,所以小女没有姓毛,而姓李。对此,江青是满意的。毛泽东依据自己十分欣赏的古人名言“君于敏于行而讷于言”,给小女儿起名李讷。

    1949年,贺子珍生的女儿娇娇(乳名)由苏联回国后被毛泽东起名李敏。

    在延安,李讷幼时由一位姓景的年轻保姆照管。当然,那保姆也是中共党员,为毛泽东和江青带小孩也是“革命工作”的分工。但江青性格怪诞,每每为小李讷的琐事与她发生冲突。小保姆虽竭力忍让,但总不能尽如江青之意。江青甚至骂她是“坏人”,是故意破坏。毛泽东虽不满江青的任性,但“清官难断家务事”,也只好更换保姆。

    1947年国民党军队攻占延安,毛泽东转战陕北。江青和7岁的小李讷也随同毛泽东行动。此时李讷已到学龄,却无法上学,只得由毛泽东身边的参谋、干事等人抽空教她点儿文化知识。毛泽东多少军机大事还顾不过来,怎能顾及这等小事。江青也没有耐心教育女儿。直到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中共中央进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局面安定之后,李讷才与若干名和她情形类似的“中央首长”子女及其他一些随军的孩子一道,开始上简易小学。

    中共中央进入北平,江山初定。李讷才正式上小学,随后上中学。她上的小学北京西郊的育英学校,是专门为高干及烈士子女设立的寄宿制学校,从中学起,她就开始在学校起居,周末才回中南海家中。

    李讷天性聪明,学习用功,有理想,在毛泽东教育下对自己生活也有严格的要求,但她身体一直不佳,常爱闹病。1959年秋天,李讷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因毛泽东酷爱历史,从小就培养李讷对历史和古典文学的兴趣,遂使李讷也喜爱历史了。

    可以想象,以毛泽东之尊,江青之骄,李讷在北京大学无疑是个极特殊的人物,绝非其他“中央首长”的子女可比。不过,李讷仍住校,每个周末才回家,周六晚饭与父母共餐。她回家均是自己从西郊乘公共汽车进城,从不乘小卧车。在刚上学的一小段日子里,不少同学甚至不知道她就是毛泽东的女儿。不过,北大校方、党委对她可不敢怠慢,专门选派了一名“又红又专”正派可靠的姓郝的教师全面负责她的学习及生活。李讷性情清高、固执、自负。这本是她这个年龄,这种身份的女孩子易有的特点。因此,她也不时与周围的人发生争执。一次周末,李讷感冒发烧,仍坚持要乘公共汽车回中南海家中,这中间还得换车,郝老师出于“对党、对毛主席负责”的精神,怕她在路上会出差池,坚持不让她走。李讷不高兴。但由于毛泽东严格规定李讷往返学校不得用小汽车,所以,人们根本想不起用小车送她。而学校又无法与中南海通电话,直到晚上,江青不见李讷回家,打电话来问,才知道她病了。

    在60年代初困难时期,李讷也与同学们一道在学校吃食堂大灶,同样挨饿,如果说有什么特殊,也只是周末回家时可以与父母共进晚餐。毛泽东、江青当时按规定可吃“小灶”,四菜一汤而已。毛泽东见全国不少的人在挨饿,甚至饿死人的事屡屡发生,心感愧疚,也削减了自己的伙食标准,而且一度表示不吃肉。据说,李讷与父母共晚餐,往往连盘子都用开水冲冲喝掉。

    1965年暑假,李讷从北京大学毕业,身体不好,在《解放军报》挂了个编辑的名,也穿上了向往已久的绿军装。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狂涛掀起。

    8月初,毛泽东写下《炮打司令部》大字报之后,“造反”洪流不可阻挡。李讷也在解放军报社领头造反,化名“萧力”(小李之谐音)。“萧力”实际上成了军报文革运动的灵魂和首脑。不久后,她“为众所推……”,当上了堂堂《解放军报》总编辑。

    进入1967年后,李讷又不怎么管军报的事情了,她成为毛泽东个人的联络员或“代表”,负责了解北京各大学运动的情况,向毛泽东汇报。

    到了1968年,北京各大专院校的红卫兵和造反派分为以北京航空学院“红旗兵团”为首的“天派”,和以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为首的“地派”。两派在各自的校园内占领楼房,设置路障,以长矛、强力弹弓为主大搞武斗,互相抓人、斗人。其中清华大学公然动枪纵火,烧了楼房,打死了人。北京大学两派从校园打到校外的马路上,连公共汽车也被抢去做攻打对方“阵地”的“土坦克”,以至市区赴颐和园的交通中断。于是,在李讷的汇报之下,毛泽东下决心以“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名义,集合工人和军人徒手冲入名牌大学、强行制止两派武斗并解散两派组织,是为后来的“工人阶级领导学校”之始。在制止武斗这点上,李讷是有功劳的。除了她,别人是不敢并难以向毛泽东汇报运动中的严重问题的。

    1969年春,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的无政府状况结束。大约在1970年左右,毛泽东为了“锻炼”李讷,使她日后更快进步,让她奔赴设在江西井冈山下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劳动。李讷对父亲的话是“坚决照办”的。

    毛泽东乃大智大勇之人,对爱女政治上的“进步”甚为注意。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讷当时年届三十,仍孑然一身,没有爱人,怎能正常?

    本来,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对子女婚事甚为开明,并不包办,也不讲究什么“门当户对”。他的长子毛岸英,找了个一般的中共烈士之女;次子岸青,娶的是嫂子之妹;大女儿李敏,与中将孔从洲之子结婚。孔从洲原是西北军将领,1946年起义,不消说,其地位身份与毛主席差得是太远了。

    可是在“五·七干校”中,偏偏有一位二十几岁的姓徐的年轻人,本是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的服务员,东北人,出身农村,文化不高,但生得眉清目秀,机智灵活。徐某性格好动,为人热情,他见李讷终日落落寡合,无人与之交往,便不时邀她打球、聊天,或者一块干点农活什么的。一来二往,两人渐渐熟稔起来。干校的领导和周围的人们,对此虽然也略知一二,但因这两个人地位、性情、思想等方面差距太大,所以并不往深处想。他们见李讷平日很孤独,也乐于有个人照顾照顾她,以免她心境不佳,出麻烦事。

    他们是大错特错了。须知,这二人之间差距再大,却也是一对青年男女。他们在井冈山下田园般的“五七干校”的特殊环境中,竟产生了恋情,很快便共坠爱河。等到周围的人们及领导发觉二人“情况有异”时,二人已经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了。

    这下可惊呆了干校当局和中央办公厅的领导。毛泽东与江青的独生女怎么能与一个工农出身的“小战士”恋爱?这在他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此事被紧急报告给毛泽东。干校负责人和中央办公厅领导甚至已经自请处分了。对李讷人们不敢怎么样,徐某则被“看”了起来,就等“发落”了。于是,固执、任性的李讷从干校上书给父亲,请求与徐某结婚。

    面对这个局面,毛泽东毕竟有大英雄的气度,毅然在李讷的请示报告上批示同意,并让将报告转江青阅。江青对此事毫无精神准备,心虽不甘,但见“事已至此”,又有毛泽东做主,也只得签字同意。也许,毛泽东在这时想到自己当年以一个农家出身的穷书生,竟能与留洋归来的湘省头号大学者杨怀中先生的“女公子”结婚的往事。不过,现今这位徐某却绝无当年毛泽东所具有的才干文采。

    这样,徐某与李讷于不久后正式结婚,婚礼没怎么声张。如果事情就这么发展下去,此事倒也不失为一段佳话。然而,仅仅几个月后,问题便出现了。

    李讷新婚宴尔几个月后,婚姻就维持不下去了。二人各方面差距是如此之大(恐怕是全中国差距最大的一则婚姻了),怎么形容也不过分,新婚的新鲜感一过,怎能不产生难以克服的困难呢?结果,两人分居,徐某被“保送”入河北省某大专院校学习。李讷已怀有身孕,后生下一个孩子。又过了年把,二人正式离婚。在这个过程中,江青虽也起了一点作用,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李讷自己,是她自己感到这桩婚姻维持不下去的。徐某在大学毕业后,便复员回东北老家去了。其后,虽然也有热心人想为她介绍对象,但均未成功。

    1974—1975年,李讷的地位不断上升,先后担任了中共平谷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书记(书记处书记之一)。无奈,李讷由于婚姻受挫,精神不佳,的确难以承担重任。对此现实,毛泽东终于也以悲哀的心情接受了。

    1976年10月之后,李讷虽不担任市委书记职务了,身体状况仍无起色,精神更为不佳。李讷被中央办公厅安排在北京西城区的一所独家小院内,与已长大的儿子和一位保姆同住。

    到80年代初,李讷身体好转一些,遂要求工作。她毕竟是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中年知识分子。于是,被安排在中共中央某研究机构的资料室工作。

    李讷的儿子叫李小宇,生得聪明活泼。他小时候常对人称,“我外公是毛主席”。实际上,他也是江青唯一的一个第三代传人。这个孩子的存在及成长,给苦闷中的李讷增添了许多欢乐。他的父亲(徐某)在离婚时尚不知有这孩子,后来才知晓。他已在老家再婚,并赴京看望过自己的儿子,其情其景,外人就难以尽述了。

    直到1985年左右,李讷才正式再婚,对方是一位姓王的军队副师职干部,原系南方某军分区副司令员,妻子亡故,已有儿、孙。两人结婚时,李讷已四十多岁,王某已年过五十,倒也合适般配。王某被组织上调到北京,退出现役。结婚后,李讷基本上不上班了。在江青生前,李讷作为江青唯一的成年直系亲属,获准每两周赴京郊秦城监狱探视江青一次。据说,她每次探母归来,总要郁郁不乐一两天才恢复常态。

    李讷身高体胖,从背后看颇有毛泽东遗风,面目又酷似江青,常戴眼镜,待人和气,举止稳重,不多讲话,倒是应验了毛泽东给起名的“讷”字。

    (小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