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的生活:星云大师讲《心经》-自在最难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下卷将《般若心经》经文分段阐述。星云大师通过一个又一个事理、一则又一则故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奥义,若能体会并活用,胜过世间一切法宝。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至于“观世音菩萨”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名称,属于意译;“观自在菩萨”则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是直译。所以,不论“观自在”或“观世音”,都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叫作观自在,“观自在”用白话文说就是:你观照自己在不在?看看自己现在在不在?一般说来,往往人是在了,可是心不在。或许有人说:“我的心在。”但究竟是什么心在呢?往往是妄想心。

    观自在就是要观境自在、观照自在、观用自在。

    所谓“观境自在”,就是用般若观照自己的世界圆通无碍。

    所谓“观照自在”,就是观照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离一切障碍,一切明明了了,证得实相。

    所谓“观用自在”,就是观照自己的用,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从体起用,可以神化自在。

    人最可怜之处就是不自在,一般人都没有为自己而生活,都是在为别人生活。我想要你欢喜,就说:你好美丽、那件衣服很好看、头发那么漂亮、高跟鞋样式好新。其实,衣服很好看,与他何关?高跟鞋样式新,又关他何事?但他却因此而高兴万分。我若想要他不欢喜,那么说他几句坏话,骂他一下,他马上就不欢喜了。我们要他欢喜就欢喜,要他烦恼就烦恼,那么他究竟是为谁而生活?不过是给人牵着鼻子走,人家要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罢了。

    还有,环境可以改变我们,人事可以改变我们,物质可以改变我们,语言可以改变我们,这个世上,改变我们、改造我们的外在力量太强了!自己似乎是不存在的,东风吹也倒,西风吹也倒,人家说我好话我就欢喜,说我坏话我就苦恼,这样的人生很悲哀。

    所以,我们讲“观自在”,如果你觉得自己“在”,那么你自己就有了力量,别人舆论的好好坏坏,种种的闲话或好话,又与“我”何干?

    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两个人都打坐,苏东坡修行比不上佛印禅师,心里一直不服气。有这么一天,他在打坐的时候就说:“禅师,禅师,你看一看我,我坐在这里的样子像什么?”佛印禅师一看,说:“像尊佛。”苏东坡好开心:“今天很好,禅师终于称赞我像佛。”

    佛印禅师并没有因此放过与他论道的机会:“大学士,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样子啊?”这时候,苏东坡心想:“逮到机会了,平常给你欺侮,今天终于可以报复你一下了!”于是他说:“你像什么样子啊?你像一堆牛粪。”牛粪堆成一坨,就像一个人打坐的样子。佛印禅师听了,还是一样很高兴地坐在那里。

    苏东坡兴奋极了,觉得终于赢了佛印禅师一回。他的妹妹问:“哥哥,你赢了什么?”“禅师说我像佛,我说他像牛粪。”妹妹一听,说道:“哥哥,你已经输了。”“我怎么输了?”“因为禅师的心中是佛,他看你就是佛;你心中是牛粪,你看他就是牛粪啊!”苏东坡一听:“完了,今天又输了。”

    好与坏并非在嘴上搬弄的,要有实际功夫。你自己在,你肯定了自己,就有真功夫;你不能肯定自己,要通过外在来肯定,要用别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要用别人的荣耀作为自己的荣耀,甚至狐假虎威,那些都是虚假的。

    我们要观照自在,要用般若把自己的佛性之光观照出来。

    日本有一位很有名的白隐禅师,有一户人家拜他做师父,对他极为恭敬。

    主人家的小姐跟外面的一个青年谈恋爱,怀孕了,爸爸知道之后,气急败坏地追问孩子的父亲是谁,女儿不敢讲,怕一说出来,男朋友会被父亲活活打死。后来被逼急了,女儿想到父亲平日那么相信白隐禅师,于是就说:“小孩是白隐禅师的。”

    爸爸一听,心里顿时天崩地裂:“白隐禅师,我平常把你当成佛祖一般地信任,你怎么可以做出这种坏事?”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去打了禅师一顿,白隐禅师一句话都不讲。最后女儿生下小孩,做父亲的就把外孙抱到寺院里,朝白隐禅师一掼:“这是你的孽种,给你!”白隐禅师一句话都没说,就把他收养了下来。

    为了养活孩子,白隐禅师只好四处去化缘奶水。走在路上,不断地有人骂他是坏和尚、野和尚,甚至连小孩子都在后面用砖头丢他。他却很能够忍辱,就这样,慢慢地把小孩带大了。

    过了几年,跟主人家女儿私通的年轻人回来了,他问:“我们的小孩呢?”女孩说:“我们的小孩,我还能把他留下吗?我只好说是白隐禅师的。”那个年轻人也是白隐禅师的徒弟,一听她这么说,忙喊:“糟糕,糟糕!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他是我们的师父,你怎么这样害他呢?我要去向你父亲自首。”

    这个爸爸一听:“唉!你们这两个畜生,误了事情,误了事情啊,怎么办呢?”一家人跑到白隐禅师那里去忏悔:“师父,我们对不起你!”白隐禅师回答:“为什么对不起我?”这个爸爸说:“那个小孩不是你的,是我们的。”“是你们的,你就抱回去吧。”禅师一点不高兴的样子都没有,一点气都没有生。“你说是我的,就是我的;你说是你的,你就抱回去吧!”由此观之,白隐禅师真是伟大。

    所谓“观自在”,能有自己的自在,不需要别人给予自在,他人的毁谤、赞美也都跟我不相干,这种修养要通过般若智慧才能养成,否则谈何容易!

    所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能照见五蕴皆空,离开一切苦厄,对于我们的生活何其重要!

    说到“观自在菩萨”,我们必须先了解“菩萨”。

    常有人以为菩萨一定都是神通自在、飞行去来、神通变化的,其实菩萨的意思不是这样。菩萨在印度话叫“菩提萨埵”,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一、大道心众生,二、觉有情。

    所谓“大道心众生”,人人都有份,只要是发大道心者,就可以称做菩萨。只要是觉悟的有情,就可以称做菩萨。

    过去有一个出家人问惟宽禅师:“禅师,什么是佛?”

    惟宽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为什么呢?我请示你,你怎么不告诉我?”

    “告诉你,你不会相信的。”

    “禅师,你的话我怎敢不相信呢?”

    “你问我什么是佛?你就是佛。”

    “我就是?我怎么不知道我是佛呢?”

    “因为你有‘我’,所以就不知道了。有我执在,有假我在,那不是真我。”

    “有‘我’在,不能认识佛,不能认识菩萨。那么,禅师,你觉得你是佛,你能够见佛吗?”

    “唉!糟糕,刚才有了一个‘我’,就已经不是佛了,现在又加了一个‘你’,更不是佛。有‘我’有‘你’的分别,就不能见如来。”

    “那么无我无你,我们就是佛了?”

    惟宽禅师说:“无我无你,谁是佛?”

    有我有你,不是菩萨、佛,那么无我无你,谁是菩萨谁是佛呢?菩萨和佛,在离开你我,在不执著、无分别的平等性之上。所以“众生一体”,大家都是菩萨。

    有人会想:“那我可了不起了,想不到才来读个《般若心经》,马上就成菩萨了。”对的,大家都是菩萨,不过和观自在菩萨一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菩萨有五十一个阶位,等于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的学生都称作学生,但是幼儿园学生和研究院学生一比,程度却是差了一大截。同样的,观自在菩萨就好比是研究院的研究生,而我们则还是幼儿园的学生,是初学菩萨。

    在佛教里,自称菩萨的人很多,例如太虚大师有一首诗说:“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你说我太虚是比丘,惭愧不敢当。为什么?比丘戒,我虽严持了,但是并不圆满,所以我不敢自称比丘。而说我是佛吗?更不敢当,我还没有成佛。那怎么办?“但愿称我为菩萨”,我已经发菩萨心,已经发菩提心,我已经是大道心众生,我已经是觉有情,所以你们可以称我为菩萨。因此,人们常称太虚大师为太虚菩萨。在汐止,慈航法师也自称菩萨,他写信给人都自称“慈氏菩萨”,表示直下承担发心发愿。

    菩萨不是静静地供着给人礼拜的,菩萨是活泼泼地为人间服务,为人间布施欢喜,为人间勤劳工作的行者。

    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菩萨像什么呢?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菩萨就像天上的一弯明月,哪里有水,它就在哪里映现。天上有月亮,河里面就有月亮;天上有月亮,盆里面也有月亮;天上有月亮,茶杯里面也有月亮。月亮是不偏心的,只要水清净,里面就能映现出月亮。同样的,只要我们众生的心里清净,菩萨就会在我们心里现起。所以,我们要想做菩萨,就要从清净自性、平等自性,从去除自私的心做起。

    讲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好像读书,读到正有趣味的时候,我们会希望“你们不要叫我吃饭”;写文章,写到正要紧的时候,就希望“你们不要叫我做别的事情”;事业进行到某一个阶段,进入情况的时候,会说“我没有心管别的事”。可以说,我们都进入到某一种境界了。

    观自在菩萨的修行与成就,到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表示他已经完成自己,修行完成了。也就是说,他的般若智慧已经达到“般若波罗蜜多”了。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呢?就是在行持般若最得力的时候;就是由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再证入实相般若的时候;就是寂照不二的时候。

    寂,是不动,如如不动;照,是功用,等于镜子,它虽没有分别心,可是朝这里一摆,人的整个面孔都会在镜里现前。就好比天上的月亮,它没有分别心,所以江、海、河、溪、盆里都会有月亮映现出来。

    佛陀有一个名号称为“如来”,“如”是不动,“来”是动,从不动而动,而能教化世间,所以叫“如来”。我们要想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由心来运作,倘若紧张、着急,就为外境所动;菩萨度众生,是如如不动而来游戏人间、教化人间了。

    观自在菩萨在静谧的般若智慧里,能同时运用般若智慧教化世间,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寂照不二的时刻,是一个自在无碍的时候;不同于凡夫,说到度众生,就感到好麻烦、好障碍,菩萨则能观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能所双亡”——没有我是能度众生的菩萨,没有你是我所度的众生。

    佛教有两个重要名词,我们要特别注意,就是“能”和“所”。我“能”讲经,你们是“所”听的人;我“能”喝茶,茶为我“所”喝;我“能”穿衣服,衣服为我“所”穿;我“能”吃饭,饭为我“所”吃。“能”是做的主动,“所”是被动。菩萨能所双亡,把主宾的对待关系忘记了,把“我”、“你”忘记了,把本体、现象忘记了,所以本体和现象融为一体。

    能所双亡,净秽不分,能观察的智慧与所观察的境界便融而为一了,就是所谓实相般若现前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是菩萨修行到功行圆满的时候。

    什么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时候。这两句话在《般若心经》里是非常重要的。

    讲到“照见五蕴皆空”,先解释“五蕴”,再解释“空”。

    “五蕴”是什么?五蕴就是“我”的代名词。比方我们说张三先生、李四先生,在文学里面有时候就用“其”来代表,例如“其人好善良”、“其人古怪”。又例如“他”、“那个”也是代名词,“把那个拿给我”,如果那是个茶杯,那么,“那个”就是茶杯的代名词。

    五蕴就是“我”,“我”称五蕴。“我”为什么叫作“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那么“我”就是由五个东西积聚而成的。“我”是由这五样东西积聚的:色、受、想、行、识。

    “色”就是我们身体上物质的部分,比方头发、皮、肉、骨头、指甲。《般若心经》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就是物质的意思,不能把它当成红、黄、蓝、白、黑等颜色的意思。

    “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作用。识,就是我们精神的主体、我们的心。识,是认识、辨别。我有眼识,我就认识张三、李四、高楼、平地;我有耳识,就能辨别声音好不好听;鼻子有识,就能分别香臭;舌头有识,就能知道咸淡;身体有识,就能感触舒服或不舒服、好硬或好软;心也是识,心能分别过去、现在、未来,种种思想。是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识,就叫作“六识”。

    精神的心和物质的色,结合起来才成为一个人。如果人没有物质的身体,没有头发、骨头、皮肉,精神怎么表现呢?又如果这个肉体没有了精神,也就变成行尸走肉了。人为什么死?就是没有心了,心离开身体了,如同一个人住的房子坏了,他就必须要搬家了。

    那么当物质和心识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三种精神的作用。

    一为“受”,身心能感受到好苦、好乐等。甚至人家问我们:“这时候感到怎么样?”我们说:“我现在感受到不怎么样。”这种无所谓也是一种感受。

    二为“想”,也就是思想、了别。有了思想就会发动行为、力量,就想到去做。

    三是“行”,行为。一有了“想”以后,就想到要“造作”,想要做些什么。

    物质的色和心的识合起来,有了受、想、行的作用。那么把色、受、想、行、识合起来,也就是“我”。

    平常我们说人是由四大五蕴和合而成。“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地大,如身上的骨头,是坚硬性;水大,如流汗、吐痰、大小便溺,是潮湿性;火大,就是身体的温度,是温暖性;风,就是呼吸,它是流动性。如果这四大种的物质条件不和,我们就会有毛病了。

    四大就是五蕴中的色蕴。人是四大种条件、元素和合而成的。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四大种。例如我们住的房子,当中的钢筋、水泥,不就是地大吗?水泥要加水才有黏性,不是水大吗?钢铁要经过火炼才会坚固,不是火大吗?房子要通风才不易损坏,不就是风大吗?

    又例如一朵花的生长也需要四大种:要土壤,就是地大;要浇水,就是水大;要在有阳光的地方种植,就是火大;要空气流通的地方,就是风大。假如没有土壤,没有水,没有阳光,没有空气,花就不能成长。

    世间的一切都是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每一个东西里面都有地水火风,每一大里面又有四大,例如一个地大里就有水火风,一个风大里面就有地水火。

    我们吃的冰棒也有地水火风:地大,很硬;水大,冰是由水凝结而成;还有火大。或有人问:冰棒这么冰,怎么会有火?我们要知道,水在零度时结冰,但是除了零度,还有零下十度、零下二十度、零下三十度,可见得冰里面也有温度不同。

    有一次,来了一个叫欧伯的台风,由宜兰登陆。台风一结束,我到宜兰去关心,结果发现有一个山头的草统统都枯黄了。我觉得奇怪:就是把草割下来,也要明天后天它才会黄,为什么台风一走,它就黄了呢?这就是风中有火。一九七七年在高雄登陆的赛洛玛台风也是一样,佛光山上的树木经过风吹以后,统统都枯黄了,那也是因为风里的热度所引起。

    地水火是物质,那么风怎么是物质呢?茶杯是物质,因为我们拿得到;人、房子是物质,因为我们看得到。但是风我们看不到,怎么会是物质呢?风是物质。赛洛玛台风来的时候,我在这里,你在那里,双方都看不到彼此。风吹来时,灰蒙蒙一片,如同起雾般,对面不见人,这时候我们用肉眼就能看到风的“厚度”。平常的风我们是看不到,不过它有阻碍的力量,比方风很大的时候,会把人吹倒。所以风也是物质。

    有一次佛印禅师讲经,已经开始讲了,苏东坡才姗姗而来。佛印禅师一看:“学士,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已经没有你的座位了。”大家都坐满了,你还能坐到哪里去呢?

    苏东坡就说:“何不假借和尚的四大五蕴之身为座?”意思是说:没有座位,那我就坐到你的身上去。佛印禅师说:“好!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回答得出来,我就把身体让给你坐;你如果回答不出来,我们有一个交换的条件,就是你为官的玉带要送给我做纪念。”

    苏东坡说:“好的,公平!你问吧。”佛印禅师就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依何而坐?”我们平常讲四大,四大是空的,五蕴也是假的,五蕴和合,一分散就没有了。“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依何而坐?空了,能坐在哪里?没有了,又要坐在哪里?由于苏东坡回答不出来,所以他的玉带到现在还留在镇江金山寺里。

    所谓“五蕴皆空”,“五蕴”怎么“空”法呢?

    佛教里的“空”,并非一般认为的“没有”。有的人说“我没有钱了,四大皆空”,“我不喝酒了,不要女人了,我四大皆空”,“空空如也,我没有了,我空了”,这些都是不了解四大皆空的意思。社会上误把四大皆空看成酒色财气的空,但是佛教讲的四大不是酒色财气,是地水火风。

    一般人讲“空”,以为我没有了,人死了,就是“空”了,那不是“空”,那还是“有”。有什么?有个“空”。我们要知道,佛教讲的“真空”是不离开“有”的,并不是人死了才空,人活着就是空。

    例如这个房子,我说房子是空,空是它的实相,那么它本来的样子是什么?它本来的样子不就是木材、水泥、钢筋?只是我们不能认识它本来的样子,不能认识一个和合的假体。它本来的样子是什么?它本来的样子是众多条件组合的,是众缘所成的。

    你若认识因缘,就已经快要认识空了。

    我们人也是众缘所成,要有父亲、母亲、色的本体等因缘聚合了,才能成就“我”这个人。因缘聚合才能存在,因缘不聚合就不能存在。因缘存在是什么意思?就是“空”。空,不是没有了以后才空,空是“有”的时候就是空。“空”才能“有”,不“空”就不能“有”。

    佛教的“空”不破坏“有”。举例说,假如没有一个空间,我们怎么坐下来读《般若心经》?因此,要有“空”,有这个空间,才有我们的存在,才能有这个阅读的进行。

    又譬如,如果我们的皮夹不空,没有空间,钱要放在哪里?东西要放在哪里?因此,钱、东西是因为有这个空间才能存在。

    人也是因为有空才能存在,鼻子要空、耳朵要空、眼睛要空、肠胃要空、毛孔要空,如果都不空,鼻子不空,嘴也不空,也就活不下去了。

    有空才能存在。我要想喝茶,茶杯必须要有空间,才能装茶,倘若茶杯没有空间,这个茶要放在哪里呢?

    佛教不是否定世间,不是否定“有”。佛教讲世间的“有”要透过般若的空慧来认识,没有透过般若、空的智慧来认识“有”,那个“有”便是假的、虚妄的。

    空是什么样子?大家都学过代数,代数里面有个英文字叫X,这个X就是空。X怎么会是空?因为X在数学里叫“未知数”。这个X,三也是X,八也是X,甚至千万都是X。“空”也是一样,茶杯里面是空,教室里面是空,台湾是空,世界也是空,整个宇宙虚空都是一个空。不管它是大的、小的,空的意义是一样的。我们能说X是没有吗?X不是没有。

    又如“0”,是个空。“0”是没有,圆圆的一个,当然是空。真的是空吗?我把“0”摆在“100”的后面,这个“0”是多少?“1000”。摆在“10000”的后面,就是“100000”。你们说这个“0”怎么样?空不空?并不空!所以,空不是没有,空很大、很多。空是什么?就像思想的无限意,无限的东西就叫作“空”。

    佛教徒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字,是万德洪名,这里面有无限的功德。因此,无限功德的阿弥陀佛,和“空”一样具有无限意。

    看到你来了,“阿弥陀佛”;

    你要把一样东西送给我,“阿弥陀佛”,谢谢;

    打你一个耳光,哎哟!好痛噢!“阿弥陀佛”;

    你摔了一跤,我看了不忍心,“阿弥陀佛”;

    妈妈打小孩,小孩哇哇叫,“阿弥陀佛”;

    这个世间好苦哦!“阿弥陀佛”;

    你完成了一件事,恭喜你,“阿弥陀佛”;

    你要走了,再见,“阿弥陀佛”。

    吃饭了吗?来吃饭,阿弥陀佛;我没有时间陪你,你随意地走走看看,阿弥陀佛;你不坐了,要走了,阿弥陀佛。我不知道你姓什么叫什么,好讲话吗?好讲话。见他来了,说声阿弥陀佛,起恭敬心,把他当成阿弥陀佛。

    这一句“阿弥陀佛”,什么时候都可以用,因为“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和“空”一样是无限的意思。假如你的名字叫张三,人家喊你:“张三!”张三是什么?这个“张三”与自己不见得有必然关系,但是,对你一声“阿弥陀佛”,你也就像阿弥陀佛一样,就让自己与空义相印、与空义相合了。

    透过般若才能认识空。什么是空?不二法门叫作空。《维摩诘经》里的不二法门很微妙。

    维摩居士称病,佛陀派代表去探望。最初要派舍利弗去,舍利弗说我不去,他说:“那位老维摩居士,我讲话讲不过他,我不要去!”派目犍连去,他也不要去:“老维摩很难缠!”派这个不去,派那个也不去,后来就派菩萨去,但是这个菩萨也不去,那个菩萨也不去。这怎么办?

    最后佛陀问:“文殊菩萨你去好吗?”他说:“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意思就是维摩居士很难应付。“不过我要承奉佛旨,既然佛指示要我去,那我就去。”文殊菩萨一说要去,许多声闻罗汉与其他菩萨也都要去,就这样,几万人浩浩荡荡地前往。

    维摩居士住的丈室这么小,几万人怎么进得去?经里就讲到“不二法门”,小和大是不二的。佛教里有两句话,“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山那么大,藏一个芥子,理所当然,不用解释;但是芥子里面,也就是一颗小菜种里藏有须弥山,这却不合一般认知事实。

    我记得有一次佛光山举行夏令营的时候,我对参加夏令营的同学说,你们来研究佛学,要从佛光山的一沙一石里去看见三千大千世界,要从这个地方的出家人的袈裟一角去见到诸佛菩萨的庄严。为什么?因为不二法门,就是大小一如:你我不分别,肮脏干净不二,多和少也是不二。

    举个例子来说“一”:一粒粉笔灰、一个台北市、一个台湾、一个世界、一个虚空,从一粒灰尘到一个虚空,都是“一”,“一”可大可小,是不二法门。

    一粒灰尘是怎么成为一粒灰尘的呢?这一粒灰尘是经由人类采矿,再以火烧炼,利用种种工具才把它做成粉笔。那么,做粉笔的这个人,他要穿衣吃饭,才有力气来做粉笔。他身上穿的衣,是工人织成的布;他所吃的饭,是农人种田而有。田里的稻谷又是怎么会有收成的呢?要阳光、雨露、和风。整个宇宙的力量集中,它才成为一个粉笔灰。粉笔灰很小,却是集宇宙的力量而成。所以,万法归一,宇宙万有的本体就是一,是不二的。

    人常常有分别心,不过,也有好多禅师心中没有分别。有一个故事,赵州禅师向他的徒弟文远禅师开玩笑说:“我们今天来比赛,哪个人赢了,就吃这一块饼。”徒弟想:跟师父比什么呢?“好吧!师父你说要怎么个比赛法?”

    “我们来比赛,谁把自己说得最肮脏最无用,那个人就赢了。”

    文远禅师说:“师父你先说。”

    赵州禅师就说:“我是一头驴子。”

    文远禅师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说:“我是屁股里解出来的大便。”

    文远禅师:“我是大便里面的蛆。”

    赵州禅师一听,你是大便里面的蛆,这太肮脏、太渺小了,我找不到东西再比了。于是他就问:“你说你是大便里的蛆,那你这个蛆在大便里面做什么呢?”

    文远禅师说:“我在里面乘凉。”

    文远禅师在大便里乘凉,我们能吗?禅者净秽不二,干净、肮脏没有分别。大小便在我们认为是肮脏的,在他看来却是再清净不过的,所以这个世上都是分别心在分别净秽。比方说水,在唯识家讲“一水四见”,人看水是水,鱼看水是它的宫殿、它的房子,饿鬼看水是脓血,天人看水是琉璃。同样是水,众生业识分别的结果却不一样。众生的业识虽然不一样,但是若能藉由心识的力量,转识成智成般若,就统统一样了。

    回到《维摩经》里,老维摩的丈室怎么能拥进那么多人?由于他的神通自在,虽是丈室,也能令其大如虚空,因此大家就都进得去了。大家进去以后,舍利弗就打了一个妄想:“今天这么多的大菩萨、大罗汉都来了,维摩居士怎么都没有摆出凳子给大家坐呢?”

    这个心一动,维摩居士就问了:“仁者舍利弗!你们大家来这里,是为法而来,还是为床座而来?”你们是为座位而来呢?还是为听我说法而来的?舍利弗听了觉得不好意思,赶紧说:“大士!我们是为法而来,不是为床座而来的。”

    老维摩居士虽然嘴上这么说,不过还是显了一个神通,将东方世界里八万四千张琉璃宝座都运到丈室里来。每一个宝座都有几万尺的高度,那许多菩萨屁股一晃,统统都坐上去了,而舍利弗想坐,却怎么也爬不上去。维摩居士说:“舍利弗!你刚才要求有座位的,现在座位来了,你怎么不坐呢?”舍利弗说:“大士!我坐不上去。”“为什么坐不上去?你们小乘行人有分别心,有大小的障碍,有你我的障碍,你现在向佛陀顶礼,仗着佛力就可以上座了。”那许多罗汉向佛礼拜后,藉着佛力一个个都升上宝座了。

    这时候有一个天女在那儿走来走去,舍利弗一看,心想,这么一个庄严的道场,一个女孩在这里走来走去的,很难看。天女知道了,很不高兴,显了一个神通,把舍利弗一变变成一个天女。舍利弗一看:“哎哟!我怎么变成女人了?”天女就说:“我告诉你,我本来不是女人,而现女人身,等于你舍利弗本来不是女人,而现在现女人身。佛性平等,无男无女,你何必在这儿打妄想,分别这样那样做什么呢?”

    我们可以说,舍利弗是小乘行者,他的内心世界里有大小的世界,有你我的世界。“有”,就有很多的世界,不是不二法门。而菩萨已经悟到般若空,空里只有一个世界,虚空虽只有一个,里面却森罗万象。

    空是什么?虚空就是空,空是万有之本,是万物之源;空是法性,是诸法的自性。《大智度论》说空有十八种。我们讲的“空而不空”,还要用空来破空;空空,空掉你的空。空到最后是什么?毕竟空。毕竟空是什么空?那是不可说的境界。

    或有人问:“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那么,般若像什么?”般若像大火炬,能烧掉妄想的、自私的、烦恼的我,般若的智慧能把我们的虚妄心统统都去掉。

    空是什么?我们不要怕“空”,若懂得空,虚妄的世界毁灭,真实的世界也就会生起。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般若研究空呢?为的就是把我们的虚妄、迷执、错误、邪见、执著统统毁灭,让真实的世界、我们的不二法门、我们的本来面貌、我们的自性都得以显现出来。

    什么是空?

    一、世间没有不变的东西

    世间有不变的东西吗?人在变,用的东西也在变。我们看这桌子有没有变?“没有变!我们昨天读经,用的是这张桌子;今天来读经,用的也是这张桌子。”用肉眼看是看不到的,要用法眼用真理之眼来看,就会看到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所谓“成住坏空”、“生住异灭”——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从变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空。

    二、世间没有独自存在的东西

    世间的一切,没有独自存在的,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依存就是空。你说我可以独自存在,我不要朋友,我不要其他人,就关在一间房子里面。但是冬天到了,你不穿棉衣能度过吗?每日三餐,你没有东西吃怎么办?经年累月没有房子住,你住在哪里?

    世上战争不断,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想想,战争的最后是什么?战争的结果,我打倒你,你打倒我,打到世界上的人统统都毁灭了,只剩下两个人;只剩两个人,还要不要打?还要打。我怕你威胁我,所以要把你打死;打到剩下我一个人,竖起了旗子,就代表我胜利了。

    胜利的结果是什么?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电影电视看,没有冷气机用——这样的世界好吗?

    人们不懂得佛法,所以才有争夺有战争,若是懂得佛法,认识空,就会想:我的存在,是因为有大家的存在,所以我要感谢你们,让我好过日子。例如,感谢农夫,让我有饭吃;感谢工人,让我有衣服穿;感谢司机,让我有车子坐;感谢空,让大家存在。空就是众缘和合存在的意思,我们对社会对人间因了解空,所以要带着无限的感恩。

    怎么样才能看到空?

    一、从相续假上看空

    我们现在从另一个角度,从相续假上来看空。世间一切都是相续的,祖父母生父母,父母生我们,我们又生儿女,儿女又生孙子,相续不断。一根木材烧完了,再添一根木材,相续不断。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世间一切不停地在变化,都是相续的,这就是空义。

    二、从循环假上看空

    什么叫循环假呢?所谓因果,因种下去收果,果之后又成因,因又成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循环不已。

    有一个出家人,人家家里办喜事,他走到门口一看,说:“世间好可怕!”人家结婚怎么会可怕呢?因为他证到神通,看到了这家人之间的三世因果,所以感受到因果的可怕。因果有什么可怕?原来今天是“孙子娶祖母,牛羊席上坐”:今天所宴请的客人都是过去宰杀的牛羊,今世成为亲朋好友;今天结婚的新人,是孙子娶他去世的祖母。当他用天眼用神通看到这一切时,感到可怕。所以说,空没有定义,空是变化、循环的。

    三、从和合假看空

    什么叫作和合假呢?人就是个和合假,把我们的皮肤摆在这边,把我们的骨头摆在那边,把我们的肉摆到另一个地方,那么人到哪里去了?人没有了。所以,人是一个和合的假体。

    我们兴建一间房子,把水泥摆在一边,把石子摆在一边,把钢筋摆在一边,那么房子在哪里?房子是一个和合的假体。从假里,也可以渐渐体会到空。

    四、从相对假来看空

    举个例子,一个男人,年轻的时候是爸爸的儿子,但是几年后,他生了儿子,也做了爸爸。所以,爸爸或儿子之称是相对待的,是假的。

    有个祖父很欢喜自己的小孙子,但是有一次看到小孙子调皮,给了他一个耳光。在一旁的儿子看了却很生气,于是他也给自己赏了一个耳光。这个祖父看了就问:“你怎么打自己呢?”他的儿子就说:“你打我的儿子,我也要打你的儿子。”由于他不认识“相对假”,所以有这样的举动。

    又譬如,有一个人跟我说:“师父!你不要在户外讲经,你到室内来。”在他的认知里,这个地方是外面,那个地方才是里面。如果我现在对着门口那边的人说:“你们不要在外面听经,到里面来。”那么我这里就又变成里面了。其实,哪里有里面,哪里有外面呢?里外是对待的,是相对的分别。

    五、从相状假来看空

    什么是相状?例如灯的相状就是光明。我们坐着读书,或许嫌灯光不够亮,抄笔记好困难,但是如果有小偷来了,他就嫌这个灯光太亮了。清风明月,对于赏玩的人来说是美丽的景色,可是小偷看到月亮,却要讨厌它了。所以每个人对于相状的感受不一样,相状是假的,只是我们的分别心在造作罢了。

    六、从名词假来看空

    名词是假的。我们称呼别人都是“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也早就听得很自然;假如当初人不叫人,而叫狗,成了“各位狗先生”、“各位狗女士”,那么我们现在听来也会觉得很自然。但是流传至今,这个名词已经定型,我们现在若叫人“各位狗”、“各位牛”、“各位马”,双方可能就打起架来了。

    人从母亲怀胎十月,生下来以后,若是女孩子,就叫女婴;渐渐地长大了,就叫作女童;再大些,叫作女学生;再大一点,就叫作小姐;更大些,就叫作太太、妈妈,甚至老太婆。那么哪一个才是我们呢?究竟女童是我们?小姐、女学生是我们?还是太太、妈妈、老太婆是我们?其实,哪一个是我们,都是随着时间流动,使得名词产生变化。假如是个年轻的小姐,你说她像老太婆,她会很生气;假如是一位老太婆,你说她像小姐,她会说你在讽刺她,她也不高兴;没有结婚的女人,你喊她欧巴桑,她当然心生不悦。

    其实名词假,我们不必在上面计较。认识空的人,不会去计较,不觉得那是一回事。空中无一物,空里面没有东西,那么空里面还会有婴儿、男人、女人的分别吗?空里面还有相对、相续吗?空里面是本来面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七、从认识假里看空

    有人看到外面下雨,心想:“讨厌!又在下雨。”为什么讨厌?因为没带伞,走路不方便。但是对种田的人来说,下雨很好。为什么好?花草不用浇水,禾苗也不需浇水了。

    你说好,他说不好,所以每个人的认知是没有统一标准的。“这个人好可爱,我好欢喜。”“莫名其妙!你怎会欢喜这个人?难看死了。”你说她难看,但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他还是把对方当成宝贝。所以美丑是没有标准的。

    美丑没有标准,好坏也没有标准。在空里面没有好坏,也没有善恶。所以,用无分别的心,把本来的样子显现出来,就是空。

    什么是空?缘起性空。《般若心经》里说“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照见我是空的,照见我是没有的,用简短的字来说就是“无我”。

    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的罗斯福总统问太虚大师:“请问太虚大师对世界和平有什么意见?怎么样才能获得和平?佛教对此有什么看法?”于是太虚大师拍了一个电报去,上面没有长篇累牍,只说:要和平,就要“无我”。

    为什么会有战争?因为有我,所以才有战争。我是自私的,我是执著的,我是无明的,我和人是有隔阂的,因此就会引起战争。只有无我,才能成就大我。

    无我并不是说我要自杀、我死了、我不要一切,那不叫无我,那还是执著有一个我。无我是心的自性般若空智。

    至于“六波罗蜜”,怎么样才能行六波罗蜜?要无我才能行六波罗蜜,有我就不能行六波罗蜜。我在数十年前提倡一个观念,这也是我自己的人生观: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什么叫出世的精神?就是空,就是无我。什么叫入世的事业?就是有,从空性上有,空中生妙有。比方说,佛光山原本是个荒地,什么都没有,是空的,但由于“空”,真空里面就能显现妙有,倘若没有“空”就不能现出“有”了。

    佛法的特色就是空中生妙有,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可是,我们往往把空和有斩成两段,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我说:“这里没有桌子!”各位一定说:“你打妄语,怎么会没有桌子呢?明明是有桌子。”但是我要告诉各位,“这里没有桌子”这句话是没有错的。你讲的“有桌子”是假有,我讲的“没有桌子”是真空。怎么会没有桌子呢?因为桌子不是桌子,桌子是个假相,它的真相应该是木材,木材的真相是树,是种子,是土壤、日光、空气。所以,它只是因缘,哪里是个桌子!你怎么能认假为真呢?假相是假有,真空是真有,是我们硬把空和有分开来,以至于空的不有,有的不空。

    空,是“空”中有“有”,“有”中有“空”,我们不要把空与有分开。举一个禅宗的公案,我们就会明白了。

    有一位居士问智藏禅师:“禅师,请问有没有天堂地狱?”“有。”

    “有没有佛菩萨?”“有。”

    “有没有因果报应?”“有。”

    不管他问什么问题,智藏禅师都说:“有啊!有啊!”

    于是,这位居士就说:“会不会是禅师你说错了?”

    “我怎么会说错呢?”

    “我从径山禅师那儿听的并不是这样的说法。”

    “径山禅师怎样说法?”

    “他都跟我讲无呀!我问他有没有天堂地狱,他说无;有没有佛菩萨,他说无;有没有因果报应,他说无。他说的都和你不一样。”

    智藏禅师说:“哦!原来是这样。我来问你,你有老婆没有?”“有。”

    “你有房屋没有?”“有。”

    “有没有田地?”“有。”

    “所以喽,径山禅师跟我讲的不一样,因为径山禅师讲没有,是讲他的世界。径山禅师有老婆吗?没有。径山禅师有没有房屋田地?没有。所以他讲没有。你有老婆,你有儿女,你有田地,所以我要跟你讲有。”

    有和空,乃因个人证悟的世界不一样,在有的世界里面,禅师就跟你讲有,若是在空的世界里面,禅师就跟他说空。其实空和有是分不开的,要能看到它们的不分开,就要“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就是无我了。

    我们为什么会有苦?那是因为有我。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因为人有个“我”的身体,所以就要受苦。如果无我,就不苦了。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就不苦了。

    有一对夫妻,拥有钱财,却没有儿女,这让他们觉得很苦:“我一生拥有这么多钱财,但是现在年纪这么大了,却没有个儿女陪伴,实在太苦了!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啊?为什么人间这么不美满呢?”最后他们看破了,信仰了佛教。他们一直想要找个法师来讲经,却没有人来。有一天不知道打哪里来了个游方和尚,夫妻俩把他当成宝看待,邀请他讲经。这个法师说:“我不会讲经!”他们却说:“法师您太客气了,我们一定要邀请你说法,请您留在家里接受我们的供养。”

    饭菜吃过了,讲台也搭起来,两夫妻请法师上座,他们则跪在下面聆听佛法。法师心想:“当初没有好好学佛法,现在怎么说法呢?”着急得大汗直流,忽然间冒出一句:“苦啊!”意思是他不会讲经,好苦。老夫妻一听,连忙磕头:“哎呀!不错,真的苦。像我们这么有钱却连个儿女都没有,法师讲的真是一点都不错,苦啊!苦啊!”

    法师看他们还跪在那个地方,想该怎么办呢?便说道:“唉!真难。”老夫妻又赶快磕头:“哎呀!一点不错,真难,要想有个儿女好困难。”

    法师再看看这两夫妻还是跪在那个地方,不知如何是好,心想:算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老夫妻跪了很久,抬起头来,看到法师已不在座上,惊呼:“今天佛祖下凡,点化我们人生真苦、真难,我们以后要好好修行啊!”

    苦,是我们学道的增上缘,知道苦才肯学道。佛教说苦不是目的,佛教说苦不是要我们受苦,佛教讲苦是要我们知道苦,要我们进入学道的世界。就像很多人饱经世故,受过很多的苦后,回头是岸,照见五蕴皆空,终于可以度一切苦厄。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尼,叫作优波先那,有一天在山洞里面打坐,被一条毒蛇咬伤。他想:“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于是就叫同道们把长老舍利弗请来,“我要和他讲话。”长老舍利弗请来了,他说:“舍利弗尊者,我被毒蛇咬了,我快要死了,现在没有办法和佛陀告假,请你代我说一声吧!”舍利弗一看,说道:“你气色一点都没有变,人好好的,怎么说是被毒蛇咬了呢?”

    优波先那说:“舍利弗,你跟随佛陀这么久了,难道还不懂佛法吗?毒蛇能咬我的身体,但是它不能咬空。我现在在观空,所以身体虽然被咬了,但是我在空中的思想、空中的境界里,它是不能咬到的,因此我的气色也就没有改变了。”

    了解空的人,对于生死总是谈笑自如。为什么?认识空以后,就知道人是不死的。一般人不认识空,以为死了就空了。认识空的人就知道,空里面有死也有生,有生也有死。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死了就没有,死了还会再生,是不空的。

    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无我怎么能无苦呢?

    举一个例子:西方国家提倡踢足球,往往一场球赛就有十几万人观看,可谓风靡,甚至疯狂。有的人看电视,看到一个球没有踢进去,气得一拳把电视机打坏;有的人看到输球了,就跳楼自杀。比赛的时候,观众经常是看到赢球了就欢喜,看到自己支持的球队胜利了就高兴。

    有这么一个趣谈。欧洲体育之风非常盛行,十几万人在足球场观看足球赛,座位很是拥挤,有一个人边看球边抽香烟,一不留神,烫到了邻座的人的衣服,结果衣服慢慢地烧了起来,那人大叫:“痛啊!”这个人就想:“不得了!是我的香烟烧到别人了。”赶紧就向邻座的人道歉:“对不起!我的香烟烧到你的衣服了。”“不要紧!不要紧!回去再买一件。”意思是说,你不要啰唆了,让我专心看足球吧!这是什么心?无我的心,在他的心里只有球,球重要,我不重要,衣服也不重要,回去再买一件就好。

    但是没想到,衣服上面的火并没有完全熄灭,又延烧到另外一边,一个小姐的头发也烧起来了:“哎哟!头发烧起来了!”这个抽香烟的人赶紧又说:“对不起!对不起!是我的烟引起的。”“没有关系,没有关系!烧了不要紧,回去再买一顶就好了。”她连头发都不要了,觉得只要再买一顶就好。这是什么意思?无我,她要专心看球。

    这些人都不是真的照见五蕴皆空,不过都有相似的无我:衣服烧了不要紧,头发烧了也不要紧,不计较,不打架,不吵嘴,不感到苦。如果没有无我,这还得了吗?他们不就要争吵,甚至打起架来了吗?

    所以,《般若心经》告诉我们“五蕴皆空”的妙用。

    在这个人间,你能有也好,无也好,生也好,死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哪里都好,如是观之,那么你就拥有这美妙的世界,拥有空的世界、空的人生。

    我们对于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人生是苦”是佛教常讲的一句话,而苦有好多种,比方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无量诸苦。

    “二苦”,就是身体上的老病死苦,和心理上的贪嗔痴苦,也就是身苦和心苦。

    另外,还有“三苦”,苦就是我们的感受,有时候我们感受到苦,有时候感受到乐,有时候也有不苦不乐的感受。总之,无论感受是苦的,是乐的,或是不苦不乐的,以佛法来看统统都是苦。

    “苦受”,世间的老病死、贪嗔痴、怨恨、嫉妒、求不得、爱别离,都是苦的感受。

    “苦苦”,人生本来就是苦,再加生活上的苦、感情上的苦、思想上见解上的苦,就成了“苦苦”,苦中之苦。

    有的人觉得很快乐:我年轻貌美,我有钱,有背景,我的家世好,事业好,我一帆风顺,我感到人生很快乐。其实,乐受,在佛教里面还是苦。什么苦?“坏苦”。不管你怎么快乐,这些快乐终有一天会坏。你说你年轻美貌,年轻美貌会消失;你说你感情美满,感情也会有坏去的时候。

    快乐也会消失,快乐也是苦。

    再说“不苦不乐受”。人家赞美你很有修养很有道德,你觉得那没有什么;活到三十岁死或是活到一百岁死,你也都无所谓;有的吃很好,没有的吃也没关系。虽然苦和乐都不能动摇你,但是不苦不乐还是苦,什么苦?“行苦”。不管你如何有道德如何有修养,不管你如何平静如何慈悲,诸行无常,岁月不待人,时间是不会饶过你的,你会有变化的,会有无常的苦。

    所谓“四苦”就是生老病死苦。“八苦”是生老病死苦以外,再加上“求不得苦”,欲望不能满足我们,就会苦,还有“怨憎相会”、“爱别分离”及“五阴炽盛苦”。五蕴皆空的“五蕴”,又叫五阴。阴是盖覆的意思,如同房子的屋顶能遮荫、大树能遮荫。人,有五个东西会把我们的本性真如遮蔽。哪五个东西?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色、受、想、行、识五蕴积聚了以后,就会像炽盛的火焰般燃烧,这个“我”也就要受无常之火燃烧了。

    我们读《释迦传》的时候看到,佛陀从王宫里逃出去后,许多大臣们在后面追赶:“不行!你不能出家,你的父王要把王位交给你,你的姨母在那里叫喊着你的名字,全国人民失去了领袖,都非常哀伤,大家都希望你赶快回去!”

    佛陀怎么说?

    他说:“我告诉各位,当房子失火时,如果我已经逃离了这间房子,你还会再叫我进去吗?我怎么能这么傻呢?无常的宫殿、无常的人生燃烧着我,而我已经离开了无常燃烧的火了,怎么能再回去呢?”

    “你不能出家,王位多么尊荣,国家的财富很多,你可以拥有的权力很大,美女、醇酒很多,快乐是享受不完的,回去吧。”大臣们说。

    释迦牟尼佛回答:“不能!在你们看五欲是很快乐的,但是在我看来,五欲是什么?等于吃下去的东西,我把它吐出来了,你还要叫我把这个东西吃下去,我是吃不下去的。我已经舍弃五欲的生活,尽管你们说有多少人想念我,但我知道,我正是因为有想念、有爱,所以必须去学道。”

    人生等于甲乙两人从两个方向走来,在交会点相会一下,然后就各奔西东。就如俗语所说:“夫妻本为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西东。”色、受、想、行、识就像火焰交织般,因缘散了,一段时期的生命就结束了。所以,人身难得,我们不能对自己的生命马马虎虎!

    我们要想离开苦,就必须知道苦从哪里来?把苦的来源找出来,我们才可以脱苦。

    苦的来源如下:

    一、我与物

    因为我们对于物质的要求不能满足而产生的苦。当我和物质不协调,我对物质的欲望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苦。

    二、我与人

    人与人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苦。人和人的关系不能圆满,若是看到讨厌的人就不高兴,看到不欣赏的人就不欢喜,就要苦了。

    三、我与身心

    与自己的身心不能和合、顺利而有的苦。比方才二十岁、三十岁,肠胃就不好;才五十岁、六十岁,眼睛就看不清,牙齿就咬不动,走路也走不动了等等。身体的衰老逐渐给人带来苦。

    除了身体上的苦,心里想不开也会苦。有时候身体的苦引起了心理的苦,有时候心理的苦也会引起身体的苦。比方说心里有烦恼,吃不下,睡不着,当然就没有力气了,身体也就苦了。身体有病,不论是肠病、胃病、头痛、高血压,为此烦躁、烦恼、忧愁、苦闷,心里也就苦了。身心之苦是互相交织的。当然,我们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能做到心不苦,进而能使身体不苦,这是可以训练的。

    一九五五年,我才二十几岁,有一次在台湾环岛布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拜佛拜下去忽然就起不来了。我心想:以后讲经不能站着讲,那怎么办啊?

    后来到医院,医生一看就说:“你这是严重的关节炎,必须把腿锯断才能保全生命,不然关节炎发作会传染到全身。”大家一听,替我感到紧张。这怎么办啊?以后变成个瘸和尚,说法能,走不能了。不过,我那时候想腿锯断也很好,为什么?我不必奔忙了,可以安心在家看经、念佛,不是更幸福吗?

    当我这样想的时候,顿觉人生有很大的力量;当我心里没有屈服的时候,也影响到我身体的改变。我从那时起,再也没有为这个病痛看过医生,没有打过针,更没有吃过药。可见心能发挥坚强的力量。

    佛光山台北别院的第一任住持慈庄法师,他的父亲是宜兰人,十几年前我请他到高雄帮忙,他忽然晕倒吐血,我们找了医生来看诊。高雄市立医院院长看了之后,看诊包一提,就走了,一句话也没讲。

    我们赶紧又再换一个医生来,那个医生一看便说:“这个人能活着真奇怪,我一生都没有看过!”为什么呢?“他五脏六腑都烂掉了,怎么还能活着呢?”我说:“有没有希望?”他说:“没有希望。不过我们试试看。”

    从那时候起,经过了十几年,慈庄法师的爸爸身体都很好。五脏六腑烂了,为什么精神还是很好、生命品质还是很好?关键就在于精神力!精神力可以带来身体的健康。他后来出家,法名慧和。

    四、我与见

    有的苦,是从内心的思想、见解错误而引起的,因我们对世间错误的认识而生起的。本来没有这一回事的,就因自己妄想、计较、执著而有错误认识。

    这个世间人情是非很多,人们常常因为错看外在的人事关系而造成误会。多年的好朋友,为了一句话,一误会就是几十年,一误会就是吵架收场,不论多少年的感情都不顾。

    多年前有一个乐善好施的银行家,他独身,没有家庭,经常资助孤儿院里的孤儿。其中有一个小女孩,从中学到大学都是这位银行家王经理资助她的。

    女孩大学毕业了,有一天,她跟银行家说:“我要嫁给你!”他说:“不要,我们做善事不是要人家感谢的,我是没有企图的。”女孩说:“我知道,我无以回报,我这一生的成就幸福都是你给的,为了感谢你,我自愿嫁给你。”就这样,他们两个人结婚了。

    虽然是老夫少妻,不过感情很好。有一天,这位银行家王经理的表弟告诉他:“表哥,你怎么让表嫂到外面去工作呢?”

    王经理说:“现代的女性应该要服务社会。”

    “表哥,不瞒你说,我常看到表嫂跟年轻的男子逛公园看电影。”

    “谢谢,没有的事。”

    他心里想:“我太太是自愿嫁给我的,还会有这个问题吗?”他心里一点都没有罣碍。

    又过了几天,朋友请这个太太吃喜酒,原本夫妻两人要一起前往,但是先生说:“我今天下班很累,不想去,你代表我去就好。”太太说道:“好,你就在家里休息,我去了。”

    这个先生在家里闲着没事,翻动着房间里的东西,后来在太太的枕头下发现了一个镜子。就在拿出来的时候,小镜子忽然分开成两面。镜子的后面有一张照片,自己的太太搂着一个俊俏的青年。

    “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我的表弟来跟我讲,我还不相信,现在真的让我亲眼见到了。”他一气之下,拿出酒来喝,愈喝愈烦恼,借酒浇愁愁更愁。

    过了一会儿,他太太回来了,一看便道:“人家请我们喝酒你不去,怎么一个人在家里喝闷酒呢?”他不开口。太太说:“你怎么不讲话呢?不要这样子,时间不早了,休息吧!”

    不论她怎么讲,先生都不开口。太太拿他没有办法:“你不睡觉,我就先睡了!”于是她朝床上一坐,拿起了镜子——小镜子已经让先生又架好了——于是她照照自己,说道:“你怎么不理睬我呢?你看,我这么漂亮,怎么不跟我讲话,你应该欢喜啊,我们这么相爱!”

    这个先生实在听不下去了,往前一把就掐住她的脖子。太太大惊:“为什么?怎么了呢?”这个先生拿起镜子一把摔碎,并把照片取出来给她看。太太看了,嘿嘿地笑起来。先生更为生气:“你这不要脸的贱人,看到如意情人,很欢喜是吧?”一把就将她掐死了。

    太太死了以后,他逢人就说新婚不久,太太暴病而亡。就这么把她埋葬了。

    过了半个月,表弟来了,说道:“表哥,我有一件事情很不安心。”王经理说:“什么事?”表弟说:“表嫂的死是因为我吧?”王经理答:“不是,不是,与你没有关系。”

    表弟说:“我向表哥忏悔,表嫂人很好,我之所以跟你讲那些话,是我想要害她的。因为她太漂亮了,我在追求她,而她却不理睬我,所以我故意在你的面前陷害她。但是我心里一直不安,是不是因为这样子,所以你把她害死了?”

    王经理说:“不是啦,你不要多心,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一点也不懊悔。

    有一天,邮差送来一封信,是寄给他太太的。他想,太太都死了,怎么会有来信?打开一看,信上这样写:“梅,高中女校毕业以后,分别已经五年了,我现在已经是两个小孩的妈妈了,听说你大学毕业也结婚了。你记得吗?我们在毕业的晚会上,演了一出话剧,我演男子,你演小姐,之后我就把当时拍的照片镶在镜子后面送给你,你还保存着吗?我原本预备十年以后才告诉你,让我们回味青年时期的欢喜,感受人生的快乐。但是人生过得太快了,五年变化这么大,假如你还留有那个小镜子,请你打开来看,那里面有一张照片。”

    王经理一看:“天哪,我做了什么!”这就是错误认识的后果。误会有时会造成大不幸,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体谅,相互了解,不要以自己的情绪去决定事情,不要以自己错误的认识贸然决定,造成终身的遗憾。

    五、我与自然

    苦从哪里来?有的是从自然界的灾难,譬如地震、风灾、水灾而来。自然界加之于我们的苦,有时候是我们无法抗拒的。天长地久有时尽,痛苦绵绵无尽期。或许有人说:何必把人生讲得这么可怕呢?我们还是感到很好啊!我以为,是很好,但是这个好、这个快乐却是短暂的。

    佛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个旅人行走在旷野中,忽然间,大象、老虎在后面追赶。这个人不断地奔跑,始终没有地方躲藏。最后,他看到了一口大井,心想:“到井里面去就可以藏身了。”跳下井里后,哎呀!井底有四条毒蛇,这下子不得了,怎么办呢?正好有一根树藤从井口往下垂吊着,于是他抓着这根藤往上爬,却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令他非常恐慌。这时候来了五只蜜蜂,嗡嗡嗡,滴下了五滴蜜,正好就滴到他的口里,甘甜的味道让他忘记了危险。

    这故事意味着什么呢?旅行的人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旷野就是人生;大象、老虎就是来夺取我们生命的“无常”;深井就是生死;四条毒蛇就是四大五蕴;树藤就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无时无刻不紧紧地掌握住我们的生命线;五滴蜜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我们的人生就像吊在井里、攀着一条生命线、享受着五滴蜂蜜而暂时忘记危险的旅人。

    这样的人生,你说怎么不苦呢?

    总之,苦从哪里来?从五蕴来,从“我”来,因为有我才有苦。既然我们知道苦的原因是有我,那么,就要照见五蕴皆空,要无我才能离苦。

    怎么样除苦?科学的发达,能解脱人一部分的痛苦;医学发达,能给人类延年益寿;经济发展,改善大家的生活;政治清明,人人路不拾遗,家家夜不闭户,大家无忧无虑。然而科学、医药、经济、政治虽能解决我们人生一部分的苦,却不能解决我们根本上的苦,不能解决人的烦恼、不满足、忧虑、生死。那么,要怎么样才能真正解决痛苦呢?

    用般若智慧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见解上的力量、思想上的力量、心理上的力量、感情上的力量;有力量就能面对人间,就能无忧无虑。

    有人说,信佛教要死,不信佛教也要死,不信佛教有烦恼痛苦,信佛教还是有烦恼痛苦,那何必要信佛教呢?还是要信仰佛教,因为信佛教是增加自己的力量,力量增大了,虽有生死,但无惧于生死,虽有痛苦,但无惧于痛苦。

    我们看到,有些人没有宗教信仰,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稍微有一点挫折,就觉得不得了了,无法应付,无力支持,最后自暴自弃,或消极自杀。假如能有个宗教信仰,有了力量,就觉得一次失败没关系,还有再来的机会;做错了事,生活潦倒了,没有关系,我还是能应付,因为我有修养,我有信仰。信仰就是力量,信仰会增加力量,不过这种力量也不是凭自己的血气方刚、匹夫之勇——那是支持不久的。

    人要有般若的智慧,才能消灭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根源从欲望而来,只要我把杂染的欲望降到最低,就不苦了;痛苦的根源是从愚痴、邪知、邪见、执著、愚昧来的,那么我不去执著它,就不苦了。我能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般若智慧,明白身体是因缘和合的皮囊,不在妄想、颠倒、自私、执著上花工夫,就不苦了。

    既已点燃般若的火炬,照亮了朗朗乾坤,照亮了人生,那么生死何所惧?照见五蕴皆空,也就能度一切苦厄了。

    人生在世,再多钱,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华厦千间,夜眠八尺,再多钱究竟能用多少?可是往往人不怕钱多,有了一千就想要一万,有了一万就想要十万。这个世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往往愈是没有钱的人愈欢喜布施,愈是有钱的人愈贪心,当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此。为什么说有钱的人贪心呢?因为多,还想要再更多。

    有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收入很高,每天财源滚滚而来,取用不完;但是一回到家,他总觉得不如意,心灵很空虚,看电视就烦躁,听电话就讨厌,虽住在华屋高楼里,却像是活在地狱一般地痛苦。有时候夫妻俩吵架,儿女骄纵不听话,更是令他烦恼不已。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治国有办法,治家却没有办法。例如好多的将相大臣,统理国家很有办法,回家却没办法。或者治家有办法,治自己的心就没办法了。我们这颗心很麻烦,所谓“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心好像盗贼,很难降伏。《金刚经》里也说“如何降伏其心”,可见心不容易降伏。

    有一次,正当这位董事长心里烦闷,觉得很不开心时,来了一个朋友,他说:“你今天怎么又不高兴,又起烦恼了呢?”董事长说:“气人!气人!”朋友问:“什么气人?”

    “你看楼下住在违章建筑里的那一对夫妻,天天都可以听到他们在弹琴唱歌,甚至快乐地跳舞,而我们虽家财万贯,回到家里却觉得苦闷不已。”

    “原来你是因为这样而生气?那么你把一点‘苦’送给他们好了。”

    董事长说:“苦还可以送人啊?”朋友答:“当然可以送给人。”

    “怎么送法?”“你拿二十万元给他们。”

    “那是什么意思?”“你照我的话做就对了!”

    “好,送二十万去。”

    贫穷的小夫妻收到这二十万元,欢喜得不得了。但自此之后,每天到了晚上,他们就心生烦恼:“我们这二十万元怎么办呢?放到抽屉里,不行,抽屉没有锁,小偷一来就偷去了;放在床下面,不安全,万一我们睡着之后,小偷一摸就摸走了。”放这里也不安心,放那里也觉得不安全,两个人就在那里商量、讨论,讨论、商量,天都已经亮了,一整夜都没有睡觉。

    这时候,丈夫警觉:“糟糕!我们上当了。”“上了什么当?”

    “上了富人的当,他把烦恼痛苦丢给我们了。我们本来很快乐的,但是自从他给了我们二十万元以后,都没办法好好睡觉。还是把这烦恼痛苦的二十万还给他,我们不要了!”

    所谓“安贫乐道”,贫穷不一定是苦的,贫穷也有快乐,而富有不一定快乐,富有里面的痛苦更多。人之所以会苦,与我们的欲望、我们的境遇、我们的情执、我们的人际、我们的环境都有关系。如何把许多关系处理得好,要把自己的心治好,用般若的智慧照见我空,照出内在的真心。只要安住在平等的真心里,尽管人间有种种营求、万般波涛,你也能“度一切苦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