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养生智慧-每个身体异动都可能是疾病的警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的身体有其特定的语言。它经常会在我们某个部位发生问题时,向我们发出一些信号,以示警醒。不过,由于认识不足,我们往往对这些“提醒”无动于衷。本章将与您一起揭密这些身体警示的信号,让您有病尽早知道,无病尽早预防。

    脚麻了?后面可能是一串病

    肢脚麻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遇到的症状,如怀孕、不正确睡姿、如厕久了等均可引发。一般情况会在短时间内消除,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一旦手脚麻木后长时间(超过一天)无法缓解,就可能是身体出现了疾病的信号。

    肢体麻木是指肢体对外界的刺激感觉失灵,不知痛痒,搔之不觉的一种皮肤感觉障碍的症状。

    虽然肢体麻木可能只是神经被压迫所造成,但因任何压迫皆可能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害,况且肢体发麻的背后,亦可能潜藏某些严重疾病的警讯。

    肢体麻木的疾病有多种,以神经方面的疾病占大多数,各种疾病所表现的“麻感”也不同,所以若能了解发麻与疾病的相关性,将可作为读者自我诊断的依据。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一”——糖尿病

    糖尿病所引发的慢性合并症包括神经病变,尤其是末梢神经的损害,其症状表现较多样化,有可能是双肢,亦可是单肢,病人会感觉下肢酸麻烧痛和刺痛,严重者就连日常生活皆受影响。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二”——脑血管疾病

    老人手脚发麻多与脑血管硬化密切相关,其中以小中风及高血压引起发麻现象最多。

    所谓“小中风”,又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大脑组织特别是大脑皮质缺血,大脑的感觉和运动中枢发生了功能性障碍,从而导致相应部位的肢体麻木。脑缺血可引起一侧上肢或下肢麻木,或者半身麻木,一般持续几小时至数天,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半身不遂症,甚至危及生命。

    “小中风”除有手脚麻木或软弱无力外,还伴有头晕、头痛、视力障碍(视物模糊或复视等)、记忆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下降),以及血压增高或偏低等现象;手脚麻木多为半侧,以大拇指或连同食指麻木者为常见。

    高血压者当血压波动或升高时,全身小动脉痉挛,动脉管腔变窄,可使胶体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的手足局部供血不足而出现发麻。除手脚麻木外,患者肢体可有僵硬、蚁行感,以及常伴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等症状。此外,血压突然降低,有时也可出现手指发麻感觉。

    在春季,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手脚发麻,这多与初春时气候干燥、寒冷,易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有关。高血压除可有手脚发麻外,有时还可能导致短暂脑缺血至脑出血,引起口眼歪斜、瘫痪、失语及昏迷等,甚至会导致死亡。

    60 岁以上老人中容易发生脑血管硬化。所以,当老年人近期如反复有手脚发麻现象,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眼底及血液流变学方面检查。一旦确诊原发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三”——腕隧道症候群

    摩托车手、孕妇、靠腕部工作的人,因腕部过于频繁使用,常犯腕隧道症候群,在手食、中指一带会麻,有时夜晚睡醒会很麻,只要甩一甩便较舒服。而有些人仅小指、无名指一带发麻,则是肘部神经受到压迫所引发。至于左臂内侧及小指发麻,则是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指标。若是手指麻木现象,如持续过久或症状加重,则不可大意,因为老年人出现一个大拇指麻木感觉,往往是脑中风的预兆。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四”——末梢神经病变

    末梢神经病变的特点是四肢末端发麻,如同戴了手套或穿了袜子后的感觉(减退)一般。这种情况多由缺乏维生素B1或由药物及重金属,如农用杀虫剂、接触漂白粉、铅、汞中毒及工业污染有机物中毒所致。经过适当的治疗,一般2—6个月即可痊愈。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五”—— 坐骨神经痛

    腰椎间盘发生破裂或滑动移位现象时,其主要特征是下半背部与腿部会发生麻木,且会变得极为敏感,即使是轻微碰触也会疼痛,好像针刺一般,原因是盘状软骨压迫到神经所致。而当经过腹股沟的韧带 (即股外侧表皮神经)受压迫,则会引起大腿外侧发麻。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六”——脊髓病

    当脊椎有炎症、肿瘤等情况时,可呈现一侧肢体麻木,另一侧肢体无力;或者表现为身体下半截麻木无力等。此外,严重的跌跤、压伤或是车祸受伤,都可能造成脊椎骨骨折,进而伤害到脊髓。除了严重背痛外,伤处以下会有麻木现象,这种麻木可能是瘫痪前兆,也可能只是暂时的现象。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七”——颈椎病

    手脚发麻亦有可能是颈椎的毛病,如果经常伏案工作或者电脑工作者要考虑是否有颈椎疾病,颈椎病容易压迫神经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而出现手脚麻木。如果是神经根型的颈椎病,可以出现拇指、食指、中指或无名指、小指的麻木。经过理疗、牵引等治疗,症状即会减轻或消失。

    中医认为,肢体发麻亦可由气血不足造成,既是血虚。因为阳气虚弱,造成血虚,并且阳气无力行血,血液就达不到血管末梢。手脚是人体的末梢,因此血虚会有发麻的感觉。平时注意保养,阳虚应该少吃寒凉食物。

    【自助健康小贴士】办公室一族预防手脚发麻的方法

    1、十指交叉置于脑后,重量集中于手和手臂,伸直脖子,深呼吸,将头向下压。

    2、双手捂耳,指弹脑袋,多次重复,促进大脑血液循环。

    3、扯耳朵方法:右手经后脑扯左耳垂;左手经后脑扯右耳垂,如此往复。

    4、极目远望,眼睛下眨,可缓解晶状体的疲劳。

    5、转脖子可放松颈部紧张神经,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顺时针转动,再逆时针转动。

    6、可采用压抓揉肩周的最疼点,以缓解痛楚。

    7、搓手至发热后搓脸,直至脸部发热,促进血液循环。

    8、反复数次“伸懒腰”也可有效预防麻木。

    9、两臂高举过头,扶墙下压,可拉伸、牵引劳累的肌肉。

    食欲突变不止关乎胃口好坏

    控制食欲的是在大脑的下视丘,由中枢来支配调节。食欲良好往往是健康的象征,如果你常常感到食欲不振甚至厌食,或者出现食欲大增经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很可能即是疾病的一种征兆。

    “饮食极端之一”——食欲不振

    一个人如果过度疲劳就容易吃不下饭,在小孩发育生长速度减慢时,也可能没有食欲;成人在焦虑、震惊或心情不安时,就经常会难以下咽。

    另外,我们所称的“苦夏”也有明显的食欲不振。苦夏就是指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苦夏其实并不是病,引起“苦夏”的原因大约有两种:一种是体质因素。平时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较虚弱,如果饮食失节,饥饱失宜,偏嗜生冷,损坏肠胃,以致抵抗力减弱,就很容易患“苦夏”。二是气候因素。夏季天气炎热,空气中湿度较高,暑湿邪气乘虚而入,人们白天身处炎日之下,夜晚纳凉露宿,或吹风扇,开空调过量,容易生病。

    同时,食欲缺乏亦是糙皮病、脚气病(缺维生素B1)和坏血病(缺维生素C)等维生素缺乏病的副作用之一,但摄取过多维生素A和D同样也会引起食欲不振。

    除了上述原因,很多疾病都会导致食欲降低,如:

    (1)经常性食欲不佳,大便稀薄,次数增加,闻到食物气味就感不快,吃些油腻食物就会腹泻,这是由于肠胃消化机能减退,提示肠胃有病。

    (2)食欲减退,在心窝处有闷痛,或好像受压迫的不快感,如有恶心症状,多见于急性胃炎;若有食欲不振和胃沉重感,则以慢性胃炎居多。

    (3)突然不思饮食、鼻塞流涕、口淡无味、舌苔白腻,多为伤风感冒引起。

    (4)口臭有味,食欲低下,提示可能为习惯性便秘。这是因为便秘时肠道细菌腐败,产生有害物质,吸收后影响肝功能和食物中枢引起。

    (5)突然食欲减退,见食生厌,见到油腻就恶心,身体倦怠,眼白发黄,尿色如浓茶,表示可能患有黄疸性肝炎。

    引起黄疸的急性肝炎,在黄疸未出现之前,先有食欲不振的症状发生。所以,在未出现黄疸之前,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感冒,或是胃部疾病。

    在慢性的肝病中,很少出现有食欲不振的情形,如果忽然有这种现象,即表示病情已经恶化了。

    (6)胆囊发生病变,因胆汁分泌情形不好,所以食欲会减退,尤其是胆结石或急性胰脏炎时,由于疼痛剧烈,也会影响食欲。

    此外,食欲不振还可因各种急性传染病、肾脏病,以及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引起。如慢性肾炎出现恶心厌食,即可能是尿毒的重要警讯;又如4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的顽固性厌食,很可能即是胃癌的早期信号,或是其他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如肠癌、胰脏癌等。

    在一般情况,儿童或老人,食欲不振往往是大病初起的前兆。很多女性为了减肥,节食过度容易引起厌食及食欲不振,这时需要提高警觉,密切观察。

    【自助健康小贴士】预防食欲不振的小方法

    1、在饮食上要不偏不倚,忌食难消化的油腻食物,多吃粗粮好处多。

    2、多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特别是可改善味觉增加食欲的食品,如:全麦面包、酸奶、香蕉、鳄梨等。

    3、增加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有利于增强食欲。

    4、坚持少食多餐、辅以零食,也可以增强食欲。

    5、吸烟往往会使食欲下降,因此要积极戒烟。

    饮食极端之二——食欲亢进

    由于生活过于忙碌,体力透支,很多人都有食量超常现象,通常我们都认为那是消化良好。但是,如果出现明显的食欲亢进,则有可能是疾病的征兆。

    食欲亢进是指容易饥饿、想进食物及进食量明显增加,由机体热能消耗过多、代谢过分旺盛或胰岛素分泌亢进等原因引起。

    如果在进食后有胃痛,或饭后不久又有饥饿感,就应注意是否有消化道溃疡。

    患有糖尿病的病人的明显特征为三多,即: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如果你喝得比平常多,食欲增加、容易饥饿、口渴且频尿,但身体反而消瘦,很可能即是患了糖尿病。

    如果你是食欲亢进,体重却明显地减轻,同时觉得倦怠、乏力、易出汗、神经质且怕热,面部常潮红,照镜子时发现眼球突出,应考虑患了甲状腺机能亢进。

    此外,如果曾经有头痛、目眩、意识不清等,脑血管发生严重动脉硬化时,也可使控制食物摄取的下视丘脑中枢缺氧、缺血,进而造成食欲亢进。

    当然,食欲大增并不全然意味着你得了某种病,有的人从小胃口就好,例如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大胃王”,日常饭量就很大。另外,有些人由于代谢旺盛,如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特殊职业,或怀孕、分娩,体力消耗大,故必须靠多吃来补充所需能量。

    身体水肿,大有问题

    水肿又称“水气”,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属于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水肿与肥胖不同,由于水分保留太多,会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小腿前侧)时,有明显的凹陷。

    水肿的发生与渗透压有关。正常情况下,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毛细血管压会高于血浆胶体渗透压,液体从血管中渗出,形成组织液。而毛细血管静脉压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又回流到血管中。如果这种平衡一旦失调,则水分将过多滞留在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

    绝大多数水肿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浮肿处用力一按,凹下之处要很久才能恢复原状,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凹陷性水肿。这是因为一个人细胞与细胞间的中间液体增加,细胞与细胞间的距离就较远,所以按下去凹痕自然恢复得较慢,用这种方式,即可略知自己是否有水肿。

    通常水肿在脚或腿上最明显,因为重力会使液体往下堆积。依照统计来说,一半以上的肾脏病人会有水肿现象,有些人因水肿不是突然发生的所以并不在意,反而以为自己发胖了。

    乔先生的体重原来只有60公斤,但是短短几个月内他的体重居然增加到了75公斤,不光原来的裤子、衣服都穿不下了,就连眼镜也小了,眼镜脚把脸颊夹出很深的印子。原本乔先生以为是发福,还打算减肥,直到医院查出他是得了一种复杂的肾脏病,经过“利尿”之后,才知道自己原来是水肿了。

    当然,并非所有的水肿都是肾脏病造成,据目前所知,能够引起水肿的病变多达三十余种,其中最常见的还包括心脏病、肝脏病、甲状腺疾病伴发的水肿。

    刚刚五十出头的刘太太,脸部和腿部水肿一两年了,钱没少花、药没少吃,却未见改善。她一直很焦虑觉得自己得了很严重的肾病。后来,经过检查,刘太太血压正常,脉搏每分钟还不到60跳,也没有发现血尿或蛋白尿,而当用手按压浮肿处,发现不会凹陷,于是医生推断很可能是甲状腺功能过低引起的“黏液性”水肿。果然,刘太太五年前曾因甲状腺机能亢进,而服用过放射性碘。在随后的血液检查中,果然证实她的水肿是因甲状腺功能低下所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类水肿“病人”,尽管医生为其做了各种详细检查和化验,结果均在正常值,医院的诊断书上写的是“原因不明性水肿”。而且经过长期观察,这些人并无器质性病变,健康亦不受到影响,在此统称其为功能性水肿,又称良性水肿。

    “水肿之一”——功能性水肿

    1、月经前水肿

    在女性月经前的一周或10天内约有l/4可出现水肿(少数病人可在经期或月经来潮后发生),且多为下肢轻度浮肿,严重者可达颜面及手部浮肿,并常伴有乳房胀痛、烦躁不安、易怒、失眠、头痛等症状。随着月经来潮,排尿增多,症状即逐渐消失。

    2、妊娠水肿

    孕妇正常妊娠后期,由于膨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有轻度下肢浮肿。与妊娠中毒(毒血症)症状不同的是,其血压正常,无蛋白尿,且在休息后即可消退。

    3、高温性水肿

    炎热的季节或高温下作业,由于热的刺激,引起体表血管扩张、动脉血流增加或浅静脉的扩张、淤积滞留,致使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体液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间隙渗聚而形成轻度水肿,尤其是手部和足部最常见。

    4、老年性浮肿

    老年人,由于心、肝、肾功能减退,血管壁渗透性增高,所以常可出现浮肿。这种浮肿,经各种检查,多半无异常发现。

    5、体位性水肿

    久走或久立后,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渗出增加,就会出现下肢浮肿,所以又称旅行者水肿。

    6、药源性水肿

    有不少药物的副作用,能影响体内的水钠代谢,引起浮肿,如经常服用类固醇、口服避孕药或非类固醇抗发炎药等,可导致水肿,但停药后即可逐渐消失。

    7、肥胖性水肿

    肥胖者皮下脂肪增多,血管易于扩张,使血液淤积,加上下肢静脉压升高,就会发生水肿。本症多见于身体肥胖的女性,尤以下肢最为明显,只要定期运动以帮助减肥,即能改善。

    8、眼睑水肿

    许多人早晨起床时,眼皮常会有些浮肿,这是因为睡眠中,眼睑活动减少,血液流动缓慢,使得局部毛细血管压力增加,液体流出血管进入疏松的眼睑组织,因而引起水肿。这是一般人每天起床都有的现象,并非疾病所致,然而若到了上班、上课后,仍是眼皮肿胀、睡眼惺忪,可能即是疾病的征兆。

    “水肿之二”——病理性水肿

    1、肾源性水肿

    急、慢性肾炎与肾病变症候群,是发生水肿最常见的疾病。因毛细血管与血浆胶体渗透压平衡失调,导致水分过分滞留于组织间隙。其特点是,疾病早期只在早晨发现眼睑或颜面水肿,以后向下发展为全身性水肿,按之呈凹陷状,病人面色苍白,并伴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2、心源性水肿

    心脏功能异常引起心力衰竭。其特点是,水肿顺序是先从下肢踝部开始,之后再逐渐向上延至全身,按之呈凹陷状。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水肿,病人常不能平卧,并伴有心悸、呼吸急促、肝脾肿大及胸腔积水等症状。

    3、肝源性水肿    .

    多见于肝硬化疾病。其特点是,常先有腹水,水肿多发生于下肢,按之呈凹陷状,但全身性水肿较少见,并可伴有肝功能异常,以及肝脾肿大等症状。

    4、黏液性水肿

    多因甲状腺机能低下所致。其特点是,按压水肿处不会出现凹陷,多见于颜面及下肢,严重时亦可累及全身。同时伴有贫血、怕冷、便秘、无力、毛发脱落、月经紊乱及反应迟钝等症状。

    5、营养性水肿

    这类水肿主要由于血浆蛋白或维生素减少所致,常见于营养缺乏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如严重贫血、结核、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水肿多为全身性,发展较慢,以下肢最明显,按之呈凹陷状,同时伴有营养不良的相关症状。此外,有些女性有偏食、挑食习惯,或出于减肥目的而控制饮食,日积月累导致血浆中蛋白质缺乏,就会造成营养不良性水肿。

    6、妊娠中毒症水肿

    多发于妊娠6个月以后,以第一胎居多,更多见于双胞胎,羊水过多或有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其特点是,水肿较严重,且呈全身性,水肿、蛋白尿及血压高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当发现全身或局部水肿,首先要到医院做详尽的检查,只有在排除各种疾病引起的可能,且又不伴有其他症状,才能判断其为功能性水肿。

    一般来说,水肿从头面部肿起,可考虑为肾脏病;而从脚先肿起,则以心脏病居多。再者,无论是脸部或脚部过度的水肿,都要提高警觉,不容忽视。

    目前最佳的处理水肿的方法是以利尿剂为主,它可促进肾脏排泄过多水分,算是对水分滞留的标准治疗法,但因其副作用颇大,包括电解质不平衡和矿物质流失。

    【自助健康小贴士】水肿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清淡,不宜摄入咸菜等过咸的食物,以减少体内水分积聚。

    2、控制水分的摄入,特别是水肿较严重的孕妇。

    3、吃易消化食物,不吃易胀气食物。如油炸的糯米糕、白薯、洋葱、土豆等,这些食物可引起腹胀,使血液回流不畅,加重水肿。

    乳房肿痛原因多多

    乳房肿痛是女性患者中经常遇到的情形,大多的乳房病变是属于良性的,但是,近年来乳腺癌患者日益增多。所以,如果一旦发现乳房痛,都要认真对待,不要大意。

    通常妇女到一般外科门诊要求检查乳房,其主要症状是乳房疼痛或肿块,那么究竟是什么病症引起的上述症状呢?

    “乳房肿痛之一”——乳腺纤维瘤

    年轻女性的乳房硬块,常是“纤维腺瘤”,这种肿瘤通常是单个出现在一侧乳房内,偶有多个瘤体出现在双侧乳房。瘤体形状呈卵圆形,大如桂圆,小如樱桃。触摸时相当平滑,质地硬实,边界清楚。其最大特征是可移动,而且不痛或只是稍微压痛。这种瘤绝大多数是良性的,极少数会发生恶变,所以任何妇女只要发现有乳房硬块,一定要找医生检查,按照医生的指示做必要的检查项目,如超声波、乳房摄影、细胞诊断或切片手术等。

    “乳房肿痛之二”——乳腺纤维囊肿

    年纪稍大的女性,其乳房硬块则以乳腺纤维囊肿为主,其界限常是模糊不清,硬块若有似无、时大时小,而且通常或多或少会有疼痛感觉。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患病前,可能有过乳房碰撞或外伤等情形。通常只要定期追踪即可;如果疼痛较明显,也可考虑药物治疗,若是硬块较明显,则可做越声波检查;较大的囊肿,则用细针抽取囊液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良性;假如超声波下有任何疑问,且细针抽取无法确立诊断,则须考虑切片手术。

    “乳房肿痛之三”——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妇女常见疾病,多发于30—50岁妇女,患者一侧或双侧乳房内能触及多个大小不一的肿块(结节),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触摸时质地硬韧,如同摸橡皮块一般。常分散在整个乳房内,也可能局限在乳房的一部,肿物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与皮肤不粘连,推挤时可移动,但常与乳腺组织一起移动。病人常感到乳房胀痛,在月经来潮前3~4日更甚,月经一来,疼痛即可减轻,但常不消失,摸到的肿物一般不易消退。

    乳腺增生一般为良性,少数可恶变为癌。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经过医生检查,如果为良性,只要常吃海带(中药昆布),即有软坚散结,缩小肿块、消除疼痛的功效,同时密切观察其变化。

    “乳房肿痛之四”——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由于细菌侵入乳腺组织,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这种病常发生于产后3—4周的哺乳产妇,初产妇女尤为多见。

    开始时,乳房局部发生肿块、疼痛,继而皮肤发红发热。脓肿形成则触之有波动感;脓肿深的,皮肤发红及波动感均不明显。同时有头痛、发烧、寒战,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疼痛等症状。

    其发病原因为乳汁阻滞不得外流,使得局部乳房组织活力降低,造成细菌繁殖所致。

    急性乳腺炎及时做热敷,能促进康复。方法是:产妇端坐,露出患侧乳房,以摄氏45度左右热毛巾拧干后,敷于乳房上。数分钟后,用手按住乳房,一捏一松,反复捏数十下,以达到剥离胸大肌筋膜和乳房基底部的黏着状态,使乳房皮肤下深筋膜和胸大肌筋膜放松。最后再拉、拔乳头,使乳头与乳颈部、乳晕放松即可。

    “乳房肿痛之五”——乳腺癌

    乳腺癌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妇女。它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发生在乳房外侧上方,即接近腋窝的部位,用手触摸,感觉坚硬,但不光滑,开始很小,慢慢长大,待与乳房皮肤发生粘连后,将可出现皮肤表面凹陷(酒窝状),或“橘皮样改变”,这是比较晚期的显著外观改变,自己可以看见。若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有粘连,表示癌已转移。

    乳腺癌患者l/3有疼痛感觉,因此有无疼痛不是诊断的依据,以医生的立场来看,只有疼痛没有硬块或其他症状,通常不必担心。

    当然,也有些女性在月经前一周开始感到乳房不适。表现为乳房胀疼,不敢触碰乳头,而月经来潮后则逐渐消失,下一月经周期重新出现,乳房检查无明显肿块。这是由于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房间组织水肿引起的,月经来潮后,症状即可消失。

    “痘痘”也是健康状态的观察站

    很多女孩子在为脸上的痘痘烦恼,在清晨洗脸时候,一旦发现有痘痘,就如同遭到致命的打击一样,使劲往脸上涂脂抹粉,予以掩饰。事实上,面部长痘,是身体有疾病的表现。并且,不同位置的痘,代表的病症也不一样。

    “战痘之一”——知己知彼

    青春痘又叫痤疮、粉刺,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皮肤病。青春期时,体内的荷尔蒙会刺激毛发生长,促进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毛发和皮脂腺因此堆积许多物质,使油脂和细菌附着,引发皮肤红肿的反应。其实,青少年不一定都会长青春痘;而青春痘也不一定只长在青少年的身上。

    引起青春痘的因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面鼻及胸背部属肺,本病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

    2、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

    3、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

    4、睡眠不足引起,皮肤的修复一般在夜间,整宿玩电脑,熬夜容易引发。

    5、外涂化妆品刺激引起毛囊口堵塞是本病的重要诱因。

    6、雄激素分泌水平增高、促使皮脂分泌活跃、增多。毛囊皮脂腺开口被阻塞。

    7、遗传方面的因素,若双亲有这类烦恼,儿女也可会继承这种体质。

    【自助健康小贴士】教你如何“战痘”

    1、保持愉悦的心情和乐观的心态,并保证足够的睡眠;

    2、饮食注意,少食花生米、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诱发痤疮。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消化功能正常,防止便秘;

    3、保护好面部,特别是三角区,防止面部机械性的刺激和挤压;

    4、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忌用含油脂过多的化妆品和粉底霜;

    5、保持面部清洁,慎用碱性洗面奶;

    6、每日饮用1-2杯蔬菜汁为宜,比如鲜萝卜汁、黄瓜汁、莴苣汁、菠菜汁等。

    “战痘之二”——观痘位置测疾病

    1、位于发髻的痘痘

    因为卸妆没有卸干净,造成毛孔堵塞和污染,容易在较闷的发髻或眉间形成细小痘痘。加强卸妆和清洁的工作,一定要彻底搓揉干净,每星期做一次去角质工作,保证皮脂腺顺畅。

    2、位于额头的痘痘

    额头上出现痘痘,有可能是压力太大,容易脾气不好,造成心火和血液循环有问题。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让睡眠充足,并多喝水。

    3、印堂痘

    如果有出现在两眉正中间的痘痘,通常有胸闷、心律不整、心悸等毛病。这时,不要尝试太过激烈的运动,应避免烟、酒等刺激性的食品。

    4、眼头痘

    靠近鼻子和眼头区域的痘痘,通常是肝机能不好所引起,需要注意调整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尽量在11点前上床睡觉。

    5、鼻头痘

    鼻头出现痘痘可能是胃火过大,消化系统异常的表现。患者要少吃冰冷食物,寒性食品容易引起胃酸分泌,造成胃火过大。

    6、鼻翼痘

    鼻翼突然冒出的肿大的痘痘,可能与卵巢机能或者生殖系统有关。患者不要过度纵欲或禁欲,尽量走出户外,享受健康的自然环境。

    7、右边脸颊痘

    右边脸颊出现痘痘,说明近段时间可能消化系统有问题,饮食不健康,暴饮暴食,或者是肺部功能失常,手脚冰冷,也有可能是感冒前兆。患者在饮食上尤其要注意以清淡为主,不要吃得过于油腻,少吃油炸食物,多吃一点蔬菜和水果,尽量避免芒果、芋头、海鲜甲壳类易过敏的食物。

    8、左边脸颊痘

    肝功能不顺畅,如肝脏的分泌、解毒或造血等功能出了状况容易在左边脸颊出现痘痘,患者需保证作息正常,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让身体处在过度闷热的状态。

    9、唇周痘

    便秘导致体内毒素累积,或者是使用含氟过量的牙膏,都是造成唇周痘痘的主因。患者应多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调整饮食习惯,刷牙漱口要彻底。

    10、下巴痘

    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导致雌性激素过盛,或者吃了太多的保健品,尤其是过多补充维生素,也有可能会导致下巴长出痘痘。患者要治疗好自己的内分泌失调,不要过于劳累,也不要吃太多的保健品。

    11、太阳穴痘

    太阳穴周围长痘,说明胆汁分泌不足,因为吃了过量的油脂而让胆囊负担加重。要给胆囊减负,每天一杯苦瓜汁是最快捷的方法,或者食用其他瓜类,比如黄瓜、冬瓜,这些都能很好地吸收油脂。

    【自助健康小贴士】    对于治疗痘痘有辅助功效的食物

    1、多吃蜂蜜、麦芽、山楂、黑木耳等食物,可以改善微循环;

    2、多吃动物肝脏、花生、百合、玉米仁等食品,可以注意增强皮肤抵抗力;

    3、多食新鲜果汁、各种水果、蔬菜等高维生素食品,可以抑制皮肤油脂分泌过多;

    4、多食冬瓜、丝瓜、绿豆、葡萄等食品,有助抗感染。

    眩晕不是小事情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人如果出现眩晕症状,则会表现为:眼花、视物不清、视物旋转或昏暗发黑为眩,站立不稳。眩晕不是小事情,一旦发生眩晕,要找出原因,切不可忽视。

    人体平衡系统包括内耳半规管、小脑、脑干、脊髓、中耳、大脑皮质等部位,不论哪一部位发生故障,都可能导致眩晕。眩晕可以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真性眩晕是指由于眼、本体感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可以分为眼性、本体感觉障碍性和前庭性眩晕。

    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多数症状较重,如美尼尔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塞等,常反复发作。眼性眩晕可以是生理现象,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在列车上长时间盯住窗外的景色,可以出现眩晕及铁路性眼震;在高桥上俯视脚下急逝的流水,会感到自身反向移动和眩晕。这些都是视觉和视动刺激诱发的生理性眩晕,脱离环境症状就会消失。眼睛的疾病,如急性眼肌麻痹可以出现复视和眩晕。本体感觉障碍引起的眩晕称为姿势感觉性眩晕,见于脊髓空洞症、梅毒患者。

    假性眩晕是指由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眩晕,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患者有“飘忽不定”的感觉。

    伴眩晕的各种常见全身性疾病包括:

    1、脑血管性眩晕:突然发生剧烈旋转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一般10-20天后逐渐减轻,多伴有耳鸣、耳聋,而神志清晰。例如,夜间饮酒后,男性如厕时,即刻发生眩晕,常见前列腺肥大的老年人。老年人阵发眩晕、耳鸣、头颈转动时发作,以供给内耳血液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居多。这种典型的脑血管循环不良眩晕,通常数月会发作一次,合并有枕部头痛、双耳耳鸣、恶心呕吐、手脚发麻等症状。如果每天都出现此症状,则可疑似为肿瘤。

    夏冬季节,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发生各种脑血管意外,导致脑血管性眩晕的发生。应注意多饮水,不要突然改变体位,如厕时避免猛起。一旦发生,应尽快到医院就诊,经确诊后可以适当给以扩血管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药物等。

    2、脑肿瘤性眩晕:早期常出现轻度眩晕,可呈摇摆感、不稳感,而旋转性眩晕少见,常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此类眩晕发病多较缓慢,初期症状较轻,不易发现。对于逐渐出现的轻度眩晕,若伴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或其他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应尽早到医院诊治,明确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3、颈源性眩晕: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眩晕,伴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多种感觉。眩晕反复发作,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即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坐起或躺卧时会出现变位性眩晕。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晨起时可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症状,即手臂发麻、无力,持物不自主坠落。半数以上可伴有耳鸣,62-84%患者有头痛,多局限在顶枕部,常呈发作性跳痛。日常应注意平时工作学习的体位,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枕头高度适宜,垫枕过高容易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治疗上多采用康复方法,如颈椎颌枕吊带牵引、推拿手法治疗、针灸等,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

    4、眼源性眩晕:非运动错觉性眩晕,主要表现为不稳感,用眼过度时加重,闭眼休息后减轻。眩晕持续时间较短,睁眼看外界运动的物体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常伴有视力模糊、视力减退或复视。视力、眼底、眼肌功能检查常有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表现。

    5、心血管性眩晕:高血压病引起的眩晕通过血压测定可以明确诊断。颈动脉窦综合征可以导致发作性眩晕或晕厥。发病诱因大多是突然引起颈动脉受压的因素,如急剧转颈、低头、衣领过紧等。患者感到外界景物及自身在旋转的错觉,多见于内耳迷路和脑部疾病;无外物及自身旋转的感觉,只有站立不稳,多为此种类型。

    6、内分泌性眩晕:低血糖性眩晕常在饥饿或进食前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至1小时,进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劳感,发作时检查血糖可发现有低血糖存在。甲状腺功能紊乱也可以导致眩晕,临床以平衡障碍为主,对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检查可以确诊。

    7、血液病导致的眩晕:白血病、恶性贫血、血液高凝疾病等均可引起眩晕,通过血液系统检查可以确诊。

    8、神经官能性眩晕:病人症状表现为多样性,头晕多系假性眩晕,常伴有头痛、头胀、沉重感,或有失眠、心悸、耳鸣、焦虑、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多种神经官能症表现,无外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晃动感。对于45岁以上的妇女,还应注意与更年期综合征鉴别。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的眩晕,首先应解除病人的焦虑不安情绪,可适当给以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但要避免长时期使用镇静药物,以免增加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

    9、美尼尔综合症:病人出现突发性眩晕,感觉一阵天旋地转,并伴有耳鸣、耳涨、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症多见于中年妇女,特点是突然发作,睁眼时感觉天旋地转,闭眼则感自身在旋转,转动头部时加剧。每次发作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长的可达数天,甚至数周,主要是因内耳淋巴液代谢失调所引起。

    10、药物引起的眩晕:患者曾经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有毒性药物时,当出现高音调耳鸣、眩晕时,表示有药物中毒的可能。

    生活中常有些人坐上汽车后没多久就觉得头晕,上腹部不舒服、恶心、出冷汗,甚至呕吐;尤其当汽车急刹车、急转弯或突然启动时更厉害,下车休息片刻即可逐渐减轻或恢复。有的人甚至未乘车前,只要看到车辆,就已感到不适。那么晕车又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原来晕车是由于人体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受到过度运动刺激,前庭器官产生过量生物电,影响神经中枢而出现的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由于每个人耐受性差别很大,这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受视觉、个体体质、精神状态以及客观环境等因素影响,所以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会出现有的人晕车,而有的人则安然无恙。

    【自助健康小贴士】预防晕车的小窍门

    1、乘车前不宜过饱、过饥、过劳累。

    2、乘车前避免情绪紧张,放松心情,克服心理障碍。

    3、乘车时选择颠簸程度较轻的汽车的前部,打开车窗保持通风,可将头后仰靠在椅背上。闭目,以减轻头部震动和眼睛视物飞逝而引起头晕加重。

    4、日常要强化锻炼,增强体质,可着力在抗头晕锻炼上下功夫,如多做转头、原地旋转、翻滚等运动,经常锻炼可减缓晕车程度。

    5、乘车时,若感到不适,可多闻几下橘子皮缓解晕车症状。

    偶尔发生一两次眩晕,可能是体位改变或神经衰弱所致,不必过度担心。如果经常发生眩晕,就要去医院查明原因。预防眩晕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活压力、放松心情、低盐饮食、戒除烟酒及含咖啡因食品,多吃水果。

    从体味出“嗅”出病兆

    正常情况下,人的身上是没有异味的,当人患某些疾病时,有时可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分泌物、胃肠道的呕吐物和排泄物发出异常气味,通过辨别这些异常气味可以帮助我们早发现这些疾病。

    “肝臭味”:患爆发性肝炎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肝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常呼出一种特殊性臭味,俗称肝臭。由于甲基硫醇和二甲基二硫化物不能被肝脏代谢,在体内聚集而挥发的一种特殊气味。肝臭味表明肝脏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烂苹果味”:糖尿病患者在病情严重时,由于大量脂肪在肝脏内氧化而产生酮体,并扩散到血液中,致使呼出的气息中带有丙酮,“貌似”烂苹果味。烂苹果味其实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特征之一。

    “尿臊味”:患有慢性肾炎或肾病的病人,病情进展到慢性肾功能衰竭阶段(俗称尿毒症),由于无尿,某些毒性物质(如尿素氮、肌酐等)不能排出体外而潴留于血中,就会使病人呼出的气体散发出尿味或氨味,它是病情趋于危重的一个信号。

    “粪臭味”:患有膀胱结肠瘘的病人,肠道里的粪便可通过瘘管进入膀胱,溶于尿液中,因而排出的尿通常带有粪臭味。此外,脐尿管粪瘘的病人粪便从脐部瘘管漏出来,大便失禁的病人不能控制大便,其身体也可散发出难闻的粪臭味。

    “啤酒花烘炉味”:主要见于蛋氨酸吸收不良综合征,又称啤酒花烘炉尿症。病人以尿和汗存在特有的干芹菜、酵母样或者啤酒花烘炉气味为特征。由于肠道对蛋氨酸的吸收转运系统的功能障碍,蛋氨酸不能被肠黏膜吸收,经肠道菌群作用而将蛋氨酸分解,形成大量α-羟丁酸(产生特殊气味),吸收入体内经尿排出。其他症状有头发变白、智力低下、抽风等。

    “鱼腥臭味”:主要见于鱼腥臭综合征,这是一种先天性隐性遗传病,由于人体肝脏缺乏三甲基胺氧化酶,致使三甲基胺在体内不能被肝脏代谢,大量蓄积。病人的汗液、尿液、呼出气体中排出大量具有鱼腥臭味的物质其实就是三甲基胺。

    “腐败腥臭味”:患有膀胱炎或化脓性肾盂肾炎的病人,由于尿内有大量细菌生长繁殖,会有腐败腥臭味散发出来。

    “脚汗味”:又称汗足臭综合征,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殊脚汗气味,智力低下和共济失调等症状。由于短链脂肪酸的代谢异常,体内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的活性消失,异戊酰辅酶A不能进一步氧化,致使异戊酸及其衍生物蓄积在体内而引起。病人的呕吐物、呼气、尿液、皮肤乃至血液均散发出一股特殊气味,为一种乳酪气味或者汗足的强烈臭味。

    “大蒜味”:常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其呼出的气体、呕吐物可散发出刺激性蒜味。

    “口臭”:口腔发出难闻气味,一般见于口腔炎症、胃炎、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

    需要区分注意的是,由于各人种基因的一样,东西方人的体味差异较大。很多西方人毛孔较大,汗腺发达,产生出比较浓烈的体味,这也是西方人习惯使用香水,以掩饰自身的体味的原因。

    总之,当您发现自己或者周围人出现上述异常体味时,应该警惕可能是疾病的信号,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期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避免病情被贻误。

    别忽视无缘无故的流口水

    有一种现象,或许因其太过平常,从来都不被注意。当我们看到美食后往往都会情不自禁地流口水,当我们睡觉睡的香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流口水,在我们的婴儿、成年、老年时期都会发生流口水,那么,人为什么要流口水,过多的口水到底暗含着什么讯息呢?

    口水,其实就是唾液。正常的口水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在正常情况下,口腔中应保持0.5~1.0毫升的唾液。唾液具有较强的抗龋作用,但每天都流很多口水,而且自身无任何察觉,是一种不正常现象,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切莫耽误病情。

    “流口水之一”——孩子流口水

    初生儿流口水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他们的咀嚼能力和面部肌肉收缩能力都比较弱,以致嘴巴总是合不上,才会出现流口水的情况。而此时,流口水对婴儿来说有很多好处。例如,当孩子的牙齿要突破牙肉组织时,难免会造成组织的肿胀而有疼感,多一些唾液可以起润滑作用,减少牙齿周围发炎。口水可以刺激婴儿的味蕾,促进吞咽动作的形成。另外,促进了嘴唇和舌头的运动,有助于早日开口说话。

    唾液偏酸性,里面含有一些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在口腔内因有黏膜的保护,所以不致侵犯到深层。但凡事有利有弊,当口水外流到皮肤时,则易腐蚀皮肤最外的角质层,导致皮肤发炎,引发湿疹等小儿皮肤病。

    一般当孩子3个月时,口水的分泌量会明显增加。由于每个孩子成长发育情况不同,发育较快的孩子一般一岁半左右就会停止流口水,大部分孩子能够在两岁之前,由于肌肉运动功能的成熟以及能够有效地控制吞咽动作,从而停止流口水。

    如果孩子口水流得特别严重,就需去医院进行检查,看是否存在口腔、吞咽功能失常等病症。

    如果孩子长大了还流口水,则有可能是神经或内分泌方面发育不好,或者是口腔内有炎症以及消化不良等。

    如果宝宝的嘴唇、口角或嘴巴周围因流口水多出现水泡,表示宝宝的口腔内可能有溃疡,有可能患了口腔炎。

    【自助健康小贴士】怎样护理“吐泡泡”的孩子

    1、要随时用柔软干燥的布为爱流口水的宝宝轻轻擦拭嘴边。注意力度,以免损伤局部皮肤。

    2、对于口水流到处,如下巴、颈部等,要用温水洗净,涂上油脂对皮肤进行保护。

    3.对于常常被宝宝口水污染的围嘴、上衣、枕头、被褥等,要勤洗勤晒,保证干燥清洁,以免滋生细菌。

    4、在增加辅食(4~6个月时)后,需有意识地加强宝宝的吮吸、吞咽能力;宝宝长牙后,要尽量选择有硬度的食物,逐渐提高其咀嚼能力。

    5.两岁以后,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口腔肌肉收缩能力,比如用吸管吸水,吹气球等。

    “流口水之二”——睡觉时流口水

    小王是一个运动员,在一次运动过程中,不慎掉了两颗牙。小王没在意,随便在一家口腔门诊镶了牙。从此以后,小王总感觉嘴里有口水,每天早晨醒来口水居然能流湿半边枕头。后来,小王发现自己的嘴里还常有一股子难闻的气味。后来到正规医院一查,医生告之:都是镶牙惹得祸。

    然而,三十多岁的小夏既没像小王那样掉牙、也没镶牙,却也是一早醒来发现口水湿了半个枕头,就连午睡也是这样。小夏觉得既奇怪又紧张,马上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检查指标都是正常的。

    中医认为,睡觉时流口水多为脾虚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不利,就产生口水外流。还可以伴有失眠,无力等症状。平日可多服食健脾固肾的中药调补,如莲子、芡实和淮山药,如无口干口苦,可加适量党参。

    其他引发睡觉流口水的原因大致为以下几种:

    1、睡觉姿势不当。像趴在桌子上睡、侧卧位睡觉,由于腮部受到压迫,嘴唇不能合拢,容易引起流口水。

    2、口腔卫生不良,牙缝和牙面上有食物残渣或糖类物质积存,容易引起细菌在口腔里繁殖,从而刺激唾液分泌,造成睡觉流口水。

    3、口腔内的炎症也会促进唾液分泌。如口腔被细菌感染,疼痛明显,容易流口水,需要局部用药促进溃疡愈合,流口水的情形会自动消失。

    4、牙齿畸形尤其是凸面型牙齿畸形的患者,前牙向前凸出较明显,常出现开唇露齿,睡觉时唇部很难完全覆盖前牙面,上下唇常自然分开,就容易流口水。

    5、药物因素,例如服用某些抗癫痫类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流口水。

    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睡觉时流口水。一些神经官能症或其他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紊乱的全身疾病患者,睡觉时也可能出现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的情况,会使大脑发出错误信号,引起唾液分泌增加。

    【自助健康小贴士】如何防治成年人流口水

    1、先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对流口水的原发疾病例如神经官能症、口腔炎症等予以治疗;

    2、饮食及日常生活要注意,晚饭不能吃得过饱,不能进食过多油腻、粘糯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饭后不能立即就寝;

    3、保持口腔卫生,以减少口腔内炎症的发生,保持饭后漱口、睡前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

    4、不要在剧烈运动或用脑过度的情况下入睡。

    “流口水之三”——老年人流口水

    我们经常看到身边很多老年人口水总是挂在嘴边,认为这是老年人的普遍现象,并不在意。其实,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各项机能退化,因条件反射明显减慢而不自觉地出现流口水的现象。但是,由于老年人腺体渐渐萎缩,唾液分泌会逐渐减少,如果唾液分泌旺盛,则往往是疾病的征兆。

    老年人口水增多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异物反应,例如,很多老年人安装假牙,会刺激腺体分泌唾液;

    2、口腔溃疡,溃疡面会造成黏膜疼痛,刺激唾液分泌增多;

    3、口腔肿瘤,如颊癌较为常见,起病时一般表现为溃疡,发展较慢,早期不容易引起警觉,当溃疡向深层逐渐浸润,感觉疼痛时,就会刺激腮腺导管,导致口水增多;

    4、老年性痴呆、脑萎缩,以及其他脑部疾病。

    总之,流口水虽然是件小事,如果经常不自觉的流口水,不仅给生活带来不便,还会影响社交。所以,勿以事小而不为,发现症状及时治疗才是保证健康的不二法则。

    发烧感冒背后可能有大“元凶”

    发烧在日常生活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发烧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它只是由于相关疾病引起的一种表象。我们需要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引起发烧的原因,对症下药。

    临床上通常把超过正常体温0.5℃称为发热,体温升高不超过38℃称为低热;38.1~39℃为中等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是过高热。

    正常人的口腔舌下温度是摄氏37度,不过因人体体温在正常状况下,有“清晨低而傍晚高”的生理性体温节律现象,最明显的是早晨6点的体温降至最低,大约是36.3—37.1度之间,黄昏时较高。

    通常我们将口温、肛温、腋温各设一个正常标准,超过此标准,即可说“已经烧了”。当口温大于37.6度、肛温大于38度、液温大于37度,受测量者多少都会感觉身上或多或少有“烫烫的”或昏昏欲睡、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不舒服感,而我们从体表皮肤、额头也能摸到“热”的感觉时,可说是“已经开始发烧”。若是口温大于38度、肛温大于38.5度、腋温大于37.5度,就能十分确定“已经发烧了”。

    由于人体的温度受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控制,而其调节功能中有一“临界点”温度。一般来说,在正常临界点温度时的“中心温度”上升(实际量周边温度如口温、腋温等可能并未升高),我们称之为“体温过高”,此并非真正的发烧。常见情形如:小孩穿了过多不透气的衣服、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手术后及某些药物如麻醉剂、抗癫痫制剂等作用的结果;其最大的特征是患者会感到全身燥热难耐,处理原则应以降低环境温度和增加散热为主。

    引起发烧的原因有哪些呢?除了一般有明显病因可寻者,如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急性扁桃腺炎、肺炎、尿道炎、肠胃炎导致脱水过度等之外,尚有不少病例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即确立诊断者,这类发烧我们统称为“不明发热”。

    根据统计,引起不明热的疾病种类中,仍以感染症居多(约占30%一35%),其次依序是恶性肿瘤、自体免疫性疾病以及其他一些较少见的疾病,如肺栓塞、疟疾、伤寒等。

    读者可以根据发烧时出现的症状及发烧病程的长短等,来进行自测。

    1、发烧伴有咳嗽、咯痰、胸痛等症状,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

    2、发烧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

    3、发烧伴有尿急、尿痛、频尿、腰酸等症状,常见于泌尿系统疾病。

    4、发烧伴有昏迷、头痛、呕吐等神志改变时,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如流行性日本脑炎、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等。

    5、发烧伴有淋巴结肿大,并有触痛者,多为局部感染所致。如全身性淋巴结肿大,表示有结核病、血液病的可能。

    6、发烧时,出现皮下瘀斑,常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血液病。

    7、发烧时,出现皮疹,常见于出疹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

    8、发烧时,伴有肝脾肿大,常见于伤寒、疟疾、急性血吸虫病等。

    9、发烧时,皮肤出现黄疸,常见于肝胆疾病及败血症。

    10、发烧时,并伴有皮肤感染,应考虑为丹毒和疖肿。

    “发烧寻踪之一”——病程的长短

    短期发烧(一星期以内),常见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暑、食物中毒、痢疾等;也见于各种出疹性急性传染病,如水痘、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长期发烧(超过两星期以上),常见于败血病、结核病、白血病、伤寒、胶原性病、恶性肿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免疫、代谢或结缔组织方面的疾病,如急性痛风症、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中毒急症、三酸甘油酯过高症,有时也会有持续发烧现象。

    药物中毒,尤其是阿司匹林过量,会影响调温中枢,造成肝肾破坏、休克以及高达40度的体温。药物过敏,也会使下视丘功能受损,也常会使体温上升,医学上谓之“药物热”。有些病人是因长期使用抗生素,才使发烧持续不退,如把所有药物都停了,反而退烧,此种病例并非罕见。

    有许多癌症会合并发烧,常因肿瘤阻塞了血流或癌组织有局部感染,导致高烧不退。有些较硬、组织较致密的肿瘤,本身就会产生高烧。肝癌、肺癌、骨癌、胰脏癌、肾上腺瘤都会如此。高烧往往是许多血液方面疾病,或癌症的早期惟一症状,如急性溶血症、急性血癌、淋巴瘤、霍杰金氏症等。所以一些长期发烧的病人,必须检查是否有癌症的问题,小儿应要注意血癌。

    “发烧寻踪之二”——发烧不会烧坏脑子

    发烧主要是人体受感染后,免疫系统对感染原产生的一种反应。换言之,生病是发烧的“原因”,发烧是生病后的“结果”,一定要先有病,才会发烧,人不可能无故发烧的。

    很多人在看到家人发烧后很是着急,于是,用酒精或温水擦身,置冰袋于患者额头,或干脆吃退烧药,总之,想尽一切办法让患者降温,唯恐把病人的脑子烧坏了。事实上,发烧不过是生病时,身体的一种生理反应而已,就一般常见疾病而言,无论烧多久,对身体尤其脑部,都不会有不良影响。

    有些人在大病一场,高烧数天后,变的有些发呆、白痴或脑性麻痹,看似烧坏了脑子,其实是因为他们患有脑炎或是脑膜炎的关系。当细菌、病毒侵入脑部或脑膜,破坏了脑组织,身体也因此引起了“发烧反应”。换言之,是脑坏掉才造成发烧,而不是发烧造成脑坏掉。如果病变是在脑部,那么即使没有发烧,脑子还是有可能坏掉;若是病变不在脑部,那么无论如何烧,脑子也不会坏掉。

    从另一种角度来讲,体温的上升是有助于提升人体抗病功能(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即抗体的合成)。发烧可以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

    由于发烧是身体故障的警讯,盲目的退烧反而掩盖了实际病况,徒增诊断上的困难。

    如果能有正确观念,就不会恐惧“发烧会烧坏脑”,在看病时也不会急着要退烧。不过,发烧的病因若已确立,并施予适切治疗情形下,辅以适度退烧以减轻病患的不适,则是被允许的。此外,如果病人患有器质性脑病变,以及小孩曾患有热痉挛病史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予以积极退烧也是必要的,而针对引起发烧的潜在性疾病,予以对症下药才是处理发烧的根本之道。

    至于发烧的病情有轻有重,有些病人在发烧过程中,病情会发展到严重的程度,甚至到达病危的地步。

    “发烧寻踪之三”——十种发烧的危险信号

    当发烧出现下列10种危险信号,就要提高警觉,及时就医救治。

    1、高烧持续不退。

    2、高烧突然下降到正常体温以下。

    3、卧床不起的发烧。

    4、发烧时出现惊厥。

    5、发烧时伴有呼吸困难。

    6、发烧伴有尿量显著减少。

    7、发烧伴有异常消瘦。

    8、发烧病人神智不清、意识模糊。

    9、发烧病人脸色发青灰色或土黄色。

    10、发烧伴有身上长疮。

    如同一句成语:“狐假虎威”,发烧如同走在前面的狐狸一样并不可怕,真正起到威胁作用的是藏在狐狸背后的老虎,即疾病本身,换言之,身体的病痛及伤害不是因为发烧引起的,而是疾病本身所造成的,大家切勿本末倒置。一旦发烧,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查明病因,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治疗疾病,这样发烧自然会“不攻自退”。

    咳嗽虽小,麻烦却大

    咳嗽是生理机能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可将呼吸道过多的分泌物或异物咳出体外,如果咳嗽个不停,由急性转为慢性,则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有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症状。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机能,由脑干中的咳嗽中枢所控制。咳嗽的动作是短促深吸气,声门紧闭,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快速猛烈收缩,使肺内高压的气体喷射而出,就成为咳嗽。随着急速冲出的气流,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被排出体外。

    在临床上,有很多疾病都可引起咳嗽,根据引起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咳嗽和病理性咳嗽两类,若能区别咳嗽的种类,将有助于了解病情轻重及对症治疗。“解析咳嗽之一”——生理性咳嗽

    生理性咳嗽并不是疾病所致,这种咳嗽通常是对身体有益,目的是将进入气管的异物或尘粒咳出体外,吸烟者的咳嗽即是最好的例子。从鼻孔吸进的尘埃,首先由鼻毛负责拦截,有些较小的尘埃粒子仍能通过鼻毛的阻拦“闯关”进入气管,被黏液薄膜吸住,最后凝结成“痰”。痰逐渐增多就会刺激到咽喉。此时,猛吸一口气,并在瞬间将之吐出,这就是咳嗽。许多医生建议,可以借由喝大量的水来避免咳嗽,并稀释呼吸道的分泌物。

    “解析咳嗽之二”——病理性咳嗽

    咳嗽的形成和反复发病,常是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咳嗽的形成和发作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在咳嗽患者中,可存在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的特异性,如果吸入相应的抗原则可激发咳嗽。在病毒感染后,可直接损害呼吸道上皮,致使呼吸道反应性增高。在乳儿期,呼吸道病毒(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表现咳嗽症状者也甚多。由于寄生虫如蛔虫、钩虫引起的咳嗽。

    咳嗽无痰或痰量很少为干咳,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的初期;急性骤然发生的咳嗽,多见于支气管内异物;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发生在白天咳嗽,多见于支气管及肺部炎症;夜间的咳嗽,常见于肺结核、百日咳、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清晨或夜间咳嗽加剧,则以支气管扩张及慢性支气管炎居多咳嗽的性质。

    咳嗽声短促,多见于肺炎和胸膜炎;较微短促的咳嗽,常见于肺结核病初期;咳嗽声犹如破竹,多见于急性喉炎或白喉;痉挛性阵咳,常见于百日咳和气管异物;犬吠样咳嗽,常见于假声带肿胀、主动脉弓瘤、纵隔肿瘤等。咳嗽的频率轻微单发的咳嗽,多见于气管炎、喉炎、早期肺结核以及吸烟者;阵发性咳嗽,常见于百日咳、支气管哮喘、气管异物;连续不断地咳嗽,则要考虑支气管扩张、慢性气管炎或肺结核伴有空洞等疾病的可能。

    急性咳嗽多见于肺炎、胸膜炎、急性支气管炎或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多见于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癌等。

    咳嗽时如果伴有发烧,常见于感冒、肺炎、肺结核(高热多见于肺部感染,低热常见于肺结核);咳嗽时如果伴有呕吐,则多见于百日咳、慢性咽炎;咳嗽伴有呼吸困难者,有哮喘、心力衰竭的可能,咳嗽痰中带血,常见于肺结核或急性支气管炎;咳嗽大量咯血,多见于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末期;至于咳嗽伴有体重快速消瘦,则应警惕肺癌的可能。

    “解析咳嗽之三”——咳痰

    铁锈色的痰,常见于大叶性肺炎;粉红色痰,常见于心力衰竭引起的肺水肿;泡沫性痰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湿性痰,多见于肺脓肿、慢性支气管炎及空洞性结核;少量痰多以早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早期结核、支气管哮喘居多;而当体位改变时可咳出大量脓痰者,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

    除了上述常见病因外,有些药物可引起咳嗽发作,如降血压药,另外,由于饮食关系而引起咳嗽发作的现象在咳嗽病人中常可见到,尤其是婴幼儿容易对食物过敏,但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引起过敏最常见的食物是鱼类、虾蟹、蛋类、牛奶等。

    咳嗽的不利作用可把气管病变扩散到邻近的小支气管,使病情加重。另外,持久剧烈的咳嗽可影响休息,还易消耗体力,并可引起肺泡壁弹性组织的破坏,诱发肺气肿。所以,莫以咳嗽事小而掉以轻心。

    胸口痛要警惕心病的预兆

    胸痛是指胸部正中或偏侧作痛。《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曰:“心病者,胸中痛。”胸痛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因喝下冰凉饮料造成,或在运动之后引起的神经、肌肉系统毛病,甚至也可能只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当然,千万别是由于心脏病发作引起来的。

    一般来说,常见引起胸痛的原因,如自律神经系统亢进引起的情绪上胸痛,这种症状以“心悸、胸闷”来表现较多,患有良性心脏疾病者,虽会有胸痛,但绝大多数只是心理问题,心脏并无大碍,有的甚至没有必要就医。

    胸腔的浆膜受刺激,或骨骼关节受刺激所引起的胸痛,其中较常见的有心包膜炎、肋膜痛、肋软骨或胸软骨关节痛等,这些病症虽然不会立即有生命危险,但必须就医治疗。

    严重的胸痛,有因器官或组织撕裂而引起的疼痛,包括气胸、心绞痛、心肌梗塞、主动脉瘤剥离、椎间盘破裂等,其中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会出现剧烈且持久的心绞痛样心前区胸痛,这类病人往往突然在数小时、数分钟,甚或瞬间停止心跳。这种不可意料的,骤然来临的死亡,医学上统称为“猝死”,须要特别加以小心。

    胸痛的病因错综复杂,而且疼痛时系因神经传导及神经反射所致,极易出现转移及牵引性疼痛。但是,如果注意胸痛的部位、疼痛性质、时间和伴随的症状,自己大致也能判断胸痛是由何种疾病所引起。

    “胸痛自我诊断之一”——依据胸痛的部位

    1、心绞痛常位于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亦可波及大部分心前区,疼痛可放射到左肩或左臂内侧,甚至直达小指或无名指。

    2、进行性肌痛时,胸、腹部肌肉剧烈疼痛,可向肩、颈部放射。

    3、肺栓塞、自发性气胸、急性胸膜炎等,会出现患侧胸痛剧烈。

    4、胸部皮肤上出现密集米粒大的水泡,沿肋间神经分布,但不越过中线,且有针刺或火烧般的疼痛,多见于肋间神经感染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

    5、食道疾病、膈疝、纵隔肿瘤的疼痛多位于胸骨后。

    6、肋间神经痛的部位则沿肋间神经分布。

    7、外伤引起的胸痛,多位于外伤的部位。

    8、肺部病变影响脏层胸膜时,可引起疼痛,且疼痛胸痛当心心脏病多位于病变邻近部位。

    “胸痛自我诊断之二”——依据胸痛的性质

    1、心绞痛呈压榨样痛,且在心前区常有重物压迫的窒息感。

    2、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若将手指置于左乳下方(心脏前端心尖处),会有气闭般的痛苦。

    3、急性食道炎的疼痛呈灼热痛。

    4、癌肿转移到肋骨,可出现剧烈难忍的胸痛和局部压痛。

    5、肋间神经痛常呈针刺样或刀割样痛;骨痛呈酸痛或椎痛;肌肉痛则呈酸痛。

    6、胸部主动脉瘤破裂、自发性气胸、食道破裂等,都可出现突遽的胸痛。

    7、白血病,特别是急性白血病患者,胸骨压痛更是重要的征兆之一。据临床观察,多数病人胸骨压痛以胸骨体下部(相当于第四、五肋间的胸骨体部)最为明显。因此,若发现自己的胸骨有压迫感而非外伤引起时,应及时到医院诊察,不可大意。

    “胸痛自我诊断之三”——依据胸痛发生的时间

    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常在受寒着凉、暴饮暴食(饱餐)、情绪激动等诱因,或过度劳累后的晚上发作。胸膜炎或肋间神经痛的胸痛,多在呼吸或咳嗽时加重。

    食道炎、食道憩室、食道肿瘤、食管裂孔疝、弥漫性食道痉挛等所引起的胸痛,常在吞咽时发作或使之加剧。

    “胸痛自我诊断之四”——依据胸痛伴随的症状

    1、胸痛伴有呼吸困难和紫绀,多见于气胸。

    2、胸痛伴有呼吸困难、血痰、咳嗽,可见于肺栓塞。

    3、胸痛伴有咳嗽、咳痰、咯血,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支气管癌等。

    4、胸痛伴有发烧,并有相关的胸部征兆,可见于脓胸、大叶性肺炎、结核性胸膜炎。

    5、胸痛(心前区疼痛)伴有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疲乏及出冷汗,可见于心包炎。

    6、胸痛(心前区剧痛)伴有血压下降、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并有恐惧不安或濒死之感,多见于心肌梗塞。

    7、胸痛伴有胸闷、心悸,与此同时或在此之前,出现发烧、咽痛、腹泻、身体酸痛等症状,可见于急性心肌炎。

    8、胸痛伴有消瘦、吞咽困难,吞食物时有阻塞现象,且阻塞物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可见于食道癌。

    【自助健康小贴士】胸痛之家庭应急处理

    1、采取自由体位,卧床休息。

    2、局部热敷。

    3、口服止痛药物。

    4、若疑为心绞痛,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心痛定。

    5、经上述紧急处理后疼痛仍未缓解时,应速送医院急救。

    腹痛不要自己忍

    腹痛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除了一般的肠胃炎、情绪紧张,压力也是造成腹痛的常见原因,包括考试、比赛等都可能引起,当这些因素消除后,腹痛症状也就自动消失。虽然大多数的腹痛并不严重,但若因而轻忽了少部分严重疾病如胃溃疡、肾结石、子宫外孕、心肌梗塞等的预警,结果将不堪设想。

    《症因脉治》卷四中写道:“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

    为了不留下遗憾,如何在发病时即能注意疼痛的性质和变化,进而判断出何种疾病是非常必要的。感觉不大一样的疼痛,或断断续续超过两个星期以上的痛,这时若能明确地向医生提供腹痛的部位、发生的时间,以及腹痛的性质等情况,将更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腹痛诊断之一”——明确位置

    腹痛的症状诊断,痛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参考因素。一般腹痛的部位和压痛点,往往相当于病变器官的部位。上腹部痛,通常在肚脐上方,剑突以下的胸膈之间,多见于急性胃炎等胃部疾患;右上腹痛提示为胆囊炎、胆结石、十二指肠发炎、急性肝肿大或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左上腹痛要考虑胰腺炎或肾结石;右下腹部痛多见于阑尾炎、子宫外孕、输卵管结石、右侧卵巢发炎及小肠和大肠相接的回盲部长瘤;左下腹部是乙状结肠、降结肠的位置,多见于骨盆腔发炎、卵巢发炎或菌痢、肠炎等结肠疾患;侧腹痛则多见于肾结石、急性肾盂肾炎等肾脏疾患。

    脐周围痛常见于虫痛、肠梗阻等小肠疾患;若痛在肚脐正中央,以小肠发炎和回肠炎居多;要是痛在肚脐眼下,男性可能是膀胱发炎,女性应考虑是否为骨盆腔发炎;至于先有局部痛而后向整个腹部发展,一般以盲肠、胃、肠、胆囊穿孔而并发的弥漫性腹膜炎居多,也可见于急性胰脏炎、寄生虫症等病患。其中以急性腹膜炎最为严重,若无紧急处置会对生命构成威胁,所以在发生整个腹部疼痛时,可先将手按压于腹部之上,再突然迅速离开,若有振动的疼痛反应,则应考虑为腹膜炎,须尽快送医救治,才不会造成危险。

    “腹痛诊断之二”——注意腹痛的时间

    如果在进食油腻食物之后诱发上腹部疼痛,多见于胰脏和胆囊疾病,这种腹痛常发生在半夜,多源于晚上吃大量食物,尤其是油腻的食物之后;食道炎也同样常发生在晚上,特征是睡下就痛,坐起来就舒服很多,由于痛的位置在胸口下,病人常误以为是患了心脏病。

    暴饮暴食后引起的上腹痛,提示有急性胃炎或急性胰腺炎;酒后或寒冷刺激后的腹痛,应考虑有胃炎或胃肠平滑肌痉挛;

    空腹痛常见于肥厚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其特征是一饿就痛,尤其是上午10、11点、下午4、5点、半夜一两点特别严重,位置在上腹,进食后就有所缓解。胃溃疡疼痛发生以饭后30一60分钟居多,并持续约60—90分钟;排尿时腹痛要怀疑膀胱炎和膀胱结石的可能;若是突然发生的腹痛,提示有肠梗阻、胆道蛔虫、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而逐渐加剧的腹痛,则以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的可能性最大。

    “腹痛诊断之三”——腹痛的年龄与性别差异

    从年龄来看,小孩的腹痛往往是心理作用,如功课压力大的原因,也有部分是吃太多或不洁食物引起,若是脐部周围疼痛,以肠蛔虫病居多;而经常性的腹痛则应警惕肠套叠及肠蛔虫症;二三十岁的腹痛常见于胃发炎、盲肠炎及长期工作压力所引起的溃疡病;三四十岁的腹痛以胆结石居多;到了五六十岁中老年人的腹痛应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

    女性患者下腹部疼痛,则多由内生殖器疾病引起,如子宫外孕、卵巢囊肿扭转、急性输卵管炎等;进入初潮期的少女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提示有处女膜闭锁的可能;月经前下腹疼痛多见于痛经;若是体型较胖的中年妇女,出现右上腹绞痛时,即应考虑胆石症的可能。

    “腹痛诊断之四”——辨别腹痛的性质

    造成腹痛的病因有很多,从急性病症到到慢性功能性疾病都有。从生理学的观点而言,腹痛一般可区分成内脏痛、体位痛及关联痛三种。

    1、内脏痛:是指内脏因平滑肌异常现象所引起的痉挛、扭曲等刺激,其痛感较钝,界线不明显。

    2、体位痛:即是覆盖于腹腔内部的腹膜,因化脓、坏死等刺激造成的疼痛,其痛感较为尖锐,且常偏左或偏右。

    3、关联痛:这是脏器因刺激造成疼痛加剧时,常产生支配该脏器的神经、肌肉、皮肤,随同病变脏器之疼痛作用而发生痛感。

    疼痛是一种身体反应的警告,要注意的是,疼的轻重不见得和病况成正比,例如肝病初、中期并不会痛,一旦感觉到痛时,已经是肝癌细胞破裂成长到外面了。所以观察疼痛的性质,对疾病的掌握就显得更重要了。

    “腹痛诊断之五”——多种多样的痛

    腹痛也有很多种,各种疾病引起的腹痛表现不一样。

    1、绞痛:多见于肾结石、胆石症和胆道蛔虫症。如肾结石表现为病侧腰绞痛;胆石症则表现为右上腹部绞痛;胆道蛔虫症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绞痛,并可有钻顶的感觉,间歇期可完全不痛。

    2、 张烧灼性腹痛:当人体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发生障碍时,即可使胃酸分泌增加,酸性分泌物刺激胃黏膜,就会产生烧心、反酸等烧灼性腹痛,多见于胃、十二指肠腹痛小心耽误病情溃疡,这种腹痛具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及与饮食有关等特点。

    3、刀割样腹痛:多见于胃或胆囊穿孔,这种腹痛是由酸性的胃液或碱性的胆汁刺激和腐蚀腹膜所致,为了避免上腹部及横膈过度运动,腹部肌肉会产生强烈的紧缩感,且呼吸既浅又弱,最后发生腹膜炎及休克,须立即送医急救。

    4、持续性腹痛:即一开始腹痛后就持续不停,痛的程度可轻可重,常见于炎症及内出血,如急性胰腺炎表现为左上腹持续性腹痛;弥漫性腹膜炎则表现为满腹持续性腹痛。

    5、阵发性腹痛:腹痛常突然发生,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慢慢缓解,间隔一定时间又再出现,常见于腹膜内某一器官阻塞不通,如肠梗阻、胆结石、输尿管结石。

    6、持续性腹痛伴有阵发性加剧:提示为梗阻已并发炎症或炎症已并发梗阻。如机械性肠梗阻已发生绞窄或坏死,胆石症、胆道蛔虫并发感染等,都可呈现持续性腹痛并伴有阵发性加剧的症状。

    7、蒜转移性腹痛:有些腹痛在发病后会转移至不同部位,在诊断时尤须注意。如急性阑尾炎发病初期为上腹部痛,经数小时后即会转到右下腹痛;再如胃穿孔病人,初期大部分会有严重上腹部疼痛,之后随着胃内容物流到右下腹,便可引起右下腹部疼疖。

    8、腹部隐痛:腹部沿结肠部位出现局限,且间歇性的隐痛,则要想到大肠癌的可能。因此,当腹部不适,隐痛,且排便习惯改变(以每个人长此以往的习惯而言,如原为两日排便一次,近期突然改为每天一次,或者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并有“里急后重”等排便不畅感),即是大肠癌的警讯。

    9、番放射痛:常见于肾脏、胆囊、胰腺及输尿管等病变,一般的疼痛部位多与器官病变所在部位相同,而放射痛则是疼痛会沿着神经反射到其他部位。如肾脏病患多见腰背部放射疼痛;胆囊疾病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胰腺病变则常向背部放射;而输尿管病变则会向会阴部及耻骨上放射。

    根据腹痛的特点,在鉴别时须多加观察。例如,腹痛时,按压后可使腹痛加剧多为炎症;按压后腹痛减轻多属痉挛性腹痛;腹痛兼急性发热,提示有急性炎症;腹痛而后出现恶心、呕吐,多见于急性阑尾炎和肠梗阻。肠梗阻的患者,一般于呕吐或排气后即可缓解。

    先有腹痛而后有发冷、发热、黄疸等症状者,常见于胆道结石;腹痛兼腹泻,多见于肠炎、肠结核,肠炎患者于排便后腹痛可获减轻;腹痛兼便血,以痢疾、肿瘤居多;若是呕吐发生在腹痛之前,则要考虑急性胃肠炎的可能。再者,临床观察发现,当遇到腹痛性质改变,如腹痛突然减轻甚至不痛或阵发性绞痛变为持续性疼痛,即应高度警觉,可能是病情恶化的信号,像急性阑尾炎、胃溃疡等病变坏死或穿孔时即可出现。

    往往有人认为腹痛很平常,自作聪明地以为是吃的问题,或者是便秘引起,于是自作主张吃泻药、止痛药、消炎药、制酸剂、肠道抗痉挛药等。这些措施,虽能让腹痛症状得到缓解,也只是暂时性的,如果到了医院就诊时,由于腹痛的症状被药物掩盖下来,反而使得医生无法根据腹痛的发生部位、时间、性质来判断病因,耽误病情。因此千万不要为求一时的纾解痛苦,而随便对于早期腹痛给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当腹痛发生时,千万不要用手按压揉动腹部。这样非但不会缓解疼痛,反而,可能会因此导致病变部位穿孔或加重、扩大病变部位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中年发福要引起绝对警觉

    当下的模特儿、艺人、礼仪小姐……无不因骨感美女受人追捧,然而,我国唐朝时期,却盛行着“以胖为美”,女性额宽、脸圆、体胖,雍容富态成为美的主要标准。姑且不论我国古今对于胖瘦审美观念的差异,究竟胖了好不好,才是我们今天需要关注的议题。

    人体脂肪积聚过多称为肥胖。肥胖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肥胖,与饮食过量、缺乏运动、精神心理、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另一类是继发性肥胖,是内分泌失调引起某些疾病而发生,例如甲状腺功能过低引起的黏液性水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库欣氏综合症;脑下垂体前叶功能紊乱造成的肢端肥大症等,皆可出现特有的肥胖。精神病人,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因胰岛素分泌紊乱之故,也会出现不正常的发胖。

    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使得肥胖的人越来越多,例如随便进入一家学校,都会看到不少小胖墩。众所周知,肥胖容易引起很多疾病,诸如:糖尿病、中风、高血压、高血脂症等等。此外,肥胖还是胆囊疾病的先兆之一,如胆囊炎、胆结石多以肥胖患者居多,特别是女性肥胖者更应防范。

    最近,在统计众多的乳腺癌患中,科学家发现,肥胖的妇女比较容易患乳腺癌,因为引发乳腺癌的化学物质会积存在体内的脂肪中。

    英国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对40名健康妇女进行胸部手术时取下的乳房脂肪进行化验,结果发现1/3以上个案的采样中,会有破坏DNA的物质,而这可能是一种致癌因素。虽然这种化学物质尚未被认定,但足以证明,人类脂肪可能是癌症诱发的因素之一。伦敦皇家马斯登医院领导这项研究的菲力普斯医生说,这可能表示超重的妇女多数有患乳腺癌的危险——但并非乳房丰满的妇女必然有此危险。

    另有研究表明,上半身肥胖的人,例如腰、腹部附近,危险性比下半身肥胖的人患病的危险较大。

    腹部肥胖比臀部肥胖更危险,这是由于臀部肥胖与肚子肥胖的人其体内所含胆固醇不同。臀部肥胖、腰围不大者,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高,这种胆固醇被认为是有益的,它能将血管壁上多余的胆固醇带回肝脏排除,具有保护血管的功能。反之,肚子大,臀部小的人,此类胆固醇的含量低,必须警惕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血管疾病的隐患。

    一般来说,男性到了中年,身体会“发福”,脂肪会朝左、右骨盆及下腹接近腰的部位移动,而女性则是朝臀部移动。“女人易肥臀,男人易胖肚”,这也是男性比女性易得心脏病的原因之一。

    总之,如果我们的身体渐渐胖了起来,尤其是已经结婚的中年男女,需要经常锻炼身体,减少因胖给我们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闹肚子不能盲目用药

    腹泻是排便次数比正常多,大便稀薄,甚至如水样;或者大便中夹有黏液、脓血。由于肠蠕动增强,粪便通过结肠的速度加快,水分无法被充分吸收,就会引起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

    腹泻的原因很多,如胃、肠、胰、胆的疾病都可引起腹泻。其中又以肠胃感染最为常见,多由肠胃运动和分泌机能失调所致。

    严重腹泻会造成胃肠分泌液的大量流失,产生水分与电解质平衡的紊乱以及营养物质缺乏所带来的种种后果。

    腹泻可区分为急性和慢性。如果发病急,病程短,腹泻次数多,一般为急性腹泻;病程较长,腹泻次数较少,则为慢性腹泻。

    读者根据腹泻与腹痛的关系可以进行自我鉴别,初步了解腹泻的原因。其方法是:腹泻伴随脐周围绞痛,多为嗜盐杆菌食物中毒;左下腹疼痛,多为细菌性痢疾;右下腹疼痛,多为肠结核或阿米巴痢疾;中上腹部疼痛,多为肠胃炎。

    腹泻后腹痛不缓解者,多为痢疾;腹泻后腹痛能缓解者,多见于肠炎、肠结核;周期性腹痛,伴随有痉挛、腹痛及不适感,多为局部性回肠炎;若是腹泻伴随腹痛、呕吐则以食物中毒或肠变态反应性疾病居多。

    以腹泻伴随的症状来看,腹泻伴随里急后重,多见于直肠或乙状结肠下段的毛病,如直肠癌、细菌性痢疾;腹泻伴有腹部肿块,应警惕肿瘤,多见于结肠癌或增殖型肠结核等;如触及肝脾肿大,就要怀疑血吸虫病的可能;急性腹泻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以肠道感染性疾病居多,如食物中毒、沙门氏菌感染;慢性腹泻伴随发烧,常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及结肠癌等。

    腹泻在临床上只是一种症状,首先必须清楚其发生的原因,再根据病症给予治疗。切忌滥用止泻药。如食物中毒引发的腹泻,可借由腹泻把细菌毒素和毒物排出体外,对人体有一定保护作用,然若是乱服止泻药,即无法将毒素和毒物排出。

    再者,很多人认为腹泻都是不洁食物或细菌感染所致,因此就自作主张服用抗生素,这是不对的。当知,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肠内都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的菌群存在,它们相互制约,对健康有益。如果滥用抗生素,将会使正常的菌群遭受破坏,反而加重病情。

    腹泻患者可喝些淡茶水,帮助止泻解毒,预防脱水,其中茶叶所含的茶碱、鞣酸、维生素和多种电解质对腹泻亦有良效。

    在饮食方面,除了要忌吃不易吸收、刺激性和会抑制胃酸、影响消化的油腻、油炸食物外,牛奶、羊奶因进入大肠后容易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腹痛,将徒增痛苦,均应避免。

    【自助健康小贴士】腹泻之营养及饮食调理

    1、发病初期,一般宜选择清淡流质饮食,如浓米汤、淡果汁和面汤等食物,既可保证营养又不加重胃肠道病变部位的损伤。

    2、急性水泻期,要暂时性禁食,脱水过多还需输液治疗。

    3、缓解期,待排便次数减少后,可进食少油的流质饮食,如肉汤、牛奶、豆浆、蛋花汤、蔬菜汁等。并逐渐进食半流质饮食,如清淡、少油、少渣食物。

    4、恢复期,腹泻完全停止后,食物应以易消化为宜,如细、软、烂、少渣的食物。若食欲旺盛,要坚持少食多餐。少吃甜食,可吃些淀粉类食物。每天保证足够的维生素C的供应,可多摄入富含维C的食物和果汁等。

    5、腹泻时要尽量减少蔬菜摄入,此时人的消化功能失调,当胃酸过低时肠内硝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此时食入含有亚硝酸盐或硝酸盐新鲜蔬菜,会导致中毒而引起肠原性紫绀。

    腰酸背痛牵扯疾病最广

    80%的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体验过腰痛的滋味,尤其是很多老年朋友,更是为腰痛所折磨。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十九《腰痛第七》:“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二曰风脾,风寒着腰,是以腰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四曰暨腰,坠堕伤腰,是以腰痛。五曰取寒眠地,为地气所伤,是以腰痛。痛下止,引牵腰脊,皆痛”。前人对腰痛的病因可谓颇有见解。

    我们的脊柱是由30块以上的椎骨组成的。椎骨的前方是承受体重的椎体, 后方是个骨环,上下重叠成为一个中空的管道, 容纳了体内重要的神经结构——脊髓和马尾神经。马尾神经从椎管出来后,便按照部位组成了各条周围神经,最粗的一条便是坐骨神经。光有椎骨的脊柱是很容易“散架”的,椎间盘是连接椎骨的主要结构之一,位于前方,而强壮的肌肉和韧带在椎骨的周围加强了这种连接。

    这些“软组织”保护了我们的腰骨在运动——弹跳、跑步、行走时,椎体不会互相碰撞。有了这些结构,我们还能毫不费劲地弯腰,后仰,转身,甚至做出许多高难度的动作。由于腰部承受了体重的大部分,因此长期的负载,导致了腰痛的多发。

    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等处发生疼痛之症,腰痛既可以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疾病。

    由于腰痛的原因颇为复杂,因此,要确定腰痛的真正病因,就需要仔细观察、分析。腰痛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种:

    “腰痛之一”——常见痛症

    1、腰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腰肌的损伤或韧带的拉伤。当用力弯腰,搬运重物或举重物之后,突然发生腰痛,且在腰椎两旁肌肉出现痉挛和触痛。同时,姿势不当,肥胖, 剧烈运动等都可以导致肌肉韧带的损伤。提示可能为急性腰扭伤或腰肌劳损。

    2、腰痛剧烈,有时痛会沿着神经的分布从臀部放射至大腿后侧、胭窝、小腿外侧,而发生下肢疼痛或感觉麻木,甚至针刺或电击样的感觉,严重连起床行走都有困难,特别是不能弯腰。病人躺卧后则症状可减轻,但行走、咳嗽、打喷嚏和排便用力时,腰痛会明显加重。提示可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就是“软骨压到了神经”。

    3、腰痛以第四、五腰椎旁最为明显,并向一侧下肢放射,有时疼痛或麻木可下移至大脚趾,平卧时患侧下肢无法直腿抬起。提示可能为根性坐骨神经痛。

    4、腰痛多发于早晨起床后,腰部或骨盆关节处有点僵硬,活动时会有疼痛感,但不明显,有时症状会反射到下肢,类似坐骨神经痛,症状时好时坏,经过一段时间后,病灶往上延伸侵犯脊椎,此时病人腰痛加剧,身体无法前、后、左、右摆动,整个脊椎发生僵硬和固连,行动不便,就应考虑为僵直性脊椎炎。

    5、开始为中上腹或右上腹部疼痛,之后可累及腰部钝痛。发病时病人常坐卧不安,痛得弯腰打滚,大汗淋漓,恶心呕吐,脸色苍白,但当结石退回胆囊或进入十二指肠后,疼痛可完全消失,提示为胆结石。

    6、一侧腰腹部突然发生犹如“刀割”样绞痛,疼痛可沿输尿管行走方向放射到下腹部、会阴及大腿内侧,每次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腰痛发作可使病人屈腰拱背、坐卧不宁、脸色苍白、大汗淋漓,患侧腰背部有明显的撞击痛,疼痛过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结石。

    7、心情紧张,除了内心紧张外,同时亦可造成背部肌肉紧张,长期肌肉紧张,导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良,使得新陈代谢的废物无法顺利排出而积存在组织内,特别是乳酸量增加,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腰痛,就是情绪问题造成的腰痛。

    8、在运动后腰痛加重,休息后减轻者,提示为类风湿性骶髂关节炎。

    9、患有结核病的腰痛病人,提示可能为腰椎结核或肾结核。

    10、腰痛同时伴有频尿、尿急、尿意窘迫和发烧患者。应考虑有肾盂肾炎的可能。

    11、腰痛在卧床时加重,起床后反而减轻,应考虑为腰纤维组织炎。

    12、腰痛且有肾区叩击疼痛患者,应考虑有肾结核、肾盂肾炎、肾周围脓肿等肾脏疾病的可能。

    “腰痛之二”——妇科病

    妇女的腰痛发生率很高,根据妇产科医师统计,在门诊中约有l/4的患者,为下腹痛与腰酸背痛而来,大都是由妇女自身的生理或病理特点造成。常见的原因有:

    1、月经期:女性自十四五岁初潮过后,由于骨盆腔血,血液循环受阻,因而反射性地引起腰酸腰痛。

    2、子宫颈炎:子宫颈发炎后可出现白带增多、局部瘙痒、刺痛等症状,还伴有腰酸腰痛等表现。

    3、子宫脱垂:正常子宫的位置是前倾前屈位,如果西侧支撑子宫的韧带经生产过度牵引或老化后,使得子宫脱垂、后倾,同时部分神经受压,就会导致腰痛的产生。

    4、骨盆腔肿瘤:包括卵巢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及其他妇科癌症,都会压迫和牵拉到骨盆腔的神经,造成腰痛。

    5、妊娠腰痛:随着胎儿的逐月增大,腰部的支撑力增加,导致骶部韧带松弛,压迫骨盆腔神经及血管,也会导致腰痛的发生。

    6、骨质疏松:女性停经后,卵巢和内分泌功能减退,骨质就会趋于疏松。这种毛病也常与蛋白质的新陈代谢不良有关,严重者就会引起腰痛。

    老年妇女的这种情形会特别严重,有些甚至痛得无法翻身,坐起来更为酸痛。

    年龄大的人常不喜欢运动,但身体上的任何部位都一样,愈不运动,越萎缩。如果长期不运动,甚至连路都不走,那么脊椎必会慢慢疏松,终而压扁,腰痛必定指日可待。因此,女性年过35岁以后,即应补充女性荷尔蒙、钙质及增加运动,以“贮存骨本”。

    如果发现有了腰痛的感觉,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有工作过劳?是否腰受了伤?若是找不出原因,那么就必务要去看医生。而日常生活中也有几点值得注意:

    1、睡的舒服

    睡觉约占一天中1/3的时间,所以睡姿的重要也就不言而喻了。

    腰痛患者最好取侧位睡觉,以减轻腰部的承受力,尽可能避免俯卧,因为这种睡姿会使背部感到极不舒服。如果真要俯卧,请将枕头置于腹下,以支持下背部位。

    至于弹簧床、水晶床、木板床都太软或太硬,无法维持人体的基本姿势,尤其是过于松软的弹簧床,不如铺有垫子的木板床,要来得舒适。

    2、坐有坐相

    每天坐的时间仅次于睡在床上的时间。应避免长坐,每小时要站起来休息一下,并选一张舒适且可坐直的椅子,或放一个小枕头于背后,以避免身体前倾。

    坐要有坐相,怎样才算是正确的坐相?首先是椅子要适合自己的身体,坐时身体与颈部挺直,膝关节与股关节呈90度角,椅子座面的深度应以大腿长度为标准,高度与小腿差不多(比小腿长度低一两厘米最佳),好让两脚着地。如果椅子太低,身体重量便会落在股关节,腰部就会后弯;椅子太高太深,就会使大腿部受压有碍血液循环,人坐在上面不得不哈着腰,对腰部也很不好。

    此外,坐有靠背的椅子时,要往里面坐,使背部紧靠椅背,不可坐在椅子前部,否则就会形成驼背姿势。

    3、站的姿势

    标准的站立姿势应该耳、肩、股关节中点与踝关节成一直线。而当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因前侧太重,只好加重后侧,走起路来就呈现上身仰得高高的;再如喜欢穿高跟鞋的女性,脚后跟提高了,身体就会前倾,于是就得挺胸,使头部向后一点,可是还不够平衡,只得再将臀部伸向后,才能行走,这样一来身体虽然显现出漂亮的曲线美,但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腰痛。

    站的姿势,包括走和跑的姿势在内。走是日常生活中锻炼背肌和腹肌最简便的方法,有助于保持正确的姿势。

    4、走路姿势

    走路时,膝要轻轻前伸,主要靠大腿向前沿着一直线迈步,不要内向或外向,脚跟要先着地,以脚掌外侧承受体重,然后好像用大拇趾踏地一样前进。上体不要左右摇摆,眼平视前方,特别是充分摆背,更有助于胸部得到更好的扩展。

    5、适宜的鞋子

    穿不适脚的鞋子往往会产生鸡眼或胼胝,有时候也会引起腰痛。

    正常情况下,体重有一半的力在脚跟,剩下一半的重量分别在大拇趾和小趾上。一旦换上高跟鞋后,步行时原由脚跟承担的力量几乎都放在脚掌趾部,因为趾部会先接触地面。由于所有脚部神经都是由第四和第五腰椎的神经控制,所以脚部疼痛和穿不适脚的鞋子步行,都会引起脚部神经兴奋,传递至腰椎而引起腰痛。

    因此,选择适宜的鞋子对于为腰痛所苦的患者,也就格外重要了。如何选择适宜的鞋子呢?首先,鞋子顶部要有适当空间。其次,鞋跟部要硬,以保护脚跟。再次,鞋子底部的弹性要适中。最后,鞋掌心部分要形成柔软的弓形,并有适中的弹性,以保护掌心。

    6、劳动的姿势

    弯腰提东西时最易造成背肌扭伤,若伤及脊椎就可能引起椎间盘脱出。因为手中提的东西若是20磅重,对力学作用支点的腰部,就会形成200磅的压力。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不论是弯腰提东西、搬运物品、抬重家具等,都要小心。若要捡地上的东西则要弯下膝盖而不是弯腰,然后再以跪姿拾起东西。

    既然腰痛原因各异,腰痛的治疗也必须制定一个十分个体化方法,即针对不同腰痛原因, 不同疾病阶段的包含保守治疗、微创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系列方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