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9—10作
青春活力的呼唤
向往大海是几乎所有青年人内心的憧憬。当郭沫若站立在大海边时,他从内心里升腾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激情,集现实感受与浮想联翩于诗情喷发之中,他写下了这首短诗。
这首诗是郭沫若留学日本时居住在博多湾海滨与大海朝夕相处的产物。或许他曾经无数次地在大海边观察过潮汐的起伏,在大海和陆地的交汇处徘徊行,终于使他产生了一种身处地球边沿的感受,于是便有了这“站在地球边上”的体验。大海的或平静如镜或奔腾起伏的景象,也不时地如浪潮拍打冲击着他青春的心灵,使他涌动的血液寻求着宣泄与喷发,正是从“白云正在空中怒涌”这一景象中,他似乎找到了与自己心境相吻合的契机,在感叹着“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的同时,他又感悟到了某种生活中的哲理。
于是,“太平洋”“要把地球推倒”这种大胆奇异的幻象便在有所寄托中产生出来。读到这里,我们便隐隐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所存在的一种意欲摧毁和破坏旧世界的潜在意思。青年时期的郭沫若是一个强烈追求个性解放的热血爱国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封建制度强烈的恨,使他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他希望在“滚滚的洪涛”中看到它“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这或许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寄托和肯定罢。
由于内心情绪的强烈,所以对感叹词的运用便成了这首诗的一大特色。那“啊啊”之声的连珠炮似的呐喊,那“力呦!力呦!”的高强度的召唤,在读者内心所引起的激励与共鸣,便成为诗的感召力和鼓动性的一大特色与标志。我们正是从诗人的这种呐喊与召唤中,不但感受到他的热情和力量,也在诵读这些诗句的同时,激发起自己内心的热情和力量。诗的最后一句对五种“力”的热烈赞美和惊叹,为我们深入了解郭沫若丰富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佐证,这位诗人对于多种艺术的热爱正是他对生活的热爱的集中表现。
据说,郭沫若所居住的博多湾,平常是很宁静的一个海湾,用他的话说是“比太湖的水还要平稳”的,但是每年的九、十月间,则常有大风兴起。由于它同太平洋相通,所以海浪掀起时,郭沫若便说它是“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一个平常很宁静的海湾,在大风的鼓吹下也一改本来面目,造成了壮丽的景观,波涛涌动,激浪拍岸,使诗人的心境也大受感染,于是才产生了这首充满激情与热力的诗。这不但为我们了解诗人进入创作的心境提供了生动的证明,也可以知道为什么诗人要在诗的结尾处注明“1919年9、10月间作”这一时间背景了。
(叶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